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七单元主题阅读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卷 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卷  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祖国的美好前

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已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的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有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左权的英雄事迹

左权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的高级将领。左权多次指挥战斗并取得胜利,体现了他高超的军事素养和深厚的军事理论功底,他学习刻苦,精于钻研,人们对他非常尊敬。

1942年5月,日军纠集3万兵力,再次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形势十分严峻。鉴于敌我兵力对比悬殊,彭德怀、左权等决定于5月23日进行转移。为保证八路军总部的安全转移,左权不顾危险,站在山头上沉着地指挥战斗。

他心里不仅想着总部各部门的安全,也惦记着群众的安危。①当他看到附近山上还有群众没有脱离险境时,便命令警卫连长唐万成从已经十分吃紧的兵力中抽出一部分兵力吸引敌军,以便让群众转移。直到安排妥当,左权才不慌不忙地走下山去。

日伪军发觉了八路军分路突围的意图,迅速收缩包围圈,并将一簇簇炮弹砸向密集的人群,给突围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恐慌。面对这一极度危险处境,左权一边鼓舞士气,一边迅速催促彭德怀赶快转移。他说:“你的转移,事关重大,只有你安全突出重围,总部才能得救。”彭德怀关注着包围圈里的大批战友,坐在高大的马背上就是不挪动。左权急了,以强硬的口气命令唐万成:“连人带马,给我推!”彭德怀被感动了,挥起马鞭,在警卫战士的掩护下,向西北方向疾驰而去。②目送彭德怀离去后,左权又奔向司令部直属队,继续指挥大队人马的突围行动。他的身体这时已虚弱得很厉害,但仍然尽全力招呼着每一个人。午后2时,在十字岭高家坡,利用短暂的休整,左权用嘶哑的声音激励着已极其疲劳的队伍:“同志们,虽然敌情严重,但大家不要慌。我们要胜利,就得一齐冲,一齐冲就要听从指挥,只要冲过前面一道封锁线,我们就安全了。”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试卷(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上传)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试卷(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上传)
C.提醒旅行者面对各种旅游消费陷阱的方法。
D.为旅途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提供解决办法。
2.【拓展延伸】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你觉得下列哪一项内容材料二不需要做补充?( )
A.美食或者就餐
B.住宿安排
C.各景点参观路线
D.交通方面的内容
E.各景点开放时间、门票价格、游客入园情况等基本信息
3.【思维发散】读材料二,如果有游客请求加入趣味性强、有体验活动的安排,可以补充安排以下哪项活动?( )
第二单元主题阅读
寻找四翼恐龙(节选)
徐星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每个科学家矢志不渝在做的事情。现在,就有很多科学家在想办法探索恐龙怎么飞向蓝天这样的问题,他们提出了许多假说。有人认为恐龙生活在地面上,很可能就像今天的飞机一样,通过奔跑,慢慢演化出飞行结构进而翱翔蓝天。另外一种假说认为会飞的动物会借助重力学会飞行,恐龙也是如此,从力学角度来解释这种说法自然是容易的。此外还有假说认为一些早期的恐龙在奔跑爬坡当中慢慢演化出了翅膀,然后学会了飞行。
D.关键是认识中国鸟龙。
4.【说明方法】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下列选项中与它运用相同说明方法的句子是( )
更重要的是它非常小,只有火鸡大小,如果把它整个身体复原起来,甚至可以站在你的手掌上。
A.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B.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2套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2套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已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的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有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七单元主题阅读|人教部编版 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七单元主题阅读|人教部编版  含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稻花飘香的生命

一颗巨星陨(yǔn)落了,一个稻花飘香的生命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袁隆平院士离世的消息传出,举国同悲。出殡那天,长沙城里阴雨绵绵。①人们自发地走上街头,他们手捧鲜花,跟着灵车缓缓地前行,神情肃穆悲戚。

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引路人,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研究杂交水稻,让水稻增产。他用一粒种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前全国闹饥荒,看着人们挨饿,袁隆平非常难过,下定决心要让人们吃饱饭。为了实现理想,袁隆平勤勤恳恳地研究、实验。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实验田里度过。即便到了八九十岁高龄,他也依然奔波在田间地头,爬田埂、蹲泥水。②炎炎烈日下,他弓着身子,拿着放大镜,一株一株地寻找符合要求的稻穗,脸上的汗珠滴下来,无声无息地没入脚下的泥水中。稻田里的那个顶天立地的身影,书写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责任与担当。

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袁隆平研发出一代又一代杂交水稻,产量不断提高,从最初的亩产300斤,到现在亩产突破3000斤。他创造了一个中国奇迹——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他的科研成果也造福了世界人民,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了杂交水稻,非洲等贫困地区的许多人民也因此增加了生的可能与希望。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稻花飘香,香远益清……

1.【提取信息】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一颗巨星陨落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中“一件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七单元阅读训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七单元阅读训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阅读训练

1.课内阅读。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诗中写将军雪夜率军追敌的壮举,突出了将军________的精神。诗一开始用月黑之夜大雁被惊高飞,来衬托________的情景;三四句写将军________,“大雪满弓刀”这一细节,既写出了环境的________,更突出了将军的________。

(2)研读三四句,分析“逐”和“满”两个词的妙处。

(3)《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读古诗,完成练习。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1)梅花是坚贞高洁的象征,古人赞美梅花的诗很多,我知道《墨梅》是________代诗人兼画家________所作。

(2)《墨梅》诗中,直接描写墨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赞美梅花品德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朵朵花开淡墨痕”写出了墨梅的________,诗句意思是________;“只流清气满乾坤”写出了墨梅的________,诗句意思是________。

(3)这首诗运用了________的写法,通过写墨梅________特点,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高尚情操。

(4)我知道诗人王冕酷爱梅花,工于画梅,常以梅花自比。除了《墨梅》这首诗我还记得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另一首赞美梅花的诗——《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内阅读。

“诺曼底号”遇难记(节选)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课外阅读含答案解析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课外阅读含答案解析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祖国的美好前

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已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的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有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卷 (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卷  (附答案)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祖国的美好前

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已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的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有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期末复习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强化测试(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期末复习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强化测试(含答案)

期末复习——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强化

《古诗三首》主题强化

作品导读

很多诗词,看似写物,实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志向和情操。读下面这首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强化训练

22 寒菊①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②百花丛,独立疏篱③趣未穷④。

宁可枝头抱香死⑤,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①选自《郑所南先生文集》。②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③疏篱:稀疏的篱笆。④未穷:未尽,无穷无尽。⑤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挂在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译文:

菊花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情操意趣并未衰穷。它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1.从这首诗所描写的事物的特征,你能感受到它具有怎样的品质?

2.你还知道哪些托物言志的诗呢?请写出一两首。

《“诺曼底号”遇难记》主题强化

作品导读

哈尔威船长的精神令我们肃然起敬。而在下面的短文中,你也一定会被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所震撼。

强化训练

23 幸存者的记忆

“大舜”号在渤海湾中,再现了“泰坦尼克”号的悲壮。312人中只有22人生还,其中有一位女性。她叫董颖。当警铃第一次拉响时,她感到手足无措。这时有两位还没穿上救生衣的大哥走了过来,帮她穿上了救生衣。

董颖看到通道上乱作一团,她向着惊慌失措的人群跑去,发现那里的男人们都主动让出一条道,让妇女、儿童和老人先上甲板。

经过数小时垂死挣扎后,“大舜”号倾倒在大海中,船舱一下被水淹没了。同舱的几名男子用各种器物,还使用了头颅和拳头,终于

击碎了钢化玻璃窗,第一个逃出这个船舱的是董颖——男人们再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她。突然她看到一条橡皮救生筏,那上面已有一位老人,老人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她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爬上去。这时大浪将一个男子送到了她和救生筏的旁边,那位男子毫不犹豫地倾全身之力,把董颖顶上了救生筏。当董颖再来向他伸手时,两只手就差那么小小的一点距离,一个巨浪将那位大哥卷入海底,再也没有起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专项训练 课外阅读(含答案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专项训练  课外阅读(含答案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专项训练课外阅读

1.课外阅读。

生死攸关的烛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为了情报安全,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伯诺德夫人知道,①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里的秘密就会(显露暴露)________,秘密情报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宣告结束。她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她轻轻把蜡烛吹灭。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连续)________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儿子杰克伸手端起烛台:“天真冷,我去抱些柴来生个火吧。”中尉一下夺回烛台:“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②孩子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抱回一捆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③烛光摇着,发出(微弱细微)________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④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用“\”画去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

(2)词句赏析,判断对错。

①句①中两个“秘密”的意思是相同的。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七单元测试卷 (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七单元测试卷   (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七单元测试卷

一、圈出括号中正确的读音或字。(3分)

慷慨.(kāi kǎi)弥.漫(ní mí)心急如焚.(fěi féi)

相(逢缝)大(燕雁)(错措)施

二、读拼音,写词语。(10分)

lún lǐ fù bù jiě pōu gōng jìng qín láo

( ) ( ) ( ) ( ) ( )

pín kǔ kū long hùn luàn zhì xù zì bēi

( ) ( ) ( ) ( ) ( )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6分)

()的任务愤怒地()()的灵魂

()的壮举顽强地()()的阵地战

四、用“望”字组成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4分)

1.对未来,他充满()。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人民共同的()。

3.我们要珍惜幸福的生活,好好学习,决不辜负党对我们的()。

4.去公园春游,是我们()已久的一项活动。

五、根据意思写词语。(4分)

1.形容做某件事有条理。()

2.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3.把不同的人或事不加区别地放在一起谈论或同等地看待。()

4.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六、根据古诗、名言、文言文内容填空。(9分)

1.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我们应该调整好心态,做到。(《论语》)

2. ,平明送客楚山孤。,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的《》。“平明”指的是。“冰心”指的是。

3.“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中“是”的意思是;“方”的意思是。

七、选出比喻句,序号填在括号里。()(2分)

1.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测试题(一)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测试题(一)附答案

第七单元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芙.蓉(fú)玉壶.(hú)哭泣.(qì)

B.单.于(shàn)悲戚.(qī)洛.阳(luò)

C.砚.台(yàn)乾坤.(kūn)老媪.(wēn)

D.铁杵.(chǔ)船舷.(xuán)凌.晨(lín)

2.对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神态描写)B.大海上夜色正浓,烟雾弥漫。(环境描写)

C.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心理描写)

D.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动作描写)

3.关于《墨梅》一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冕。

B.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C.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D.这首诗是七言律诗。

4.我们常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和下列哪句话意思相似?()

A.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B.学习不怕根底浅,只要迈步总不迟。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D.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

二、填空题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邮船( )的雕像( )的海水

( )的壮举( )地驾驶( )地喘粗气

6.理清脉络内容梳理第三步

1.《芙蓉楼送辛渐》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

2.《塞下曲》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侧面烘托出战斗的艰苦和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2套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2套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已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的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有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死也不倒下

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全心全意为党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

吉鸿昌从天津被押解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用尽了毒刑,把吉鸿昌折磨得遍体鳞伤。直到临难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平日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

“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

“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问。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颤抖地举起了枪。吉鸿昌瞪着双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里。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类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类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类文阅读理解练习题

类文阅读-21 古诗三首

出塞词

【唐】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táo)。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zhuó)胡兵缺宝刀。

1.选择正确的解释连线。

束砍。

斫捆。

缺破损。

2.“马头冲雪过临洮”让我们看到了

的气势。“乱斫胡兵缺宝刀”意思是。

3.“卷旗”是什么意思?“卷旗夜劫单于帐”有什么好处?

4.在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

1.束——捆。斫——砍。缺——破损。

2. 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砍杀胡兵,宝刀都残缺破损了

3.“卷旗”是把军旗卷在旗杆上,悄然指向敌军的兵帐。“卷旗夜劫单于帐”是在夜间突袭敌营,好处是出其不意,让敌军没有防备。

4. 示例:我感受到了戍边将士勇武善战、斗志昂扬、无所畏惧的形象。

病牛

【宋】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

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

1.“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羸”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它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可以组词。

2.写出下列词句中带点字的意思。

耕犁千亩实.千箱()

力尽筋疲谁复伤()()

3.把下面的诗句改写成现代汉语。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4.在这首诗中,“,

”是写病牛,“,

”是抒情。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5.对比《病牛》,再读读现代诗人臧克家的《老黄牛》,说说你从《老黄牛》中体会到了什么样的形象和精神。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参考答案】

1.月 15 瘦弱羸弱

2.充实,满。又,再。哀。

3.病牛耕耘千亩,换来劳动果实装满千座粮仓,但它自身精神却极为疲惫,力气也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品析句子】关注文章中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感受人物品质。

(1)“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从对钱学森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归心似箭。

B.从对钱学森的动作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归心似箭。

C.从对钱学森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镇定自若。

D.从对钱学森的语言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爱国情怀。

(2)“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钱学森的语言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细心谨慎。

B.通过对钱学森的语言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锲而不舍。

C.通过对钱学森的语言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爱国之心。

D.通过对钱学森的语言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临危不惧。

2.【探究写法】下面的句子中,表现钱学森杰出才华的角度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B.钱学森……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C.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D.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

献。

3.【对比思考】对比本文和课本中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文,下列选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都是写钱学森冲破阻挠,回到祖国报效祖国的故事。

B.两篇文章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描写的。

C.两篇文章都对人物的言行展开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钱学森赤胆忠诚

的爱国情怀。

4.【文本补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钱学森会怎样对留学

生们说?请发挥想象,把钱学森可能说的话简要地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5.【情感表达】读《黄继光》《钱学森》,黄继光、钱学森这些人物的言行让你对“爱国”有了怎样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临①写《千字文》,日②以十本为率③,书遂④大进。平生于⑤书,未尝⑥苟且⑦,或答人简札(zhá)⑧,少⑨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选自《书林纪事》【注释】①临:临摹。②日:每天。③率:标准。④遂:于是,就。

⑤于:对,对于。⑥尝:曾经。⑦苟且:敷衍了事,马虎。⑧简札:信件,书信。⑨少:同“稍”,稍微。易:改换,更换。愈益:愈加,更加。

1.【字词理解】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文徵明临写《千字文》”中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玉树临.风 B.兵临.城下 C.身临.其境 D.唐临.晋帖

2.【句段理解】对下面这句话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A.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越发精致巧妙。

B.因为他越来越老了,所以书法更加敷衍了事。

C.因此,愈老的书法水平更加精致巧妙。

D.因此,他的年纪越大,《千字文》就背得更加熟练巧妙。

3.【提取信息】文徵明之所以“愈老而愈益精妙”,是因为他()

A.有兴趣,肯用功。

B.人聪明,练得多。

C.练得多,不随意。

D.不随意,有耐心。

4.【分析判断】下列句子中不是文徵明勤奋刻苦习字的具体行动的一项是()

A.日以十本为率

B.书遂大进

C.平生于书,未尝苟且

D.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5.【评价人物】读了这篇小古文,你觉得文徵明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