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都的秋》教学谈高考文学性散文的阅读技巧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作者:冯海庆来源:《甘肃教育》2016年第22期【关键词】散文教学;《故都的秋》;思路【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2—0092—01《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听了很多节《故都的秋》,教师们的教法各有特点,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都把焦点聚焦在“秋天”这个主题上。
教学的重点都是五幅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讲授或讨论作者观察得如何仔细,描写得如何具体,还有的教师甚至根据课文精心绘出五幅“秋景图”水彩画,试图让学生形成对秋天的一种认识。
这样进行散文教学,尽管有所突破,但仍没有抓住散文的文本特征,没有彰显散文的文学性,把散文混同于其他应用文本。
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散文教学。
一、整体感知作品,体会散文形散神凝的特点不论是叙事、抒情还是议论散文,其中都表达了内容观点、情感态度,只要抓住了线索,就可以把散文中看似不相干的内容一线串珠般地联系起来。
如,《故都的秋》的教学,应先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作品,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读完以后,抓住“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明确文章的感情基调。
接着选取五幅秋景图来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秋味。
至此,学生应该对这篇散文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了初步印象,但对作者的感情体悟还很肤浅,还谈不上读懂散文。
二、体察散文语言和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的表达经验首先,要认真揣摩散文语言。
《故都的秋》中描写秋味的语句,从色彩来看,有蓝、白、青、淡红、紫黑、碧绿、淡绿微黄、灰等,这些色彩偏重于冷色调。
正象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些色彩表明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
从声音描写看,从一点声音也没有的槐蕊、蝉的鸣叫、人的应答声等,也都表现出悲、凉、清静的意境的。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故都的秋》教案及教学反思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故都的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故都的秋》,了解武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学习课文中的文学技巧和表达方式,掌握如何运用描写、抒情等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3.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和解读文章中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4.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故都的秋本课程的重点是学习长篇散文《故都的秋》。
这篇文章是以武汉为背景的,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主线,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人物、历史风貌等多方面,表达了对武汉这座城市的热爱和敬意。
2. 文学技巧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描写和抒情手法,如光影、色彩、音乐、比喻、对比等等,这些手法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也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素材和表达方式。
3. 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任何一节语文课程都离不开的内容。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分析和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含义,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
4. 文化遗产鉴赏武汉是一座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学习本课程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鉴赏能力和爱好。
通过对文化遗产和历史底蕴的学习和了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 讲授法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的含义,学习文章中的文学技巧和表达方式。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发挥,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如景色描写、思想表达、人物刻画等等,同时也可以加深他们对文化遗产和历史底蕴的理解。
3. 综合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课外阅读、互联网搜索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全面了解武汉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并将这些知识点与课文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也十分丰富和实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多个方面了解武汉和《故都的秋》这篇文章。
以《故都的秋》为例浅谈高考散文的快速读法
以《故都的秋》为例浅谈高考散文的快速读法作者:牙清华来源:《新一代》2011年第04期摘要:散文阅读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分值一般都在20分以上,那么如何去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呢?在笔者看来,读懂所给文章是突破这一重难点的关键,如果读不懂文章,做题就会无从下手。
可是在考试时那么有限的时间里,是不允许考生慢慢去品味文章,所以必须掌握一些快读技巧,这样既能准确把握文意,又能节省时间。
关键词:高考散文;快速读法;理清层次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147-01下面就以《故都的秋》为例谈一下高考散文阅读的快速读法。
首先,面对一篇文章,应该认真研读其标题。
因为标题界定了文章的写作范围,有可能揭示出文章的主题,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我们可以紧扣标题,自己试着提几个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去探讨文章。
不过呢,所提问题其中有一个必须触及文章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故都的秋》为例,研读标题,文章所写内容是秋,地点是故都,作者没有标明具体的地点,而写成故都,那么我们就可以提个问题,为什么没有标明具体地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中国人有一种情结,那就是故土情结,游子不管在何地,在何时,总会对故乡热爱,眷恋、赞美的。
研读标题,我们可猜测,本篇写法是写秋景,抒秋情,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能是对故都秋的赞美与眷恋。
其次,我们快速地看它的首句和尾句,在通常情况下,首句和尾句通常能够概述文章的一些内容,看完首尾句后,我们就大致了解了它的内容,像2009年全国Ⅰ卷《彩色的荒漠》首句是“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
尾句是“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看完首尾句我们大致可了解到:深秋时节,车驶进荒漠的油田公路,看到了令人难忘的景象,那么这景象可能有自然的,也可能有人文的。
感情是难忘,那么这个难忘中可能饱含着对崇高的赞美或者是对低俗丑陋的抨击与批判,我们看了文章其它部分就不难把握了。
从《故都的秋》教学谈高考文学性散文的阅读技巧
从《故都的秋》教学谈高考文学性散文的阅读技巧作者:徐波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5年第08期《故都的秋》可谓是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能感受文章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更能结合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点挖掘高考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一、立足大纲,透析考点纵观近年的高考散文阅读题,我们不难发现,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考的大多是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
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
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教学就应把高考散文阅读技巧贯穿在课文的教学中。
大致来说,我们把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分为三大类:(一)“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类;(二)“表达技巧”类;(三)“表达作用”类;(四)概括文章主题及分析文章的思路。
这些类型的考点,在《故都的秋》中都可以发现。
二、破题如文,用“法”析章,概括主题及思路优秀的散文都会以标题概括全文的精髓,虽然形式上“散”,但主题却是相对统一的。
因此解读散文时,应以文章的标题入手,逐步展开。
下面以《故都的秋》为实例,根据高考题型设置讲解。
1.解读标题作者为什么把文章的题目命名为“故都的秋”。
这一点的思考落脚点在“故都”二字上。
“故都”指北平,用“故都”就预示这作者不仅要写北平秋的自然景观,还要写它的人文景观。
从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不仅写了秋草、秋花、秋叶、秋果的自然景象,还写了“潭柘寺的钟声”、都市闲人在桥头树下的对话,让我们感受到故都的秋独有的人文秋景。
2.抓住文眼,确定抒情基调经典的散文,作者都会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蕴藏文眼,使整篇文章“神不散”。
例如《故都的秋》的第一自然段写到“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高二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的象征意义。
2.理解文章的抒情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散文的知识。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承上启下等。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生动形象、抒情性强等。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1.复习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色。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如对故都北京的怀念、对秋天的喜爱等。
2.分析文章的情感表达,如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讨论文章的抒情性,如何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第三课时一、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作业布置1.摘抄文章中的优美句子。
2.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散文。
三、拓展延伸1.介绍郁达夫的其他散文作品。
2.让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故都的散文,进行比较阅读。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否到位,能否抓住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生是否能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技巧,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3.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节课通过分析《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对故都北京的怀念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课后作业1.摘抄文章中的优美句子,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散文,注意运用象征手法和抒情性。
读与悟:以《故都的秋》为例浅谈高中散文教学
的课堂教学实录 ( 以下简称 《 秋》 ) ,具体谈谈
我 对 散 文 教 学 的一 些 粗 浅 的看 法 和 体 悟 。
一
、
之 文 ,最 好 的 方 法 莫 过 于 朗 读 。
让 学 生 尽 情 地 读 :在 读 中整 体 感 知 ,在 读
6 4 ■ 语 文教改 理 论与实 践
读与悟 : 以《 故都的秋》 为例浅谈高中散文教学
李 芳
散 文 ,向 来 是 高 中语 文 教 学 的 重 点 和 难
啊 !
点 ,同时也是受 高考 命题者 青睐 的一种文体 。 下 面 我将结 合人 教 版必 修二 第 一单 元第 二 课 郁 达夫 的 《 故都 的秋》在 2 0 1 5年萍 乡市高 中
语文教改 理论 与实 践
■ 6 5
章 的 基 调 和 底 色 。这 种 “ 清 、静 、悲 凉 ” 正 是
教 学 要 求 我 们 每一 个 教 师都 能协 助 学 生 体 会 那 些 表 情 达 意 比 较 深 刻 的 词 句 , 感 知 其 美 妙 之 处 。其 深 邃 之 意 ,让 学 生 受 到美 的熏 陶 。 对 于这 些 洋 溢 着 诗 情 画 意 的美 文 ,我 们 如 何 指 导 学 生 去 体 悟鉴 赏 ,并 激发 其 感 情 呢 ? 不
占语 云 :书 读 百 遍 ,其 义 自见 !可 见 朗 读 在 语 文 教 学 中有 着 举 足 轻 重 的作 用 。 它能 激 发 学 生 的 情 感 。培 养 学 生 的语 感 ,提 高 学 生 的 语 言 表 达 能 力 ,从 而 更 好 地 理 解 课 文 ,理 解 作 者 寄 寓 于字 里 行 间 的独 特 情 感 。
故 都 秋 的 特 色 ,是 作 者 着 力 表 现 的 东 西 。 一 片 飘 零 的槐 叶 能 打 动 情 意 ,几 声 秋 虫 的哀 鸣更 足 以牵 动 心 魄 ,这 种 深 远 的忧 思 和 孤 独 者 的冷 落 之感 .正 是 郁 达 夫 当 时 的心 境 。 由 于在 客 观 事 物 的 描 绘 中 融 入 了作 家 的情 绪 , 自然 要 觉 得 落 寞 和 悲 凉 ,和 故 都 北 平 一 样 ,作 者 的感 情 也 蒙 上 了 一层 淡 淡 的 秋 意 。郁 达 夫 用 他 的情 感 绘 出 了一 幅 细 腻 深 沉 的 主 观 意 境 图 ,它 构 成 了文 章 的 骨 架 。读 者 可 在 对 秋 色 、秋 味 、秋 的意 境 和 秋 的 姿 态 的 体 味 中 ,感 受 作 品美 的力 量 , “ 一 切 景 语 皆情 语 。 ” 正 如 郁 达 夫 自 己所 说 ,在 散 文中 “ 总要 把 热 情 渗 入 ,不 能 不 达 到 忘 情 忘 我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研究以《故都的秋》教学为例
三、教学策略
1、背景介绍
在散文教学中,背景介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在《故都的秋》的教 学中,教师可以先介绍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再引导学生了解北平的历 史和文化背景;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介绍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 创作背景,再引导学生了解清华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四、引导学生生活实际,体验情 感
《故都的秋》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因此,在 《故都的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生活实际,体验情感。例如,可以引导学 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秋天场景,与文章中的描写进行对比;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自 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类似情感和体验,并尝试用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达自 己的感受。
一、背景介绍
《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都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这两篇散文 的作者分别是郁达夫和朱自清,他们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们的 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主题思想
《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都是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散文。前者描绘了故 都北平的秋天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后者则以清 华园内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追求自由的心情。 两篇散文的主题思想都是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具有深 刻的感染力和启示作用。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散文是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使得散文阅读教 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 散文,其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以 及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本次演示将以《故都的秋》教学为例,探讨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故都的秋》教案设计方案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都 - 北京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秋季景色。
2.通过阅读《故都的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作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通过图片或者简短的视频介绍北京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秋季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课本题目《故都的秋》,让学生猜测文章内容,预测文章表达的主题。
3.画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第二步:阅读和理解1.帮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翻译生词和生字,提高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2.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阐述文章内容,增加学生说、听、思、辩的综合能力。
4.小测验、作业检测,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阅读理解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
第三步:写作和表达1.针对文章内容,开展作文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要求学生通过作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北京秋季景色的感受和想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想象力。
3.教师评价唱评混合的方式,选择较优秀的作文分享给全班同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力。
第四步:总结1.回顾上课学习内容,总结课程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用性思维能力。
教学特点:1.注重学生主体性,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活动确保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
2.结合生活实践,在课堂内容和作业中加入具体事例,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3.多种评价方式,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结语:通过《故都的秋》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背景、秋季景色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而且,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多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例谈开展散文阅读教学的五个步骤——以《故都的秋》的教学为例
教材解析JIE XI堂,失去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二、目光短浅屈原被贬之后,楚国与齐国交好,共同抵抗秦国。
秦惠王感到很忧心,于是派张仪出使楚国,许诺将商於的六百里地割让给楚国,条件是让楚国背弃与齐国的盟约。
楚怀王听后居然没有细加甄别,单方面宣布与齐国断交,并派遣使臣前往秦国接收所谓的“商於六百里地”。
直到秦国否认此事,并以“商於六里地”搪塞,楚怀王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从表面上看,张仪有意欺骗楚怀王,楚怀王只是上了他的当;仔细深究,我们便能发现楚怀王身为一国之君,在考虑问题时不着眼于全局,只计较眼前的利益。
张仪许诺的“商於六百里地”让他昏了头,完全忽略了利益背后潜在的风险。
楚怀王看不见屈原为他描绘的宏伟蓝图,只看见了张仪许给他的虚幻的“商於六百里地”。
可见,楚怀王目光短浅,将一城一地的得失置于国家安危之上,间接导致了屈原的“美政”理想的破灭。
三、刚愎自用当楚怀王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他并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大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所谓“君王一怒,伏尸百万”。
楚怀王生气完全不计后果,不考虑楚国与秦国之间悬殊的战斗力,也不考虑盲目发动战争的后果,仅凭一时之气发兵攻秦,结果自然尝到了楚军大败、楚将受俘、城池沦陷的苦果。
纵然局势如此不利,楚怀王却依然没有放弃,再次聚集国内所有的兵力深入秦地,与秦军鏖战,结果非但未能取胜,反而被魏军找到了可乘之机。
直到此时,楚怀王才心生惧意,下令撤兵。
作为这一系列战争的主导者,楚怀王从未怀疑过自己,也从未冷静地思考过楚国的国力、兵力如何。
即使是在初次伐秦失利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打消停止战争的念头,而是不顾一切地想要与秦国决一死战。
如果不是魏国突然加入,或许他还会继续疯狂下去。
面对狡诈而强势的对手,楚怀王显得刚愎自用。
怎样提高阅读散文的效率——以《故都的秋》为例
阅读指南散文是一种抒发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其自由性与开放性比较强。
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些同学会出现理解不透的情况,对此,笔者就分享一下自己阅读散文的经验,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阅读的效率。
一、梳理脉络,感知散文的内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同学们在阅读散文的时候一定要对文章的结构脉络进行梳理,对其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散文的结构形式往往比较灵活,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我们在阅读散文的时候可以先为每个段落标注序号,然后阅读文章,划分层次,看看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一步一步地梳理文章的脉络。
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写的。
文章的第一部分是第1至2自然段,总写了南国之秋的色与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的,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是第3至12自然段,分别写了“秋花之色”“秋槐之形”“秋蝉之声”“秋雨之味”和“秋果之实”。
秋院里有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秋草,体现了故都之秋的“清”。
槐树的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体现了故都之秋的“静”。
天气转凉,草木萧瑟,秋的悲凉在我国北方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作者对故都的思念中也带有悲凉的况味。
第三部分是第13至14自然段,总结了南国之秋的色与味不如北国之秋的那么浓厚,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念之情。
从结构上看,这篇散文富有层次感,从故都“秋晨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
二、仔细品味,欣赏散文的语言散文的语言也是非常优美的。
鉴赏散文的语言是阅读散文的重中之重。
同学们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要仔细品读文章的语言,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阅读一边感知,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还可以尝试配乐诵读,以便更好地走进作品。
这样一来,在阅读散文的时候,就能渐入佳境。
探讨高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的深度阅读策略——以《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为例
LIBERAL ARTS FANS2022年第30期教育教学5散文拥有独特的魅力,读者通过对人物、情节、语言等品读,可以直抵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独有的、与众不同的情感。
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作品的解读往往流于形式,习惯用一套固定的方式来分析散文,景物和人物之间的关联被割裂,导致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散文阅读策略。
随着“双新”的落地,群文阅读的模式得到了推广,教材编者试图通过文本组织方式的变革,来为学生建构散文阅读的路径,使阅读走向纵深。
《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名篇,各自有其独到之处,文本意蕴丰富,不乏名人学者研究探讨。
在苏教版、人教版等老版教材中,这两篇散文均独立成篇。
但是在2019年出版的部编版教材中,两篇文章被放到了一起,成为一课,这就有了耐人寻味之处。
教师要尝试打破以往的固化思维,寻找两篇文章之间的关联。
一、知人论世,感受作者形象散文阅读中,读者的初步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这两篇散文,学生出于主观直觉,都能感受到“挺好”,但是好在哪里,却又非常茫然。
怎么走进作品?首先离不开知人论世。
教材标注了《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这两篇作品的创作时间,分别为1934年8月和1927年7月,时间相近。
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中国,朱自清心中有对当下生活的苦闷与彷徨,有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憎恨,内心难以宁静[1]。
郁达夫于1933年迁居杭州,居住了3年,期间离群索居、孤伶苦闷。
1934年应汪静之之约,从杭州经青岛来到阔别多年的北平。
那里充满了郁达夫和爱妻、稚子龙儿的回忆,“他站在树下,兜起了大褂,仰头看树上的我。
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大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2]。
年仅5岁的龙儿在1926年的端午节断了气,龙儿的病逝、国家的风雨飘摇,成为了《故都之秋》中悲凉的基调。
知人论世,将两位作者放置于具体的时空之中,就能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二者相通的精神世界,同时也会很自然地将两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定为愁闷悲苦。
培养阅读能力故都的秋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掌握阅读理解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度。
2.能够熟练阅读并理解不同体裁的文章,善于从中提取信息。
3.通过阅读,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设计以“阅读”为主线,包括:1.阅读理解方法和技巧2.不同体裁的阅读和理解3.阅读中的信息提取4.阅读扩展——课外阅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速度,提高信息的提取和理解能力。
难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四、教学过程1.阅读理解方法和技巧阅读技巧是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度的重要手段。
老师可以先对以下内容进行讲解:①细节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细节,理解每一个细节,不要错过任何一个有意义的信息。
②推断理解根据文章细节做一些必要的推断,如主旨、意图等。
③比较理解将阅读材料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做比较,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信息。
④归纳理解根据文章的内容,将各种信息分门别类,形成大概的思路和结构。
⑤综合理解根据细节、推断、比较、归纳等方法,将文章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理解。
2.不同体裁的阅读和理解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类型的阅读。
小说是一种情节类的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
可以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小说让学生领略不同的人生哲理和价值。
诗歌是一种用语言艺术表现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美感。
通过诗歌的阅读和赏析,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散文是一种以散文形式表达思想、感情、意志等的文学类型。
可以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锻炼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3.阅读中的信息提取在阅读中,学生要能够提取出文章的主旨、重点信息等,这一能力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有着较大的影响。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训练:①判断信息的重要性和不重要性,分清主次。
②培养快速阅读的习惯和技能。
③学习如何书写读书笔记,使阅读更有收获。
4.阅读扩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教育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引导学生阅读《故都的秋》的两种方法
课堂点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如诗一般的散文,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美丽的故都秋景图。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欣赏文中美丽的秋景,而且要带领他们感受文中细腻的情思。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故都的秋》呢?一、鼓励学生自由阅读,让他们感受文中美丽的秋景针对写景抒情类的文章,教师需带领学生去欣赏文章中美丽的景色。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自主阅读,发挥主观能动性,感受文中美丽的秋景,以此来培养其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故都的秋》一文中的写景脉络是比较清晰的,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就可以发现:作者在写景时采用的是一种横向结构,展现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如:1.关于故都的秋,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五幅秋景图?文章的第三至九自然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描写景物的?2.在课文中,哪些句子突出了“清”?哪些句子突出了“静”?哪些句子突出了“悲凉”?3.作者选取的都是故都中最普通的景物。
他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景物,而不是描写故都的皇家园林呢?这样,学生就会更加认真地去阅读和思考。
带着问题,他们就能发现作者在文章中写了故都的“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
文章的第三至九自然段分别是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写的是故都的秋的“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的是故都的秋的“静”,“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写的是故都的秋的“悲凉”。
作者写故都最普通的景物,用它们来体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是因为这些景物是老百姓随处可见的,最具代表性。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代表作。
在文章中,他重点描述了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
下面,笔者主要介绍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这篇散文。
一、借助“电视散文”,引导学生感知故都的秋的特点“电视散文”是一种新的电视艺术形式,很多学生对此比较陌生。
它将“文学”与“电视”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电视将散文进行艺术化的二次创作,再现文学作品中那至纯的真情、至美的意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普及“电视散文”的相关知识,并鼓励他们模仿“电视散文”的样式拍摄自己心中的《故都的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解《故都的秋》之前,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我与地坛》的“电视散文”,让学生感受这种声情并茂的艺术形式的美。
接着,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故都的秋》,并给他们布置“拍摄”任务。
当然,这里的拍摄只是虚拟的,只需要学生作好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并不是真的要求他们去实地取景。
具体来说,我们要引导学生确定“电视散文”的主基调。
“电视散文”和文学作品一样,需要有一个主基调。
想要确定《故都的秋》的主基调,学生就需要回到文本中去感知。
文章开篇就有一个感叹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开篇点题,直接表明了北国的秋天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即“悲凉”。
那么,电视散文的感情基调也就可以确定了,就是“悲凉”。
之后,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寻找所要拍摄的景物,并把握它们的具体特征。
要拍摄“电视散文”,就一定要选取合适的拍摄景物。
学生同样要回到文章中去寻找。
在自主阅读和小组探究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较为顺利地总结出文章中秋景“清”“静”“悲凉”的特点,可以理解“清”是指“冷清”“清闲”;“静”是指“恬静”“宁静”“幽静”。
那么,对“悲凉”一词该如何理解呢?接下来,教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围绕文章中的“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这五类景象,进行拍摄“电视散文”的准备工作。
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教学策略探索——以《故都的秋》的教学为例
11[阅读教学形象变得生动可感,同时还能由衷地感受到作者给予犬堰河的高度赞美。
在学生反复吟诵的过程中,人物形象、情感已了然在心,大堰河已经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
在情感充分品味的情境下就可水到渠成地“归纳领悟,再次美读全诗”了。
整堂课通过美读,品到了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通过美读,品到了诗人采用排比反复抒发的澎湃激情;通过美读,品到了这首看似诗味不足,却充 满形象美和情感美的魅力诗章。
古人曾说:“诗读百遍,其义自见。
”但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多了些急功近利,少了些回归诗文的本真规律,宁愿花更多的时间去把教材和高考考点对接,也不愿意花时间去等等被我们远远甩在身后的诗文涵咏与品味。
于是乎,语文课堂缺少了语文味,语文课上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文学作品审美的盲人。
回归富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重拾被我们遗忘的诵读就是一个重要途径。
当然,诵读不是无目的的读,也不是毫无章法的乱读。
诵读的终极目的是深入理解与感悟诗文感情主旨,诵读的方式也是由表及里的层层深入。
在整个诵读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做好诵读全程的总设计,要在创设情境、以身示范、反复吟咏三个环节上下足功夫,做好这三个环节,就能叩击诗文的灵魂,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作者通联:江西赣州市兴国中学]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教学策略探索----以《故都的秋》的教学为例■孙正旦散文因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与其他文体相比,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散文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导致教师无法形象地告诉学生如何进行感知与理解,故学生只能凭借自身的感觉去体会散文阅读中的审美境界,而学生自身的审美体会能力不足,阅读时,很容易造成审美困境。
因此,进行深度理解就成了学生的难题。
如果教师直接引导,又会使学生受到教师阅读教学的控制和同化,以教师给予的固定模式去阅读,学生又缺少了自身的审美体验。
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文人笔下的美景、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激发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体会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语文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走出审美困境。
《故都的秋》重点难点创新教学方法
《故都的秋》重点难点创新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法指导:散文教学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在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的能力。
(1)移情法。
列举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
(2)诵读法。
“书读千遍,其意自见”。
在散文的教学中则尤为突出。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感情之浓厚,意味之隽永,文辞之优美。
(3)设疑讨论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都钟情于秋,秋在他们的笔下显得意蕴丰富,风情万种。
丹桂飘香,秋菊傲霜,秋有味;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壮丽的湘江秋景图)“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苍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读到的是冷清、凄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认为秋日胜过生气盎然的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学法举隅
《故都的秋》学法举隅《故都的秋》学法举隅1、含情咏读法:本文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而又有着清雅郁风格的美文。
感受本文,先宜默读,细细品味,平心静气,使自己的情感逐步融进文章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凡文章,一经写出,就有一种文势、一种氛围存在。
会读书的人,一读文章就会明显地感受到这种文势、这种氛围的笼罩。
这就是一种强烈的语感能力。
我们学习语文,就是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能力。
在默读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这种文势,如本文以自然清雅的语言写古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我们会感觉到语言语势的平缓、宁静、雅淡,格调的和缓、素馨、清寂。
它没有汪洋恣肆的气势,却有山泉小溪的清雅,又透出丝丝的悲凉。
在初步感受了这种氛围以后,再出声诵读,借助声音把握感情基调,宜用平缓的语调、中等的速度读,略带一点回忆的味道,读出内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也拌和着掩饰不住的淡淡抑郁之思,读出平缓的、宁静的、雅致的味儿,带出淡淡落寞和悲凉之意。
古人云,好文不厌百回读。
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像《古都的秋》这样的美文,蜚读不能贪图其美的况味,非读不能感受其美的境界,非读不能学得其美的神韵。
2、拓展联想法:能够读懂文章,进而欣赏文章,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如要比较船长地读懂《古都的秋》,就要联想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联想到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审美追求、创作风格等情况。
这也是欣赏文学作品的一个基本途径。
古人总结为“知人论世”法。
还可以联想到自文章写出以后人们对这篇文章的评论欣赏。
这项工作需要占有大量资料,阅读面要宽,要注意资料积累,具有研究性阅读的意义了。
同学们自觉得坚持这样做工,对培养研究能力和提高欣赏水平很有意义。
⑶对比联想法。
在读本文的过程中,自然地联想到同题材的文章,联想到他们的相同和不同,在对比中强深化对课文内容和写作艺术的理解。
3、语言品味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欣赏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最适宜用语言品味来欣赏。
这也是语文的基本功。
《故都的秋》(教参):课文说明 解题指导 有关资料
《故都的秋》(教参):课文说明解题指导有关资料课文鉴赏说明一诵读提示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
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
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二整体感知1.本文题旨“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
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2.本文结构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
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3.情景交融的特点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
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
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从《故都的秋》教案入手
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从《故都的秋》教案入手文学素养是指人们对文学领域中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及文学精神有一定的了解和鉴赏能力。
在人类社会中,文学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文学素养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特别是对于学生而言。
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呢?《故都的秋》教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故都的秋》的教学特点《故都的秋》是一篇充满叙事性和情感性的散文,是作家林清玄的经典力作。
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林清玄的文学语言优美、简洁、深刻,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
2.文中情感真实,表现出作者对北京城的深情和热爱之情,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北京城的历史厚重感和人文气息。
3.文章结构严谨,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文章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示范和相应的培训,使学生从小就爱好阅读。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如阅读绘本、故事和漫画,或者是精彩的经典名著,帮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和智趣性。
2.注重阅读体验和合理引导在阅读体验方面,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水平,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计划和引导方案。
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和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问答、讨论、测验、作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良好的阅读体验,让学生感知文学作品的魅力和意义。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从学生年龄特性、兴趣爱好和认知难度等方面,制定不同的阅读计划和习惯,例如阅读时间的安排、阅读速度的要求、文学作品的选择和分析等。
4.多角度分析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体验都是不同的。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文学分析,包括词语、句子、篇章结构、修辞手法、主题等方面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真 情 , 流露出忧郁 、 孤独 的心境 , 更 能 结 合 作 者所 表 达 的 思 想 情 感 和 写 作 特 点 挖 掘 高 考 散 文 阅 读 的 解 题 技巧 。
誉I I , 大 语 文 论 坛 ・ 教 法 一 得
段 写 到“ 北国 的秋 , 却特 别 的来得清 . 来得 静 。 来 得 悲 凉” 。据 此 我 们 知 道 “ 清静 、 悲凉” 是 故 都 的 秋 的性
散丈的阅读技巧
画 徐 波
受 作者 的思 想 情 感 。
、
立足 大 纲 。 透析 考点
③ 问题概括法 。在阅读文 章时 , 抓 住文章的类型 。
设 置 一 些 常 见 问题 。 带 着 问题 去 阅 读 , 也 能 把 握 作 者 的 情 感。
纵观近年的高考散文阅读题 . 我们不难发现 . 散 文 这 种 文 体 越 来 越 受 到 命 题 者 的青 睐 现 代 文 阅 读 文 学 作 品 类 考 的大 多是 散 文 .题 型 变 化 不 大 .难 度 逐 步 降 低 。但 从 学 生 的 解题 情况 看 , 得 分 率普 遍 较 低 。究 其 原 因 .不 外 有 两 个 方 面 :一 是 高 考 散 文 阅 读 题 的 测 试 要 求. 学生并 不完全明确 , 以致训练无 的放矢 ; 一 是 高 考
一
点 的 思 考落 脚 点在 “ 故都” 二 字 上 。“ 故都” 指北平 。 用
解 决这 类题 目 的思 路 是 :
“ 故 都 ”就 预 示这 作 者 不 仅 要 写 北 平 秋 的 自然 景 观 . 还
要 写 它 的 人 文景 观
( 1 ) 确 认 指 定段 落 在 行 文 中的 位 置 。
表 达技 巧 的典 范 之 作 。 1 . 文 章 的 第一 自然段 和 最后 自然 段 的 关 系
优 秀 的 散 文 都 会 以 标 题 概 括 全 文 的 精 髓 .虽 然 形 式上“ 散” . 但 主题 却 是 相 对 统 一 的 。因 此 解 读 散 文时 .
应 以 文 章 的标 题 入 手 , 逐 步 展 开 。下 面 以 《 故都的秋》 为 实例 , 根据高考题型设置讲解。
⑤ 内容借助法。 这种方法 , 就是借肋文章 中的句或
段 来总 结主 要 内 容
对 于《 故 都 的秋 》 , 作 者 在 文 中描 写 了 五 幅 画 面 : 小
院清晨 、 落蕊 、 秋 蝉嘶 叫 、 闲人 话 秋 凉 、 秋 果 。 这 样 的 问
题 其实考 察的就是 “ 概括文 章的主题 思想 ” . 学 生 研 读
课 文 时 可 以应 用 以 上 的 方 法抓 住 文章 的文 眼
三、 探 析 表 达技 巧 。 感 受 作 品 文采
一
大致 来 说 .我 们 把 高考 散 文 阅读 题 型 分 为 三 大 类 :
( 一) “ 理 解 重要 词语 、 句 子的 含义 ” 类; ( 二) “ 表达技 巧 ” 类; ( 三) “ 表达 作用 ”类 : ( 四 )概括 文 章主题 及 分析 文章 的思 路 。这 些类型 的考 点 , 在《 故 都 的秋》 中都 可 以发现 。
2 . 抓住 文眼. 确 定 抒 情 基 调
二、 破题如文 。 用“ 法” 析章 。 概 括 主题 及 思 路
部好的作品 . 不仅仅是 “ 言之有物 ” . 它 还 能 用 多
种 表 达技 巧 帮 助 读 者 更 好 地 感受 作 品 内容 。就 《 故 都 的 秋》 这篇文章 而言 , 它 用 了 多 种 表达 技 巧 , 是学生 学 习
( 2 ) 明确段落的作用 , 明确答题 的方 向。 ① 开头段 :
从文章 中可 以看到作 者不仅 写了秋草 、秋花 、 秋 叶、 秋 果 的 自然 景 象 . 还 写了“ 潭柘寺 的钟声 ” 、 都 市 闲 人 在 桥 头 树 下 的对 话 .让 我 们 感 受 到 故 都 的秋 独 有 的 人 文 秋景 。
1 . 解读 标 题
我 们 初 读课 文就 会发 现 .文 章 的第 一 自 然 段 起 到 统领全文 . 奠定 感情 基 调 的作 用 。 并 与 文 章 的 结 尾 首 尾
呼 应 。这 类 题 考 察 的 是 。 表达 作 用 ” 类 中 的行 文 段 落 类
题 目。
作 者 为 什 么 把 文 章 的题 目命 名 为 “ 故 都 的秋 ” 。 这
一
就 是整 篇 文 章 的 主 要 内容 。
⑦要素 串连法 。写入记事的文 章 , 一般 有时间 、 地
点、 人物 、 事 件 等 基 本 要 素 。把这 几个 基 本 要 素 弄 清 了 .
用 词语 串连 起 来 . 就 是 文 章 的 主要 内容 。写 景 的 文 章 则
可 以抓 住 所 写 的景 物 及特 征 .并把 它 组 合 起 来 就 能 感
是 本 篇 文 章 的 文 眼 . 也 确 定 了 该 篇 文 章 的 感 情 基 调 — — 低 沉 凄 清 3 . 结合方法 . 感受文章主 旨 在 解 读 散 文 的主 旨时 .可 以借 助 以 下 方 法 概 括 文
章 的主 旨 :
①段意合并法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 来 。 加 以概括 .
散 文 阅 读题 的解 题 技 巧 , 学 生未 能熟 练 掌 握 。因此 要 解 决 这 些 问 题 .我 们 的教 学 就 应 把 高考 散 文 阅 读 技 巧 贯 穿 在 课 文 的教 学 中
④标题追溯法 。有些以 内容命题 的文章 。 我们可以
根 据标 题 去 阅读 . 追 溯文 章 的 主 要 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