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简明讲稿

合集下载

《训诂学》讲稿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讲稿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讲稿训诂学的内容训诂学的内容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也。

”——郑樵《通志·艺文略》盖时有古今,犹地有南北有东西,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时远则有训诂,地远则有翻译,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陈澧《东塾读书记》士生千载之后,求道于典章制度,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时之相去殆无异地之相远,仅仅赖夫经师故训乃通。

……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其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

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以躐等。

”——戴震《古经解钩沈》至于治古书之法,无论治经治子,要皆当以校勘、训诂之法为初步。

校勘已审,然後本子可读;本子可读,然後训诂可明;训诂明,然後义理可定。

”——胡适《胡适文存·论墨学》一训诂的内容(一)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

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1、注音对象:多音多义词。

术语:反切、直音,或以“读若”、“读如”、“如字”等用语指出读音。

《礼记·玉藻》:“君羔幦(蜜)虎犆。

”郑注:“读如…直道而行?之直。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脩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

”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

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诗·秦风·黄鸟》:“黄鸟,哀三良也。

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

”郑笺:“三良,三善臣也,谓奄息、仲行、鍼虎。

从死,自杀以从死。

”音义:“行,户郎反,下皆同。

鍼,其廉反,徐又音针。

从死,上才容反。

”《礼记·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

《训诂学》讲稿训诂学发展简史

《训诂学》讲稿训诂学发展简史

训诂学发展简史⏹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全盛时期⏹革新时期《韩非子·五蠹》中的“自环者谓之厶,背厶为公”。

从读音来推求词义《论语·颜渊》:“孔子曰:‘政者,正也。

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义者,宜也”。

直接给语词下定义《左传·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吕氏春秋·季春纪》:“行而无资曰乏,居而无食曰绝。

”第一节形成时期以语义为主的研究时期。

⏹时间为先秦两汉。

⏹为解经服务,注重语义,尤其是词义的研究。

1、蕴蓄宏富:“其所承受大陆之气象,与两河流之精华,机会已熟,则沛然矣。

”2、社会变迁:周室之势既微,其所余虚文仪式之陈言,不足以范围一世之人心,遂有河出伏流一泻千里之概。

”3、思想言论自由:不容于一国,则去而之他。

4、交通频繁5、人才见重:“学问以辩而明,思潮以摩而起,道术之言,遂遍于天下。

”6、文字趋简,书籍渐盛:7、讲学风气盛行:一人启其端,而百人扬其华⏹古今文之争⏹毛亨《毛诗故训传》⏹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高诱《淮南子注》《战国策注》⏹王逸《楚辞章句》⏹服虔《汉书音训》⏹《尔雅》《方言》《释名》《说文》第二节发展时期⏹以语音为主的研究时期魏晋南北朝至清以前⏹训诂学主要同音韵学结合进行,逐步摆脱了经学附庸⏹地位,成为和文字学、音韵学并列的一门学科魏晋南北朝⏹注释范围由经书扩展到了史书、子书和文集。

⏹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郭璞《尔雅注》、韦昭《国语注》⏹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张揖《广雅》顾野王《玉篇》、李登《声类》隋唐⏹保存了唐以前大量的古书佚文和丰富的训诂资料。

第二节发展时期⏹以语音为主的研究时期魏晋南北朝至清以前⏹训诂学主要同音韵学结合进行,逐步摆脱了经学附庸⏹地位,成为和文字学、音韵学并列的一门学科魏晋南北朝⏹注释范围由经书扩展到了史书、子书和文集。

训诂讲义

训诂讲义

第一章绪论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一)训诂从训诂学史上看,前人对训诂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

如果一一介绍,就会耗费相当多的时间,不如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筛选出一种最切要最易为人掌握的说法。

《说文》及段注的注解较为适宜。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伸之凡顺皆曰训。

”为了让大家深入理解上面的结论,我们必须从语源学的角度来加以补充和验证。

“训”“顺”“驯”三字均从川得声,有疏通、顺从义。

《尔雅•释诂》“训,道(導)也。

” 《广雅》:“训,顺也。

”《说文》:“驯,马顺也。

从马,川声。

”三字盖的分化字。

《说文》:“川,贯穿通流水也。

” 不流则成灾,故“ 灾” 字籀文作从一阻川,下加火。

故三字中的“川”声兼义。

《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应作“古亦声”。

(《说文》:“古,故也, 从十口,识前言者也。

”)因此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诂”是“古”字的分化字,即言之古,以别于一般的古。

段注:“故言者,十口所识(记述)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若将上面的释语贯穿起来,“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即解释疏通古代语言。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故为故旧,古字古言的古音古义谓之故,顺释疏解之便谓之训故。

” [P6]黄侃《训诂之意义》认为“训诂即是词义解释之学,是用易懂的众所周知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或只在少数人能懂的语言” (陆宗达王宁3 页)。

从上述总结来看,训诂就是“ 用易知易懂的当代标准语,去解释古代文献语言中难知难懂的古语和方言”(陆宗达王宁宋永培17 页),或“以今释古,以雅释俗” (郭芹纳《训诂学》引言)。

(二)训诂学训诂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工作,是感性的,个别分析的,如果将这些零碎的训诂实践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再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就成为训诂学。

(郭芹纳引言)具体而言,“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181页,转引自郭在贻 3 页)。

《训诂学》讲稿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讲稿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的内容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也。

”——郑樵《通志·艺文略》盖时有古今,犹地有南北有东西,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时远则有训诂,地远则有翻译,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陈澧《东塾读书记》士生千载之后,求道于典章制度,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时之相去殆无异地之相远,仅仅赖夫经师故训乃通。

……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其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

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以躐等。

”——戴震《古经解钩沈》至于治古书之法,无论治经治子,要皆当以校勘、训诂之法为初步。

校勘已审,然後本子可读;本子可读,然後训诂可明;训诂明,然後义理可定。

”——胡适《胡适文存·论墨学》一训诂的内容•(一)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

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1、注音•对象:多音多义词。

术语:反切、直音,或以“读若”、“读如”、“如字”等用语指出读音。

《礼记·玉藻》:“君羔幦(蜜)虎犆。

”郑注:“读如…直道而行‟之直。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脩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

”•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

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诗·秦风·黄鸟》:“黄鸟,哀三良也。

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

”•郑笺:“三良,三善臣也,谓奄息、仲行、鍼虎。

从死,自杀以从死。

”音义:“行,户郎反,下皆同。

鍼,其廉反,徐又音针。

从死,上才容反。

”•《礼记·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

”•如字:训诂学术语。

训诂学讲稿1

训诂学讲稿1

训诂学的功用
“微闻”二字,有的注为“略略听到”(王利
器等选注《史记选注》页83,人民文学出版 社1957年版。此处为顾学颉注),有的则注为 “暗中听到”(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 注《两汉文学史参考数据》页105),哪一种 说法对呢?这是要有训诂知识纔能作出裁断的。 我们说后一种注解对。
训诂学的功用
2、什么是训诂学 训诂学是研究训诂规律的科学,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 识,是训诂实践的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也可 以这样说,如果说“训诂是对于语言——主要是古 代语言——的解释”,那么,训诂学(就)是关于 这种解释工作所应遵循的原则、方法、规律的理论, 简言之,训诂学就是解释之学。通俗一点说:
“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 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的科学。
四、 说明修辞手法
互文见义是古人常用的修辞手法,由于他具有“两 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的特点因而也常常容易使后世 读者误解。所以,训诂学家也多注明。如: 《左传· 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 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 洩。’”服虔云:“入言公,出言姜。明惧出入互 见。” 王昌龄《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清沈德 潜《唐诗别裁集》:“明月属秦,关属汉,互文 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解释语法现象
说明特殊词序
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词序与后世的词序不
同,因而也成为理解句意的障碍,训诂学家 也往往对这些“特殊词序”予以说明。比如: 《诗经· 邶风· 谷风》:“不我能慉,反以我为 雠。”孔颖达疏:“不我能慉,当倒之,云 ‘不能慉我’。”
3、解释语法现象
说明句子成分的省略 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十分常见,如果搞不清楚其省略 的成分,则势必影响对句意的理解。因此,俞越在 其《古书疑义举例》一书中,专将“省略“列入古 人的行文行列。如: 《尚书· 禹贡》:“荆、歧既旅,终南,惇,至于鸟 鼠。”这几句话是说荆条山、歧山二山“治功毕” 之后,又依次为终南山、惇物山和鸟鼠山。只不过 它的谓语“既旅”承上文而省略。因此,孔颖达特 予申明:“三山空举山名,不言治意。蒙上‘既旅’ 之文也。”

《训诂学讲稿》训诂的内容

《训诂学讲稿》训诂的内容

• 母羊长出大脑袋,比喻不可能或者不会有的事情 (《汉书·苏武传》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 羝,羝乳,乃得归。 );心星在冬天天快要亮 的时候出现,罶夜里放到水堰里天亮取走,都是 比喻时间短暂。
二、保存在正文之中的训诂
• 1、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 • 例如:《周易》:蒙,蒙也;比者,比也。咸,感也。 (声训) • 章太炎《国故论衡》:“治小学者,在乎比次声音,推 迹故训,以得语言之本。” • 《左传· 隐公元年》:“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 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三字两个不同意义。 • 《论语· 顔淵》:“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政 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樊迟问仁。子 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声训)
例2:《诗· 小雅· 苕之华》
• 牂(zāng)羊坟首,三星在罶(liǔ)。 • (牂羊,牝羊也。坟,大也。罶,曲梁也,寡妇之笱 (gǒu)[1]也。 “牂羊坟首”,言无是道也。三星在罶, 言不可久也。 • 笺云:无是道者,喻周已衰,求其复兴,不可得也。不 可久者,喻周将亡,如心星之光耀,见于鱼笱之中,其 去须臾也。 • 《楚辞· 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1] 古代丧葬制度“不树不封”。起坟始于孔子。“丘 也,东南西北之人也。”《说文》卷三句部:“笱 (gou3),曲竹捕鱼笱也。从竹从句,句亦声。古厚切。”
• ※朕皇考曰伯庸。
朕,我也。皇,美也。父死称考也。 《诗》曰:“既右烈考。”伯庸,字也。 屈原言我父伯庸,体有美德,以忠辅楚, 世有令名,以及於己。
4、分析表达方式
• 例 1: • 《诗· 小雅· 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郑玄笺曰: 他山喻异国。《书· 禹贡》:“錫貢磬錯。” 孔 传: “治玉石曰錯,治磬錯。” • 陆游 《金错刀行》 •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 陶毅《清异录》说:“后主(南唐后主李煜)善书,作 颤笔樛(jiū)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

训诂学讲义

训诂学讲义

第三章训诂的内容(郭P9)传统训诂学所涉及的内容几乎包括了古文献的所有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六大部分。

一释词和解句释词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清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语言)也;所以成词者,字(词)也。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

”(《戴震集》卷九)即“凡学始乎离辞,中乎辨言,终乎闻道”。

(《戴震集》卷一一)其中“离辞”、“辨言”就指解释词义、辨析句意,正是训诂之事。

释词是第一位的,黄侃:“训诂之事,在解明字义和词义。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P195)词是语言中经常处于变动状态的要素,所以古今语言的发展大多表现在词和词义的变化上。

要打通古今方域语言的隔阂,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就必须以解词为主要任务。

为其如此,才能进一步弄通句意。

(一)释词A释义第一,释词分为释实词与释虚词。

训诂当揭示词的概括义,具有客观性。

如专著训诂除“杂类”之外,所收所释的全是词。

《尔雅》以释群经中的常用词的常见义为主,《说文》以释文字的本义为主,《方言》以方言与方言、方言与其通语间的词义对译为主,《释名》以追寻事物的命名之由为主。

第二,虽然词义有概括义(贮存义),但有时在使用状态中其具体意义有所不同,当随文释义,这是词在运用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灵活性和具体性。

正文体例见郭P9-10.《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孟子·离娄上》:“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传注体常常随文释义,如此可将词的临时义解释出来。

如《诗·大雅·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毛传:“如雨,言多也。

”又“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毛传:“水,喻众也。

”众多是“雨、水”的比喻义。

又如《庄子·列御寇》:“为外刑者金与木也。

(为内刑者,动与过也。

宵(通小)人之离外刑者,金木讯之;离内刑者,阴阳食之。

第四讲_训诂学知识

第四讲_训诂学知识

練習2 練習
高郵王氏喬梓貫通經訓兼及詞氣昔聆 高郵王氏喬梓貫通經訓兼及詞氣昔聆 喬梓 其終風諸說每為解頤乃勸伯申勒成一 書今二十年伯申侍郎始刻成釋詞十卷 元讀之恨不能起毛孔鄭諸儒而共證此 快論也 ——阮元《經傳釋詞序》 阮元《 阮元 經傳釋詞序》
喬梓
《尚書大傳》卷四:“伯禽與康叔見周公 ,三見而三笞 尚書大傳》卷四: 康叔有駭色,謂伯禽曰: 有商子者,賢人也。 之。 康叔有駭色,謂伯禽曰:‘有商子者,賢人也。與 子見之。 乃見商子而問焉。 商子曰: 子見之。’乃見商子而問焉。 商子曰:‘南山之陽有木 名喬。 二三子往觀之,見喬實高高然而上, 焉,名喬。’二三子往觀之,見喬實高高然而上,反以 告商子。商子曰: 喬者,父道也。南山之陰有木焉, 告商子。商子曰:‘喬者,父道也。南山之陰有木焉, 名梓。 二三子復往觀焉, 鄭玄注: 名梓。’二三子復往觀焉,見梓實晉晉然(鄭玄注:晉,肅 而俯,反以告商子。商子曰: 梓者,子道也。 貌。)而俯,反以告商子。商子曰:‘梓者,子道也。’ 二三子明日見周公,入門而趨,登堂而跪。 二三子明日見周公,入門而趨,登堂而跪。周公迎拂其 勞而食之, 爾安見君子乎? 首,勞而食之,曰:‘爾安見君子乎?’” 後因以“喬梓”比喻父子。 後因以“喬梓”比喻父子。 伯禽:周公旦长子,西周初年人,姬姓,字伯禽, 伯禽:周公旦长子,西周初年人,姬姓,字伯禽,亦称 禽父。周代鲁国的第一任国君。 禽父。周代鲁国的第一任国君。
古書注釋
古書注釋:古代訓詁學的結晶。 古書注釋:古代訓詁學的結晶。 說文》 灌也; 解也。 《說文》注,灌也;釋,解也。 本為以水灌注,引申為“疏通” “注”本為以水灌注,引申為“疏通”;釋, 分別解釋。注釋:解釋疏通。 分別解釋。注釋:解釋疏通。 古書注釋的體式 古書注釋的內容 古書注釋常見術語(P615) 古書注釋常見術語

训诂学讲义(本科课堂)

训诂学讲义(本科课堂)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文字之学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衡从曲直之殊;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

论体制之书,《说文》之类是也;论训诂之书,《尔雅》、《方言》之类是也;论音韵之书,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是也。

三者虽各一家,其实皆小学之类。

绪论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说文》:“训,说教也。

”段注:“说释而教之。

”《说文》:“诂,训故言也。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

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

是之谓诂。

……故,即诂也。

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二、什么是训诂学?“语义说”周大璞《训诂学要略》: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

“解释说”张世禄《训诂学与方法学》:与其说它是字义学,不如说它是解释学。

“综合说”陆宗达《训诂简论》: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

第二节训诂学的作用一、有助于古书阅读例如:《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文化部《红楼梦》校订出版小组注:“百足之虫,指马陆、蜈蚣一类节肢动物。

这类动物被截成几段后仍会活动,故称死而不僵。

”《文选·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二、指导古籍整理1.训诂与校勘例如:选自《战国策》的《触龙说赵太后》,其中有“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过去很多《战国策》的传本作“左师触詟愿见太后”。

清代学者王念孙据《汉书·古今人物表》《荀子·议兵》杨注、《太平御览》等书的材料,并考察上下文义,校曰:“今本‘龙言’二字误合为‘詟’耳。

太后闻触龙愿见之言,故盛气以待之;若无‘言’字,则文义不明。

”(《读书杂志》)2.训诂与标点要想正确地给古书断句、标点,首先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解释古书中的词义、句义等;而欲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意义,则应当在训诂上下功夫。

2024年训诂学简明讲稿样本(3篇)

2024年训诂学简明讲稿样本(3篇)

2024年训诂学简明讲稿样本[训诂学学习心得]说来话长,上学期期末选课的时候,看到“训诂学”三字,心中甚是疑惑:这是干嘛的。

于是百度之:“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

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训诂学不属于语言学、语文学之范畴。

训诂学不等于语文学加语用学。

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但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话说上课几周之后,我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首先是关于训诂学的学习内容。

在我的观念中,我以为训诂学就是把古代那些常用的字列举出来,然后一条一条的讲它的意思。

这样多没意思呀。

后来上过课才知道,训诂学是根据情境和语境,来推敲那些字在古文中的意思。

这样一来,就不是硬生生的讲字的意思,而是有情境有思考,同时也容易记住字的意思。

我感觉到,老师每节课讲一些历史故事,其中有人物对话,故事情节,可能最后还能告诉人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

老师在讲解字词的意思时,或而引经据典,或而信手涂鸦,将那些需要训诂的字意讲得清楚明白,一目了然,这让我学起来更加轻松。

另外,老师会抽同学起来标点,这一点我也觉得很大的考验了同学们的文言文能力。

扪心自问,老师讲过的也没记住多少,主要是课前没有预习,课后也没有复习。

不过还是有认真记笔记,知道了训诂方式的一些术语:有一般形式的义训、义界,还有特殊形式的互训、形训、声训,推原。

而训诂的方法有观境为训、因声求义、据形索义、词素分析,以及其它几个不常用的方法。

总的来说,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确实很有必要来上训诂学这个课。

2023年训诂学简明讲稿

2023年训诂学简明讲稿

2023年训诂学简明讲稿标题:2023年训诂学简明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教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为大家讲解一下2023年的训诂学。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读和注释方法的学科,它是文献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

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训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能为我们当代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献依据。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训诂学的基本概念。

训诂学是由“训”和“诂”两个概念组成的,其中,“训”指的是解释和阐发,是对文献中各种信息的解读和理解;“诂”则是注释和解释,是对文献中字词、句法等方面的解释和注解。

因此,训诂学的本质就是对古代文献进行解读和注释的一门学科。

其次,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内容。

训诂学主要通过对文献中的文字、语法、逻辑等方面的分析和解读,来揭示文献中的含义和思想。

其中,对于文字的研究涉及到字义、词义、字形、文风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语法和逻辑的研究则是为了理解文献中的句法结构和推理过程。

通过这些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代文献中的思想和意义,也能够发现其中蕴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训诂学在当代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首先,训诂学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文献依据。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注释,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这些文献,为我们当代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其次,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古代文献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也能够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文化营养。

当然,训诂学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训诂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需要综合运用语言学、哲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对于研究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其次,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多为古代文献,其中有许多难解的疑难问题,需要研究者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细致入微的分析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训诂学的研究和学习,提高我们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理解能力。

训诂学简明讲稿

训诂学简明讲稿

训诂学简明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简要讲解一下训诂学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训诂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字与古代文献的学科,对于理解古籍、研究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训诂学的定义。

训诂一词源于古代,意为解读与注释。

训诂学是通过对古籍的研读与解释来恢复其原本的意义和脉络的学科。

它包括古文文字学、古代文献学以及古代语言学等方面的内容。

训诂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古代文献,例如古代经典、史书、诗歌等。

这些古籍流传至今,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来源。

然而,古代文献往往存在着篆字、隶字、楷字等不同的版本以及变异现象,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训诂学的方法来还原古籍的原貌。

训诂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音韵学,通过对古代文字的音韵进行考证,来帮助还原古籍的语音。

第二是字句学,通过对古代文字使用的字词、短语、句子的分析与解释,来理解古籍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第三是文献学,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与比较研究,来确定古籍的版本和变异。

训诂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古籍的意义和脉络。

古代文献往往使用了特殊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如果不能正确解读,则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

通过训诂学的研究,可以还原古籍的原意,大大提高我们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其次,训诂学对于研究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古代文献是历史的见证,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材料。

通过训诂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制度、风俗、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深入研究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帮助。

最后,训诂学还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与思维方式。

古代文献使用的是古文字,包括篆字、隶字等,这些字形和字义与现代汉字存在差异。

通过学习训诂学,我们不仅可以掌握古代文字的读写能力,还可以了解古代文字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从而加深对现代汉字的理解。

综上所述,训诂学是恢复古籍原貌、理解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学科。

它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与解释,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古籍的意义和脉络,为研究历史文化提供重要的材料,同时也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与思维方式。

2024年训诂学简明讲稿范本

2024年训诂学简明讲稿范本

2024年训诂学简明讲稿范本尊敬的主持人、各位评委、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训诂学爱好者XXX,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简要介绍2024年的训诂学。

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训诂学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以系统的方式解析古代文献中的文字、语法和含义,为我们解读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在2024年,训诂学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首先,2024年的训诂学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

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单一学科的研究是有限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解析和理解古代文献。

因此,在未来的训诂学研究中,我们将更加注重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比如语言学、历史学、哲学等,以期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2024年的训诂学将更加注重数字化和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有更多的工具和手段来处理大量的古代文献。

数字化和技术将成为解读古代文献的有力工具,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探寻文献中的规律和趋势,通过人工智能来辅助研究等。

这将大大提高我们的研究效率和准确性。

另外,2024年的训诂学将更加注重公众参与和推广。

我们认识到,训诂学研究不仅仅是学者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

因此,我们将积极开展公众教育和推广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训诂学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组织讲座、举办展览等,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训诂学的魅力和重要性。

最后,2024年的训诂学将更加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作为一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科,训诂学需要与世界其他地方的研究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通过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研究成果,丰富我们的研究视野和方法。

同时,我们也可以将自己的成果推广给世界,提升中国训诂学的国际地位。

总的来说,2024年的训诂学将在跨学科研究、数字化和技术应用、公众参与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

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训诂学会更好地为我们揭示古代文献的奥秘,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谢谢大家!。

汉语言文学00819训诂学备课讲稿

汉语言文学00819训诂学备课讲稿

第一节什么是训诂第二节什么是训诂学第三节训诂学的任务和功用第二章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第一节文字障碍第二节词义障碍第三节语法、修辞障碍第三章训诂的内容第一节解释词义第二节解释文意第三节注音、校勘第四章训诂的方法第一节形训第二节声训第三节义训第五章训诂的体式和术语第一节训诂的体式第二节训诂的术语第六章训诂的源流第一节萌芽时期第二节兴盛时期第三节变革时期第四节衰落时期第五节鼎盛时期第七章训诂的要籍第一节《毛传》和《郑笺》第二节《尔雅》第三节《方言》第四节《释名》第五节《说文解字》第八章旧训诂的弊病一、穿凿附会二、烦琐寡要三、望文生训四、随意破字五、增字强释六、不解语法第九章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一节训诂学与文字学第二节训诂学与音韵学第三节训诂学与语法学第四节训诂学与中医学第十章训诂的原则第一节注意词义的社会性第二节注意词义的时代性第三节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毛诗诂训传》《毛诗诂训传名义考》《说文解字》《尔雅》✿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编辑工作✿魏晋隋唐时期是×.训诂的产生期√.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许慎梅膺祚√.段玉裁戴震✿《墨子间诂》属于传注章句义疏√.集解✿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十九篇二百零九篇二百一十六篇五百四十篇✿《释名》的作者是许慎段玉裁√.刘熙黄侃二填空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学讲义

训诂学讲义

训诂学讲义训诂学主讲人:刘汉生一、训诂与训诂学(一)训诂:训诂最初单称为“诂”,或者称为“训”。

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古训传》。

唐代的孔颖达给训诂下的定义为:“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词海》给“训诂”所下的定义为: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分开来说: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的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遍通行的话解释方言的叫“诂”。

综上所述,“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用语言解释语言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二)、训诂学:我国传统的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通称为小学。

训诂学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三)、训诂学的任务:1、释古今之异言2、通方俗之殊语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二、训诂的内容1、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2、解释文句3、分析篇章4、分析表达方式5、分析时空关系(分析古书中涉及的时间、空间)三、训诂学的范围:(一)传统训诂学的范围是以经书为中心。

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汉代崇尚经学,并把《诗》、《书》、《礼》、《易》、《春秋》定为五经,训诂由此兴起。

?(二)传统训诂学的局限是只注重通经,而忽视了对方言俗语的研究。

四、训诂学的实践形式章炳麟认为:训诂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

其中驸经指注疏,略例多附于注疏中;通论、序录大都可纳入通释语义一类。

(一)解释语义的专著解释语义的专著可分三类:1、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广雅〉、〈释名〉;2、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3、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通俗文〉(二)音义兼注的专著可分两类:1、单注一书的音义;2、注释群书的音义。

如:〈经典释文〉?(三)形音义和解的专著可分两类:一是每解一字都说形、说音、说义。

训诂学讲义

训诂学讲义

训诂学主讲人:刘汉生♦一、训诂与训诂学♦(一)训诂:训诂最初单称为“诂”,或者称为“训”。

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古训传》。

♦唐代的孔颖达给训诂下的定义为:“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词海》给“训诂”所下的定义为: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分开来说: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的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遍通行的话解释方言的叫“诂”。

♦综上所述,“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用语言解释语言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二)、训诂学:我国传统的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通称为小学。

训诂学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三)、训诂学的任务:♦1、释古今之异言♦2、通方俗之殊语♦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二、训诂的内容♦1、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2、解释文句♦3、分析篇章♦4、分析表达方式♦5、分析时空关系(分析古书中涉及的时间、空间)♦三、训诂学的范围:♦(一)传统训诂学的范围是以经书为中心。

♦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汉代崇尚经学,并把《诗》、《书》、《礼》、《易》、《春秋》定为五经,训诂由此兴起。

♦(二)传统训诂学的局限是只注重通经,而忽视了对方言俗语的研究。

♦四、训诂学的实践形式♦章炳麟认为:训诂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

其中驸经指注疏,略例多附于注疏中;通论、序录大都可纳入通释语义一类。

♦(一)解释语义的专著♦解释语义的专著可分三类:1、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广雅〉、〈释名〉;2、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3、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通俗文〉♦(二)音义兼注的专著可分两类:1、单注一书的音义;2、注释群书的音义。

如:〈经典释文〉♦(三)形音义和解的专著可分两类:一是每解一字都说形、说音、说义。

第三章训诂学

第三章训诂学
总之,到了战国末期,训诂已由萌芽逐步发展。 所以说我国训诂萌芽于殷商时代,到春秋战 国时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西汉时期:兴盛
汉代是训诂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兴盛原因主 要有: ①统治者尊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 ②秦火以后抢救古籍。 ③ 汉代通行隶书,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 要注解。
在以上原因的影响下,汉代训诂出现了兴盛 的局面。表现: ①儒家经典的注释大量出现。 ②诸子著作和史书的注解出现。 ③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出现。如《尔雅》《说 文解字》《方言》《释名》《通俗文》。
到了隋唐时期,经史子集四部的注解都有了增 加。如李鼎祚《周易集解》、陆淳《春秋集 传辨疑》、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 《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 《后汉书注》、杨倞《荀子注》、王冰《黄 帝素问注》、李善《文选注》等。
②出现了义疏和集解 ③新的训诂专著出现。如张揖《广雅》、吕 忱《字林》、顾野王《玉篇》等。 4.宋代:变革时期 概况:宋代在唐代训诂的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 训诂著作。比如宋太宗年间变了四种义疏: 邢昺《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 和孙奭《孟子注疏》,这四种注疏和唐人编 的九种注疏合在一起,就形成“十三经注疏”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献正文里的训诂已 经不胜枚举。例如: 《左传》: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于文皿虫为蛊。 《韩非子》: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 之厶,背厶谓之公。 《礼记》:是故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 小人乐得其欲。 《管子》:义者,谓各处其宜也。 《荀子》:礼者,人之所履也。
春秋战国时期,随文释义的训诂也出现了。例 如:《周易》分《经》《传》两部分;《春 秋》有《三传》;《管子》有《牧民解》 《形势解》《明法解》等,是对《牧民》 《形势》《明法》等篇的解释。
(二)随文释义的训诂 指依附于经文,随经文进行的解释说明。 1.名称。随文释义的训诂大致分以下几类: (1)传注类 (2)章句类 (3)义疏类 (4)集解类 (5)音义类 (6)征引类 (7)义理类 分别如下: (1)传注类:以诠释文献词句为主的注释体 例。常见的名称有以下这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学第一节训诂的定义与功用一、训诂、训诂学的定义“训诂”这个说法很早就出现了。

最初单称“诂”或“训”。

“诂”亦作“故”。

《汉志》著录齐、鲁、韩三家诗说,有《鲁故》二十五卷,《齐后氏故》二十卷,《齐孙氏故》二十七卷,《韩故》三十六卷。

汉代以来,“训诂”合称,又作“故训”,有《毛诗故训传》,又称《毛诗诂训传》。

《说文解字》分别对“训诂”做了解释。

如“训”解释为“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玉裁注说:“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玉裁注说:“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段玉裁将“训故”合释为“顺释其故言也。

”唐代孔颍达也有解释:“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可见,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训诂学就是研究词义,讲明句义以至篇章,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前人训诂体例、方法、方式、原则及其运用以及辨正音读,解释名物、典制等等。

二、训诂的任务(一)传统训诂学的任务有三项:第一是“释古今之异言。

”(晋郭璞《尔雅·释诂·注》)就是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第二,“通方俗之殊语。

”(同上)用通语释方言。

第三,“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毛诗诂训传》孔颍达疏)这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实际上,训诂学的内容更丰富复杂得多。

(二)训诂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1.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对于字词,不仅要重视它在字书、词书里的贮存状态的概括意义,而且更要重视它在语言环境中的使用状态的具体意义。

如“兵”字,《左传·成公二年》“擐(huàn穿)甲执兵”指武器,《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指军队,《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指战争。

2.解释文句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1)分析句读:我们训释古书,应防止把没有凝聚力的成分硬加凑合,或者把原来不宜拆开的组合体硬加分割。

如《淮南子》:“孔墨之弟子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世,然而不免于儡,身犹不能行也,又况能教乎?”高诱以“儡身”二字连读,说:“儡身,身不见用,儡儡然也”;王念孙却说:“‘儡’字上属为句,‘不免于儡’,谓躬行仁义而不免于疲。

”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第四)说:“王说是也。

”《礼记·曾子问》:“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

墓远。

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宫言于周公。

周公曰:‘岂不可’。

史佚行之。

”郑玄注:“言是‘岂,于礼不可!’不许也。

”当时周公回答召公的话是“岂……,不可……”应两句读,“岂……”就是“岂有此理”的略说,“不可”是不许之辞。

召公听为“岂不可”一句,于是变成允许的意思。

句读的重要性,还超出一般诠释文义范围之外。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般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愚民政策的说法,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统治者所规定的路子去走,不可以使他们知道为什么。

但有学者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梁启超在清末借《论语》以宣传变法维新,就强调最后一种读法(见氏著《孔子讼冤》),从中演绎出一条推行君主立宪的办法:人民有条件,就立即实行;人民无条件,就开发民智,创造条件。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改动句读,标为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另纪昀给乾隆帝抄诗于纸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脱“间”字,纪昀灵机一动,重作句读:“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疏通句意在古代经传诸子的注疏中,除了解释字词意义以外,还有大部分不属于解释字词意义的范围,而是串通含意的。

如《毛诗诂训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句,《毛传》说:“窈窕,幽闲也。

淑,善;逑,匹也。

(解释词义)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疏通大意)”《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约也”句,赵岐注:“博,广。

详,悉也。

广学悉其微言而说之者,将以约说其要。

意不尽知,则不能要言之也。

”(3)阐明语法古籍注疏中,在串讲句意时,还把词与词,或句与句的关系确定下来,这就是语法结构。

如《诗经·小雅·棠棣》“原(高的地方叫原)隰(低的地方叫“隰”)裒矣,兄弟求矣。

”《毛传》说:“求矣,言求兄弟也”,便阐明了语法关系(表明“兄弟”是“求”的宾语)。

3.分析篇章训诂学既要研究怎样解释词义、阐述内容,也要在解释篇题、点明章旨、串讲大意的同时,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

历代训诂家一向注意篇章结构的分析。

如王逸的《楚辞章句》以及朱熹《四书集注》等书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看来不相关的话联成一章,似嫌费解。

但据《史记·孔子世家》:“定公五年,……孔子不仕。

退而修诗、书、礼、乐。

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可看出,《论语》这一章是孔子自述定公五年整理诗、书和制定礼、乐,教育学生的心情。

“学而时习之”,是指“修订诗、书、礼、乐”,“有朋自远方来”,是指“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人不知而不愠”,是指“不仕”来说的。

4.分析表达方式说明文章的修辞方式,也是训诂学的内容之一。

古代训诂家对文章的特殊表达方式、倒文、省文、复文、变文、足句之类的说明,也是训释古书的重要内容。

如《诗经·小雅·苕之华》有“牂羊坟首,三星在罶。

”《毛传》解释说:“牂羊坟首,言无是道也。

三星在罶,言不可久也。

”这两句诗在修辞上属于两种不同的比喻手法。

前一句是属于“隐语廋辞”(歇后语),“牂羊”是母羊,“坟首”是大脑袋,事实上只有公羊才会长大脑袋,“母羊长出了大脑袋”是“不可能的事”。

后一句是用借喻的表达方式。

“三星”是星宿,即参宿、心宿,在冬天天快亮时出现,太阳一出,就会消失。

“罶”是一种捕鱼器,夜晚放在水里,天亮时取走。

“三星在罶”指离人们取罶的时间很近了,表明时间短暂。

《苕之华》的作者从当时政治、经济上分析周室必亡的趋势而发出的感慨。

5.分析时空关系文章中涉及的时间和地点,是训释古书必须十分重视的。

比如上古,按今天的历史分期是指夏商周秦汉时期,而《韩非子》所说的“上古”是指有巢氏、燧人氏时期。

“月照东墙”,初上的月亮照东墙的外侧,偏西的月亮照东墙的内侧。

这些都是要分析文章的时间和立足点去妥善解释。

第二节训诂方法与方式一、训诂的方法1.以形索义(形训)——外在形式的利用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索记录的词的本义,这就是“依形求义”的训释方法。

如《左传》里有“梦黄能”,杜甫诗中有“鸣弓射兽能”,《说文解字》卷10“能,熊属。

”徐铉说“能”是象形字。

《毛公鼎》有一象形字很象熊的样子。

在甲金文中无“熊”,可见“能”是“熊”的古体字。

作为以形索义的形训,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推求字的本义,不仅对理解古籍作品的内容有很大帮助,还有助于辨析形似字,指导语言实践。

如“盲”是眼睛失去视觉功能之意,“肓”是身体的一部位(古人把心脏与隔膜之间称肓)。

了解它们的本义,辨析其字形,使用时便不至错误。

在此基础上引申用法也不难掌握。

又如“奕”中之“大”是人正面站立之像,表示“大”;“弈”的“”为“手”形,两字各有本义和引申义。

可见通过形训,推求字的本义,寻求字的引申义,则字义词义的系统就易于掌握了。

如“武”字甲骨文作,钟鼎文(金文)作,均是上像戈,下像脚掌,是荷戈出征之义。

《说文》肯定“止戈为武”的旧说是错误的。

“止戈为武”是源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之言。

楚子的话是借字形来阐明“武”的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

这仅是军事哲学观点,与造字“武”的本义无关。

在使用形训时要注意“望文生训”:第一,因不明古义而望文生训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有人误注“堕肝胆,就是肝胆涂地的意思”,其实“堕”古有“输”义,“堕肝胆”即“输肝胆”,即“把心交出来”。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第二,因不明通假而望文生训如《史记·项羽本纪》:“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lu)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有人误注“微闻,略略听到,暗暗听到”。

其实“微”应为“覹”的通假。

《说文》:“覹,司也”,注“司者,今之伺字。

”“微闻”就是窃听,暗中偷偷地探听(与窃言照应)。

二、因声求义(声训)——内在形式的利用1.因声求义的特性内在形式的利用,便是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因为义和声分别是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而字形仅仅是记录这个音义结合的符号,对语言来说,它是外在的东西。

从语言学来考察,音义关系具有以下六性:第一,偶然性。

某一语义用什么语音形式来负载,具有偶然性。

第二,约定性。

但一经约定俗成,音义关系的偶然性联系便得到社会承认,具有了某种规定性,音义便互相制约又相互依存。

音义关系的偶然性与约定性,《荀子·正名篇》“名无因宜,约之以命。

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

”嵇康也说:“夫言非自然一定之物,五方殊俗,同事异号,举一名以为标识耳。

”均有深刻的认识。

第三,回授性。

由于社会的“约定”,本无联系的音义关系便对自身所处的语言系统产生反作用,即早起的音义系统对后起的音义系统产生“回授”作用,也就是对它派生发展的而来的新词具有意义和语音上的相承,“俗成”之后音义往往相联系。

这对同源词音义关系关联上可以找到许多明证。

第四,延展性。

同一事物的名称,甲乙两地说法不同,这往往是由地域方言即语言的地方变体所致。

同一事物名称的不同地方变体,在音义结合关系上常有明显的脉络可寻。

《尔雅·释诂》:“契,绝也。

”郭注:“今江东呼刻断物为契断。

”“刻”“契”古代为双声字,均为“溪”母字。

可见,音义系统的延展性,反映于音义系统的对应性。

第五,类聚性。

我们以从“攸”声的字多含有共同的义素“长”或与“长”多少类似的意思:悠——忧之长,引申为意之长,再引申为时之长修——毛之长,引申为一般的长筱——竹之长修——脯之长认识倒类聚性,有利于语源的探索。

第六,多元性。

音义关系的多元性是指某一音素或音位所允许联系的意思不是单一的,而某一意思单位也允许由不同的语音形式负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