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灸法与护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意外的护理
弯针:由于进针时指力不匀
、过猛或患者在 针刺后移动体位 ,或针柄受到外物碰撞 ,均 可使针体弯曲。 处理:如系轻度弯曲,可慢慢将针退出 ;弯 曲的角度过大时 ,应顺着弯的方向轻轻捻动, 向针柄倾斜的方向慢慢退出。如果由于体位 移动造成,应先矫正体位 ,再行退针。
针刺意外的护理
针刺的作用
二、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 失衡的状态 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 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 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 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三、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 及驱除病 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 过程。针灸治病,就 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针刺进针的方法
(1)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
中指端 抵住腧穴,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 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 中指随之屈曲,将针 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实际上, 此法 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简 便、快捷、灵活的特点。该法多用于较短毫 针的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双手配合,协同进针。 根 据押手辅助动作的不同,又分为指切进针 法、夹持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四种。 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压在 穴位上,右手持针,紧靠 指甲缘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较短毫针刺入 肌肉丰厚部的穴位。

针刺意外的护理
血 肿:出针后如果针孔处皮下微量出血而致红色小 点或小块青紫。 是临床常见现象 ,不需处理,自可消失。如出针后 皮肤大块青紫或肿胀、疼痛较剧时,是误伤血管所 致,可冷敷帮助止血。

针刺意外的护理
气胸:由于针刺时误伤肺脏
,空气进入胸腔 ,
发生气胸。 处理:出现气胸时,立即报告医师,绝对卧 床休息 ,通常采取半坐位 ,避免咳嗽:重症 者应及时配合医师行胸腔穿刺减压术 、给氧、 抗休克等抢救措施。为防止气胸的发生 ,对 胸背部及锁骨附近部位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时 ,应严格掌握进针角度及深度 ,留针时间 不宜过长。
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指毫针刺入皮下后的 具体操作要求。不能简单地将腧穴看作是一个小点, 而应有一个立体的腧穴概念。临床上针刺同一个腧 穴,如果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那么刺达的组织 结构、产生的针刺感应和治疗的效果,都会有一定 的差异。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针刺操作的熟练程度, 是与其能否恰当地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密切相关的。临证时所取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主要根据施术部位、治疗需要、患者体质体形等具 体情况,灵活掌握。
针刺的角度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针刺角度一般分 为直刺、斜刺、平刺三类。 1.直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直刺法 适用于针刺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的腧穴。 2.斜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腧穴。斜 刺法适用于针刺皮肉较为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 直刺深刺的腧穴和在关节部的腧穴,在施用某种行气、调气 手法时,亦常用斜刺法。 3.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 横向刺入腧穴,平刺法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如头皮部、 颜面部、胸骨部腧穴,透穴刺法中的横透法和头皮针法、腕 踝针法,都用平刺法。
针刺的方向

针刺的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简称针 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 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针刺方向虽与针刺角度相 关,如头面部腧穴多用平刺,颈项,咽喉部腧穴多用横刺, 胸部正中线腧穴多用平刺,侧胸部腧穴多用斜刺,腹部腧穴 多用直刺,腰背部腧穴多用斜刺或直刺,四肢部腧穴一般多 用直刺等。但进计角度主要以穴位所在部位的特点为准,而 针刺方向则是根据不同病症治疗的需要而定。仅以颊车穴为 例,若用作治疗颔病、颊痛、口噤不开等症时,针尖朝向颞 部斜刺,使针感放射至整个颊部;当治疗面瘫、口眼歪斜时, 针尖向口吻横刺;而治疗痄腮时,针尖向腮腺部斜刺;但治 疗牙痛时则用直刺。
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夹持棉球,裹住针 尖,直对腧穴,当押手两指下按时刺手顺势将针 刺入穴位。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捏起,刺 手持 针从捏起部侧面或上端刺入。适用于头面 等皮肤浅薄处的穴 位 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撑开绷紧, 右 手持针从两指间刺入。多用于皮肤松驰或有 皱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艾柱灸
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 · 操作方法: ①将艾绒放入艾柱器内,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艾柱。 ②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 ③等艾柱燃至病人感发烫时,即用镊子取下放入弯盘,另换 一艾柱,继续点燃。 ④一般每次灸3~5壮(每个艾柱谓一壮)。

隔姜灸


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根 据需要准备切成0.2~0.3cm厘米薄,直径约2cm的鲜姜片或 鲜大蒜头横切成片数片(或用大蒜捣泥,取0.3cm厚的大蒜 泥敷于穴位皮肤)。 操作方法: ①暴露应灸部位。 ②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 ③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 ④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 其它药物如附子片等,统称间接灸法。

针刺意外的护理
滞 针:针刺入后,针下异常紧涩,不能捻转和提插 的为滞针。 处理:因肌肉一时性紧张所致的滞针。可留针一段 时间后再捻转 ,或在所刺腧穴的周围循按、轻弹针 柄或针刺,以缓解局部紧张状态 ,便可顺利出针。 对惧针者,应先与患者交谈 ,分散其注意力;对精 神紧张者,应先作出解释,消除顾虑。操作时捻针 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单向连续捻转。整理针具时, 对不符合质量要求者,应剔去。


⑦针刺过程 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病情变化时 , 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⑧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 ,以免毫针遗留在患者身上。⑨ 用过的针具 ,经灭菌处理后再进行检查和修理 ,经再次灭 菌处理后备用 ,有条件者使用一次性针具。
针刺意外的护理
晕针 针刺过程中发生晕针多由于初诊患者惧怕针刺,而 致精神过度紧张 :或体质虚弱 ,操作手法过重 , 患者不能忍受所致。 医护人员发现晕针时不能惊慌,首先给患者起针, 让患者平卧,抽掉枕头,注意保暖。轻者服温开水 , 即能迅速恢复 ;重者可指掐人中、中冲穴 ,亦可 用艾条灸百会穴。为避免发生晕针 ,对初诊、精神 过度紧张及体弱者 ,应先作出解释 ,消除其对针 刺的顾虑,选择舒适体位 ,手法宜轻 。随时注意 患者的神色 ,以便早期发现晕针先兆。
灸法
灸法就是用艾绒做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
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性和药物作用, 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 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护理 上常用的有艾条灸、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 灸等。
艾条灸
· 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 · 操作方法: ①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 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 ②每次灸15~30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 ③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 ④腹部、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可用艾灸盒。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 位,将点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纱隔层上,灸盒放在应灸穴位的部位,加 盖后可使其自行燃烧艾条,达到艾灸的目的。
针刺、灸法与护理
太和县中医院 张晓莉
针灸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 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 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 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概念:
针刺的作用
一、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 其正 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 的作用。经络 “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 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 能之一。经络不通,气 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 肿胀、瘀 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 三 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艾灸护理
· 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 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 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 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行艾柱灸时,更应认真守护观 察,以免发生烫伤。 · 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不须处理或涂龙胆紫,较大水泡应消素后用无菌针 头刺破,涂上龙胆紫或金万红软膏。 · 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之艾条套入玻璃试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 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 · 艾灸毕应为病人盖好衣被,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 凡颜面、五官区域、大血管、粘膜处及热证,一般不宜艾灸。
针刺的深度

指针身刺人腧穴皮肉的深浅。掌握针刺的深度,应以 既要有针下气至感觉,又不伤及组织器官为原则。每 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时,还必须结合 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经脉循行深浅、 季节时令、医者针法经验和得气的需要等诸多因素作 综合考虑,灵活掌握。正如《素问· 刺要论》指出: “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深浅不得,反为大贼”, 强调针刺的深度必须适当。怎样正确掌握针刺深度,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患者的年龄、体质、体形有 关。总之,部位凡头面和胸背部腧穴针刺宜浅,四肢 和臀腹部腧穴针刺可适当深刺。
折 针:由于进针后强力捻转,肌肉痉挛 ,或体位 移动,尤其是针的材料不纯 ,针跟剥蚀,或针跟损 伤,都可造成折针。 处理:遇到这种现象 ,必须沉着机警,嘱患者不要 惊慌 ,不要移动体位。如果针体尚露在外 ,用镊 子取出;如针折在皮内,用示、中两指在针两边挤 压使针体露出,然后用镊子取出;如针体已陷入深 部,须经手术取出。因此临床上必须注意 ,仔细检 查针的质量 ,针刺时针身 必须 露 出皮 肤 2~3cm, 这 样就能 防止发 生折针 。
针刺与护理
一般护理


①评估患者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针刺取穴部 位的局部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心理状况。 ②禁忌针刺的情况:疲乏 、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皮肤 有感染 、瘢痕或肿痛部位 ;出血倾 向及高度水肿 ;囟门未 闭合时头顶腧穴禁止针刺。 ③告知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昏、目眩、面色苍白、胸 闷、 欲呕等现象属于晕针 ,及时通知医师:针刺时还可能出现疼 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患者不必 紧张 医护人员会 妥善处理 ,如有酸 、麻 、胀 、重、沉 、紧、涩等感觉 , 属正常针感。


④操作前 ,检查用物是否齐全,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⑤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选择合理体位 , 暴露腧穴 ,注意保暖。 ⑥遵医嘱准确取穴,正确运用进针手法 、进针角度及深度, 勿将针身全部刺入 ,以防折针。刺激强度因人而异 ,急性 病、体质强者宜强刺激 ;慢性病体质弱者宜弱刺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