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通识教育反思中国大学教育改革
国外校长评中国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需20年
中国大学最缺评判性思维的培养
美国通识教育模式可以借 鉴
大 学 的 导 师 系 统 ,要 求 学 生 必 须 自 己
进行立论 ,进 行辩论。而美国的模式 作 为世界顶尖名校 ,理查德 ・ 菜 文表示 ,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
● ●
如 何 才 能 改 变 这 一 切 ? 莱 文 认
就是一些互动式的讨论会 ,或者说是
而那些在国外学 习过的大学教授 ,
们改变起来可能更容 易。另外 中外
生 之 间 的交 流 ,各 个 大学 之 间校 际
显然我们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 决方案 ,但有一点共性 ,就是我们都
应 该 把 人 才 当 做 最 重 要 的 资 源 ,并 且
交流 , 也会加快这一个过程 。 总之 ,
科 ,然后会再 选择一 个主科。因为通
的顶 级大学的考 试,一 般来说 不会
过对 多个学 科的接触 ,会有不 同的视 求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事实 ,而 是
角 使 他 们 有能 力 以 创造 性 的 方 式 解
他 们 去 解 决 以前 从 来 没 有碰 到过 的 问 题 ,去 分 析 某 一 个 观 点 的 两 个 方 面 , 同时 表 达 自己 的 观 点 。他 认 为 , 教学 而 国 要 让 风 格 要 改 变 起 来 更 困难 。 因 为进 行 , J 、
国外校 长 评 中 国大 学
建 成世 界 一 流 大学 需 2 0年
口 佚 名
中国高 校距离世 界一 流大学到底 还 有多大的差距?在耶鲁、牛 津、剑
桥 、斯 坦 福 这 些 国外 顶尖 大学 校长 的
于 知 识 要 点 的掌 握 上 ,不 去 开 发 独 立 和 评 判 性 思 维 的 能力 ,这 样 的 一 种 传 统 亚 洲 模 式 ,对 于 培 养 一 些 流 水 线 上 的 工 程 师 或 者 是 中层 的 管 理 干 部 可 能
美国新品格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美国新品格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王 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1)[摘 要]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有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当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对其进行改革。
因此,我们需要吸收新的成分对其进行调整,研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改进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文章通过以美国为例,分析其新品格教育模型的优势所在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探讨了从更新观念和增强实践性等方面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新品格教育[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46 1971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模型———新品格教育各国对自己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称谓不同,所以对其实施的教育方法也有所不同。
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经济发展———道德滑坡———道德回归———经济再发展。
美国教育家把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为克服当时美国严重的道德危机,以个人品德培养为焦点,以诚实、勇敢、自律、慎思、尊敬等美德培育为内容,以示范、实践、阅读经典等传统品格训练方法为主要方法,以帮助受教育者塑造良好品格为主要目的的一系列教育理论改革与实践运动,称为新品格教育。
[1]1 1 通过课程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美国的核心价值观 美国新品格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课程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美国的核心价值观。
其在高校中主要有两种具体实施方法:一是在新生年开展综合性的哲学社会科学通识课程;二是重视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伦理道德教育。
美国高校普遍要求学生入学后必须接受综合性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育。
该类课程的理念整合了历史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宗教和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的内容,向学生灌输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引导美国年轻人了解美国文化、历史以及它们的精神传统,并且通过这些教育使得美国年轻人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方式,以帮助他们建立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美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摘要:通识教育最初是由古希腊的“博雅教育”演进过来,并一直处于概念完善深化的阶段。
在当今高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完人”教育的时候。
通识教育收到全世界高教界的关注。
各国大学纷纷采用设置通识课程、改革教学方式的方法推进这一教育理念。
本文通过追溯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为例,阐述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情况,并对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加以论述,以期有所改进。
关键词:通识教育美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课程广义的理解是把通识教育看作一种教育理念、教育观,指大学教育应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
狭义的解释是指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立,19世纪帕卡德提出通识教育以来,他的目的就不在于单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更为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思想、情感、能力、修为的需要。
通识教育培养的不是仅仅受过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工具人,而是拥有完整人格和实现全面发展的完人。
现在我们就从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入手,主要关注高校课程改革方面的进展,关注通识教育理念的演变和具体实施,以期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内引入的通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有所启示。
一、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研究美国通识教育的衍生,就必须谈及美国专业教育的发展。
也可以说,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专业教育此消比长而又互相融合的高教发展史。
自19世纪开始,关于教育到底应该进行通识教育,以培养有教养的年轻人;还是进行专业教育,以培养有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年轻人,一直是美国社会在高等教育上争论的话题。
纵观美国高等教育史,但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时候,高等教育的实用性就会被特别的强调,如1862年,经济急速发展,急需各类农工技工,由此催生了《莫雷尔法案》。
以后,美国建立了许多意识是专业教育为主的州立大学,即是以服务当地经济,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教育宗旨。
论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2021.0219世纪伊始,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 )帕卡德(A.S.Parkard )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1],“通识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一项重要内容。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2]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
[3]1945年哈佛大学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中对完整的人做出具体解释,这些能力应为: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
[4]通识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即什么都知道;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
[5]当前,作为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基础上的“质量提升”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6]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关键时期,高等教育从数量规模到教育质量的转变。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教学课程的设置上,以及价值塑造等方面遇到了瓶颈。
此时可以将目光放眼于世界,向其他国家借鉴优秀的经验。
其中,美国的通识教育具有长足的发展,我们可以参考并从中汲取其在发展通识教育中所提出的方案及其经验教训。
一、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一)开端:重视核心课程的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从现代意义上来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1917-1919年的实践被公认为美国通识教育的起点,为各国高校通识教育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不过当时哥伦比亚的通识教育实践也仅集中于少数教师的教学。
美国通识教育在推动通识教育方式上较为多元,有核心课程和平均选修的方式。
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内容涵盖了本科生所需的知识领域。
哥伦比亚最早提出“核心课程”,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参加,类似于我国的公共必修课。
核心课程包括:外语(四个学期,论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王宁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摘要:美国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形成独特的高等教育模式,在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方面比较成熟,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体系也不断地更新改革,尤其以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高校为代表在通识教育建设方面特色鲜明,为世界各国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也为社会培养了人才。
中美通识教育的分析与借鉴
中美通识教育的分析与借鉴【摘要】本文分析了中美通识教育的特点对比、共同点、差异性,以及对中美通识教育的借鉴方向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通过比较两国通识教育的实施情况和体系建设,可以发现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方面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在借鉴方向中,我国可从美国通识教育中学习其注重学生全面素养培养、重视跨学科学习、提倡自主学习等方面的经验。
未来发展方向则应关注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中美通识教育都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借鉴对方的经验和教训将有助于促进我国通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美通识教育、分析、借鉴、重要性、现状、特点、共同点、差异性、借鉴方向、未来发展、发展趋势、意义、再强调。
1. 引言1.1 中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中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跨学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了解多元文化,拓展视野,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在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中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对比和借鉴中美两国的通识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促进教育现代化和社会进步。
中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更在于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1.2 中美通识教育的现状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通识教育在两国教育体系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中国,通识教育正逐渐受到更多学校的重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专业教育,而是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的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许多中国大学纷纷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思辨性的讨论和跨学科研究。
而在美国,通识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本土化的视角
Th e Co n n o t a t i o n o f Ge n e r a l Ed u c a t i o n i n Am e r i c a n Un i v e r s i t i e s a n d I t s I m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Ch i n a :
Abs t r a c t :Up o n r e v i e wi n g t he o r i g i n a nd d e v e l o pme n t o f g e n e r a l e d uc a t i o n i n Ame r i c a n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f r o m a
复旦教 育论 垤
2 0 1 4 年第 1 2 卷第 1 期
F u d a n E d u c a t i o n F o r u m 2 0 1 4 . V o 1 . 1 2 . N o . 1
・
域
外・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内 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基于本 土化 的视 角
董成武
Ke y wo r ds :Ame r i c a n Un i v e r s i t y; Ge n e r a I Ed u c a t i o n; L o c a l i z a t i o n
一
教 育是一种 实践现象 , 与社会及文 化传统密 切相
关 。以往在研 究西方通识 教育时 , 我 国学者大 多选择
( 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 学院, 北京 1 0 0 0 8 3 )
摘要 : 本研究从本土化 的视 角出发 , 探讨 了通识教育在 美国大学 中源起及发展的轨迹 , 提 出了美国大学
中美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
中美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作者:曹丽霞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05期摘要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对其的研究和讨论日趋热烈。
至20世纪80年代,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的思想将其译成通识教育,到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普及与改革,中美高校在通识教育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导向上值得我们比较探讨。
关键词通识教育中美比较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ollege General EducationCAO Lixia(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0)Abstract The researches and discussions focused on general education are increasing since Professor A.S.Parkard from Bowdoin College related genenal education to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19th century. In 1980s, Taiwanese scholars translate "general education" into "TongShiJiaoYu" and then general education comes to be popularized, and the comparison and discussion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general education are valuable.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America and China; comparison1 中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概述1.1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概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大提出“淡化基础,加强基础”推动教育界提出“拓宽专业、文理渗透”,提倡“通才教育”开始,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初见雏形。
刘道玉-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
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作为一个参与、经历和见证了这一全过程的教育工作者,我的感受是深刻而复杂的。
回忆过去是必要的,但我不想谈过去,因为我认为更应展望未来,研究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目标、过程、方式和措施。
我发言的题目是:“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言下之意,我们迄今为止所进行的一些教育改革,尚不能说是涉及到教育本质问题的真正改革。
也许有人认为,这个说法未免太狂妄了,但事实就是如此,只不过我说出有些人想说而没有说出的真话而已。
为了说明我的观点,不妨先引用两段极有针对性的讲话:第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论,他们指出:“像今天这样零星地进行一些教育改革,而没有一个关于教育过程、目标与方式的整体观念,这已不再是可取的了。
” ⑴ 第二是梁起超先生在110年前的一句肺腑之言,戊戌变法失败后他痛切地说:“变法不变本源,而变枝叶,不变全体,而变一端,非徒无效,只增弊耳。
” ⑵对照我国30年教育改革所走过的道路,正像上面所指出的,过去我们仅仅只是进行了一些零星的或者是枝叶性的改革,如教师聘任制、扩大招生、大学合并、后勤社会化、公开招聘院长、贷学金、独立学院等。
虽然其中的某些改革是必要的,但有些并不是改革,甚至是误导,如大学合并和独立学院等。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甚至有人用乱象丛生来形容,其原因正是由于我们忽视了教育本源的改革。
那么,什么是我国大学教育的本源呢?我认为大学教育本源主要有三个:首先,是关于大学的理念问题。
大学的理念是回答大学是什么?大学是干什么的理性思考和哲学抽象。
这个问题似乎与古罗马学者奥古斯丁(Augustinus,A.354—430)对时间的提问一样,他说:“如果不问时间是什么,我大概还知道时间是什么;一旦问时间是什么,倒不知道时间是什么了。
”同样的,大学究竟是什么,也许我们许多人并不知道它的真谛。
世界上第一个回答大学是什么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nuel Kant,1724—1804),他说:“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它的品性是独立、追求真理与学术自由。
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教育的意义
收稿 日期 :2 0 1 2 — 1 1 — 0 5
作者 简介 :牛 秋实 ( 1 9 6 8) , 男, 河 南_ 盂津 人, 许 昌学 院社科 部副 教授 , 历 史学 博士 , 南 京 大学文 学 院博士 后
习 ,忽 视 了对 学 生 创 新 性 思 维 的 培 养 ,学 生 缺 乏 问题 和研 讨大学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 内容 ,确定 国际课
意识和好奇 心,这也是为什么 留学美 国的钱学 森发出 程在 教学中的正式地位 。美 国从 2 0世纪 5 0年代中期 了世纪之 问:为什 么 中国的大学没有 能培养 出诺贝尔 就主张在大学课程 中开设 国际课程 ,并 于 7 0年代在
美国之所 以能够产生 出世 界最优秀的大学 ,是 因 修养——不论作 为家长、公 民、配偶、旅行者 、艺术 为美 国与包括英 国、德 国、法 国等其他发达 国家在 内 活动参与者 、领 导、志愿 者或是善 良的人—— 他 的一 的大多数 国家不 同,这些 国家本 科课程专业化程度 比 生 的大 部分 时 间 中都 要使 用 的知 识 、技 能 和人 生态 较 高 ,而美 国却是拥有 出色的 “ 通识教育 ”系统 。所 度 。其 次是 华盛 顿大 学 教授霍 伍 德李诺 斯 川德 的定 以我们说通识教育确实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色 。
来 ,比如提供 关于贫 困问题 的背景知识 ,或在保健 、安居和福利政 策的课程 中结合社 区服 务的内容 。
关键 词 :美国;通识教育;社区服务;大学;中国
中图 分类 号 :G 5 3 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3 . 2 0 6 5 ( 2 0 1 3 ) 0 2 . 0 1 1 0 . 0 3
r i t i c a l 斯・ 怀特海德 ,想 听听他的意见 。怀特海德希望有一 国 大 学 的 通 识 课 程 中 最 为 重 要 的 就 是 C 个更为平衡 的人文 学科教育计划 ,同时包括奖 学金计 T h i n k i n g ,这 是通识教 育的必修 课程 ,接着 学生可 以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博克的本科教育质量观
文化视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博克的本科教育质量观曲 直 南京大学摘要:2015年11月,我国提出“双一流”建设,作为实现高度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转变,推动国家进步、社会繁荣的重要手段。
美国是高等教育强国,创建了领先世界的高等教育体系,而哈佛大学作为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佼佼者,在办学水平、管理效率、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等方面都名列前茅。
本文通过对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鲁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一书的分析,解读博克的本科教育质量观,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教育改革;博克;本科教育;教育质量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4-0339-02一、引言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为了解决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通过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等手段,重点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1]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从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深化改革等全方位对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指导。
我国重点高校政策的基点始于1954年出台的《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提出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六所院校作为第一批全国性重点高校。
[2]20世纪90年代相继提出的“211工程”与“985工程”建设项目,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发展以及地方高校力量的不断增强,弊端日益显现,高等教育领域阶层固化、同质化,畸形竞争等现象日趋严重,废除“211工程”与“985工程”呼声高涨。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办学水平、管理效率、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等方面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整体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博学与文雅的复归——中美大学通识教育沿革
博学与文雅的复归——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沿革周景辉聂英杰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2011年研究项目《中美高校通识教育模式比较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W)摘要: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许多高校开始践行通识教育理念,并将落实通识教育视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而我国研究者大都把通识教育视为舶来品进行研究和学习。
事实上,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通识教育的理念。
我们将通过厘清美国大学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缘起与演进,在追溯和比较中理清思路,获得启发,意在为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实施与改革提供有益线索。
关键词:中美大学;通识教育;历史演进中图分类号:G649十九世纪初期,美国伯德学院帕卡德教授率先提出“通识教育”这一概念。
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宗旨是培养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高尚情操的人。
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和掌握必备知识、技能,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学识视野,不仅学有所长、术有专攻,而且智力、身心及品格各方面均能协调发展,不仅能够独立思考、擅于探究和解决问题,而且具有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许多高校开始践行通识教育理念,并将落实通识教育视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而我国研究者大都把通识教育视为舶来品进行研究和学习。
事实上,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通识教育的理念。
我们将通过厘清美国大学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缘起与演进,在追溯和比较中理清思路,获得启发,旨在为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实施与改革提供有益线索。
一、通识教育溯源西方的通识教育可追溯到“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也有译者译为“文雅教育”或“博雅教育”。
古希腊柏拉图创立的阿卡达米学园(Academy)倡导的教育思想以及亚里士多德设立的吕克昂学苑(Lyceum)中所研习的“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文雅教育的主要内容。
价值观教育与大学责任——基于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变迁的研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高教探索 !7AC?5$6=>98723$Q1:2598723
价值观教育与大学责任!
基于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变迁的研究 蔡&瑶
摘&要# 大学价值观教育责任深植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需要) 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价值塑造的制度设 置& 从社会历史条件和课程理念内容两个方面对其变迁进行分析& 可分为四个阶段) 通识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 呈现出大学与国家紧密的互动关系& 国家因素是通识教育这一价值塑造机制确立的关键& 而大学也通过价值观 教育传递核心政治信念和实践公共价值诉求& 塑造国家公民) 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 ' 隐形而不隐性( 的价值 共识责任却出现因迎合现实而缺乏引领& 糅杂多元而解构共识的危机) 这也为我国现阶段提领价值共识的大学 价值观教育设计和实践提供了经验教训)
$一% 宗教共同体共识与前期探索 $)0 世纪 .( 年代至 )- 世纪 0( 年代%
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 )0 世纪殖
收稿日期# '()* ,(0 ,.( 作者简介# 蔡瑶&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法学博士) $ 江苏无锡 <')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 中美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协同机制比较研究( $ 项目号 )-!B"(+1% 阶段性研究成果)
直至 '( 世纪上半叶&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 国家 内部高度一致化的需求和国际社会意识形态的对垒 形势将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推上了日程) '自由选择( 和 '共同学习( 的争论在国家需求面前得到了统 一) ' 为国家服务( 的大学必须致力于贡献 ' 共同 的文化模式( ) 自 )*)* 年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特别课 程加强共同文化教育开始& 芝加哥大学等纷纷开始 探索具体的课程模式& 一时间理念纷呈模式各异)
通识教育措施
通识教育措施事实上现在北大清华等很多学校研究生人数都已经超过本科生。
我们知道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普遍采用小班讨论制,其前提就是大量用研究生作助教来带领本科的小班讨论,但中国的研究生基本都不参与教学。
我认为中国大学同样应该建立研究生作助教的制度,来开展通识教育课程的小班讨论课。
这里的关键在于,应该把助教制度看成本身就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方式,而不应该看作单纯的打工和额外负担。
国内研究生大量扩招以后,研究生本身的质量同样是个很大问题,许多研究生本身就基础薄弱,助教制度既可以强化研究生的基础训练,同时也培养研究生主持讨论班的能力,包括综合问题的能力,清楚表达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批改作业等判断能力,以及以后独立授课的能力,这些恰恰都是国内研究生现在普遍缺乏训练而往往能力很弱的方面。
针对我国大学目前通识教育的目前状况,为推进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我们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促进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机制,为通识教育发展奠定思想根基。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我国大学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时要坚持学术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政策导向引导大学提高对通识教育的熟悉,为高校建立国际交流平台,借鉴国际通识教育发展经验。
和此同时吸取中国人文教育传统中的精髓,既要进行本土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又要致力于中西通识教育传统的综合创新。
推进大学的通识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起到引领方向、宏观指导的重要功能。
组织专家进行高层次的探究,对大学的通识教育予以有效的指导;组织教学管理人员考察学习借鉴国内外大学成熟的做法;对有益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效予以交流推广,并给以相应的经费资助。
2.大学根据自身发展特征,制定发展通识教育计划及实施细则。
大学要善于吸取符合时代发展的、具有生命力的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改变过去过于注重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美高等教育模式的差异比较
中美高等教育模式的差异比较摘要:根据在美国大学做访问学者及工作的切身体会,从办学形式、教育目标、教学形式、校园活动、学术诚实、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考察美国的高等教育,将中关大学进行对比,以此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中关高等教育;教育模式;比较;学术诚实0 引言当前世界最为成熟的教育模式仍属美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它成功培育出许多具有较强独立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美国拥有引领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众多企业及人才就是很好的例证。
美国高等教育模式成功的原因在于美国大学拥有完善的核心课程体系、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适用且人性化的教育模式以及多样化的校园文化环境等。
相比之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笔者中的第二作者曾应邀于2011年9月~2012年7月在美国西俄勒冈大学做访问学者,同时还访问了其他几所大学,亲身体验到中美两国的大学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1 办学理念:美国大学与社会相容,中国大学习惯于关门自己办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没有围墙,大学与其所在社区联系十分紧密,大学与社区相邻甚至在社区中;社区居民可自由进出大学并可参加大学举办的音乐会及报告会等多项活动。
大学以其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对社会承担着服务的责任,发挥着教育的功能;大学与社区相互依托,形成一体,这与中国的大学区别很大。
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海报会及时张贴在校园内,同时也会发送到学校所有员工及学生的信箱里;社区的活动,特别是大型活动都有学生参加。
一方面,美国大学的学生来源层次多元化,不受年龄、职业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人只要提出申请,在获得学校的批准后就可获得入学资格;另一方面,美国大学的办学理念之一就是首先为学校所在社区和州服务,因此美国大学与地方联系得紧密一些,招收的本地生也相对多一些。
也许是传统观念和意识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我国大学校园几乎全部被围墙所包围,学校仅和与学校有行政管理关系的政府部门有工作上的联系,或进行学校问的互访等;学校与社区街道间缺乏互动,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常规性的往来。
美国学季制高校中文通识教育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
2
82.2%
264
3
25.8%
6
68.2%
192
4
21.7%
8
59.0%
128
5
15.5%
9
58.1%
111
6
24.2%
7
60.9%
58
7
29.6%
3
57.6%
54
8
26.3%
5
58.7%
43
9
45.5%
1
—
35
10
29.6%
3
39.4%
第二学年学生 流失率排名 8 1 2 4 7 3 6 5 —b 9
82
36
2020 冬
63
34
64
李昊天 美国学季制高4.2%)的学生修完“中文 1”课程后放弃后续学习,第二学年继续修课人数 约为第一学年的 39%。据我们调查,仅约六成(60.1%)学生完成第一学年全部三门课程,达到学校规定的 外语课程修课标准。流失率高多与课程难度有直接关系,为保证学生可在不同高校间进行跨校选课及学分转 换,不同高校的中文课程难度基本保持一致,且多向知名高校看齐。在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中文课程的教 学进度与难度超出了非汉字圈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学生出现畏难情绪,放弃后续学习。
后方法理论重视教学方法的多元、开放与融合,倡导“整体语言、意义优先的语言观,回归生活、实践
66
李昊天 美国学季制高校中文通识教育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
体验的教学观,互动协商、合作探究的学习观,赋权增能、自主决策的教师观(”刘凤娟,2017),其核心思想 为中文通识教育基于社会背景、课程定位、学习者构成等影响因素,实施恰当的教学策略提供了借鉴与指导。
通识课程心得体会5篇
通识课程心得体会5篇通识课程心得体会这两天一直看到被转载的批驳通识教育的文章,作者是我很喜欢的老师朱绩崧。
朱老师在文章中提到,通识教育之矫枉过正,在有限的时间内,什么都学,后果自是平庸。
其实我部分程度上也认同他的观点,但是我想说,这是他根据自己的生命经验所拼接出来的通识教育的一个画面。
而我来到复旦两年,通识教育的课程我基本也已经修完了,根据我的生命体验,通识教育完全还有其他的图景。
老师提到,有英文系的学生因为学3分的社会学导论而不背他的十四行诗了,但是给我这个机会让我遇到朱老师,有幸在他课上读了莎士比亚的原著,看了各种对于莎翁作品的文学批评论述的,也是通识教育。
那是一门叫莎士比亚悲剧的通识选修课。
如果没有通史教育,我一个学国政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在大学的校园里去上一门跟英文文学有关的课程,而这样的课程对我来说就是给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窗户,让我看到文学可以有多大的魅力。
一个学国政的学生会读pre-modernenglish,读着莎翁的原著,会在万老师的英语作品鉴赏课上读各种类型的英文诗,学习诗歌的韵脚,会在世界文学导读的课上听一口纯正英音的汪老师分享着自己的阅读体验,给我们念爱经、别离辞甚至是说说萨德的奇怪的癖好。
这些体验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
一个在自己专业领域及其精通的学者,当然是非常好的,而且是有必要的。
但是在我看来,本科教育本来就不是为了培养在某个领域极其精通的学者。
更多时候,是给学生们一个机会,可以去了解不同的学科,只有在真正了解了不同学科之后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在今后的日子里可以有方向地去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或者是培养自己的阅读趣味。
之前打过大学教育的辩题,看了很多学者的论述,其中有一句话对我感触很深。
大意是大学教育是为了发展人,使人可以使自己的性格、知识更完善,可以真正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
其实我在走出去跟别的同学交流的时候,发现很多其他学校的同学是没有通识教育的课程的,因此他们学的也大多是专业相关课程。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
最 为悠久 , 理念 的深入 与实践 的持续性 都是其他 高校
无法 比拟 的。美 国在二战之后为 了适应社会对人才 的 需求 ,许多 高校对高校教育 进行改革 , 1 9 4 5 年颁 布 了 哈佛报告《 自由社会 中的普通教育 》 红皮书 , 该 报告 明 确指 出 : 普通教育 的真正任务 , 是“ 协调来 自遗产 的模
与专业 教育 的基础上 , 发展 一种适应 现代科学技术 发 展 的教育 , 并且 让历 史上 的 自由教育 、 专业 教育 与现
代 的新 的教育 理 念 ( 即通识 教 育 ) 相 互 共存 , 并行 发
展 。在西方历史上 , 自由教育 的理念提 出由来 已久 , 由
亚里 士多德 提 出的对 自由人 的教育 的 自由教育 在西 方实行 了千 年之 久 , 到文艺 复兴时 期 , 专 业教 育被提 出, 1 9 世纪末 机械工业 的大 发展 ,专业教育 恰好适应
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也是不 同的。 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先
育 的从 业者 尤其是 大学 教育 中从事通 识教 育 的教 师
才能从理论上深刻 认识它 的本来 面 目, 并 在实践上 贯
彻实施 。
美 国的通识 教育 水平 在世 界上 如果 不是最 高 的 也是 比较 高的 , 而其 中又 以哈佛大学 的通识教育历 史
甚 至更长远 的未来产生不 容低估 的影 响的 当前 , 作为
素质教 育 的前 锋——大 学 中通 识教 育 的理念 与实 践
的现状 , 卡 内基教学促 进会博耶研 究性大学本科 教育 委员会在 1 9 9 8 年 和2 0 0 1 年先后 发布《 彻底变革 本科教
的实施 , 作 为每一个 大学 教育的从业者不 得不对这样
哈佛大学通识课教育改革对我国高校通识课建设的启示
The Enlighten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in Harvard Universit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作者: 张友燕[1]
作者机构: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
出版物刊名: 黑龙江高教研究
页码: 59-63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期
主题词: 哈佛大学;通识课;启示
摘要:通识教育改革一直是近年来我国高校课程教育改革的重点,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
旦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纷纷加入探索通识教育的新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来看,我国的通识教育仍然没有走出困境.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中国需要更多"不仅具有专业技能,还可以应付各种挑战,并具有健全人格"的新一代人才,通识课程建设迫在眉睫.哈佛大学20世纪以来经历了四次规模较大的通识教育改革.探索了分类必修教育、核心通识教育、分布选修教育等多种通识教育模式.其多年积累的经验教训、多领域覆盖又互相关联的课程设置、大班讲座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形式多样的考核体制等对我国当下高校通识课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历史发展对比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比——从历史角度来辩证看待中西方大学教育差距摘要:本文对比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着重从高等教育历史文化起源、高等教育制度发展起源、现代教育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大学教育发展的差异。
在充分陈述历史过程之后,本文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学生本身三个角度辩证看待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总结了中国高等教育现在所处的阶段。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欧美高等教育教育发展史一引言在本学期过程中,老师讲了很多关于目前中国的学术和科技发展的一些现状和分析。
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让我很受启发。
但我作为一个刚刚进入研究生的同学,从学术的角度看很多问题可能都是不成熟。
于是,我决定从中国大学教育入手,反思教育对于大学生和学术的影响。
作为一名清华学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是很多清华人的梦想。
但在中国,近二十年来大学一直面临这样的一个一个困境——无法产生大师。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学术人才在思维上缺少一种人文情怀,在大学里缺少这一部分的教育,这使得这些人才最后仅仅能成长为专家,而进入不了大师的层次。
针对这个观点,本文从中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问题,以一种辩证思维对比分析中国和西方大学教育的特点。
二西方大学起源及发展过程从传统上来看,西方是科学的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的中心。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回顾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于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西方的科学传统和发展现状是优于东方各国。
但是,西方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他们对于大学、科学、以及大学的人文思考也经历了波澜起伏的几个阶段。
西方科学起源最早的代表是古希腊。
在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代表是数学,海洋小国时代的古希腊将数学的地位放在了对未知领域的渴望上,使得科学的发展脱离了功利性。
由于古希腊的特有文化特点,使得古希腊自由民主的人文气息也深深的影响了那一个时代的科学家。
希腊文化对于西方近代科学的贡献,处于一种奠基意义地位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么我 们不 妨先来 看看美 国的经验 与教训 。
我们 知 道 ,美 国 高 等 教 育基 本 上 是 通识 教 育 ,
低。启蒙的理想是让每个人都受到以前的贵族教育 , 但 在美 国实现 的结 果是 全 民从 小 学 到大 学都 受 到掺
水 的教 育 。在 美 国 ,比较 极端 的例子 是 ,为 了让全 民受教 育 ,有 智 力 障碍 、阅读 障 碍 的学 生也 来 上大 学 。 我 曾任教 的大 学是 在 美 国 中西部 地 区 的地 区性 综合 大学 里 总是 排 在前 三 名 的大 学 。但 是 ,我 每个
留美 十三 年 ,在 读 书 、教 学 以及 切 近地 体 验 美
国社 会 的各个 方面 中② ,其 中一 个让 我不 断思 考 的问
蒙 运 动之 前 ,只有 贵族 才 能 受到 教育 、尤 其是 高 等
的通识教育。启蒙运动家心怀高尚理想 、平等情怀 ,
希 望 每个 人都 能 接 受 贵族 受 到 的教 育 。他们 认 为 每
正 在 向全 民通 识 教育 迈 进 。既 然 是 向美 国学 习 ,那
每个学生 以像 以前那么好的教育 。但是我们还想让 全 民受到教 育 ,可我 们无法 把学 生提 到 以前 的水 平 , 其解 决 办 法 只好 是把 教 育 水平 拉 下来 。我们 想 赶鸭 子 上架 ,但是 架 子 太 高鸭 子 上不 去 ,只好把 架 子搞
像 中 国的专 科 学校 很 少 ,很 不 普 及 。想 上大 学 的高 中毕 业 生在 很 大 比例 上 都 能上 大 学 。所 以我 们 可 以
说美 国在表 面上实现 了全面通识教育 。美国全 民通
识教 育 在理 念 上 可 以远 溯 至启 蒙 运动 的影 响 。在启
收稿 日期 :2 1— 8 1 000—4
革》对 中国教育界和知识分子 中间的崇美倾 向进行 了批 评 。其 中 ,在 中小 学 教育 上 ,笔者 对贬 低 “ 死
记 硬背 ” 和贬 低 以考 试 取 才 、推 崇快 乐 教育 与 素质 教 育 、 ( 经 考试 的 ) 的就近 入 学 多有保 留 。在大 不 学方 面 ,笔 者 对 中 国大 学教 育 改 革也 有很 多 不 同想 法 。下 面 这篇 文 章是 对 上 面提 到 的文 章 中关 于 大学
教探 索 》 的 高质 量与 更 专业 的读 者能 对 我 的这 些意
见有更 直接 与相关 的反 馈 。
一
有多高。首先 ,启蒙运动之前 的贵族都可以请许多 家庭 教师 ,他 们 的孩子 在 小 时候 就 能饱 览群 书 ,掌 握 多种 语 言 。他 们 在受 所 谓 高等 教育 之 前往 往 就能 达 到甚 至 是 常常 超 过我 们 现在 大 学毕 业 生在 相 应方
面 的水 平 。但 是 ,现在 我 们从 小 学到 大 学 ,往 往是
一
、
通识教 育不 宜普及
个 老师 教一 群 学 生 ,总 体上 来 讲 ,他 就不 可 能 给
受 欧 美 国家影 响 ,我 们 现在 也 开始 强 调 通识 教 育 ,很 多大 专 乃 至 中专 都迫 不 及 待地 改 头换 面 成为 综合 性 大学 。人 大学 的 门槛 也 越来 越 低 ,以致 我们
题 是如 何 办 教育 。笔 者 在 《 国社会 科 学辑 刊》 发 中
表的 《 从美 国教 育 的种 种 失败 反 思 中 国各级 教 育 改
个人都有掌握知识的同等潜能 ,如果他们被给予机
会 ,他 们 可 以像 贵 族一 样 有 知识 ,而知 识正 是 解决
穷人 生 活之悲惨 的最 终办 法 。
所 必须的 、真 正的 、彻 底 的免 费教 育 。进行通 识教 育应 给予 学生依据 兴趣 选课 的 自由 ,而 非局 限于过 多的专业 课 ;重视加 强经典教 育 ,并通过 对教 学 、教 师评价 等制 度 的改革 来培养 能进行 通识教 育 的教 师。 关键词 :通 识教 育 ;大学教 育 ;反 思 ;改革
美 国 ,选 西 班 牙语 与 将 来 的 出 路 有 很 重 要 的联 系 , 找工 作 可能就 更顺 利一 些 。 所 以 .美 国实 行 全面 通 才教 育 的结 果是 没 有 准
学 期课 上 总是 会 收到 学 校 转来 的医 生诊 断 证 明 ,证
明我 的某 个 学 生 有 比如 注 意 力 不 集 中 的心 理 毛病 , 要 受到 特殊 照 顾 ( 比如 上课 要 让 他 坐在 前 排 ,闭卷 考试要 多 给他半个 小 时 ,甚 至需要 有 人 给他做 笔记 , 等 等 ) 。 并且 ,这 种抱 着 全 面通 才 教育 理 想 的 人 未能 预
高 教 探 索
21 0 0年第 6 期
Hi h r Edu a i n pl r to g e c to Ex o a i n
从 美 国通 识 教 育反 思 中国大 学教 育 改革①
白彤 东
摘 要 :受欧 美 国家的影 响 ,我 国现在 也 开始强调 通识教 育 。然 而 ,我 国在现 行 的政 治制度 和 经济条件 下 不宜普及通识教育,而应对综合性大学的数量予以控制 ,以保证这些少而精的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受到 自由教 育
作者简介: 白彤 东,复旦 大学哲 学学院教授 。 ( 上海/ 0 43 203)
识教 育反 思 中国大 学教育 改 革 选 得最 多 的是 么语 言。他 们 的答案 是说 西班 牙语 , 而 不是 以前 贵族 学 的古 典语 言 。其原 因很 明 白 :在
改 革 的讨论 的部 分 略作 修 改而 成 的 。我 希望 , 《 高
启 蒙运 动 的普 及 教育 或 大 众教 育 ( as dc. m s eua tn 的理 想很好 ,但 是 ,他们 也许 没意识 到 的是让 i) o 每个 人 都 得 到 当时 贵族 才 能受 到 的通 识 教育 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