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 04 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
白发的期盼(节选)
积累
百善孝为先
1.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2.父母者,人之本也。
——司马迁
3.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老舍
4.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
都是一个卑劣的人。
——(意大利)亚米契斯
5.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答案
1.《白发的期盼(节选)》为什么要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
美点赏析
答案
2.文中在采访高先生时,有很多地方加入了音响效果,这样做有什么作用? 答案 加入音响效果,既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又使听众真切感受到当 时的氛围,并能让听众和记者一起更快地融入事件当中,使听众有更深 的体会。
答案
链接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温秋阳,1967年生,哈尔滨人。1991年到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攻读硕士 研究生。1994年获新闻系硕士学位,同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 中心。现任《都市森林》节目制作人。《白发的期盼》是一则新闻分析, 曾获2000年亚广联信息节目奖。
答案
2.作者为什么以“白发的期盼”为题? 答案 “白发”是指老年人,“白发的期盼”形象而准确地表明了老年人 对“精神赡养”的需求与渴盼,从而引导听众深刻思考,在当今经济高速 发展、物质生活资料丰裕的社会形势下,该如何赡养老人。
答案
3.古代有很多关于“孝”的名言,如“父母在,不远游”“事父母能竭 其力”“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夫孝,天之经也,地之 义也”“千万经典,孝义为先”。这些话在今天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发 表一下你个人的看法。
——(前苏联)高尔基
6.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6课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教学案苏教版必修4
第16课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作者简介(一)背景链接《白发的期盼(节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之一是传统大家庭模式的改变。
到外地求学、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父母在,不远游”已经变成了千里万里之外通过电话嘘寒问暖。
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做儿女的却于奔忙之中鲜有顾及。
如何解决传统的传承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是不是一定要以牺牲老年人对亲情的需求为代价?年轻人在精神的独立和现实的忙碌之外还能为白发爹娘做些什么?这就是《白发的期盼》的创作动机。
《永不消逝的歌声》有“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于1996年3月14日在军区总医院因病逝世。
享年83岁。
作者以前访问过他,并于4月24日播出,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二)常识整理1.人物专访“人物专访”是以交谈和问答的方式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专门访问,是一种深层次的专题性的新闻报道方式。
采访对象可以是社会名流、权威人士,也可以是新闻人物。
采访内容有的侧重观点采访,有的侧重信息采访,有的侧重个性采访。
采访问话应注意四个方面:(1)提问前要了解对方;(2)必须有明确的意图和目的;(3)问题要准确具体;(4)问题要简洁口语化。
2.广播稿广播稿是为广播需要而准备的文稿。
广播新闻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听觉优先和简短的特点,决定了广播稿应该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通俗口语化,明白易懂。
二是结构简洁明了。
受时间的限制,广播稿要注意干脆利索。
三是生动活泼。
写法、语言要富于变化,避免单调乏味;要侧重具体事例,少用抽象议论。
四是主题单一集中。
五是音调和谐,讲究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赡.养(shàn)(2)拎.着(līn)(3)空巢.(cháo) (4)惶.恐(huánɡ)(5)融洽.(qià) (6)脍.炙人口(kuài)(7)恪.守(kè) (8)镌.刻(juān)(9)病榻.(tà)Ⅱ.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累⎩⎪⎨⎪⎧ 拖累.(lěi )累.赘(léi )劳累.(lèi ) (2)圈⎩⎪⎨⎪⎧花圈.(quān )圈.养(juàn ) (3)着⎩⎪⎨⎪⎧ 执着.(zhuó)着.急(zháo )着.数(zhāo ) (4)埋⎩⎪⎨⎪⎧埋.没(mái )埋.怨(mán ) 2.语境辨析法 (1)他对待工作绝不马虎,谈起线路管内设备的质量、病害频发处.(chù)所及处.(chǔ)理最佳方法,他如数家珍。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专题 《白发的期盼(节选)》阅读练习1
《白发的期盼(节选)》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赵女士:我有一个老领导,老伴已经去世多年了,他有好几个孩子,但都不在身边,老头退休以后就一个人在家。
有一次到单位,他跟我说,这一周他就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到公园散步,碰上一个问他“老大爷,您今年多大年纪了?”他回答人家;再一句话呢,是我们单位一个同事给他送报纸、杂志,他说了声“谢谢”。
后来,有一天早晨,他过马路去买豆浆,结记者:我一直犹豫是否用这个故事作这期节目的开篇,因为它有些令人伤感甚至残酷。
如今,这一位一周只说两句话的老人已不能告诉我他真实的感受,但他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老人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
不容忽视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有一亿二千六百万。
这个庞大的数字中的多少老人生活是孤独、寂寞的,我无从知道;但我敢肯定,前面提到的那位老人,他的境冯先生:一天到晚也就出去溜达呗,回家干啥呀,也没啥事,所以我一般不到天黑就不回家。
张女士:在家里,一个人孤孤单单,一天到晚坐在那里织毛线,没有人讲话,真难过,真不喜欢。
心里不开心,要买吃的,我又跑不动;要到哪里玩,我又不认得。
你想,孤单,看着记者:那么,老人想要什么呢?专家用四个字回答我——1.“我一直犹豫是否用这个故事作这期节目的开篇”,记者为什么会“犹豫”?请说明理由。
答:2.“我国60答:3.林、严、张三位女士的话都很简单,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时候曾听过一首外国民谣,不知何故,那头几句就一直印在脑子里。
这两句是,在那遥后来年事渐长,每想起这两句词,就产生疑问,幸福为何一定要住在山的那一边?如果住在这边,住得近一点不可以吗?我一直有这疑问,但又不敢问人。
怕问出来,人家会笑我傻。
而且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即便是拿出来问人,大概也得不到什么答案稍稍长大以后,我开始偶尔看到,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
我想,幸福的人看到一些幸福的人,果然是很不一样的。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必修4课下能力提升十六 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
课下能力提升(十六)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执着.(zhuó)舀.水(yǎo)嘈.杂(cáo) 风靡.世界(mǐ)B.恪.守(kè) 打鼾.(hān)瞬.间(shùn) 唧.唧喳喳(jī)C.怀揣.(chuāi) 摄.像(shè) 关键.(jiàn) 厚积薄.发(bó)D.泥泞.(nìnɡ) 难熬.(áo) 怠.慢(dài) 脍.炙人口(huì)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严峻轮番针砭时弊天伦之乐B.憧憬趋势相题并论耳熟能祥C.聚合依赖沧海桑田无影无踪D.遗憾惶恐迎刃而解融会贯通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张藜生前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我和我的祖国》《亚洲雄风》《山不转水转》《篱笆墙的影子》等。
②刘诗诗在熟悉的镜头面前,优雅从容,一颦一笑都恰如其分....。
③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即将进入实施阶段,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也不胫而走....。
④连日来,一对夫妻被邻居杀害的案件在十里八村被传得纷纷扬扬....。
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网络名人走进国家博物馆,通过耳熟能详....、感同身受,进而向社会传递出更加理性的声音。
⑥未来韩国现代和北京现代将会厚积薄发....继续努力,成长一定还会遇到很多波折,这就是市场竞争。
A.②④⑤B.①②⑤C.②④⑥D.①③⑥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曹文轩在获安徒生奖后,有人撰文指出他将女性塑造成“纯洁、温柔、善良”,是服务于男性欲望,是典型的“男性中心视角”。
B.魏则西走了,但医疗骗子并不会主动淡出江湖。
如何不让下一个“魏则西”重蹈覆辙,是政府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
C.TCL集团此前陷入并购低谷后,布局上游面板业务,其旗下华星光电已是全球第五大液晶电视面板厂商,最终在逆境中实现了千亿跨越。
第4单元 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配套练习 Word版含答案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错误的注音。
溜.达(liū)赡.养(shàn)拎.着(līn)拖累.(lèi)肥沃.(wò) 戈.壁(ɡē) 恪.守(ɡè) 憧.憬(chōnɡ)怀揣.(chuāi) 镌.刻(juān) 风靡.(mí) 颁.发(bān)【答案】“累”读lěi;“恪”读kè;“靡”读mǐ。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皇恐清晰融洽无影无踪署名执着殿堂天墓低垂支撑憧憬曲谱融汇贯通【答案】皇-惶;墓-幕;汇-会。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08902039】①不容________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有一亿二千六百万。
②老年人的精神________就是指外界用很好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保持老年人持续的完好的一种精神状态。
③遭遇了被________半个世纪的人生,王洛宾幽默地称自己是“嫁不出的老新娘”。
A.忽视抚养湮没B.忽略赡养湮没C.忽视赡养埋没D.忽略抚养埋没【解析】忽视:指不重视;不注意。
忽略:指疏忽,不在意;没注意到。
抚养:指爱护并教养。
赡养:指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帮助。
湮没:指埋没。
埋没:埋在地下;使显露不出来,不能发挥作用。
【答案】 C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导学号:08902040】A.“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有些事情永远不能追回,有些遗憾永远无法弥补。
B.可是这天,春风中的乌鲁木齐却天幕低垂,空中沸沸扬扬....飘落着初春罕见的大雪。
C.然而在向老人告别的灵堂里,并没有低沉的哀乐,回响在那里的却是一曲脍炙人口....的《在那遥远的地方》。
D.融会贯通,厚积薄发....,这是王洛宾恪守的创作原则。
【解析】A项,子欲养而亲不待: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但父母却已等不到这一天。
B 项,沸沸扬扬: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4单元-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课件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新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应定期看望或问候父母,其立 法的理论基础是“精神________(赡养/抚养)”。有些无儿女的家庭就想办法 ________(赡养/抚养)孤儿,为防老作准备。陈战的父母遇难后,他们兄弟俩就由 一对六十多岁的夫妇来抚养。
家庭观念淡薄,对“精神赡 人认识上的误区,进一步强调
养”根本没形成认识 呼吁“精神赡养”的重要性
三、阅读课文《永不消逝的歌声》开头至“和中国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答下面的问题。
4.文章开头第一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和音乐共同构筑了一个情景:在一支熟悉的 乐曲声中,目送一位令人尊敬的民间音乐家渐渐远去,一下子使听众陷入一种 既悲伤而又肃然起敬的情感之中。利用情景设置悬念,并为倾听下文做了情感 铺垫。
“精神赡养”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是说,承担赡养责任的下一代应该充分 关注并用很好的方式去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另一层是说,能否尽到“精神赡 养”责任的关键是要看老人是否具有持续的完好的精神状态。
2.插入《常回家看看》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案】 前边的交谈说明了很多老年人很孤独,下文则谈年轻人大都不 “常回家看看”,在交谈过程中是一个转折和过渡;歌词唱出了老年人的心声, 衬出老年人的孤独;引出了下面的话题,说明现实生活中连“常回家看看”这 并不高的要求都满足不了,深化了文章主旨。
(2)毕业前夕,我们五个要好的同学相约漂流大峡谷,共享天.伦.之.乐.。( ) 理由:
高中语文 42 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课后撷珍 苏教版必修4
【名师一号】2014-2015高中语文 4-2 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课后撷珍苏教版必修4一、素材点说1.王洛宾,这位被誉为中国“西部民歌之父”的音乐大师,一生历经坎坷,身陷囹圄,妻离子散,长期处于心理压力极大的逆境中。
然而他却以“胜似闲庭信步”的态度,投身于大西北的沙漠孤烟之中,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多首西部民歌。
【适用话题】①苦难也是一笔财富;②平和乐观的心态。
2.26岁那年,王洛宾离开了北平,云游到青海湖,在那里遇到了17岁的卓玛。
他和卓玛只相处了3天,但那是奇异瑰丽的3天。
卓玛用鞭子轻轻地抽了他一下,含羞拍马远去,他就痴望着天边那一团火苗似的红裙,脑际闪过美轮美奂的旋律。
卓玛轻轻的一鞭,抽出了一支世界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王洛宾遭遇牢狱之灾时,仰望厚墙上的铁窗生出绝望之情,抛一根绳子挽一个活结,就要走向另一个世界时,一声悠扬的牧歌悠然飘进铁窗,他分明看到了铁窗外的蓝天白云红日,嗅到了原野上的草之芬芳花之馨香。
于是,他三下两下扯掉了死神递过来的牵引之绳。
音乐,民间音乐是他生命的守护神,我们至今都不知道这是哪一位牧民的哪一首无名的歌,又一回轻轻抽在了王洛宾的心头。
这一鞭,为我们抽回了一个伟大音乐家的生命,和卓玛的那一鞭一样地美妙。
【适用话题】①热爱的力量;②转变思维。
二、素材运用人之一世,殊为不易。
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
痛苦之于人,犹如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
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语文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期盼,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理解亲情的重要性,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讨论课文中所展现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以及亲情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抽象句子,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关键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采用情感教育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孝敬父母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展现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2018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4单元 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 Word版含答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本课话题——孝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有些事情永远不能追回,有些遗憾永远无法弥补。
做儿女的你,也有悔之晚矣的叹息吗?趁着父母身体康健多尽孝道,也许只是一件御寒的棉衣,也许只是几块他们爱吃的点心,也许只是一句贴心的问候,这些东西在父母的心中有着极重的分量。
因为不管是锦衣玉食还是粗茶淡饭,在孝的天平上都是平等的。
“子欲养而亲不待”,只希望这句古训,不再在我们生活中演绎。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板车女孩黄凤:爸在家就在黄凤6岁时,她爸爸意外摔伤高位截瘫,妈妈离开家。
11岁时她推着400斤的铁板车把爸爸带到上海治病。
连续10年,她独自照顾爸爸,给他喂饭、翻身、按摩、换尿片。
风霜雨雪再累再苦也不曾放弃!16岁的黄凤说:委屈时看见我爸笑,就没事了。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2.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4.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5.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6.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苏辙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干冽.( ) 泥泞.( ) 绰.号( ) 肥沃.( ) 恪.守( ) 支撑.( ) 憧.憬( ) 怀揣.( ) 高耸.( ) 镌.刻( ) 颁.发( ) 砸.脚( ) 【答案】 liè nìnɡ chuò wò kè chēnɡ chōnɡ chuāi sǒnɡ juān bān zá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伺⎩⎪⎨⎪⎧伺.候( )伺.机( ) (2)靡⎩⎪⎨⎪⎧风靡.( )奢靡.( ) (3)累⎩⎪⎨⎪⎧拖累.( )累.赘( )劳累.( ) (4)差⎩⎪⎨⎪⎧差.不多( )差.错( )参差.( ) 2.语境辨析法 (5)“叨叨团”还建立了“唠.( )叨热线”,每位志愿者坚持全天开机,及时为老人提供“电话唠.( )嗑”服务,还可根据老人需求随时上门服务。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浙江专用讲义:第四专题 第16课 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 Word版含答案
第16课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作者简介(一)背景链接《白发的期盼(节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之一是传统大家庭模式的改变。
到外地求学、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父母在,不远游”已经变成了千里万里之外通过电话嘘寒问暖。
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做儿女的却于奔忙之中鲜有顾及。
如何解决传统的传承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是不是一定要以牺牲老年人对亲情的需求为代价?年轻人在精神的独立和现实的忙碌之外还能为白发爹娘做些什么?这就是《白发的期盼》的创作动机。
《永不消逝的歌声》有“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于1996年3月14日在军区总医院因病逝世。
享年83岁。
作者以前访问过他,并于4月24日播出,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二)常识整理1.人物专访“人物专访”是以交谈和问答的方式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专门访问,是一种深层次的专题性的新闻报道方式。
采访对象可以是社会名流、权威人士,也可以是新闻人物。
采访内容有的侧重观点采访,有的侧重信息采访,有的侧重个性采访。
采访问话应注意四个方面:(1)提问前要了解对方;(2)必须有明确的意图和目的;(3)问题要准确具体;(4)问题要简洁口语化。
2.广播稿广播稿是为广播需要而准备的文稿。
广播新闻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听觉优先和简短的特点,决定了广播稿应该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通俗口语化,明白易懂。
二是结构简洁明了。
受时间的限制,广播稿要注意干脆利索。
三是生动活泼。
写法、语言要富于变化,避免单调乏味;要侧重具体事例,少用抽象议论。
四是主题单一集中。
五是音调和谐,讲究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赡.养(shàn)(2)拎.着(līn)(3)空巢.(cháo) (4)惶.恐(huánɡ)(5)融洽.(qià) (6)脍.炙人口(kuài)(7)恪.守(kè) (8)镌.刻(juān)(9)病榻.(tà)Ⅱ.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累⎩⎪⎨⎪⎧ 拖累.(l ěi )累.赘(l éi )劳累.(l èi ) (2)圈⎩⎪⎨⎪⎧花圈.(qu ān )圈.养(ju àn ) (3)着⎩⎪⎨⎪⎧ 执着.(zhu ó)着.急(zh áo )着.数(zh āo ) (4)埋⎩⎪⎨⎪⎧埋.没(m ái )埋.怨(m án ) 2.语境辨析法 (1)他对待工作绝不马虎,谈起线路管内设备的质量、病害频发处.(ch ù)所及处.(ch ǔ)理最佳方法,他如数家珍。
高中语文教师用书:第8单元 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
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泥泞.( ) 恪.守( ) 憧.憬( ) 镌.刻( ) [答案] nìn ɡ kè chōnɡ juān(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伺⎩⎨⎧伺.候( )伺.机( ) (2)靡⎩⎨⎧风靡.( )奢靡.( ) (3)累⎩⎨⎧拖累.( )累.赘( ) (4)揣⎩⎨⎧怀揣.( )揣.度( ) [答案](1)cì sì (2)mǐ mí (3)lěi léi (4)chuāi chuǎi2.语境辨析法(5)“叨叨团”还建立了“唠.( )叨热线”,每位志愿者坚持全天开机,及时为老人提供“电话唠.( )嗑”服务,还可根据老人需求随时上门服务。
(6)“我想着最多一年半载.( )就可以帮她找到亲人,没想到这一找就是10多年。
”他一边下载.( )资料一边说。
[答案] (5)láo lào (6)zǎi zài二、写对字形(1)⎩⎨⎧liū( )达liù( )鸟 (2)⎩⎨⎧清xī( )白xī( )(3)⎩⎨⎧kē()睡唠kē()kē( )碰 (4)⎩⎨⎧病tà( )坍tā( )糟tà( )[答案](1)溜 遛 (2)晰 皙 (3)瞌 嗑 磕 (4)榻 塌 蹋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赡养·抚养赡养:着重指供给财物,满足生活需要。
使用范围较窄,一般用于幼对长,子女对父母。
抚养:爱护并教养。
用于长对幼。
(2)收集·搜集“收集”和“搜集”,都有把不在一起的事物集中起来的意思,但两者意义侧重的方面不同。
“收集”侧重于“收”,即收拢,对象是现成的事物;“搜集”侧重于“搜”,即搜寻,对象是需到处寻找的事物。
(3)不可或缺·不可缺少不可或缺:非常重要,无法替代或缺少的,稍微缺少一点点都不可以,指一点也不能少。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专题 《白发的期盼(节选)》课文简析1
提示:一位退休的孤独老人的不幸遭遇。通过此例,引出 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扣人心 弦,富有震撼力,使人们增强了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性和 迫切性的认识。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2.林女士等老人们共同的生活感受是什么? [对应考点:概括内容]
提示:孤单、寂寞、无聊、苦闷,并不急需物质方面的资 助。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3.陈先生的“精神赡养”一语有几层意思?试用自己的 话概括。
[对应考点:分析语段的含意] 提示: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承担赡养责任的下一代应 该充分关注并用很好的方式去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第二 层,是否尽到“精神赡养”的责任关键要看老人是否具有完 好的精神状态。
养”这一问题的现实性。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中年 人
青年 人
在精神赡养问题上 是有心无力,为生活所 迫,没有办法。也有的 是身体不适、疲劳使自 顾不暇,而“懒”于做 “精神赡养”。
家庭观念淡薄,对 “精神赡养”根本没形 成认识。
表现他们“精神赡 养”责任意识的淡薄, 意在说明呼吁重视“精 神赡养”的重要性。
语文
《白发的期盼(节选)》 课文简析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白发的期盼(节选)》 一、阅读课文开头至“老人的愿望能实现吗?”,回答下 面的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一个老人的悲剧 精神赡养
引子
⇒ 话题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二)解读文本精要 1.文章一开头举了一个怎样的事例?这样导入有什么好 处?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白发的期盼》电子课文
《白发的期盼》电子课文白发的期盼(节选)(出录音)赵女士:我有一个老领导,他老伴差不多去世多年了,他有好几个小孩但都不在周围。
老头退休以后就一个人在家,有一次到班上,他跟我说,他说他这一周就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到公园散步,碰上了一个人问他“老大爷,您今年多大年纪了?”他回答人家;再一句话呢,是我们单位一个同志给他送报纸、杂志,他说了声“感谢”。
后来,有一天早晨,他过马路去买豆浆,结果发生车祸了,老人死得专门惨。
(录音止、音乐起)记者:我一直犹疑是否用那个故事作这期节目的开篇,因为它有些伤感甚至残酷。
现在,这位一周只说了两句话的老人已不能告诉我他真正的感受,但他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确实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
不容忽视的另一个理由是,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差不多有一亿二千六百万。
那个庞大的数字中有多少老人的生活是孤独、寂寥的,我无从明白,但我敢确信,前面提到的那位老人,他的境况在中国老人中绝不是惟一的。
(音乐止、出录音)林女士:一个人在家里闷死了。
严女士:时刻比较难打发,感受专门孤独,经常流泪。
冯先生:一天到晚也就出去溜达呗,回家干啥呀,也没啥事,因此我一样不到天黑都不回家。
张女士:在家里,一个人孤孤单单,一天到晚坐在那儿织毛线,没有人讲话真难过,真不喜爱。
内心不快乐,要买吃的,我又跑不动;要到哪里玩,我又不认得。
你想,孤单,看着钱有什么用啊?身外之物我都不想要了。
(录音止)记者:那么,老人想要什么呢?专家用四个字回答我——“精神赡养”。
(出录音:人口学博士陈先生)陈先生: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确实是指外界用专门好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保持老年人连续的一种完好的精神状态。
(录音止)记者:这是北京大学人口学博士陈先生对“精神赡养”的说明。
事实上专门多老年人甚至还没有听说过“精神赡养”那个词,但生活中他们对精神赡养的需求是明确而实在的。
有首名叫《常回家看看》的歌曲让一向以流行音乐不以为然的老年人着了迷。
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 含解析
◎第15课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第16课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第17课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第16课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作者简介(一)背景链接《白发的期盼(节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之一是传统大家庭模式的改变。
到外地求学、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父母在,不远游”已经变成了千里万里之外通过电话嘘寒问暖。
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做儿女的却于奔忙之中鲜有顾及。
如何解决传统的传承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是不是一定要以牺牲老年人对亲情的需求为代价?年轻人在精神的独立和现实的忙碌之外还能为白发爹娘做些什么?这就是《白发的期盼》的创作动机。
《永不消逝的歌声》有“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于1996年3月14日在军区总医院因病逝世。
享年83岁。
作者以前访问过他,并于4月24日播出,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二)常识整理1.人物专访“人物专访”是以交谈和问答的方式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专门访问,是一种深层次的专题性的新闻报道方式。
采访对象可以是社会名流、权威人士,也可以是新闻人物。
采访内容有的侧重观点采访,有的侧重信息采访,有的侧重个性采访。
采访问话应注意四个方面:(1)提问前要了解对方;(2)必须有明确的意图和目的;(3)问题要准确具体;(4)问题要简洁口语化。
2.广播稿广播稿是为广播需要而准备的文稿。
广播新闻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听觉优先和简短的特点,决定了广播稿应该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通俗口语化,明白易懂。
二是结构简洁明了。
受时间的限制,广播稿要注意干脆利索。
三是生动活泼。
写法、语言要富于变化,避免单调乏味;要侧重具体事例,少用抽象议论。
四是主题单一集中。
五是音调和谐,讲究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赡.养(shàn)(2)拎.着(līn)(3)空巢.(cháo) (4)惶.恐(huánɡ)(5)融洽.(qià) (6)脍.炙人口(kuài)(7)恪.守(kè) (8)镌.刻(juān)(9)病榻.(t à) Ⅱ.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累⎩⎪⎨⎪⎧ 拖累.(l ěi )累.赘(l éi )劳累.(l èi ) (2)圈⎩⎪⎨⎪⎧花圈.(qu ān )圈.养(ju àn ) (3)着⎩⎪⎨⎪⎧ 执着.(zhu ó)着.急(zh áo )着.数(zh āo ) (4)埋⎩⎪⎨⎪⎧埋.没(m ái )埋.怨(m án ) 2.语境辨析法 (1)他对待工作绝不马虎,谈起线路管内设备的质量、病害频发处.(ch ù)所及处.(ch ǔ)理最佳方法,他如数家珍。
白发的期盼(节选)
【点拨】广播访谈由一则令人伤感的故事引入,用老人 “这一周他就说了两句话”的悲剧展现了老年人生活 的孤独与寂寞。接下来几位老人又诉说了共同的感受: 孤单、寂寞、无聊、苦闷,且并不急需物质方面的资助。 “那么,老人想要什么呢?”文章接下来借人口学专家 的分析,提出了“精神赡养”的概念。
2.老、中、青三代对“精神赡养”的态度各是什么?他 们的对话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意图?
【明确】选B。“根本原因”的说法于文无据,只能说 这是造成“空巢”家庭的重要原因。
2.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一谈年轻人漠视亲情的原因。 【点拨】年轻人受西方观念的影响,过分强调了个体的 独立性,完全漠视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推卸了作为儿女 应该承担的责任。
【疑难探究】 1.本文是如何提出“精神赡养”这一概念的?
态。( √ ) 5.本次故事会邀请了“我用母语讲故事”微信公众号 创办者和玉玲老师,她和七位纳西族小朋友在活动现场
用纳西语讲述了八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 )
【初读思考】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记者和高先生的对话及录音部分,说明老人见不 到自己带大的孙子的难耐的想念之情,只好以养鸟等行 为打发时光。
3.录音专访是记者与被采访人之间事前有所沟通, 甚至是有所准备的谈话,例如大致要谈什么,划定一个 范围,而不是漫无目的。
【基础诵记】
一、读对字音
1.给下列单音字音
严﹒峻( jùn ) 融﹒洽( qià )
﹒拎着( līn ) ﹒拴住( shuān)
空﹒巢( cháo ) ﹒砸脚( zá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助读链接】 一、背景回放
寸草难报三春晖 20世纪末,多年的改革开放让年 轻人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外面的世界一 展身手。为了美好的明天,他们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