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辩证唯物论o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例如,人们根据客观的自然规律发明了各种工具和技术,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o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唯物辩证法o联系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比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o发展的观点: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的发展往往会经历曲折,但最终会取代旧事物。
o矛盾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矛盾。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o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家通过实验来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就是实践决定认识的体现。
o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劳动价值论o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o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剩余价值论o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o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三、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o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1.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o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o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
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1.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对当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二)唯物辩证法1、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四)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考研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
考研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一、马原理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与基本范畴•辩证法的发展规律•辩证法的运用方法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四、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人的本质与存在•人的认识与人的实践•人的发展规律与人的自由五、社会的本质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的本质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变革•社会发展规律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六、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历史发展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作用与社会历史主义七、实践论•实践的本质与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的发展及其规律•实践与认识、实践与价值八、革命与暴力•革命的概念与基本特征•革命与暴力的辩证关系•革命与和平的辩证关系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革命性转变十、阶级与阶级斗争•阶级的形成与发展•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特点与发展方向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全球化挑战以上为考研马原理知识点的笔记大纲,对于考生来说,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
希望考生能够认真学习,多做题,多总结,争取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加油!。
马原理考研笔记
马原理考研笔记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代世界上最重要的理论宝库之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考研生来说至关重要。
1.1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强调着眼于发展、变化和矛盾的统一,通过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以及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以及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理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政治经济学,我们可以理解经济发展、分配关系、社会变革等问题。
1.3 社会主义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
这一部分涉及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径、方式、目标等关键问题。
二、马原理在考研中的重要性马原理是考研政治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考研生感到困惑的部分。
然而,理解和掌握马原理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2.1 政治学基础马原理作为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包含了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的基本认识。
在考研期间,通过学习马原理,可以对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深入理解社会现象马原理关注于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和内在规律。
通过学习马原理,考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动因,进而能够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2.3 增强思考能力马原理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思考,这对于考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显著的作用。
通过马原理学习,考生可以提高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考试中表现更加出色。
三、马原理学习方法和技巧3.1 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马原理学习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要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现象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和根本特征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的含义和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含义和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和实现途径2. 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 资本主义政治的规律3.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 社会主义政治的规律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定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5.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分配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的含义和原则- 国际主义的历史渊源- 国际主义的现实意义8. 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关系- 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基础1.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和统一性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基础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知识点总结,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研政治笔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为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1)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2)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3)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4)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5)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1)个别-一般-个别(2)实践-认识-实践(3)群众-领导-群众4.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5.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类解放包括:(1)从自然界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人与自然)(2)从旧的社会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人与社会)(3)从旧的传统观念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人与自身)【注意】不包括从客观规律的制约下解放出来(人类永远不能从从客观规律的制约下解放出来)6.三本书:(1)《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2)《共产党宣言》:从……到……的千百万工人工人的共同纲领(3)《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1)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2)人民性:最鲜明的特征(3)科学性:表现在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4)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5)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以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实现,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8.马克思注意的时代和实践基础:(1)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2)现实需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9.最终马克思的思想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是:(1)马克思对所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2)马克思对人类社会规律的深刻把握10.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原因: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注意】与始终坚持以理论研究为中心无关11.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一些观点包含的哲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客失信,百客不登门”,“调查是十月怀胎,解决问题是一朝分娩”(注意不是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坚持就是胜利”:质变与量变的关系;(3)“一叶落,而天下之秋也”、“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4)“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5)“把握事物发展的机遇”: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6)“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抓事物的主要矛盾;(7)“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要抓住矛盾的特殊性、以人为本;(8)“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事物的联系;(9)“猫吃老鼠也吃鸡,但不能无猫”: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0)“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避之”:看事物要一分为二;(11)“玫瑰花带刺取其香”:看事物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1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同行”,“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想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要从地处起步):辩证法观点;(13)“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形而上学观点;(14)“明着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辩证法三大规律,分别解释事物的:(1)方向和道路:否定之否定规律(2)形式和形态:量变质变规律(3)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3.一、物质与意识(物质与运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人的精神、感觉,感知、心当做世界的本源):“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万物皆备于我”,“物是感觉的复合”,“世界是观念的集合”;(2)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虚构出来的在人以外的客观精神、道、理念、绝对观念、宇宙精神当做世界的本源):“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3)“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它在时间上不能发展,只在空间上展现自己的多样性”:形而上学唯心主义;(4)唯心主义并不会同人类认识伴随始终,当人们的认识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唯心主义将会推出历史的舞台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3.人类的物质性:(1)最能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生产方式;(2)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4.“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和特殊(注意不包括整体与部分)的关系;5.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注意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不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比如】“物质是永恒的”是指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一切事物都有生有灭”是指具体物质,这两个物质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注意并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6.“先试点再推广”是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即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说明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和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7.“经过创新将传统手工艺注入新活力”说明:要树立辩证的否定观,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传统又富有创新),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8.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9.精神与物质具有同一性,可以相互转化;10.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而不是时间和空间);11.事物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1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是因为:(1)意识根源于物质(2)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只是近似的反映)(3)意识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转化为物质【注意】不包括“意识不能代替物质,物质也不能代替意识”,因为这是体现他们对立的一面,而上述观点需要体现的是统一的一面【注意】意识并不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存在形式(物质的存在形式是运动)13.“望梅”终究不能“止渴”,是因为:(1)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2)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本身【注意】不包括“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因为题目要求的是物质和精神对立的一面,这句话强调的是同一的一面14.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需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15.“量子纠缠”现象说明:(1)物质世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2)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6.“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辩证法的观点,肯定绝对运动;“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相对主义诡辩论,否定相对静止;17.时间和空间:(1)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而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因此不能说运动是一维或者三维的;(2)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因此不能说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18.时间:(1)时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的客观性;(2)时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与有限的客观统一;(3)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4)时间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原子处于不同速度下的时间变慢变现了时间的相对性);19.“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说明:(1)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注意】不能说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因为不存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20.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1)载人航天精神说明: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但不能代替物质的力量;(2)不能说理论是巨大的精神力量,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中才能转变为物质力量;2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1)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当做物质的一般特征(2)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3)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2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注意】因此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同一的,不是相互决定的作用23.关于联系:(1)自在事物的联系没有体现(人的)能动性;(2)联系是客观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主观化24.假象与错觉:(1)假象有可能是真实的现象,错觉一定是错误的现象是错误的说法;(2)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真象是从正面……);(3)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假象是主观的,错觉是客观的,因此不能说假象是人们在认识中发生的错觉;(4)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因此假象和本质也是同一的;(5)“折射现象”是:用歪曲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25.人们脑中的鬼神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或虚幻的反映,但鬼神不是客观对象,因此不是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是对人本身的虚幻反映,不是头脑中主观自生的(唯心主义观点);26.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包括上面的鬼神);【注意】: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的反映都是错误的说法27.【注意】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也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因此任何本质都可以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无论是真象还是假象;28.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他不依赖于人的衣似乎,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受到规律的支配,因此不能说自然规律是主观与客体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9.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不能说只有经历逻辑推导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30.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的,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行动实现的;31.人类不能改变(改造、创造、消灭)(自然)规律,因此人们可以建立新的联系来改造自然规律是错误的说法;32.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人的认识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因此“人民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说法正确;二、联系与发展(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1.联系的特点:(1)普遍性:事物内部、同其他事物、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2)多样性(3)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共有的(4)条件性【注意】没有主体性2.事物普遍联系:(1)事物普遍联系的基础是:物质;(2)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3.可能性和不可能性:(1)区别: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2)可能性有两种:现实可能性:“为长者折枝”;抽象可能性:“大海捞针”(3)不可能性:“水中捞月”,“挟泰山以起北海”4.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可能性、好的和坏的可能性;5.抽象(非现实)可能性是指现在做不到但未来有可能做到,现实中条件是否充分是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的区别;6.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1)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的功能,能事宜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2)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注意】与新旧事物产生的时间顺序无关7.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注意】规律不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才是事物发展的环节8.“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是指: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9.事物发展的规律:(1)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2)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可以加快(减缓)事物发展的作用,有时其重要的关键作用;(3)新旧事物的区别:同历史前进方向是否符合;【新事物(注意不是新出现的事物)是不可战胜的!】(4)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5)“扬弃”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批判又继承既保留(保留积极因素)又克服(消极因素),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是联系和发展的统一;(6)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10.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与发展的观点;(3)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4)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11.必然和偶然:(1)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2)必然和偶然都是可以认识(预见)的,科学的任务就是从偶然中发现必然;(3)必然和偶然都是不确定的,故都是不可选择的;(4)在某个临界点,一粒沙子就会引发土堆发生雪崩,所蕴含的哲学原理是:必然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5)偶然性体现着必然性,但是不能说偶然性逐渐向着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6)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不能说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7)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12.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的理解:13.新事物有远大的发展前景,但是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有远大的发展前景;14.三、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理论)1.辩证的同一是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同一;2.电脑病毒与防范系统的斗争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的发展形式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不是在循环往复中实现发展);3.“鸡蛋从外边打开是食物(外部否定),从内打开是生命(内部否定)”说明:辩证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注意:与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和偶然性无关】;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说明: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能够加速或减缓事物的发展变化;【注意】不包括“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也不包括“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因为题意没有提5.矛盾的同一性的表现,矛盾双方:(1)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2)可以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3)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注意】矛盾双方能够融合,但不能调和(调和论否认对立双方的斗争,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发展)6.矛盾的斗争性的表现:(4)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5)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7.关于矛盾的几个观点:(1)“归根结底,辩证法不过是每个人所固有了矛盾精神经过规律化和系统化而发展起来的”:黑格尔唯心主义观点;(2)“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结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3)“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有矛盾”:否定矛盾的存在‘’8.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因此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条件下,两者所处的地位也会不同;9.体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例子:(1)现实点再推广(2)城市建设既要追求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普遍性)又要展现个人魅力和地方特色(特殊性)(3)中医先“取类”再“比象”10.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要重点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是把握重要矛盾);11.体现矛盾的同一性(有两层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1)“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矛盾双方相互依赖(2)“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矛盾相互转化(3)“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事物有时减损反而使其增益……):矛盾相互依赖和转化12.四、量变质变规律2.“加一点盐食物鲜美,加许多盐就不好吃了”体现的是: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注意】没有体现质变和量变的关系3.质和量:(1)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同一的;(2)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3)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升华(4)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事物的底线是指: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也就是度的临界点;5.有关质变与量变:(1)质变中渗透着量变,量变中渗透着质变;(2)事物变化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是质变而不是量变;(3)不能说事物的质变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因为量变是微小的、逐渐的和缓慢的发展变化,不是无形的6.五、否定之否定规律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2.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因此】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不能说事物在循环往复中实现发展3.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不是外在的否定,因此不能说同类事物的相互否定推动事物向前发展;4.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1)不承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不承认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7.辩证法中的“肯定”和“否定”是指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事物灭亡的因素,不是指人们对事物的主观评价;8.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否定需经过两次否定,第一次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2)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3)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迂回的;(4)意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9.属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有:团结-批评-团结、实践-认识-再实践、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注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属于,因为没有体现回复10.六、唯物辩证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1.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过程的逻辑起点是抽象,这一过程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达到以思想具体为逻辑终点的运行过程;【注意】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辩证思维过程,不是实践2.“既要注重总体规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体现: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注意:没有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逻辑与历史的关系:(1)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2)逻辑是历史在思维中的再现(3)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4)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性是包含着差异和对立4.被恩格斯称为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的是: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5.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不同思想理论:(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注意不包括世界的可知性,因为唯心主义既有可知论又有不可知论);(2)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表现:把实践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3)旧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把阶级斗争、群众观点引入了认识论;(4)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前者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客体:主体实践和认识所指的对象(【注意】:不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2)主体与课题的内涵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3.【注意】实践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个体或本体,因为实践是主观作用于客观的东西;4.有关认识的一些实例(1)对艺术创作认识的过程(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2)艺术创作说明: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3)“经验丰富的医生能识别CT上图片的信息,而一个毫无医学知识的人什么也看不懂”说明:已有认识会影响感性认识(注意不是说明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因为两个人都有能都行但是看到的东西还是不一样);5.有关实践与认识:(1)认识不是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映,人的认识是反映性/摹写性和创造性地统一(也就是能反映的基本特点);(2)事物的现象可以被人的感官所感知(注意不是所有物质都是可以直接被感知的),而事物的本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3)在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实践关系;(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注意不是科学技术),也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追求真理,也不是把握事情的本质和规律);(5)任何实践活动都不是纯粹的意识过程,只有超出了纯粹的意识活动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6)实践高于理性认识(或者说一个人做到另一个人没做到),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注意意识没有直接现实性);(7)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8)“实践是实现思想目的的感性物质活动”这句话是正确的,这不是说实践是感性的,可以理解成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感性认识的来源;(9)认识工具的发展依赖于人类的实践能力,而不是人类的实践能力依赖于认识工具的发展;(10)“知行合一”是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的观点;(1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12)认识的深化不能决定事物的发展;6.认识的辩证过程:(1)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3)相对真理-绝对真理7.有关意识能动性:(1)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受限于人类实践的发展水平,因此不可以超越时代实践水平,只是空想;(2)“老马识途”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但是不能说明动物也有意识,动物是没有意识的,知识本能反应;8.AlphaGo战胜人类说明:人工智能延伸和扩展了人脑的意识活动功能;【注意】:不能说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9.对于同一个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而改变;【错误的说法】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10.一些对立理论所表现的对立:(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
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起源•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2.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社会形态理论3.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目标•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2. 中国革命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革命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实践3.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三、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历程•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理论热点问题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实践路径3.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马克思主义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理论思考四、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1.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和思想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哲学发展的影响2.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西方社会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当代社会学发展的启示五、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实践探索1.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现实应用2. 马克思主义实践探索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实践探索的路径和成果•马克思主义实践对社会变革的引领作用结语以上是《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的内容概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实践探索等不同方面的阐述,希望能够对读者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知识点归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同时,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演进。
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 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将社会主义革命看作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则是在新的社会形态下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先进阶段: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社会主义先进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阶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五位一体发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
五位一体发展思想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指中国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环境、安全等各方面的重大任务。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三个重大理论成果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总纲领、总纲领性文件。
五、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之后经过多位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和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原知识点总结手写
马原知识点总结手写一、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它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哲学中的辩证法,认为自然界和社会世界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反映论、发展论、矛盾论和对立统一规律二、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基本原理。
它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和阶级关系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所决定的,是阶级斗争的产物3.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社会制度和社会变革的必然性三、阶级斗争和革命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2. 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改变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决定了它必然的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社会的必然发展方向2.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变革,是为了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过渡3. 共产主义是一个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实现社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具有历史性和规律性,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实践的结果2. 社会历史观中强调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六、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方法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自由的关键2.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以改造世界的实践为基础,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为奋斗目标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所帮助。
考研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
考研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
以下是一份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供您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概述
1.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2.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当代价值
3.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5.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6.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7.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8. 发展的实质
9. 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10.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1.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相互关系
三、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 实践的本质和特点
2. 实践的类型和形式
3.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4. 认识的本质和特点
5. 认识的来源和途径
6. 认识的过程和阶段
7. 真理的本质和特征
8.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和区分标准
9. 真理的发展过程和检验标准
10. 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
四、唯物史观
1.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
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4. 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
5.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的本质属性
6.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7. 阶级、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原理和历史作用
8. 民族、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原理和历史作用。
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笔记整理概要
第一部分:马克思哲学原理1、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宣言》中就宣告,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必然胜利。
列宁在本世纪初期曾经提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
现在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在世界上消失,而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科学技术等方面还有新的很大的发展。
目前,从经济、科技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要高得多。
我们该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呢?解答:(1)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就不成立了。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没有因为西方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而有本质的改变。
(2)自从社会主义这个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在世界上出现,并且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千方百计地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这种斗争尽管形式不断变换,但从未停止过。
另一方面,它们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作了不少的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作法,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的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还在发展,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程度的缓和。
具体说来,进入二十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它们在税收、福利政策、企业组织结构以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等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特别是它们吸收和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马原知识点总结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①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②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③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④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⑤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①科学性②革命性③实践性④人民性⑤发展性4.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5.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6.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 列宁对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8.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9.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①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②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原理笔记整理
马原理笔记整理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思想理论课程,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整理马原课程的核心概念和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
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与个人的意志无关。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法律、政治、哲学等。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表现。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物质要素。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3.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社会存在不同阶级的存在与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4.社会形态经历历史的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进行探索的哲学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唯物的。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
2.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指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等基本概念。
3.实践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人的认识和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4.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项基本原理,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的。
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它代替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地位,这是实现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复习笔记,共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复习笔记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章重点: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笔记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笔记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 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构成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等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阶级斗争。
社会分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他们之间产生矛盾与斗争。
历史上的社会变革就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4.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阶级对立尖锐、利润追求无限、社会分工高度发展的社会形态。
5.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觉醒和组织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先锋队,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6. 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它主张取消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生产方式的社会化,消除阶级对立和剥削,使人们可以自由而充分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7.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无产阶级通过组织、斗争和革命来推动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任务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8.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科学而不是教条,因此需要与实际相结合,以社会变革的实践为基础,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9.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
10.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
它不仅是对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的深刻认识,也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和分析框架,可以解决社会问题和指导实践。
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笔记整理
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笔记整理第一部分:马克思哲学原理1、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宣言》中就宣告,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必然胜利。
列宁在本世纪初期曾经提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
现在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在世界上消失,而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科学技术等方面还有新的很大的发展。
目前,从经济、科技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要高得多。
我们该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呢?解答:(1)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就不成立了。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没有因为西方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而有本质的改变。
(2)自从社会主义这个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在世界上出现,并且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千方百计地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这种斗争尽管形式不断变换,但从未停止过。
另一方面,它们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作了不少的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作法,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的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还在发展,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程度的缓和。
具体说来,进入二十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它们在税收、福利政策、企业组织结构以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等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马克思原理笔记
以下是一份关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笔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1.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能够通过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2. 物质和意识:世界的万事万物归结为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 实践: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基础。
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等,这些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
5. 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
生产力是改造和影响自然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笔记,建议查阅相关教材或咨询专业人士。
考研马原原理总结
考研马原原理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发展的。
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强调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否定和批判主义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还包括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论。
阶级斗争理论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必然需要通过消灭私有制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本质论指出,社会主义是过渡阶段,其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两个阶级、两个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需要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还有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科学社会主义是指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科学指导,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指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消灭一切剥削关系,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马克思哲学原理1、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宣言》中就宣告,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必然胜利。
列宁在本世纪初期曾经提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
现在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在世界上消失,而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科学技术等方面还有新的很大的发展。
目前,从经济、科技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要高得多。
我们该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呢?解答:(1)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就不成立了。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没有因为西方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而有本质的改变。
(2)自从社会主义这个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在世界上出现,并且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千方百计地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这种斗争尽管形式不断变换,但从未停止过。
另一方面,它们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作了不少的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作法,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的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还在发展,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程度的缓和。
具体说来,进入二十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它们在税收、福利政策、企业组织结构以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等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特别是它们吸收和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还要看到,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条件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利润,这也是它们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恩格斯在《一八九一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一文中指出:“由股份公司经营的资本主义生产,已经不再是私人生产,而是由许多人联合负责的生产。
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没有了私人生产,而又也没有了无计划性。
”总之,资本主义在自身发展中是会出现变化的。
(3)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上述变化。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自我改良和改善,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
西方国家大力发展“新经济”,加速推动经济全球化,造成了西方国家的财富不断增加,但这些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加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不论其发展的具体进程如何,最终都不可能违背客观规律。
为此,我们一方面绝不能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在具体演进中产生的一些繁荣现象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论断;另—方面,要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和发展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首先,资本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更为明显,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首先发生,而另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则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
其次,资本主义是一种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社会生产方式。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还有可能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调整,从而在较长时期中能够容纳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再次,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若没有特殊的矛盾集结和革命形势,则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的较长历程,才能逐步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基础。
最后,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
这就使得社会主义全面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较量和斗争。
总之,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尽管这个过程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表明:资本主义是一种存在着对人的剥削和压迫的社会经济制度,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基本矛盾;但它又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创造了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相应地,我们要从批判的角度考察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和历史局限性,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又要从借鉴的角度,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东西,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进。
3、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论述“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1)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同时也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3)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
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两个必然”的思想,另一方面则要看到它的实现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历史过程。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
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客观事实,正视这些新变化,深刻分析这些变化的实质,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5、怎样认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具体来说,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对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
再次,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和相互促进的。
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
相互引导表现在: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所以认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人们在哪一个领域中获得的真理越多,人们就会在哪一个领域中提出更多的价值目标,因此真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价值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相互促进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其生活条件和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越自觉、越合理、越深入,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同时也就越能够激发起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6、考生在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会遇到“唯物主义一元论”或者“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概念。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于考生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可是这其中的“一元论”是什么意思呢?和“一元论”和“二元论”、“多元论”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一元论的定义:“一元论”是与“二元论”、“多元论”相对立的概念。
它主张世界的本原有且只有一个的哲学学说。
一元论的分类:一元论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且只有一个,就是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且只有一个,就是精神。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所有的唯物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实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因此他们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不彻底的。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的概述: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两个——物质和意识,这是试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
但二元论实质上是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因此归根到底还是唯心的。
代表人物为柏拉图、笛卡尔等。
多元论的概述:多元论是认为世界是由多种本原构成的哲学学说。
多元论也可以分为唯物主义多元论和唯心主义多元论。
唯物主义多元论把世界归结为多种物质本原的学说。
例如,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即“五行”,这就属于唯物主义多元论。
唯心主义多元论把世界归结为多种精神本原的学说。
例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世界是由无数独立的精神性的“单子”所组成,是无数单子和谐的体系,这属于唯心主义多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