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地震灾害第四章
防地震安全知识课件完美版
火 灾
毒气泄露
水 灾
山崩、滑坡、泥石流
1)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2)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必要时要匍匐前行;3)设法隔断火源。
1)用湿毛巾捂住口、鼻;2)千万不要使用明火;3)不要慌乱拥挤;4)待地震停止后再设法转移5)遇到化工厂等着火,并有毒气泄漏,不要朝顺风的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去;6)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1)将被埋压者头部暴露出来,清除口、鼻内的尘土,再使其胸腹部和身体其他部分露出; 2)对于不能自行出来者,应使其尽量充分暴露全身再抬救出来,不可强拉硬拽。
1)蒙上眼睛,使其避免强光的刺激; 2)不可使其突然进食、进水过多; 3)要避免被救人情绪过于冲动; 4)对于受伤者,要就地做相应的应急处理
定位
扒挖
3.2避震原则及判断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定之规要行动果断,不要
3.3避震时自我保护
3.3避震时自我保护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
3.4不同场所的避震方法——在住所
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1、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2、内墙墙根、墙角;3、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 小的地方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活动的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
1.5 我国的地震带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
1.6 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是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
吉林省防震减灾条例
吉林省防震减灾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00.11.24•【字号】吉林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公告第43号•【施行日期】2000.11.24•【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吉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3号)《吉林省防震减灾条例》经吉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00年11月24日通过,现予公布施行。
2000年11月24日吉林省防震减灾条例(2000年11月24日吉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规范防震减灾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以下简称防震减灾)活动。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贯彻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四条省、市(州)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防震减灾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计划、建设、财政、民政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保证资金和物资的投入。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地震、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应当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
每年7月28日所在周为全省防震减灾宣传周。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并有权制止和举报妨碍、破坏防震减灾工作的行为。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
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95.12.30•【字号】•【施行日期】1996.04.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1995年12月30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防震减灾,指地震地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应急反应、震后救灾与重建等活动。
第三条防震减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御,防抗救相结合,逐步提高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第四条防震减灾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
各级地震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把防震减灾纳入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并根据防震减灾工作的需要安排经费。
第六条各级地震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及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防震减灾的义务,并有权制止和举报妨碍、破坏防震减灾的行为。
第二章地震监测与预报第八条地震监测工作实行专业与群众、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原则。
省地震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全省地震观测台网。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可根据震情监视的需要,增设地震观测台或群众性观测点。
第九条在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在工程选址前应征得省地震主管部门同意,避免对观测环境造成妨害。
确实无法避免的,应增建抗干扰工程或迁移地震监测设施,其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条各级地震主管部门必须及时核实、上报地震异常信息。
少内发生4级以上地震,省地震主管部门应在震后30分钟内报告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地震主管部门。
第十一条省地震主管部门负责提出破坏性地震的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及其延期与撤销的意见,报省人民政府。
破坏性地震的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由省人民政府发布。
第四章 自然灾害分类与分级
(四)主要生物灾害灾变等级划分 根据成灾面积、发病率等指标划分生物灾害灾变 等级 (1)农作物生物灾害,根据农作物病害、虫害的成 灾面积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轻害:成灾面积达到1-10公顷; 中害:成灾面积达到10-100公顷; 重害:成灾面积达到100-1000公顷; 特重害:成灾面积达到>1000公顷。
涝期
l旬
轻涝(一般涝) 大涝(重涝) 降 水 量 : 东 北 地 区 降水量;东地地区 300 毫 200~300 毫 米 ; 华 南 、 米以上;华南、川西地区 川 西 地 区 300~400 毫 米 ; 400 毫米以上;其他地区 其他地区250~350毫米 350毫米以上
2旬 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华 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华 1个月 南 地 区 75%~150% ; 其 南地区 150% 以上; 其他 他地区100%~200% 地区200%以上 2个月 3个月
第一节 自然灾害分类 自然灾害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尚不统一,原因是我国 自然灾害研究是由各部门开展的 灾害类型 雪、雨、风 干旱、洪水、雨涝 农业病虫害 林业病虫害、森林火灾 风暴潮、台风、赤潮、海冰 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 地震、火山 管理部门 中国气象局 水利部农业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 国家海洋局 国土资源部 中国地震局
(三)主要海洋灾害灾变等级划分 2. 海啸 根据波幅将海啸划分为四个等级: 轻海啸:即1级海啸,波幅2米 中等海啸:即2级海啸,波幅4~6米 强海啸:即3级海啸,波幅10米 极强海啸——即4级海啸,波幅≥30米
3. 赤潮 根据赤潮出现范围,将赤潮分为四个等级: 轻赤潮:面积小于100平方千米 中等赤潮:面积为100~1000平方千米 严重赤潮:面积为l000~10000平方千米 极严重赤潮:面积为10000平方千米以上
防震减灾管理制度范文(3篇)
防震减灾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逐步增加防震减灾事业所需经费投入。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责任制,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五条生命线工程和有可能因地震破坏造成有害物质泄露的单位及人员密集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行政主要负责人负责的防震减灾工作制度。
第六条市、区(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活动的监督与管理。
计划、规划、建设、公安、民政、卫生、交通、水利、经济、科技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第八条对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区(市)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地震灾害预防第九条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范围,按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地震安全性评价应当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并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
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其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第十一条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括:(一)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二)省以上地震安全性评价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论;(三)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确认书。
第十二条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应当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
第四章 地震作用
2
kx
(t ) 2x(t ) 2 x(t ) g (t ) x x
式中ω—无阻尼自振圆频率 ζ—阻尼比 该常系数二阶非齐次微分方程的解:
g x
xg (t )
x(t ) 1
t
0 t x(t ) g ( )e (t ) cos (t )d x
3 计算结构水平地震作用
FEK G 0.04 700 28kN
可变荷载种类 三 多质点体系水平地震作用
组合值系数
(1)将多自由度体系简化为一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来计算其底部剪力 按实际情况考虑的楼面活荷载 1.0 (2)地震作用沿结构高度按倒三角形分布
雪荷载 0.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 屋面积灰荷载 0.5 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屋面活荷载 不计入 按等效均布荷载 底部总剪力的计算 计算的楼面活荷载
二 单质点体系水平地震作用
1 单质点体系地震反应
地震时地面因地震波的作用而发生强烈振动、带动基础运动 结构因基础的运动而发生受迫振动,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x(t )
m
m( g ) cx x x
m
m g (t ) (t ) cx(t ) kx (t ) 0 x x
1
藏书库、档案库
其它民用建筑
Gn
0.8
0.5 Fn
结构底部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EK 1Geq
Geq—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Gi
i 1
n
G1
Gi —集中于质点i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等于结构和构配件自重 标准值加上各可变荷载组合值 α1—相应于结构基本周期T1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
防灾减灾教案(精选8篇
防灾减灾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安全教育与防灾减灾》教材第四章“自然灾害的防范与应对”,具体内容包括: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特点、预警信号的识别、逃生自救方法以及互救技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危害。
2. 掌握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的识别方法,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3. 学会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逃生自救和互救技巧,增强生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逃生自救和互救技巧。
重点: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特点、预警信号识别及应对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图片、演练道具等。
学具:笔记本、笔、演练道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激发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地震的特点、预警信号识别及应对方法。
(2)洪水的特点、预警信号识别及应对方法。
(3)台风的特点、预警信号识别及应对方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1)地震发生时,如何进行逃生自救?(2)洪水来临,如何选择安全地带?(3)台风来临时,如何防范高空坠物?4. 随堂练习(10分钟)5. 逃生自救和互救技巧演练(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逃生自救和互救技巧演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自然灾害类型:地震、洪水、台风2. 预警信号识别:图片展示3. 逃生自救和互救技巧:要点概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震、洪水、台风的特点。
(2)如何识别自然灾害的预警信号?(3)自然灾害发生时,如何进行逃生自救和互救?2. 答案:(1)地震:地壳发生快速振动,造成地面摇晃。
洪水:由于强降水、冰雪融化等原因,导致水位迅速上涨。
台风:热带气旋,风力强大,带来强降雨。
(2)预警信号识别: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如地震预警、暴雨预警、台风预警等。
电影中的地质灾害-第四章-电影唐山大地震-地震的征兆
第四章
4.2.1 漫天飞舞的蜻蜓
第二类,两栖类动物。他们的主要表现特征是不合时令的 出现呆滞等反常活动。
青蛙和蛇是两栖动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 , 1968年亚美尼亚 地震前的一个小时出现了几千条蛇穿越公里大规模迁移的景象 。
第四章
4.2.1 漫天飞舞的蜻蜓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类,是鸟类。鸟类在地震前的主要表现是,惊飞惊叫 、不进窝、不吃食等等。
4.2.1 漫天飞舞的蜻蜓
我们知道,很多动物相比人类拥有更敏感的感觉系统,比 如老鼠对震动就比较敏感,鸽子对磁场就比较敏感,狗不但嗅 觉灵敏对人类无法获取到的次声波也听得到,蟾蜍对周边的湿 度很敏感等等
第四章
4.2.1 漫天飞舞的蜻蜓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观察到的是动物的异常行为,可需要 求证的是造成这些动物异常行为到底和地震有没有关系。
第四章
唐山大地震
4.1导入语
第四章
4.1 导入语
与《末日崩塌》以假象的灾难发生为故事情节不同,《唐山 大地震》是以真实发生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为主线。
第四章
4.1 导入语
故事描述了幸福的一家四口在地震中骨肉分离,阴阳相隔的 悲惨遭遇,真实再现了地震发生对城市的破坏以及对人心灵的 永久伤害。
第四章
4.2.1 漫天飞舞的蜻蜓
根据地震来临之前动物们的异常表现,人们总结了一个比 较有概括性的谚语:
震前动物有前兆,人民预防要作好。 牛羊骡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咬。 冰天雪地蛇出洞,鸽子惊飞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惶水面跳。
第四章
4.2.1 漫天飞舞的蜻蜓
第四章
4.2.1 漫天飞舞的蜻蜓
镜头切换到地震发生的前一刻,方登、方达两姐弟早已酣 然入睡。但是他们养在鱼缸里的金鱼发疯一样的从鱼缸里面跳 了出来,落在桌上。都说鱼儿离不开水,这种情况肯定不正常。
第四章 自然灾害分类与分级
第四章 自然灾害分类与分级
分级就是考虑极端运动强度和灾害破坏程度的大小, 以反映灾害强度、规模和损失情况,对于自然灾害 风险评估与预警、救灾组织与赈灾措施、重建规划 与援建筹划等均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分类和分级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它 关系到对灾害的理论认识、指导灾害科学研究、选 择有针对性的减灾防灾和灾害治理措施、建立最有 效的监测系统、客观评价减轻灾害之实效等基本问 题和基本原则。
▲ 7. 根据自然灾害成因和我国灾害管理现状分类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 研究组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和我国灾害管理现状, 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1)气象灾害:包括干旱、雨涝、热带气旋、寒潮 与冷冻灾害、冰雹等各类自然灾害 (2)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海 冰、海啸和赤潮等种类 (3)洪水灾害:包括凌汛灾害、地震水灾、降水 洪水、雪融化洪水、风暴潮洪水等种类
3. 泥石流 根据一次泥石流冲出的固体物质总量的多少划分泥石 流灾变等级: 小型泥石流:固体物质总量小于1×104立方米; 中型泥石流:固体物质总量为1×104~10×104立 方米; 大型泥石流:固体物质总量为10×104~50×104 立方米; 特大型泥石流:固体物质总量大于50×104立方米。
(二)、主要受灾体损毁等级划分 根据各种受灾体因灾价值损失比率 (高庆华、张业成等提出的理想划分方案 ) 基本完好:损毁率<10%; 轻微损毁:损毁率10%~30%; 中等损毁:损毁率30%~50%; 严重损毁:损毁率50%~80%; 毁坏:损毁率≥80%。
直观界定灾损等级的一般标志和灾损等级划分方案 1.受灾人口、伤亡人口、失踪人口、紧急转移人口 (1)受灾人口:指农作物和牧、渔业因灾使生活、生 产受到一定程度损害和影响的人口。共分三级: 一级--轻度受灾人口:收入减产(少)l~3成或房屋 损坏达到一级的人口数量(见5); 二级--重度受灾人口:收入减产(少)3~8成或房 屋损坏达到二极的人口数量(见5) ; 三级--特重度受灾人口:收入减产(少)8成以上或 房屋损坏达到三级的人口数量(见5) 。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目 录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防震减灾规划第三章 地震监测预报第四章 地震灾害预防第五章 地震应急救援第六章 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第七章 监督管理第八章 法律责任第九章 附则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等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 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 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建设、民政、卫生、公安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六条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承担本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
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三节自然灾害与我们学案湘教版选修5
第三节自然灾害与我们。
3.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正确方法,强化自然灾害发生时自我生存意识和自救能力。
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自主学习】1.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应该怎么做(1)学:认真学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和减灾知识。
(2)听:经常注意收听不同部门发布的自然灾害信息。
(3)备:做好各种行动准备和物资、技术准备。
(4)察: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自然现象。
(5)报:发现某种异常的自然现象,要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
(6)抗:自然灾害一旦发生,要组织大家和个人自卫。
(7)避:自然灾害一旦发生,要组织大家进行避灾。
(8)断:切断可能导致次生灾害的电、火、煤气等灾源。
(9)救:学习一定的医救知识,准备一些必备药品,在灾害期间,及时自救和救治他人。
(10)保:为减少经济损失,要充分利用社会的防灾保险。
2.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时间正确方法洪水袭来时不要慌乱,服从安排,有序地转移人员和财产发生险情时要及时报告,统一组织抢险救灾洪水即将来临时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
原地避水的,可将物品放在楼上或高处。
贮备一些食物和必要的生活用品在室外要避开容易招引雷电的地方洪水猛涨时可先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
被洪水围困时,要尽可能收集用来发出求救信号的物品汛期尽量不要到容易发生山洪的景区旅游,更不要在危岩和不稳定的巨石下避洪,尤其不能在山谷中逗留洪水袭来时要注意保护水源地,严防食物中毒及肠道传染病的流行抢救溺水者时首先要把溺水者救上船或陆地,然后迅速排出呛入其体内的水,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必要时对其做人工呼吸。
然后尽快将其送医院抢救洪水消退后,主要有哪些污染?其污染源是什么?提示:①生物性污染。
污染源:生活垃圾、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是其主要污染源;其次露天堆放的废渣被洪水淹没,也是灾区的一大污染源。
②化学污染。
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渣、灾民家庭存放的农药、化肥、灭鼠药、杀虫剂及其他来不及搬运和处理的化学品。
【核心归纳】1.防洪准备2.洪水应急3.洪水中的救助图解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跟踪训练】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大学生安全教育-D第四章天灾难防临危不乱-应对自然灾害
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据称,在7时49分的7 1级地震 前,还连续发生数次4级以上地震。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 0级地震。截至2013年 4月24日,已导致193人死亡,25人失踪,12 211人受 伤。受灾人口达152万,受灾面积达12 500平方千米。
(一) 环境破坏
案例精选
2010年入汛以来,吉林省遭遇罕见洪灾。据省民政厅公 布,截至8月3日13时最新统计,全省受灾人口458 9 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78 4万人,倒塌房屋6 44 万间,损坏房屋26 5万间,因灾死亡74人,因灾失踪 71人,共造成125 4万公顷农作物受灾,其中绝收24 9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64 3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9日,此次灾害受灾达4 496户、20 227人,水毁农田1 417亩,水毁房屋307户、5 508间, 其中农村民房235户,城镇职工及居民住房72户;进水 房屋4 189户、20 945间,其中农村民房1 503户,城镇民 房2 686户;水毁机关单位办公楼21栋,损坏车辆38辆。
综合案例解析——汶 川 地 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四川汶川、北川发生8级强震,这是新 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 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千米。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 7月24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有69 197人遇难,374 176人受伤,失踪18 209人。这次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 失达8 451亿元。四川损失最严重,占总损失的91 3%, 甘肃占总损失的5 8%,陕西占总损失的2 9%。国家统 计局将损失指标分为3类,第一类是人员伤亡问题,第二 类是财产损失问题,第三类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问题。在
2024年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标准教案最新
2024年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标准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材第四章《自然灾害预防与应对》,具体内容包括: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成因、特点及预防措施;自救与互救技巧;灾难发生时心理调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成因、特点及危害。
2. 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预防措施和自救互救技巧。
3. 培养学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冷静、勇敢心态,提高应对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成因、特点及预防措施掌握。
2. 教学重点:自救与互救技巧实践操作,面对自然灾害心理调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挂图、模拟地震仪、模拟洪水装置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手帕、矿泉水瓶、哨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视频、挂图等展示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场景,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灾害威力,引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成因、特点及危害,阐述预防措施。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地震为例,讲解如何在地震发生时进行自我保护和互救,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应对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设计自救互救方案。
5. 技能训练(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地震、洪水等应急演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6. 心理调适(5分钟)引导学生学会在灾难发生时保持冷静、勇敢心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六、板书设计1.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成因、特点、危害。
2. 自然灾害预防措施。
3. 自救互救技巧。
4. 心理调适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成因及特点。
(2)列举三种自然灾害预防措施。
(3)谈谈你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如何保持冷静、勇敢心态。
2. 答案:(1)地震:地壳运动导致;特点:突发性、破坏力强。
优质课一等奖初中安全教育《预防和应对地震灾害自救》 (4)
逃难重点二:什么是地震倒下的墙和梁 活命三角区
物体越结实 形成三角形 空间就越大
大床 桌子 沙发 汽车
这是倒下的墙和梁 活命三角区
哪里可以迅速找到活命三角区?
如果你来不及逃到室外,这里都可以是:
最好躲在支撑多空间小的卫生间
再次强调,如果你想在大地震时活下来!
地震带来的危害---人们无家可归
身体不再健康
中国历次大地震的死亡人数
❖ 1966年:河北邢台大地震,7.2级,死亡人数:0.8万人 ❖ 1970年:云南海通大地震,7.7级,死亡人数:1.56万人 ❖ 1973年:四川炉霍大地震,7.2级,死亡人数:0.22万人 ❖ 1975年:辽宁海城大地震,7.3级,死亡人数:0.13万人 ❖ 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7.6级,死亡人数:24.2万人 ❖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8.0级,死亡人数:6.9万人 ❖ 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7.1级,死亡人数:0.2万人 ❖ 2017年:四川九寨沟大地震,7.0级,25人死亡,525人
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 崩、滚石、泥石流等;
2、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 以防地裂,滑坡等。
3、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 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 好头部。
❖ 逃难重点一:什么是12秒逃生时间?
当地震发生的时候会感到一阵上下的震动,上下震动以 后就是左右摇晃,上下的震动就是地震的纵波,左右摇晃 就是地震的横波,所以当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先 颤后摇,地震的过程一般不会超过一分钟,时间虽然短暂, 但带来的危害却是巨大的。当纵波来临时感到上下震动到 当横波来临时感到左右摇晃的时间共为12秒,在这短短的 12秒时间里,就是留给我们的逃生时间,称为12秒逃生 时间。
地震应急预案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地震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工作,包括地震预警、应急响应、救援恢复、灾后重建等方面。
第三条地震应急预案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三)迅速反应,协同应对;(四)以人为本,确保安全。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由国务院地震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第五条地震应急预案实行分级管理,分为国家、省、市、县四级。
第六条国务院地震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发布和实施工作。
第七条省级地震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发布和实施工作。
第八条市级地震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发布和实施工作。
第九条县级地震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发布和实施工作。
第十条各级地震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地震应急预案管理机制,加强应急预案的宣传、培训和演练。
第三章预警与监测第十一条国家地震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震预警和监测工作。
第十二条省级地震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预警和监测工作。
第十三条市级地震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预警和监测工作。
第十四条县级地震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预警和监测工作。
第十五条地震预警和监测机构应当加强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六条地震预警和监测机构应当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地震预警服务。
第四章应急响应第十七条地震应急预案启动条件:(一)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二)地震灾害发生;(三)根据实际情况,经国务院地震主管部门或省级地震主管部门决定。
第十八条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第十九条一级、二级应急响应由国务院地震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地震与地质灾害防御作业指导书
地震与地质灾害防御作业指导书第1章地震与地质灾害概述 (3)1.1 地震基本概念 (3)1.2 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 (3)1.3 防御地震与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4)第2章地震灾害防御 (4)2.1 地震监测与预警 (4)2.1.1 监测网络布局 (4)2.1.2 地震预警系统 (4)2.1.3 地震信息发布与传播 (4)2.2 建筑物抗震设计 (4)2.2.1 抗震设防目标与原则 (4)2.2.2 抗震设计规范与标准 (5)2.2.3 抗震结构体系与措施 (5)2.3 城市地震灾害防御规划 (5)2.3.1 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5)2.3.2 城市抗震设防规划 (5)2.3.3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5)2.4 地震应急救援与处置 (5)2.4.1 地震应急预案 (5)2.4.2 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5)2.4.3 地震灾害现场处置 (5)第3章地质灾害识别与评估 (5)3.1 地质灾害识别方法 (5)3.1.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5)3.1.2 地质灾害识别技术 (6)3.2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6)3.2.1 风险评估方法 (6)3.2.2 风险评估流程 (6)3.3 地质灾害预警与监测 (6)3.3.1 预警方法 (6)3.3.2 监测技术 (7)3.3.3 预警与监测体系 (7)第4章滑坡灾害防御 (7)4.1 滑坡成因与影响因素 (7)4.1.1 地质构造因素 (7)4.1.2 地形地貌因素 (7)4.1.3 水文地质因素 (7)4.1.4 人类活动因素 (7)4.2 滑坡预测与监测 (8)4.2.1 地质调查与勘察 (8)4.2.2 遥感与地球物理勘探 (8)4.3 滑坡防治措施 (8)4.3.1 工程措施 (8)4.3.2 生物措施 (8)4.3.3 监测预警 (8)4.3.4 法规与管理 (8)第5章崩塌与岩体失稳灾害防御 (8)5.1 崩塌与岩体失稳成因 (8)5.1.1 地质构造因素 (9)5.1.2 水文地质因素 (9)5.1.3 外动力因素 (9)5.1.4 人类活动因素 (9)5.2 崩塌与岩体失稳预测 (9)5.2.1 预测方法 (9)5.2.2 预测指标 (9)5.3 崩塌与岩体失稳防治 (9)5.3.1 防治原则 (9)5.3.2 防治措施 (9)5.3.3 防治工程管理 (10)第6章泥石流灾害防御 (10)6.1 泥石流成因与分类 (10)6.1.1 泥石流成因 (10)6.1.2 泥石流分类 (10)6.2 泥石流预测与监测 (10)6.2.1 泥石流预测 (10)6.2.2 泥石流监测 (11)6.3 泥石流防治措施 (11)6.3.1 工程措施 (11)6.3.2 非工程措施 (11)第7章地面塌陷灾害防御 (12)7.1 地面塌陷成因与类型 (12)7.1.1 成因 (12)7.1.2 类型 (12)7.2 地面塌陷预测与监测 (12)7.2.1 预测方法 (12)7.2.2 监测方法 (13)7.3 地面塌陷防治 (13)7.3.1 预防措施 (13)7.3.2 防治工程 (13)第8章地裂缝灾害防御 (13)8.1 地裂缝成因与分类 (13)8.1.1 成因 (14)8.1.2 分类 (14)8.2 地裂缝预测与监测 (14)8.2.2 监测技术 (14)8.3 地裂缝防治措施 (15)8.3.1 预防措施 (15)8.3.2 工程治理措施 (15)第9章地下水灾害防御 (15)9.1 地下水灾害类型与成因 (15)9.1.1 灾害类型 (15)9.1.2 成因分析 (15)9.2 地下水灾害预测与监测 (15)9.2.1 预测方法 (15)9.2.2 监测技术 (16)9.3 地下水灾害防治 (16)9.3.1 防治原则 (16)9.3.2 防治措施 (16)第10章地震与地质灾害综合防御策略 (16)10.1 综合防御策略概述 (16)10.2 防御措施的实施与监管 (16)10.2.1 防御措施分类 (16)10.2.2 防御措施实施 (17)10.2.3 防御措施监管 (17)10.3 防御效果的评估与优化 (17)10.3.1 防御效果评估 (17)10.3.2 防御措施优化 (17)10.4 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教育及培训 (17)第1章地震与地质灾害概述1.1 地震基本概念地震是地球壳体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地壳内部应力突然释放,导致岩石发生断裂和位移,从而产生震动。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震灾害
第四章地震灾害4.1、地震概述一、地震的基本参数1.地震的定义(掌握)地下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岩层突然塌陷、火山突然喷发等引发的震动,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波动;或地下岩层破裂造成地面形变、错动、开裂,这种地面运动称为地震。
2、地震的几个基本参数(掌握)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主震、余震: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3、震级与烈度的关系(表示地震大小通常有哪两种方法)(掌握)(1)震级和烈度都是表示地震大小的量,但是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2)震级是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的, 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3)烈度表示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4、什么是震级?震级与地震释放能量的关系是什么?(熟悉)(1)地震的震级(magnitude)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震级大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就多。
(2)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E与震级M有下列关系(能量E以尔格计):log+=震级每大一级,地震的能量就大101.5≈31.6倍。
11ME5.18.5、地震的矩震级和里氏震级有何不同?(了解)(1)矩震级是根据地震矩公式计算出来的;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幅度进行测定的。
(2)对于大多数中等地震,两种震级基本相同;对于特别大的地震,矩震级比里氏震级描述较好。
6、影响烈度的因素(掌握)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地震参数;场地条件;建筑物质量;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等等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破坏越大,宏观震中烈度就越大;震中距越小,破坏越大,烈度越高;震源深度越浅,破坏越大,烈度越高,反之亦然。
另外,工程场地条件是软弱场地还是坚硬场地;建筑物的质量是否合格,是否经过抗震施工:是否属于抗震设防城市,人口密度大小、公民的防灾意识强弱都会影响地震烈度大小。
地震与地震灾害
地震与地震灾害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破裂、移动时所引起的地面的振动现象。
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地质灾害,具有瞬发性、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本文将从地震的原因、地震的影响以及地震灾害的防范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地震的原因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石在地质构造力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和位移所致。
常见的地震原因包括地壳板块运动、构造变动、火山活动等。
地壳板块运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壳板块是地球表层的大块岩石,它们在地球内部的构造力的作用下,相对运动并在边界处发生摩擦和卡住。
当积累的应力超过破裂强度时,地壳板块就会发生破裂,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地震。
构造变动是另一个引起地震的原因。
构造变动包括地壳的隆升、下沉、扭曲等变形过程,这些变动会导致地壳板块的位移和应力积累,最终引发地震。
火山活动也与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
火山岩浆的喷发和火山地壳的运动都会引起地震。
火山岩浆喷发时,岩浆在地下运动时会产生很大的应力,当超过地壳的破裂强度时就会发生地震。
二、地震的影响地震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包括经济损失、生命财产损失、环境变化等。
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最直观和明显的影响之一。
地震可以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影响交通、通信、电力等基本服务的供给。
此外,地震还可能导致工厂停产、商业活动停顿,从而对各行各业的生产和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土地沉降等现象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尤其是强震带来的破坏力更大,给灾区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地震还会引起环境变化。
地震可能导致地表沉降、海岸线变化、地下水位变化等现象。
地表沉降会导致土地变得湿润,从而影响农田的利用和生产。
海岸线变化可能引起海洋生态系统的改变,对海洋资源的利用产生影响。
地下水位的变化可能导致地下水资源的丧失或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
三、地震灾害的防范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发展各种地震防灾措施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救灾赈灾
救灾是指对发生灾害地的人民生命和财产的紧急 抢救。 赈灾是对灾区人民救济和资助。 我国的防汛指挥部及各种救灾委员会,由各级政 府挂帅,形成快速、高效的管理体系。
灾后重建
是一项比较长期的工作,它需要科学规划、全 面协调。
气候灾害的灾后重建往往需意一年、二年等, 时间较短。
城市地震灾害的重建则需要几年、十几年。
4、加强灾害保险与救援工作:中国保险业在区 域减灾,特别是防灾防损以及灾后恢复生产方 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开展防灾减灾科学研究:中国政府已在全国 建立了100多个减灾研究机构。在各个时期的科 学远景规划和科技攻关项目中,都安排了与减 灾有关的科研项目。
6、进行减灾宣传与教育:充分利用知识 竞赛、科普片、减灾书刊等进行宣传; 在大中小学开展了公众减灾教育,部分 地方进行了减灾演习,全民减灾意识有 了提高。
国家和地区(震级)
美国旧金山(8.3) 日本关东(8.9) 智利(9.5) 美国阿拉斯加(9.2)
死亡人数
60 000 140 000
经济损失 /亿美 2004 2005
美国北岭(6.7)
日本阪神(6.8) 印度古吉拉邦特(7.7) 伊朗巴姆(6.5) 印尼苏门答腊(8.9) 巴基斯坦与印度交界处(7.6)
《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中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
防灾减灾
防灾减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部 门和领域。 防灾减灾的步骤包括灾害预防、灾害预报、 灾害监测、救灾赈灾、灾后重建五个重要 的环节。
防灾减灾的步骤
灾害预防
防患于未然。灾害预防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方 面,它可以大大减轻灾害的损失。
灾害预报
对潜在灾害进行预测,包括发生时间、空间 范围、强度与规模等,为有效防灾做准备。
灾害监测
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监测网络的建立,可以随 时监测洪水、干旱、地震、森林火灾等重大灾害 的发生情况,提供客观、及时的灾情信息数据, 为制定抗灾对策、控制灾害范围作出贡献。 1987年发生的大兴安岭火灾,气象卫星在发 现火警、监测火情和科学灭火方面作出了贡献。
地震与地震灾害
第四章 地震灾害
地震引发的灾害粗略地可分为两类:直接 灾害和简接灾害。直接灾害主要是指机械 性的地振动摇晃建筑物,造成建筑物开裂、 倒塌,引发地震的构造应力也会使自然地 貌变形,地震断层、地裂缝等加重了破坏。 简接灾害,又称次生灾害,包括海啸、滑 坡、塌陷、砂土液化、火灾、水灾、毒气 泄漏、瘟疫等等。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使得大阪和神户的金融、信 息、物流中心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这方面的经 济损失高达500亿美元。这次地震造成建筑物和设 施破坏等工程损失只有480多亿美元。这是在地震 灾害史上,地震灾害的软损失(商业中断,金融、 信息和物流中心的功能受到影响)第一次超过硬 损失(工程损失)。
2001年印度古吉拉邦特7.7级地震是印度历史上伤亡最惨 重的地震之一,估计死亡人数总数达13 000人。其造成的 经济损失使印度经济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2、开展减灾工程建设。主要有:防洪抗旱工 程,防震抗震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农业、 林业生物灾害工程。 3、建立和完善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如全 国已经形成了由2600个气象台组成的气象监测 预报网、3500个水文站、1300多个水位站组成 的水文监测网,1000多个台站组成的地震观测 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2004年12月26日上午 8时发生的矩震级为8.9级强烈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造 成的损失比地震本身惨重得多,30万人遇难。印度尼西 亚总统苏西洛26日晚宣布当天上午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发 生的强烈地震为国难,并对在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中的 死难者表示哀悼。
海啸灾害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发生 了大地震,地震引起的海啸波及近十几个国家, 海啸中遇难人数超过25万,这时21世纪以来,人 类遭受的最大的自然灾害事件。
(详述见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篇讲稿)
1992 Landers 地震产生的地裂缝
1992 Landers 地震产生的地裂缝
1964日本新潟县 地震 砂土液化
其他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 毒气泄漏、瘟疫等。
Loma Prieta, CA 1989
基本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1、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3、把握全局,突出重点; 4、充分发挥科技和教育在减灾中的作用;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6、加强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
55
6 348 >14 000 41 000 300 000 88 000
400
>1 000 >45
>45
1906年4月18日清晨5时20分,美国旧金山发生8.3即地震, 60 000余人遇难。震时全城起火,社会秩序一度混乱,抢 劫杀人等恶性事件多有发生,全市进入紧急状态。近十万 人逃离城市,经济损失超过5亿美元。
1994年1月17日清晨4时31分,洛杉矶西北35km的北岭市发 生6.8即级地震,死亡55人,受伤7000余人,直接经济损 失200亿美元,这时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损失最严重的地 震。
1960年5月22日下午3时11分,南美洲智利发生震级为9.5级 的地震,这时20世纪全球发生的震级为最大的地震。震中 烈度可达XII度。其后两天之内,在南纬36°至48°之间, 沿海岸南北常1400km的狭长地带,发生上百次强烈地震, 其中超过8级的3次,超过7级的10次。地震造成5700人死亡, 几十万座房屋被彻底摧毁。这次地震还引起了附近的火山 喷发,地震引起的海啸席卷了整个太平洋地区。
“地震是中国人民面临的一种主要的自然灾害。20世 纪以来,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数是160万,而中国约 60万。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次的地震有6 次,其中在中国有4次。”
--中国地震局局长
陈建民
2006年7月26日
1900年以来世界上的一些重大地震灾害
年份
1906 1923 1960 1964
1997年11月:国家减灾中心成立
1、建立健全灾害管理体系: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减灾工 作,早在1989年4月就成立了由28个部门组成的“中国 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具体组织全国的减灾活动和 科学研究、技术培训、信息交流、灾害评估和公众教 育等工作。草拟了《中国国际减灾活动纲要》,确立 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建立了自然灾害 综合防治体系。各级地方政府也相应建立了减灾综合 协调机构。先后颁布和实施了数十项与防灾减灾有关 的专门性法律。
什么是海啸?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海啸具 有这么大的破坏力?海啸有哪些特点?如何减轻 海啸灾害? (详述见海啸灾害篇讲稿)
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和泥石流是山区经常发生的灾害。中国是 一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十分频繁和灾 害损失极为严重的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地区。尽 管目前50%以上的滑坡是人为因素(如开挖坡脚、 灌溉等)引起的,但世界上最大的滑坡是由地震 触发的,其造成的灾害也最大。1920年的宁夏海 原地震的滑坡数量多,规模大,造成20000多人 死亡,滑坡堵塞河道,形成众多的串珠状堰塞湖。
唐山大地震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个崭 新的工业城市又重新崛起在华北平原,新唐 山的建立取得全世界瞩目的成就。
阅读课本,了解我国减灾防灾行动的发 展历程,以及主要的减灾防灾行动。 20世纪50年代初 :江河治理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地震灾害监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健全管理工作 1989年 :成立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