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1)》学案1(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1课时4页) (2)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1课时4页) (2)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的基本观点||。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原因三、教学难点:(1)、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要点||。

四、教学方法:(1)、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五、教具准备:(1)、绘制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世界地图上||,大家看到地球表面有辽阔的海洋、宽广的大陆、形状各异的岛屿……那么海陆自古就是这样的吗?请同学们思考||,并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哪些同学的观点比较准确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板书]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师] 说起海陆变迁||,使我想起了“沧海桑田”这个成语||,谁知道“沧海桑田”的含义呢?[板书] 一、沧海桑田[学生] 说含义[教师] 介绍典故“沧海桑田”||,并归纳其原意||。

[课件] 展示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

[过渡] 那么事实上我们的地球真的像典故当中说的那样陆地可以变海洋、海洋又可以变陆地吗?(学生发表看法)[教师] 果真如此吗?让我们来寻找例证吧||。

[课件] 展示图2.13“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 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展开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

[课件] 演示喜马拉雅山由海变陆的变迁过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二节,主要内容是海陆的变迁。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在小学阶段学习了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学生对于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2.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讨论。

2.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海陆变迁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海陆变迁的现象。

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

海陆的变迁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学会阅读板块分布示意图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板块运动。

3、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难点:理解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出示海陆变迁的课件(在喜马拉雅山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各抒己见,得出结论:海陆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师:其实在古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海陆的变迁,成语“沧海桑田”就讲的这个道理。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海陆的变迁。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活动2【讲授】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合作探究一】沧海桑田学生观察教材38页图片:(在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遗迹,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图片)让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学生观察,分析,讨论)1.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说明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2.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海陆变迁呢?请看37页文字部分找出来。

学生讨论总结,变迁的原因出示课件3.出示练习课件4.学生连读三遍,默写,一人板书,教师批改部分,学生互改。

1.2条是自然原因,3条是人为原因。

注: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目的是使学生对海陆的变迁先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让学生解释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探讨,得出结论。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海陆变迁的事实2. 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3. 通过对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的了解知道科学发展的过程性【教学重点】海陆变迁【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教学用具】大陆漂移及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可以制成拼图)、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地球仪【教学方法】小组活动法、讲述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提问有关大洲大洋的内容。

(重点是大洲大洋的分布,首先可以让在地球仪上指出大洲大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利用拼图巩固,这个过程可以以小组形式完成)(过渡)世界上的这些大洲和大洋是一直这样分布的吗?它们曾以怎样的面貌存在过呢?教学环节一:海陆的变迁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份关于海陆变迁的资料,(教师可参考后面扩展资料,但要把扩展资料简写成符合初一学生水平的小片段),要求学生从中找出能证明海陆曾经或正在发生变化的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以成语沧海桑田说明中国人对此早有认识;演示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对海陆变迁做进一步的说明并简单分析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过渡)模拟演示发生在100年前的关于大洲和大洋十分固定不变的争论,请学生选择参加并说出原因。

教学环节二: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请学生仔细阅读书中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观察哪些大洲的轮廓非常吻合,并思考这样的吻合说明什么问题;(可以用上述拼图辅助演示)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用书中的证据说明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分析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演示大陆漂移课件,请学生小组讨论后根据演示内容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能用它来分析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过去和未来。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海陆的变迁及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学说,那么你在知识和品格培养上有哪些收获呢?教学环节三:小结简单提示,由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安排在“大洲和大洋”之后,是学生对全球海陆分布有初步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学生从变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当今世界的海陆分布。
从时空综合的角度看,综合思维主要是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从整体性与相互关联中认识世界是综合性思想的核心,时间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空间有不同类型、大小不一的区域,区域不仅有空间的横向线索,还有时间的纵向线索。时空综合就是学生用动态的、变化的眼光看世界。地理环境的动态变化已成为人们认识地球的新视角,并构成全球问题研究的出发点。地理学的综合性思想在全球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难点
发现和感受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在原有的对海陆变迁认知上有了增长和提高,真切地感受到提高不仅仅是丰富了相关的知识,更有在认知层面的进步。这种进步不局限在对海陆变迁问题认知上的进步,而且是对如何看待自然、看待世界方面的提高。
教学资源
古海洋生物化石、地图、多媒体、海陆变迁相关文字和图片、海陆变迁视频动画
一会我们要对这节课海陆变迁的实例和证据进行分析,大家要注意看、认真听,把每个实例和证据的主要信息简单记录在卡片上。
小组代表展示收集到的海陆变迁实例和证据。
预期成果:成语、图片、演示文稿等。
展示的同时在磁性纸上简单书写实例和证据,为后续对这些实例和证据进行分类做准备。
通过课前查找海陆变迁实例和证据,课上进行交流展示的形式,培养实践创新素养,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自主性,实现自主发展。
课题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授课教师
单位
指导教师
单位
课程内容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说明:“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一项,要注意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
2. 选择题
(3)下列哪种现象不是海陆变迁的原因?
A. 地壳运动
B. 气候变化
C. 生物进化
D. 人类活动
答案:C. 生物进化
(4)下列哪个地区因海陆变迁而发生过显著变化?
A. 北极地区
B. 非洲大陆
C. 澳大利亚大陆
D. 南极地区
答案:B. 非洲大陆
3. 判断题
(5)海陆变迁对人类社会和环境没有影响。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海陆变迁,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案例引入海陆变迁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存在主要问题:
1. 课堂活动组织: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能会出现学生参与度不均、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
- 探索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对现代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 研究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 观察当地的海陆变迁现象,如海滩侵蚀、岛屿淹没等,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反思改进措施
特色与创新:
1. 实践活动法:通过设计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海陆变迁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错误
(6)地壳运动是唯一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宜宾县研培中心初中地理教研员赵文兴一、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2.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三、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2.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五、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确立:大陆漂移假说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法指导1.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七年级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案】

七年级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举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教学难点】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理解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支持。

【教学准备】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实验器材:大号玻璃器皿2个,2桶沙子,2桶水,2块砖块。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学生欣赏)视频《沧海桑田》。

故事中麻姑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桑田,桑田又变成沧海。

成语沧海桑田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

那么为什么海洋会变成陆地?陆地又怎么会变成海洋?接下来我们进入实验时间,探寻海陆变迁的奥秘。

实验探因:分组:一组:陆地变海洋二组:海洋变陆地实验器材:1.沙子、砖块2.一桶水3.大号玻璃容器要求:5分钟时间完成模拟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实验一(1)向玻璃容器中填入高低起伏的沙子(模拟海中的陆地)。

(2)在沙子上放一块砖(模拟地壳)。

(3)向玻璃容器中注水刚好没过1/2砖块。

(4)将砖块往下按直到没入水中(模拟地壳下陷)或将高出部分沙子挖走(模拟人类挖陆成海)或继续往玻璃容器内注水直到没过砖块。

一组展示:陆地变成海洋的原因有地壳下陷、人类挖陆成海和海平面的上升。

实验二(1)向玻璃容器中填入高低起伏的沙子(模拟海中的陆地)。

(2)在沙子上放一块砖(模拟地壳)。

(3)向玻璃容器中注水没过砖块。

(4)将底下沙子堆叠让砖块抬升(模拟地壳抬升)或继续往玻璃容器内添加沙子(模拟人类填海造陆)或将水舀出来(模拟海平面下降)。

二组展示:海洋变陆地的原因有地壳抬升、人类填海造陆和海平面的下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知识,但对海陆变迁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地球科学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掌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

2.难点: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是如何变迁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展示海陆变迁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出的案例,找出海陆变迁的原因。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学案设计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学案设计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学案设计【学习目的】1.举例说明地球外表陆地和陆地处在不时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海陆漂移的基本观念。

3.知道板块结构学说的基本观念。

4.说出生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散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自主预习】一、沧海沧海现代迷信研讨说明,海陆变迁的缘由很多,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形成海陆变迁的主要缘由,__________也形成海陆的变化,例如填海造陆。

二、从世界地图上失掉的启示1.观察世界地图,我们可以发现,大西洋两岸,特别是__________洲西岸和__________ 洲东海岸,轮廓十分相似,__________大陆凸出的局部与__________大陆凹出来的局部简直是吻合的。

2.德国迷信家__________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3.大陆漂移假说以为,在2亿年前,地球各大洲是相互衔接的一块__________,它的周围是一片__________。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__________,逐渐构成了明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散布状况。

三、板块的运动1.板块结构学说以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全体一块,而是由__________大板块和假定干小板块拼合而成,板块处在不时的__________之中。

2.普通地说,板块外部地壳比拟__________,板块与板块接壤地带的地壳比拟__________。

3.在板块接壤处,两个板块发作张裂,往往构成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板块发作碰撞,在陆地经常构成__________。

4..世界上有两条著名的山系,一条是__________山系,另一条是__________山系。

5.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集中散布在地壳比拟生动的__________地带,例如,__________地带和__________地带。

【互动探求】活动一:探求海陆变迁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以下活动。

海陆的变迁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教案示例一 教案

海陆的变迁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教案示例一 教案

海陆的变迁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4、通过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研,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5、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板块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导入:我们地球表面有两种基本形态,即陆地与海洋,我最近看到两则有关陆地与海洋的资料,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看一下,有何感想。

一、沧海桑田展示:1、澳门地图的一部分(地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澳门一百年来面积不断扩大)。

(用来说明海可变陆)2、台湾海峡地图和资料:科学家在台湾海峡的底部发现了古代森林的遗迹。

(用来说明由陆可以变海)提问: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审种由海到陆及由陆到海的巨大变迁。

(沧海桑田)讨论: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这样的例子很多请同学把自己知道的例子相互交流一下,然后派代表发言。

过渡: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巨大的变化呢?活动:请看一下第33页海陆变化的实例,并解释一下原因。

1、思考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什么问题?那是什么原因出呢?(以两本书相向运动作类比来解释地壳运动,并用一段录像(地理科学院研究员解释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进一步说明。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一些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那是什么原因呢?(用动画说明水平面的升降引起海陆的变迁)3、荷兰的国土面积为什么会逐渐增加?(放一段荷兰围海造田的录像)总结:让学生自己总结海陆变化的原因并得出哪两个是主要原因。

过渡:既然海陆可以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那七大洲、四大洋也会发生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吗,也就是说我们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二、大陆漂移学说说明:当时的两派观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沧海桑田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教案 (新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沧海桑田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教案 (新版

第1课时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教学目标】1.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

2.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重难点】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由“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引出海陆变迁的地理现象,激起学生探究这一地理现象的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认识世界地图【自主探究】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变迁,,,结合P37页活动,思考以下问题:1.(1)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2)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域海底会出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3)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什么问题?教师点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壳的变迁;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学生再搜集一些例子,说明海陆变迁。

例:(1)旅游者在峨眉山山顶发现大量的贝壳化石。

(2)某某雨花台盛产美丽的雨花石。

(3)渤海海底发现了约达7千米的海河古河道。

【合作探究】理解大陆漂移学说1.学生读世界地图,思考:地球某某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说明:教师可先不要求学生急着回答,,了解两种观点,表明各自的立场,教师作统计。

(正确观点: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1页的材料,向学生介绍魏格纳的事迹及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魏格纳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在6500万年前,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而且这种分布状况还在缓慢变化。

3.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课本P40页活动,为大陆漂移学说找证据。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证据:南美洲与非洲形状相互吻合表明它们有可能原来是一块大陆;南美洲与非洲相吻合,部分古老地层的一致性以及动物分布的一致性可证明以前它们是一块大陆。

4.,了解大陆是怎样漂移的。

教师提示:图2.18中三幅图片的顺序不能记错。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海陆的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1、魏格纳偶然从世界地图上发现了什么,让他产生了大陆漂移的猜想?(学生回答后用动画演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拼合效果,给学生直观感受)2、只是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凹凸非常吻合”,能不能直接说明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3、对魏格纳寻找的“大陆漂移”证据作出合理解释。

4、说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根据大陆漂移假说推断大西洋和太平洋将来的变化。

5、用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解释“在寒冷的南极大陆为什么会有煤层”6、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1、阅读课文回答: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凹凸非常吻合2、思考回答:不能说明,因为有可能是巧合3、读图思考、讨论、回答:相邻大陆的古生物化石、古老地层及动物的分布都具有相似性,说明它们原来曾经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

4、观察、思考、推测:大西洋不断扩张,太平洋不断缩小5、思考回答:说明南极洲原来的位置不是寒带,曾有茂密的森林,它后来漂移到现在位置,古森林被埋在地下,演变成煤炭。

6、回答:学习魏格纳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研手段.(2)知识迁移、指导实践析块的运动1、设疑:(1)大陆为什么会漂移?(2)“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展示“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1)全球分为哪六大板块?几乎全部部位于海洋的是哪个板块?大洋洲主要位于哪个板块?(2)板块的运动方式有哪些?(3)不同的运动方式对地表产生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动画演示)1、阅读教材,自主学习:(1)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苏版初一上册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苏版初一上册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苏版初一上册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
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探究活动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讨论能够证明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2)南美洲与非洲同时代的古老地层竟然恰好能连接在一起,说明两块大陆原来是一块整体。

(3)南美洲与非洲大陆的大西洋两岸生活着同种的海牛和鸵鸟,而海牛和鸵鸟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说明两块大陆原来是一块整体。

过渡: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但是却没有回答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后来科学研究说明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20世纪60年代,地质学家在研究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

探究活动三板块的运动
1.如图一,用手挤压书本,观察书本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此推测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2.如图二,用手向两侧撕拉纸张,观察纸张发生了什么变化?观察图三,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
2.漫画反映的是( B)
A.盖天说
B.大陆漂移说
C.浑天说
D.日心说
3.提出大陆漂移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 A)
A.魏格纳
B.哥伦布
C.哥白尼
D.麦哲伦
4.可以证明图示两大洲曾是一家人的证据包括( D)
①古生物化石②现代自然带的分布③地层构造④地形地貌的相似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强强在课堂上当了一回地理学家,他正在讲的内容是( 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1)》
变迁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地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地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
图分析法
(一)预习检测:
1.沧海桑田的原意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2.沧海桑田的实例列举一二?(自然的和人为的)
3.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证据有哪些?
4.地球表层有多少板快?它们的名称是什么?你能记住它们的位置吗?
(二)质疑问难:
二、探究交流:
1.在两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完整的大陆,它的周围是一
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开始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
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请同学们认真看大陆的分离,看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2.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承转:那么,为什么大陆会发生漂移呢?
3.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然后分组讨论:
(1)板块运动学说是怎样提出来的?
(2)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