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壁画:五台山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高窟壁画:五台山图
莫高窟壁画里的《五台山图》
莫高窟壁画里的《五台山图》
莫高窟壁画里的《五台山图》
莫高窟壁画里的《五台山图》
文/李霈霈
记者随“丝绸之路万里行”车队抵达敦煌后,专程参观了莫高窟第61窟,这是一个相比其他洞窟较深的洞,阳光不易照进来,温度偏低,所以洞内壁画都保存得比较完整,在导游手电光亮的指引下,石窟西壁上的《五台山图》渐渐占据整个视线。“了不起”“震撼”,是导游最常听到的游客对《五台山图》的直接感受,因为这幅图不仅是莫高窟最大的全景式历史地图,同时也是壁画中规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图。记者感觉,整个画面就像是一张航拍图。如此庞大的画卷描绘了怎样的场景?里面隐藏着什么故事?这些疑问将随着采访逐一解开。
千年地图指引找到唐代建筑
70多年前的一天,在山西省五台县的乡村小道上,一对青年男女坐在骡车上愁眉不展,满面的尘土掩盖不住他们与这山野村庄不相干的书卷气。他们在寻找着什么。
他们已经从早上找到黄昏,此时精力衰竭,突然,女子
指着远方,久久说不出话来。男子顺着看过去,在黄昏仅有的一簇阳光下,一座斗拱的灰色屋檐在一排松树后面露了出来。一座高大的古寺在昏暗中展现原型。寺门上一块已经看不清颜色的匾额,上写“大佛光寺”。
1937年6月26日,梁思成和林徽因,这一对现代史上令人惊艳的传奇夫妻困顿绝望中在山西五台山豆村发现了当时中国仅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大佛光寺,而指引他们而来的是在更远地方发现的一张“宝图”。
从1932年到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率领考察队频频走出北京,实地考察了137个县市的1823座古建筑。可是,他们一直期望发现的一千年前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却从未出现过。
梁思成偶然看到了由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敦煌石窟实地拍摄的一本画册《敦煌石窟图录》,其中61号洞中有一幅唐代壁画“五台山图”,图中有一座叫“大佛光之寺”的庙宇引起了梁思成的注意。
循着《敦煌石窟图录》的线索,梁思成和林徽因很快在北平图书馆查阅到了有关大佛光寺的资料。据五台山《清凉山志》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唐武宗灭佛时被毁,仅仅12年后佛光寺重建。而被毁之前的“大佛光之寺”影像,被描绘于几千里之外的敦煌石窟,可想而知这座寺院在唐宋时代五台名刹中的地位。正是在这张壁画的指引下,梁思成和林
徽因决定立即前往五台山,终于发现了现存的第一个唐代木结构建筑——大佛光寺。
一千年前的“山西百科全书”
敦煌,距离山西五台山千里之遥。那里怎么会有五台山的地图呢?随着敦煌莫高窟的考古发现,曾经兴盛一时的五台山佛教全貌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
根据敦煌藏经洞文物目录统计,有关五台山的文献资料有70多个编号,有诗、赞、曲子、词、行记、地理文书及经书题记等等,记载了众多唐、五代时期山西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情况。而在敦煌石窟中,更有唐、五代绘制的不同内容《五台山图》十多幅,上面绘制了当时的风土人情、地理地貌、佛教寺庙等等。其中最令人震撼、也最令人回味的是第61窟的《五台山图》。
这幅绘制于五代时期的《五台山图》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画,长13.45米、高3.42米,画中是山西五台山方圆八百里的山川城池,描绘了从山西太原经五台山到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周围八百里以内的山川景色、其中寺庵兰若及城池房宇等建筑199处、桥梁13座、佛菩萨画像20身、僧俗人物428位、乘骑驼马48匹、运驼13峰,是世界上罕见的古老而巨大的形象地图,再现了1500年前五代时期五台山佛国圣境的宗教氛围和世俗风情画卷。难怪梁思成第一眼看到就认为是研究古代建筑史的珍贵资料。
记者如今再看到这幅壁画,仍然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熟悉气息。壁画的下部画有很多城池、关隘,其中就有“河(东)道太原”(今太原南郊古城营村)“太原新店(今太原柏杨树村附近)”“忻州定襄县”“五台县”等地名。也有如“大清凉寺”“大金阁寺”“大佛光寺”等今天五台山上仍然能见到的古刹。
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唐代的佛教传说故事,也可以看到唐、五代当时的城垣、建筑、交通、地理等多个方面。从导游口中了解到,该图还形象地描绘出当时五台山地区的社会生活,如“灵口之店”旁画的“杠子压面图”,反映出当时山西地区面食的风行。这幅壁画不但是一幅佛家壁画,还是一部五台山古代建筑图、佛教史迹图、古代交通图、古代山水人物图,不愧是一部1000多年的“山西百科全书”。
《五台山图》见证丝绸之路
那么这幅图为何会出现在千里之外的丝绸之路上,又为什么会绘制在石窟之中?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早在西汉(公元前206-
公元8年)末年就传入中国,到了隋唐时期(公元581- 907年),佛教已经得到发展,深入民心,并且由中国的高僧创立了中国化的宗派。今天随处可见的佛寺石窟和名刹寺庙等,都是佛教直接或间接留下的影响和延续。特别是沿着丝绸之路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著名的如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大多融会了东西方的艺
术风格和佛教精神,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唐时,五台山成为全国佛教的“首府”,与印度的灵鹫山媲美,因此,作为佛教圣物的《五台山图》,为满足广大信众的需要,便应运而生。
唐朝中后期,吐蕃王朝多次向唐帝国来求《五台山图》,该图由此传入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到五代时期敦煌一带的统治者是曹氏政权,他利用佛教安定社会,在丝绸之路这个东西方交融的古道上,建造寺庙和石窟,《五台山图》便成为敦煌石窟中最大的壁画,昭示佛法。
众多信众在五台山朝拜后,就求得《五台山图》作为朝圣纪念带回收藏,使得《五台山图》传入西域、韩国、日本等地。而在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里的《五台山图》,千百年来见证了源远流长的儒释道交融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形
成过程。
○特写
记者独家专访《五台山图》研究者、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敦煌研究》编辑部主任赵声良
24年前五台山图现“真容”
在24年前,有一个人架起梯子、拿着手电筒,独自一人花了两个月时间,一点儿一点儿将每一寸壁画的内容手绘出来并做了翔实的标记……多年后,这个人成为莫高窟《五台山图》最权威的研究者。他就是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