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本土化取向下的高等院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建构

合集下载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效果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积极情感、优良品质和幸福生活的科学,其核心理念在于提升个体的心理福祉。

这一领域近年来迅速发展,并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生身心发展和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平台。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其效果也逐渐显现。

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理念围绕着如何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在教育环境中,教师、学生和管理员都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原则来促进心理健康及学业成就。

其应用效果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成就、心理健康、社交技能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等。

在学习动机方面,积极心理学强调内在动机的重要性。

内在动机指的是个体因对某一活动本身的兴趣和满足感而进行的行为。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例如,采用项目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自主感,进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与专注力。

同时,积极鼓励学生的努力和成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这样可以在学生心中种下自我效能感的种子,促进其主动学习。

学习成就是教育中的核心目标,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通过针对学生的积极情绪进行干预,教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专注力,从而提高其学业表现。

一些实证研究表明,积极情绪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的干预措施,比如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和团体活动,能够增加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进而提升其在考试和任务中的表现。

心理健康是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青年学生面临学习压力、家庭问题、社交挑战等多种心理压力,积极心理学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干预可以显著降低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

通过教授学生积极情绪调节、公正思考和感恩训练等技巧,可以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更具韧性。

例如,在课程中引入情感管理训练,让学生学会识别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业和生活中的压力。

《积极心理学》教学大纲

《积极心理学》教学大纲

《积极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013103402课程名称:积极心理学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适用专业:心理学开课教研室:心理学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们正确地理解和解释幸福、增进主观幸福感,在学习中逐渐让学生掌握预测影响幸福的因素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乐观解释风格,从正向的角度看待个人与组织、社会的关系,形成“社会人”的意识,树立幸福来自于为社会、组织做出积极贡献的幸福理念,使得学生更加接近幸福。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基本的教学形式必须是课堂教学。

主要教学环节包括哲理分享、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心理测验、幸福自评等教学方法等。

以课堂讲授为主,研制电子教案和多媒体幻灯片以及CAI课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成绩考核形式:期终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考勤、回答课堂提问或作业)(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积极心理学概述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积极心理学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积极心理学的特点和幸福的含义。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了解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特点,掌握幸福的定义和相关理论,学会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主观幸福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如何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

4.教学内容第一节积极心理学概述一、治疗心理学向积极心理学的转变二、积极心理学的特点三、积极心理学的课程目标第二节探讨幸福一、幸福的不同感受二、幸福的定义三、幸福的理论四、寻找幸福五、提升幸福感的方法第二章乐观与希望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乐观与希望,以及如何培养乐观与希望。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了解乐观的特点与分类,掌握悲观者与乐观者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了解希望的定义,学会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乐观态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开题报告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开题报告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之一,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一直是高校管理者关注的问题。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注重个体精神健康、幸福感和成长的心理学理论。

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可以探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成长,提高高校的整体素质。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包括积极情感、前向行为、个体优势与成长等方面。

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探讨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包括校园文化氛围、教学与生活环境、校园设施和服务等方面。

3. 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和改进措施,包括氛围构建、教育教学模式、学生活动组织、心理健康服务等方面。

本研究以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文献综述,深入了解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通过实地调查,收集高校师生对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认知和期望,进一步深入探讨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

三、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和路径,提出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预期成果包括:1. 探讨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为高校管理者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2. 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具体参考和改进方向。

3. 提出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方案,为高校提供可行性建议,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提升。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1.关注中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积极因素和幸福感,强调将心理问题转化为心理资产。

中学期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学生需要面对很多新的情境、关系和挑战,而这些挑战本质上也是一种机会。

中学生通过学习和锻炼可以获得成长和发展,从而提高自己的积极心理状态。

因此,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关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和能力,以实现自我发展和提升幸福感。

2.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弹性中学生面临着很多压力和困难,如学业压力、家庭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等。

这些困难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而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类的适应性和恢复能力,即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对不利事件或压力的适应能力,包括情感调节、社交技能和问题解决等能力。

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心理弹性,不断提高学生应对挑战和压力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求。

3.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与发展往往与环境和个体因素密不可分。

早期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预防和干预,可能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以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心理习惯和行为,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1.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学校可以设置相关课程和活动,如幸福课堂、成长导师、体验式学习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和活动中体验积极的情感和行为,增强学生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实现的信心。

2.注重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生命教育包括身心健康、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性教育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命观念。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网络教育等,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生命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心理态度。

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

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

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教育心理学虽然即有教育学来源于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属于应用心理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一: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向【摘要】高等教育作为公共事业,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其教育的社会性最终将实现对人的社会化转变。

因此,从当前高校宏观心理学的研究发展来看,无论是在心理学教学评估还是应对社会性教育实践,都需要进一步梳理心理学发展规律,如将传统的教师评价转向由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实现“中国梦”教育复兴目标。

简言之,以构建高校教育心理学为契机,积极拓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路径,并从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强化教育心理学的构建价值。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性;教育心理学;构建标准;中国梦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在担负社会职能过程中,将越来越倾向于人才培养的社会性,以“科教兴国”为战略主体的高等教育,无论在管理体制的深化上还是解决当前教育社会性问题中,都需要从高等教育的社会性评估机制中来推进教育秩序的稳步发展。

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于每一位受教育者来说都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在构建自我人格、增强受教育者社会意识上,教育心理学的宏观引导功能将成为解决受教育者心理问题的主要依据。

高等教育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实践中,探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向,从高等教育社会性基础上来探讨未来发展路径,通过深入探析宏观心理学、微观心理学的时代精神和特点,从而为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提供积极的改革环境。

一、宏观心理学向微观趋向的转变随着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在宏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针对受教育者的智力、知识、能力发展需求,将趋向受教育者自身人格特征及素质的养成。

也就是说,对于传统高等教育宏观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将更多地围绕大学生心理发展趋势和特点,进一步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心理构成要素研究上,促进教育心理学的细化发展,以微观层面来探索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从而形成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中心。

心理学的本土化

心理学的本土化

数据库系统概论
心理学本的土化
22
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走过了 一条从质疑、探索、开创、建构的艰辛历程,现阶段还 带有相当的盲目性和尝试性,缺少必要的规范性。存在 的问题主要有: 1.概念混乱,本土概念体系尚不成熟 1.概念混乱,本土概念体系尚不成熟。概念混乱最突出 概念混乱 的一个体现———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本土化 《本土心理学》一书的主编、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 希勒斯(Healas)认为,本土心理学是“有关心理学论题 的文化的观点、理论、猜想、分类、假设和体现在社 会习俗中的观念喻示。
数据库系统概论
心理学本的土化
23
台湾学者杨国枢 杨国枢认为,“本土心理学是一种在本土性契 杨国枢 本土性契 知识体系”。 合条件下所建立的心理学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 香港大学杨中芳 杨中芳教授则认为“本土心理学研究是指在 杨中芳 研究个人的心理及行为时,将历史、文化脉络放在思考 构架之中的一类研究”,并把本土心理学区分为狭义 狭义 本土心理学和广义本土心理学 广义本土心理学两类。 本土心理学 广义本土心理学 大陆学者葛鲁嘉 葛鲁嘉则认为,本土心理学应与实证的科学心 葛鲁嘉 理学相对照,因此,本土心理学主要是指前科学的心 理学和不同文化圈的文化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把本土心理学划分 文化心理学 为常识心理学 哲学心理学 常识心理学与哲学心理学 常识心理学 哲学心理学两个不同的存在水平。
数据库系统概论
心理学本的土化
3
2. 心理学本土化的起源
1) 20世纪70年代末,西欧国家的社会心理学家在欧 洲心理学杂志上出版了大量的文章,把社会心理学的缺 陷和错误归咎于美国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美国模式 ”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无情的抨击。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的 美国模式的批判,西欧各国确立了具有西欧文化特色的 社会心理学,这是西方心理学内部第二世界心理学本土 化运动的开始。第二世界的社会心理学家转而寻找另外 一条道路,这一运动的结果是……第二世界国家的“本 第二世界国家的“ 第二世界国家的 土化”的社会心理学的建立。 土化”的社会心理学的建立。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创新探索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创新探索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创新探索随着高校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学生面临的各类心理问题的日益严重化,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变得至关重要。

然而,传统的心理危机干预往往局限于解决当下的心理困扰,对于更深层次的精神压力与自我认知等问题的干预不够充分。

因此,本文将探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创新探索,旨在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如何树立积极心态、拥有积极品质以及提升幸福感与满意度的学科。

传统的心理干预往往侧重于修复与抗争,而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提升个体的自我意识、积极情绪等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我们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尤其是以下方面的创新探索:一是积极情绪的培养。

高校学生常常面临诸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等问题,这些问题容易导致消极的情绪,进而引发心理危机。

因此,干预者可以通过积极心理训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培养正面的情绪,如乐观、自信等。

这些积极情绪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面对困难时的抗压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应对心理危机。

二是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许多高校学生存在自我认知偏差的问题,自卑、自责等消极的自我观念可能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干预者可以通过正向激励、个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例如,鼓励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潜力,帮助他们放下过度自责的包袱,从而摆脱心理危机的困扰。

三是注重个体的心理成长。

心理危机干预不仅仅是解决当下的问题,更应该注重个体心理成长的长远目标。

干预者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挑战,从而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和抗逆能力。

四是建立积极的心理支持网络。

高校学生常常感到孤独与无助,缺乏健康的心理支持系统。

干预者可以通过建立积极的心理支持网络,包括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等,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与帮助。

积极心理学 盖笑松(东师-奥鹏)

积极心理学 盖笑松(东师-奥鹏)

(二)智慧理论
1,智慧的定义: 智慧是关于生命意义及生活管理等基本问题 所具备的专家型知识系统,那些问题通常是复杂 的、线索不完整的、非唯一解的。
2,智慧的五个特点
(1)关于人类本性和生活历程,具备丰富的事实性知识 (2)关于生活问题的处理,具备丰富的程序性知识 (3)意识到事件背景的复杂性并理解人生变化的来龙去脉 (4)相对主义的、有包容度的价值取向 (5)关于不确定性和有限性的知识
调节
自我管理: 自控能力 可信赖 责任心 适应能力 成就动机 主动性
关系管理: 帮助他人 影响力 沟通能力 解决冲突的能力 领导能力 革新能力 建立关系 团队协作能力
(四)韧性理论
1,韧性的定义 韧性是指面对丧失、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 对和适应。当生活变化对人们造成威胁时,这种 自我保护的生物本能就会展现出来。来自个人、 家庭、社会三方面的保护性因素之间会相互作用 而组成动力系统,共同抵抗环境的不利影响。
8,影响幸福的10种认知方式
(1)容易高估目标实现对未来幸福的贡献作用 (2)容易过度聚焦泛化单一特征对整体生活的影响 (3)容易高估负性生活事件对未来幸福的消极影响 (4)“最优选择”不如“过得去选择”更令人幸福 (5)“关注外界”比“关注自己”更让人快乐 (6)以偏概全的直觉方式让人不自觉屏蔽非关注信息 (7)解释方式比事实更重要
4,真实的乐观与乐观偏差
(六)价值观
1,斯瓦茨10种价值观 2, 物质主义价值观 对幸福的威胁 3, 内源性价值观对 幸福的促进
四,积极的体验
(一)幸福与时间
1,平衡当下与未来 2,目标的功效 3,目标的品质 4,梦想的代价 5,梦想之间 6,梦想的阻碍
(二)沉浸体验
1,沉浸体验的8个特征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学生:黄静学号: 201141330116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专业:应用心理学入学时间: 2011 年 9 月指导教师:杨虎民职称:完成日期: 2015 年 4 月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于西方心理学界的一股新的心理学力量,它以独特的研究视角给传统的主流心理学思潮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结合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已有理论成果,系统阐述了其理论含义、产生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应用研究、意义及不足,并对其当代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心理治疗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Positive PsychologyAbstract Positive psychology is a new psychological force arose in the western psychology in the late 1990 s. It has injected new vitality to the traditional mainstream psychology thoughts in a unique research perspective.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has system expounds its theoretical meaning,background,Research purpose, research contents, research methods, application research,Significance and the insufficiency, And its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trend is prospected.Key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ersonality traits Positive subjective experiencePositive psychotherapy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塞利格曼等人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向传统的西方社会消极、病态的心理学研究取向提出挑战,提出了至今方兴未艾的积极心理学思想。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新趋势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新趋势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新趋势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将散落在心理学领域中的有关积极内容的研究集合在一起,用客观实证的方法来探索人类的积极品质和力量,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我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兴起反映了心理学从ill-being取向到well-being取向模式的转换,对我国方兴未艾的心理健康运动具有重要影响与启迪,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正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一、积极心理学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趋势一石激起千重浪”积极心理学一经引入我国,迅速引起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引起极大反响。

众多学者各抒己见,分析与思考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研究趋势呈以下三种:(一)转折——从问题导向到健康关注积极心理学重视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测量、积极干预,实现研究视野从‘问题导向”到‘健康关注”的转变,强调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更注重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这为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实践开辟了新的思路。

1.转变价值取向,提高教育功效曹新美,刘翔平的研究中认为消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削弱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贫乏化、教育形式的单调性和教育途径的单向性,形成教育对象和教育者关系的对立。

其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偏离了心理健康的积极取向,陷入一种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病态心理学取向。

而以积极心理学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可以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的关系,挖掘教育的资源,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成功心理素质教育可实施路径的探索——以天津大学素质教育精品课程成功心理学为例

成功心理素质教育可实施路径的探索——以天津大学素质教育精品课程成功心理学为例

智力三个关键方面[ 2 ] ( e 6 3 4 , 4 ) 。 成功智力 的提出不仅为素质 经引入多年 , 我们可以看到国内部分学者对成功素质 教育增添了新 内容 , 而且还构成 了素质教育的一种新 教育做了探索。我国的成功心理素质教育在吸取 已有
形 式—— 成 功心理 素质 教 育 。基 于其成 功 智力 理 论 , 素质教育理论的精华的同时,结合我国大学教育的实
逆境与挑战。
关键词 : 素质教 育 ; 心理素质; 成功智力 ; 教学模 式; 建设标准
中图分 类号 : G 6 4 1 — 0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 3 2 4 0 ( 2 0 1 4) 0 l 一 0 1 2 0 — 0 5


9 9 9 年9 月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第 从心理素质教育到成功心理素 1
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叔子 院士则对各素质之 间的关系 代要有广阔的胸怀 , 知天下事 , 较高的道德水准 , 而且 也做了深入阐述 , 指出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 、 是方向, 在智育 、 体育 、 美育和劳动教育方面都要有较高的素 业务素质是主干, 身心素质是保障, 文化素质是基础。 质。 ” 素质教育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1 9 9 5 年, 原国家 素质教育 的内容除 了有思想道德素质 、业务素 教委决定在 5 0 所高校 中开展文化 素质教育试 点工 质 、 身心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基本四分法外 , 还有生理 作, 到1 9 9 8 年教育部颁布实施《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 ( 身体 ) 素质与心理素质 的二分法 ; 生理素质 、 心理素
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首次将素质教育纳入到高校 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三分法 ; 生理素质 、 心理素质 、 人 人才培养改革之中。此后 , 教育部采取 了多项措施大 文科学素质和专业素质 的新 四分法 ; 身体素质 、 心理 力推进素质教育, 并把素质教育纳入到“ 高校本科教 素质 、 文化素质 、 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的五分法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基于积极心理学探究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基于积极心理学探究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基于积极心理学探究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高中生处于青春期状态,因此高中生的心理状态起伏较大。

高中生的思维已经趋于成型,因此高中阶段学生将面对升学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压力增大,造成了高中生的心理负担。

研究调查表明,我国目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上的问题。

由于我国以往的教育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现阶段我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完善。

因此,高中教师需要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最初是被美国心理学专家马丁塞里格曼提出。

在积极心理学提出之前,心理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倾向于消极的层面。

然而积极心理学的诞生转变了心理学研究的环境,积极心理学提倡学者用积极的态度和眼光看待人性,因此积极心理学侧重于研究个人的幸福情绪,通过激发人们的快乐来促使人们完成个性发展。

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方向的研究指明了全新的方向。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在于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潜能和美德。

积极心理学的诞生为心理学方向的研究贡献出了宝贵的内容,为世界心理学的研究注入了全新的血液。

二、目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传统教育思想对我国高中教育事业的影响较深,因此高中学校普遍缺乏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现阶段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出现了不健全的情况。

我国当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较多问题。

首先,大部分高中学校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

其次,目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内容比较单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过于枯燥,导致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缺失,不利于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辅导。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方法(一)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关研究表明,班级的氛围与环境将会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因此,高中教师需要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为学生营造出积极、乐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生成机制及培养路径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生成机制及培养路径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生成机制及培养路径研究摘要: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征,影响或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

我国正处于网络高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基于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和现状问题,来重点阐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生成与培养,从而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和促进人格的完善,促进和谐校园和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学;培养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

《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大学生这一群体人数日趋庞大,对社会而言,大学生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是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科教兴国的重要人才储备。

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统计表明我国大学生的抑郁、焦虑风险检出率显著上升,而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身心成长、知识储备、健康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身心状况又是保持活力、发挥潜能、培养专业技能、成为社会栋梁之材的基础。

因此2022年,教育部将“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做好科学识别、实时预警、专业咨询和妥善应对”作为年度工作要点之一。

一、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一)积极心理品质概念积极心理品质自积极心理学[1-2]兴起一直被广大教育者及学者所关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主要是指高校为了塑造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所进行的引导和发掘大学生积极心理因素的心理教育活动和过程。

健康的心理教育以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研究和发掘这些积极力量为重点,刻意引导或者培养这些积极力量,扩大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这种积极心理品质,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意义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自信、进取、乐观、谦虚、善良等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增强其心理韧性,增加积极心理因素;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潜能的开发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发展,有利于建立和维系和谐的情感状态,更好的融入社会,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民大2024 刘翔平《积极心理学(第3版)》ppt篇终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与展望

人民大2024 刘翔平《积极心理学(第3版)》ppt篇终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与展望
义、测评幸福感是一个十分重要又难以解决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学者将 幸福感界定为:个体根据自己的标准对现有的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之后 获得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与个体理想中的生活相符的程度越高,则幸福 感越强,反之亦然。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我本身和周遭环境及时间的认 知评价和情绪感受的综合。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如此界定会遇到一些问 题。
生活 • 有意义的生活 ➢ 运用个体的人格优势与才智,积极地投入工作或事业,远
远超出对个人利益的谋求。
积极心理治疗的意义
27
• 对积极心理治疗的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心理治 疗的65%,超出90%的被试报告有很大的获益,这说明 积极心理治疗在心理治疗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很高的 认可度。
• 拓展阅读——形成积极生活态度的建议
➢ 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说,管理者要让员工享受工作过程的快乐,要帮助员工多用自己的 主观幸福感来度量工作和生活的价值。
积极心理学在工作中的应用
16
• 培养员工积极的人格品质 ➢ 保持强烈的自我实现动机 ➢ 保持乐观与希望 ➢ 保持客观的自我认识 ➢ 提高心态开放程度 ➢ 保持认知的积极性和灵活性
02 日常生活中的积极自我 调适方法
积极心理学在家庭中的应用
4
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涉及夫妻关系 (婚姻)和亲 子关系两个方面。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港湾,也是人格塑造和社会化的核心 场所。和谐的人际关系、完善的家庭功能和及时的社会支持都是保证个体 幸福、快乐的重要因素。
积极心理学在婚姻中的应用
5
美国心理学家迈尔斯认为良好的、亲切的、互惠的、平等的、长 久的亲密关系是个体幸福最好的预言师。积极心理学家对于如何 获得幸福的婚姻做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主要涉及情感、认知 和行为三个方面。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探究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探究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探究【摘要】本文探讨了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

首先分析了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了培养策略,包括激发自信与乐观的心态、促进人际关系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逆境应对能力与心理韧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同时也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希望可以加深对于积极心理学在小学生中应用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发展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自信、乐观、人际关系、合作能力、逆境应对能力、心理韧性、培养、策略总结、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小学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如学业压力、家庭环境、社交关系等。

在这样的环境下,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积极心理学始于20世纪60年代,强调个体的积极心态、情感和品质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关注个体的优点和潜力,提倡发展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小学生作为处于成长阶段的群体,其心理品质的培养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积极心理品质包括自信、乐观、人际关系和合作能力、逆境应对能力等方面。

通过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增强社交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生活挑战。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通过深入研究和总结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究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其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学校和家庭提供实用的指导和参考,帮助小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研究也旨在引领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方向,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越来越被重视。

中学生作为社会的后继者,其心理健康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

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看法和解决方案。

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则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着重探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其概念、特点、实施方式以及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幸福、智慧和优点等积极因素的学问。

在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学科以后,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心理学流派逐渐兴起,并在当代心理学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与传统的“疾病模式”不同,积极心理学侧重于从人的潜能和优点入手,探索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内在机制和外在途径,致力于提高个体的自我处理能力和自我发展潜力。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和生活的技能和方法,预防和干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的教育过程。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发掘学生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学习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使其在充满挑战和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拥有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特点1、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只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自主发展中得到成长,才能真正地提高他们的个体能力和个体满意度。

2、坚持多角度的教育。

中学生的成长涉及到众多方面,如心理健康、生理发育、情感智能等。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面向全人、立足全面的教育理念,从多角度综合开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强调积极心理因素。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利用学生现有的优点和医学与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和发现来培养学生身体和心灵的整体并持久的稳健性。

4、注重防治两手抓。

在实施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特点的高职院校数学课堂模式

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特点的高职院校数学课堂模式

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特点的高职院校数学课堂模式作者:潘红艳来源:《科技资讯》 2015年第2期潘红艳(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摘要: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应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将积极心理学的能动作用,运用于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中,积极打造基于积极心理学特点的高职院校数学课堂模式,对提升高职院校数学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数学教学课堂模式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b)-0164-01当前正值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党的18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拥有精湛技能的人才,更重要是打造综合素质高的技能人才。

高职数学虽然不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但却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能否学好高职数学直接影响学生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的终生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怎样上好高职院校的数学课程,如何使学生明白数学课程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数学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了。

积极心理学强调充分调动受教者的积极性,将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应用在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受教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高职院校数学课堂的革新,提升教学效果。

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及主要观点1.1 概念进入19世纪,心理学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重要学科之一。

对社会和大众来说,心理学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慰藉。

随着社会的极大发展繁荣,积极心理成为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和流派,积极心理成为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共同需要,积极心理学号称为心理学的“第四次浪潮”。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模式主要有教研组模式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模式主要有教研组模式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模式主要有教研组模式摘要:我国日益重视素质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增长点也越发重要,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目标狭隘、内容窄化、途径单一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出当前的困境,开创新的局面需要全体人员的积极关注,不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由“问题”取向转化为“积极心理”的取向,构建“五位一体”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国内中小学;五位一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体系建构随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正在逐步贯彻和实施。

学生的全面发展已逐渐成为教育的主导观念。

我国越发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随着20世纪末心理学界掀起积极心理学的思潮,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也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可以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带来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学校借鉴、探索和应用的。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一)积极心理学基本内涵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末在美国产生的一场巨大的心理学运动,以塞利格曼等人为代表首次将人类的乐观、幸福、智慧等等作为研究的主题,这种对人类卓越品质以及良好的心理的关注被称为积极心理学[1]。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目前具有以下三个研究领域:首先,研究人类的积极情绪和体验。

该理论认为,人性往往是积极的。

其次,研究人类的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提倡人们从积极的角度出发。

最后,研究积极的人类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也认为环境极大地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所以社会、家庭、学校一旦建立起积极的组织系统将有利于实现人们的积极潜力并最终获得幸福感[2]。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形式化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虽然许多中小学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其教学模式是以“应试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学校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中,如果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没有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不仅没有成效,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对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兴趣。

我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的“本土化”审思

我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的“本土化”审思

我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的“本土化”审思
李吟霁;彭虹斌
【期刊名称】《大学教育科学》
【年(卷),期】2023()1
【摘要】教育政策评估研究是保障教育政策评估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

我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的发展可以大体划分为萌芽初创、模仿借鉴、实践探索以及本土建构四个时期。

在当前所处的本土建构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教育政策评估研究的“本土化”问题。

“本土化”的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应具有主体性、互动性和非功利性特点,而我国却存在“教育政策评估研究的主体精神被遮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的互动形式缺失、教育政策评估内容的自由思维匮乏”等困境。

因此,需要共创“三足鼎立”式的教育政策评估研究主体,共建多元互动的教育政策评估研究体系,共探自由开放的教育政策评估内容。

【总页数】9页(P95-103)
【作者】李吟霁;彭虹斌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10
【相关文献】
1.新世纪以来我国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政策之审思
2.对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审思
3.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轨迹与理论审思
4.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轨迹与理论审
思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质量观的演变逻辑与价值旨趣——基于教育政策的审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西方社会 价值观念是 以个人 本位为基础 , 认为个人 本身就
要研究人 的积极力 量和积极 品质 , 提倡用积极 的心态来解读
人 的心理现象 , 用一种更 加开放的眼光去看待 和理解人类 的
潜能 、 动机 和能力 , 并 为广大 的普通人过上幸福生活提供技术 支持 。在研究对象 上 , 积极 心理学改变 了以往传 统西方主流
1 积极 心理 学溯 源以及积极心理教育的基本精神
点, 以人 的向善性为价值取 向, 加强人 自身的积极 因素和潜能
的开发 。 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 的心理现 象( 包括 心理问题 ) 进 行解读 , 用积极的 内容和方式激发人 自身 内在的积极 品质 , 让
是 目的 , 社会 只是 达成个 人 目的的手段 , 任何人 都不应 被 当
作另一个人获得幸福 的工具。这种 中西方集体 主义与个人主
义 的价值取 向差异 , 导致 中西方社会 民众对主观幸福 感如快 乐、 满 意等积极情 感 的理解 不 同 , 使 得西 方积极 心理学 理论
达到培养全体 社会成员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 品质 。它
针对 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 解决心理障碍 、 治疗心
理疾病” 等问题上 , 提出要根据教育对 象的生理 、 心理发展特
在 我国高校 心理素 质教育 的理论构 建与 操作领 域方 面难免 会 出现 “ 不兼容现象 ” 。因此 , 建构 积极心理学本 土化 取 向的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 0 1 3 : 2 t . 2 2 .
拟 时找 出存 在 的问题并及 时改 进 。另 外过程性 考核 也体 现 在 模拟 表现 中 , 即将 教 育机 智 和教 育智 慧 的形成 纳入 到模
拟 教学 的评 价范 畴 , 引 导学 生在 模拟 教 学 的过程 中尽 力提
“ 问题 ” 、 有‘ 困境 ’ 的课 堂情境 , 给试 讲者 一些锻 炼教 育机智
的契机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0 8 - 0 2 )
作者 简介 : 范玲 , 女, 1 9 7 6年 9月生, 讲师, 安 阳幼儿师 范高等
专科 学校 。 4 5 5 0 0 0
[ 3 ] 谭静 , 韦芳. 教师实践性知识取 向的师范生试讲指 导E J ] . 教育
探 究 ,2 0 1 0, 3 2 ( 1 1 ) :3 3 . 3 5 .
高 教学仿 真性 , 指导 观课 的学生 尽可 能 站在 幼儿 的角 度思
考 问题 , 合理制 造一些 “ 意外 ” “ 插 曲” “ 事端” , 尽 量营造 出有
积极心理学本土化取向下的高等院校
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建构
西华 大学机械 工程 学1  ̄( 6 1 0 0 3 9 )
杨 明 欧 明 陈 丁 漫 陈莉 萍
积极心理学作为指导我国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 的理论 基 础之一 已是不争 的事 实 , 其精 神 已渗透到 当前 高校心理 素 质 教育理论与实践操作 的各 个方 面。客观地说 , 积极心理学 为当前的高校心理素质教 育注入 了活力 , 其 强调心理素质教 育 不应 仅仅关注小部分 问题 学生 , 还应重视普通 大学生心理
! 理 2 ! § 生 2 旦箜 垒 鲞箜 塑 』 Q

鱼丛
H e l a t h , D e e e m b e r 2 0 1 6 , V 0 1 . 1 4 。 N 0 . 6

41 7・
3 . 4 . 2 注重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考核一方面体现在时间分配 上, 即模拟教 学 的考 核可 以分 几次在 一学 期进行 , 不 仅分 散
和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卡森 特米 哈伊联名在世 界著 名的心理学杂志《 美 国心理
学家》 上发表 了《 积极心理学 导论》 一文 , 详细介绍了积极心理
学 的研究 内容 、 方法与发展方 向, 使积极心理学开始为世人所 熟悉f l 】 。同一期 的《 美 国心理学家 》 杂志还 刊载了相关论文专 辑, 详细论述 了积极心理学 的研究成果 , 并确定了积极 心理学 的三大研究 内容 , 即积极情感体验 、 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 织系统1 2 1 。积极心理学最 大特点是拓宽 了现代 心理学的实践
视野 , 强调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或社会所存在 的问题 , 同时还
素 质培养。注重挖掘学生 自身潜在 固有 的积极力量 , 提倡用 积极 的情绪体验来预 防心理 问题 的产生 ,从而促进个人 、 家
庭 与社 会的 良性发展 , 这对 于以往认为 的高校心 理健康等 同 于没有心理 问题或 心理疾 病的 消极心理 学来说 无疑 是一大 超越 。同时 , 我们应该看到 ,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与西方人 本 主义 心理学和人格特质理 论具有非 常深 厚的渊源 , 作为一 场 旨在为西 方现代 社会 面临的心 理与精 神危 机提供解 决方 案 的心 理学运动 , 其 兴起有着深 刻的时代文化背 景。 由于 中 西方历 史文化的差异性 , 传统 中国社会 以社会群体作 为价值 主体 ,总是 把个人价值 的实 现寄托于整体关 系的 良性互 动 ,
了学生 最后 期终 考试 的压 力 , 也 可 以使 学生 在学 期 中间模
参 考 文 献
[ 1 ] 罗伯特 ・ B ・ 科兹 马 ,劳伦 斯 ・ w・ 贝尔. 大学 教学法 [ M] . 蔡振 生, 译.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 9 8 7 : 1 2 9 . 1 3 0 . [ 2 ] 教 育部 教师工作 司. 幼儿 园教师专业标 准( 试行 ) 解读 [ M] . 北
心理学过分关注部分群体 的心理 问题和精神疾病 等消极 的病
理性心理学研 究取向 , 转 向研究平均水平 的普通人 , 即对人类 普遍存在的积极品质的关注 , 展示出了一种积极教育的理念 。
积极心理教育作为积极心理学兴起后产生 的一种心理教 育范式 , 它强调寻找并研究社 会成员外显和潜在 的各 种积极 力量 , 并在社会实践 中对这些积极力量进行扩大和培育 , 最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