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菌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及高产菌株选育

合集下载

桑黄真菌优势菌株筛选研究

桑黄真菌优势菌株筛选研究
mal b a 91 l: g n 8@ sh cr 。 o u. o n
较, 以期筛选出发酵能力强、 生物量和多糖产率均较 高的菌株 ; 同时对优势菌株 的营养生理条件进行动 态分析 研究 , 为菌 种优 化 改 良及桑 黄 驯化 栽 培 奠 定
基础 。
5 期
谢丽源等 : 桑黄真菌优 势菌株筛选研究
1 6 77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供试 材料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2 1 基于不 同桑黄 菌株母种培养基培养生长情 .. 况 将各菌株进行复壮 , 待斜面长满后 , 转接至平
板, 待菌丝长满平板后 , 打孔器 ( m) 用 9m 于平板上
菌株 : 在桑黄基源鉴定基础上 , 针对 明确 的两类 基 源 菌 种 lt s( L 8 1 L 85 L87 ie n u P 0 0 、P0 0 、P 00 、
菌丝 日均生长速度 = 日菌丝生长速度之和/ 每
和生产性能为评价指标 , 确定优势菌株 , 具体详细信 培养总天数 122 液体深层发 酵培养 .. 息同表 l 。
试剂 : 葡萄糖 、 磷酸二氢钾、 硫酸镁 、 白胨、 蛋 邻 苯二酚、 , 二硝基水杨酸 、 35一 羧甲基纤维素钠、 愈创
以菌丝 生长速 度 、 物量 、 内外多糖 产量 及胞 外 酶 生 胞 活性为 主要评 价指 标 , 不 同桑 黄 菌 株 进行 分 析 比 对
原料是树木、 秸秆 、 棉子壳、 木屑等 , 这些物质不能直 接被 真 菌细胞 所 吸 收 , 型 真菌 在 生长 发 育 过程 中 大
需要不断向外分泌胞外酶 , 以分解外界这些复杂 用 的有 机 物 , 取有 机营养 物 。因此 , 获 真菌 生长 的快慢 与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真菌分泌这些酶的能力。 由于不 同菌株分泌酶能力 的大小及酶量 的多少 , 很

运用紫外诱变获得并筛选植酸酶高产菌株

运用紫外诱变获得并筛选植酸酶高产菌株

运用紫外诱变获得并筛选植酸酶高产菌株摘要本文介绍了运用紫外诱变技术获得植酸酶高产菌株的方法,并对其进行筛选、鉴定及酶活测定。

通过实验验证,成功选育出一株植酸酶高产菌株,其酶活达到了较高水平。

介绍植酸酶是一种具有解除植物中植酸盐抗营养因子作用的酶。

在动物、人类体内,它能够释放无机磷以提高对磷的利用效率。

因此,植酸酶在生物技术和农业生产中具有极高的价值。

目前,获得植酸酶高产菌株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基因工程、长期培养筛选等。

然而,这些方法对设备、时间、技术水平等要求比较高,成本也比较高。

相比之下,运用紫外诱变技术获得植酸酶高产菌株更具优势。

紫外诱变是一种传统的微生物术语。

它是指用紫外线辐射处理微生物,产生突变,从而改变微生物的某些性状的过程。

它有着速度快、操作简便、筛选效果显著等优点。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菌株以原繁压菌作为研究对象。

原繁压菌是一种常见的生物菌株,可用于生物技术、医药、环保等领域。

实验中使用的原繁压菌来自于某生物技术公司。

实验设备和试剂实验设备包括无菌工作台、高压灭菌器、紫外线灯、恒温振荡培养箱、分光光度计等。

试剂包括琼脂、LB培养基、植酸盐、硝酸钠、Na2HPO4等。

实验步骤1.取10微升的原繁压菌液放置于琼脂平板上,待其全面涂布后将其放入无菌工作台上恒温培养。

2.取1平板用紫外线灯辐照1分钟,同时对照组以同样方式处理。

3.将受照试验组培养菌悬浮于LB液体培养基中,恒温振荡培养,选取菌株后进行次级发酵。

4.通过过筛试验及酶活测定鉴定所获得的高产菌株。

实验结果及分析经过实验验证,紫外诱变成功激发原繁压菌中某些菌株的植酸酶高产潜力。

在恒温振荡扩大培养的过程中,筛选和鉴定了一类植酸酶高产菌株。

经过次级发酵,该高产菌株平均比对照组酶活测定提高了50%左右,酶活达到了200u/g左右。

本实验成功地运用了紫外诱变技术获得植酸酶高产菌株。

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能够筛选出带有目的性的高产菌株。

本实验结果可以为利用微生物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提供实验参考。

产黄原胶微生物的筛选和高产菌株的选育

产黄原胶微生物的筛选和高产菌株的选育
项目来源院 2020 年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项目编号院 s202010101017)遥
通讯作者:张彩凤
参考文献 [1] 秦方袁 詹晓北. 黄原胶前提取过程中菌体的去除
[J] . 食品与机械袁 2018袁 3 (14)院 17 ~ 18. [2] 白先放袁 周韶南袁 卢洁. 紫外线诱变高产黄原胶菌
40 s、80 s 和 120 s,设计紫外照射距离分别为 20 cm、 30 cm 和 40 cm。 1.5 黄原胶的纯化提取。通过对诱变结果观察对比, 淘汰生长相对迟缓和菌落较小的黄单胞菌株,选取几
株生长速度较快的菌株再进行摇瓶发酵,得到发酵 液,再通过提取黄原胶,并测定其黄原胶产量。取 200 ml 发酵液置于离心管中,向发酵液中添加 5 g 的 CaCl2,在发酵液温度 65 ℃、pH 值 5.5 的条件下添加 蛋白酶 1 万 U,酶解 3 h;在发酵液温度 40 ℃,pH 值 9.5 的条件下,添加溶菌酶 1 万 U 并维持 6 h,酶 解全部完成后灭酶醇提,称量其干重。并与标准菌株 进行对比,得到高产的正突变菌株。相对提取率(%) = 突变株黄原胶回收量 / 对照株黄原胶回收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种的获得与培养。经增殖和选择培养分离到菌 株,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符合黄单胞菌属特 征。试验得到菌种生长曲线(图 1)。由图 1 可看出, 适合黄单胞菌的生长温度为 20 ℃ ~ 35 ℃,40 ℃时黄 单胞菌基本停止生长,60 ℃为它的致死温度。
株 [J] . 吉林农业袁 2010袁 11 (2)院 8 ~ 12. [3] 张伊宁. 黄原胶和变性淀粉在提升方便面汤底口感
中的应用 [J] . 现代食品袁 2020袁 13 (1)院 59 ~ 62. [4] 赵兰坤袁 朱心双袁 王均成袁 等. 高透明黄原胶提取

紫外诱变选育林可霉素高产菌株

紫外诱变选育林可霉素高产菌株
12 12 5876 4795
产量(十亿/罐) 平均产量
300 89 256 21
增长率
12.8%
——
增长率
14
8%
——
4结论与讨论 4.1以上罐批实验数据可见,28#(诱变)菌株生产 水平明显高于我们现在生产使用的菌株,此结论与我 们的摇瓶试验数据相吻合; 4.2紫外线能引起变异,主要是它的作用光谱与核 酸的吸收光谱相一致,因而DNA最容易受影响,紫外线 的诱变效应主要是因为它引起了DNA变化而造成的; 4.3菌种选育是抗生索工业生产及科研工作的主
2005年12月
紫外诱变选育林可霉素高产菌株
137
紫外诱变选育林可霉素高产菌株
杨玲喻红邹晖
邹美珍

(江西国药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林可霉索是一种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抗生素,I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 所引起的感染,具有疗效显著,副反应少等特点,广泛运用于临床。目前,我厂林可霉素的 生产水平与国内先进厂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提高我厂林可霉索的生产水 平,我们从菌种着手,采用紫外(trY)诱变处理,通过诱发基因突变,改变遗传基因特性,选 育出效价高,生产能力强,性能稳定的高产菌株。 关键词:林可霉素uv高产
l材料与方法 1.1出发菌株:28# 1.2培养基:分离培养基斜面培养基母瓶培养基 发酵培养基 1.3诱变手段:紫外(UV)2537埃15W距离:33era 照射时间:,矿 1.4步骤:将适量无菌水吸人28#菌种斜面内,制 成一定浓度的孢子菌悬液,将lOml孢子悬浮液于直径 9cm培养皿中,在磁力搅拌器上用紫外线照射30秒,将 处理过的孢子悬浮液稀释后分离于培养皿中30℃恒温 培养7天,挑选单菌落接小试管斜面,培养成熟后,进行
初筛,再埋砂土,然后再进行三次复筛。 2林可霉素生物效价的测定 管碟法:以藤黄八叠球菌为指示菌 3实验结果 3.1初筛

紫外诱变吸水链霉菌选育高产农用抗生素菌株

紫外诱变吸水链霉菌选育高产农用抗生素菌株
tk n a t e o g a t i a e s h r i l sr n.1 e u ta iltmu a e e i ,p i s re ig a e o d r c e n n in a h l v oe r tg n ss r“ c e n n nd s c n a y s re igwe ld n sr i 5 0 b sn g r b o k me o e r n a e o ta n 5 1 y u i g a a lc h td a d s a i a k s c n a y s r e i g me o s n h kn f e o d r ce n n t d r p.t r e e h g - i l tan.1 e e e t fp v l e a d c tr i ffr na in me i m n t e g l s h e o b e d t i ye d sr i h h h f s o H au n u u e t c l me o e me t t d u o o h
1 p i m H au s 6. heo t mu p v lewa 0.1 i ro eme tt nl udc udr iti nasa l a g f r 2h a dteo t m emn naint a 6 h. hete ffr nai i i o l m nani tbern eat 7 n l p i t o q e l mu fr e tt i w s9 o me ' o g i so o tn o sut voe tg n ss hea lyo rd cn niit yti sri s cesd b r a 0.6% ta h t f e I uh2t  ̄F me fc niu u lr ilt a muae ei.t bit fpo u iga t oi b ls ta wa i rae ymo t n3 0 i b c l n n e h h n ta t oh oiia tan.Afe e o mie tan r o tn o sy sb uurd o esa tn ̄ unfr5 g nr t n ,i si a tbeg n t h rceit s rgn ls i r trt b nd sriswe c niu u l u c h e n t ln l h e h l e eai s t t lh d sa l e ei c aa trsi . o o l c c

紫外诱变选育高产农用抗生素菌株

紫外诱变选育高产农用抗生素菌株

紫外诱变吸水链霉菌选育高产农用抗生素菌株黄永春曹仁林彭祎(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天津,300191)摘要:从海南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吸水链霉菌.研究发现,其最佳摇瓶发酵温度为28℃,pH为5.5,最佳发酵时间为96h。

第一次紫外线诱变后得到8株正变菌株,经过斜面上连续5次传代后发现1-29较稳定,将其作为第二次诱变的出发菌株,得到13株正变菌株,经连续5次传代后筛选出3株较为稳定的菌株。

经过连续两次紫外诱变,菌株的产素能力提高20%以上。

关键词:链霉菌, 农用抗生素, 紫外诱变, 发酵.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抗药性害虫的种类不断增加,为达到预期防治效果化学农药的用量也相应不断提高,由此直接导致农产品中化学农药残留量的增加,严重污染了环境,危害人类健康。

农用抗生素作为一类生物农药,它具有使用剂量低,环境相容性好,选择性强的特点[1],因此受到普遍关注。

目前发现的天然抗生素有约三分之二来源于链霉菌[2]。

我们从海南岛土壤中筛选出一株抗生素产生菌,经鉴定为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发现其发酵液中次级代谢产物对常见作物病害如白粉病、灰霉病、褐霉病等都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3],但此产生菌的原始菌株效价较低,本文通过紫外诱变法进一步提高其产毒能力。

1 材料与方法1.1 菌种以吸水链霉菌海南变种S101菌株经自然分离后获得的S510菌株为出发菌株。

指示菌为小麦赤霉菌(本试验室收藏)。

1.2 培养基斜面、平板培养基:可溶性淀粉15g;酵母膏4g;K2HPO41g;MgSO4·7H2O1.5g;复合维生素片:1/4片;葡萄糖2.5g;蛋白胨2.0g;玉米浆:14mL;麦芽膏2.5g,加水至1L,调节pH=6.5。

发酵培养基:可溶性淀粉15g;酵母膏4g;K2HPO41g;MgSO4·7H2O1.5g;复合维生素片:1/4片;葡萄糖2.5g;蛋白胨2.0g;玉米浆:14mL;麦芽膏2.5g,加水至1L,调节pH=6.0。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选育鸟苷高产菌株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选育鸟苷高产菌株

见文献[5]。 将原生质体悬浮于培养皿
1.2.4原生质体诱变
内进行紫外诱变,诱变条件为:紫外灯功率15 W, 照射距离30 CITI。照射至所需时间后,离心,用 SMM缓冲液适当浓缩,系列稀释适当浓度,然后涂 于再生基本补充培养基的平板上。同时,以非诱变 再生平板为对照,进行致死率的测定r7]。 计算原生质体的致死率:原生质体致死率=
酶试剂的配制见文献[7]。
1.2实验方法
1.2.1
最小抑制质量浓度的选择配制含不同质
量浓度药物的平板,将出发菌株的菌悬液稀释到合 适的质量浓度后涂布于药物平板。将涂菌平板置 于培养箱内培养3 d,选择完全抑制鸟苷产生菌生 长的最小药物质量浓度。 1.2.2原生质体的制备见文献[5]。
1.2.3原生质体的再生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
试验菌种
Bacillus subtilis JSIM—G5 18。
学×100%
其中:D为再生培养基平板上菌落数;E为诱 变处理后再生培养基平板上菌落数。
1.2.5
on
Breeding up High—yield Strain of Guanosine by Protoplast
Mutagensis
LU Mao—lin¨’2
SHENG Cuil,
(1.School of of
ZHANG Yi—pin92,
Medicine and Pharmaeeutics,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2.Jiangsu Institute
strain which have lack-nucleoside hydrolyase(NHase),sulfaguanidine(SG),decoyinine(Dec), psicofuranine(Psi)was obtained by UV irradiation of protoplasts.The production of guanosine was 24 g/L,was higher 30%than that of Baczllus subtilis JSIM—GU一124-19 iS

桑黄黄酮、多糖高产优良菌株的筛选试验

桑黄黄酮、多糖高产优良菌株的筛选试验

桑黄黄酮、多糖高产优良菌株的筛选试验作者:谢春芹杨鹤同吴琴燕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9年第14期摘要:为了筛选出黄酮和多糖产量较高的优良桑黄菌株,对17株桑黄菌株的生物量、黄酮和多糖含量及总产量进行分析,采用酵母提取物麦芽糖完全培养基(CYM)液体培养基对17株不同的桑黄菌株发酵培养7 d,收集液体菌丝,烘干至恒质量后测定菌丝干质量,用NaNO2-Al(NO3)3比色法测定菌丝黄酮含量,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菌丝多糖含量。

结果表明:在17株桑黄菌株中,生物量最大的是JNSH-14,达到0.645 g/100 mL;黄酮产量最大的是JNSH-15,达到42.048 mg/L;多糖产量最大的是JNSH-15,达到834.146 mg/L。

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JNSH-15菌株无论是在生物量还是总黄酮、总多糖产量方面,都处于较高水平。

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桑黄黄酮、多糖发酵工艺优化中发酵菌株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桑黄;黄酮;多糖;菌株中图分类号: S18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14-0209-04桑黄(Phellinus spp.)在分类学上属于真核真菌亚界(Eukaryomycota)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多孔菌目(Polyporales)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ae)针层孔菌属(Phellinus)[1],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最早在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就已经有了关于桑黄的记载,常用于治疗内脏下垂、脱肛泻血、血崩气血两虚等症状[2-4]。

日本学者IkeKawa等在1968年研究发现,桑黄(Phellinus linteus)子实体提取物具有非常好的抗癌效果,对小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可达96.7%,对正常细胞无毒害作用[5-6]。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桑黄提取物对小鼠肝癌H22、肉瘤s180、肺癌Lewis[7]、脑胶质瘤U251[8]、乳腺癌细胞MCF-7[9]、人源性结肠癌细胞HT-29[10]等均有良好的抗瘤作用,同时可以提高人体免疫能力,保护肝脏,治疗关节炎等[11-12]。

运用紫外诱变获得并筛选植酸酶高产菌株

运用紫外诱变获得并筛选植酸酶高产菌株

应用微生物技术实验设计班级:姓名:学号:运用紫外诱变获得并筛选植酸酶高产菌株一.实验目的1.学会从土壤中筛选到植酸酶菌株。

2.掌握紫外诱变菌株的方法。

3.学会从变异的菌株中筛选高产菌。

二.实验原理植酸(又称为肌醇六磷酸)在多种植物组织(特别是米糠与种子)中作为磷的主要储存形式,其结构是肌醇的6个羟基均被磷酸酯化生成的肌醇衍生物。

植酸以植酸钙镁钾盐的形式广泛存在于植物种子内,也存在于动物有核红细胞内,可促进氧合血红蛋白中氧的释放,改善血红细胞功能,延长血红细胞的生存期。

植酸本身就是对人体有益的营养品,植酸在人体内水解产物为肌醇和磷脂,前者具有抗衰老作用,后者是人体细胞重要组成部分。

植酸酶,是催化植酸及其盐类水解为肌醇与磷酸(盐)的一类酶的总称,属磷酸单酯水解酶。

具有特殊的空间结构。

植酸酶作为一种新型的饲料添加剂,能分解饲料中的植酸,形成禽畜可利用的磷酸,提高饲料中有机磷的利用率,减少添加无机磷,降低饲料成本,减轻磷污染,同时解除植酸的抗营养作用,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具有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以微生物的自然变异作为基础的筛选菌种的机率并不很高。

因为自发突变率小,一个基因的自发突变率仅为10-6~10-10左右。

为了加大突变频率,可采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进行诱发突变。

物理因素中目前使用得最方便且十分有效是UV,UV诱变一般采用15w的紫外灭菌灯,其光谱比较集中在253.7nm处,这与DNA的吸收波长一致,可引起DNA分子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嘧啶间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从而引起菌种的遗传特性发生变易。

在生产和科研中可利用此法获得突变株。

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植酸酶高产菌株,利用紫外线对该菌株进行诱变提高植酸酶产量,并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层析对植酸酶进行分离纯化。

三.实验材料1.材料(1)筛选培养基:1%植酸钙,3%葡萄糖,200U/ml 青霉素钠,0.5%NH4NO3,0.05%KCl,0.003%,MnSO4.4H2O,0.05%MgSO4.7H2O,0.003% FeSO4·7H2O,1.5%琼脂,pH5.5。

桑黄的菌种培养及桑黄的栽培方法[发明专利]

桑黄的菌种培养及桑黄的栽培方法[发明专利]

(10)申请公布号 CN 101816256 A(43)申请公布日 2010.09.01C N 101816256 A*CN101816256A*(21)申请号 200910046843.4(22)申请日 2009.02.27A01G 1/04(2006.01)C05G 3/00(2006.01)(71)申请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地址201106 上海市北翟路2901号申请人福建省永春县林业局(72)发明人高君辉 杨焱 邹秀红 郭志坚唐利华 刘建斌(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28代理人李浩东(54)发明名称桑黄的菌种培养及桑黄的栽培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桑黄的菌种培养方法,其特征为:菌种培养基的组份重量百分比为:杨树或柳树或桑树木屑75~85%、麸皮10~15%、米糠5~8%、石膏1~2%、磷酸二氢钾0.2~0.5%、硫酸镁0.1~0.3%,上述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

本发明所制备的桑黄菌种发菌快,表面菌丝不易老化出黄水,培养30~35天即可全部发满。

桑黄林地栽培方法可以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栽培桑黄产品,简单易行,产出的桑黄个体大,可以大量人工栽培,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

(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权 利 要 求 书CN 101816256 A1/1页1.一种桑黄的菌种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菌种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菌种培养基的组份重量百分比为:杨树或柳树或桑树木屑75~85%、麸皮10~15%、米糠5~8%、石膏1~2%、磷酸二氢钾0.2~0.5%、硫酸镁0.1~0.3%,上述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b、将上述混合搅拌的培养料装入食用菌专用塑料袋中形成菌包,每袋装料1±0.1Kg,表面压实,中间打圆孔,套上塑料颈圈和海绵盖;c、将菌包进行灭菌处理;d、灭菌后菌包强制或自然冷却至18℃~25℃,在无菌室或接种箱内接入桑黄菌种,每袋接种量为15~20克;e、接种后菌包放入20℃~28℃的培养室内,培养期间保持黑暗状态,培养30~35天后使菌丝全部发满。

《桑黄原生质体体细胞变异及高压电晕电场诱变的研究》范文

《桑黄原生质体体细胞变异及高压电晕电场诱变的研究》范文

《桑黄原生质体体细胞变异及高压电晕电场诱变的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推动着我们对植物细胞的了解与研究。

其中,原生质体体细胞变异和诱变技术是植物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针对桑黄原生质体体细胞变异及高压电晕电场诱变进行研究,旨在为植物遗传育种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二、桑黄原生质体体细胞变异研究1. 桑黄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培养原生质体的制备是进行体细胞变异研究的基础。

桑黄作为一类药用植物,其原生质体的制备需选取生长良好的植物材料,并经过预处理、酶解等步骤。

本实验中,我们采用酶解法,通过优化酶解条件,成功制备出高质量的桑黄原生质体。

2. 桑黄原生质体体细胞变异的研究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桑黄原生质体会发生体细胞变异。

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基因测序等技术手段,研究了桑黄原生质体的变异过程及规律。

研究发现,不同基因型的桑黄在体细胞变异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且变异后的细胞具有更高的生长速度和抗逆性。

三、高压电晕电场诱变研究1. 高压电晕电场的产生与作用高压电晕电场作为一种物理诱变手段,在植物育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中,我们通过高压电晕电场发生装置,产生稳定的高压电晕电场,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高压电晕电场能够有效地改变细胞的生长状态和基因表达模式。

2. 高压电晕电场对桑黄原生质体的诱变研究将高压电晕电场应用于桑黄原生质体中,观察其对桑黄原生质体的诱变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在适宜的电场强度和作用时间下,高压电晕电场能够显著提高桑黄原生质体的变异率,同时能够增加变异细胞的多样性。

四、结果与讨论通过对桑黄原生质体体细胞变异及高压电晕电场诱变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桑黄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培养方法对后续的体细胞变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优化酶解条件可以提高原生质体的质量和数量。

2. 桑黄原生质体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会发生体细胞变异,且不同基因型的桑黄在变异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桑黄菌的种植技术

桑黄菌的种植技术

桑黄菌的种植技术
桑黄菌也被称为桑菌或桑黄蘑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糖、高纤维的食用菌。

下面是桑黄菌的种植技术的简要步骤:
1. 选材:选择适合种植桑黄菌的菌种,一般可以购买到已经培养好的桑菌菌种。

2. 培养基准备:桑黄菌适合于木质废弃物或植物秸秆进行培养。

将废弃物切碎,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加入适当比例的水分、有机氮源和矿质元素等,制成培养基。

3. 混合与装袋:将培养基和菌种进行充分混合,然后将其装入袋中。

一般使用透气性好的菌袋。

4. 杀菌灭菌:将装好培养基的袋子进行高温高压的杀菌处理,以消除其他杂菌的竞争。

5. 接种:在灭菌后的培养基上接种已经培养好的桑黄菌菌种。

6. 培养: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置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通风、保持适湿度和温度,培养桑黄菌的菌丝生长。

7. 首次成菌:大约15-20天后,菌丝扩展至整个培养基表面,开始出现菌盖,即为首次成菌。

8. 继续培养:保持适宜的环境条件,继续培养,直到菌盖完全发育,菌丝变为黄色。

9. 采收:当菌盖完全形成后,可以开始采收,手轻轻地将菌盖扳开,将完整的蘑菇摘取下来。

10. 循环利用:一次培养好的菌袋可进行多次的循环利用,可以通过在袋子中继续添加适量的培养基来再次培养。

需要注意的是,桑黄菌的生长适温为15-25摄氏度,适湿度应保持在85%左右,同时保持通风良好,避免积水和过高湿度导致菌丝腐烂。

此外,种植桑黄菌的场地要选择干净、无污染的环境。

“桑黄”的鉴定、人工培养及优良菌株的选育的开题报告

“桑黄”的鉴定、人工培养及优良菌株的选育的开题报告

“桑黄”的鉴定、人工培养及优良菌株的选育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桑黄”是一种珍贵食用菌,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它的主要生长在桑树上,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明显的保健功效。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需求的不断提高,桑黄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但是,由于野生桑黄品种收成不稳定、数量较少,人工培养优质桑黄菌株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研究桑黄的鉴定、人工培养及优良菌株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1、桑黄的鉴定: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和生物学鉴定方法,对采自不同地区的野生桑黄菌株进行鉴定,确定其种属和品种。

2、桑黄的人工培养:以不同基质为培养基,对桑黄进行人工培养的实验研究,比较不同培养基的优劣,选择出最适合桑黄生长的培养基。

3、优良菌株的选育:通过对不同种类的桑黄菌株的培养、观察和筛选,选出具有优良品质和高生产能力的桑黄菌株。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为桑黄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桑黄的鉴定、人工培养及优良菌株的选育对于桑黄的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桑黄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推动桑黄产业的发展:优质桑黄的生产需要具备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品种,本研究成果可为桑黄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保护桑黄资源:桑黄是一种珍贵的天然资源,本研究结果可为桑黄资源的保护提供参考。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室培养和鉴定的方法,具体包括菌株采集、形态学鉴定、生物学鉴定、人工培养实验、优良菌株筛选等环节。

五、预期成果和结论本研究预计可以:1、对桑黄的鉴定、人工培养及优良菌株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2、探究桑黄的生长机理,深入了解其相关生物学特征。

3、筛选出具有优异品质和生产能力的桑黄菌株,为桑黄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品种。

四、参考文献鲁滨逊. 食用菌栽培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郝宗玺, 李洁, 江岩. 桑黄的研究进展[J]. 河北农业科学, 2014, 15(10): 22-25.王云勇, 褚学军. 三种桑黄菌株发酵条件的比较研究[J]. 环境与发展, 2011, 23(08): 26-27.。

桑黄菌原生质体的高效分离探究

桑黄菌原生质体的高效分离探究

桑黄菌原生质体的高效分离探究
许谦
【期刊名称】《核农学报》
【年(卷),期】2014(0)11
【摘要】以桑黄菌丝体为材料,研究不同酶解条件对桑黄菌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以期优化出高效分离桑黄原生质体的理想条件。

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法,结果表明在使用1.5%溶壁酶的酶液、菌龄为10 d的菌丝体、0.6 mol·L-1甘露醇为酶解渗透压稳定剂时,酶解时间为3 h、酶解温度为30℃、酶解转速为100 r·min-1的处理条件下,桑黄菌原生质体分离产量最高,为4625万个·m L-1。

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了分离桑黄原生质体的最佳处理方式,对于高效分离桑黄原生质体具有指导意义,为选育桑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高产菌株及相关遗传研究奠定基础。

【总页数】8页(P1993-2000)
【关键词】桑黄;原生质体;分离;正交试验
【作者】许谦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生命科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1.2
【相关文献】
1.桑黄菌原生质体诱变及发酵菌株选育 [J], 祝子坪;李娜;曲文娟;马海乐
2.渗透压稳定剂对桑黄菌原生质体分离与再生的影响 [J], 祝子坪;李娜;贺建东
3.桑黄菌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及高产菌株选育 [J], 祝子坪;马海乐
4.桑黄菌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再生研究 [J], 祝子坪;马海乐
5.激光诱变桑黄菌原生质体的研究 [J], 祝子坪;马海乐;曲文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紫外线诱变深黄被孢霉选育花生四烯酸高产菌株

紫外线诱变深黄被孢霉选育花生四烯酸高产菌株

微生物学通报JUN 20, 2009, 36(6): 853~857 Microbiology© 2009 by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AS tongbao@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利心护肝保健乳制品关键技术研究项目(No. 10551226) *通讯作者:Tel: 86-459-6819231; : spxyycq@收稿日期:2008-11-17; 接受日期:2009-02-06摘要:为获得生长活力较强, 产花生四烯酸能力强的菌株, 以微生物油脂产量和花生四烯酸产量为评价指标, 采用2轮紫外线诱变的方法, 利用单因素试验确定紫外线照射时间, 并采用气相色谱分析花生四烯酸含量。

试验结果表明: 紫外灯功率20 W, 照射距离30 cm, 照射时间80 s, 其致死率为76.4%。

经过诱变及菌种筛选, 获得1株高产菌株Z80s2-109, 其总油脂含量为16 g/L, 花生四烯酸产量为2.34 g/L, 花生四烯酸产量比原始对照菌株提高377%, 并且遗传性能稳定。

关键词: 花生四烯酸, 深黄被孢霉, 紫外线, 诱变Breeding of Arachidonic Acid Producting Strain with Mortierella Sabellina by Ultraviolet MutationYU Chang-Qing* LI Li-Na(Foodstuff College, Heilongjiang August First Land Reclamation University, 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9,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gain the strain which has high growth vigor and whose biomass concentration satisfy further fermentation to produce arachidonic acid, we took the yield of microbes olein and arachidonic acid as evaluative index, adopted twice ultraviolet mutation, determined the time of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by single factor expriment, and then the content of the arachidonic acid was measured by GC. The results of this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power of viltalight lamp was 20 W, exposure distance was 30 cm and exposure time was 80 s, lethality of spores of Mortierella isabellina was 76.4%. After twice ultraviolet mutation and repeatedly screen, a mutation of Mortierella isabellina Z80s2-109 whose arachidonic acid concentration in biomass were 3.77 times of the control strains was obtained and genetic stability.Keywords: Arachidonic acid, Mortierella isabellina, Ultraviolet, Mutation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或ARA)是人体的一种重要多不饱和脂肪酸[1], 在维持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结构脂类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组织(特别是神经组织)器官中, 而且还是人体前列腺素合成的重要前体物质[2], 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重要的营养作用, 已经在保健食品、化妆品、医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3]。

桑黄菌栽培技术

桑黄菌栽培技术

桑黄菌栽培技术
桑黄菌栽培是一种新兴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它以桑木屑为主要培养基材,通过人工培养的方法,使得桑黄菌能够生长和繁殖。

桑黄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用菌,也被称为“森林白菌”,它口感细腻,香气浓郁,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是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一种食用菌。

1.选材
桑黄菌的选材非常重要,选用完整、干净、没有腐烂病害的桑木屑,将其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其完好无损,为后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2.消毒材料
桑黄菌的栽培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以保证培养基材的无菌状态,消毒材料包括消毒酒精、紫外线灯、高温消毒等方法。

3.制备培养基
制备桑黄菌的培养基材需要桑木屑、玉米粉、麸皮、硫酸镁、硫酸铵、氯化钙、葡萄糖等材料进行配比,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培养基。

4.接种
将培养好的菌种进行接种,可以使用直接接种法、玻璃管接种法、培养基涂抹法等方法,将菌种与培养基接触,让其在适宜温度下滋生繁殖。

5.培养条件
桑黄菌的培养需要较高的温湿度条件,一般在温度为
25-28℃、相对湿度为80-90%的环境下进行培养,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室的通风环境必须良好,以防止空气中,细菌和病毒的侵入。

6.采摘
桑黄菌在发育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环境调节,使得果实生长良好,颜色变黄,通常在6-8天左右,可以采摘到成熟的桑黄菌,用手轻轻将桑黄菌拧断,然后进行清洗和晾干处理即可。

桑黄菌栽培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有前景的培养技术,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饮食的需求增加,对于桑黄菌等食用菌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未来桑黄菌的种植和销售前景广阔。

实训7紫外线诱变选育-淀粉酶高产菌株

实训7紫外线诱变选育-淀粉酶高产菌株

臭氧过高,会引起人不舒服,同时也会影响菌体的成活率。
5g,蛋白胨1g,NaCl 0.
菌悬液的制备 取5mL发酵液于10mL离心管中,以3000 r/min离心10min,弃去上清液。
枯草杆菌,通过透明圈法初筛,选择淀 臭氧在空气中的含量不能超过0.
诱变处理 将菌悬液倾于无菌培养皿中(内放一个磁力搅拌棒),置电磁力搅拌器上于超净工作台紫外灯下(距离30cm)照射0.
5g,蒸馏水100mL ,pH7.
三、实验材料
1. 菌种 产淀粉酶枯草芽孢杆菌 2. 器材 装有15W或30W紫外灯的超净工作 台、电磁力搅拌器(含转子)、低速离心机、 培养皿、涂布器、10mL离心管、(1、5、 10mL)吸管、250mL三角瓶、恒温摇床、培养 箱、直尺、棉签、橡皮手套、洗耳球
5%碘液 碘片1g、碘化钾2g、蒸馏水200mL,先将碘化钾溶解在少量水中,再将碘片溶解在碘化钾溶液中,待碘片全部溶解后,加足水即可。 加入无菌水9mL,振荡洗涤,离心10min,弃去上清液。
求培养至对数期为最好。 学习菌种的物理因素诱变育种基本技术。
① 无菌水、75%酒精 紫外线对人体的细胞,尤其是人的眼睛和皮肤有伤害,长时间与紫外线接触会造成灼伤。
本实验以紫外线处理产淀粉酶的枯草杆菌,通过透明圈法初筛,选择淀粉酶活力高的生产菌株。
灯,照射距离为20-30cm,照射时间依菌种而异, 本实验以紫外线处理产淀粉酶的枯草杆菌,通过透明圈法初筛,选择淀粉酶活力高的生产菌株。
5g,蛋白胨1g,NaCl 0. 紫外线对人体的细胞,尤其是人的眼睛和皮肤有伤害,长时间与紫外线接触会造成灼伤。
紫外线是一种最常用有效的物理诱变因素,其 空气在紫外灯照射下,会产生臭氧,臭氧也有杀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 间段 内菌 丝 体产 量 高 , 种 后 发菌 快 。 此 在生 产 中 , 注 意 接 因 要 分 时段 抽 样 检 验 , 观测 菌丝 体 的生 长 情 况 , 时 终 止 培 养 。 以 及 深层 发 酵 菌 种一 旦 培 养 终 止 ,应 尽 快 使 用 ,一 般 在 2 用 4 h内 完 。长 时 间存 放 , 丝 易老 化 、 菌 自溶 , 去 活力 影 响 出草 。 失
维普资讯
食 用菌
表 2 培 养 时 间 对 深 层 发 酵 效 果 的 影 晌
EDI BLE FUNGI
20 ( ) 0 7 5
桑黄茵原 生质体紫外线诱变及 高产菌株选 育
祝 子坪 马海 乐
( 苏 大 学 食 品 与 生 物 工 程 学 院 , 苏镇 江 2 3 0 ) 江 江 12 3
养基。 32 泰 山虫 草 深层 发酵 菌 种 生 产 最 佳 培 养 时 问 为 4 ~ 2h 该 - 87 ,
化 等 药 用 价 值 3因 而 被 深 入 研 究 、 发 。 1 , 开 原 生 质 体 诱 变 是 一 种 行 之 有 效 的 育 种 新 方 法 I1目前 广 4,
列 方 法 检 验 杂 菌 : 气 味 法 : 种 培 养 过 程 中 , 发 酵 罐 呼 吸 ① 菌 闻 器 排 出 的气 体 昧 , 淡 淡 的 虫 草 清 香 味 , 异 昧 , 明 未 感 染 有 无 表
杂菌。若有异昧, 表明已感染 杂菌 , 及时停止发酵 。 H值试 ②p
纸 法 : 种 培 养 过 程 中 , 样 检 验 p 值 ,H 值 急 剧 变 化 , 菌 取 H p 表
试 验观 察 , 深层 发酵 菌种 生 产 培 养 初期 , 养 料 昧 浓 。 随 培
摘 要 采 用 紫外 线 诱 变 桑 黄 菌 原 生 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 , 过 初 筛 、 筛 , 经 复 得 到1 O株 变 异 株 。 生 长速 度 最 快 的 5株 进 行 摇 瓶 发 酵 , 酵 产 选 发 量均 有 所 提 高 , 量 最 高 的 菌 株 比 出发 菌株 提 高 2 .8 。 平 产 0 % 经 7 板传 代 , 以 后 , 异 株 的 生 长 速 度 仍 较 稳 定 , 明 显 回 复 突 5代 变 无
变 。 结 果 表 明 , 黄 菌 原 生 质 体 紫外 线 诱 变 是桑 黄 菌 菌 株 选 育 桑 的一 种 行之 有 效 的 方 法 。 关键词 桑黄 菌 原生质体 紫外线 诱 变
着 培 养 时 间 延长 , 而代 之 的是 淡 淡 的 虫 草 清 香 味 。 感 染 杂 取 如
菌, 发酵液变异昧 ,H值下降 , p 接种后不萌发 。具体 可采用下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供 试 菌 株 . 桑 黄 菌 菌 株 购 于 中 国 普 通 微 生 物 菌 种 保 藏 管 理 中心 , 株 编 号 为 59 。 菌 . 5 1 培养基 - 2 马 铃 薯 葡 萄糖 培 养 基 (D ) P A  ̄方 : 马铃 薯 2 0 , 0 g
33 泰 山 虫草 深 层 发酵 菌 种 生 产 操 作 简便 ,发 酵 时 问 短 , . 菌
沸 水 中煮 1 ri 5 n后 8 纱 布 过 滤 , 滤 液 加 入 2 a 层 取 0g葡萄 糖 和
1 脂 粉 , 加 水 至 1 0 5 g琼 补 0mL p 0 ,H值 保持 自然 , 不加 琼 脂 为 液 体 培 养 基 。 麦 芽 糖 酵 母 粉 再 生 培 养 基 ( G) 方 : 芽 MY 配 麦 糖 1 , 萄 糖 4g 酵 母 粉 4g 渗 透 压 稳 定 剂 10 0mL 0g 葡 , , 0 , 琼 脂 粉 1 ,H 值 保 持 自然 。 瓶 培 养基 配 方 : 米 粉 4 , Ogp 摇 玉 0g 豆 饼 粉 1 , HP 4 g Mg 005g . g K 201 , S 4. 。加 水 1 0 L p 值 5 0m , H 0
明发酵 液已感染杂菌。 斜面培养法 : 发酵液在无 菌条件下 ③ 取
接 入 斜 面 培 养 基 上 , 于 2 q环 境 培 养 , 时 观 察 有 无 杂 菌 置 6C 定
生长。
文章 编 号 1 0 — 3 7 2 0 ) 5 0 1 — 2 0 0 85 ( 0 7 0 — 0 3 0
以 上检 验 方 法 须 综合 运 用 , 果 才 较理 想 。 效
3 讨 论
31 泰 山 虫草 深 层 发酵 菌 种 生 产 最 佳 深 层 发 酵 培 养 基② , . 即 去 皮 土 豆 2 0g 葡 萄 糖 2 , 白胨 1 , 酸 二 氢 钾 1 , 0 , 0g 蛋 0g 磷 . g 5 硫 酸镁 O5 , 生 素 B1片 , B: 片 , 水 1 0 ,H值 自 .g 维 V 1 加 0mL p 0 然 。 用 该培 养 基 , 丝生 长 速 率 快 、 度 大 、 味 浓 、 量 高 。 采 菌 浓 香 产 因 此该 培养 基 可 作 为 泰 山 虫 草 大 规 模 生 产 的 主要 液 体 菌 种 培
泛 用 在 许 多 生 物 育 种 中 。 紫 外 线 作 为 物 理 诱 变 剂 , 设 备 简 因
单 , 本 低 , 变 效 果 好 , 广 泛 应 用 于诱 变 育 种 。 以桑 黄 菌 成 诱 被 原 生 质体 为 材 料 进 行 紫 外 线 诱 变 处 理 , 过 5代 筛 选 和 发 酵 经 试 验 , 图 培 育 出生 长 更 快 、 量 更 高 的 菌 株 。 试 产
桑黄菌(h lns P el u i
) 属于担子菌亚门, 层菌纲 , 多孔
菌 目 , 孔 菌 科 , 层 孔 菌 属 的 真 菌 , 子 实 体 入 药 , 我 国 多 针 其 为
传 统 药 用 真 菌 _ 由 于 近 年 来 发 现 桑 黄 具 有 抗 菌 、 癌 、 氧 】 1 。 抗 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