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件

合集下载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经济成长历程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经济成长历程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

(7)宋元①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②随着商业的发展,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2.“市"的发展(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

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市”“草市"“夜市”“晓市”(1)“市":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政府直接监管,宋代以后有所改变.(2)“草市":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地域限制。

(3)“夜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继续延长到夜间贸易,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4)“晓市”:也称早市,是拂晓前进行交易的市场,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3.商业城市(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①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经“雄富冠天下"。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500字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主要部分。

这三个部分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经济在古代经济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古代中国农业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方式,主要农作物有稻谷、小麦、蔬菜等。

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三农政策的支持,包括土地制度、税收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农业在古代社会中也起到了保障食物供应、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其次是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以家庭手工业为主导,包括纺织业、瓷器业、木器业等。

古代手工业发达,技术熟练,产品品质精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享有盛誉。

手工业经济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又为贸易和商业提供了原材料和产品。

最后是商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起步较晚,但在后期逐渐发展壮大。

商业经济主要以城市商业为中心,城市作为商业集散地和贸易中心,积聚了大量商品和商贾。

商业经济促进了商品产销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繁华。

古代中国的商业交往主要以陆上贸易为主,丝绸之路等重要贸易通道的开通推动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

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封闭和自给自足为特点。

各地的生产和消费都较为独立,难以实现统一的市场和经济体系。

其次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农民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都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

再次是政府的控制和干预。

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受到政府的广泛控制和干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调控经济,包括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市场监管等。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师用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师用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考点1|古代商业的发展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商朝人善于经商;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秦汉以来: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3.隋唐时期: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两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5.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帮”出现。

[轻巧识记]古代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阶段位置、时间政府监管设市表现宋朝以前①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②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①西汉长安设东、西“市”九处②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宋朝时期①城中市坊的界限打破,市分散在城中②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至明清,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及朱仙镇成为四大商业名镇[易误辨析]古代“市”的基本形态(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三、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2.表现(1)北方: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四、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1)西汉时:由于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知识不是智慧,只有学习也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

智慧必须是知识与事实的相辅相成,智慧使你感到学无止境,虚怀若谷。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模块2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PPT课件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模块2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PPT课件
答案
②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 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 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 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③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 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 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试答] 特点:地方性镇市增多;专业性市镇出现,且多集中于江南地 区;传统政治性城市经济职能得到增强。作用:巩固南方的经济重 心地位;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和地区工商业中心;促进区域经济发 展。
[素养 3—历史解释] 1.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 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 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 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 手工业产品为主。
(5)众多江南市镇的交易都有日市、早市、晚市和夜市之分,样式 繁多。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 (1)西汉时期:由于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 丝绸之路 ,中外贸易逐 渐发展起来。 ①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 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东汉时 的班超又重新打通西域,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是 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 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1.经济:刺激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工商业发展,江 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 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2.社会阶层:新兴的市民阶层崛起(商人、百工和城市平民为主体)。 市民阶层不断分化,市民运动逐渐兴起。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三一轮总复习
史料三
③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
高三一轮总复习
史料四 《尚书· 禹贡》据称是夏朝的古文献,这一先秦文献将当时认识到 的黄河与长江流域分为九个大的区域即“九州”,该文献根据适合农业与否, ④将各地土壤分为上上至下下九个等级,称以渭河平原为中心的雍州“厥土惟 黄壤,厥田惟上上。”
高三一轮总复习
高三一轮总复习
高 考 三 大 能 力 培 养 学 科 两 大 素 养 讲 练
高 考 主 题 知 识 串 讲
课 时 限 时 训 练
高三一轮总复习
农业经济 手工业经济 商业经济 经济政策 (1)古代中国以农 (1)古代中国商业 (1)古代中国纺织 (1)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历 立国,农耕文明 与农业、手工业的 业、陶瓷业和冶铸 代封建王朝推行的最基本 长期居于世界先 发展紧密相连,相 业生产长期领先 的经济政策。前期促进了社 进水平,精耕细 辅相成。城市、 世界,产品享誉海 会经济的发展,后期严重阻 作是我国传统农 “市”和商人等 内外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单 主要表 业经济的一个基 商业元素不断发 (2)在自然经济时 (2)明清时期的“海禁”和 元 现 本特征 展 代,官营、家庭和 “闭关锁国”政策不仅阻 概览 (2)小农经济是我 (2)古代商业长期 民营手工业三种 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 国古代农业生产 受到“重农抑 经营形态并存,官 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而且 的基本模式,是 商”政策的压制, 营手工业占有特 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促进 中国古代文明的 始终作为农耕经 殊地位 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 济的补充而存在 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 主旨 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方面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课件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课件

-3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项目 经济 重心 经济 政策 经济 结构
特 点 经历了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 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 局不断变化 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期, 实行“海禁”与“闭关锁 国” 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明朝中后 期,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4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5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二、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 1.制度性因素: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 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 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两千多年。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 兼并。土地兼并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 运行,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政策性因素 (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 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 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资本主 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 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封建时期)经济的基本特点
项目 农业生 产模式 土地 制度 手工业 商业 特 点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生产 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 实行精耕细 作 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 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 式并存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 位
-10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对点训练3明代《织工对》中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 于财者,率居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 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 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C ( )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 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 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 解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而题干时间为“明代”, 故A项错误;“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体现了 手工业者从雇主那里领取工资,并不能反映依附关系的强弱,故B项 错误;“日佣为钱二百缗”体现了雇佣关系,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特点,这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故C项正确;材料与抑商无关,故D项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6-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6-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

6-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

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B.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C.坊市制度已不复存在D.商品经济空前地繁荣解析:据材料“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

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可以得出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B项正确。

答案:B2.(2018·某某中原名校高考预测金卷)《元史》记载,1278年诏谕某某行省:“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由材料能够直接得出( )A.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兴盛B.周边各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C.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D.当时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解析:据材料“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可知,元朝皇帝为外来贸易提供条件,D项正确。

答案:D3.(2019·某某永州一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

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

这说明明朝( )A.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人的价值取向B.传统观念对商品经济发展有负面作用C.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解析:据材料“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

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可知,传统观念对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构成冲击,B项正确。

答案:B4.(2019·某某某某高三8月摸底调研)明正德年间《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某某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两个部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起到了农业经济的补充作用。

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制陶业、铁器业等。

纺织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以家庭手工纺纱织布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手工织布业。

制陶业则是以瓷器制作为主,瓷器成为中国独特的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古代中国铁器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铁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工具和武器的提高,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需要耕地、劳动力和天候等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人力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还受到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是地租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地租制度的存在使得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财富,并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地租的征收使农民负担沉重,为地主和贵族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官僚经济对整个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经济结构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也为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限时训练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限时训练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限时训练选题细目表) 1.(2016·衡阳模拟)《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

西周的这套做法( )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C.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解析:材料中“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体现出国家对市场管理的制度化,故C项正确。

答案:C2.(2017·沧州联考)唐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

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其规模大,每个市约占2个坊的面积,市内有4条大街,围墙四面各有2个门,城门定时开闭。

这反映了当时( )A.市和坊交织在一起的现象B.市场具有封闭性的特征C.加强了对商人的户籍管理D.长安在世界居领先地位解析:材料“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城门定时开闭”反映了当时市场具有封闭性的特征,故B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其规模大”不能说明长安在世界居领先地位,排除D项。

答案:B3.(2016·日照模拟)如图是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

图案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

该文物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唐代中国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亚许多地区,同时唐代纹锦中的图案也反映出当时中国也在吸收欧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故C项正确。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时空概览知识主线线索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

素养对接第12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题一田园风情——发达的古代农业必备知识·自主排查梳理助学助记教材拓展一遍过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农业起源(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粟的国家。

(2)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2)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木制的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4.主要农作物: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5.地位: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的基础。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3)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4)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练习:第6单元单元综合训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练习:第6单元单元综合训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单元综合训练(共100分,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湖南永州一模)《汉书》载:“卜式,河南人也……式入山牧,羊致千余头,买田宅。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

”这反映出汉代()A.传统农牧业的兴旺发达B.出现了大规模私营畜牧业C.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D.生产方式受匈奴影响较大解析:据材料“式入山牧……言陂泽养鱼……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可知,土地利用形式多样化,C项正确。

答案:C2.(2018·安徽淮南二模)《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

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A.和谐统一的生态观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C.人定胜天的世界观D.精耕细作的发展观解析:“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强调了农业与自然的和谐,A项正确。

答案:A3.(2018·云南一模)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描述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的情况:“一亩可养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A.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B.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C.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D.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解析:该地区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与材料的内容强调植桑养蚕收入超过种粮不符,A项错误;该地区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与材料的内容强调植桑养蚕收入超过种粮不符,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可知,当地植桑养蚕收入超过种粮,C项正确;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与史实不符,因为农民以粮食植物种植为主,D项错误。

答案:C4.(2018·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二)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提升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提升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提升一、宏观上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1.(2017·郴州模拟)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

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

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

“徽州朝奉”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 A.徽商弃商从政B.徽商追求虚荣C.徽商寻求政治庇护D.政府抑商解析:根据材料“徽州朝奉”这种现象的产生,本质上反映了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导向,商人希图通过自我加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故D项正确;徽商弃商从政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符,故A项错误;追求虚荣反映的是一种表面现象,与题干“本质”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徽州朝奉”是一种自我“加封”,不是官府封授,故C项错误。

答案:D二、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变迁1.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重心: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到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2.经济重心处于北方的时期:从先秦时期以来到南宋以前。

3.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考总动员】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高考总动员】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2)城市的发展 ①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 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 心。 ②扬州、 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
扬一益二 会,出现了“______________ ”的说法。
中国古代城市职能及“市”“坊”的发展与演变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发展历程
[研史料 得史论]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影响
读 史 史料一 „„丝织巨 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 上一荒村,“明初居 民止五六十家,嘉靖 间倍之。以绫绸为业, 始称为市”。因“丝 绸之利日扩”,到乾 隆时,“居民百倍于 昔,绫绸之聚亦且十 倍„„盖其繁阜喧盛, 实为邑中诸镇之第 一 ”。 设 疑 有 得
问题:(1)史料一特别 是画线部分反映出商 业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影响人口流动 、城市扩大,封建经 济发展。
A.早市与夜市开始出现 B.交易场所与民居界限明显 C.西域饮食融入都市圈 D.政府对市场交易严格管理
【解析】
“五鼓入朝 ” 不能充分说明早市开始出
现,夜市在题干根本没有反映,故 A 项错误;“中路见 卖蒸胡饼之处”交代了交易场所, 但是不能反映交易场所 与居民界限明显, 故 B 项错误; “胡饼”以及联系当时唐 朝都城长安处于中外交流以及民族交流的地理位臵, 故C 项正确;政府对市场交易严格管理题中没有反映,故 D 项错误。
时 期
西 汉 唐 朝
概况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市舶使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_______
两 宋 元 朝 明 清
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几十 个国家进行贸易
泉州 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 ________ 第一大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学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学案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戴着镣铐跳舞——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宋代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棉花、茶叶等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帮”出现(徽商、晋商)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

(3)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金融:纸币的出现和使用。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阶段位置、时间政府监管设市表现宋朝以前①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②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①西汉长安设东、西“市”九处②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宋朝以后①城中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②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至明清,汉口镇、某某镇、某某及朱仙镇夜市昼夜相接成为四大商业名镇2.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2)表现①北方:长安、某某、某某、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某某、某某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1)西汉时期: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时期:某某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件

[概念阐释]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 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 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 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二、古代的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①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②方式:通过改革与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 ③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政府无法根本解决。
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 到限制,故 C 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 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 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B
透过现象看本质 迁都是历史现象,其实它并不是都城位置的简单变 化,这一举措势必将大量人口、物资由南方迁往北方, 这在客观上会对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产生积极影响。
(5)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 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 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未 改变。
(7)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出现雇佣剥削性质的生产关 系——资本主义萌芽。
2.特点。 (1)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2)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 折。 (3)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提示:变化:由重门第转向重财富。 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 萌芽出现;商人实力雄厚,市民阶层队伍壮大;拜金逐 利之风兴起;传统婚恋观念受到冲击;早期启蒙思想(李 贽等人反正统意识)出现。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时限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时限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衡阳联考)《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管理度量衡的“质人”。

西周的这套做法( )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C.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C[材料中仍体现了国家对市场的管理,因此并没有打破工商食官的局面,故A项错误;政治等级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由题干信息可得出促进了国家管理的制度化,故选C项;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对市场进行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 2.(2017·郑州质检)(韩)宣子有(玉)环,其一在郑商。

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乞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三 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嫁之身,惟 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 眷华胄者。
——据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
史料解读
史料一中“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开”“弛”意 在放松、允许之意,这一政策对汉代商业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影响。
史料二论述了宋代出现“商业革命”的主要因素, 归纳要点时,注意运用标点符号进行分层归纳概括。
项目
原因
表现
影响
人民不得擅自 一方面,妨碍了海
明太祖担心流
出海与外国互 外市场的开拓,抑
明朝“海 亡海上的敌对
市,对外贸易 制了资本原始积
禁” 势力勾结倭
只能在官方主 累,阻碍了资本主
寇,危及统治
持下进行
义萌芽的滋长;
为对付东南沿
另一方
厉行海禁,
海的抗清斗
面,使中
清朝“闭
禁止官民私
争;认为天朝
国逐渐落
[轻巧识记] 古代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
2.市的变迁。
时期 位置、时间 政府监管 设市表现
在特定的位置设
政府设市令
市,与民居严格
宋朝以
或市长,对
分开;按时开市、

市场交易进
闭市,闭市后不
行严格管理
许交易
西汉长安 设东、西市 九处;唐长 安城设东 西二市

城中市坊的界限
出现数十座较

市场交易
打破,市分散在城
[轻巧识记] 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4.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 ①西汉: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 展起来。 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 门管理外贸。 ③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④元朝: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⑤明清: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 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以朝贡贸易为主;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 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 的。
择。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 海禁政策的背景。
提示: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与明朝政权对抗; 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 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1.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比较项 实施时期
相同点 目 的 不同点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 穿整个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
维护封建统治
(5)城市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 转衰。
视角 1 从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角度命题。中国古 代商业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不同朝代,其发展速度和呈 现的特点各异。命题人往往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商品 种类、商业区域专业化等方面设置。
视角 2 从商业发展的影响角度命题。不同时期商业 的发展,对封建统治理念、社会主流思想、科技文化及 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商业发展对文学 艺术世俗化的影响尤为重要。
(4)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 和飞钱相继问世。
(5)宋元。 ①宋代: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 “交子”,商税收入成为重要财源。 ②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 ①商业繁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加大。 ③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 晋商。
史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富至僮千人,田池 射猎之乐,拟於人君……(鲁)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至 巨万……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史料二 (宋朝)商业革命……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 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 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 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使 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 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
大的市镇,其中

活动不再
中;经营时间限制
以汉口、佛山、

受官府的
被打破,早市、夜
景德镇及朱仙

直接监管
市昼夜相接
镇最著名
3.城市的发展。 (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 心的逐渐南移等。 (2)表现: 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 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 一益二”的说法。
(5)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 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 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未 改变。
(7)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出现雇佣剥削性质的生产关 系——资本主义萌芽。
2.特点。 (1)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2)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 折。 (3)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举一反三
1.(2017·长沙模拟)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 特别是康熙五十二年风调雨顺,不仅“田禾大收,即芝 麻、棉花皆得收获”,是丰收的大好年成,然米价仍居 高不下。这一时期米价的非正常上涨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人口出现急速增长
C.经济作物的扩大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解析:由于新航路开辟,中国的传统工业受到西方 推崇,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造成当时市场上白银陡增, 物价上涨,故 D 项正确;A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D 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D
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 到限制,故 C 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 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 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B
透过现象看本质 迁都是历史现象,其实它并不是都城位置的简单变 化,这一举措势必将大量人口、物资由南方迁往北方, 这在客观上会对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产生积极影响。
(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 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 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 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世 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流通领域: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 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 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关锁国”
自下海;不
大国无须与外
后于世界
许片板下海
国进行贸易
潮流
[误区警示] “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 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闭关锁 国是指清朝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 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要点一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2.(2015·安徽卷)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
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 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 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商人因为偷税被捉,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 的县民给予赏钱,这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 重视,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杭州丝织业的发展情 况,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 的违法行为被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 商环境恶劣,故 C 项错误;
(2)表现。 ①战国首倡: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 工商业发展。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 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③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 调“农为天下本务”,继续实行专卖制度。
(3)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 义萌芽的发展。
3.“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是“海禁”政策的延续,二者都 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对外关系上的反映。
[概念阐释]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 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 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 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二、古代的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①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②方式:通过改革与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 ③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政府无法根本解决。
史料三中“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 无不结姻高门”反映了明代中期以来,婚姻观念发生了 转变,究其原因可从明清时期的经济、思想等时代特征 进行分析。
问题探究 1.依据史料二,指出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原因。 提示:原因:生产率的提高(或:技术的进步;手工 业和农业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
2.指出史料三中婚恋观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 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史料解读
史料一中“帝王们也是经济人”意在强调帝王们制 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任何经济政策 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
史料二分两层意思。第一句为一层,着眼于消灭反 明势力;第二、三句为一层,实则是朱元璋的“天朝上 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贸易。
问题探究 1.依据史料一观点,解释“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 原因。 提示: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