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一章高效整合
教案必修2第一章
(地理精品教案)人教版地理必修2人教案全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教材分析2.本章在模块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章内容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在人与地理环境这对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通过学习本单元,可以培养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为本模块其它章节和“城乡规划”等选修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
3、本章总体教学目标:⑴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⑵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⑶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⑷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4、本单元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分析重点:⑴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⑵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⑶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在人与地理环境这对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人口的增长和迁移对地理环境会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
难点:⑴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三、教学资源1.本章教材中的表格数据、图像及文字资料;以及中图版教材、地图册、影像资料2.多媒体视频资料,如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的相关内容等。
3.《中国国家地理》等相关杂志4.《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相关网站:四、学时建议本单元总学时约6学时,其中第一节2学时,第二节2学时,第三节1学时,问题研究1学时。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学习目标1.根据相关数字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2.利用地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3.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4.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影响因素;5.结合资料或图表说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教学内容安排知识结构:教学思路:学时建议:2学时教学资源建议1.本节教材中的表格数据、图像及文字资料;以及中图版教材、地图册、影像资料2.《中国国家地理》等相关杂志3.《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相关网站:教法与学法策略1.人口的自然增长(1)读图分析讲授法:利用教材中的图像材料,指导学生分析,或讲授人口自然增长★(2)读图探究法及社会调查法:指导学生读图或在社区家庭做调查,探究人口的自然增长的现状及规律。
必修二第1单元单元整合探究
16
必修2·第1单元·单元整合探究
走向高考 ·生物 ·人教实验版
对接高考模拟
17
必修2·第1单元·单元整合探究
走向高考 ·生物 ·人教实验版
1.(2011·全国新课标,32)某植物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 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 (如A、a; B、b; C、c……)。当个体的 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 A_B_C_……)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现有甲、乙、丙、丁4个 纯合白花品系,相互之间进行杂交,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及其 比例如下:
22
必修2·第1单元·单元整合探究走向高考 ·生物 ·人教实验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孟德尔遗传定律。实验中乙×丁杂交组 合中,F2代中红色个体所占比例为27/(27+37)=27/64=(3/4)3, 在乙×丙和甲×丁杂交组合中,F2代中红色(显性性状)个体所占 比例为81/(81+175)=81/256=(3/4)4,因此这种花色的遗传符合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乙×丁杂交组合中涉及3对显性基因, 乙×丙和甲×丁杂交组合中均涉及4对显性基因。
(2)AbD、abd或Abd、abD (3)A、a、b、b、D、d (4)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5)aabbdd、aaBBdd、AabbDd、AaBBDd
13
必修2·第1单元·单元整合探究
走向高考 ·生物 ·人教实验版
[名师讲评](1)未能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由题中图 可知控制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 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基因A和a、b和b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 自由组合定律,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 由组合。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化学课件+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本章整合
电负性 一般来说,逐渐增大
同主族(上→下) 逐渐增大 逐渐增多 逐渐增大
逐渐增大
相同,最高正化合价= 主族序数(O、F 除外)
一般来说,逐渐减小 一般来说,逐渐减小
项目
同周期(左→右)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 金属性逐渐减弱;
属性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离子的氧化性、还原 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性质 性
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减弱
4.已知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存在的特殊性推断元素 有些单质或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存在等具有特殊性,可作为推断元素的 依据: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氢化物通常呈液态的元素:O。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N。 (3)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之一、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的 元素或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最高的元素:C。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或常见氧化物、氢氧化物呈两性的元素:Al。 (5)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或无氧酸可腐蚀玻璃的元素或氢化物最稳定的元 素:F。 (6)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或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元 素:Cs(放射性元素除外)。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又叫做泡利不相容原 理)和洪特规则(还有洪特规则特例)。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可以用一定的图 (式)表示出来。常用来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图(式)有下列四种: 1.原子结构示意图
如30Zn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原子结构示意图能直观地体现
原子的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分能层排布的情况。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元素是铬,共有6个未成对电子。
(3)由该基态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中的电子数可知,C元素是硅,根据洪特规则,
当电子填入简并轨道时总是先单独分占,且自旋平行,故硅元素基态原子的
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章末整合提升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20世纪70 年代美国
— 年轻人口迁移 ← 经济因素为主导
国内人口 — 老年人口迁移 ← 自然环境因素为主导 迁移
例 题1 (2020·河 北 邢 台 高一联考)2018年2月24日, 高德地图发布了2018年春节 “空城”指数,图中数据为城 市人口减少比例。读图,完 成(1)~(2)题。
(1)春节期间,造成许多大城市出现“空城”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1.人口净迁移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区域总人口]×100%。 读“1985—2010年广东、河南、云南、北京四省市人口净迁移率示意 图”,回答(1)~(3)题。
(1)甲、乙、丙、丁依次表示的省市是
B( )
A.广东、河南、云南、北京 B.北京、广东、河南、云南
C.北京、广东、云南、河南 D.云南、河南、广东、北京
2.31%
2010年 20~39岁
1.81%
2015年 25~44岁
1.96%
(1)该市
A.1990—2010年青壮年比重持续上升
B.1990—2015年老龄化程度不断减轻
C.1990—2010年黄金年龄劳动力大量迁入
D.2010—2015年有经验的劳动力出现回流
(2)据此推断,2010年后该市
A.基础设施改善
20世纪 从东北 70年代 部迁向
— 迁移人群:老年人和年轻人
美国国 — 西部、南 迁移原因:西部、南部气候条件
内人口 部的“阳 — 好;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就业机
迁移 光地带” 会多
第三,分析迁入地和迁出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拉力和推力的因 素,确定其中影响最大的拉力因素就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B.生态环境趋好
C.生活成本降低
D.就业机会增多
北师大版数学必修二:本章整合1ppt课件
3
= × × × ×
3 2 3
3
2
1
3
× =
3
.
324
高考体验
知识网络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归纳
高考体验
专题四
1
2,一只
变式训练6如下图,在圆锥SO中,母线长为2,底面半径为
虫子从底面圆周上一点A出发沿圆锥外表爬行一周后又回到A点,
那么虫子所爬过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解:如图,将圆锥的侧面沿母线SA展开成扇形,由条件易知扇形的
一个点,且SM=x,从点M拉一根绳子,围绕圆锥侧面转到点A,求:
(1)绳子的最短长度的平方f(x);
(2)绳子最短时,顶点到绳子的最短间隔;
(3)f(x)的最大值.
知识网络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归纳
高考体验
专题四
解:将圆锥的侧面沿SA展开在平面上,如图,那么该展开图为扇形,
且弧AA'的长度L就是☉O的周长,
所以L=2πr=2π.
π
所以∠ASA'= ×180°=90°.
(1)由题意知,绳长的最小值为展开图中线段AM的长度,
AM= 2 + 16(0≤x≤4),
所以f(x)=AM2=x2+16(0≤x≤4).
知识网络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归纳
专题四
(2)绳子最短时,在展开图中作SR⊥AM,垂足为R,
半圆锥和三棱锥的组合体,如下图,可知左视图为等腰三角形,且轮
廓线为实线,应选D.
答案:D
知识网络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三
专题归纳
2020版人教必修第二册高中历史单元高效整合一课件
工业、商业的发展
公民大会的雅典式
民主成为可能
(1)都是依托水而兴起。
相同点 (2)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文明
成果,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整合二 古代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1.波斯帝国
地理位置
伊朗高原濒临波斯湾地区
最早居民
古代波斯人
兴起时间
公元前 6 世纪
统治方式
继承西亚地区传统君主专制制度,地方实行行 省制
灭亡时间 与征服者
公元前 330 年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
2.亚历山大帝国 (1)亚历山大东征 ①开始:公元前 4 世纪末,亚历山大率军进攻波斯帝国。 ②战果:历经 10 年征战,建立了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 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对亚历山大东征的评价 ①消极意义: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 大灾难。 ②积极意义: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亚历山大在帝国境内建 造的几十座新城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
3.孔雀帝国
兴起
公元前 3 世纪,孔雀帝国初步把整个南亚统一起来
极盛
在阿育王时期达到极盛
宗教 佛教在孔雀帝国时期得到广泛传播,逐渐演变为世界性宗教
4.罗马帝国
建立
公元前 509 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
罗 马 共 和 国
对外 征服
衰落
前 3 世纪初,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前 2 世纪, 罗马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①斯巴达克起义:前 73 年,斯巴达克奴隶起义沉 重打击了奴隶制,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衰落。 ②内战:前 49 年,恺撒夺取政权,不久被谋杀。 前 31 年,屋大维在内战中获胜,首创“元首制”,
生物人教必修2第1章第1章 章末整合提升
章末整合提升第1节自花传粉、异花传粉、去雄、母本(♀)、父本(♂)、亲本(P)、子一代(F1)、子二代(F2)、杂交(×)、自交(⊗)、测交、正交、反交、性状、相对性状、隐性性状、显性性状、性状分离、遗传因子组成、纯合子、杂合子、融合遗传、假说—演绎法、分离定律第2节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型、自由组合定律第1节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2.人工异花传粉过程:去雄→套袋→采集花粉→传粉→套袋3.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4.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全部表现显性性状,F2性状分离比为高茎∶矮茎=3∶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高茎∶矮茎=1∶15.纯合子自交,子代不发生性状分离6.假说—演绎法的过程: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7.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随配子遗传给后代第2节1.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2.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3.F1共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为YR∶Yr∶yR∶yr=1∶1∶1∶1,雌雄配子结合方式有16种4.F2中黄色∶绿色=3∶1,圆粒∶皱粒=3∶15.F2有9种基因型、4种表型,其比例为黄圆∶绿圆∶黄皱∶绿皱=9∶3∶3∶16.F2中纯合子有4种,各占116,重组类型为黄皱、绿圆,共占3 87.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8.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作等位基因发展路径基于孟德尔杂交实验过程的分析,解释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思路,尝试在今后的学习与探究中运用假说—演绎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1.“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必修单元高效整合资料课件
整理重点
将标注的重点内容进行汇总、分类和整理,形成系统化的知 识体系。
资料的内部关联性分析
分析逻辑关系
深入挖掘资料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不同资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建立知识网络
根据分析结果,将资料之间的关系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建 立知识网络结构。
03 高效整合资料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数学必修单元的资料整合
需要更加注重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让 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反馈,根 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操作环节的设计和 实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05 必修单元高效整合资料的教学策略与建议
教学策略的设计原则
目标明确
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 与课程目标紧密相连。
必修单元的重要性
必修单元是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知 识和技能,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能 力的关键环节。
必修单元与选修单元的区别
必修单元与选修单元的定义
必修单元是学校规定的必须学习的课程单元,而选修单元则是学校提供的可选 课程单元。
必修单元与选修单元的区别
必修单元是获取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必要条件,而选修单元则是在满足必修 单元学习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选择的课程。
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 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 学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学生对于高效整合资料的反馈和建议
01
02
03
04
希望资料能够更加贴近实际, 与生活相结合。
希望资料能够更加生动有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希望资料能够更加系统化,便 于他们进行学习和复习。
希望资料能够更加注重实践操 作,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人教版必修2同步教学课件:单元整合1
-11-
单元整合
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指导
参考答案:(1)①就像乐师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样,雨声也是人们抒发 情怀的伴奏者;②人们喜爱雨声,因为雨声能很好地寄托不同的感 受与情怀。(2)①正是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 ②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 朗的天气了。
-13-
单元整合
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指导
4.“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 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 思路解析:答题时需要把文章写到的有关“听雨”的内容整合起来,第 一处位于第四段,在“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上听雨给 童年的自己的感受较为深刻。第二处位于第五段,自己被下放到川 滇边界山区,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 水洗了百遍的脸,怎么能不给他留下苦涩的记忆呢?第三处位于第 六段,在干旱的陕北,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而这里 的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 有一个绿草般的梦,这是为了表现温馨的记忆。可以将这几方面加 以整合,就能得出答案,但不能脱离原文阐发。
技法点拨 本单元写作训练对应的是“表达交流”部分的《亲近自然 写景 要抓住特征》,属于文章的表达技巧问题。写景,就是用语言文字 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地、生动地 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衬托人物的心 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怎样才能把景物写出特色呢?我们 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9-
单元整合
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指导
四、多情善感,融情入文,“着我之色彩”,引起情感共鸣。只有把 外在的客观事物和内在的感情连接起来,才能产生鲜明生动的印象 以及深刻的情感共鸣,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自然景物是客 观的,一旦融进作者的情感,就“一切景语皆情语”,让读者产生共鸣。 近代学者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成功的写景状物, 都是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但是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感 触最深的地方也有不同。如《故都的秋》和《沁园春· 长沙》写的 都是秋景,却描写了不同的景致,但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引起 作者感悟的那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所示的三视图对应的几何体是( )
A .圆锥
B .圆柱
C .长方体
D .三棱柱 解析: 由三视图的定义及画法规则易得A 正确. 答案: A
2.右图是某几何体的直观图,其三视图正确的是( )
解析: 由三视图知识可知A 正确. 答案: A
3.如图所示,可能是四棱柱的侧面展开图的是( )
解析: 结合四棱柱的特征易得C 正确,A 还原后不能构成规则几何体,B 还原后构成四棱锥,D 还原后构成四棱台.
答案: C
4.正方体的每条棱都增加1 cm ,它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8倍,则正方体原来的棱长为( )
A.1
2
cm B .1 cm C .2 2 cm D .2 cm
解析: V 原=a 3,V 变=(a +1)3=8a 3
∴a =1. 答案: B
5.已知水平放置的△ABC 是按“斜二测画法”得到如右图所示
的直观图,其中B ′O ′=C ′O ′=1,A ′O ′=3
2
,那么原△ABC
是一个( )
A .等边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三边中有两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D .三边互不相等的三角形 解析: 依据斜二测画法的原则可得,
BC =B ′C ′=2,OA =2×
3
2
=3, ∴AB =AC =2,故△ABC 是等边三角形. 答案: A
6.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正视图中△ABC 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俯视图为正六边形,那么该几何体的侧视图的面积为( )
A .2
B.12 C .1 D.3
2
解析: 结合正视图、俯视图和侧视图可知侧视图是等腰三角形,其底边长为3,高
为3,所以侧视图的面积为12×3×3=3
2
,故选D.
答案: D
7.圆台的一个底面周长是另一个底面周长的3倍,母线长为3,圆台的侧面积为84π,则圆台较小底面的半径为( )
A .7
B .6
C .5
D .3 解析: S 侧面积=π(r +3r )l =84π,r =7. 答案: A
8.正方体的表面积为24,一个球的直径与该正方体的棱长相等,那么这个球的表面积为( )
A .π
B .2π
C .4π D.4
3
π
解析: 由正方体的表面积可求得正方体棱长为2,即球的直径为2,即半径为1,所以球的表面积为S =4πr 2=4π.
答案: C
9.如图,一个简单组合体的正视图和侧视图相同,是由一个正方形与一个正三角形构成,俯视图中,圆的半径为 3.则该组合体的表面积等于( )
A .15π
B .18π
C .21π
D .24π
解析: 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圆锥与等底面的圆柱组合而成的组合体,所以该几何体的表面积是圆锥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和底面圆的面积的和,所以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S =π×23×23+2π×3×3+π×(3)2=21π,故选C.
答案: C
10.用若干个大小相同,棱长为1的正方体摆成一个立体模型,其三视图如图,根据三视图得此立体模型的正方体个数为( )
A .4
B .5
C .6
D .7
解析: 此立体模型由5个小正方体组成,摆放形式如图所示,数字为相应位置正方体个数.
答案: 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请把正确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图中的三个直角三角形是一个体积为20 cm 3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则h =________ cm.
解析: 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一个三棱锥,三棱锥的底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两直
角边长分别为5 cm,6 cm ,三棱锥的高是h cm ,又该几何体的体积是20 cm 3,则可得13×
1
2
×5×6×h =20,所以h =4.
答案: 4
12.底面直径和高都是4 cm 的圆柱的体积为________cm 3. 解析: V =Sh =π×22×4=16π 答案: 16π
13.如图所示,截去一角的长方体,它的正视图为________.
答案:
14.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上,分别用过共顶点的三条棱中点的平面截该正方体,则截去8个三棱锥后,剩下的几何体的体积是________.
解析:
剩余几何体的体积为V 正方体-8V 三棱锥=1-8×13×12×12×12×12=5
6
.
答案: 5
6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是一个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其中正视图和侧视图都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俯视图是一个正方形.
(1)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作出这个几何体的直观图(不写作法);
(2)求这个几何体的体积. 解析: (1)直观图如图.
(2)这个几何体是一个四棱锥. 它的底面边长为2,高为2,
所以体积V =13×22×2=42
3
.
16.(本小题满分12分)如下图,在底面半径为2,母线长为4的圆锥中内接一个高为3的圆柱,求圆柱的表面积.
解析: 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 ,高为h ′. 圆锥的高h =42-22=23,
h ′=12h .∴r 2=23-323
,∴r =1.
∴S 表面积=2S 底+S 侧=2πr 2+2πrh ′ =2π+2π×3=2π(1+3).
17.(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所示,三棱锥P -ABC 的侧棱的长度均
为1,且侧棱间的夹角均为40°,动点M 在棱PB 上移动,动点N 在棱PC 上移动,求AM +MN +NA 的最小值.
解析: 三棱锥P -ABC 的展开图如图所示,则AM +MN +NA =A 1M +MN +AN . 又∵A 1M +MN +AN ≥AA 1, ∴
当A ,M ,N 三点共线时,取到最小值.在图中, ∵∠A 1PB =∠BPC =∠CP A =40°, ∴在图中∠AP A 1=120°.
在△AP A 1中,AP =P A 1=1, AA 1=2·cos 60°= 3.
∴A 1M +MN +NA 的最小值为3, 即AM +MN +NA 的最小值为 3.
18.(本小题满分14分)如图所示是从上下底面处在水平状态下的棱长为a 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分离出来的.
(1)∠DC 1D 1在图中的度数和它表示的角的真实度数都是45°,对吗?
(2)设BC =1,如果用图示中这样一个装置来盛水,那么最多能盛多少体积的水?
解析: (1)对.因为四边形DD 1C 1C 是正方形,且是正对的后面,即恰好是正投影.所以∠DC 1D 1在图中的度数和它表示的角的真实度数都是45°.
(2)如果用图示中的装置来盛水,那么最多能盛水的体积等于三棱锥C 1-CB 1D 1的体积,
VC 1-CB 1D 1=13S △B 1C 1D 1·CC 1=16,所以最多能盛水的体积为1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