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不应该“节选”

合集下载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报任安书(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报任安书(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

教案: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报任安书(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报任安书(节选)》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报任安书(节选)》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懂词句和古文知识。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理解和鉴赏。

3.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报任安书”的含义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阅读理解:通过分组阅读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3. 内容分析:通过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4.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5. 总结与反思:通过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写作和表达:评估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4. 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报任安书(节选)》答案

《报任安书(节选)》答案

报任安书(节选)1.【解析】选C。

比:并列,这里是“相提并论”的意思。

2.【解析】选A。

均为助词,的。

B项,副词,于是、就;副词,却、竟然。

C项,介词,在;介词,引出对象。

D项,介词,用、凭借;连词,表目的。

3.【解析】选C。

A项,“失”同“佚”;B项,“罔”同“网”;D项,“责”同“债”。

4.【解析】选D。

A项,名词作动词,受膑刑;B项,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C项,形容词作名词,固执鄙陋的意见。

5.【解析】选B。

B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

A项,判断句;C项,省略句;D项,定语后置句。

6.【解析】选A。

倜傥:古今意义相同,指卓越不凡。

B项,意气:古义指情意;今义指a.意志和气概,b.志趣和性格,c.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C项,下流:古义为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今义指a.下游,b.卑下的地位,c.卑鄙龌龊。

D项,口语:古义指言语,文中指替李陵辩护;今义指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

7.答案:(1)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在为什么而死上有区别。

(2)《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

(3)起草尚未定稿,就正好遭遇这场灾祸,书还没有写成,我十分惋惜,因此受了最重的刑罚却没有恼怒之色。

8.【解析】选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辱:谦辞,承蒙。

和《报任安书》中的“曩者辱赐书”中的“辱”词义一致。

9.【解析】选A。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两个“以”均是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B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后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C项,前一个“其”为代词,代自己;后一个“其”是副词,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译为“还是”。

D项,前一个“所”表被动,译为“被”;后一个“所”用在动词之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

10.【解析】选C。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报任安书(节选)课文翻译

报任安书(节选)课文翻译

报任安书(节选)课文翻译《报任安书》是唐朝文学家陆游写给好友郑尧臣的一封信。

这封信旨在劝谏尧臣离开朝廷,避免被牵连陷入危机。

它是唐朝末期社会动荡时期的一篇鸟瞰文,批判了时政,倡导清流,激发了士子的反抗精神。

以下是该文的课文翻译。

末岁元旦,既不改元,历注云曰:“王莽即位,以尊更名”。

故国之古制,不易元号,惟此而已。

从来圣天子建国承家,深恩浩德,生民所归,莫不惟命,顺风承顺。

方今陛下簪绂未定,四海扰攘,岂可一日闲居?虽有千古之名,盖与时逝,何所垂拱?岂不闻夫贾谊之谏轩车,刘向之谏列女,岳子然之谏宣王,至尊独不允乎哉!In the last month of the year, on New Year’s Day, the change of reign was not announced, and the historical records remind us that “when Wang Mang ascended the throne, he changed the era name.” Therefore, thecustom of the old country is to not change the era name, only this.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holy emperor has established the country and continuedthe family, with profound grace and virtue, and the people have all obeyed and followed his wishes. At present, Your Majesty's coronation is still undecided, and the country is in chaos. How can you take a day of leisure? Even if you have the name that will las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 will eventually perish with time. Have you not heard of Jia Yi who admonished the emperor from his carriage, Liu Xiang who admonished the emperor from hislist of women, and Yue Ziran who admonished Duke Xuan? Why can't the emperor allow his advisors to speak candidly?当今天下,号称太平,实为人不聊生。

【课外阅读】《报任安书》赏析4

【课外阅读】《报任安书》赏析4

【课外阅读】《报任安书》赏析摘要:《史记》是伟大的史学著作,这部元典作品的作者是司马迁。

对于《史记》,后人的评价非常高:“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六经之后,惟有此书。

”(宋人·郑樵)但史书上关于司马迁生平思想的记载却并不多。

《报任安书》这封近三千字的书信,成了司马迁的绝笔之作,也成了中国历代史学家研究司马迁的重要史料。

由于对古代思想文化了解不多,我在讲到《报任安书(节选)》时,遇到了很多问题,如为什么司马迁要在这封信中大谈宫刑和耻辱?为什么司马迁一定要写成《史记》?为什么他要在《史记》将完成时写这封信?……越细读这篇文章,我对古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越隔膜。

司马迁,这位2000多年前的古人,要通过这封信,向后人剖解自己的灵魂;而我,却难以穿透时间迷雾看清太史公内心。

这与我古代文化知识匮乏不无关系。

所以,我要把自己备课过程中的困惑和试图解决这些困惑的一些做法写下,借以向前辈、同行请教。

关键词:孝道耻辱古人思想古代文化常识主体:(一)耻辱《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书信。

往往人们在写信的时候可以敞开心扉,说一些心里的真话。

所以这封信是司马迁揭示他心灵的很真实的一个材料。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说,“我个人认为整个《报任安书》就写了一个字,耻辱的“辱”。

这一个“辱”字贯穿全文,作者着重写了三点。

第一是受辱之因,就是为什么受到宫刑。

第二是遭辱之痛,就是受了这场奇耻大辱之后,内心痛苦。

第三是忍辱之由,就是为什么受了这么个奇耻大辱,自己能够忍下来,坚持活下来,为什么?实际上就讲他遭辱、受辱、忍辱。

”在备课时,我遇到了第一个障碍:司马迁用大段的篇幅来谈“辱”和“刑不上大夫”这两个问题,古人对辱是怎么看待的呢?古代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关于耻辱的看法是:“士可杀不可辱”。

所以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勾践为夫差尝粪,蔺相如见廉颇引车避匿,才会被传为千古佳话。

一般的文人骚客可以做到视死如归——所谓士不怕死,奈何以死惧之?——却都怕受辱没。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报任安书(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报任安书(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报任安书(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及作者司马迁的经历。

(2)能够分析并欣赏本文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

(3)能够理解并把握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官职、礼仪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培养阅读和鉴赏古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司马迁坚守信仰、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2)认识到了解历史、学习古文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对文学、历史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报任安书》的基本内容,理解司马迁的经历和创作背景。

2. 分析并欣赏本文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

3. 理解并把握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古词古语的理解和翻译。

2. 司马迁坚守信仰、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司马迁及其《史记》。

(2)引出《报任安书》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讲解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

5. 鉴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美。

(2)讨论司马迁的精神品质,联系实际生活。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

2. 深入了解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一篇简要介绍。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司马迁精神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环节的积极性,是否能够主动查阅资料、提出问题。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重点字词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江苏一中高三上晨读小卷《阿房宫赋》《六国论》《报任安书》默写

江苏一中高三上晨读小卷《阿房宫赋》《六国论》《报任安书》默写

高三语文晨读提升训练14《阿房宫赋》《六国论》《报任安书》默写1.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认为《诗经》大部分都是一些圣贤们为抒发愤懑而写作的句子是:“,。

”2.《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总结出历史上读书人遭受磨难之后,退隐著书立说,立言以不朽的句子是:,,。

3.在《报任安书(节选)》中,“”交代了《史记》的素材来源,“”体现了司马迁未完成《史记》而表现出来的坚韧精神。

4.《报任安书(节选)》中太史公写作《史记》的目的是“,,”。

5.报任安书(节选)》中,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与志同道合之人分享从而遍及天下的句子是:,,,。

6.《报任安书(节选)》一文中,司马迁表明如果将来著作得以广泛传布因而受辱之耻得以抵偿,即使有再大的侮辱也心甘情愿承受的心愿的句子是:“,,!”7.典故的运用,使本文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

如用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孙膑“,”、吕不韦“,”、韩非子“,”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了自己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

8.《阿房宫赋》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

9.《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

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10.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

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

11.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

12.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

”13.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

,。

”14.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所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

报任安书(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报任安书(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报任安书〔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报任安书〔节选〕原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假设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是也。

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那么?士为知己用,女为说己容。

假设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假设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讳。

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那么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不报,幸勿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讬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僭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伉慨之士乎!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仆赖祖先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巖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埽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印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祖先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

《大学语文》之《报任安书》(节选)注释疑义讨论

《大学语文》之《报任安书》(节选)注释疑义讨论

《大学语文》之《报任安书》(节选)注释疑义讨论[摘要]通过对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第八版)中《报任安书(节选)》一文的仔细研读,发现其中有些注释值得商榷。

本文将取教材中四处较明显的注释不当的字例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处理意见。

[关键词]《大学语文》;《报任安书》;注释《大学语文》是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教育部高教司组编,1994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

这本教材是普通高校中面向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其他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

笔者选择的是第八版教材(2006),相比前几版有所改进,但仔细研读其中的文言文篇章,发现仍然存在一些注释问题,如注释简单、不明古义、注释不准确等等。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在文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笔者研读《大学语文》中的此文后,却发现其中有些注释似为不妥,列举出几条共同探讨。

一、教以慎于接物《报任安书》:“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教材将“慎于接物”解释为“正确处理事情”,“慎”译为“正确”,窃以为该处释义未为确当。

有的教材做“顺于接物”,如郭锡良等编著《古代汉语》作“慎于接物”云:“慎,《文选》作顺,今从《汉书》。

”顺、慎二字古代互通,可互用。

如《管子·小匡》“准顺端惠”,房玄龄注:“顺一作慎”;《易·升》“君子以顺德”,《释文》云:“顺本又作慎”;又如《荀子·富贵》:“将修大小强弱之义以持慎之”,杨惊注:“慎读曰顺。

”《汉语大词典》中,“顺”字的第二十一条释义为:顺,通“慎”,谨慎。

《庄子·人间世》有云:“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庄子一》有云:“顺应读作慎……《左襄二十五年传》‘慎始而敬終’,是‘慎始’乃古人成語。

质疑《报任安书》中的几处注释报任安书原文及注释

质疑《报任安书》中的几处注释报任安书原文及注释

质疑《报任安书》中的几处注释报任安书原文及注释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必修本,xx年12月第1版,以下简称“教材”)《史记》选读单元选入的《报任安书》,课文注释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提出来共同探讨。

一、原文: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教材注释“与”为“称许、认可”。

这一注释导致了句中“比”的意义无法落实。

“比”本义是“并列、挨着”,如《韩非子?说难》:“是比肩接踵而生也。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0年3月第2版)《报任安书》注:“比,同等看待,相提并论。

”另外根据原文语句“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司马迁认为即使自己“伏法受诛”了,世人也不会肯定自己的死,反而认为自己是咎由自取,死有余辜。

因此,“比”在原文中可解释为“相提并论,并列”,充当全句的谓语,这样“与”作动作性词语解释就很不妥。

如果将它作介词,译为“跟、同”,和“能死节者”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比”的状语,全句就很顺畅,译为“世俗的人也不能拿我和死节者并列”(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造成这种注释不当的原因可能是版本混用。

教材《报任安书》节选自《昭明文选》卷四十一,原句为“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报任安书》原句为“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其注释5:“《文选》李善本作‘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无‘比’字。

五臣本作‘而世俗又不能与死节者次比’,今依《汉书》。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报任安书》相关语句为“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作者注明:“此书载《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两本文字略有不同。

这里是用《汉书》(影印北宋景?刊本)所载为底本,参以《文选》。

”清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北京古籍出版社)中的《报任安书》相关语句为“而世俗又不能与死节者次比”。

以上几种版本的选文大体相同,值得注意的是王力先生所说的《文选》李善本(以下称为李本)。

李本中的相关语句为“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句中没有“比”。

《报任安书(节选)》原文和详细注释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枪(ā)〕..

《报任安书(节选)》原文和详细注释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枪(ā)〕..

《报任安书(节选)》原文和详细注释2本文是了解司马迁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文献。

作者借给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

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

节选自《昭明文选》卷四十一。

这是司马迁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在现在河南荥阳市东北)人,汉武帝时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

征和二年(前91年),戾太子发兵杀江充。

当时任安收到戾太子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

戾太子事平之后,任安以“坐观成败”的罪名被汉武帝下狱,判处腰斩。

任安入狱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利用在武帝身边任职的条件“尽推贤进士之义”。

司马迁没有立即回信,直到任安获罪临刑之前,才写了这封回信。

太史公牛马走〔太史公牛马走〕太史公,汉代史官太史令的通称。

牛马走,供驱使的人,如牛马一般。

这里是作者的谦称。

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曩(nǎng)者〕从前。

辱赐书〔辱赐书〕委屈你给我写信。

这是古代书信中的客套话。

辱,犹言降低了对方的身份,使对方蒙受了耻辱。

,教以慎于接物〔慎于接物〕待人接物要慎重。

,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意气勤勤恳恳〕情意诚挚恳切。

,若望〔望〕怨望,埋怨。

仆不相师〔不相师〕不效法。

相,这里指对对方。

,而用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此也。

请略陈固陋〔固陋〕固塞鄙陋(的意见)。

阙然久不报〔阙然久不报〕意思是拖了很久没有回信。

阙然,(时间)隔了很久。

,幸勿为过〔为过〕见责。

过,责备。

仆之先〔先〕先人。

,非有剖符丹书〔剖符丹书〕皇帝发给功臣特殊待遇的契券。

剖符,竹制契约,分剖为二,皇帝与功臣各执其一,上写誓词表示永保功臣封爵。

丹书,誓词用笔写在铁制券契上,功臣后代子孙可凭此免罪。

之功,文史星历〔文史星历〕太史令掌管的职务。

文,文献;史,史籍;星,天文;历,历法。

,近乎卜祝〔卜祝〕掌管占卜和祭祀的官。

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倡优畜之〕被当做乐师优伶来畜养。

倡,乐师。

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精选14篇)

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精选14篇)

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精选14篇)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篇1文言文阅读是语文阅读当中的重难点内容,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力量和解题速度,需要我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报任安书》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来宾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

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

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伤心之。

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

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

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弓冒白刃北首争死敌。

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

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

大臣忧惧,不知所出。

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悽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

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报任安书(节选)》教案(2) 苏教版必修5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报任安书(节选)》教案(2) 苏教版必修5

2021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报任安书(节选)》教案(2)苏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第三节一、学习第三段1、学生齐读本段2、主要词句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3、思路分析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

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原文、注释、译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原文、注释、译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原文、注释、译文【原文】《报任安书(节选)》汉· 司马迁太史公①牛马走②司马迁再拜③言④。

少卿⑤足下⑥:曩⑦者⑧辱赐书⑨,教以慎于接物⑩,推(11)贤进(12)士(13)为务(14)。

意气勤勤恳恳(15),若望(16)仆(17)不相师(18),而用流(19)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此也。

请略陈固陋(20)。

阙然(21)久不报,幸(22)勿为过(23)。

仆之先(24)非有剖符(25)丹书(26)之功,文史星历(27),近乎卜祝(28)之间,固(29)主上所戏弄(30),倡优畜之(31),流俗之所轻也。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32)一毛,与蝼蚁(33)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34)比(35),特(36)以为智穷罪极(37),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何也?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人固有一死,或(38)重于(39)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40)异也。

太上(41)不辱先(42),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43),其次不辱辞令(44),其次诎体(45)受辱,其次易服(46)受辱,其次关木索(47)、被(48)箠楚(49)受辱,其次剔毛发(50)、婴金铁(51)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52)受辱,最下腐刑(53)极(54)矣! 传曰:“刑不上大夫(55)。

”此言士(56)节不可不勉励也。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57)阱(58)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59)之渐(60)也。

故士有画地为牢,势(61)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62)也。

今交手足(63),受木索,暴肌肤,受榜(64)箠,幽于圜墙(65)之中。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66),视徒隶(67)则心惕息(68),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及以至是(69),言不辱者,所谓强颜(70)耳(71),曷(72)足贵乎?且西伯(73),伯(74)也,拘于羑(75)里;李斯(76),相也,具于五刑(77);淮阴(78),王也,受械(79)于陈;彭越(80)、张敖(81),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82)诛诸吕,权倾五伯(83),囚于请室(84);魏其(85),大将也,衣赭衣(86),关三木(87);季布(88)为朱家钳奴;灌夫(89)受辱于居室(90)。

18-2《报任安书(节选)》 教学设计

18-2《报任安书(节选)》 教学设计

18-2《报任安书(节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所涉及的教材为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七单元18-2《报任安书(节选)》。

该篇文章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写的一篇书信,内容主要是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对朋友的祝福以及对朋友的告别之情。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明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交往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基本意思和写作技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写作水平。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和友情意识,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隐含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字写作水平。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更是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例子和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意思,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好朋友?你们是如何交朋友的?请举手分享一下。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非常好,友情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关于友情的文章。

请大家打开书本,找到第七单元的《报任安书(节选)》。

第二环节:预习导入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预习教材:教师:请大家先自己预习一下《报任安书(节选)》。

然后回答一下问题: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学生:(思考并记录答案)教师:现在请大家组成小组,互相讨论一下你们的答案。

然后,我们进行全班讨论。

第三环节:阅读理解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报任安书(节选)》,并回答以下问题:1.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2. 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和祝福表达了哪些内容?3. 作者在信中表达了怎样的告别之情?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然后让学生回答问题。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文字素材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文字素材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报任安书》写作背景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那么相似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前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关于此信的写作年代,一说是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说是在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

但他有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

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且在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

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

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

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波谰起伏。

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

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

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

2020-2021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小题专练:报任安书

2020-2021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小题专练:报任安书

2020-2021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小题专练:报任安书1《报任安书》(节选)小题专练一、文学常识。

1、《报任安书》选自南朝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2、《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任安的一封回信。

全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文情并茂,真切地表达了激扬喷薄的愤激感情,表现出峻洁的人品和伟大的精神,可谓字字血泪,声声衷肠,被称为“天下奇文”,前人评价,“感慨啸歌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

3、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__纪传体通史_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共约三千多年历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即肯定了《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史记》体例包括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共130 篇。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中提出其创作《史记》的用意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阙然(quē )2、定计于鲜(xiān)3、榜箠(péng)(chuí )5、赭衣(zhě )6、缧绁(léi )(xiè )7、稽其成败(jī )8、稽首(qǐ)9、剌谬(là)(miù )10、槛阱(jiàn )(jǐng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一)重点字词1、若望仆不相师(指代对方,您)(效法)2、幸勿为过(希望)(责备)3、请略陈固陋(请允许我)4、特以为(只是)5、卒就死耳(接近)6、不辱理色(情理面子)7、系狱抵罪(拘囚)8、审矣,何足怪乎(明白、知晓)9、绳墨(法律)10、陵迟(衰颓。

指志气衰微。

)11、缧绁(拘系犯人的绳索,这里指囚禁。

)12、恨私心有所不尽(遗2憾)13、发愤(抒发愤懑)14、厥有《国语》(才)15、《兵法》修列(著述、编著)16、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17、放失旧闻(散失)18、草创未就(完成)19、与时俯仰(应付、周旋)20、要之(总之)(二)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任安书》不应该“节选”《报任安书》不应该“节选”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文言文单元课文《报任安书(节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原因何在?把全文拿来对照着读一下,不难发现,“节选”是一个重要原因。

下面不妨把课文未选入的四段文字抄录如下,从篇幅上看,这些文字约占课文的一半稍多。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挹而与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

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夫中才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庭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

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

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

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

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

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

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

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

大臣忧惧,不知所出。

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

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

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

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

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

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

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

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此真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邪?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

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

]下面逐段分析。

段一:这段文字司马迁说,自己处境不好,连好事尚且不能做,更不用说替犯法的人求情了。

况且这一段时间我跟着皇帝东奔西走,没有一点空闲时间,现在害怕好友死后听不到自己的解释而“私恨无穷”。

在这里,司马迁正面解释了为什么不向皇帝给任安求情,也写出了司马迁的处境给自己造成的痛苦。

正是这种心情和处境,使司马迁郁闷于心,从而为全篇奠定了基调,这样的文字怎么能删掉呢?段二:在这段文字中,司马迁首先说,我已经不是君子了(实为愤激之语),接着他历数历史上刑余之人所受的鄙视,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然后从两个方面申说自己不能给任安求情,不能“推贤进士”。

其一,刑余之人,实在微不足道。

致令人唾弃,猪狗不如,怎么能让这样的人堂而皇之地走上朝堂,向皇上推荐贤才呢?这无异于对朝廷的辱没;其二,过去我还没有受刑还是一个正常人的时候,尚且是碌碌之辈,未能有所建树。

如今已是被人唾弃之人,却想正儿八景的为国尽忠,岂不被人耻笑,真是不自量力,更是对朝廷和大臣们的羞辱。

表面上仍然是写不给任安说情的理由,但句句不离宫刑给自己带来的身心痛苦。

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折磨让司马迁处处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底人一等,不能挺起腰板做人说话。

时时生活在那些达官贵人、王宫大臣的睥睨和白眼中,这是一种什么生活?是一种能令人窒息乃至发疯的生活。

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司马迁的悲哀和心灰意冷,甚至是苟且偷生的绝望。

这些文字格调低徊悲凉,体现着本文的重要风格特点,岂可删去?段三:这段文字实际上是为了引出下段文字的。

司马迁申明自己的拳拳报忠之心,他说,我本来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蒙皇上的恩典,借光接了父亲的班儿,就想一心一意干好本职工作,因此朋友的无聊聚会也不参加了,家里的事也不管了,一心扑在工作上。

可是谁又想到,事与愿违。

这是司马迁在道歉吗?这分明是说,虽然因李陵事我受了处罚,但现在我也不认为自己是错的。

把一个想尽效国家的人看成反动派,这是冤狱,而这冤狱的制造者就是当今“圣上”;这里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坚持正义和真理的司马迁,是一个不肯低头屈就的司马迁。

也正因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受刑之后,司马迁能含辱不死,写下千古不朽的《史记》。

段四:笔者认为这是全篇最精彩的一段文字,充分体现着慷慨悲昂、沉郁哀婉的风格特色。

这里激扬着正义。

作者为什么替李陵求情?不是因为他们关系莫逆,“未尝衔杯酒”,连一顿酒都没喝过。

仅仅因为李陵是一条好汉,一个铮铮的爱国热血男儿,一个富有正义感、责任感、品格高尚的人。

司马迁相信自己的眼力,认为这样的人不会背叛国家。

这里有对奸佞的痛斥。

那些一遇到危难首先想到自己妻儿老小的自私自利者,那些看到别人有一点错误就全盘否定、夸大其辞的人,作者语之不多,痛恨之情却充盈其间。

这里有悲壮的战斗场面。

李陵以不满五千之兵,深入虎穴,与数倍于己的敌军鏖战,英勇顽强,以致敌军倾全国之兵围剿。

弹尽粮绝,士兵们仍然浴血奋战,决不投降。

试看文中的描写:“”。

字字如画,字字生风。

如此精彩的描绘,如此令人紧张的艰于呼吸的场面,且场面与文字节奏高度和谐,这等传神文字不值得学习吗?这里有拳拳的赤子之心。

司马迁不该为李陵辩护,因为他不够资格,可为什么还要说话呢?他仰慕李将军是一个原因,此外,欲以此宽慰皇帝,别让他老人家太上火伤了龙体。

还有就是想以此痛斥奸佞小人,可结果事与愿违。

这里还有司马迁无助的孤独哀叹。

因冤屈被囚,家中无钱,无从赎身;往日的朋友也不出面营救,甚至来探看的也没有,世态如此之炎凉;自己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关在狱中,看到的只是来来往往看门和送饭的狱卒。

心中纵有万千话语和想法,可与谁倾诉和商量呢?他会凄楚地想,“我自己非但没有替李陵求下情,反被丢进大狱,真是可悲,可这其中的一二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和同情呢?”通观这段文字,先是充满感情的叙事,然后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结尾是令人扼腕的悲苦心境。

这段文字真切鲜活,二千余年后读之,一个生动的、活生生的人的内心世界仍然真切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其慷慨、其悲愤、其痛楚、其孤独、其悔恨、其失望无不明彻毕现。

因为这段文字,使得这篇《报任安书》千回万转、波起云涌。

正如后人所评,“慷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从而使这封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名篇。

可以看出,以上几段文字是不能删节的,存之则是美文,删之则成枯木。

教学实践表明,多数学生对此文不太有兴趣,究其因,文字有些深度外,恐怕与前半部分精彩的内容被删掉有关。

由于删掉了这些文字,文章的内容显得有些枯燥和难懂。

实际上后面的那些文字,说来说去就是一个问题:司马迁在受刑后为什么还要继续写《史记》?而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理解,没有前文的铺垫是不行的。

还有一个问题,由本文的写作背景可知,动点儿脑筋的同学读本文时都会问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任安与司马迁是好友,他为什么不给任安求情?这个问题司马迁在原文的前半部分讲得很具体,实际上他说“李陵事”也是在委婉地告诉任安,“我司马迁不能再给你求情了,我就是因为替李陵求情才到这地步的。

”而阅读本文时产生的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只读节选后的文字是得不到满意回答的,这能说是好的“节选”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