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等待戈多》与《车站》对现代人生悲剧的揭示

合集下载

比较评价

比较评价

比较评价《车站》与《等待戈多》《车站》和《等待戈多》分别是中国实验戏剧家高行健和法籍爱尔兰剧作家别克特的代表作。

《车站》是高行健剧作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部作品,该剧一上演就引起轩然大波,有人指责它散布了一种灰色情绪,有的人则指出“沉默的人”这个角色及音乐主题贯穿于全剧之中,“变成宏大而诙谐的进行曲”,因此有催人奋进的力量。

该剧很快就被禁演,被禁演也是缘自其主题,它的主题也与贝克特《等待戈多》的等待主题极为相似,使用的也是西方现代主义荒诞的手法,人们就将其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联系起来,认为这是对社会的歪曲描写和表现对现实生活的强烈的怀疑和不满。

因此,在这样的争议下,我们有必要客观真实地将该剧与《等待戈多》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以更好地探索它们的主题思想意义和价值。

《车站》是高行健的一部“无场次多声部生活抒情喜剧”,由北京人艺首演。

《车站》场景是郊区一公共汽车站,剧中八个人物先后到达车站等车进城。

汽车一辆又一辆从众人面前驶过,但是都没有进站。

而面对这样的反常现象,乘客们为排队秩序等闹了不少纠纷,或抱怨或愤愤不平,却还是在等待。

当人们发现已经等了一年多,已经明白了此站早已取消,站牌上已经没有站名了,却舍不得不等下去。

只有一个“沉默的人”明白等下去不会有结果,早就离开车站,步行进城,他也许早就到达目的地。

经过忧郁和抱怨后,这些“等车人”终于觉醒,互相照看着一起往城里走去。

剧中的“等车人”等了二十年,最终才发现废站通知,置人于绝望之境的骗局。

由于该剧使用了荒诞的手法和等待的主题,人们很容易把它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联系起来。

《等待戈多》描述了人生这场没完没了的无可奈何的等待,在无任何希望的等待中毫无意义地消磨时光。

第一幕写了黄昏的乡间道路上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苦苦等待他们并不认识的戈多。

他们语无伦次的交谈,做着极其无聊的动作。

在第二幕中,时辰与地点依旧,光秃秃的树上有了三四片树叶,戈戈和狄狄继续做着穷极无聊的事情。

貌合神离的等待——《等待戈多》与《车站》比较

貌合神离的等待——《等待戈多》与《车站》比较
尝十 平
, ; 老子
深1 学 学 }向心韵 习 文院 大
艺文亏
《 等待戈多 》 《 与 车站 》 比较
[摘要】 贝 克特的荒诞剧《 等待戈 与高 多》 行健的实 验话剧《 车站肺 着相似的主题和
写作背景, 但是二者在意义探索和对时代精神的传达方面旨 趣迥异。 二者的异同折射 出中西文化传统对人性心理的不同影响以及失去传统文化束缚后人类的生存困 境。
1 关键词】《 待戈 》 《 站》 荒 等 多 车 诞性 戏对“ 等待戈多” 起, 1953年贝克特 等待戈多》 《 (下文简称 的行为并无褒贬, 只是客观呈现。 《 虽 而 车躬 调 《 在巴 等扔 黎首演成为这一流派兴起的标志。 等待不如行动, 行动可以改变命运, 作者对 30年后, 中国戏剧家高行健的实验话居 车 “ 拭 沉默的人” 的赞赏和对盲目等待者“ 哀其不 站次 下文简械 车) 在北京上演, ) 该剧公映后 幸, 怒其不争” 的态度在剧中形成鲜明对比, 招致许多争议和批判, 几场后即遭禁演。 批 “ 沉默的人” 离去后, 他离开时的主题音乐一 评者指出, 该剧受存在主义哲学和荒诞剧影 再复现更暗示该剧真正的主旋律是“ 行动” 而 响, 是酬 等黝 模仿, 资产阶级自由化” 是“ 思 非“ 等待” 。 想的体现, 作者本人却并不认可这些批评。 那 二、 荒诞:手段还是目的? 么,车》 等》 《 酬 之间到底有无联系? 通过下 尤奈斯库认为:“ 荒诞是缺乏目的的…… 文对两剧进行文本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 切断了他的宗教的、 形而上的、 超验的根基, 到: 车》 《 ( 与 等精 很多表象上的相似, 实质上 人迷失了, 他的一切行为都变得无意义、 荒 却貌合神离。 诞、 没有用处。从这个意义看, 是 ” 《 等恕 典型的 一、等待” “ 主题 荒诞剧, 《 车脚 仅是借用了 一点荒诞的手法, 认为 车》 《 的批评者的主要依 取的是“ 《 模仿 等》 荒诞” 一词“ 不合常理、 有违现实” 的 据就是《 与 车》 等》 《 主题均为“ 等待”这种说 本意。 , 法并非全无道理。 首先,车》 《 中人物都没有具体姓名, 不 《 中, 等》 星期六黄昏, 两个流浪汉在路 过从作者为他们命名的方式仍可看出他们 边一棵枯树下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 戈多迟 是各个社会群体的代表。 他们进城各有所求: 迟不来, 他们只好以无聊的梦吃、 无聊的举 爱情、 前途、 家庭、 运气、 兴趣、 事业、 乃至一顿 动打发无聊的时间。 其间虽有一对主仆— 饭, 城市寄托着他们的憧憬, 公共汽车是助他 波卓和幸运儿经过, 什么事都没发生”最 们实现目的的工具。 却“ 。 他们的“ 无名” 恰好说明 后, 一个小男孩捎来戈多口 “ 信,戈多今晚不 他们普遍存在于生活中。 与此相反, 中出 《 等》 来了, 明天准来”于是他们只能继续这种无 场人物均有名有姓, , 却没有明 确的社会身份。 望的 等待城车桐 样是星期六下午, 一群人在 爱斯特拉冈 说他曾是个诗人— 证据只是身 郊区公共汽车站等车进城, 公共汽车却始终 上的破衣裳;两个流浪汉要通过戈多才能弄 没有靠站, 他们抱怨、 诅咒, 但仍然怀着一线 清楚自己的处境, 戈多是他们“ 得救” 的希望 希望在等待, 一年、 五年…… 最后才发现那是 所在, 他们却弄不清等待的时间、 地点是否正 一个废弃车站。 只有“ 沉默的人” 早早离开, 步 确, 甚至对他们与戈多之间是否真有约定、 戈 行进城。 多是否会信守诺言也全无把握;他们想知道 但两剧对“ 等待” 的态度不同o 等》 ( 是人 戈多能提供什么以决定该答应还是拒绝, 而 类无法逃脱的宿命的隐喻, 两个流浪汉是整 事实上, 当初人类“ 趴在地上” 向戈多提出“ 一 个人类的缩影, 对所有人而言, 做什么或不做 种泛泛的乞求” 时就已经放弃了权利(就像幸 什么没有区别, 逃避也好, 挣扎也好、 等待也 运儿在主人波卓面前一样) , 他们不可能与

人类生存的困惑与超越_从_等待戈多_与_车站_的比较谈起

人类生存的困惑与超越_从_等待戈多_与_车站_的比较谈起

《等待戈多》和《车站》分别是法籍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和中国实验戏剧家高行健的代表作。

两部作品都因其独创性而在发表之初轰动一时,在戏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于《车站》发表在后,而且其在戏剧表现形式及意象处理上与《等待戈多》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在发表伊始就有评价认为,“《车站》这个戏不仅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表现形式,也体现了西方现代派作品所惯常表达的思想内容,《车站》在手法上是荒诞的,在思想上有着浓厚的存在主义色彩”;有的评论则明确指出,《车站》就是套用《等待戈多》的产物。

那么,曾经轰动中国戏剧舞台的《车站》果真就是《等待戈多》的简单移植和模仿吗?本文试图运用比较的方法,将《车站》与《等待戈多》进行客观的分析,揭示荒诞派戏剧对中国实验戏剧的影响,展示中西不同的文化和创作背景,从而更准确地评价《车站》这部颇多争议的作品。

《车站》叙述了某个周末下午,城郊公共汽车站聚集着一群等车的人:他们有想到城里“赶棋局”的大爷;有第一次约会朋友的“姑娘”;有想进城喝酸奶的“愣小子”;有急于回家缝补洗涮的“做母亲的”;有专程到城里赴宴的“马主任”。

此外,还有一个沉默的中年人。

他们一等再等,却总等不到靠站的汽车。

人们焦急、烦躁、抱怨、失望,总觉得应该走,又怕万一人走车来,一年、二年……整整等了十年,人们才发现站牌上没有站名,是一个废弃的车站。

只有那个“沉默的人”在等了一阵后,大步走了。

此后“沉默的人”的主题音乐多次出现,与戏剧场景中众人的等待形成一种声画对立。

这是一出典型的象征剧,场景、音乐都是象征的,人物则接近于符号,剧作者甚至对景观作这样的暗示:“(车站的)的铁栏杆呈十字形,东西南北各端长短不一,有种象征的意味,表示的也许是一个十字路口,也许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交叉点,或是各个人物生命中的一站。

”①“无望的等待”是作为喜剧嘲弄的对象,而不是作为对人类生存处境所作的历史性估量。

作为象征性的舞台形象,“沉默的人”象征一种观念,一种生活态度,不因为其载体是单独的一个人,就是象征个人主义。

浅析存在主义视域下《等待戈多》与《车站》主题的相似性

浅析存在主义视域下《等待戈多》与《车站》主题的相似性
塞 缪尔 ・ 贝克 特 的 《 等 待 戈 多 》 影 响 着 欧 洲 乃 至 丁 ・ 海 德格 尔 . 存 在 与 时 间: 修 订 译 本 [ M】 . 生活 ・ 读
世 界 的 戏 剧 文 学 思 潮 ,被 称 为 “ 二 十 世 纪 最 重 要 的 英 书 ・ 新知 三联书 店 , 2 0 0 6 . ) 。 语 戏 剧 ”( B e r l i n N . T r a i l i c o f O U r S t a g e : Wh y Wa i i t n g f o r 在等待 的过 程 中,人物们 也 曾尝试 消除心 中之 “ 畏” ,
畏 ”的状 态 ,但 这种 改变 却不 可 目 前 国外对 于 《 等待戈 多 》与 《 车 站》 的对 比研究 主 赶 、拦截 公车试 图 改变 “
国内此研 究主要 集 中在戏剧 手段 、 民族 性体现 、戏剧 文学 望 的循环 。
( 二) 等待 场所 中的 “ 偶然荒诞
既然 “ 等 待 与希望 ”是两剧 所表 达 的共 同主 题 ,那 么 自然 要有 “ 等 待 的场 所 ,即戏剧 的舞 台设 定, 舞台 中所
品 读
浅 析存 在主 义 视域下《 等 待戈多》 与《 车 站》 主 题的 相似 性
勾健龙 吕春 媚 大连 外 国语 大 学
摘要 :《 等 待 戈 多 》与 《 车站 》 是 塞缪 尔 ・ 贝 克特 和 主 义 中的 “ 畏 产生关联 。 高行 健 的代 表作 ,两 部作品 因其荒 诞性 于发表 之初轰 动一 《 等 待 戈 多》 中 “ 畏 ” 的体 现渗 透 于全 剧各 处 。爱斯
时 。虽然诞 生于截 然不 同的 文化背 景之 中,但在 存在 主义 特 拉 冈挨 了打 ,却不 知原 因,然 而不论 其挨 打与否 ,其心

对《车站》“等待”主题新的诠释

对《车站》“等待”主题新的诠释

国当代戏剧的深人发展提供任何宝贵经验。直到
1 9 8 4 年底 , 批判风潮才接近尾声。为何《 车站》 会
受 到如 此 的 批 评 ?若 仅 仅 因 为剧 情 的平 淡 无 奇 ,
幽默小说 , 后朦胧诗派 , 第三代诗人等均受到 了文
坛 的质 疑 , 这 是 肯定 的 , 也是 不 可避 免 的 , 任 何 文 学 的探 险都 需 要 勇 气 和 决 然 的反 叛 姿 态 , 现 代 主
等 车进 城 , 先 是 为排 队 秩序 等闹 了不 少 纠纷 , 在 这
上, 在所诠释 的主题衍伸 点上都是完 全不 同的。 《 车站》 的魅力是无 限的, 只有脱离 出外在 的戏剧 形式 , 从更深层次的创作基点去挖掘 , 才可以从真 正意义上理解《 车站》 。
中间有几次车过站但却都未停 。不知不觉人们发 现 等 车 已经 等 了一 年 多 , 夜来了, 雨雪 来 了 , 他 们
开始 怀疑 此 站 或 许 早 已取 消 了 , 但 却 舍 不 得 离 开 而继续 侥 幸 地 等下去 。只有一 个“ 沉 默 的人 ” 早就
二、 《 车站》 与《 等 待 戈 多》 的创 作层 次
不 同 纵观 8 0 年代 的中国, 当代文学刚刚“ 解冻” ,
地下 文学 走 向前 台 , 展 现 着 不 同格 局 的文 学 创 作
第2 4卷 第 4期 2 0 1 4年 8月
甘肃 广播 电视 大学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Ga n s u Ra d i o & TV Un i v e r s i t y
V0 1 . 2 4 N0 . 4 Au g . 2 0 1 4
对《 车站》 “ 等待" 主题新 的诠释

相似和对立:《车站》和《等待戈多》主题之比较

相似和对立:《车站》和《等待戈多》主题之比较
反 映 了各 自的 时代 特 征 、 活 状 况 和价 值 取 向。 生
[ 关键 词 ] 《 等待戈多》 《 ;车站》 主题; ; 主题思想; 漂泊者 [ 中图分 类号 ]I0 . [ 献标识 码 ]A 16 4 文 [ 文章编 号 ]17 —6 0 2 0 ) 00 6 - 6 28 1 (0 6 1 -0 60 4
无 终 的 等待 , 示 了现 代 社 会 中人 类 生存 的 荒诞 与 绝 望 , 展 又通 过 漂 泊者 波卓 和 幸 运 儿 的遭 遇 强 化 了存 在 的 无 意 义 ; 《 车站 》 现 实主 义作 品 , 然也 涉及 了等 待 , 却 通 过 漂 泊者 “ 默 的 人 ” 是 虽 但 沉 的积 极 行 动 , 励 人 们 积 极 进 取 , 定 了 鼓 否 消极 的 等 待 。 否认 了人 类 生存 的 荒诞 与 绝 望 。 因此 , 剧 在 主 题 ( ujc) 相 同 而 在 主 题 思 想 (h m ) 对 立 , 也 两 sbet 上 t e上 e
乎 没 有 什 么 情 节 , 缺 乏 有 意 义 的 动 作 , 物 性 格 没 也 人




有 什 么 发 展 , 物 的 境 况 也 没 有 得 到 任 何 改 善 。 第 人

2 世纪 8 0 0年 代 , 索 剧 ( 称 实 验 剧 、 锋 剧 ) 探 或 先
在 中 国 剧 坛 崛 起 , 是 一 次 突 破 中 国 话 剧 发 展 固 有 这 模式 的束缚 、 意 求新 求变 的理论 探索 与创作 实践 。 着
相 照看 着 一 起 往 城 里 走 去 。
由于该剧 使用 了荒 诞 的手法 和 等 待 的 主题 , 们很 人
波 卓 牵 着 幸 运 儿 从 他 们 身 边 经 过 。傍 晚 时 一 个 送 信

《车站》与《等待戈多》

《车站》与《等待戈多》

评述高行健的《车站》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尽管高行健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是由于受国内政治文化的影响,他的好多作品遭到封杀,所以以前没有接触过他的作品,在网上想要找有关研究高行健的网站也很难,因此对他的了解多多少少个人观点和看法比较多。

刚读《车站》时觉得这部戏剧有点无聊,尤其是大爷与马主任的一段对话:“您这是什么意思?没意思。

这没意思是什么意思?没什么意思。

这没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没什么意思就是没什么意思。

您这没什么意思就是没什么意思不是没意思!那您说什么意思?您这没什么意思就是没什么意思背后的意思很明白!”不知别人看这段对话是什么感受,而我却觉得这就像两个无知小孩在打“嘴官司”,是一段很无聊的对话,用一个不怎么合适的词,是有点“秃头歌女”吧!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把这样一段对话放在这里,是为了体现他的戏剧贴近生活吗?不了解。

这部作品看起来很是吃力,尤其是结尾部分,将甲乙丙丁戊己庚的话穿插起来,最后我将每个人说的话何在一块才完全读通顺,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意思,是为了像观众展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在同时进行着一定的心理活动吗?也不了解。

全剧以一个小车站为背景,星期六下午,各式各样的恶人来到此地等车进城,为排队秩序闹了不少纠纷,但几次有车过都不停。

后来人们发现已经等了一年多,夜来了,雨雪来了,他们明白此站已经取消,却舍不得不等下去。

只有一个“沉默的人”早就离开车站,步行进城,也许早就到达目的地。

对于这些在等车进城的人来说,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等的过程,其实等的结果无非两种:“来与不来”,就跟人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来与去都被事前限定,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每个人都在等,但每个人等的过程去大不相同!这就是各自的生活,一种等的生活。

还有一种解释,生活仅仅是在等吗?仅仅是期盼结果的出现吗?不是的,其实,等就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就是在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

《等待戈多》写的是发生在两个黄昏的事情,但是没有什么清洁可言。

《等待戈多》中人们悲哀的生存姿态

《等待戈多》中人们悲哀的生存姿态

《等待戈多》中人们悲哀的生存姿态——浅析当时社会背景造成的生存境况文新院09级4班戴望090801040最初接触《等待戈多》是在高中,当时最迷茫的“戈多”到底是谁,一直以为这是一个人的名字。

后来才知道这是一种希望的寄托。

谈到这部作品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荒诞。

剧中两个人物狄狄和戈戈不断呈现着同一个场景,就是等待戈多,最荒诞的是他们连戈多是谁,长什么样子,什么时候来都不知道,只是在不停地等待。

一部作品产生总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也是其社会状态的反映。

有人说“文学作品是历史特别是战争的一面镜子”。

这就让我不由的想到了这部剧本的写作背景,《等待戈多》写于二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战争给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本剧作者塞缪尔.贝克特的心灵也带来了深深的创伤。

他的小说多多少少反映出了他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

他1948年创作的荒诞派戏剧作品《等待戈多》,成就很高,影响很大。

这里我想谈谈的是《等待戈多》所产生的社会根源,由此导致了人们悲哀的生活姿态。

在塞缪尔.贝克特生活的那个年代,经济危机与法西斯势力的迅速膨胀。

英国政府面对法西斯的嚣张气焰而采取绥靖政策,终于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二战中,英国的国力遭到了严重的削弱,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二战后,西方世界一片残垣断壁,英国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萧条,给英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精神创伤,人们对战争充满了仇恨。

面对萎靡不振的英国社会,人们情绪消沉,一大批知识分子对于当时的社会感到不满,陷入了苦闷和彷徨,但苦于找不到出路,他们只好用一种悲观,失望的态度去看待整个世界.塞缪尔•贝克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等待戈多》。

我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部荒诞无头绪的戏剧,可以取得如此成就,通过对其社会因素的剖析,我明白了,是因为作者所描绘的这幅循环往复的画面实际上是一个失望时代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悲哀的生存姿态,似乎生命都变得无意义了,也是人们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的表现。

《等待戈多》:一曲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寓言与悲歌

《等待戈多》:一曲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寓言与悲歌

《等待⼽多》:⼀曲现代⼈精神困境的寓⾔与悲歌2019-10-14摘要: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贝克特的剧作《等待⼽多》,是⼀幕表现20世纪现代⼈精神困境的荒诞剧,是⼀幕⼈类等待与幻灭的悲剧,是西⽅现代荒原上再次上演的西绪福斯神话;贝克特善于从哲学或终极关怀的层⾯来思考⼈类的存在问题,置⾝于异化世界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尔,是踟蹰徘徊在两难⽣存境遇中苦苦寻求救赎希望的现代⼈的缩影,他们在充满悖谬的希望与失望之间永⽆休⽌的等待,实质上是⼈类的本质和荒谬性存在状态的寓⾔式表征。

关键词:戏剧艺术;贝克特;《等待⼽多》;荒诞派戏剧;异化中图分类号:J80-02⽂献标识码:A贝克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他⽬睹了两次世界⼤战给⼈类带来的灾难性毁灭,认为世界是荒诞的,历史毫⽆规律可⾔,⼈的命运是偶然的。

贝克特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发展了加缪的“荒诞”观念,⼒图通过⾃⼰的作品表现⼈与世界的存在状态的荒诞感与悲剧性。

由于他的戏剧所具有的“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P.3)⽽获得1969年诺贝尔⽂学奖。

⼀、《等待⼽多》:现代⼈精神困境的荒诞“⾔说”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多》是⼀部莫名其妙但思想深刻的荒诞派戏剧,作品为我们描摹了⼀幕现代⼈⽣存的荒原图景:“乡间⼀条路,⼀棵树,黄昏。

”如此荒凉的舞台时空背景,正是⼆战时期欧洲遭受炮⽕轰炸后满⽬疮痍的废墟状态的缩影与写照。

《⼽》剧剧情极其简单: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尔(狄狄)都是卑微、低贱的⼩⼈物,他们在黄昏的乡间⼩路边⼀棵树下等待从未谋⾯的⼽多。

他们整天把时间耗费在那些毫⽆意义的⽣活琐事上⾯:脱下靴⼦,再穿上靴⼦;拿掉帽⼦,再戴上帽⼦;做些机械重复的动作。

但⼽多迟迟不来,他们烦闷得想⾃杀,但⼜不⽢⼼,想等⼽多来弄清⾃⼰的处境再死。

总算等到了来⼈,却不是⼽多⽽是波卓和幸运⼉:波卓⼿持鞭⼦,⼀⼿牵着被拴着脖⼦的幸运⼉;幸运⼉扛着沉重的⾏李,脖⼦被勒得正在流脓,波卓随意虐待幸运⼉,称之为“猪”,挥来斥去,幸运⼉也惟命是从。

论高行健戏剧艺术的借鉴与创新——《车站》和《等待戈多》戏剧手

论高行健戏剧艺术的借鉴与创新——《车站》和《等待戈多》戏剧手
和努 力 。
作者简介 :景晓莺 , 上海师 范大学外 国语 学院讲 师。
个代表物质 , 一个代表精神。 两个不同的角度指 向同

个 观点 : 剧 中人 物代 表 着整 个人 类 , 由此 提 醒读 者
剧 中人 物 的悲 剧是 具 有普 遍 性 的 。贝 克特 的 戏剧 往

5 6 ・ 华 文 文学 2 0 1 4 . 5 . ( 总第 1 2 4期 )
论 高 行 健 戏 剧 艺术 的借 鉴 与 创 新 ・ 5 5 ・
论 高行 健戏剧 艺术 的借鉴 与创 新
— —
《 车站》 和《 等待 戈 多》 戏剧手段 之 比较
景 晓莺
( 上海 师范大学外 国语学 院 , 上海 , 2 O l l O O )

要:《 车站》 借 鉴了《 等待 戈多》 的西方现代 主义戏剧技法 , 如象征、 荒诞 、 艺术的抽 象等手段 , 并
的程 度 不 同 , 因而 他 们 在 现 代 主义 戏 剧 风 格 上 有 所
差异 , 或者 侧 重 点不 甚 相 同 。
1 . 象征
《 车站》 被一些 评论家认 为是《 等待戈 多》 的 翻版 。 瑞典文学院院士 、 诺贝尔文学奖资深评审委员 马悦
然 先 生认 为 , 高 行 健 受 贝 克 特 的影 响 , 但 是 在 被 问
爱斯 特 拉 冈 、 弗拉 季 米 尔 、 波卓 和幸运 儿 并不 仅 仅是 四个 特别 的人 。有 学 者认 为 , 就 名字 而 言 , 爱 斯特 拉
冈是法 国人 , 弗 拉季米尔是俄 罗斯人 , 波 卓是意大
利人 , 幸 运儿 是英 国人 。 也 有 学者 提 出两个 流浪 汉一

从荒诞剧《等待戈多》看人生的意义和困境

从荒诞剧《等待戈多》看人生的意义和困境

57
纸贵
遇的两个老流浪汉分别扮演波卓 和 幸 运 儿 的 角 色, 把 昨 天 发 生 的 对 话 和 动 作 重 新 演 绎 了 一 遍, 然 后 俩 人 又 发 生 了 争 吵, 继 而 又 言 归 于 好。 这 时 候, 波 卓 和 幸 运 儿 又 一 次 重 新 登 场, 波 卓 依 然 用 绳 子 牵 着 幸 运 儿, 然 而 波 卓 已 经 不 幸 地 遭 遇 双 目 失 明 的 情 况, 完 全 没 有 了 昨 日 的 霸 道 和 威 风, 甚 至 都 不 记 得 曾 经 见 过 他 俩。 两 人 离 开 后, 来 了 一 个 孩 子, 他 自 称 是 戈 多 的 信 使, 传 信 说 今 晚 戈 多 不 来 了, 但 明 天 肯 定 来。 结 果 第 二 天 又 是 一 样 重 复 前 一 天 的 情 况, 盼望后又失望的两人逐渐陷入绝 望, 解 下 裤 腰 带 想 要 自 寻 短 见, 结 果 腰 带 意 外 折 断, 没 能 死 成, 似 乎 这 就 是 天 命。 好 死 不 成, 俩 人 只 能 赖 活 着。 埃 斯 特 拉 冈 提 议 俩 人 别 等 了, 一 起 离 开, 弗 拉 季 米 尔 也 同 意 了, 然 而 俩 人 又 像 约 好 了 一 样, 谁 也 没 有 迈 动 脚 步。 全 剧 就 在 这 样 的 循 环 等 待 —— 往 返 重 复 —— 等 待 盼 望 —— 现 实 无 奈 —— 加 剧 绝 望 —— 继 续 等 待 中 落下帷幕。
一、人生是一个漫长而无尽 等待过程
无论是时间、地点还是人物, 故 事 的 三 要 素 极 其 简 单, 开 始 发 生 的 时 间 是 黄 昏, 地 点 是 一 条 乡 间 的 无 名 小 路, 背 景 是 一 个 寸 草 不生的小土墩子和一棵光秃秃的

比较等待戈多和车站

比较等待戈多和车站

试比较《等待戈多》与《车站》中山大学法语硕士研究生金晔之2002年1月关键词:等待戈多,车站,荒诞主义,现实主义《等待戈多》是法籍爱尔兰裔剧作家塞缪尔·贝克多的成名之作。

这部两幕剧颠覆了传统戏剧的条陈,打破了人物情节,戏剧冲突的限制,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荒诞派剧作的典型代表作品。

《车站》是中国八十年代的一部剧作,由旅法华裔作家高行健创作。

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曾在国内引起巨大的争议,被称为中国的荒诞戏剧,而高行健也因《车站》及同类型的几部作品在艺术内容和形式上的超越而被认为是中国“先锋戏剧”之父。

然而对于《车站》,很多人颇有微词,认为它是《等待戈多》的中国翻版而已,是对贝克特的拙劣摹仿,对西方现代主义的低俗附庸。

诚然,《车站》从西方荒诞派戏剧,甚至直接从《等待戈多》里借鉴了很多东西,两部剧在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但若是因此就说是简单的模仿照抄,似又不妥。

受到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这两部剧目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各有自己的特色。

这两部剧表达的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等待。

时代背景《等待戈多》诞生于一九五二年,二战结束不久,欧洲尚处于恢复期的时候。

作者贝克特亲历过“一战”“二战”这两次人类世界毁灭性的灾难。

两次大战在欧洲人的心理上也留下了难以平息的创伤。

“二战”结束后,西方社会面临着信仰坍塌、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精神危机:忧虑,迷惘,对未来感到渺茫和绝望——欧洲陷入极大的痛苦与悲观的精神状态之中。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等待戈多》表达了当时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时代情绪和精神危机感。

《车站》写于八十年代初。

那时的中国经历完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初期,西方各种思潮价值观念忽然之间一起涌入初开的国门。

传统的价值体系已经在经年的革命和斗争中完全颠覆,西方的新观念目不暇接还没来得及被好好理解分析。

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尚在构建之中,孰是孰非,中国人在面对新鲜事物的激动之余也是彷徨迷惘的。

改革究竟把我们带向何方?那十字路口一样的《车站》试图表现的正是当时国民的心理状态。

《等待戈多》所体现的二战后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等待戈多》所体现的二战后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从《等待戈多》看二战后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摘要:萨缪尔·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用荒诞的手法成功刻画了社会幻灭的现状和人类精神世界的迷惘、苦闷和空虚。

反映了二战后人类信仰的缺失,文化根基被切断、对未来希望深感渺茫的困境,表现了现代文明中一些人精神上的等待与失望、苦闷和迷惘。

关键词:等待戈多;荒诞戏剧;精神世界萨缪尔·贝克特是二十世纪的一位文坛巨匠,荒诞派戏剧大家。

他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运用荒诞手法刻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社会迷失的现状,当代人迷惘的生存状态、苦闷和空虚的精神世界。

他笔下的荒诞派戏剧正如马丁·艾斯林所说的那样,“这些剧作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尾……这些剧作时常似乎只是梦境和噩梦的反应……这些剧作时常只有不合逻辑的唠唠叨叨”。

在虚无中刻画真实,荒诞中体现存在,是贝克特独具特色的创作方式。

剧作在荒诞的背后,深刻地表现了现代文明中的人生处境:生活在盲目的希望之中。

人们遥遥无期地等待着一个模糊的希望,到头来只是一场梦幻,只有失望、再等待、再失望,在等待中耗尽生命,在失望中饱尝痛苦。

《等待戈多》描绘了人类在虚无中等待希望和救赎,在痛苦中追寻快乐与满足的存在现状与精神状态。

一切皆在希望中开始,一切又都在痛苦与失望中幻灭或不了了之。

等待和追寻,不论其是消极还是积极,是充满希望还是漫无目的,是有意义还是无结果的,都是人类两大主要的生存状态和文学中的两大对立又统一的研究主题。

等待和追寻时而如同两条平行线,各不相干,正如狄狄和戈戈的等待状态与波卓和幸运儿的追寻状态。

等待和追寻时而又如同一个十字路口,两大主题相交之后再次分离,而这个相交的点就是波卓和幸运儿看到等待的狄狄和戈戈时,两组人物在舞台上的交集。

以往关于《等待戈多》的主题研究多集中在其等待的层面上,很少重视或发现追寻主题在《等待戈多》中的意义。

本文将等待和追寻两个主题放在平行的视角上研究,论证它们在《等待戈多》中并行的体现、内涵和意义。

解读荒诞剧《等待戈多》: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反思

解读荒诞剧《等待戈多》: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反思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解读荒诞剧《等待戈多》: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反思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050501中文摘要荒诞派戏剧是二战后出现在欧洲戏剧舞台上反戏剧流派,《等待戈多》被认为是轰动当时欧洲乃至世界文坛的荒诞派戏剧典范之作,它是贝克特从小说转向戏剧创作的转折点。

也是20世纪戏剧风格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标志。

它以二战后西方世界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深重的精神危机为基础,揭示战后西方社会的荒诞生存环境、人的孤独、沉寂、绝望、生命的无意义等精神困境以及在这种境遇里“等待”的意蕴。

《等待戈多》宣1953年问世以来就以其晦涩难僵的内容,荒诞不经的表现形式两著称因而在文学界、评论界颇受关注,直到今天,关于该剧的新见解不断问世,对它的评论和阐释也是见仁见智。

二十世纪60、70年代国外对此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而从80年代开始主要研究其艺术性。

国内对荒诞剧的研究始于80年代中期,对国外成果译介者多.具有新意见解独到者少。

在论及该剧的哲学层面时,有论者认为副中虽涉及到一些哲学命题,但没有象萨特一样在作品中展开论述并得出结论,并未表达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进而指出“《等待戈多》是一则人类寓雷。

.….除此之外不应对其进行哲学阐释:也有论者坚持“《等待戈多》就是存在主义思想的图解:本篇论文以存在主义文论为依据,通过文本分析,以期探讨和重新审视这鄱副与存在主义之间的关系及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和这部剧之间的关系。

本文由五部分物成。

第一部分是导论。

这部分简介了贝克特的文学成就.《等待戈多》的概要,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同时提及论文选题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了论文涉及的文学批评理论一存在主义文论,存在主义哲学和荒诞派戏剧。

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分五个方面深人分析,揭示《等待戈多》中所体觋出的存在主义诸方面。

首先.从剧本的标题着手,旨在说明悲喜剧就是用轻松的戏剧形式来表达一个严肃的悲剧主题。

卢卫平 《车站》赏析

卢卫平 《车站》赏析

卢卫平《车站》赏析剧作有一个简单的情节,八个人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和愿望在周末下午来到一个车站等车进城,几次车过不停之后,其中一个“沉默的人”坚定步行进城,其余七人则在焦躁不安、抱怨责骂和偶然对“沉默的人”的猜想中继续原地等待,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车还是没有来,人们这才偶然发现这个车站早被废弃了。

《车站》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于1983年。

时值改革开放之初,新旧观念的碰撞十分激烈,剧作明显借鉴戏仿荒诞派戏剧,又融入剧作家对当时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生存状态的敏感意识,以“喜剧”方式表现了模糊的荒诞感和悲剧意味。

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该剧的认识并不统一,不久剧作即遭禁演。

现在看来,剧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对于积极行动、自我救助的现代人生主体精神的肯定,以及对因循保守、目光短浅、缺乏主见、消极被动的人生态度的善意嘲讽和警示,恰恰是剧作家敏锐把握社会观念变革并积极运用创新的艺术形式将其表现出来的探索先锋进取的特点。

在艺术形式上,《车站》明显地借鉴了贝克特《等待戈多》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又立足于本土的日常生活经验之上,两相结合,对剧中所欲表现主旨赋予了新的内涵。

剧中人各自带着自己的生活背景而来,并满怀着对现实生活中不同目标的憧憬,家长里短的主妇、初次赴约的少女、满怀理想的青年考生、自信技艺超群的师傅、满足于现实既得利益的主任、无所事事却对现实处境愤懑不满的愣头青小伙、痴迷棋艺的大爷,还有不说一句话只有行动的“沉默的人”,戏剧台词几乎全是平直朴素的生活语言,观众非常容易就能将自己同演员扮演的角色进行替代性置换。

从这种情形来说,舞台本身就是社会,社会也即舞台,角色即观众,观众即角色。

这样的创作思路,从剧作结尾所有角色还原成普通观众“甲乙丙丁……”并对剧中人加以评论的设计可以得到体现。

而人们在车站一等就是十年,这种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的象征性极强的行为,何尝不是一种隐喻,嘲弄了盲目、被动、保守,在无望的等待中白白耗费时间的生活态度和行为。

浅析《等待戈多》与《车站》对现代人生悲剧的揭示

浅析《等待戈多》与《车站》对现代人生悲剧的揭示

浅析《等待戈多》与《车站》对现代人生悲剧的揭示发表时间:2011-05-09T10:00:12.61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3月上作者:王超鸿[导读] “二战”的爆发使全世界的人直接面对着死亡的恐惧,对现实世界充满怀疑。

王超鸿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0047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0000-01 摘要:“二战”的爆发使全世界的人直接面对着死亡的恐惧,对现实世界充满怀疑,对社会现实感到绝望,自我如何选择成为是否酿成人生悲剧的关键。

不同于传统悲剧,现代悲剧意蕴的表达由外部冲突转向主体对生存异化的悲剧性体悟,因而悲剧艺术由对行为与情节的倚重转变为对内心与精神层面的渲染,而且表现的更为荒诞。

但这荒诞背后则存在着哲理性,让人深思,从而寻求希望。

本文从两个大方面:人与社会的悲剧冲突、人与自我的悲剧冲突,通过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与高行健的《车站》这两部戏剧,来揭示现代人的人生悲剧。

关键词:悲剧;荒诞;等待Abstract: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I" makes the world directly face the fear of death, and people doubt the real world, despair of social reality. Self how to select is a key whether into tragedy or not. Unlike traditional tragedy, the modern expression of Tragedy from the main external conflict to understanding the tragic alienation of survival, so tragic art from the reliance on the behavior and circumstances into inner and spiritual dimensions of the rendering, but also in the more absurd. But behind the absurd, there was philosophical. People ponder and find hope. In this paper, two major aspects: the tragedy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the tragedy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man and self, by Beckett's Waiting for Godot and Gao Xingjian's Station these two plays to reveal the tragedy of modern life.Keywords: tragedy; absurd; wait现代西方的荒诞悲剧,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不依赖血泊和尸体,利剑和毒药来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属于精神损伤型。

浅析《等待戈多》的后现代性初探的论文

浅析《等待戈多》的后现代性初探的论文

浅析《等待戈多》的后现代性初探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关键词: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反戏剧后现代主史论文摘要:作为荒诞派戏剧的杰出代表人物,一位锐意革新的现代作家以及一位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先驱,贝克特在其名作《等待戈多》中所采用的反戏剧手法不仅使其作品成劳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而且也呈现出了作品所秉有的后现代主义精神。

这里,本文关注了两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它们分别是:主体的消失和不确定性。

1引言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籍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1969年凭借其名剧《等待戈多》获得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坛公认的文学巨匠之一。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杰出代表人物,一位锐意革新的现代作家以及一位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先驱,贝克特力图使其戏剧摆脱西方传统戏剧的法则,突破现代派戏剧的艺术界限,形成自己独特的戏剧模式和风格。

在反叛传统,超越现实方面等,贝克特比任何一位荒诞派剧作家都要彻底。

在《等待戈多》中,贝克特抛弃传统的时间观,淡化戏剧情节,利用贫乏苍凉的舞台背景,浑浑噩噩的人物,反反复复,机械无聊的木偶式动作,以及趋于消解的戏剧语言乃至频繁的沉默来突出人生的无望及生存的荒诞。

贝克特在人物塑造,背景设置,时间处理,戏剧语言及情节结构等方面所采用的反戏剧手法不仅使其作品成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而且也体现出了作品所秉有的后现代主义精神。

1‘性格化”到“非人化”后现代是主体消亡的时代。

西方思想家普遍认为,尼采带头宣布上帝死亡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人的死亡,因为人的一切价值最终要以上帝为依据。

果然,一百年以后,福科宣告了“人”的死亡,他说,“语言的存在只是随着主体的消失而出现的。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话语实践,主体的消失是荒诞派戏剧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的等待,不同的结果——《等待戈多》与《车站》等待主题之比较

相似的等待,不同的结果——《等待戈多》与《车站》等待主题之比较

相似的等待,不同的结果——《等待戈多》与《车站》等待主
题之比较
徐伟
【期刊名称】《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8)010
【摘要】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与高行健的实验戏剧<车站>有着相似的等待主题,但在主题的深化方面有明显区别.<等待戈多>揭示了现代西方人的生存困境,表达了人们苦苦寻求生存意义的痛苦过程.<车站>虽借鉴了<等待戈多>的创作手法,反映的却是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否定消极的等待.这两部作品反映了人们不同的生活状况和价值取向.
【总页数】4页(P52-55)
【作者】徐伟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江苏,连云港,222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论《等待戈多》的"等待"主题 [J], 曾如刚;许淑玲
2.相似的荒诞悲剧不相似的荒诞意味--比较贝克特《等待戈多》与扎西达娃《世纪之邀》的等待意识 [J], 卓玛
3.蝴蝶飞不过沧海——《等待戈多》与《神医》中“等待”主题的比较 [J], 李琳
4.“寻找刘子骥”与“等待戈多”——《暗恋桃花源》与《等待戈多》的主题比较[J], 方桂林;卓光平
5.貌合神离的"等待"——《等待戈多》与《车站》比较 [J], 向心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荒诞的等待——浅析《车站》与《等待戈多》的文学对比

荒诞的等待——浅析《车站》与《等待戈多》的文学对比

- 250-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荒诞的等待——浅析《车站》与《等待戈多》的文学对比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吕梦婷 毛凌滢【摘要】尽管《车站》与《等待戈多》在等待的主题上有很大相似之处,但通过深入分析,笔者发现这两部戏剧也存在很大差异。

本文就通过戏剧冲突、人物刻画和创作手法的对比来分析两部戏剧的特点。

【关键词】冲突 荒诞 静止 多声部引言《等待戈多》与《车站》因为受荒诞戏剧的影响,在创作手法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例如悲喜剧特征,不管是《等待戈多》的无目的的等待,还是《车站》中一瞬一二十年,都脱不开荒诞的特征。

《车站》既是对于《等待戈多》的借鉴,也是对它的突破。

所以二者除了有相同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一、戏剧冲突上的对比作为荒诞戏剧的代表作品,“反戏剧”特征在《等待戈多》中表现地淋漓尽致。

在该剧中,我们找不到一个凝聚剧中人精力的焦点,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世界是简单而又荒诞的世界,他们的世界可称为一个“完美的社会”。

我们找不到一个真实具体的中心矛盾,也就找不到戏剧冲突的存在。

剧中他们两个人的对话和动作没有冲突和紧张感,全剧没有震撼人心的高潮,从而给观众一种无聊荒谬的平和感。

而《车站》是存在戏剧冲突的,愣小子插队、与他人争吵、与戴眼镜的打架都构成了矛盾,造成了剧情的紧张,体现当时剧中人物关系的冲突,是剧中的一个小高潮。

剧中人物其他人物彼此之间也存在冲突,供销主任与木匠师傅,戴眼镜的与下棋大爷,这最初人物间的冲突与戏剧结尾众人间的握手言和,相互扶持,团结一致构成了对比,形成了剧情的逆转。

高行健借用这些冲突和对比推进了戏剧的高潮。

二、戏剧人物刻画的对比贝克特在《等待戈多》一剧中将反人物这一反传统戏剧特点表现地非常明显。

传统戏剧所刻画的丰富多彩的人物个性特征在该剧中并没有体现。

贝克特认为在现代社会,人格异化,丧失人格,所以《等待戈多》一剧中的人物形象单调且抽象。

没有社会背景,没有国籍、家庭、职业,他们的对白大都荒诞,让人摸不着头绪,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等待着戈多,但却不认识戈多,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也不知道他来了干什么,而他们偶尔的幽默言行只是为了消耗时间,更显得荒诞可笑。

执念主导的等待——读《车站》

执念主导的等待——读《车站》

执念主导的等待——读《车站》文/王栩(作品:《车站》,高行健著,收录于《绝对信号》,漓江出版社,2000年11月)高行健的剧作《车站》揭示了世人对待生活和自身命运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与其叫做等待,不如说是一个执念。

等待不过是在执念的主导下世间之人迁延自我的认识罢了。

迁延自我作为对世人的一个总结,让这部剧总体上透着一股悲怆、凄清的意味。

它映照出作者为其标注成“抒情喜剧”的内在涵义,笑中带泪的演绎,方见生活的个中真味。

所以,《车站》一剧,以喜剧的形式承载了个体命运之沉重。

这些沉重的个体又以各自对生活不堪的认识汇集起一幅灰黯的世情画卷,给迁延自我注释出有着苍白色调的普遍性意义。

总归来说,这一意义具有精神疲软的象征性。

它滋生在剧中各个年龄段的出场人物的心底,主导了人物玩世不恭、自顾自怜、愤世、怨艾等世人常见的情绪流露。

这些人物都有不同的情绪,除了沉默的人。

这个没有一句台词的人,用沉默回应人群里传来的争执和纷乱,就连他人的不满与牢骚,在其人面前也无法引起相应的感触。

唯有他,在接连几辆公共汽车到站不停的情况下,毅然地朝城里的方向步行而去。

沉默的人的离去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因为人人都沉浸在自己的执念里继续等待一个所谓的盼头。

人生的寓意莫不如此。

在人生道路中的一个车站上,每个人都在盼着下一趟车的到来,哪怕一趟车接着一趟车的从眼前飞驰而过,这番汽车到站不停的现状也不会打消人们继续等待下去的决心。

既使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决心日渐消磨成人们禁不住怀疑自己的心绪,对自我的迁延仍然会让人们原地踏步,徘徊不前。

寓意若此,一个有如真相的认识则在剧中无形的明晰了起来。

同原地踏步的众人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沉默的人头也不回的大步走了。

这不是沉默的人脱离群体的执拗,而是表现出作出行动的决绝者一向是以少数派的方式存在于世间,以此对照于那个以“世人”称之的大众,或者群体。

剧中人物的执念形态各异,却都给各自对下一趟车的等待注入了合乎情理的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等待戈多》与《车站》对现代人生悲剧的揭示
作者:王超鸿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第07期
摘要:“二战”的爆发使全世界的人直接面对着死亡的恐惧,对现实世界充满怀疑,对社会现实感到绝望,自我如何选择成为是否酿成人生悲剧的关键。

不同于传统悲剧,现代悲剧意蕴的表达由外部冲突转向主体对生存异化的悲剧性体悟,因而悲剧艺术由对行为与情节的倚重转变为对内心与精神层面的渲染,而且表现的更为荒诞。

但这荒诞背后则存在着哲理性,让人深思,从而寻求希望。

本文从两个大方面:人与社会的悲剧冲突、人与自我的悲剧冲突,通过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与高行健的《车站》这两部戏剧,来揭示现代人的人生悲剧。

关键词:悲剧;荒诞;等待
Abstract: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I" makes the world directly face the fear of death, and people doubt the real world, despair of social reality. Self how to select is a key whether into tragedy or not. Unlike traditional tragedy, the modern expression of Tragedy from the main external conflict to understanding the tragic alienation of survival, so tragic art from the reliance on the behavior and circumstances into inner and spiritual dimensions of the rendering, but also in the more absurd. But behind the absurd, there was philosophical. People ponder and find hope. In this paper, two major aspects: the tragedy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the tragedy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man and self, by Beckett's Waiting for Godot and Gao Xingjian's Station these two plays to reveal the tragedy of modern life.
Keywords: tragedy; absurd; wait
现代西方的荒诞悲剧,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不依赖血泊和尸体,利剑和毒药来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属于精神损伤型。

《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剧。

第一幕,黄昏的乡间道路上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戈戈)和弗拉季米尔(狄狄)在苦苦等待他们并不认识的戈多。

他们语无伦次的交谈,做着极其无聊的动作。

第二幕,时辰与地点依旧,光秃秃的树上有了三四片树叶,戈戈和狄狄继续做着穷极无聊的事情。

一夜之间,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无论什么干扰、混乱,戈戈和狄狄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等待戈多。

他们认为只有戈多才可以拯救自己。

法籍华人高行健1981年7月初稿、1982年11月修改的独幕剧《车站》却与《等待戈多》有着相对立的主题。

《车站》讲述了一个简单之极的故事:在一个郊区公共汽车站,星期六下午,各式人等来此等车进城,为排队秩序等闹了不少纠纷,但几次有车过都不停。

人们发现已
经等了一年多,夜来了,雨雪来了,他们明白了此站早已取消,却舍不得不等下去。

只有一个“沉默的人”早就离开车站,步行进城,也许早就到达目的地。

剧情寓意很明显,也很温和,副标题是“无场次生活抒情喜剧”。

本文将通过这两部戏剧浅析现代人的人生悲剧。

一、人与社会的悲剧冲突
1. 人的生存状态
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建构的哲理模式是“等待”,即人生是一场没完没了的无可奈何的等待,在无任何希望的等待中毫无意义地消磨时光,以此来体现人生痛苦、人生无意义的荒诞主题。

两个流浪汉一直在路旁等待戈多先生,但戈多是谁?他何时能来?他们一无所知,也不关心,只是盲目地等待着,期盼着,等待成了他们唯一的生活内容。

高行健以车站为背景,用话剧对白的形式叙述和描绘了一群和你我一般无二的候车族候车时的心态。

他们也排队、串队,他们也焦虑、烦躁,他们等车时欲走还留的想法也正是我们的想法,“要是刚走,车就来了呢?车来了,又不停呢?理智上,我觉得应该走,可说不定,万一呢?不怕一万,怕就怕这万一”,“走,还是等?等,还是走?这真是人生的难题呀!也许命中注定,就得在这里等上一辈子,到老,到死”。

无非很平常的候车,却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等待还是离去,做出一个选择竟是那样的困难。

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等待戈多》是20世纪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又互不容忍的一种现象的呈现,也是人为物欲诱惑、所羁的反应。

剧作家用形象表现了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分崩离析,人与自我分裂,庸俗猥亵,想要依存,又互相折磨,仅仅有共同的等待才能将人们统一起来。

《车站》中人与人之间亦有争吵与漫骂,甚至于殴打。

如愣小子在剧中对大爷说的话“你凭什么?回家去,跟你老娘们臭贫去吧!”,对戴眼镜的说的话“你他妈丫头养的!”……但是,在那车站旁亦有恒久不变的亲情,更有最珍贵的相互之间的关怀。

做母亲的知道姑娘心里的难受,便让她靠在自己的身上痛痛快快地哭一场。

戴眼镜的对姑娘的关怀与倾慕、帮助做母亲的拎包……
二、人与自我的悲剧冲突
1.自我存在
《等待戈多》表现了人类堕落的思想。

戈戈和狄狄思想混乱,精神空虚,语无伦次,行动低级无聊,除了互相攻讦,就是毫无意义、毫无希望地等待。

剧本没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没有戏剧冲突,没有高潮,甚至似乎也没有结束,只有单调的布景,荒诞的人物以及他们似乎杂沓的语言,从而更加深刻地体现人们孤独、迷惘、焦虑、恐惧和无可奈何的等待。

《车站》里在喋喋不休的等待人群中,那位沉默寡言、一言不发的中年人,任谁也没有注意,“不吭一声……头也不回往前就走了”,而大多数的“我们命中注定了就是等,没完没了地等”。

2.人性异化
《等待戈多》中,一直被等待的戈多是一个未出场的人物。

他既可以代表隐形抽象的形象,又可以代表波卓这个显形的形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可是,无论戈多象征着什么,他都只是外部力量,并非是人类依靠自己而去获得幸福。

《车站》中人们一直等待的车,同样被赋予了象征意义。

不同于沉默的人,他们试图为人生寻求一种意义,可是把立足点放在虚无而不是放在人生,因而为人生寻求意义的努力注定会失败。

克洛德·莫里亚克说,时间是静止的,如果它不将我们处死,它可能就不存在。

绝望是一个没有终极的“现在时”。

沉默的人离开了,不再等待。

然而,他却奔向了另一种希望!
三、结论
在科学技术进步及发展的现代社会,人却在逐渐“失落”,不知是否应这样茫然地等待下去,是等待还是离去,这成了一个问题。

意识到生命本身并无预先设定的意义使人终于明白人类本该享有自由的生活。

而发现荒诞则使人能以一种不同的眼光审视一切,人得以拒绝命运的播弄,得以超越现状,得以战胜死亡,并通过斗争和创造否定虚无。

那么,该怎样战胜荒诞呢?自杀不可取,希望也不在考虑之列。

加缪建议反抗,主张挑战,呼吁不屈服于既定的人类状况,倡导人类自身的创造精神。

唯有这些行为举止才能肯定生命的价值,才能保证存在的尊严,才能弘扬人类的智慧、爱心和自尊。

正如《车站》中沉默的人对荒诞所持的解决方法不是自杀,也不是对非理性的世界满怀希望,而是以反抗宿命的方式来证明存在的种种可能性,来体现人类的尊严和伟大一样。

只有做出正确的选择,生活才能成为可能,人类才能重建自己的光荣和崇高。

参考文献:
[1] .郭玉生.《悲剧美学:历史考察与当代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第103页.
[2].王文平.《人类尴尬处境的反思——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载边国恩主编《20世纪外国文学论集》.大众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第220页.
[3].杨思聪,邓阿宁.《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思潮》.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第380页.
[4].刘成富.《20世纪法国“反文学”研究》.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第156页.
作者简介:王超鸿(1987- ),女,黑龙江省鹤岗市人,重庆师范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