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赏析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等待戈多》是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一部戏剧作品。
作品于1952年首次在巴黎上演,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戏剧之一。
《等待戈多》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绝望,同时运用循环和荒诞的元素,给人们带来了深思。
循环是《等待戈多》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整个剧本只有两个角色——弗拉基米尔(Vladimir)和埃斯特拉贡(Estragon),他们一直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Godot)的人的到来。
这种等待以不断的循环和重复为特点,凸显了人类存在的无尽重复和绝望的感觉。
剧中的对话和动作都是重复的,在短暂的间隙之后又回到原点,形成了一个看似无尽的循环。
循环反映了人们生活中常常出现的“等待”的现象。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贡等待戈多的到来,但戈多却从未出现。
这种等待的无果和失望,使得他们感到无能为力和绝望。
这种经历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处的循环中,例如每天的相同的工作、相同的生活习惯、反复发生的事件等等。
人们不断地在循环中重复,但往往感到毫无意义和清晰的方向。
荒诞是《等待戈多》的另一重要元素。
整个剧本中出现了一系列荒谬和违反常规的情节和对话。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贡进行了一连串奇怪的对话,他们的言谈举止充满了荒诞和幽默。
他们谈论鞋子的大小,却无法确定鞋子的颜色;他们试图寻找一种方式来悬挂自己,但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具。
这些情节和对话的荒谬性使观众感到不可思议和荒唐。
荒诞暗示了人类生活的荒谬和无意义。
人们经常陷入不可理解的情况和无意义的对话中,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贝克特通过极端荒唐的表现手法,揭示了人类存在的虚无和荒谬。
观众通过观察剧中角色的荒唐行为,对自己的生活和存在产生了反思。
《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是塞缪尔·贝克特希望通过戏剧作品探讨的主要主题。
循环和荒诞不仅体现了人类存在的重复和无意义,也让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着无尽的重复和虚无。
《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赏析《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
它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虽有一些好评,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后竟被称为“经典之作”。
该剧最初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只有少数人加以赞扬。
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时,被认为是奇怪的来路不明的戏剧,只演了59场就停演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
第一幕。
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
他们从何处来,不知道,唯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
至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道。
在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
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
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
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
第二幕。
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
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天发生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想”、“可以不听”。
等不来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天的失去的记忆,再次谈靴子,谈胡萝卜,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还存在”。
戈戈做了一个恶梦,但狄狄不让他说。
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
干嘛不能?等待戈多。
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次出场。
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
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来。
浅析《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作品评说6NG NG 浅析5等待戈多6的艺术特色梁卫格陈宓作为塞缪尔#贝克特的成名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5等待戈多6在艺术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本文从主题、情节结构、人物语言、隐喻与象征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解读荒诞派戏剧的艺术魅力。
荒诞派文学,是西方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是指戏剧创作。
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于1948年创作的5等待戈多6,是其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
这部作品是一部两幕剧,出场人物只有五个,没有情节,没有开端、高潮,也没有结局。
背景不过是一条路和一棵树。
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简称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简称狄狄)在等待一个叫做戈多的人,而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却是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的。
在这部作品中,从主题、情节结构、人物语言、隐喻与象征方面都充满了浓郁的荒诞派色彩,以新奇、反传统的艺术特色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部作品做一浅析。
一、荒诞抽象的主题表达荒诞派戏剧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5荒诞派戏剧6一书。
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它拒绝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诞的生活,而主张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
这个流派的主要阐释者萨洛特说:/主要人物是没有外形、难以确定、不可捉摸、无法看见的存在,他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往往只是作者本人的变相反映)))他周围的人物都失去了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只不过是这万能的-我.的幻觉、噩梦、幻想、反映、横态或者附庸品而已。
0贝克特从青少年时代即开始写作,到战争结束时,他已有不少诗歌和小说作品问世,1948年到1949年的小说作品有长篇小说三部曲5莫洛伊65马洛纳正在死去65无名的人6,这些小说都意在说明,人生是周而复始的艰辛而又虚无的浪游,是内心的狭小的而又毫无意义的浪游。
他于1948年创作的5等待戈多6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
《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简介:
1、《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2、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艺术特色:
1、荒诞剧的主要特征有:荒诞、抽象的主题;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
2、《等待戈多》中完全抛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
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有戏,但这不可思议的东西却恰恰是《等待戈多》独特的艺术手法。
作者采用的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出现代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
3、剧作用“直喻”的方法强化了“纯粹戏剧性”。
作者通过非理性的夸张,利用各种舞台手段让舞台形象、灯光、道具“说话”,把内在的思想变为视觉形象,以达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
等待戈多赏析分析剧中人物
从《等待戈多》中看对生活的思考《等待戈多》被评论为是“表现对美好的或美好的生活的期待而不可得,隐喻的是人类对现状和未来处于茫然无措甚至绝望的境地。
”我赞同这样一种说法,《等待戈多》带给人的感觉是茫然、荒诞,但是另一方面,对于这种说法还有一种补充,那就是它隐隐的透着积极的一面。
《等待戈多》留给人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思考,思考我们自己又是怎样面对着自己的生活。
《等待戈多》中的主人公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一直处在一个等待的状态,他们在等待戈多,但是他们甚至都不知道戈多是谁,就只是一味的等待。
时间在等待中变得虚无,而生命也在等待中静止。
每一天都是同样的重复。
而虚无的另一面是将死亡也变成了无聊的消遣。
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弗拉基米尔:不错,可是咱们等待的时候干什么呢?”“爱斯特拉冈:咱们上吊试试怎么样。
”也许在空虚无聊的生活中,才会有这种对话。
在剧本的一开始,弗拉基米尔便有一段自己的独白“我开始拿定主意。
我这一辈子老是拿不定主意,老是说,弗拉基米尔,要理智些,你还不曾什么都试过哩。
于是我又继续奋斗。
”他们两个人都在生活中等待,也曾有反思,但是那些反思仅仅限于思想上而已。
或者说对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要怎样做,有了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可是在思考过后,依旧按照老样子去生活。
这样一段独白,好像是对生活朦胧的质问。
“要理智些”“老是拿不定主意”这不就是我们最平常的状态麽。
从全剧来看,弗拉基米尔一直处在一个等待的状态。
他的“奋斗下去”究竟指的是什么,我想可以从“还不曾什么都试过”来理解,奋斗就是指去尝试做别的事情。
那么这样的独白可以看做是他希望改变生活的愿望。
但是他的等待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任何的新意。
我们很多时候也在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反省和思考,但是这样无聊空虚的等待只能带来越来越消极懈怠的生活状态,即便是有了思考依旧是于是无补。
《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赏析《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
它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虽有一些好评,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后竟被称为“经典之作”。
该剧最初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只有少数人加以赞扬。
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时,被认为是奇怪的来路不明的戏剧,只演了59场就停演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
第一幕。
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
他们从何处来,不知道,唯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
至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道。
在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
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
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
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
第二幕。
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
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天发生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想”、“可以不听”。
等不来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天的失去的记忆,再次谈靴子,谈胡萝卜,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还存在”。
戈戈做了一个恶梦,但狄狄不让他说。
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
干嘛不能?等待戈多。
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次出场。
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
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来。
等待戈多分析
等待⼽多分析⼀、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1.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有丰满突出的⼈物形象,有⼈物间性格或其他⽅⾯的冲突,冲突即戏剧。
⽽荒诞派戏剧没有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2.戏剧场⾯、舞台形象的不同,荒诞派戏剧不关⼼是否具有现实⽣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3.戏剧语⾔与⼈物表演的不同,荒诞派戏剧采⽤⼀种⽀离破碎的戏剧语⾔,表明对传统戏剧语⾔的反叛。
⼆、《等待⼽多》的主题和核⼼是等待希望。
是⼀出表现⼈类永恒的在⽆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
“⼽多”作为⼀个代名词始终是⼀个朦胧虚⽆的幻影。
⼽多虽然没有露⾯,却是决定⼈物命运的⾸要⼈物,成为贯穿全局的中⼼线索。
⼽多似乎会来,⼜⽼是不来。
⼽⼽绳⼦也没有。
但他们还是在执着地希望着、憧憬着。
⽆论⼽多会不会来,也不管希望会不会成真,它毕竟使绝望中的⼈多了⼀层精神寄托。
如果说,⼽⼽和狄狄在荒诞的世界中百⽆聊赖地活着、希望着,具有⼀种幽默滑稽成分的话,那么,他们在⽆望的希望中执着地等待也令⼈感动。
他们既不知道⼽多是谁,也不知道⼽多什么时候来,只是⼀味的苦苦等待。
狄狄说:“咱们不再孤独啦,等待着夜,等待⼽多,等待着,等待着。
”天⿊了,⼽多不来,说明天准来,第⼆天⼜没来。
第⼆幕中,⼀夜之间,枯树长出来了四、五⽚叶⼦,⼽⼽和狄狄的穿着更破烂,⽣存状况更糟糕,波卓成了瞎⼦,幸运⼉成了哑巴。
剧中的两天等待情景,是漫长⼈⽣岁⽉的象征。
真是“⼽多迟迟不来,苦死了等他的⼈”。
《等待⼽多》向我们揭⽰了⼀个残酷的社会现实,也给我们以极⼤的启迪:希望是存在的,但要等待希望的实现是未知的,等待就是意味着幻灭。
《等待⼽多》中对希望的等待,体现了贝克特不愿将痛苦的⼈类推⼊绝望的深渊,于⽆望之中给⼈留下⼀道希望之光的存在主义⼈道主义的思想。
该作品的意义有两点:⼀是揭⽰⼈类在⼀个荒诞宇宙的尴尬处境和幻灭情绪;⼆是展现这种处境中⼈类不屈的意志和⼼底那盏不灭的希望之灯。
正如西⽅的评论者所说的,该剧“弹出了⼀个时代的失望之⾳”,表达了“⼀代⼈的内⼼焦虑”。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赏析《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
它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虽有一些好评,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后竟被称为“经典之作”。
该剧最初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只有少数人加以赞扬。
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时,被认为是奇怪的来路不明的戏剧,只演了59场就停演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
第一幕。
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
他们从何处来,不知道,唯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
至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道。
在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
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
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
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
第二幕。
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
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天发生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想”、“可以不听”。
等不来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天的失去的记忆,再次谈靴子,谈胡萝卜,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还存在”。
戈戈做了一个恶梦,但狄狄不让他说。
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
干嘛不能?等待戈多。
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次出场。
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
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来。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1. 引言1.1 介绍《等待戈多》《等待戈多》是法国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被认为是荒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讲述了两个男人弗拉戈(Vladimir)和埃斯特拉农(Estragon)在荒凉荒芜的环境中等待一个叫戈多(Godot)的人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无意义、循环和荒谬的情节,独特的语言和演出方式而闻名于世,被称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戏剧之一。
贝克特通过《等待戈多》将人类生存的困境和无望展现得淋漓尽致,探讨了人类面对生死、时间和存在的苦难。
作品中的循环主题和荒诞主义的手法使读者感到困惑和无力,这也正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
通过对等待、无用和绝望的描绘,贝克特呈现出了一种悲观的人生观,暗示着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无法逃脱的循环。
在《等待戈多》中,贝克特深刻塑造了两个主人公的形象,展现出了人性的脆弱和无助。
他们的对话充满了无奈和荒唐,令人不禁发笑又深感悲凉。
贝克特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话方式让读者在荒诞中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压抑和沉重。
通过对《等待戈多》的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荒诞主义文学的精髓和贝克特的独特创作风格。
这部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深刻的思考人生的机会,同时也引领着文学创作走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1.2 荒诞主义文学的背景荒诞主义文学源于20世纪初期的欧洲,主要表现为对现实生活中的荒诞、荒谬和无意义进行挖掘和揭示。
荒诞主义文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社会,当时人们对传统价值和意义的信仰遭到了冲击,呈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力和绝望感。
荒诞主义文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作家们试图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戏谑和颠覆,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荒诞主义文学受到象征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前卫艺术运动的影响,其核心思想是拒绝传统的逻辑和秩序,突破语言的界限,创造出一种具有荒谬性和反常性的文学风格。
荒诞主义文学在形式上常常采用离经叛道的手法,如断裂的叙事线索、离奇的人物关系和荒诞的情节设置,以此打破读者对现实的固有认知,引发思考和讨论。
《等待戈多》的解读
《等待戈多》得解读文/崔虹萨缪尔·贝克特得戏剧《等待戈多》被公认为就是荒诞派戏剧得经典之作。
自从其1956年出版以来,该剧所表达得存在主义思想一直为许多评论家所关注。
萨缪尔·贝克特就是爱尔兰小说家,荒诞派戏剧得代表作家。
其代表作《等待戈多》奠定了贝克特在文坛上得大师级地位,也为她赢得了久远得声誉。
《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巴黎推出时引起轰动,上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得一出戏。
《等待戈多》以文本与舞台表演得方式延长了读者与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得感觉,这种“等待”更像就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得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得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得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整个剧情用剧中得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
就就是这样一部瞧似重复与无聊至极得戏剧,却就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得经典之作。
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
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
某种程度上瞧,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得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得整个进程。
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得价值批判与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得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得价值重量与批判力度。
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得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得出离时间。
而《等待戈多》中得“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得“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
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得理解与区分。
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就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得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得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
就是得,我想说《等待戈多》中得“等待”就是终极意义上得“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得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得多元性,各自得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与交流,人心与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得距离。
高二语文《等待戈多》课文解析
高二语文《等待戈多》课文解析一、创作背景贝克特出生于20世纪初,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
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
虽然他积极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但战争那可怕的阴影始终在心头难以忘却。
而“二战”后西方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共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无望。
他在此时创作出《等待戈多》是不奇怪的。
作为侨居法国的爱尔兰裔作家,贝克特早年结识了同样侨居巴黎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深受其现代派文学创作的影响。
他在23岁时写的论文《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中,就指责当时的读者只愿意“不费劲”地阅读“形式与内容严格分离”的作品,而不愿意接受像乔伊斯小说那种“直接表述”的作品,因而主张将作品的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获得“形式即内容”的艺术表达效果。
他的小说中的哲学沉思就往往与叙述的无序、情节的重复、词语的含混难以分解,彼此一致。
贝克特的创作有诗歌、小说、戏剧等。
1969年,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诺贝尔文学获。
二、关于“戈多”与“等待”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
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只有些模糊的暗示。
对此,西方评论界众说不一。
有的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人物,有的人认为他是上帝,还有的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亡”。
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答说: “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戈多给剧作增加了很多神秘色彩。
戈多到底是什么呢 ?剧中说,“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
据此可以认为,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戈多似乎能给人以希望,给生活以意义,但直到戏剧结束他也没有出场。
他会来吗 ?人们的等待会有结果吗 ?显然,这只是一种无望且又无可奈何的等待。
戏剧鉴赏 等待戈多
荒诞的世界,精神的救赎——浅谈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
人们用荒诞的行为来对这个荒诞的世界提出希望,本文拟从人类在痛苦的等待过程中寻求生命的意义这一命题出发,探索人在面对信仰的危机及社会的荒诞,如何清醒却又坚韧地活下去。
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
戏剧内容大致为狄狄和戈戈在荒野里百无聊赖却十分执着地等待一个也许永远缺席的“戈多”。
剧中没有离奇的情节发展,没有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没有鲜明的性格塑造,也没有繁复华美的场景安排,但它却带给观众和读者深深的震撼和无尽的沉思。
学界大体认为它反映了人类的生存困境,特别是战后西方社会,人们普遍怀有的那种对生活的无望感、荒谬感,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处的孤独、尴尬处境以及在尼采宣布“上帝已经死了”后人生意义的虚无和终极目标的失落。
但如果认为《等待戈多》仅仅展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是在毫无意义地追求与等待一个虚无的希望,人类的整个行为只是荒诞不经,一切都是无望,仅仅表现了贝克特对生存与生命意义以及对他所置身的现存社会秩序的合理性的质疑,那或许没有完全真正领悟到他的意图所在。
一.荒诞的剧情和世界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奴隶主波佐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两个流浪汉在枯树墩上等待一直未出现的戈多,而戈多到底是谁,剧本中并没有任何说明,只有些模糊的暗示。
第一幕开始时, 戈戈和狄狄在一起等待戈多,他们的等待过程是用乱说乱动来消磨时间。
而这两个人物都是失魂落魄、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波佐和他的奴隶“幸运儿”经过时给他们的等待带来一点变化,在第一、第二幕的最后都有报信的小男孩说戈多今天不来了,可能明天来,爱斯特拉冈问“:那我们怎么办?”弗拉季米尔说“:等待戈多”,这是可以概括的基本剧情。
这部两幕剧的剧情非常简单,没有情景发展,剧情矛盾冲突也不十分明显,人物形象也不是十分清晰,地点和时间也没有交代清楚,可以说通篇都是杂乱无章的对话和荒诞的行为,也没有出现一般戏剧都会出现的高潮。
外国文学------等待戈多赏析
荒诞派艺术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浅析《等待戈多》年级学院专业学号姓名任课教师完成时间 2011年5月25日成绩荒诞派艺术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浅析《等待戈多》内容摘要:荒诞派戏剧就是在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体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出现在法国,是二战后西方戏剧界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
1953年,当贝克特运用荒诞的怪异的创作手法打造出的《等待戈多》上映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就是通过浅析《等待戈多》来探索荒诞派艺术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荒诞派艺术《等待戈多》异化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摧毁了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矛盾重重,使得整整一代人对美好的生活的憧憬,流于幻灭,给人们的心灵划上了难以愈合的伤痕。
人们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出路,感到四周一片黑暗,前途渺茫,因而情绪低落,产生了悲观绝望思想。
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社会上泛滥,文坛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新的现代派文学流派。
荒诞派戏剧就是在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体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出现在法国,是二战后西方戏剧界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
1953年,当贝克特运用荒诞的怪异的创作手法打造出的《等待戈多》上映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法国战后最叫座的一出戏,被译成了20多种文字。
此后荒诞派作品层出不穷,在欧美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而贝克特也成为了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和最有力的代表。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创作的第一部舞台剧,1952年首先以法语出版,1953年在巴黎上演。
《等待戈多》全剧共分2幕,讲的是一条乡间的小路上,流浪汉狄狄和戈戈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的到来。
可是戈多是谁?他们何时约见?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但他们任然苦苦的等待。
《等待戈多》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他没有情节,没有人物之间的心理冲突,没有高潮,是一出典型的“反戏剧”。
贝克特说过:“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纯正的艺术”。
简析《等待戈多》循环式结构的特点及意义
简析《等待戈多》循环式结构的特点及意义《等待戈多》是法国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之一,该剧以其特殊的循环式结构而闻名,该结构不仅为剧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展示方式,同时也突出了剧中主题的深度和重要性。
首先,循环式结构是《等待戈多》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整个剧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由两个人物,弗拉戈和戈多组成。
剧中的四个角色在每个部分中重复着相似的对话和行为,这种重复强调了时间的线性性和无意义性。
这种循环的结构使得观众在观看剧本时感到一种无尽的等待和重复,与剧中人物的生活状态相呼应。
其次,循环式结构传达了剧中主题的深度和重要性。
《等待戈多》主要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生活的无望性。
剧中人物通过等待戈多来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虚和寂寞,然而戈多的到来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改变,弗拉戈和戈多的对话和行动一直循环重复,没有任何进展。
这种无尽的重复和等待传达了生活的无望和虚无,加深了观众对人类存在的思考。
最后,循环式结构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反思和自省的空间。
观众通过看到角色的重复行为和对话,不禁会思考自己的生活是否也有类似的循环和重复,是否也存在着一种无尽的等待和无望。
这种反思
和自省引发了观众对生活和存在的深度思考,推动他们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总之,循环式结构是《等待戈多》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重复和无尽的等待,该剧向观众传达了生活的无望和虚无,并引发观众对生活和存在的深度思考。
这种特殊结构为剧中主题的表达提供了独特的方式,使得该剧成为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等待戈多赏析
。贝克特以一种与荒诞内容相一致的荒诞形式,表现了 西方荒诞的社会现实。这种荒诞,实质上是一种理性的 清醒,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因此,有人称他是“与荒诞 生存状态抗争的贝克特”。 贝克特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主要是“他那 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 得到振奋”,并且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 用”。
二次大战后,西方世界一片残垣断壁,整个 社会正处于重建的过程中,但是,战前和战 争时期遗留下来的许多问题却得不到解 决,人民生活困难,经济凋敝,道德沦丧,一 大批知识分子对于当时的社会感到不满, 但苦于找不到出路,他们只好用一种悲观, 失望的态度去看待整个世界.贝克特就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等待戈多》,借 此折射出西方世界深刻的精神危机.全剧 于半个世纪前在巴黎上演,受到不同的反 响.据说,在当时的巴黎,有人问站在路边 的人在干什么,那人回答说等待戈多,可见 这部作品的影响.
《等待戈多》的解读
《等待戈多》的解读文/崔虹萨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被公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自从其1956年出版以来,该剧所表达的存在主义思想一直为许多评论家所关注。
萨缪尔·贝克特是爱尔兰小说家,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
其代表作《等待戈多》奠定了贝克特在文坛上的大师级地位,也为他赢得了久远的声誉。
《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巴黎推出时引起轰动,上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
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
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
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
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
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
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
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
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
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
《等待戈多》的反戏剧式意象性叙述探析_经典名著赏析论文
《等待戈多》的反戏剧式意象性叙述探析_经典名著赏析论文《等待戈多》乍一看,似乎杂乱无章,给人一种厌烦感。
因为它没有完整动人的情节,也没有剧情的发展。
结尾是开端的重复,终点又回到了起点;没有戏剧冲突,只有杂乱无章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人物没有正常的思维能力,也谈不上真正的人物塑造;地点含含糊糊,时间也超出了常规[1]。
但这些正是作家为要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而精心构思出来的,恰恰正是他的创新之处。
实际上归根结底,《等待戈多》的真正创新之处所体现的一切,都是由它独特的不同于传统情节剧的潜在叙述和显在叙述的基本叙述方式所决定的。
就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的基本叙述方式而言,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反戏剧式意象性叙述。
它的典型性就在于戏剧叙事的反情节性。
这种叙述中也有传统的显在叙述和潜在叙述两种叙述方式渗透其中。
总结其叙述手段主要有五个:一、戏剧情节的极度淡化和舞台直喻手段的广泛运用《等待戈多》与传统意义上的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大不相同,几乎无情节可言。
整个剧情都靠对戈多的等待来贯穿。
一个最简单的情节无非是两个流浪汉在等待的过程中穿插着奴隶幸运儿被奴隶主波卓欺压,强迫他思想,他不停地哭泣,一夜间他变成哑巴,波卓变成瞎子的冷酷现实。
再者就是戈戈和狄狄等待过程中的百无聊赖和一系列烦躁不安的细微动作。
一会儿天黑了,一个小男孩来了,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
然而第二天天快黑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却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也不来了,明天也许会来。
他们失望之余,想在近处的一颗枯树上上吊。
但最后还是不能放弃戈多到来的美好期望,于是就继续等了下去[2]。
舞台直喻是其情节淡化的重要手段。
对表现主题省却了许多情节、画面。
譬如第二幕那颗枯树上长出的几片绿色的叶子就具有很强的直喻性质。
它直喻着第二天较之第一天等待的希望的增多。
他们嘴里固然唠叨着奋斗没有用、挣扎没有用的虚无主义梦呓,固然等得很苦,很尴尬,但他们却从来没有放弃过戈多到来的最后的希望。
固然波卓和幸运儿一夜之间在主动寻找他们心中的戈多时,变成了瞎子和哑巴,但第一幕时哭哭啼啼的幸运儿这时却成为他的主人波卓的现实引路人。
等待戈多课文精讲
等待戈多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关于《等待戈多》的段落划分,由于该作品是戏剧形式,并没有像小说那样明确的段落划分。
然而,我们可以根据剧情的发展和场景的变化来大致区分不同的部分。
《等待戈多》主要分为两幕,每一幕都有几个场景。
第一幕中,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在乡间小路上等待戈多,期间他们遇到了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
第一幕的结尾,波卓和幸运儿离开了,而戈多仍然没有来。
第二幕的场景变换到了一棵大树下,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继续等待戈多,同时遇到了一个小孩。
最后,剧情以戈多可能不会来的悬念结束。
虽然《等待戈多》的段落划分并不明显,但是通过理解每个场景中的角色互动和剧情发展,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作品。
二、文章赏析《等待戈多》是萨缪尔·贝克特的一部荒诞派戏剧作品,它通过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的情节,深刻地揭示了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表达了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思想。
同时,它也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
剧本中的两个主角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他们身处一个荒凉的世界,等待着一位身份不明的人物戈多。
然而,戈多始终没有出现,这使得他们的等待变得毫无意义。
这种等待的情境强烈地衬托出人生的荒诞性和无意义。
同时,两个主角在等待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无意义的行为来打发时间,如闲聊、做无聊的动作等,这也进一步突出了人生的无聊和空虚。
《等待戈多》中的背景也充满了象征意义。
剧本中的场景是一片荒原,没有生命的气息,只有一个小土墩和一棵枯树。
这种荒凉的景象不仅渲染了全剧的气氛,还使得人物的等待更加显得无望和荒诞。
同时,剧本中的时间也呈现出一种割裂感,人们的记忆变得支离不全,这使得人物的等待更加漫长和痛苦。
剧本中还充满了许多荒诞的元素,如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的出现、小男孩的突然出现等。
这些元素不仅使得剧情更加荒诞不经,也反映了现实世界中人们的荒谬处境。
同时,剧本中的对话也充满了哲学意味,如“戈多是谁”、“等待是否有意义”等问题的探讨,这使得剧本具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篇一:等待戈多赏析《等待戈多》(enattendantgodot),又译做《等待果陀》,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
《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
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障碍。
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
《等待戈多》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
剧幕梗概第一幕,乡间一条路。
一棵树;黄昏。
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昵称戈戈)坐在一个土墩上脱靴子,累得筋疲力尽也没能脱下来。
另一个老流浪汉弗拉季米尔(昵称狄狄)走上来,两个老朋友交谈几句。
狄狄更爱说话,老讲些似乎暗藏哲理的话:“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你就是这样一个人,脚出了毛病,反倒责怪靴子。
”因为无事可做,戈戈提议说:咱们走吧。
狄狄回答:咱们不能。
戈戈:干吗不能?狄狄:咱们在等待戈多。
原来这就是他们来到此地的唯一目的,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
在等待中,他们没事找事,没话找话,吵架,上吊,啃胡萝卜。
突然传来一阵响声,一个人手拿鞭子,驱赶着另一个被绳子拴住脖子的人,出现在他们面前。
两人一阵惊喜,却马上发现来人并非戈多,而叫做波卓。
波卓手里牵的那个人,叫幸运儿。
戈戈和狄狄眼看着波卓残酷虐待幸运儿,又聆听幸运儿一番胡言乱语地“有声思想”。
之后,波卓赶着幸运儿离去,一个孩子上来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
这时夜幕降临,戈戈再次提议离开,狄狄表示同意,但他们仍然坐着不动。
幕落。
第二幕,次日,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两个老流浪汉再次相遇,模模糊糊地回忆起了昨天发生的事情。
他们把前一天的对话和动作重复一遍,没完没了地说话打发时间。
他们把靴子穿上脱下,又扮演波卓和幸运儿,然后再吵架、再和好。
戈戈像昨天一样,又做了一个噩梦,狄狄也依然不让他说出来。
波卓又牵着幸运儿上场了,不过他已经瞎了眼睛,昨天晚上的威风一扫而空,也根本不记得曾经见过戈戈和狄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
它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虽有一些好评,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后竟被称为“经典之作”。
该剧最初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只有少数人加以赞扬。
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时,被认为是奇怪的来路不明的戏剧,只演了59场就停演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
第一幕。
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
他们从何处来,不知道,唯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
至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道。
在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
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
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
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
第二幕。
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
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
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天发生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想”、“可以不听”。
等不来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天的失去的记忆,再次谈靴子,谈胡萝卜,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还存在”。
戈戈做了一个恶梦,但狄狄不让他说。
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
干嘛不能?等待戈多。
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次出场。
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
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来。
两位老流浪汉玩了一通上吊的把戏后,决定离去,明天再来。
贝克特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他要开辟“过去艺术家从未勘探过的新天地”。
《等待戈多》正是他这种主张的艺术实践。
如果按照传统的戏剧法则衡量它,凡乎没有哪一点可以得出满意的结论。
它没有剧情发展,结尾是开端的重复;没有戏剧冲突,只有乱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人物没有正常的思维能力,也就很难谈得上性格描绘;地点含含糊糊,时间脱了常规(一夜之间枯树就长出了叶子)。
但这正是作家为要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而精心构思出来的。
舞台上出现的一切,是那样的肮脏、丑陋,是那样的荒凉、凄惨、黑暗,舞台被绝望的气氛所笼罩,令人窒息。
正是这种恶梦一般的境界,能使西方观众同自己的现实处境发生自然的联想,产生强烈的共鸣——人在现实世界中处境的悲哀,现实世界的混乱、丑恶和可怕,人的希望是那样难以实现。
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
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没有说明,只有些模糊的暗示。
两个流浪汉似乎在某
个场合见过他,但又说不认识他。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等待这个既不知其面貌、更不知其本质的戈多先生呢?因为他们要向他“祈祷”,要向他提出“源源不断的乞求”,要把自己“拴在戈多身上”,戈多一来,他们就可以“完全弄清楚”自己的“处境”,就可以“得救”。
所以,等待戈多成了他们唯一的生活内容,唯一的精神支柱。
尽管等待是一种痛苦的熬煎,“腻烦得要死”,“真是可怕”,但他们还是一天又一天地等待下去。
西方评论家对戈多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人曾问贝克特,戈多是谁,他说他也不知道。
这个回答固然表现了西方作家常有的故弄玄虚的癖好,但也含有一定的真实性。
贝克特看到了社会的混乱、荒谬,看到了人在西方世界处境的可怕,但对这种现实又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更找不到出路,只看到人们在惶恐之中仍怀有一种模糊的希望,而希望又“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这就使作家构思出这个难以解说的戈多来。
有人认为,戈多就是上帝,根据是戈多(Godot)是由上帝(God)一词演变而来;有人认为,波卓就是戈多,因为在剧本的法文手稿中,波卓曾自称是戈多;也有人认为,戈多这一人物的由来同巴尔扎克的一个喜剧剧本《自命不凡的人》有关,该剧中就有一个众人都在谈论又始终不曾露面的神秘人物戈杜(Godeau)等等。
另外一些学者,则不满足于对戈多的索引式解释,而认为戈多无非是一种象征,是“虚无”、“死亡”,是被追求的超验——现世以外的东西。
后一种理解似乎更容易为一般读者所接受。
戈多作为一种象征,代表了生活在惶恐不安的西方社会的人们对未来的若有若无的期盼。
戈多究竟为何物,难以作出确切的解释,而对戈多的等待,又是贯穿全剧的最大悬案,那么,这个剧本的意义何在,它要告诉人们什么呢?剧中人物既无英雄业绩,亦无高尚德行,有的只是人们生活的空虚、无聊和无奈,只是人类生活的丑陋和生存的痛苦。
所以,英国剧评家马丁·艾斯林在《论荒诞派戏剧》中认为:“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
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
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
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
”艾斯林的看法确有可取之处,也为不少学者所认可,但艾斯林对“等待”的解释,也值得讨论。
《等待戈多》所展示的世界和人生画面,给人的感受是那样的强烈、集中,但又让你一时说不清是怎么回事,这种主题思想的多义性所产生的魅力,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不多的。
该剧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和具有重要社会意义,是它以创新的艺术方法,表达了特定历史时期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等待戈多》是最能体现贝克特戏剧创作艺术的一部作品,荒诞的思想内容和荒诞的艺术形式,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就整体艺术构思来讲,贝克特将舞台上出现的一切事物都荒诞化,非理性化。
在一条荒凉冷寂的大路中,先后出现了5个人物,他们记忆模糊,说话颠三倒四,行为荒唐可笑。
传话的男孩,第二次出场时竟不知第一次传话的是不是他自己;幸
运儿在全剧只说过一次话,却是一篇神咒一般的奇文;波卓只一夜功夫就变成一个瞎眼的残废,他让幸运儿背的布袋,里面装的竟是沙土;两个流浪汉在苦苦等待,但又说不清为何要等待。
在布景设计上,空荡荡的舞台上只有一棵枯树,灯光突明突暗,使观众的注意力旁无所顾,始终集中在几个人物身上,使荒诞悲戚的人生画面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等待戈多》的第二幕几乎是第一幕的完全重复。
戏演完了,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结尾又回到开头,时间像没有向前流动。
但剧情的重复所取得的戏剧效果,却是时间的无限延伸,等待的永无尽头,因而喜剧也变成了悲剧。
贝克特作为一名卓越的以喜剧形式写作悲剧的戏剧艺术家,不仅表现在剧本的整体构思上,还特别表现在戏剧对话的写作上。
《等待戈多》虽然剧情荒诞,人物古怪,但读剧本或看演出却对人们很有吸引力,其重要原因是它有一种语言的魅力。
贝克特从现实生活中吸取养料,他剧中的人物像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一样,讲流浪汉的废话,讲特权者的愚昧的昏话,但作者能使他们的对话有节奏感,有诗意,有幽默情趣,有哲理的深意,请看下面这段对话:
弗:找句话说吧!(爱:咱们这会儿干什么?)弗:等待戈多。
(爱:啊!)弗:真是可怕!……帮帮我!(爱:我在想哩。
)弗:在你寻找的时候,你就听得见。
(爱:不错。
)弗:这样你就不至于找到你找的东西。
(爱:对啦。
)弗:这样你就不至于思想。
(爱:照样思想。
)弗:不,不,这是不可能的。
(爱:这倒是个主意,咱们来彼此反驳吧。
)弗:不可能。
(爱:那么咱们抱怨什么?)……弗:最可怕的是有了思想。
(爱:可是咱们有过这样的事吗?)
这一长串对话,表面看来是些东拉西扯的胡话,但这些急促的对话短句,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空虚、恐惧,既离不开现实,又害怕现实,既想忘掉自我,又忘不掉自我的矛盾心态,而“最可怕的是有了思想”一句,则能引起人们灵魂的悸动——人的处境虽然十分可悲,但仍然“难得糊涂”,这“真是极大的痛苦”。
剧中的波卓命令幸运儿“思想”,幸运儿竟发表了一篇天外来客一般的讲演,无疑会使观众惊讶得目瞪口呆,具有强烈的效果;同时,它也是对那种故弄玄虚的学者名流的有力讽刺。
贝克特很善于把自己某些深刻的思想通过人物的胡言乱语表达出来。
当代英国戏剧学者沁费尔得指出:“就贝克特而言,他的剧作对人生所作的阴暗描绘,我们尽可以不必接受,然而他对于戏剧艺术所做的贡献却是足以赢得我们的感谢和尊敬。
他使我们重新想起:戏剧从根本上说不过是人在舞台上的表演,他提醒了我们,华丽的布景、逼真的道具、完美的服装、波澜起伏的情节,尽管有趣,但对于戏剧艺术却不是非有不可。
……他描写了人类山穷水尽的苦境,却将戏剧引入了柳暗花明的新村。
”认为贝克特的剧作“将戏剧引入了柳暗花明的新村”未必恰当,但没有人能够否认,以贝克特为代表的荒诞剧在20世纪世界戏剧发展史上确实写下了重要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