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基本社会秩序维系
民俗学研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俗学研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俗学是现代世界各先进国家都普遍关注的一门学科,民俗学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其研究对象广泛涉及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考古学等学科。
民俗学的研究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文化持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民俗。
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集中地反映了我们先辈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对今人而言,不仅具有历史教育的意义,也是丰富生活内涵的资源。
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构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例如各民族中存在的许多优良民俗都促使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例如云南基诺族传统竹篓的使用、贵州苗族传统木质家具的使用、广西瑶族人穿着的民族服饰、还有青海土族的传统舞等都表现出了和谐美好。
我们应该保护好这些民间艺术与传统。
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也是民俗学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方式。
和谐社会的构建既要有人类社会理想的共性,也应该有中华民族的特性。
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不至于使和谐社会失去坚实的基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文化资源。
传统节日仪式活动和庆祝活动往往在较短的时日内集中展演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蕴涵着大量的文化信息。
这些文化含量的大部分是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如其中的物质文化、民间艺术,强调人际和睦、欢乐吉庆、丰收富裕、健康长寿、天人合一等价值观念的精神文化。
传统节日是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能够显著地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强烈影响其他民族对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关注和认识。
我国的传统节日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群体精神,已成为广大民众生活方式的基本构成部分,具有生生不息的旺盛传袭力;它们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丰富而集中,其文化展演方式绚丽多姿、显赫夺目。
民俗的社会功能
民俗。
11
13
唐服饰
绚丽多姿的苗族服饰
蒙 古 族 服 饰
傣族服饰
内蒙古蒙古包
湘 西 吊 角 楼
2、社会民俗
彝族的火把节
22
3、精神民俗
26
门神神荼郁垒
汉代已出现武士门 神。《汉书·景十三王传 》记载,广川王刘去在自 己的大门上画上古代勇士 成庆画像。武士门神中最 负盛名的是唐将尉迟恭和 秦琼。此外,岳飞、庞涓 、孙膑等人也被用作门神 。
六、参考书目
41
参考网站
考查方法
任选一个民俗事象 形式不限:视频、歌曲、照片、图 画、杂志、报纸、诗歌、课件、论 文等。 表达自己思想
门神关羽
秦叔宝 门神
尉迟敬德
门神穆桂英(四川绵竹)
浙西门神
门神
4、语言民俗
民俗语言:民间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等 民间文学:神话、传说、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等
五、民俗研究方法
民俗资料的种类 1. 文献资料 2. 口传资料 3. 实物资料 4. 声像资料
1、搜集民俗资料的基本方法
参与观察 法(看)
深度访谈法 (听)
直接体验(做 ) 田野三角
2、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
争西门庆,流芳千古还是遗臭万年?
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黄山三地争夺西门庆 故里。阳谷县将建设“水浒传· 金瓶梅文化旅游区建设项 目”,复原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幽会地点。临清县提出打 造“西门庆旅游项目”,重修王婆茶馆、武大郎炊饼铺等 。而黄山则声称将投资2000万元开发“西门庆故里” 。 名人故里之争的背后,是利益之争。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道德评价标准的基本内涵 不能被颠覆。
春节民俗与社会秩序传统规范与现代法治的关系
春节民俗与社会秩序传统规范与现代法治的关系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民俗传统最为浓厚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期间,人们热衷于庆祝、祭祀、拜访亲友,以及进行各种传统活动。
而春节民俗与社会秩序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传统规范与现代法治之间也有着一种互动与协调。
首先,春节民俗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于家庭、亲情和社区的情感寄托。
在春节期间,人们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对亲友的祝福,这种传统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例如,在一些地方,人们会祭拜祖先,燃放鞭炮,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通过声响和火光驱走邪恶和疾病的象征。
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社区意识和凝聚力,促进社会秩序的维护。
然而,春节民俗也受到现代法治的一定限制和调整。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制的完善,一些春节民俗活动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法规产生了冲突,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规范。
例如,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一些地区限制或禁止了放烟花爆竹的活动,以防止空气污染和火灾事故的发生。
这种调整使得春节民俗与社会秩序更加协调和稳定。
此外,一些传统规范在现代法治的指导下得到了强化和发展。
比如,春节期间,家庭聚会和亲友拜访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然而,在人员流动频繁的现代社会中,这些活动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和社会问题。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的合法权益,现代法治强调了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规范和监管,确保人们度过一个安全、愉快的春节。
总的来说,春节民俗与社会秩序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与协调的关系。
传统规范是春节民俗活动的重要依托,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同时也需要与现代法治相协调和调整。
现代法治强调了人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稳定,使得春节民俗在规范和监管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通过传统规范和现代法治的结合,我们可以保留和传承春节民俗的文化内涵,同时确保社会秩序的正常进行。
这样的关系在春节这个特殊的节日中凸显出来,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传统节日中的民俗节庆与社会秩序
传统节日中的民俗节庆与社会秩序传统节日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节点。
在传统节日中,丰富多样的民俗节庆活动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更能够促进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传统节日中的民俗节庆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在节庆中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1. 民俗节庆活动的社会价值传统节日的民俗节庆活动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价值。
首先,它是人们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形式。
通过举办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人们能够加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进而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稳定。
其次,民俗节庆活动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
在传统节日中,人们可以相聚一堂,互相交流,增进感情。
例如,春节期间家人团聚、亲友聚会的传统习俗,以及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仪式等,都是人们拉近距离、增进情感的重要时刻。
这种社会交往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还能够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最后,民俗节庆活动还是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的桥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需求和期待也在不断变化。
通过对传统节日的活动进行创新和活化,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共存。
2. 民俗节庆活动中的社会秩序维护在民俗节庆活动中,维护社会秩序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可能引发人群聚集、交通拥堵、消费争执等问题,如果秩序得不到维护,将会对社会的正常运行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不良影响。
首先,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节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应该提前对活动场所进行安全检查,确保场地、设施等符合安全标准;并加强对交通组织的管理,以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的发生。
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市场价格的监管,杜绝商家哄抬物价和欺诈消费者的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
其次,社会各界也要共同参与维护社会秩序。
在庆祝活动中,人们应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不随意围堵道路、跨越护栏等危险行为。
同时,应当加强文明宣传教育,提倡健康、文明、理性的消费观念,避免掉入不必要的消费纠纷。
礼记中的仪式与社会秩序维护原则
礼记中的仪式与社会秩序维护原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礼仪一直被视为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记》作为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详细记录了各种仪式与礼仪规范。
本文将从《礼记》中挑选几个仪式,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秩序维护原则。
一、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既是人们尊祀祖先的方式,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在《礼记·祭法》中,详细规定了祭祀的仪式流程、礼仪礼节等。
首先,祭祀仪式要求参与者端正自身仪态,尊重神明。
这体现了对神灵的敬畏之情,也表明了社会秩序维护的原则之一——尊重与虔诚。
仪式中还强调了祭祀场所的整洁和安静,这是为了确保祭祀过程的庄重和肃穆。
其次,祭祀仪式中要求参与者依照各自的身份和地位依次进行祭拜。
这一原则体现了等级观念的社会秩序,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祭拜方式和地位安排。
这样的规定能够保持社会的稳定,避免了混乱和纷争。
最后,在祭祀仪式中,还规定了参与者应该谦虚恭敬,不得争斗和争夺。
这要求个人依从,以集体的利益为重。
这一原则在社会秩序维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保障了和谐与团结。
二、婚嫁仪式婚嫁仪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秩序维护的重要环节。
在《礼记·曲礼上》中,对古代婚嫁礼仪进行了详细描述。
婚嫁仪式要求新郎新娘家族之间进行物品交换和财富互助。
这体现了社会团结的原则,通过互相帮助和支持来构建和谐社会。
在仪式中,还有各种规定和约束,以确保新婚夫妻能够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此外,婚嫁仪式还规定了媒人的角色。
媒人在整个婚嫁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协调者和调解者的角色。
他们负责介绍双方家庭的背景和情况,化解双方家庭之间的纠纷和矛盾。
这一原则既体现了社会秩序维护的需要,也保障了个人权益和幸福。
三、官职任命仪式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官员的职位和等级非常重要,而官职任命仪式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环节。
《礼记·大学》中对官职任命仪式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官职任命仪式中,首先要求官员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能力,以便担任相应的职位。
世界民族传统习俗:习俗与社会结构
世界民族传统习俗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哎呀,说起这世界上头嘞民族传统习俗跟社会结构嘞关系,那简直是千丝万缕,扯都扯不断嘞。
你想嘛,就像咱们四川嘞火锅,为啥子能成为一大特色?还不是因为咱们这儿嘞人爱热闹,好团聚,社会结构里头讲究个“和为贵”,所以嘞,一家人围到一起吃火锅,热气腾腾中嘞是浓浓嘞亲情和乡情。
再拿彝族嘞火把节来说,那火红火红嘞火把,不仅照亮了夜空,更照亮了人心。
这习俗背后,反映嘞是彝族社会团结互助、共同抵御外敌嘞历史传统。
火把节嘞时候,家家户户参与,社会结构在欢声笑语中嘞到了一种和谐与统一。
还有藏族嘞雪顿节,家家户户都要准备酸奶招待客人,这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藏族社会尊客重友、热情好客嘞体现。
社会结构里头嘞这种互信互助,让藏族嘞文化得以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所以说嘞,传统习俗跟社会结构,就像是鱼儿和水嘞关系,鱼儿离不开水,社会结构也离不开这些丰富多彩嘞传统习俗嘞滋养。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嘞人类社会。
文化传统对社会秩序的维持
文化传统对社会秩序的维持在一个多元化和不断变革的社会中,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不仅是一种宝贵的遗产,更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文化传统通过塑造人们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对社会秩序的维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文化传统对社会秩序维持的影响,并从宗教、节日和礼仪等方面来说明其重要性。
首先,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对社会秩序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宗教信仰是一种道德规范的源泉,它为人们提供了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宗教教义强调道德行为和社会公正,激励人们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
例如,基督教教义强调爱和宽容,犹太教强调正义和道义,伊斯兰教强调公正和仁慈。
这些宗教信仰不仅对个体的行为起到规范和约束的作用,也对整个社会的秩序和和谐产生积极影响。
其次,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也对社会秩序的维持起到重要作用。
节日不仅是人们放松心情和享受生活的时刻,还是社会团结和互助的象征。
例如,中国的春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团聚、互赠礼物,这不仅加强了亲情和家庭纽带,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节日还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加国家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社会各界人士的交流与合作。
再次,礼仪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对社会秩序的维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礼仪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社交礼貌,提醒人们要尊重他人、遵守规则,保持社会秩序和和谐。
例如,丧葬礼仪要求人们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婚礼礼仪要求人们守礼、尊重双方的家庭和亲友。
这些礼仪规范不仅体现了社会对道德规范的要求,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文化传统不仅对社会秩序的维持起到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塑造人们的身份认同。
人们通过参与和传承文化传统,增强对自己文化背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加愿意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于建立社会凝聚力和社会认同,进而促进社会秩序的维持。
然而,文化传统也需要与社会变革和多元化相适应。
在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背景下,文化传统需要不断更新和调整,以适应新兴的社会需求和价值观。
中国上古礼制及其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中国上古礼制及其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中国历史悠久,上古时期的社会秩序是通过礼制来维护的。
礼制是一种以仪式和规范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它在上古中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首先,上古礼制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约束和规范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人们的行为举止受到严格的礼制限制。
通过礼制,人们明确了各个社会阶层和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从而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比如,在古代的宴会上,人们要依照一定的规范来进行排座,不同身份的人有其固定的座位,这种等级差异的表现使得社会秩序得以保持,并且避免了混乱和冲突的发生。
其次,上古礼制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还在于其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塑造和强化。
在古代中国,礼仪被视为人们品格和道德的重要标志。
人们被教导要尊敬长辈、友善待人、有礼貌等等。
这种道德观念的建立和强化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注重他人的感受,同时也追求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
通过礼制的规范,人们的行为受到了道德约束,使得社会中的互动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
此外,上古礼制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还在于其传承和宣导的作用。
古代礼制通过教育和仪式来传承下来,并且得到了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同和遵守。
这种传承和宣导使得社会中每个个体都能够接受并遵守礼制,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具有秩序和规范的氛围。
人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会通过各种古代仪式来加深对礼制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使得礼制在人们心中建立起一种信仰和崇敬,这种信仰和崇敬最终也为社会秩序的维护做出了贡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古代礼制已经逐渐淡化或者丧失了其原有的作用。
尽管如此,上古礼制的价值依然值得我们反思和珍视。
礼制所传递的尊重和关怀他人的精神,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现代社会建立和发展一种和谐秩序的参考。
尊重和关怀他人是现代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而这正是古代礼制所倡导和追求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上古礼制中汲取灵感,将其融入到当代社会建设之中,以促进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发展。
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与社会秩序
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与社会秩序古代中国是一个礼仪文化十分发达的社会,礼仪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的探索,我们可以了解到礼仪如何影响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持,同时也揭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古代中国,礼仪被用于各个方面,如宗教、婚丧嫁娶、宴席、朝贡等。
宗教仪式中的礼仪,不仅是人们对神灵敬畏和崇拜的表演,更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人们的行为。
通过宗教仪式中的礼仪规定,人们能够感受到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从而在社会生活中保持一种秩序感和责任感。
婚丧嫁娶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仪式,也是古代社会中最注重礼仪的场合之一。
在古代中国,婚礼被看作是天大的事情,不仅仅是新婚夫妇之间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的事情,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事情。
婚礼上的礼仪要求,要求新人及其家人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如穿着统一的礼服、行进的队伍要整齐划一、礼品要有讲究等等。
这一系列的礼仪要求,不仅仅是为了彰显面子和炫耀财富,更是为了将两个家庭和睦相处,以及让整个社会都知道这对新人是婚配天作之合。
另外,在古代中国的宴席上,礼仪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古代社会中,饮食文化被赋予了相当高的礼仪性质。
参加宴席的人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如坐席、行醴仗、举杯寒暄等,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
通过这些礼仪规范,不仅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更能够增强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社会和谐与团结。
此外,古代中国的社会秩序还体现在朝贡制度中。
朝贡制度是指各地的国家和部落向中央王朝进贡,并接受中央王朝的统治。
这一制度在古代中国十分重要,不仅是政治上的一种约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通过朝贡制度,不同地区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平等、稳定和互动的关系,共同维护了整个国家的稳定和秩序。
在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中,重视秩序和规范的同时,也注重公平和仁爱。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关心乡里乡亲等都是古代中国礼仪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的传统,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民族传统习俗:习俗与社会结构
世界民族传统习俗:习俗与社会结构
在世界各地,民族传统习俗扮演着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不仅反映了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也深深根植于各社会的结构之中。
这些习俗不仅仅是庆祝和娱乐的方式,更是社会秩序和群体认同的表达。
首先,习俗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社会的结构。
例如,在印度,婚礼习俗不仅是两个人结合的庆祝仪式,更是家庭和社区关系的重要因素。
通过婚礼上的各种仪式,社会角色和家庭地位得以确认和加强,从而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其次,习俗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在中国,春节作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仅是庆祝新年的时刻,更是家庭团聚和祭祖的重要时刻。
通过春节的各种活动和习俗,年轻一代能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从而保持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
此外,习俗还可以反映出社会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例如,在美洲原住民社区,传统的舞蹈和仪式不仅仅是娱乐活动,更是对自然界和祖先的尊重表达。
这些习俗通过代代传承,不仅加强了社区内部的凝聚力,也增强了对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总之,世界各地的民族传统习俗不仅仅是文化的表达形式,更是社会结构和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习俗,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够在当代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
因此,保护和传承好这些习俗,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和文化多样性至关重要。
礼记的仪式与社会秩序
礼记的仪式与社会秩序古代中国礼记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以描述各种仪式、礼节与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
礼记的仪式与社会秩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仪式的执行和遵守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礼记的仪式如何促进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护。
一、仪式的概念与功能仪式既是一种规范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象征符号的表达。
它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规定了人们在特定场合下的言行举止,为社会生活提供了一种秩序和准则。
仪式在社会中起到了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习俗的传承,更是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保障。
二、仪式的分类礼记中的仪式可分为内部仪式和外部仪式两类。
内部仪式主要指的是家庭内部的礼仪、宗族祭祀等;外部仪式则包括朝廷的大典、官员的任命等。
这些仪式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但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参与了社会秩序的建设。
三、仪式的作用1. 仪式的教化功能仪式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人们言行举止的规范,培养了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仪式教化人们尊重他人、守规矩、遵纪守法,从而增进社会和谐与秩序的形成。
2. 仪式的社会统合功能仪式作为社会集体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凝聚社会团结力的作用。
正式的仪式可以加强群体意识和归属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交流,增进社会的凝聚力与稳定性。
3. 仪式的权威保障功能礼记中的仪式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需要由专门的仪式官员来主持和管理。
这些仪式官员代表了权威与规范,通过执行仪式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与正常运作,保障各方利益的平衡。
四、仪式与儒家的关系仪式作为封建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家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的修养,提倡以仁义亲和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
而仪式的规范和执行正是一种对这一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它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五、礼记仪式对社会秩序的启示礼记所描述的仪式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仍有许多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仪式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强调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提倡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礼仪、关心他人,进而促进社会和谐与秩序的形成。
世界民族传统习俗:习俗与社会结构
世界民族传统习俗:习俗与社会结构
世界各地的民族传统习俗是人类社会多样性和文化丰富性的生动体现。
这些习俗不仅仅是节庆活动,更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习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例如,印度的种姓制度深刻影响了印度社会的习俗和人们的行为方式。
种姓制度不仅限制了人们的社会交往和婚姻选择,也影响到了各种节日和庆典的举办方式和参与人群的排列组合。
在这种制度下,习俗不仅是文化的象征,更是社会结构的体现。
其次,习俗在社会中扮演着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的角色。
例如,中国的春节习俗融合了家庭聚会、祭祀祖先、传统美食等多种元素,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喜庆,也强化了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
这种习俗通过共同的活动和仪式,加深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文化传统。
另外,习俗还可以反映出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和权威关系。
在一些部落社会或传统社会中,习俗可能由长老或族长制定和管理,体现了权力的传承和社会等级的存在。
这些习俗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也保持了社会秩序和稳定。
总之,世界各地的民族传统习俗不仅仅是文化形式的表达,更是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重要反映。
通过深入理解和研究这些习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促进文化交流和社会和谐的发展。
习俗的社会功能维系社会和谐的纽带
习俗的社会功能维系社会和谐的纽带《习俗的社会功能——维系社会和谐的纽带》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的行为方式、习惯和传统。
它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社会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维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习俗在社会中首先起到了规范行为的作用。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习俗就开始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比如,在家庭中,尊敬长辈、关爱幼小是一种习俗;在社交场合,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的隐私和空间也是一种习俗。
这些习俗并非通过法律条文强制规定,而是通过代代相传的教育和示范,潜移默化地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
当大多数人都遵循这些习俗时,社会秩序便得以维持,冲突和混乱得以避免。
习俗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习俗往往承载着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观和信仰。
例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贴春联、吃团圆饭、拜年、发红包等一系列习俗活动,不仅传递了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更传承了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团圆、和谐的价值观。
又如,某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舞蹈、歌曲和手工艺制作习俗,保留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习俗还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
在共同的习俗活动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和联系,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比如,一场盛大的庙会,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参与。
大家一起观赏表演、品尝美食、购买特色商品,在欢乐的氛围中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和感情。
这种共同的参与和体验,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从而加强了社会的团结和凝聚力。
习俗对于社会和谐的维系还体现在促进人际交往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一定的习俗能够使我们的交往更加顺畅和愉快。
比如,在送礼时,了解不同场合的送礼习俗,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和误解;在商务交往中,遵循一定的礼仪习俗,能够展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对对方的尊重,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此外,习俗还能够调节社会心理。
在面临压力和困难时,一些习俗活动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慰藉和支持。
世界民族传统习俗:习俗与社会结构
世界民族传统习俗:习俗与社会结构
世界各地的民族传统习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
这些习俗不仅仅是某种行为的重复,更是社会组织和个体认同的重要表达方式。
首先,习俗通常与社会的层级和角色分工密切相关。
在许多社会中,婚礼习俗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婚礼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而是家族、部落或社区间关系网络的重要节点。
婚礼上的各种仪式和礼品不仅传递着文化价值观,还显示了社会内不同家族或群体的地位和财富。
例如,印度的婚礼就包含了复杂的仪式和传统,反映了家庭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
其次,习俗也可以反映出社会的权力结构和决策过程。
在一些社会中,特定的节日或仪式可能是由权力机构或精英团体主导的,这些活动不仅是社会的庆祝,更是权力展示和社会控制的一种方式。
例如,中国的春节庆祝活动不仅仅是家庭聚会,更是国家意义上的文化重要日子,反映了国家领导力量对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的关注。
最后,习俗也能够在社会变革和变迁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是保持社会稳定和连续性的一种方式,也可以是适应新环境和新挑战的重要工具。
例如,某些原住民族的习俗可能包括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这种习俗不仅有助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保护他们的文化身份。
总之,世界各地的民族传统习俗不仅仅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更是社会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反映。
通过研究和理解这些习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社会的价值观、组织方式和发展路径,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世界民族传统习俗:习俗与社会结构
世界民族传统习俗:习俗与社会结构
在世界各地,民族传统习俗是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习俗承载着民族历史、信仰和价值观,反映了社会的组织方式和人们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习俗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首先,许多民族传统习俗与社会地位和身份密切相关。
在一些社会中,人们的地位和身份常常通过参与特定仪式或遵循特定规范来体现。
例如,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中,人们的社会地位与其出生时所属的种姓密切相关,而种姓制度也影响着人们的婚姻、职业选择等方面的习俗。
其次,许多习俗与家庭和社区的结构有关。
家庭在社会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许多习俗都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展开的。
例如,婚礼习俗在许多文化中都是家庭和社区的重要事件,它们不仅仅是两个人结合,更是两个家庭、两个社区的联合。
此外,许多习俗还与劳动和生活方式相关联。
农耕社会的节日和庆典常常与农作物的季节性相关,而牧民社会的习俗则可能与牲畜的放牧和迁徙有关。
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最后,一些习俗还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宗教在塑造社会结构和价值观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许多习俗都源自对宗教的崇敬和信仰。
例如,基督教的复活节、伊斯兰教的斋月、印度教的排灯节等都是重要的宗教节日,它们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
总的来说,世界各地的民族传统习俗与社会结构密不可分。
它们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体现,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尊重。
民俗的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通过一系列的传统规范和行为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这些规范功能在民俗的传承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守望传统价值、塑造社会秩序和增进社会凝聚力三个方面,对民俗的规范功能进行探讨。
首先,民俗的规范功能体现在守望传统价值上。
民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包含着许多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通过民俗的传承和实践,被代代相传,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比如,在传统婚礼中,新娘要穿着传统的婚纱,迎亲时要簇拥在七彩的花车中,这些传统的婚俗仪式体现了对家庭和婚姻的尊重和珍视。
通过传承和实践这些民俗规范,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传统价值观念,进而使其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依据和指南。
其次,民俗的规范功能在于塑造社会秩序。
民俗作为一种群体行为和社交活动的规范,对于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种规范和约束,使得人们的行为更加有序和规范。
比如,在传统节日中,人们会按照一定的礼仪和规矩进行交流和互动,比如向长辈鞠躬、拜年、赏花灯等。
这些民俗规范的存在和遵守,使得社会交往更加和谐有序,减少了冲突和纷争的可能性。
此外,民俗还能够调节社会关系和处理社会问题,比如在乡村冲突中通过举行传统和解仪式来解决纠纷,或者在家族冲突中依靠家训和家族传统来调节矛盾。
这些民俗的存在和实践,使得社会秩序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护和稳定。
最后,民俗的规范功能还能够增进社会凝聚力。
民俗作为一种共同的文化符号和社会行为,连接着人们的情感和认同。
通过参与和实践民俗,人们能够建立起一种共同的身份和归属感,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比如,在一些传统节日中,人们会相互互动、分享食物和礼品,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结和社团意识。
民俗的实践和传承还能够促进社区和团队的凝聚力,在社会中形成更加和谐和紧密的关系。
通过民俗的规范功能,社会成员能够更好地团结在一起,共同面对挑战和压力。
古代礼仪制度与社会秩序的维护
古代礼仪制度与社会秩序的维护在古代社会,礼仪制度扮演着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角色。
通过严格的礼俗和仪式,人们互动与交往中形成了一套规范和规则。
这些礼仪制度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表达,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传统文化的保护。
本文将探讨古代礼仪制度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其意义和效果。
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有着非常完善的体系,包括婚礼、丧葬、宴会等各类场合。
这些仪式都有着特定的规定和流程,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维护社会和谐。
例如,婚礼是一个重要而庄重的场合,新郎新娘在婚礼上要遵循特定的仪式流程,包括拜堂、交杯酒和插戴花等。
这些步骤不仅是对婚姻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展示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礼节的遵守,人们对婚姻的尊重和对家庭的重视得到了彰显,进而巩固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不仅在个人生活中,古代礼仪制度在公共场合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宴会是古代社交的重要场合,通过规范的酒宴礼仪,人们能够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尊敬和与人和谐的相处。
古人所强调的"行礼如仪",寓意着人们应该对他人的地位和尊严表示尊重,不得有丝毫的轻蔑和冒犯。
这样的行为规范不仅能维护社会公序良俗,还能促进友谊和团结的建立。
古代丧葬礼仪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体现了对亡者的尊重和对家族传统的传承。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制注重嫣然,将封建思想融入其中。
在丧葬仪式中,亲属和朋友们要穿着黑白相间的服饰,以示悼念。
此外,还有一系列的规矩和仪式,如燃香、磕头、临灵等。
这些仪式的举行不仅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更是对家族传统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通过遵循这些规范,人们对死者的尊重和对亲友关系的维护得到了展示,同时也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的礼仪制度逐渐淡化。
尤其是近代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浪潮带来了新的思潮和生活方式,人们的社交方式也逐渐改变。
传统礼仪制度的失去,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礼仪制度不再那么严格,但社会仍需要一定的规范和规则来维护秩序。
挖掘民俗的价值内涵
挖掘民俗的价值内涵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
这些价值内涵包括精神价值、社会价值、教育价值等多个方面,是我们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民俗的价值内涵。
一、精神价值民俗文化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体现,其最核心的价值就是精神价值。
民俗文化承载着人们的信仰、道德观念、人生理想等精神内涵,对人们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
同时,民俗文化也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面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精神寄托和情感归属。
比如,我们通过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的赏月团圆等活动,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二、社会价值民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来源,也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纽带。
首先,民俗文化通过约定俗成的规范和行为准则,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其次,民俗文化还具有传承历史、传播知识的作用,通过各种民俗活动和仪式,向人们传授历史知识、生活技能和道德观念,促进社会成员的素质提升。
此外,民俗文化还具有凝聚人心、增进民族团结的作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通过共同的民俗活动,增进相互了解和认同,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
三、教育价值民俗文化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首先,民俗文化以其丰富的教育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直观、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
比如,通过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等民俗活动,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民俗文化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可以作为普及教育的重要载体。
通过参与民俗活动,人们可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此外,民俗文化还具有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作用,这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精神的现代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
民俗的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规范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一套行为准则和礼仪习俗。
它既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社会秩序和和谐相处的基础。
民俗规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俗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每一个社会都需要一定的秩序来确保公平正义的实现。
民俗规范可以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使社会成员遵守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从而减少纠纷和冲突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民俗规范有助于传承和发展社会文化。
民俗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通过代代相传,不仅可以让后人了解和继承先辈们的智慧和经验,还可以加深人们对社会和文化的认同感。
民俗规范作为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引导人们的行为和习俗,传达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使社会文化薪火相传。
再次,民俗规范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通过共同的民俗规范,人们可以在交往中建立互信和友谊,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共鸣。
例如,国内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的饮食文化,遵循特定的用餐礼仪。
当人们遵循这些民俗规范时,不仅可以体验不同的风味,还能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最后,民俗规范有助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在许多民俗活动中,特别是与农业和渔业相关的习俗中,人们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资源。
例如,农耕文化中的耕牛节、渔民祭海等传统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激之情,还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民俗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传承和发展社会文化,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并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并遵守民俗规范,不仅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也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3Social Observation民俗与基本社会秩序维系【摘 要】民俗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这是因为:第一,民俗处于社会的底层,具有超强的稳定性。
第二,民俗有一定的宽容度,可以非暴力地消除和解决一些社会矛盾。
第三,民俗让人们的情感行为和愿望趋于一致,引导人们采取相对一致的行为方式和对这些行为方式共同的认定。
第四,民俗让生活具有可预见性。
民俗的狂欢力量,不是不安定的因素。
民俗事象较之任何文化意识形态和生活形态都更强烈地表现出普遍的人文精神。
民俗是维系社会基本秩序不可或缺的力量,是永远存在的普遍社会文化现象。
【关键词】民俗 社会秩序 属性民俗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
力量的展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民俗努力将人们的言行和思想观念纳入规范的维度之中。
另一方面,以传统的力量捍卫传统。
民俗有四个方面跟社会治理相关的性质。
第一,处于社会的底层。
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和观念处于社会的底层,是最稳固的,也就是说民俗具有超强的稳定性。
第二,民俗有一定的宽容度,可以非暴力地消除和解决一些社会矛盾。
第三,民俗让人们的情感行为和愿望趋于一致,引导人们采取相对一致的行为方式和对这些行为方式共同的认定。
第四,民俗让我们的生活具有可预见性,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规律。
可预见性的生活是安全的生活,也是相对稳定的生活。
一、民俗是具有狂欢属性的力量民俗似乎存在一些对社会治理来说不利的因素,其中之一是具有狂欢属性。
表面上看,群体的狂欢是非理性的、情绪化的,既然是非理性的,就可能带来社会不安定,甚至导致生活混乱。
现实生活中只有民俗具有巴赫金所定义的狂欢特质,巴赫金对狂欢确定了四个范畴,人们之间随便而又亲昵的接触、插科打诨、俯就和粗鄙1。
民俗文化完全满足了这四个特征。
他同时指出,狂欢式世界感受的四个特征,“都不是关于平等与自由的抽象观念”。
相反,是具体感性的思想,是以生活形式加以体验了的,表现为游艺仪式的关于平等与自由的思想。
万建中*万建中,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白春仁、顾亚铃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179页。
*1DOI:10.16775/ki.10-1285/d.2016.06.018124弗雷泽:《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829页。
钟敬文:《文学狂欢化思想与狂欢》,《光明日报》1999年1月28日,第7版。
23民俗活动是没有边界的,局外人可以诉诸当地的民俗行为,而且所有的参加者都是平等的、自由的。
譬如,某人到办公室求助一个有权势的人,办公室是权力的所在地,在掌权人的办公室,权力的显现非常明显。
他的作态和语调跟他平时说话是不太一样的。
但是只要把他拉到餐桌上,便由权力空间移植到相对民间的空间,可以展开家长里短的日常交流。
进入民俗的维度之中就不一样了,可能掌权者的酒量没有你好,在餐桌表演中,掌权者本能的矜持,往往处于下风。
只要互相敬酒,一下子等级便会适度消减。
掌权者更容易对有求于他的人慷慨相助。
民俗作为一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和传统,不会成为社会破坏性的力量。
相反,由于民俗赋予人们宽容和自由的行为,使它成为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分析罗马农神节时就曾指出:“许多民族曾经每年都有一个放肆的时间,这是法律和道德的一贯约束都抛开了,全民都纵情地寻欢作乐,黑暗的情欲得到发泄,这些,在较为稳定、清醒的日常生活中,是绝对不许可的。
人类天性被压制的力量这样突然爆发,常常堕落为肉欲罪恶的狂欢纵欲2。
”对这种情况,钟敬文先生在比较了东西方狂欢活动之后,认为:“两者都把社会现实里的一些事项颠倒了过来看,表现出了对某种固定的秩序、制度合规范的大胆冲击和反抗。
他的突出意义,是在一种公众欢迎的表演中,暂时缓解了日常生活中的阶级和阶层之间的社会对抗,取消了男女两性之间的正统防范,等等,这些都是中、外狂欢活动中的带有实质性的精神文化内容3。
”他认为这些都是狂欢积极作用的表现。
重大场合所发生的事故,极少是民俗场合发生的。
一些庙会人山人海,人头攒动,但很少发生踩踏的事件。
上海出现过踩踏事件并不是民俗事件。
因为参与民俗有一种信仰存在,去的人是带着信仰去的,一种愿望去的,而不只是为了一种观赏和娱乐去的。
民俗的力量和狂欢的力量,不是不安定的因素。
民俗生活是非官方的、非教会的,活动的支配权来自民众本身,是按照欢笑与满足的原则组织起来的,是生活本身意愿表达的最佳方式。
一触及狂欢,人们会联系到无序、混乱、没有节制。
的确,它冲破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表现为非常的精神与身体的释放。
但这种释放是相互的,群体共享的,民俗拒绝暴力,狂欢场合不会有冲突。
因为社会分层出现以后,民俗进入社会的底层,和民众融为一体,抛弃了严厉惩罚的暴力手段,民众放弃了对破坏民俗的人施以惩罚的权利。
民俗的场合是宽容的场合,即便没有按照规矩办事,也不会进行暴力性的惩罚。
二、民俗力量的现代转化民俗进入现代社会的控制系统必须走出民间,突破一定的民众群体的边界。
我们说,所有的任何一种民俗都是在特定的民众群体中流传,所以民俗有地域性和民族性。
既然进入现代社会控制系统,就要突破一定的民众群体边界,成为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异在。
众所周知,远古社会和古代社会有大量的禁忌,对两性关系的禁忌和图腾的禁忌,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过重要的作用。
现今社会,这类禁忌早已转化为相关的法律和Social Observation政令。
在整个社会控制管理系统中,禁忌和法律政令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是禁止的行为。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面,要求稳定和安全,首先是确定和告诫人们不能做什么,在这一前提下进一步宣扬该有的行为。
禁忌就是告诉我们什么事情不能做,做了就可能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民俗滞留在民间,对群体中的人一视同仁,意义和作用是共享的。
对群体之外的人来说没有任何的损害,这是牢固的文化边界。
自然状态的民俗,远离了权力话语系统,在民俗实施的过程中,权力的概念是非常淡漠的。
只有老年人才有权力,但老年人只是以他德高望重而获得群体的尊重,而不是说自己拥有某种被赋予的特权,其性质是无级别的,不是行政的权力。
民俗作为模式化的行为规范,它的展示过程并非在实施权力。
拥有民俗的民众从来没有这种意识,他们不认为民俗知识与权力有瓜葛,从来没有把民俗知识和权力联系起来加以考虑。
否则,民俗就不是民俗,而是妨碍人们正常生活的桎梏。
民俗一旦进入权力机关,便拥有权力力量。
另一方面,民俗进入主流话语系统,获得政府权力的支撑,超越了原本的民间生存空间,大大扩大了其势力范围,加快其传播的速度。
三、权力机构进入民俗领域民俗不是个体的,而是集体的,所以有很强大的力量和展示性。
过去民俗的表演和民俗力量的释放主要在神庙、竞技场等公共场所,人们常常在公共场所表演祭祀,聚集歌舞,庆贺等。
举行场面宏大的公共仪式,所有人都是仪式的参与者,所有的能量在瞬间聚集释放,人们在刹那间融为一体。
高度的集体性使得民俗的规范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力量更加强大。
民间集体仪式大多在露天举行,显示出与官方集会不同的开放性特征。
即便如此,民间仪式的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正在发生转换,甚至在急剧萎缩,萎缩的原因有时是上层阶级的有意破坏,比如一些祭祀活动被扣上迷信的罪名等。
民俗活动让我们面向未来,让我们充满希望。
政府的力量非常大,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包揽一切。
前不久在浙江慈溪开传统村落保护的会,不少政府主管文化的官员发言,说他们地方保护得如何好,取得了大量成果,这是好事,但难免有把保护看成是政绩的嫌疑。
在我看来,政府做得越好,反而说明传统村落的保护越有缺陷,没有走向正常发展的轨道。
政府有钱,也有权力,保护应该让民间专业机构来做,专业机构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发挥市场的优势,政府只是起服务和监督的作用,而不是政府包揽。
如果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怎么保护?政府赋予原本无功利的民俗文化各种称号,诸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等,通过各种命名,掌控原本属于民众自己的民俗传统,这并不合适。
四、民俗参与维系社会基本秩序民俗是维系社会基本秩序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现代社会,有的民俗背负厚重的历史包袱,承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压,逐渐失去自由,它的规范力量难以充分地展示出来。
传统构筑了可以吸纳广大民众参与的活动空间,历代统治者都会别有用心地加以控制和利用,对民俗事象活动过程进行干预和介入。
然而,这并非完全出于民俗发展本身的需要。
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民俗的规范力量同样可以得到充分释放。
仍以禁忌为例,利奇说:“人体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普遍的构成严格禁忌的对象,尤其是粪便、尿、精液、经血、剪下的头发、125126指甲屑、体垢、唾液、母乳等。
这是符合这一禁忌理论的。
这些物质在最根本的方面是模棱两可的。
……既是自己的又不是自己的。
由此形成的禁忌极为强烈。
”“人形化的神灵、圣母、超自然的半人半兽妖怪,这些边缘性的、模棱两可的东西被赋予介乎神人之间的力量。
有关他们的禁忌最为强烈,甚至超过了神灵本身。
”“是模棱两可的范畴引起人们给以极大的关注,并抱以最强烈的禁忌情感4。
”英国另一位文化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也认为凡处于模棱两可状态的动物便是不洁的、禁忌的;属于禁忌范围的物体都是带有两义性的,因而无法明确归类的东西5。
就人本身来说,现在心理学家把人分30多种,中性人、阴阳人、同性恋者、心理变态者、艾滋病人、外星人、克隆人等都是属于分类体系中的另类。
刚才说禁忌的对象,按照结构主义的观点,就是混淆了人类的分类体系,处在模棱两可状态的一类事物。
于是,他们是人又不是完全正常的人,是正常与非正常的怪人,他们不具有神性,由于宣传和传说的影响,他们也被赋于某种怪异的力量,令许多人心里产生恐惧之感,他们成为禁忌的对象。
这些禁忌的对象有一共同点,就是都背离了传统的关于“人”的标准和看法。
对“怪人”的禁忌,是要努力维护人的正常性。
试想,如果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禁忌之人,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这些禁忌之人似乎与法律、道德无涉,也就是说,法律和道德并不排斥和诋毁他们的存在,而禁忌的存在,却使人们和他们保持距离,惟恐自己与他们为伍。
尽管我们提倡同情与关爱,但禁忌会迫使他们竭力隐瞒自己的身份,在客观上限制了他们生存的空间。
禁忌的力量似乎在维护人类的所谓“纯洁”。
再比如,象征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将这种节日庆典的仪式定义为“地位逆转的仪式”,“那些同属一个群体或类别,在社会结构中固定地处于地下地位的人就会积极地联合在一起,对那些地位处在他们之上的人进行仪式性的领导6。
”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或者贫穷者在庆典中,穿上社会地位显赫人的服装,由他们支配庆典活动程序,而平时有财势的人在庆典中充当旁观者,有的时候成为被戏弄和讽刺的对象,通过庆典活动的颠倒性的演示,人与人在亲情之上的自然社会结构之中相互沟通、融合,社会矛盾得以缓和,社会秩序得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