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地球表面形态

合集下载

2、2地球表面形态(张聪聪)

2、2地球表面形态(张聪聪)

21
背斜山
2013-11-28
22
向斜谷
2013-11-28
23
A 背斜 B 向斜
2013-11-28
24
(3)褶皱的四种地貌.
②褶皱形成后期: 地形倒置现象出现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非P22)
背斜 向斜 1 2 3
2013-11-28 25
地形倒置现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
向斜
1 2 3
2、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什么方向运动? 3、红海是怎样形成的? 2013-11-28 11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非P21)
板块 边界 运动 类型
宏观地形
图示
实例
喜马拉雅山 脉、青藏高 原 美洲西岸的 山脉和亚洲 东部的岛弧
挤 压 碰 撞
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 消亡 高俊的山脉和巨大的高 边界 原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 压碰撞,常形成海沟、 海岸山脉,岛弧
27
总结 非P21
从岩层 形 式 弯曲看 背 斜
褶 皱 岩层向 上拱起
岩层新老 对地貌的 关系 影响
岩层中 心老、 两翼新 一般成山 侵蚀成谷
原 因 岩层向上拱起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 被侵蚀成谷地 一般成谷 岩层向下弯曲
向 斜
岩层向 岩层中心 向斜槽部受挤压, 下弯曲 新、两翼 侵蚀成山 物质不易被侵蚀反 老 而成山岭
2013-11-28
36
断层
地垒 :相对上升,多形成山峰,如 庐山、华山、泰山、峨眉山等
地堑 :相对下降,多形成盆地 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 河谷地、汾河谷地等
冶裕河谷地
口镇---关山断裂 冶裕河谷地 东侧(下坡)
吐鲁番盆地

22地球表面形态-图文

22地球表面形态-图文

22地球表面形态-图文必修一水平复习案高二年级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复习目标】理解地质作用的分类,能够解释和区分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能够运用语言、图像进行表述。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如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断层,流水、风力作用形成的各种地形。

Ⅰ.基础回顾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

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二、板块构造学说: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

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块张裂处形成裂谷和大洋中脊;碰撞处形成褶皱山系、岛弧和海沟。

板块相对移动张裂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形成高峻山脉和相块相互挤压碰撞巨大高原撞大陆板块与海洋板海沟、岛屿、块相互挤压碰撞海岸山脉三、地质作用分类: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质构造向斜:岩层下弯、中心岩层是新岩层――有水断层:岩层错位――大型工程避开断层注意:背斜成山:岩层上拱,形成山岭――内力作用背斜成谷:顶部受到张力作用,裂隙发育,容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用向斜成谷:岩层下弯,形成谷地――内力作用向斜成山: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变结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作用因素流水作用(季风区典型)流水侵蚀作用流水沉积作用举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入海口)风蚀洼地、风蚀蘑菇、戈壁黄土高原、沙丘、风力侵蚀作用风力作用(西北地区典型)风力沉积作用学案编制人:王理审核人:1必修一水平复习案高二年级Ⅱ.复习自测:1、下图显示的我国四大高原中,由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是()ABCD2、关于地球六大板块划分的正确叙述是A.把整个地球分为六大板块B.把地壳分为六大板块C.把陆地分为六大板块D.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读右图,分析回答3—4题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2地球的表面形态

2.2地球的表面形态
分 类 对地表 内、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影响 关系 来自地球 地壳运动、高低 内 (1)在时间上 岩浆活动、 力 内部,主要 变质作用、起伏 同时进行。但 (山丘、内力作用对地 作 是放射性元 地震等 盆地) 壳的发展变化 用 素衰变产生 的热能 起主导作用。 风化、侵 削高 来自 地球 (2)地壳在内、 外 蚀、搬运、 填低 外力相互作用 力 外部,主 沉积、固 (使地 下不断发展变 作 要是太阳 结成岩等 表趋于 化。 用 能 平坦)
冈瓦纳古陆
(2)海底扩张学说
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 岭顶部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结,形 成新的大洋地壳。 大洋地壳是不断更新和扩张的,岩浆不断上升 冷却,形成更新的地壳,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 壳向两侧推移,从而使海底不断更新扩张。 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扩展到大陆地壳边缘,便 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
2 . 褶皱构造经受外力的侵蚀
背斜 向斜 1 2 3
在经受外 力侵蚀 的 过 程 中,背斜 顶部因受到张 力的影响,侵 蚀程度较大, 而向斜因受挤 压力,不易侵 蚀,因而侵 蚀程度较小
3.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现 象的形成——逆地貌现象
背斜 向斜 1 2 3
一段时间 后,由于差别 侵蚀,背斜部 位反而低于向 斜部位,形成 背斜成谷,向 斜成山的现象。
塑造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 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
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全球大地构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区域大地构造)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全球大地构造 1、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公认的全球大地构 造和海陆演化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2第二节地球表面的形态

2.2第二节地球表面的形态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 与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地 球 表 面 形 态
地 质 作 用
内 力 作 用
板块运动与 -----板块构造学说 宏观地形
地质构造与 (局部)地形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外 力 作 用
2、断层(地壳的垂直运动)
岩石产生断裂未必形成断层,关键看是否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 位移。
断裂面 断层线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 的强度,发生断裂, 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 产生显著的位移,成 为断层。
地垒
地堑
在地垒构造上常形成陡峻的山峰。如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等。
在地堑构造上则常形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等。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自学指导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P36) 2.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P36)
师生互动
1.板块构造学说 近几十年解释 大地构造 和 海陆分布规律 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
2.主要观点
完整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 割成 六大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 运动 状态。
沙丘--风力沉积地貌
黄土高原----风力沉积
人工修建的梯田
怎样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具有双重性?
海岭
喀斯特地貌(溶洞)---流水溶蚀地貌
风蚀蘑菇----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城堡----风力侵蚀作用
海蚀崖----海浪侵蚀作用
冰碛地貌----冰川沉积地貌
山前冲积扇---流水沉积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由于流速减慢,导致大 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河流中下游地区,由于流速减慢, 导致泥沙淤积,从而形成宽广的冲 击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知识要点二 地球表面形态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知识要点二 地球表面形态

知识要点二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新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一、流水侵蚀地貌1.峡谷(1)分布地区:湿润或半湿润山区。

(2)形成: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

(3)形态特点:横断面大多呈V字形。

2.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

3.河流阶地(1)概念:在河谷两侧常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

(2)特点:河流阶地地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

二、流水堆积地貌1.冲积扇(1)位置: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

(2)成因:①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

②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体。

2.洪积扇(1)位置: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

(2)成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

(3)分布: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3.冲积平原在河流的中下游,或河流流经盆地时,常形成沙洲和地形平坦的冲积平原。

4.三角洲(1)位置和成因: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常形成三角洲。

(2)典例:黄河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等。

三、滑坡和泥石流1.发生条件(1)地区:流水侵蚀强烈的山区,尤其是峡谷地区。

(2)条件:山高谷深、坡陡流急;遭遇暴雨。

2.滑坡(1)概念: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2)危害:掩埋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泥石流(1)概念: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质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难点突破1.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类型,它们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两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

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示意图难点突破3.流水作用的差异(1)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B;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高一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高一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3)我国的汾河谷地按成因属于图中的处地貌_D__
(4) 如果该地打算修建一条东西走向地地铁,则地铁遂道的工程地址应定在
AB两处中的 A处,背理斜由岩是层:受到张力作用,符合力学原理,支撑性
较强,不易塌方;能引导地下水顺岩层向两翼渗流,减少渗漏事故;背斜岩
层相对疏松,采石工程量较小,可降低工程成本。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挤压力
断 层
思考:1)什么是断层? 2)它可以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拉张力、挤压力)
2、断层
概念: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断裂, 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地位移,称 为断层
.地垒: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凸起的部分 如华山西峰、峨眉上金佛顶
.地堑:在断层中,中间相对下沉的部分 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作用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内部 太阳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使地表趋于高低起伏
地震
风化、侵蚀、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 搬运、固结 于平缓 成岩
珠穆朗玛峰
1、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它们朝相反 的方向改变地表的形态,其中以内力作用为主
·分类: 背斜——岩层向上隆起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
1)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以内力作用为主
褶皱
岩层形态(一般形态)


向上拱起
向 斜
向下弯曲
地形
一般形成山岭 一般形成谷地
背斜反成谷,向斜反成山
外力作用为主
背斜 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张 力,岩性疏松,容易被侵蚀
向斜 向斜成山原
因:向斜槽

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

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

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共4页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①为美洲板块,②为太平洋板块,③亚欧板块,④为印度洋板块,⑤非洲板块,⑥南极洲板块2、(1)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2)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斯里兰卡岛,和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包括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岛二岛。

(3)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4)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

3、边界类型分消亡和生长两类,海沟、造山带是消亡边界的标志;海岭、断层是生长边界的标志。

碰撞消亡成山成岛,张裂生长变谷变洋。

板块相撞形成的岛弧或山脉并不在交界线上,往往位于两个板块中位置较高、密度较大的那个板块上。

(1)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日本群岛(日本)、台湾岛(中国)、菲律宾群岛(菲律宾)等。

(2)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伊朗高原(伊朗、阿富汗)、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中国、尼泊尔)、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印度尼西亚)。

(3)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消亡边界)--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欧洲)、阿特拉斯山脉(北非)。

(4)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新几内亚岛、所罗门群岛、新西兰。

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共4页(5)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美国)。

(6)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墨西哥高原(北美洲)、中美地峡(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美洲)。

(7)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生长边界)--死海、红海。

(8)美洲板块与亚欧和非洲板块(生长边界)--大西洋,冰岛在生长边界大西洋“S”形海岭上(9)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10)我国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火山地震带相会合的地区,台湾和西南边疆地区更是首当其冲,所以也多火山地震活动(11)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是张裂带,这使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使红海不断地扩大,将成为新的大洋。

2.2-地球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

2.2-地球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

1.冰岛是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岛国,处在 欧亚 板块和
美洲 板块之
间;从板块移动方向看,冰岛位于板块的 生长 边界(填“生长”或“消
亡”)。
2.图中甲地发生6.3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我国某报记者从首都机
场乘飞机前往灾区做现场报道,到达时,北京时间为19时40分。
(1)甲地地震产生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边缘碰撞带
分类2:大陆-大 陆板块挤压碰 撞:形成高大 的山脉
举例:喜马拉雅 山、青藏高原、 阿尔卑斯山
思考: 1)板块的张裂地区,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2)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冰岛
落基山脉
红海
喜马拉雅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 马里亚纳群岛
东非大裂谷
花彩列岛 东亚岛弧
安第斯山脉
大西洋中脊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板边界分为两种类型: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 两板块挤压碰撞叫:消亡边界
板块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 形成了什么地貌?
生长边界:裂谷、海洋
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大西洋中脊
裂谷
海洋
东非大裂谷
褶皱山系
东北平原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zxxk
喜马拉雅山
地球 表面 形态
2.2 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 质
内力 表 作用 现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变质作用
板块 构造 学说

外力 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变化的能量来自哪里?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B
地堑
东 非 大 裂 谷

2.2地球的表面形态

2.2地球的表面形态

板块 张裂
生长边界
结合全球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 3.2007年1月13日,日本北部的千岛群岛东部海底发生8.3级地震。此次地 震的震中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图中示意该位置的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在1994年被我国科学家证实为地球上最深、最长、海拔最高 的河流大峡谷。读图回答: (1)图中A属于_______板块,B属于_______板块,A、B两板块的分界线大 致是_______。 (2)喜马拉雅山形成原因是_______。 (3)简要分析大峡谷的形成原因。 (4)我国云南丽江地区多地震的原因是_______。
表现
张裂:裂谷或海洋 向斜 挤压:褶皱 背斜
分类
能量 来源
表现 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内力 作用
地球内部 的热能
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 作用
太阳能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固结成岩
削高填低
六大板块
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 注意点: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范围 没有大陆的板块是?跨两大洲的板块有哪些? 拉雅地震带,它与板块边界有什么联系?
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②利用背斜找油
③利用断层找水 ④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
潜水
承压水 潜水井 自流井 承压井 流量稳定性比较
读地质地形剖面图,图中 1、2、3、4、5、6为地层编号,并表示地层由老到新 据此判断 7--8题。 7.若该地在我国境内,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地区主要位于北方地区 B.该地区水资源贫乏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素 C.该地区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 D.该地区的地质构造为:①处是背斜, ②处是向斜,③处是地堑 8.若图中 4号地层为含油层,则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2地球表面形态

2.2地球表面形态

下降岩块——地堑: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汾河谷地
断层的实践意义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 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 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水
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 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洞的良好选址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易于储油、储气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 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河流, 利于地表水汇集
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背斜顶部地带岩石破 碎,易开采,适宜建 采石场
背斜有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找水:向斜储水,如大自流盆地
大自流盆地是什么构造?
B A B
修建隧道应选在何处?分析原因?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便于施工
(2)断层
破裂
断层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 大压力和张力,超过 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 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 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 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 了断层。
断层 ↓
组合
地垒 :相对上升,多形成山峰, 如 庐山、华山、泰山、峨眉山
地堑 :相对下降,多形成盆 地或谷地, 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 汾河谷地等
上升岩块——地垒: 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华山北坡大断崖
泰山
断块山: 庐山
平原
沙漠
丹霞地貌
喀斯特地貌
雅丹地貌
冰川地貌
1950年,面积约600多平方千米,现在面积达1200平方千米, 几乎增长了一倍。
珠穆朗玛峰在以每年10mm左右的速度在长高
8844.43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常考考点复习资料总结归纳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常考考点复习资料总结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复习资料1【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地球是一个球体。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2.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赤道是的纬线圈,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赤道纬度为0°,是纬度起始线。

赤道以北叫北纬,用“N”表示;以南叫南纬,用“S”表示。

5.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6.本初子午线经度为0°,是经度起始线。

向东和向西各分180°,称为东经(E)和西经(W)。

7.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8.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9.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上产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季节变化,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10.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多少,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共五个温度带。

11.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阅读地图要学会测量距离,辨认方向、识别图例。

12.辨认方向,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按照指向标判读方向。

13.地图种类很多,根据不同目的,正确选择地图。

公园游玩要用导游图,外出旅行参考交通图。

14.地面某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海拔,把地图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就是等高线。

15.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正确判读不同的山体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陡崖。

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16.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态;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种。

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2.2 地球表面形态(课时2)

2.2 地球表面形态(课时2)
第二节:地质构造与地表形 态
江津第二中学校 马超
地壳运动在地层留下的“痕迹”---地质构造
断层
褶皱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 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1. 褶皱与地表形态
2. 断层与地表形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铁路隧道。 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水库坝址选择点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 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 河流、泉。
断层: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 开,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 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背斜 隧洞的良好选址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 泉水、湖泊分布地 断层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 等的回避处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褶 皱 ↓
成 因
思考: 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挤压、拉张)
2)岩层受力后,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分别会形 成什么构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参考:根据地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最可 靠
A
B
C
D
E
立体褶皱图
岩层形态新老关系
地形 只受内力
背斜山
背 斜
褶 向 皱 斜
中间老 两翼新 中间新 两翼老
倒置地形 内外力共同作 用 背斜谷 向斜山
向斜谷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2.2地球表面形态

2.2地球表面形态
块状山地 或高地 谷地 或低地
断裂带
裂谷 或河流
渭河平原、 庐山、 东非大裂谷 汾河谷地 华山 泰山,峨眉山 吐鲁番盆地
岩层形态新老关系


背 内老 斜 外新 向 内新 斜 外老
背斜山 向斜谷
背斜谷 (外力) 向斜山 (外力)
断 层
1. 裂谷或陡崖(东非大裂谷、华 山北坡大断崖) 2. 块状山:华山、庐山、泰山 3. 谷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4. 断层构造地带常发育沟谷河流
修建地下隧道:选择在背斜部位
水库、工程建筑:避免建在断层带上
采石:选择在背斜部位,工程难度小.成本低
读上图填写地质构造名称:
向斜 (1)A属于———— 地堑 (3)C属于————
背斜 (2)B属于———— 地垒 (4)D属于————
练习: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
沙漠
是什么作用造就了这些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这 些作用的力量又来自哪里?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一)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 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二)分类:(根据能量来源分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活动1读书 )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
思考:外力作用除了流水作用和风力 作用外,还有没有其他类型的外力作 用?
例如: 海岸地貌:海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 海蚀穴等) 海积地貌(如沙滩等)
侵蚀作用为主:
横断山区——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 青藏高原——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 黄土高原——内力抬升、流水切割——千沟万壑
地震是指岩 石圈在内力作用 下突然发生破裂, 地球内能以地震 波的形式强烈释 放出来,从而引 起一定范围内地 面震动的现象。

2.2地球表面形态

2.2地球表面形态

定 岩层受力达一定的强度发生断 义 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
的显著位移。
地 1. 裂谷或陡崖2. 块状山 貌 3. 谷地4. 断层构造地带常发育沟谷河流 地 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 垒 实例: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 地 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 堑 实例: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底
断 层
地垒 :相对上升,多形成山峰,如 庐山、华山、泰山、峨眉山等
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向斜 断层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易于储油、储气 隧洞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地下水储藏区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
泉水、湖泊分布地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 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 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 水库等的回避处 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风力沉积作用
新月形沙丘
移动沙丘的构造
静止沙丘的构造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城堡、风蚀柱、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台 湾 野 柳 风

女 王 头 区

外力
侵蚀地形 风蚀洼地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等 黄土高原的沟 壑、 河床加 宽加深、 瀑 布、峡谷、沟 谷(V型谷) 喀斯特地形等
4、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 形成的地貌:火山锥,火山口。 (2)地震: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 影响:造成地壳断裂、错动。
火山和地表形态
分布: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
火 山 形 成 的 地 貌

地球的立体形状和尺度

地球的立体形状和尺度
地球的立体形状和尺度
汇报人:XX
20XX-02-04
CONTENTS
• 地球基本形态与特征 • 地球尺度参数解析 • 地球形状变化规律探讨 • 立体形状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应
用 • 尺度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重要
性 • 地球形状和尺度变化对人类活
01
地球基本形态与特征
地球外观描述
地球从太空看上去呈现蓝 色,因为大部分被水覆盖 。
尺度转换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尺度转换问题
不同尺度下的数据和信息难以直接比较和融合,导致地球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 不确定性增加。
解决方法
发展多尺度数据融合技术,建立不同尺度之间的转换关系,实现跨尺度信息的 一致性和可比性。
多尺度数据融合策略探讨
数据整合
将不同来源、不同尺度的数据进 行整合,提取共同特征和有用信
海拔高度与大地水准面差异
01
海拔高度定义
海拔高度是指某地与海平面之间的高度差,通常以平均海平面作为基准
面。
02
大地水准面概念
大地水准面是指与静止海水面重合并向大陆延伸所形成的不规则的封闭
曲面,是测量海拔高度的基准面。
03
海拔高度与大地水准面差异
由于地球内部质量分布不均和地表地形起伏等因素,导致大地水准面 现跨尺度模拟和预测。
可视化表达
利用可视化技术展示多尺度数据 和模型结果,提高直观性和易懂
性。
尺度效应对研究结果影响分析
尺度效应概念
指在不同尺度下观察同一现象或过程时,所得到的结果和规律可 能存在差异。
影响表现
尺度效应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差、不确定性和不可比性,影响 科学决策和实际应用。
建立海平面上升监测系统、加强防洪排涝设施建 设、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和中学 宫香泉
平原 高原
知识结构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能量来源 二、地表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3.火山地震与地表形态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三)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来自美F洲 板


印度半岛 太 平 洋 板 块
B洲板

阿拉伯半岛
印C度洋板块
D
E
E
南极洲板块
板块学说基本理论
1. 地球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 块,并处在相对运动之中;
2. 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 壳比较活动;
3.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 张裂形成地表基本面貌;
岛弧 喜马拉亚山脉
海岸山脉
判断背斜、
向斜的主
背斜:
要依据:
中间
老两
翼新
向斜:
岩层的
中间新
两翼老
新老关系
褶皱
背斜顶部受张 力,岩性疏松 容易被侵蚀
构造类型 产生原因 岩层形态 地貌形态 地形倒置
背斜

岩层受
皱 向斜
挤压弯 曲变形
岩层向上 拱起
岩层向下 弯曲
常形成 山岭
谷地或 盆地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向斜槽部受挤 压力,岩性坚 硬不易被侵蚀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产生
Ⅱ.陆块与洋块相撞—— 海沟、岛弧链、海岸山脉
例如: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 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的。
太平洋东部的深海沟--海岸山脉就是太平洋板 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相撞产生的。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内部 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
消亡边界 (碰撞)
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地势起伏 诱发各种灾害,如海啸、瘟疫、火灾等
1. 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 (见图)
2.主要营力: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 3.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思考: 如何判断背斜与向斜
褶皱
强烈的碰撞和水平 挤压使岩层发生弯 曲变形,形成褶皱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以内力作用为主
褶皱
❖ 基本形态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背斜
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 部受张力,岩性疏松,
容易被侵蚀
向斜
以外力作用为主
向斜成山原因:
向斜槽部受挤压 力,岩性坚硬, 不易被侵蚀
概念: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发生断裂,两侧岩 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
断层的组合类型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相对 上升的地块,多形成块状 山地(山峰) ,如 庐山、 华山、泰山、峨眉山等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相对 下降的地块,多形成盆 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 地、渭河谷地、汾河谷 地、东非大裂谷等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 谷发育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 动,破坏工程;水库容易渗漏
地下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 石破碎,易侵蚀成洼地,利于 地表水汇集
练 习
练习:
A处地质构造是 向斜,判断的理由是 岩层向下弯曲
,
地形是 山地 ,成因是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 .
不易被侵蚀
B处地质构造是 背斜 ,判断的理由是 岩层向上拱起
避免诱发断层活动如 地震、滑坡、渗漏等 不良后果。
构造 实践意义 名称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有良好储油构造
隧道的良好选址 顶部可建采石场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 水
张裂作用,裂隙发育,岩石破 碎
岩层向下凹,易集水
断层
铁路、公路、桥梁、隧 道、水库等工程建设选 址应避开断层地带
2.地质作用类型及影响
类型 能量来 表现形式 源
对地表形态影响
内力 作用
外力 作用
地球 内部
太阳能 重力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
地震、变质作用
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
变得高低不平
风化、侵蚀、搬运、 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 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二、地表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
地形是 谷地 ,成因是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性疏松,容 ,
易被侵蚀
A和B处,可能找到石油的是 B ,可能找到地下水的是 A . 东非大裂谷属于 地堑 地质构造.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
1.火山活动 常见的火山地貌有: 火山锥、火山口等。
2.地震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的意义
背斜——储油构造
向斜——储水构造
探究: 若在此处建一个东西向的地下隧道, 应选择a处还是b处开凿?为什么?

c
ab
b: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思考:为什么断层线处往往形成沟谷、河谷?
断层线处岩层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思考:为什么铁路、公路 桥梁、水库等工程建设选 址应避开断层构造地带?
(1)理论形成 (2)六大板块 (3)板块学说基本理论 (4)板块运动与地貌
思 1 哪一个板块全部是大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2 3
阿喜拉马伯拉半亚六岛山、脉大印位度于板半哪块岛两位大示于板哪块意一之个间图(板?亚块欧中板?(块印与度印洋度板洋块板)块)
4赤道穿过哪几大板块? (六大板快)
A
亚欧板块 喜马拉亚山脉
生长边界 (张裂)
陆陆碰撞 陆洋碰撞 裂谷、海洋
褶皱山脉
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练 一 练
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
⑴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板块名称 A 南极洲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美洲板块 。
⑵图中1 和 2 或 3 和 4 中距离在缩短的是 3 和 4 ,原因 是 处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处 。 ⑶红海仍在不断扩展的原因是 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处。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一 、褶皱 (1)褶皱的形成与基本形态: (2)褶皱形成的地貌
二 、断层 (1) 断层的形成与概念 (2) 断层形成的地貌
三、了解地质构造规律的意义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地壳中的岩层因地壳运动发生变形与变位
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 (2)常见的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红海 东非大裂谷
马里亚那海沟
板块边界分两类: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
两板块相撞挤压叫消亡边界;
读图分析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形成哪些地貌?
两板块张裂 裂谷和海洋
太平洋 岛弧链 边缘海
海岸山脉 太平洋
印度半岛
① 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裂谷或海洋
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
② 板块碰撞(消亡边界)-- Ⅰ.两陆块相撞-- 巨大的褶皱山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