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检测 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2020学年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2020学年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清代定制,如有洋商人等将官银私运出口,或内地商人交易时找给外商货价使用官银者,一经查出,无论银数多少,全部充公,仍照私运例治罪。

此规定( )A . 阻止了白银外流B . 有利于纸币的流通C . 阻碍了国际市场拓展D . 抵制了外来经济侵略2.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A . 统治者的重视B . 中央集权的作用C . 工匠积极性高D . 市场需求3.20世纪九十年代,在日本博多港附近的“袖凑”遗址发现了宋代中国商人和船员居住遗址,并出土了“元丰通宝”“绍圣通宝”等宋代铜钱,还有大量青瓷和白瓷。

这表明( )A . 中日两国仅进行瓷器贸易B . 宋代铜钱成为日本的货币C . 中日两国贸易往来始于宋代D . 宋代中日之间海上贸易兴盛4.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

其影响是( )A . 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B .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C . 加快了统一台湾的进程D . 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5.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海上“瓷器之路”。

判断下图中,被誉为“瓷都”的是( )A . ①B . ①C . ①D . ①6.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

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B.废除了“海禁”政策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7.唐武德七年(624年)颁布了均田法令,规定“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

乐迁就宽乡者,并听卖口分(田)”这反映了唐朝()A.均田制趋向瓦解B.农民生活日趋贫困C.小农户自给自足D.土地买卖的限制放松8.“戽车寻丈旧知名,谁料飞空效建瓴。

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人民版必修2)

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控2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代中国的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牛耕技术是在()A.春秋战国B.秦末汉初C.西汉时期D.东汉时期思路解析:主要考查再认再现能力,准确回忆基础知识即可。

答案:A2.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徭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B.成为许多大型工程成功营造的基本条件C.徭役的过度征发与农业的发展关系不大D.沉重的徭役往往引发古代社会的动荡不安思路解析:解题关键在于从目的、对象、作用等方面分析我国的古代徭役,例如:征发对象是广大劳动人民,过度与否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定的程度。

答案:C3.战国时期的李冰曾经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龙首渠D.成国渠思路解析:郑国渠是郑国主持开凿的,龙首渠和成国渠是西汉时的水利工程。

答案:A4.下列有关“工官”工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朝廷或政府财政的一大支出B.直接隶属于中央各机构C.专门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D.其经营直接明显地影响了民间的市场思路解析:“工官”工场的产品平民不得使用,对民间市场没有明显的影响。

答案:D5.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表现的是()A.吴、蜀的丝织业闻名全国B.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C.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D.青瓷制作技术日臻成熟思路解析:本题限定只有一个,即是否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解答时既可用正选法,即明确记忆“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是在唐朝时,明确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而确认答案;也可用排除法,即判断出A、B、D三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C项则肯定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是正确答案(题目并未要求判断该事件属于何时期,故只需断定其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即可)。

答案:C6.煤炭开始作为我国古代的冶铁燃料是在()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思路解析:解题关键是题干中“开始”一词。

新人民版必修2历史单元测试: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新人民版必修2历史单元测试: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质量检测(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图反映的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

该制度在春秋时期开始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私田”的大量开垦B.铁犁和牛耕的使用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新旧贵族争夺土地2.下图为明代《天工开物》一书的插图。

由此可见当时()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B.精耕细作方式继续沿用C.畜力成为农耕的新动力D.筒车开始应用于农业灌溉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

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 A.小农经济——封建制度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铁器使用——个体生产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4.“……作三石人以镇湔江,五石犀以厌水怪。

凿离堆山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溉川西南数十州县稻田,自禹治水之后,因其旧迹而疏广之。

”这个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B.都江堰C.坎儿井D.灵渠5.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翻车的演变,这个过程体现了()A.经济形态的变革B.耕作方式的变化C.工具材质的革新D.灌溉动力的改变6.《吕氏春秋·召类》中写道:“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

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

为是故,吾弗徙也。

”这里的“吾”的身份是()A.官府手工业者B.民营手工业者C.家庭手工业者D.雇佣手工业者7.汕头市南澳县三点金海域的明代沉船“南澳Ⅰ号”再度打捞出大批文物,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判断,在“南澳Ⅰ号”上最有可能发现的文物是()A.工艺精湛的青铜鼎B.精美华丽的丝绸C.清新素雅的青花瓷器D.图案丰富的粉彩瓷器8.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名片: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①自然经济在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④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于出超地位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9.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

(word完整版)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有答案)

(word完整版)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有答案)

专题达标检测(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土地私有制度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解析:题干材料的现象是由土地兼并造成的,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故选B项。

答案:B2.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①封建国家向农民征收赋税②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③土地兼并导致的必然结果④封建国家向农民强派劳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根据图片标题,反映的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的情景,①④在图片中无从体现,故选B项。

答案:B3.“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这段话描述的生产工具是()解析:从题干材料“水车如纺车”“车骨之末,缚以竹筒”可知描述的是灌溉工具筒车,故选A项。

B、C、D三项与题干材料描述无关。

答案:A4.元朝袁介在《检农吏》一诗中写道:“欲求一点半点水,却比农夫眼中泪。

滔滔黄浦如沟渠,农家争水如争珠。

”说明我国古代农业具有()A.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B.脆弱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C.落后性:生产工具没有进步D.分散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由“争水如争珠”信息说明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答案:B5.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

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解析:紧扣“自给自足”的含义思考,可知B项正确。

答案:B6.“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A.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B.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C.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D.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可以御寒”“生暖”“无不赖之”“衣被天下后世”,主要反映了棉布因其价廉、实用而广泛流行,故选B项。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及答案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及答案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
点测试题及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
 A.农业经济的发展B.统治者的正确决策
 C.生产工具的革新D.社会矛盾的缓和
 2、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春秋时期的铁锤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战国铁口犁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图略)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B.社会生产力显着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畜力马排鼓风冶铁
 3、牛耕技术在中国出现和逐渐普及全国分别是在
 A.春秋战国、汉朝B.秦朝、汉朝C.春秋战国、唐朝D.秦汉时期、宋朝
 4、《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①人烟稀少②耕作。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F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A. 播种方式的变革B.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 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2.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A刀耕火种一一石器锄耕一一铁犁牛耕B. 石器锄耕「一一刀耕火种一一铁犁牛耕C. 铁犁牛耕一一刀耕火种一一石器锄耕D. 石器锄耕一一铁犁牛耕一一刀耕火种3. 下图是汉代代田法模型。

“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

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A. 广种薄收B.少种多收C.休耕轮作D.精耕细作4.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出我国古代()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④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5. 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写了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本原因是()A. 儒家思想的影响B. 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C. 中国人耕读传统习惯的影响D. 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6.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蜀守冰凿离礁,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材料中的水利工程建于()A. 战国时期的关中地区B.战国时期的四川地区C.西汉时期的关中地区D.西汉时期的四川地区7. 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①牛耕②花楼机(花机)③翻车④水排A. 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20200620185537)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20200620185537)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诗经》中描述的“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现象直接表现了西周时期( )A. 宗法制崩溃B. 井田制盛行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天上下雨,不仅要下到公田里,也要下到我的私田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 期井田制盛行,故B 项正确。

2.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

”(引自《吕氏春秋》)材料用神农的话指出了 (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对商业的抑制 ,主要强调了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要性。

故选B 项。

3•《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 朝廷注重提咼工商业者地位 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题干材料反映出,西汉前期各行各业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大都可以致富,这反映出西汉前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 项正确。

西汉时期的义利观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故A 项错误。

西汉的经济政策主要是重农抑商 ,故B 项说法错误。

材料并没有反映地方豪强势力控制郡县的问题 ,故D 项错误。

4.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C.礼乐制遭到破坏D.分封制瓦解A.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 男耕女织的重要性C. 井田制瓦解的必然性D. 自然经济的脆弱性,即“身亲耕妻亲绩”的重 ,:妻亲,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解析J 本题考查唐朝自耕农经济的发展状况。

从表格数据来看 ,占有20~130亩土地的户数占了绝大部分(74.1%),故A 项说法正确。

占有高额土地数量的户数较少 ,还不足10%,故B 项说法错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含答案解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含答案解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一、单选题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入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史书载:“(东汉)立春之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和人)与门外,以示兆民,”这一隆重仪式说明了A.统治者重视春耕生产B.铁犁牛耕始于东汉C.立春乃统治者祭祖之日D.东汉时期制瓷业发达3.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4.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不断总结生产经验,促进生产的发展。

下列农耕方式按照出现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5.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个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是 ( )图三,珐琅粉彩瓶A.唐朝B.宋朝C.元朝D.清朝6.“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

”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C.“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D.“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7.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8.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测评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测评 人民版必修2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刀耕火种D.千耦其耘2.(2010·贵州省清华实验学校模拟)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A.小农经济 B.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3.(2010·北京市朝阳区期中)推动中国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迈进的因素应包括()①农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②水利设施的兴修③各诸侯国的变法措施④城市经济的发展A.①④ 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4.(2010·浙江省金华一中模拟)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利用水力的灌溉工具是()A.水排 B.耧车 C.翻车 D.筒车5.(原创题)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6.(2010·福建南安一中期末)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

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

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C.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D.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7.(2010·福建南安一中期末)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硙(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过关检测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过关检测 人民版必修2

专题过关检测(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 A.西周B.春秋战国C.唐代D.宋代解析:选B 材料“耕用牛犁,使用铁器”反映的是铁犁牛耕技术,根据所学,这一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选B项。

2.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 ) 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解析:选B “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与之类似。

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精耕细作,反对粗放型农业生产,故选B项。

3.《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反映的是 ( )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解析:选B 题干中的诗句体现的是土地所有制从公田到私田的转变,反映的是井田制在春秋时期趋于瓦解,故选B项。

4.《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

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

”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 ) 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解析:选D 材料信息“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反映了人们忙于耕地、纺织的情景,说明当地耕织结合的景象,故答案选D项。

5.《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

”《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

”这两段文献资料中涉及的都是(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私营手工业解析:选B 东西织室是西汉时在首都长安设立的服务于皇室的工场,只为帝王、贵族服务,属于官营手工业,故选B项。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有解析)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有解析)

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

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

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解析D项所述显然不是主要原因,A、C项所述是东西方的共同点,所以B是正确答案。

答案 B2.春秋时期,《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

”这反映了( )A.牛耕技术的出现 B.铁制工具的使用C.一牛挽犁的出现 D.耦犁的广泛使用解析题干材料说明原先用于祭祀的牲畜在春秋时期开始用于农业生产,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3.下图是出土于今陕西省的东汉画像石中的农耕图,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A.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东汉B.东汉时期没有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C.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D.东汉时期有耦犁进行耕作的技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图中是两头牛牵引的耦犁耕作技术,又称二牛抬杠。

因为二牛抬杠回转不便,在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耕作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了牛耕技术。

唐代出现曲辕犁。

所以D项正确。

答案 D4.商鞅变法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材料中的“本业”指的是( )A.工业 B.手工业 C.农业 D.商业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中信息可知“耕织”者可获得奖励,“事末利”而贫者则罚为官奴,因此,材料中的本业是指农业。

答案 C5.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手工业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

你认为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家庭手工业主要从事商品生产B.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且带有封闭性C.东汉时期出现了灌溉农田的工具筒车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解析家庭手工业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筒车开始出现于唐朝,明代开始实行海禁,所以B 为正确答案。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1.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也上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工匠优秀,积极性高B.生产不计成本C.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D.国家权力的支持2.仔细观察关于中国古代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布局的示意图,请判断说法正确的是()①对市的管理逐渐加强②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思想③都城的经济功能在增加④坊与市的界限日益明显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3.中央电视台曾拍一部有关我国古代农民起义的电视剧,工作人员准备了大量的棉衣棉布给演员穿,此部电视剧最早反映哪个朝代的史实?()A.汉朝B.隋唐C.秦朝D.明朝4.下图是建国初陕西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和“骑驼乐舞三彩俑”。

作为历史材料,它们()①生动地展示了唐朝先进的制瓷工艺技术②有助于我们了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③证明了唐朝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多样性④增加了我们对唐“厚葬”之风的直观感受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屯田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是因为()A、它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B、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C、它使流民和土地结合起来D、丁男负责一定的徭役、兵役6.明清重农抑商政策最重要的影响是()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B.增强了明清时期的国力C.丧失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遇D.导致了科学技术的落后7.明洪武二十八年规定,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

这些措施()A.鼓励垦荒,扩大播种面积B.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C.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D.降低赋税,减轻农民负担8.“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

”“凡政府干预愈深者,则市场机能运作能力愈弱,反之亦愈强。

”(台湾学者侯家驹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下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政治干预影响经济发展B.中国古代已有市场经济C.重农抑商不符经济规律D.政府专营阻碍经济发展9.中国古代下列瓷器品种,最早出现的是()A.白瓷 B.青瓷 C.青花瓷 D.五彩瓷10.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明隆庆皇帝在位期间采纳臣僚“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的建议,“易私贩而为公贩,议止通东西二洋,不得(通)日本倭国。

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许。

几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一言论折射出该时期①明朝海禁政策出现松动②沿海形势得以稳定③百姓普遍出海进行贸易④贸易最远可达非洲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A.商帮主要依赖政府牟利B.政府放弃盐铁官营政策C.农本思想占据主导地位D.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3.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主要是由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实行一条鞭法C.海外贸易的发展 D.出现雇佣关系4.据《欧洲瓷器史》描述,“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道地的欧洲风格的器皿。

”由此可以得出最合理的一项推断是A.古代官营手工业的技术最为精湛 B.瓷器是东西方贸易中最主要的商品C.制瓷业中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瓷器设计时接受了欧洲客户的要求5.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范蠡、白圭、桑弘羊等用阴阳五行推算年景丰歉的循环规律,都以两年或三年为周期。

这种循环论没有科学依据,但是有一定的事实和经验依据。

其主要依据是A.小农脆弱的程度 B.农业休耕的制度C.占卜决事的经验 D.“天人感应”学说6.下图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

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A.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B.统治疆域不断扩大C.经济的区域发展趋势 D.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7.明朝货币白银化“把国家财政活动推到快速运转的经济旋流中,从而造成了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构偏离传统运行模式。

”材料表明货币白银化A.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 B.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破坏了稳定的社会秩序 D.加速了社会转型的进程8.1958年在殷墟大司空发掘中发现的铜贝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金属货币。

高考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测评 人民版必修2

高考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测评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测评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60分,第Ⅱ卷4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唐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透露的信息有()①农民生活十分艰难,终日劳作仍然得不到温饱②农民实行精耕细作,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③农民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④农民受到的剥削依然十分严重()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3.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图(A)骨耜图(b)石犁图(c)铁器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4.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5.元稹的“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

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反映的有效信息是()A.商人经商不计利润B.富商大贾周流天下C.商人重利轻别离D.长安城的繁华景象6.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7.我国“四大名锦”中的蜀锦历史最为悠久,古人形容蜀锦“其价如金”。

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

造成这些工艺失传的主要原因应是()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D.“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8.中国秦朝因长城和兵马俑而名满世界,这些举世闻名的工程得以完成的基本条件是() A.繁多的赋税B.沉重的徭役C.苛刻的兵役D.土地兼并9.明代有一个笑话,说是朝廷宴请外国元首和使节,结果宴会所用580件官窑瓷器全部被使节们顺手牵羊带走了。

2020春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练习人民版必修2

2020春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练习人民版必修2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知识点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1.古代货币的形成与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下图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

充分说明了( )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C.商品经济的繁荣D.纸币方便携带,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解析本题考查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材料体现的现象是从秦到宋货币的发展变化。

纸币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同时纸币的出现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 C2.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的商帮密切相关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解析会馆非政府机构,排除①。

资本主义萌芽不是出现于会馆,而是手工工场,排除④。

所以C为正确答案。

答案 C知识点二“市”的发展3.“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这则史料反映的商业繁荣景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A.商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解析结合题干可知,买卖没有地点限制,市坊不再分开,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本题答案为D。

答案 D4.草市由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开始于( ) A.南北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解析依据教材知识,草市逐渐演进为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是在唐朝开始。

答案 B知识点三商业都会的崛起5.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的标志是( )A.汉代“五都”的形成B.汉代“五均”官的设置C.汉代城市中出现了“市” D.汉代商业的集中解析城市出现了集中贸易的场所“市”,这是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的标志。

答案 C6.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怀胥桥商市。

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出现了农村集市B.坊市分置C.边境贸易繁荣D.商业市镇兴盛解析图中的繁华景象,发生在明清时期的苏州,因此是商业市镇兴盛的反映。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检测 人民版必修2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检测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秩序的稳定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举世闻名的秦长城与秦始皇陵,它们得以完成的基本条件是( )A.繁多的赋税 B.沉重的徭役 C.苛刻的兵役 D.高度集中的土地3.西周初年的土地情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西周末年诸侯国之间“夺田”、“争田”现象不断发生,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王室衰微 B.王室所占有的土地有加强趋势C.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D.土地私有制发展4.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加速了社会制度的更迭 B.增强了鲁国的国力C.开中国税制改革之先河 D.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5.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6.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7.“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

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 )A.丝 B.棉 C.毛 D.麻8.明朝时期,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于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 )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 B.明朝政府鼓励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国家对手工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 D.私营手工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9.唐代著名诗人陆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了当时的( )A.彩陶 B.青瓷 C.白瓷 D.唐三彩10.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

”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A.千耦其耘式经营B.田庄式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2.明朝成化年间,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13岁时与其兄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

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地。

此举反映了()A.小农意识根深蒂固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C.徽人独具商业传统D.农产品商品化增强3.读下面两幅图,对比分析后我们可以得知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的最重大变化是()A.东京城的布局不再讲究整齐划一B.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已取消C.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D.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更为突出4.“明代‘海禁’政策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抗倭的体现。

”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A.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C.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5.《汉书·食货志》载:“(汉武帝时)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在左脚趾上挂铁钳),没入其器物。

”这一规定反映当时( )A.限售生活用品B.出现垄断组织C.推行抑商政策D.盛行工官制度6.古代货币的形成与发展和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分说明了()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C.商品经济的繁荣D.纸币携带方便,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7.“……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以下无法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C.“蜀人利交子之轻便,一贯有卖一贯一百者”D.“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8.“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检测(一)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承德高一检测)《礼记·月令》载:季夏之月(六月),都说烧草取灰或沤草使腐用作肥料。

深耕、施肥、粪种、一年再获。

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A.独立发展B.农牧结合C.精耕细作D.自给自足【考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题点】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 C解析“深耕、施肥、粪种、一年再获”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精耕细作,故C正确。

2.宋朝诗人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者营。

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

”诗句描写的是( )A.筒车B.翻车C.曲辕犁D.水排【考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题点】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答案 A解析“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描述了隋唐五代时期的筒车,以汲取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3.(2018·邵阳高一检测)《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

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

”这一经济思想(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B.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C.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考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题点】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答案 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土地租佃关系也逐步形成,因而推动租佃关系确立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A错误;材料中将土地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为了让农民精心生产,勤于劳动,并不能直接体现政府的重农政策,故B错误;将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将集体生产变为农民小家庭个体生产,因而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废除土地国有制,故D错误。

4.(2018·河池联考)《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出现过工厂雇佣现象,唯独棉纺织业没有出现。

”中国古代棉纺织业没有出现雇佣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C.棉花主要是官营手工业D.小农经济的阻碍【考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题点】小农经济的影响答案 D解析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以满足自给自足的需要,故不利于雇佣关系的产生,故D项正确。

5.(2018·绵阳高一检测)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手工业生产形式,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图一的产品主要是茶叶和棉布B.手工工场最早出现在江南地区C.图一的现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D.图二现象出现于19世纪中晚期【考点】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题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答案 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的纺织业中开始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故B正确。

6.(2018·泉州质检)下图可以反映( )古代中国丝织业中心分布变迁图A.古代中国丝织业的兴衰过程B.经济政策调整对手工业的影响C.古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丝织业繁荣【考点】【题点】答案 C解析秦汉丝织业中心区基本在北方,唐宋、元至清丝织业中心区逐渐南移,表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故选C 项。

地图显示的是秦汉、唐宋、元至清丝织业中心区的发展变化,没有涉及丝织业的兴衰,A项错误;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直是“重农抑商”,B项错误;对外贸易发展材料无法体现,D项错误。

7.“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事,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

”材料反映的是( )A.唐都长安商业繁盛的景象B.北宋都城东京的商品交流的情形C.南宋都城杭州突破坊、市的限制D.杭州是宋代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考点】“市”的发展【题点】宋代市的变革答案 C解析从材料“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获得信息。

杭城应该指杭州,故A、B两项可以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商业突破空间限制,故C 项正确。

8.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B.城市商业发展繁荣C.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D.区域长途贩运兴盛【考点】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题点】古代大城市与商业都会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了苏州作为江苏的大都市,各种用品一应俱全,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城市商业的繁荣,故B项正确。

9.(2018·贵阳高一检测)宋史专家邓广铭认为:“宋代物质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草市”开始出现B.“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C.工商业市镇在全国大量出现D.形成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考点】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题点】宋代市的突破答案 B解析宋朝的市打破了坊市制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品经济发达,故B正确。

10.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

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

这反映了当时( )A.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B.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考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题点】古代商业的繁荣答案 D解析经济作物增加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其必然会出现“棉争粮田”“桑争稻田”现象,故D项正确。

11.下面漫画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经济思想,该思想( )A.不利于家庭关系保持和谐B.是我国落后于世界的根源C.是统治者决策失误的产物D.不利于经济长期健康发展【考点】重农抑商【题点】重农抑商的影响答案 D解析重农抑商思想虽然对小农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D项正确。

12.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

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下图所示的防夷措施。

材料反映清政府( )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考点】“海禁”与“闭关锁国”【题点】“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 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防夷措施是限制外国人在华经商,也就是严格限制外商贸易,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题24分,14题16分,共40分)13.(2017·景洪高一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图二莫高窟“耕作图”图三陕西剪纸“男耕女织”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三“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雍正皇帝材料四《苏州府志》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状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账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账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凤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6分)(2)根据材料二、三,比较一下黄宗羲的观点和雍正皇帝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8分)(3)材料四主要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是什么?(10分)答案(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一种自然经济形态。

(2)黄宗羲认为农工商业皆为本业;而雍正皇帝认为农业为本业,工商等业皆为末业。

(3)现象:苏州地区纺织业较发达,机户和工匠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

本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解析(1)图一反映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图二反映农耕的模式,图三反映“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据此分析归纳即可。

(2)由材料二中的“盖皆本者”可知黄宗羲认为农工商皆为本,由材料三中的“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可知雍正皇帝认为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3)首先由材料四中的“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可知材料所述现象,其次由现象归纳本质。

14.(2018·临沂高一检测)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平遥票号日升昌名扬九州,享誉全球……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使全国性的货币流通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促进了清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王夷典《日升昌票号》材料二明清时期城市商业组织上有新的变化。

唐宋的飞钱、便换,至此形成票号、钱庄。

行、团等行业组织发展成会馆、公所。

这种行会性组织对本组织之外新设店铺有严格的限制——需有人作保,交纳很多的银两作公费,并宴请同业,否则不准设店营业,对内控制也较强,规定了行规,违反行规者开会议罚,对外争议由本行“董事”出面交涉。

所有这些特点都标志着城市商业已发展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1)根据材料一,请您用一句话概括“日升昌票号”的历史地位。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创立的背景。

(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商业“新的变化”。

(6分)【考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题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考点综合答案(1)地位:中国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

背景: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晋商等大商帮形成跨地区经营商业系统;现银交易的不便。

(2)变化:形成票号、钱庄;行业性组织发展成行会性组织;行会有规范的管理、运作程序;行会的垄断色彩浓厚。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历史地位,根据材料一“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得出答案;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二“唐宋的飞钱、便换,至此形成票号、钱庄”“行、团等行业组织发展成会馆、公所。

这种行会性组织对本组织之外新设店铺有严格的限制——需有人作保,交纳很多的银两作公费,并宴请同业,否则不准设店营业”等信息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