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合集下载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被广泛传承和崇尚。

《论语》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本文将深入探讨《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从孔子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孔子的教育智慧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他认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论语》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这句话表明孔子主张个人自我修养和自我反省,追求自我完善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孔子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道德高尚、真诚宽厚、勇于自我反省的君子。

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的教育方法非常注重实践和示范,他以身作则,亲自示范课程内容和行为规范。

他的学生常常跟随他一起行走,观察他的言行举止。

孔子认为教育的最重要方法是言传身教,通过言语和行动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道德品格。

孔子的教育方法还包括“因材施教”,即因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

他强调了解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在《论语》中,有一段描述孔子对待不同学生的教育态度的话:“年少以为可学也,宜也;幼而学,壮而行之,而止于至善。

”这句话意味着孔子可以接受不同学生的不同程度的努力和进步,关键是要一直向着最高境界前进。

孔子的教育方法还注重教学的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他认为教学应该有个体化的过程,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的不同,逐步提高教学的难度和内容。

这种渐进的教育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迈出坚实的步伐。

孔子的教育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和实用教育等方面。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倡导仁爱和忠诚。

在《论语》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待他人的原则,他希望学生能够以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带着善意和同情心对待他人。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观念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观念

论语《学而篇》中孔子的教育观念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观念深刻影响了后世。

其中,《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之一,里面包含了许多关于教育的思想。

本文将以《论语》中的《学而篇》为主要参考,探讨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观点。

1. 尊师重道孔子非常强调尊师重道,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虚心向老师学习并尽己所能地尊重老师。

在《学而篇》中,有一句著名的名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反映了孔子对于知识、仁爱和勇气等品质的重视。

他认为通过向良师倾听和继续努力学习,人们可以培养自己成为具备这些品质的人。

2. 培养德行在《学而篇》中,孔子提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概念。

这意味着要通过不断回顾和思考,以扩展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从修身养性开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他提倡培养德行,使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实践与经验孔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仁者爱人”,只有在实际生活中实践仁爱,才能体会到其真正的意义。

因此,他主张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锻炼,通过亲身经历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 培养思考能力在《学而篇》中,孔子多次提到“君子”。

这个概念并不仅指泛指贵族或统治者,而是指具备高尚品质与卓越修养的人。

孔子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成为君子,并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5. 学以致用最后,在《学而篇》中,孔子强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他认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以此来改变自己和社会。

因此,他要求学生不仅在书本上获得知识,更要将其运用到现实情境中。

通过以上对《学而篇》中孔子的教育观念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注重尊师重道、培养德行、实践与经验、培养思考能力和学以致用。

这些观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值得借鉴和思考。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李媛媛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

孔子虽然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但由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汇集而成的《论语》一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西汉司马迁曾经作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也,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可谓至圣也!”与圣人地位相适应,《论语》成了中国人的圣书。

汉代以来,《论语》成为读书人必读之书。

南宋朱熹将《论语》收入《四书》,到元代被定为科举用书,《论语》更为学子所倚重。

在古人心目中,《论语》是修身治国的宝训。

北宋名将赵普原先读书不多,晚年常读《论语》,手不释卷,从中领悟理政决策的道理,因而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

毋庸置疑,《论语》无论是作为我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还是作为封建社会私塾教育必授的教科书,必然有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价值。

其中有关学习、修养、从政、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论语》一书,内蕴丰富,给予后人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或许正因为其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我们往往忽略了它在教育思想上的独到意义。

在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波起云涌的今天,学习《论语》的教育思想,挖掘《论语》的教育精华,对深化和推进我们的教育改革,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特别是对改进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一、孔子的道德观孔子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奠基人,道德之鼻祖。

道德教育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他把立志、克己、笃行、改过、自省、迁善作为学生道德养成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孔子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习惯、道德自觉、道德责任、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论语》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其中的教育思想影响至今。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并阐述它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爱生之德,传道授业孔子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爱护学生。

他称之为“爱生之德”。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过:“君子爱人以德,小人以义拘也。

”这句话正是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原则——“以德为先”。

孔子认为,教师要以爱心和耐心,带给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他说过:“教无定法,才满为师。

”因为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为人师表,给予学生榜样和引导。

他还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和“一日三省吾身”的教育原则,要求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做学生的榜样和引导。

二、明确教育目标,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培养孔子明确指出:“人之初性本善。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来发挥潜在的良好品质和潜力。

因此,孔子要求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和劳动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孔子曾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强调学生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勇于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问题。

他还提倡“名实不分”的教育,即注重实践操作,切实掌握知识和技能,而非单纯满足于获得高分或荣誉。

三、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孔子认为教育必须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制定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案。

这是他的“各得其所,乐得其生”思想的具体体现。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明确了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性。

而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强调的细心、耐心和有效的沟通,更能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

四、强调实践,注重操作技能孔子曾说:“学以致用,有过而改之,是谓知之也。

”他认为知识要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他还提倡“闻思笃行”的教育,即学生必须不断实践、实验和总结,反思自己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学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而教育则是塑造人的品格和培养人的能力的关键。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典籍中,《论语》被誉为圣人之言、智慧之源。

作为孔子的言行记录,《论语》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为后世子孙提供了宝贵的教育智慧。

本文将深入探讨《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并解读其在当代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学为人之根本学习是人之根本。

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篇》)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学习的热爱和对学习方法的重视。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时的努力。

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

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篇》)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不断地温故知新,我们可以成为他人的良师益友,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智德兼修孔子强调智慧和道德的并重。

他认为,只有智慧和道德并存,才能具备真正的教育力量。

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学而篇》)这句话告诉我们,追求道德的修养和智慧的积累是一种终身的追求。

教育的目标与方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能力的人。

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方法,以实现这一目标。

启发式教育孔子主张启发式教育,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练达篇》)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自主学习和启发式教育的重视。

他认为,学习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该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索,从中获得真正的智慧。

以身作则孔子认为,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他说:“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学而篇》)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者应该首先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才能够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

个性化教育孔子注重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它文字简约,义理深刻,影响深远,是中国古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它蕴涵着厚重的智慧和思想,浸润和涌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的命脉。

《论语》中论述了做人、治学、治国诸多方面的理论,其中孔子最重要的仁、礼思想、教育思想、人才观,是儒学的基本范畴,是探讨人生价值,追求高尚的道德人生的基本内容和人我关系的最高准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一、孔子学说中的仁”、礼”思想在孔子《论语》中,仁”、礼”思想是儒学的基本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中,理想人格的最高体现就是圣人”,在孔子看来,圣德之人是一种崇高博大的审美境界。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是说仁德的人不忧虑,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无论是圣人、智者、勇者和仁者有着共同点,就是都贯之以仁,智者又叫知之者”知仁而求;勇者又叫好知者”好仁而行仁;仁者又叫乐之者”乐仁而安仁。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圣人之智(圣智)、圣人之勇(圣勇)、圣人之仁(圣德)是孔子对理想的仁”之追求。

他追求的仁” 是将心性升华至一种世界精神理性的境界。

可见,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追求一生的最高道德标准。

孔子对仁”的价值追求和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孔子对待人的态度是:任何人都应该成仁”和达仁”,若诚意地去求仁”就可达到仁”的境界。

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求仁”,即追求自身道德的终极完善。

《论语》中更多地强调人的内在修养,达到仁”的境界,它是礼”的观念的一个发展。

《论语》中孔子的仁”的价值内涵,指的是仁”是情感的自得。

孔子强调人如何达到理想之仁”,仁的精神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倡导的仁”就是爱人” 由爱人”推导出孔子对社会与民众的关注,对整体人类与社会发展之间实现共同和谐的深深关切。

《论语》中的孔子智慧与教育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智慧与教育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智慧与教育思想简介《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教育思想,对于理解孔子以及儒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所体现的孔子智慧和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学习与修养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与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自我学习和不断努力可以实现个人的进步和提升。

他提倡“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观念,鼓励学生不仅要学习前人之智慧,还要随时保持谦虚、愿意向他人学习的态度。

仁爱与关怀孔子强调仁爱和关怀他人是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基石。

他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并关心他人福祉的人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教育者。

他反对斥责和责备学生,而主张用温暖关怀的方式引导和教育他们。

尊师与传统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非常重视尊师和传统。

他认为应该尊重老师以及前人的智慧,通过学习经典和礼仪来铸造个人的品性。

他倡导遵循君父之道,尊重长辈并恪守社会伦理。

学以致用与实践《论语》中强调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并通过不断实践来提升自己。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见贤思齐焉”的观念,鼓励学生从身边优秀人物身上汲取智慧并在实际生活中付诸行动。

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智慧和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品德修养和社交能力,引导他们成为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

其次,学校教育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另外,学生需要保持谦逊和进取的态度,随时愿意向他人学习并在实际生活中反思总结。

结论《论语》中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智慧和教育思想,这些观念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借鉴和应用《论语》中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出有品德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一、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办立私学。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十三章)在周朝,只有贵族弟子才有受到教育的权利,然而孔子从三十岁就开始办私立学校,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招收一切愿意来学习的人来学习,打破了教育被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悔焉。

”(《述而》第七章);子欲巨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十四章)。

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见面礼得人,他都收他做弟子,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具体表现;孔子认为,教育不应该分对象,不管你是官宦子弟或是普通老百姓,不管你或贫穷或富裕,不管是南方人,北方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男人或是女人;也不管你比较聪明,亦或者头脑比较迟钝等等都是有权受到教育的。

孔子坚信即使是文化落后的确的人也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坚信办私立学校的教育能使很多人受益。

2.有关教育方法:2.1启发式教育,并掌握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十八章)。

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他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积极主动为主,对学生进行启发要掌握好时机,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进行启发。

2.2师生要相亲相敬: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为女死矣。

”曰:“子在,何敢死。

”(《先进》第二十三章)。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渊落在了后面。

当孔子找到颜渊后高兴的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

”颜渊笑着说:“老师还在,我怎么敢死啊。

”这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师生就应做到相亲相敬。

2.3思无邪,注重教材的思想性。

子曰:“《诗》三百,舍以敬之,曰思无邪。

”(《为政》第二章)。

古代文献都藏于官府,书写工具简陋一般人读书非常困难,相传孔子曾对古代典籍整理册订,编写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课本,即后世所谓的“六经”。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简介《论语》是中国古代四书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代表,孔子对于教育有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论语》中的相关片段,探讨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孔子的教育理念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个人修养与道德品质是教育的基础,只有内功深厚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敦品格培养人德:孔子注重培养学生们优良品德和正确道义观念,倡导仁爱、礼貌、诚信等价值观。

3.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孔子主张通过实际操作、反思总结和社会实践来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应用。

孔子的教育实践1.弟子问答式授课:孔子善于运用问答式授课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发散性思维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个别指导与启发式教学:孔子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别指导,并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3.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孔子四方游历,向各国君王传播自己的理念和教育方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教育制度。

孔子教育理念的现实意义1.强调品德培养对于学习成果及作用:强调品德、道德素质对于个人成功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影响,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2.个性化教育的价值:孔子注重个别指导和启发式教学,提醒我们在当代教育中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并为其提供良好成长环境。

3.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孔子注重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这一理念仍然非常适用于今天强调综合素质培养的现代教育理念。

结论通过分析《论语》中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品德培养和实践经验的重视。

他强调一个人应该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起,注重学以致用的教育方式,并积极推动个别指导和启发式教学。

这些理念与方法不仅在古代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在今天的现代教育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解读《论语》中的孔子与教育思想

解读《论语》中的孔子与教育思想

解读《论语》中的孔子与教育思想1. 引言《论语》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本文将深入解读《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2. 孔子的教育观点孔子认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主张虚心向他人请教。

他还强调“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强调通过复习已有知识来获得新的理解。

3. 培养德行和品格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格修养。

他认为,“君子不力”,即君子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并且以身作则,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4. 勤奋努力与实践孔子倡导勤奋努力和实践。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表示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随时借鉴他人的优点,从经验中学习。

5. 个性化教育孔子提倡个性化教育,他说:“因材施教”(《论语·为政》),即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和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

6. 倡导乐观积极的心态孔子鼓励学生们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他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意思是有了知识和道德修养后,就能摆脱迷茫、忧虑和恐惧。

7.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深远意义。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化需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习惯;注重德育与智育并重,在培养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培养品德与品格;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并以身作则。

结论通过解读《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于教育的看法,并从中获得启示。

孔子强调学习、德行、实践和个性化教育等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代教育依然具有深远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论语》2: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2: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2: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一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在《论语》2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已经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历史,其内容深刻而易于理解,在此我们一起详细地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

只有先学习了知识,然后才能进行思考和分析,否则学习的知识就会变得毫无用处。

同时,仅凭思考而不学习,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从而导致失败或危险。

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教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尊重传统。

他认为,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才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只有通过温故知新,才能达到深入理解的境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或领导者。

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教育思想的第三个方面是关于热情的。

他认为,对于任何事物,只有充满热情,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理解和成就。

因此,学生应该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和热爱的事物,并为之努力。

四.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学”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他认为,只有道德高尚、品德良好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和领导者。

因此,在学习和教育中,必须强调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五. “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教育思想的最后一个要素是坚持不懈的追求。

他认为,只有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成长,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根据他的说法,只要朝着目标前进,即使失去生命,也是值得的。

这一观点促使人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为了达到目标而持之以恒。

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了学习与思考、传统与创新、热情与兴趣、道德与品德、目标和追求这五个要素,这些思想贯穿于《论语》之中,并深深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它呈现了一个没有终点的学习过程,告诉我们学习和追求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对这种教育思想的理解和遵循,我们才能在生命中实现真正的成功和价值。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面向全体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体现这一重要精神的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施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是有坚实的哲学基础的,这基础便是他提出的人性论的观点。

“人性论”常常是中国古代教育家论述教育问题、表述教育主张的逻辑起点。

孔子首先认识到教育与人性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这一天赋平等的人性论。

所谓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这一论断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刚出生时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千差万别,是学习和教育的结果。

既然人的先天素质很接近,而教育在塑造理想人格上起了重大的作用,只要你具备了一个正常人的素质,都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并通过自己努力和教育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有其相通之处。

应该说,“有教无类”的主张闪耀着朴素的教育机会均等的光彩,实质上是一种朴素的教育公平理念。

孔子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面向全体”的教育主张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很大。

宏观层面来讲,根据《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微观层面上讲: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得到教育的权利,这里的教育不是停留在上学这一层面上,更重要的是不管学习好与坏,学生都应当接受平等的教育。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要把目光着眼于每位学生身上,不要局限于部分优等生的身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为社会培养出栋梁之材。

二、孔子的教育目标:君子儒、德才兼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家,孔子明确地提出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德才兼修的“君子”。

《论语》中的教育观

《论语》中的教育观

《论语》中的教育观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方法,最为后人称道的,主要包括:“有教无类”(卫灵公15·39)、“因材施教”、“尊师爱生”、“践行兼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方面。

1、“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主张打破一切界限,让所有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7·7)。

【译文】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在孔门弟子中,真可谓诸色人等皆有,孔子莫不尽心教导,循循善诱,一视同仁。

2、因材施教由于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其门下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因此便能针对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把他们培养成为各色各样具有独特表现的人才。

①深入了解学生孔子对自己学生的性格为人、资质才艺,十分了解;对他们的优长与缺点,也非常清楚。

孔子在《论语》中,有多处论及孔门弟子的性格特点。

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原文】雍也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让他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让他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让他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先进11·18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yàn。

【译文】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卤莽。

“师也过,商也不及”;先进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

从《论语》看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概述《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本文将以《论语》为依据,探索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

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人伦道德、政治治理和教育等方面。

他强调个体修养和社会秩序,并提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观点。

1. 仁爱之道孔子认为“仁”是至高无上的美德,他强调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仁爱和善行的记录,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禁止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2. 学习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倡学习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通过修身来管理家庭,通过治国来净化社会,最终实现天下太平。

他强调了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 礼仪之道孔子非常重视礼仪,认为礼仪是一种对人际关系的规范和秩序。

他强调在行为举止和言谈举止中遵循适当的礼仪,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礼仪的教导。

孔子的教育观孔子被尊为古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智慧。

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1. 教学相长孔子主张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并不断努力追求更高水平,同时也需要理解学生,并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

2. 知行合一孔子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他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追求道德修养与学术知识的统一。

3. 个性化教育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能力,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来进行。

他鼓励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和方法。

结论通过对《论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

他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在学习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实现自我完善,注重礼仪之道规范人际关系。

孔子强调师生相长、知行合一和个性化教育等原则,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理论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理论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理论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

在《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深入的阐述。

本文将着重讨论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分析其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1. 孔子的教育观念孔子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他强调培养人们具备良好品德和高尚道德修养。

以下是几个关键观点:1.1 教育应注重礼仪和道德孔子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发扬道德可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

他提倡君臣父子、朋友间之间的互动应遵循适当礼仪,以此来塑造人们良好的行为方式。

1.2 强调学习和实践孔子主张不断学习,并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所学知识。

他认为只有通过反复学习,并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思想和修养。

1.3 着重培养人的性格和品德孔子认为人的性格和品德是教育中最关键的部分。

他强调培养仁爱、忠诚、正直等美德,并注重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展现这些品质。

2. 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提出了许多与其教育理念相匹配的具体方法:2.1 强调师生关系孔子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伦理道义关系。

他鼓励学生尊师重道,同时要求老师以慈爱之心来对待每个学生,因此树立起了良好的师者尊严。

2.2 注重实践与反思孔子强调实践与反思相结合。

他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并通过反思检验自己的行为和观念是否合乎道德标准,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2.3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孔子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不仅提供知识和经验,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问题,发展出独立见解。

3. 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3.1 形成了儒家传统教育孔子的教育理念被后来的儒家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教育体系。

在儒家教育中,强调尊师重道、注重品德培养等核心价值观依然得到重视。

3.2 塑造了中国社会价值观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礼仪和道德,影响了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与传承。

从《论语》中认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生态度

从《论语》中认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生态度

从《论语》中认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生态度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后世影响深远。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生态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意义的教育观点。

a) 培养君子孔子主张培养完善的个体,即所谓的君子。

他认为一个君子应具备仁、礼、忠、信等美德,并通过自己的榜样效应来影响他人。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品格修养和道德价值观的培养。

b) 多元智能发展孔子倡导全面而多元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在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他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各种学科,并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c) 实用性教育孔子主张实用性教育,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结合。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2. 人生态度孔子对待人生有着独特的态度和观念,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思考。

a) 稳定如山孔子倡导稳定而坚定的心态。

他认为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应坚守自己的信念,并以宽容、理解和智慧来应对困难。

b) 注重人际关系孔子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观点。

他认为真正的友谊应建立在互相尊重、帮助与理解上。

c) 追求德行和卓越孔子强调道德修养和追求卓越。

他认为一个人应当通过不断地追求德行来改善自身,并成为社会的榜样。

结论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和人生态度,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人际关系以及个人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和理解孔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并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读《论语》浅析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浅析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浅析孔子教育思想介绍《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记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孔子提出了许多独具创意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本文通过阅读《论语》,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浅析。

孔子的教育思想1. 尊重人的自由与独立思考孔子认为,人们应该遵从其本心,自由地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

例如,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表明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享受学习过程和从朋友中得到的乐趣,并且应该能够容忍别人的无知和愚昧。

2. 注重实践和经验孔子强调,理论只有确立在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才是有意义的。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理论知识只有真正变为个人的信念后,才会对人产生影响。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和知识,孔子提倡实践教学,注重生动具体的教育方式。

3. 重视道德和品德教育孔子认为,道德和品德教育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对人格的塑造。

在《论语·学而》中,他强调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这种教育思想强调,应将品德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可以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尊严和高贵品德的人。

4. 推崇礼仪和道德规范孔子注重礼仪和道德规范。

他认为,这种规范可以使人们尊重他人并保持社会秩序。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达了对于礼仪和对他人尊重的重视。

5. 培养人的思想和判断力孔子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和判断力,让他们能够正确地分辨真伪、善恶。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思考和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这也是培养判断力的基础。

结论孔子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重视实践和经验、道德和品德教育、礼仪和道德规范以及思维和判断力的培养。

论语及孔子教育思想

论语及孔子教育思想

《论语》绪论一、《论语》的命名与由来《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此书编纂者并非一人,有孔子弟子,也有再传弟子。

其编纂始于春秋末年,基本成书于战国初年。

由于杂出众手,长近百年,其体例行文不一致处就在所难免了。

二、《论语》的体例《论语》为语录体。

分二十篇,每篇皆用首章两三字命名。

一般认为:篇与篇、章与章之间并无内在联系。

二十篇中有四篇有较明显的中心问题。

即:《乡党第十》集中记载孔子的日常生活,反映其为人。

《微子第十八》记载孔子及古圣贤在仕途中的进退出处。

《尧曰第二十》除孔子言论外,集中摘录古史之名言,以见儒家治国之道。

三、《论语》的版本汉时有三种传本: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二十二(多知道、问王二篇)、古论语二十一篇(子张问独立成篇)。

西汉末年张禹《张侯论》以鲁论为根据,参齐论而成。

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据,作《论语注》,曹魏时何晏据此作《论语集解》。

其重要注本有:1、《论语注疏》何晏集解,邢丙疏。

收在《十三经注疏》中。

2、朱熹《论语集注》,收在《四书集注》中。

明清科考依据,影响很大。

3、《论语正义》,清刘宝楠著。

集清人研究之大,收在《诸子集成》中。

4、《论语译注》,杨伯峻著。

较通俗、发行量较大的本子。

四、《论语》的影响孔子思想体系简介第一节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仁外礼。

有人认为是仁,有人认为是礼。

《论语》中“仁”出现109次,“礼”出现75次。

孟子学说才是仁学,荀子则为礼学。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颜渊》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颜渊》1)所作所为合乎“礼”,也就做到了“仁”。

所以“仁”与“礼”应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如同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3)“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阳货》11)《说文》:“仁,亲也。

从二,从人,人亦声。

”“仁”最通俗的解释见“樊迟问仁”章。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与教育观念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与教育观念

《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是孔子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重要来源。

孔子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理念,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德有才的人,以建设和谐的社会。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体现了人类之间的和谐。

他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讲究心性的塑造,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尊重,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只有追求仁德才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进步,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认为修身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的基础。

孔子对教育的重视与众所周知。

他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关键,在《论语》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观点。

他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应该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他还提出了“三绝”:“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他强调了教育的长期性和终身性。

孔子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思想,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天性和个性,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的道路。

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的方法和过程。

他重视教育中的榜样作用,他说:“君子同于乡,失同于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他强调了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孔子的教育观念还强调了教育中的适应性,他说:“因材施教”,认为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来进行教育。

他还注重启发性思维,提出了“不学礼,无以立”的观点,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孔子思想与教育观念渗透在《论语》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尊重,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对教育的重视与众所周知,他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强调了教育的长期性和终身性。

他还强调了教育的方法和过程,重视教育的榜样作用和适应性。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1、因材施教:释义: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出处:战国孔子《论语·先进篇》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白话译文:子路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公西华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

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2、有教无类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白话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3、温故而知新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白话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4、举一反三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白话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5、学而优则仕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白话译文:子夏说:““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与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作者:饶娟
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9期
摘要:高校语文教材中《论语》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孔子的诸多教育教学思想。

我们可以借助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在《论语》相关内容的讲析中渗透孔子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传授,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也从教育理念的高度为大学生的未来准备了一定的职业素质,从而放大了语文课程的能量,其价值不言而喻。

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思想。

高校语文教材中《论语》12则分别选自《为政》《公冶长》《雍也》《泰伯》《子罕》《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等十二章,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孔子的诸多教育教学思想。

教师在《论语》教学中,可以更深入地解析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从更高的层面领悟《论语》的精神境界。

一、因势利导
《子罕》篇记孔子言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村野农夫问事于孔子,孔子对事务事理并无了解,却能通过“叩其两端”的反问方式,层层剥笋,引导村夫自己得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条语录不仅启示了我们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教育的方式,即启悟式教学。

孔子以能否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启发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

《卫灵公》篇记孔子言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季氏》篇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这些言论都充分反映出孔子在教学上坚持启悟的方法。

二、学思兼修
孔子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此话阐明了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学思兼修的重要性。

孔子始终强调“学”的重要性:“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学”的内容又须不断温习,才能充分掌握。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即言从已掌握的旧有知识中启悟出新的理解和认识,是学习的重要窍门,做到这一点就能为师了。

新的学识来源于旧的知识,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的
主动思考。

学生能否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决定了能否成功“知新”。

显然,孔子认为应当学思兼备,缺一不可。

学习需要明确思考方向,要抓住根本的东西。

三、有教无类养境界
“有教无类”是孔子首倡的教育主张。

这一思想对古今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教育的国别、地域、种族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人人都有机会学习,地位均等。

孔子所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乃认为教师应力求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达臻“教书育人”的崇高境界。

孔子还主张教师能够把“仁者爱人”的思想灌注到学生身上,做到真正的无私奉献。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勤奋不怠、孜孜不倦固然重要,道德修养也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以身作则,《诗》《礼》是孔子教育的主体内容,但更为重要的是,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对弟子和儿子一视同仁,施教无内外之别,这就凸显了孔子公正无私的品德。

四、诗教礼教育情操
孔子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诗教”与“礼教”的传授,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孔子十分重视《诗》《礼》,反复强调学习《诗》《礼》的重要性。

孔子教导孔鲤要学《诗》、学《礼》,以说话立身。

又强调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凡此均可见出孔子重视《诗》《礼》的程度。

教师在讲解此类篇章时,可以补充有关《诗》《礼》的具体内容,而不必拘泥于作者的表层含义。

孔子曾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教师应向学生解释“周公”即代指“周公之道”,说明孔子期待恢复周礼。

这也是孔子重视礼教的表征之一。

孔子也十分注意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如注重“文、行、忠、信”的培养等。

这些都与当代培养社会文明、诚信和健全人格的社会公德教育内涵十分接近。

五、学以致用创价值
为学生开设大学语文,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和人文素质,更要促进大学生学以致用,能将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成功运用于教学实践,以真正实现其人生价值。

所谓“学而优则仕”,孔子教导学生所要达到的人生目标,是通过优异的学习获取治理政务的权力,并借此服务社会、服务民众。

当今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目标,与此颇为一致。

从教育对象来看,大学生应当明确学习目标,懂得为何而学。

孔子特别强调学习的目的性:“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古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身的学问道德,而现代学人的学习目的却是用知识装饰自己,以图名利。

这说明,孔子认为学习是丰富自身知识、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的最佳途径,却不是评价个人能力的标尺,更不是用来炫耀学问、追名逐利的工具。

所以他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泰伯》)由此可见,
儒家学派更注重通过学习来达到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

这对今世浮躁、喧嚣的学习态度有深刻的警示作用。

孔子作为一位著名的哲人、教育家,他的一系列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促进了其教育活动的发展,也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现在我们的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中还在进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应用。

足可见孔子教育影响之深远。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其思想,应用其做法,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冯文全,冯碧瑛.论孔子对老子德育思想的借鉴——基于《论语》与《道德经》的解读[J].教育研究,2010(12):94-97.
[2]俞晓红,吴卉.高师院校《大学语文》课中《论语》教学的内容与价值[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6).
[3]严军.由《论语》看孔子的教育观[J].当代教育科学,2003(15).
作者简介:
饶娟(1972.06—),女,湖北潜江人,江汉艺术职业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文学评论,语文教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