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合集下载

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1.税率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了企业所得税税率的范围和不同类型企业的税率差异。

根据不同企业的类型和所得额的不同,税率相应有所调整。

例如,对于一般企业,税率为25%,而对于小型微利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则可以享受较为优惠的税率。

2.纳税义务人3.计算和申报企业应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纳税期限和纳税申报周期,计算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并按时申报和缴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应根据真实、合法的财务数据按照法定的税前扣除项目和税前扣除额计算应纳税额。

4.征收管理1.税率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了个人所得税税率的范围和不同收入标准的税率差异。

根据个人实际年应税所得额的大小,税率相应有所调整。

一般而言,个人所得税税率是逐级递增的。

2.纳税义务人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了纳税义务人的范围和纳税义务人的责任。

纳税义务人一般是指取得所得的自然人,包括国内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

纳税义务人有义务按照国家的税法规定,履行计算、申报和缴纳税款的义务。

3.计算和申报个人应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纳税期限和纳税申报周期,计算个人的应纳税所得额,并按时申报和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应根据真实的收入情况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税前扣除项目计算个人所得税。

4.征收管理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了税务机关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制度。

税务机关应依法组织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工作,对纳税人进行税务查验、核销、勘察和核定等工作。

总结: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和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是国家税收制度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主要针对企业营业收入进行征收,而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主要针对个人所得进行征收。

这两个法律制度都规定了税率、纳税义务人、计算和申报、征收管理等具体事项。

个人和企业应按照国家的税法规定,履行纳税义务,合法缴纳所得税。

公司个人所得税管理制度

公司个人所得税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公司个人所得税管理,确保公司及员工依法纳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包括正式员工、临时工、实习生等。

第三条公司应依法代扣代缴员工个人所得税,确保员工权益,同时履行社会责任。

第二章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第四条公司在员工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时,依法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第五条公司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依据:(一)国家规定的个人所得税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二)公司员工工资、薪金所得的数额及所属期间;(三)国家规定的各项扣除标准。

第六条公司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一)应纳税所得额=工资、薪金所得-起征点(5000元)-各项扣除(如社保、公积金等);(二)适用税率及速算扣除数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确定;(三)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第七条公司应按月向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申报表,确保及时足额缴纳。

第三章个人所得税申报与缴纳第八条公司员工应按照国家规定自行申报个人所得税。

第九条公司员工在年度内取得以下所得,应在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内自行申报:(一)全年一次性奖金;(二)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等股权激励所得;(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四)财产租赁所得;(五)财产转让所得;(六)偶然所得。

第十条公司应协助员工完成个人所得税申报工作,包括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指导员工正确填写申报表等。

第十一条公司应按照国家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员工个人所得税。

第四章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第十二条公司应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如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附加扣除。

第十三条公司应关注员工个人收入结构,合理设计薪酬体系,降低员工税负。

第五章个人所得税管理责任第十四条公司财务部门负责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申报及缴纳工作。

第十五条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协助员工完成个人所得税申报工作,并监督员工按时足额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税管理制度

个税管理制度

个税管理制度一、个税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中国的个税管理制度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国家实行的是工资税。

1980年代初期,中国实行了双轨制、减轻工资缴税负担等政策,随后又陆续出台了《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暂行办法》等法律文件,对个人所得税征收和管理进行了规范。

2008年《个人所得税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正式施行,对个税管理进行了全面的规范。

2018年,中国政府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全面修改,并在2019年1月1日起实施,对个税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二、个税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税收政策的制定税收政策是个税管理的首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管理。

税收政策制定主要包括征税对象、征税责任、纳税方式、纳税期限等方面内容。

同时,税收政策还包括税率制定、征收免征范围、减免政策等内容。

可以说,税收政策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个税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2、征收途径的设计个税的征收途径主要包括个人纳税和代征两种方式。

个人纳税是指个人自行报税和缴纳税款,这是个人所得税最基本的征收方式。

代征是指用人单位在支付工资、薪金等所得的同时,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这两种征收途径在个税管理制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征收途径会对税收征管工作产生不同的影响。

3、信息公开和纳税申报信息公开和纳税申报是个税管理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不仅是对个人所得情况进行了公开和透明,也是对纳税申报人的一种约束和责任。

除此之外,信息公开也有利于税务部门对纳税申报人的信息进行核实和监督,保证了税收的合法性和效率性。

4、税收管理的规范和监督税收管理的规范和监督是整个个税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既包括税收征管部门对纳税情况和纳税人情况的监督,也包括对税务部门的监督。

税收管理的规范与否关系到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也关系到国家税收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5、税收执法和服务税收执法是税收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税收执法部门要依法对纳税人进行监督和检查,对于违法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罚。

2022年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2022年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第2 节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通过本节你会了解:纳税人:如何区分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征税工程:个人所得税征税所得如何区分?应纳税额:对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如何计算应纳税额?税收优惠:哪些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考点1: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1.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包含中国公民〔含香港、澳门、X同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投资者和合伙企业自然人合伙人等。

2.居民个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公历 1 月1 日至 12 月31 日〕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 183天的个人,为居民个人。

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法律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3.非居民个人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不满 183 天的个人,为非居民个人。

非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法律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月1 日至12 月 31 日。

具体实例判别如下:〔1〕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外籍人员杰克 2022 年8 月1 日来到中国,2022 年1 月5 日离开中国。

问 2022 年杰克是否属于居民个人?【答案】由于 2022 年 1 月 1 日-12 月 31 日杰克累计居住不满 183 天,不属于居民个人。

〔2〕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外籍人员玛丽 2022 年5 月1 日来到中国,2022 年12 月31 日离开中国。

问 2022 年玛丽是否属于居民个人?【答案】由于 2022 年 1 月 1 日-12 月 31 日玛丽累计居住满 183 天,属于居民个人。

【例题·多项选择题】依据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以下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外籍人员中,属于2022 年度我国居民个人的有〔〕。

A.亨利 2022 年 7 月 5 日来到中国,2022 年 1 月 5 日离开中国B.格瑞 2022 年 9 月 1 日来到中国,2022 年 1 月 2 日离开中国C.詹姆斯 2022 年 4 月 1 日来到中国,2022 年 11 月 30 日离开中国D.马歇尔 2022 年 1 月 1 日来到中国,2022 年 11 月 1 日离开中国【答案】CD【解析】选项 AB:亨利、格瑞 2022 年度在中国境内居住时间累计不满 183 天,不属于居民个人。

个人所得税的法律规定(3篇)

个人所得税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概述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个人所得税法是规范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法律,旨在确保税收政策的公平、合理和有效实施。

以下将从个人所得税的概念、法律规定、征收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个人所得税的概念个人所得税是指对个人(包括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所得,按照国家规定的税率和税法规定的减免规定征收的一种直接税。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对象是个人,征税范围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等。

二、个人所得税的法律规定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是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法律依据,于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后经过1993年、1999年、2005年、2007年、2011年、2018年六次修订。

2. 纳税义务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分为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

(1)居民个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为居民个人。

(2)非居民个人: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为非居民个人。

3. 征税范围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包括以下几种所得:(1)工资、薪金所得;(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4)劳务报酬所得;(5)稿酬所得;(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8)财产租赁所得;(9)财产转让所得;(10)偶然所得;(11)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4. 税率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分为七个级距,具体如下:(1)不超过3,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2)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税率为10%;(3)12,000元至2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0%;(4)25,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5%;(5)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0%;(6)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5%;(7)80,000元以上的部分,税率为45%。

个人所得税法律实务个人所得税的税务违法违规行为

个人所得税法律实务个人所得税的税务违法违规行为

个人所得税法律实务个人所得税的税务违法违规行为个人所得税法律实务:个人所得税的税务违法违规行为个人所得税是一种按照居民个人的经营和劳务所得征收的税收制度。

在征收和管理个人所得税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税务违法违规行为。

针对这些行为,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本文将重点讨论个人所得税的税务违法违规行为和相应的法律实务。

一、逃避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个人所得税逃税是指个人在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手段逃避纳税的行为。

逃税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未申报个人所得税:个人从事经营、劳务、稿酬等取得的所得应当依法申报个人所得税,但个人故意不申报或者虚报申报的行为属于逃税行为。

2. 提前支取个人所得税:个人提前支取应当在未来发生的居民个人所得税缴纳义务的行为,既违反了个人所得税缴纳的时间要求,同样属于逃税行为。

逃避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的行为会对国家财政造成严重的损失,也损害了税收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为了遏制逃税行为,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了相应的罚则,对逃税行为实行处罚。

二、偷税漏税行为偷税漏税是指个人通过编造、伪造或者变造账簿、凭证等手段,故意隐瞒、抬高费用和损益等财务信息,以达到减少应纳税额的目的的行为。

偷税漏税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虚开发票:个人通过编造虚假的交易活动,开具并获取虚假的发票,以此减少应纳税额的行为,属于偷税漏税行为。

2. 操纵账簿:个人在会计账簿上伪造或者隐瞒相关财务信息,从而减少应纳税额。

偷税漏税行为对国家税收制度的完善和税收公平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法律对偷税漏税行为进行了严厉的处罚。

三、虚报扣除行为虚报扣除是指个人在申报个人所得税时,虚构或者夸大应扣除项目的真实情况,以减少应纳税额的行为。

虚报扣除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虚报家庭负担:个人通过编造、伪造家庭成员信息,以减少应纳税额,从而降低个人所得税的行为。

2. 虚报教育支出:个人夸大或者虚构教育支出的真实情况,以此减少应纳税额。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1.导言个人所得税是指针对个人收入的一种税收制度。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是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和监督等方面进行规范的法律体系。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于实现国家税收目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2.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在世界各国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完善。

中国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在1979年得到了初步建立,并在之后进行了多次修订。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法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等。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纳税人是指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从各种来源获得的收入超过一定额度的自然人。

4.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税率和计算方法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税率是指根据不同的收入水平,对个人所得进行分档次征收税率。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是根据个人所得额以及适用的税率来计算纳税金额。

5.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税收优惠政策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中,为了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发展等,设立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

这些优惠政策包括起征点的设立、减免税政策和特定行业领域的税收减免等。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征收与管理主要由税务机关来执行。

税务机关负责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登记、税款的计算与征收、税收信息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7.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监督与改革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监督与改革是确保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有效实施和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监督与改革包括对税务机关的监督、税收征管体制的改革以及对个人所得税政策的修订等。

8.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意义和挑战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在维护税收公平、调节财富分配、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面临着滞后的税制改革、税收征管难度大、税务机关执法能力不足等挑战。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在世界各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详解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详解

一、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P119)对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的界定,我国税法采用了“住所”和“居住时间”两个标准。

1、居民纳税人(1)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属于我国的居民纳税人。

居民纳税人应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和境外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解释1】居民纳税人一般包括在中国境内定居的中国公民和外国侨民。

住所是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

【解释2】居住满1年是指在1个纳税年度(1月1日-12月31日)内,在中国居住满365日,临时离境不扣减在华居住天数。

临时离境,指在一个纳税年度中一次离境不超过30日或多次离境累计不超过90日。

(2)对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居住1年以上而未超过5年的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应全部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对于居住超过5年的个人,从第6年起,以后的各年度中,凡在境内居住满1年的,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全部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解释】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居民纳税人不适用上述规定。

2、非居民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1年的个人,属于我国的非居民纳税人。

非居民纳税人仅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例题1·多选题】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区分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依据的标准是()。

A、境内有无住所B、境内工作时间C、取得收入的工作地D、境内居住时间【答案】AD【解析】对纳税义务人居民和非居民身份的确定,税法采用的是住所和居住时间两个标准。

【例题2·多选题】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个人所得税居民纳税人的有()。

A、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B、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C、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D、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不满1年的个人【答案】AB【解析】选项AB属于居民纳税人,选项CD属于非居民纳税人。

最低标准 个人所得税

最低标准 个人所得税

最低标准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每个国家都会征收的一种税收,它是指个人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所得,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应当纳税的所得部分。

在中国,个人所得税是一项重要的税收制度,它对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和调节收入分配具有重要作用。

而最低标准个人所得税则是指在税法规定的免征额内,个人所得税按照一定比例征收,并且有一定的起征点。

最低标准个人所得税的设立,是为了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减轻他们的税收负担,促进社会公平。

根据中国税法规定,目前我国最低标准个人所得税为3500元,即在月收入不超过3500元的个人,可以享受免征个人所得税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低收入者减轻了一定的经济压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增强其消费能力,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最低标准个人所得税的设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对于高收入者来说,免征额的设定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因为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而低收入者则可以免除一部分税收。

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3500元的免征额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水平,应当适当提高最低标准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

首先,可以通过适当提高最低标准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来缓解低收入者的税收压力,提高其生活水平。

其次,可以对高收入者实行差别化的税收政策,让其承担更多的税收责任,以实现税收的公平和公正。

最后,可以加强对最低标准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宣传和解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这一政策,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总的来说,最低标准个人所得税是一项重要的税收政策,它对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和调节收入分配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不断完善和调整这一政策,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实现税收的公平和公正。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最低标准个人所得税政策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的法律解读

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的法律解读

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的法律解读个人所得税是指针对个人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扣除应纳税所得额后的所得额,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要缴纳的税款。

为了确保个人所得税的税款能够准确、及时地被纳入国库,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对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进行法律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相关法规。

一、什么是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个人所得收入支付义务人在支付劳动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利息、股息、红利等各项所得时,应当扣缴或代扣个人所得税。

扣缴义务发生的对象主要是支付人,也就是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七条的规定,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经济组织等法人和其他组织;2. 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其他单位;3. 个人经营的生产、经营所得;4. 从事个人承包经营、个体劳动者、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所得;5. 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在中国境内的分支机构、项目经营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取得的利润份额等。

二、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的作用和意义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实现纳税人在取得所得后即可筹措税款,确保个人所得税的及时缴纳,减少逃税行为的发生,保障国家财政的正常运转。

扣缴义务的实施,一方面能够自动、及时地搜集到具体纳税人的纳税情况,另一方面也减轻了纳税人的纳税负担,方便了纳税人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的实施对于纳税人来说,也具备一定的好处。

首先,扣缴义务可以避免延迟或拖欠纳税问题的发生,确保纳税人按时足额缴纳个人所得税。

其次,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可以帮助纳税人了解自己的纳税义务及纳税事项,并根据实际所得情况进行合理的税款申报。

三、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的法律依据和程序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的法律依据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具体的扣缴义务程序如下:1. 纳税义务人向支付人提供相关的身份、所得、扣除等信息;2. 支付人根据纳税义务人提供的信息计算扣缴金额;3. 支付人扣缴个人所得税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缴国库。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首先,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目标是实现税收公平和财富分配的合理性。

个人所得税根据个人收入的多少进行逐级累进征税,富人应支付更高比例的个人所得税,以实现税收公平。

此外,通过确定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和起征点,可以有效地促进财富分配的合理性。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主体是个人所得税法。

个人所得税法旨在规定个人所得税的基本征收办法、纳税义务和纳税申报的具体规定,以及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起征点和免税额的设定等。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保证个人所得税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个人所得税征收的依据是个人所得。

个人所得包括薪金、薪金报酬、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租金、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等。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对不同类型的个人所得征税进行了具体规定,以保证个人所得税的全面征收。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规定了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按照应纳税收入减除允许的捐赠、赡养老人、子女教育、住房贷款利息等专项扣除项目后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然后根据相应的税率进行逐级累进计税。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透明性是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重要保证。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还规定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和纳税申报的具体规定。

个人纳税人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在境内居住的自然人或者没有居住地的自然人。

个人纳税人应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准确计算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并按照法定的纳税期限进行纳税申报和纳税缴款。

总结来说,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是国家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管理进行规范,可以实现税收公平和财富分配的合理性。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实施,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新版2024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新版2024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新版2024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根据中国税法的新版2024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式有所调整。

在2024年版本的个人所得税法中,统一计税期限为一个纳税年度,计税期限是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首先,根据法律规定,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是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和其它法规的规定计算的。

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是指全体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所取得的各项符合条件的收入之和减除各项符合条件的扣除项目后的余额。

在2024年版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中,税率分为七级。

根据所得额的不同,适用不同的税率。

以下来具体介绍各个档次的税率和相应的计算方法。

1.不超过1500元,税率为3%。

2.超过1500元至4500元,税率为10%。

3.超过4500元至9000元,税率为20%。

以下是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的详细步骤:1.首先,计算全年收入总额。

将所有符合个人所得税纳税范围的收入项,如工资、奖金、稿费等,加总得到全年收入总额。

2.其次,计算所有扣除项目。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各项扣除项目,如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住房贷款利息等,计算所有扣除项目的总额。

3.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将全年收入总额减去所有扣除项目的总额,得到应纳税所得额。

4.根据所得额查找适用税率。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中所得额对应的税率表,查找适用的税率。

5.计算应纳税额。

将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得到应纳税额。

6.减免税额。

如果个人满足法定条件,可享受一定的减免税额。

7.最终计算应缴税额。

将应纳税额减去减免税额,得到最终应缴税额。

总之,根据2024年版的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由全年收入总额减去所有扣除项目的总额得到应纳税所得额,根据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再减去减免税额得到最终应缴税额。

以上是基本的计算方法,实际操作应参考专业人士的意见。

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第五章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易错易混点1 权益性投资资产转让和权益性投资所得,所得来源地的判断与区分(1)权益性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按照“被投资企业”所在地确定所得来源地(2)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按照“分配所得的企业”所在地确定所得来源地;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手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按照“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易错易混点2 税前限额扣除项目计算基数的确定(1)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指出、职工教育经费支出、拨缴的工会经费,分别在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2.5%.2%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当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对于其中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2)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所称的公益性捐赠支出,指的是“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但是企业“直接”向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不得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3)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实际发生额的60%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4)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门,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易错易混点3 企业所得税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和收入总额的关系(1)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是有本质区别的。

不征税收入,是指从性质和根源上不属于企业营利性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不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组成部门的收入,理论上不应列为征税范围的收入。

财政拨款和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均属于不征税收入。

(2)免税收入,是指属于征税范围的收入,但是按照税法规定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收入。

经济法基础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经济法基础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经济法基础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个人所得税是指个人获取的各种收入,如工资、奖金、稿费、利息、租金等,按照一定的税率缴纳给国家的税款。

个人所得税法是我国经济法基础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旨在规范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保障税收公平与合理。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个人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税基也日益扩大。

为了确保税收的公平与合理,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个人所得税法律法规,对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计税方法、税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首先,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明确了纳税人的范围。

依照我国税法的规定,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都需要按照规定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

居民个人包括我国境内的自然人和非居民个人在我国境内取得的所得;非居民个人则是指在我国境内无住所、无固定场所,或者在我国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

其次,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对个人所得的计税方法进行了规定。

一般情况下,个人所得税根据综合所得和分类所得两种方式进行计税。

综合所得是指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取得的各项应税收入之和,减去法定的支出减除项目后的余额;分类所得是指按照特定的收入项目进行征税,比如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等。

个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用的计税方法。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还规定了不同收入项目的税率。

根据我国税法的规定,个人所得税税率分为预扣率和税率调整幅度两部分。

预扣率是指根据纳税人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状况,在预扣税率表上确定的税率,用于预扣个人所得税。

税率调整幅度是指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税收政策需要,在实际征税过程中对税率进行调整。

税率的确定既要考虑税收效益,又要保证税收的公平合理。

此外,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还规定了一系列的减免税政策和优惠措施。

我国税法明确规定了个人所得税的减免项目,包括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住房贷款利息等。

这些减免项目的设立,旨在减轻纳税人的负担,同时鼓励个人积极消费和投资。

总结起来,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是我国经济法基础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个人纳税管理制度

个人纳税管理制度

个人纳税管理制度一、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对象个人所得税是指国家对境内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所得,依法按照一定的税率征收的一种税种。

根据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员:1、境内居民个人:指在我国境内居住满183天以上、或者居住不满183天但是连续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以及在境内注册的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的所有者。

2、非居民个人:指在我国境内没有住所或者居住时间不满183天的个人。

3、其他应纳个人所得税的人员:还包括无住所、无居所但在我国取得的所得的个人。

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个人所得税按月征收,每个月应纳税额通过代扣代缴的方式缴纳。

具体来说,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薪金所得税:指个人从单位领取的工资、薪金、奖金等所得,单位应根据国家税收政策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2、劳务报酬所得税:指个人从事劳务活动取得的报酬所得,如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所得、个人独资企业的盈利所得等。

3、稿酬所得税:指个人从事稿费、稿酬等工作取得的所得,如自由职业者、艺术家、作家等领取稿费所得。

4、特许权使用费、特许经营费所得税:指个人取得的特许权使用费、特许经营费的所得。

5、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税:指个人从银行存款、股票投资等取得的利息、股息和红利所得。

6、财产转让所得税:指个人出售房地产、股票等财产取得的所得。

7、偶然所得税:指个人取得的偶然性所得,如中奖所得、礼品所得等。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实行预扣预缴制度,具体由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在领取有关所得前,单位或者社会团体应根据税法规定的税率进行预扣预缴,并于当年年度结束前向税务机关报税。

三、个人所得税的征税依据个人所得税的征税依据是个人的全年收入总额,包括各种符合税法规定的收入,具体包括以下几类:1、工资、薪金所得:指个人从事职业、职务、劳务取得的报酬所得,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奖金、补贴等。

2、劳务报酬所得:指个人从事劳务活动取得的报酬所得,包括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所得、个人独资企业的盈利所得等。

十个人所得税法

十个人所得税法
B、劳务酬劳所得,则是个人独立从事多种技 艺、提供各项劳务取得旳酬劳。
如会计:专职会计,计工资、薪金所得;兼职 会计,计劳务酬劳所得。
五、稿酬所得
稿酬所得,是指个人因其作品以图书、报刊形 式出版、刊登而取得旳所得。
①以图书、报刊形式出版、刊登旳所得:计 “稿酬所得”
②不以图书报刊形式出版、刊登旳翻译、审稿、 书画所得:计“劳务酬劳所得”
第五节 应纳税所得额旳要求
一、费用减除原则
①工资、薪金所得:减除2023元/月 ②个体工商户旳生产、经营所得:每一纳税年度旳收
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旳余额,为应纳税 所得额。 个人独资企业旳投资者以全部生产经营所得为应纳税 所得额。 合作企业投资者:有协议要求旳,按分配百分比拟定 应纳税所得额;没有约定旳,按合作人数量平均计算。
①按次计算收入旳有:劳务酬劳所得,稿酬所 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 得,财产租赁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等七 项所得明确规定按次计征。
②非按次计算收入旳有: 工资薪金所得:按月收入额计征 个体工商户旳生产经营所得:按年 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按年
(5)转让中国境内旳房屋、建筑物、土地使用权, 以及在中国境内转让其他财产,而取得旳财产转 让所得。
(6)提供在中国境内使用旳专利权、专有技术、 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其他多种特许权利,而取得 旳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7)因持有中国旳多种债券、股票、股权,而从 中国境内旳企业、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以及个人 取得旳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8)在中国境内参加多种竞赛活动取得名次旳奖 金所得;参加中国境内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旳有 奖活动而取得旳中奖所得;购置中国境内有关部 门和单位发行旳彩票取得旳中彩所得。

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

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

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个人所得税是指针对个人所得征收的税款。

作为一种重要的财政收入,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与管理涉及到广大纳税人的权益保护。

为了确保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我国法律法规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

本文将从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措施以及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权益保护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务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文件。

《个人所得税法》是我国最基本的个人所得税法律规范,其中包含了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征收、纳税义务等方面的规定,明确了纳税人的权益和义务。

《税务管理法》则对税务机关的职责、权力以及纳税人的权益保护进行了具体规定。

二、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措施1. 监督执法机关的设立与职责明确《税务管理法》规定了税务机关的组织结构、职责和权限。

各级税务机关负责监督和管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与管理工作,并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对纳税人进行监督检查。

纳税人在征收管理过程中,可以向税务机关提起投诉或申请复议,并依法享受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权利。

2. 纳税人权益保护机制的建立《税务管理法》规定了税务机关应当建立完善的投诉举报制度,对纳税人的投诉进行受理并及时处理。

同时,税务机关还应当加强对纳税人的宣传教育,提高纳税人的税法意识,确保纳税人知情权和参与权。

3. 法律援助机构的设立与发展为了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我国设立了法律援助机构,为无力支付诉讼费用的纳税人提供法律援助。

纳税人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咨询和申请法律援助,应对个人所得税纳税过程中的权益纠纷。

三、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权益保护的问题与对策1. 对于个人纳税人权益的保护,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不对等、征收程序不规范等。

相关部门应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确保信息对称。

2. 部分纳税人对个人所得税的了解不足,容易发生违法行为。

事业单位个税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个税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以下简称“个税”)的管理工作,确保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在事业单位得到贯彻执行,维护事业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第三条事业单位个税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纳税原则:严格遵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确保个税申报准确、及时。

(二)公平公正原则:对事业单位和职工个税处理公平公正,确保税收负担合理。

(三)公开透明原则:加强个税管理工作透明度,保障职工知情权和监督权。

第二章纳税主体及税种第四条事业单位为个税的扣缴义务人,负责代扣代缴职工个人所得税。

第五条事业单位职工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

第六条事业单位职工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包括:(一)工资、薪金所得;(二)稿酬所得;(三)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四)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五)财产租赁所得;(六)财产转让所得;(七)偶然所得;(八)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第三章个税申报及缴纳第七条事业单位应按照以下规定进行个税申报:(一)每月前十五日内,将上月职工工资、薪金所得及应纳税额汇总申报;(二)对职工其他所得,按次申报;(三)遇特殊情况,应及时申报。

第八条事业单位应按照以下规定代扣代缴个税:(一)按月代扣代缴工资、薪金所得个税;(二)按次代扣代缴其他所得个税;(三)代扣代缴的个税,应按规定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

第九条事业单位职工应按照以下规定自行申报个税:(一)在年度终了后三个月内,自行申报年度综合所得;(二)在取得应税所得时,自行申报所得;(三)按规定自行申报其他应税所得。

第四章纳税申报及缴纳期限第十条事业单位应在每月前十五日内,将上月职工工资、薪金所得及应纳税额申报给税务机关。

第十一条事业单位应在次月十五日内,将上月代扣代缴的个税申报给税务机关。

第十二条事业单位职工应在年度终了后三个月内,自行申报年度综合所得。

个人所得税法律解读纳税人的申报义务和税务处理程序

个人所得税法律解读纳税人的申报义务和税务处理程序

个人所得税法律解读纳税人的申报义务和税务处理程序个人所得税是国家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纳税人而言,了解并遵守相关的申报义务和税务处理程序是一项必要的法律责任。

本文将对个人所得税法律进行解读,重点关注纳税人在申报义务和税务处理程序方面的要求。

一、个人所得税申报义务个人所得税申报义务是指纳税人按照法律规定的时间和方式,主动向税务机关申报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法律责任。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纳税人应当按照法定的纳税期限,向税务机关申报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

在个人所得税申报中,纳税人须提供真实、准确的申报信息,包括个人所得收入的来源、金额以及允许的费用扣除。

纳税人还应按要求填报个人所得税申报表,完成税务申报过程。

此外,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第七十九条,纳税人还应当配合税务机关进行税务检查,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和信息。

这意味着纳税人在申报个人所得税时,若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纳税人有义务进行配合。

二、个人所得税税务处理程序个人所得税税务处理程序是指税务机关按照法律规定对纳税人个人所得税申报信息进行审核、核实和处理的程序。

在个人所得税申报过程中,税务机关将对纳税人的申报信息进行审核,确保其真实性和准确性。

1. 审核程序税务机关将对纳税人的申报信息进行审核,比对申报信息与税务机关已掌握的信息是否一致。

如发现申报信息有误或不符合法律规定,税务机关将进行相应的纠正和调整。

2. 核实程序税务机关有权依法核实纳税人在个人所得税申报中提交的证明材料和信息的真实性。

在核实程序中,税务机关可能会要求纳税人提供相关的资料和证明,以核实申报信息是否准确。

3. 处理程序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税务机关将根据审核和核实的结果,对纳税人的个人所得税申报进行处理。

处理的方式包括确认纳税人应纳税额、实施退税或补税等。

若个人所得税申报信息不符合法律规定,税务机关有权对纳税人进行税务处罚,包括罚款、滞纳金等处罚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个人所得税的特点一、个人所得税二、个人所得税的特点第二节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一、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一)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二)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的纳税义务二、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第三节个人所得税征税对象和税目一、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二、所得来源的确定三、个人所得税税目第四节个人所得税税率一、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率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税率三、稿酬所得适用税率四、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税率五、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税率第五节个人所得税计税依据一、个人所得税计税依据二、个人所得项目的具体扣除标准三、其他费用扣除规定四、每次收入的确定第六节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一、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二、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计算的特殊规定第七节个人所得税税收减免一、免税项目二、减税项目三、暂免征税项目第八节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一、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二、纳税期限三、纳税地点【基本要求】(一)掌握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二)掌握个人所得税征税对象、税目和计税依据(三)掌握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四)熟悉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五)熟悉个人所得税税收减免(六)了解个人所得税的特点(七)了解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纳税期限与纳税地点【考试内容】第一节个人所得税概述【本节主要内容】一、个人所得税的概念二、个人所得税的特点(一)实行分类征收(二)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并用(三)费用扣除额较宽(四)计算简便(五)采取课源制和申报制两种征纳方法【考试内容】一、个人所得税的概念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即自然人)的劳务和非劳务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个人所得税以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作为征税对象,个人所得分为广义所得和狭义个人所得。

所谓广义个人所得,是指个人在一定期间内,通过各种来源或方式所获得的一切利益,不论其是偶然所得,还是经常所得,是货币、有价证券所得,还是实物所得。

所谓狭义个人所得,仅限于经常、反复发生的所得。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所实行的个人所得税,大多采用个人广义所得的概念来界定个人所得税征税对象。

一般来讲,可以将个人取得的各种所得分为毛所得和净所得、非劳动所得和劳动所得、经常所得和偶然所得、自由支配所得和非自由支配所得、交易所得和转移所得、应收所得和实现所得、名义所得和实际所得、积极所得和消极所得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对个人所得实行不课征税收的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外经济交往不断扩大,来华工作并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员日益增多。

为了维护国家的税收权益,根据国际惯例,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80年9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首次对个人所得开征个人所得税,统一适用于中国公民和在我国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员。

1986年、1987年,国务院分别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形成了个人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三税并存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的格局。

为了统一、规范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对原有三部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进行修改、合并的基础上,于1993年10月31日修订并分布实施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个人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构成了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主要依据。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1999年8月30日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修正。

2000年9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又制定了《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二、个人所得税的特点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实行分类征收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和混合所得税制。

这三种税制各有所长,各国均根据本国具体情况选择、运用。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分类所得税制,即将个人取得的各种所得划分为11类,分别适用不同的费用扣除规定、不同的税率和不同的计税方法。

实行分类课征制度,可以广泛采用源泉扣缴办法,加强源泉控管,简化纳税手续,方便征纳双方。

同时,还可以对不同所得实行不同的征收方法,体现国家政策。

分类所得税制一般采用比例税率,综合所得税制通常采用累进税率。

比例税率计算简便,便于实行源泉扣缴;累进税率可以合理调节收分配,体现公平。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根据各类个人所得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将这两种形式的税率综合运用于个人所得税制中。

其中,对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采用累进税率,实行量能负担。

对劳务报酬、稿酬等其他所得,采用比例税率,实行等比负担。

(三)费用扣除额较宽各国的个人所得税均有费用扣除的规定,但扣除的方法及额度不尽相同。

我国本着费用扣除从宽、从简的原则,采用费用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两种方法。

对工资、薪金样的标准减除费用,实际上等于对绝大多数的工资、薪金所得予以免税或只征收很少的税款,使提供一般劳务、取得较低劳务报酬的个人大多不用负担个人所得税。

(四)计算简便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采取总额扣除法,免去了对个人实际生活费用支出逐项计算的繁琐;各种所得项目实行分类计算,并且有明确的费用扣除规定,费用扣除项目及方法易于掌握,计算比较简便,符合税制简便原则。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对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分别采取由支付单位源泉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报两种方法。

对凡是可以在应税所得的支付环节扣缴个人所得税的,均由扣缴义务人履行代扣代缴义务;对于没有扣缴义务人的,个人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以及个人所得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额(即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

以外,对其他不便于扣缴税款的,亦规定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

第二节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本节主要内容】一、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一)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二)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的纳税义务二、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考试内容】一、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一般来讲,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个人为扣缴义务人。

具体来讲,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是指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虽无住所但在中国境内居住满1年,以及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1年但有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包括中国公民、个体工商户、外籍个人、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等。

从2001年1月1日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不再缴纳企业所得税,只对投资者个人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分别是指依照我国相关法律登记成立的个人独资、合伙性质的企业、律师事务所以及其他相关机构或组织。

个人独资企业以投资者为纳税义务人,合伙企业以每一个合伙人为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投资者)。

(一)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较为复杂,各国的税收立法和税收政策各不相同。

国际上通行有两种管辖权,即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和居民管辖权。

在界定两者管辖权的标准上,国际上常用住所标准和居住时间标准。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税制在纳税义务人的界定上既行使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又行使居民管辖权,即把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划分为居民和非居民两类,并以此来区分纳税的无限责任(即来源于境内外的全部所得都应纳税)和有限责任(即只限来源于境内的所得税)。

居民纳税义务人承担无限纳税义务,非居民纳税义务人承担有限纳税义务。

1、住所标准住所通常是指公民长期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依据。

”亦即以本人户口簿登记的住址为住所,我国的公民一人只有一个住所。

但在一些情况下,公民经常居住地可能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

住所分为永久性住所和习惯性住所。

永久性住所通常指《民法通则》上规定的住所。

具有法律意义。

习惯性住所则是指经常居住地,它与永久性住所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不一致。

根据这种情况,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采用习惯性住所的标准,将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界定为: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的个人。

这样就将中、外籍人员,以及港、澳、台同胞与内地公民区别开来。

所谓习惯性居住或住所,是在税收上判断居民和非居民的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标准,不是指实际居住或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居住地。

例如,个人因学习、工作、探亲、旅游等而在中国境外居住的,当其在境外居住的原因消除后,则必须回到中国境内居住。

那么,即使该人并未居住在中国境内,仍应将其判定为在中国习惯性居住。

所以,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住所”,其概念与通常所说的住所是不同的。

2、居住时间标准居住时间是指个人在一国境内实际居住的时间天数。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个人在一国境内并无住所,又无经常性居住地,但是却在该国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从该国取得了收入,应对其行使税收管辖权,甚至视为该国的居民征税。

各国在对个人所得征税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以个人居住时间长短作为衡量居民与非居民的居住时间标准。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也采用了这一标准。

各国对界定居民身份的居住时间的规定不尽一致。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满365日,即以居住满1年为时间标准,达到这个标准的个人即为居民纳税人。

在居住期间内临时离境的,即在一个纳税年度中一次离境不超过30日或者多次离境累计不超过90日的,不扣减日数,连续计算。

我国税法规定的住所标准和居住时间标准,是判定居民身份的两个要件,只要符合或达到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被认定为居民纳税人。

因此,根据以上两个标准,可以将居民和非居民纳税人定义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属于我国的居民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1年的个人,属于我国的非居民纳税人。

(二)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的纳税义务1.居民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居民纳税人(即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应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和境外的所得,依照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向中国政府履行全面纳税义务,缴纳个人所得税。

对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居住1年以上而未超过5年的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应全部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对于其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各种所得,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以只就由中国境内公司、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支付的部分缴纳个人所得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