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备课】2016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同步备课资料(课件 教案):7

合集下载

【同步备课】2016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同步备课资料(课件 教案):6

【同步备课】2016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同步备课资料(课件 教案):6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 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 免费下载 |
课题 实数(第一课时) 班级 七年级 时间 5月 6日
科目 数学
授课人 赵滕
评课人
李梅
项目
内容
执行效果
很好 较好 一般
有待改进 教师 教学 基本 功
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


身体语言(教态)利用恰当,对学生学习产生正面影响。


板书、板图计划周密、工整、规范;教学媒体、教具选择合理,操作熟练。


师 生 教 学 活 动
问题设计合理,意图明确; 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裕。

√ 正确领会学生的发言,适时、适当评价;恰当使用表扬、批评。


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活动,活动设计合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提高。



生生合作交流、互动热烈,有实效。


教学 目标 与结 构
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 结构简洁、清晰,层次分明。


完成本课时教学计划,能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应变。


亮 点 及 改 进 建 议
学生互动较好,教师讲题方法得当,教学重难点突出,富有层次感。

但应多给学生时间思考,再进行讨论,效果将会更好。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内容包括: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辨识.2.内容解析本节内容主要是学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在研究了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角(对顶角,邻补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平面内三条直线相交形成的不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主要学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它是进一步学习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必要准备.教科书通过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的知识为基础,引出一条直线分别与两条直线相交构成的八个角中,通过分类讨论思想,把不共顶点的两个角的位置关系分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三类.紧接着,通过一个例题来让学生学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教学时可根据情况适当要求学生说明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得到的,为后面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做好铺垫.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2)结合图形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3)从复杂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的过程中,体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2.目标解析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结合图形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例题口答“为什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从复杂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的过程中,渗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从图形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三线八角”基本图形,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位置美.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有浓厚的兴趣,但相对掌握的几何知识还是较浅显的.特别是“图形、符合、文字”三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因此,本节课我重点以概念教学为主.通过学生看书、思考、组内交流、汇报、教师评价等形式得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然后再通过达标练习进行反馈,在反馈中补充和升华,真正使学生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从而为后续学习内容做铺垫.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从复杂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的过程中,体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四、教学过程设计自学导航三线八角如果有两条直线和另一条直线相交,可以得到几个角?八个角通常说: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同位角观察图中∠1和∠5的位置关系.两角的位置分别在直线AB,CD的同一方(上方),并且都在直线EF的同侧(右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2和∠6是同位角吗?图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同位角?标记出它们.∠2和∠6,∠3和∠7,∠4和∠8都是同位角.考点解析考点1:同位角★★★例1.如图,∠1与∠2不是同位角的是()【迁移应用】1.如图,直线a,6被直线c所截,下列各组角是同位角的是()A.∠1与∠2B.∠1与∠3C.∠2与∠3D.∠3与∠42.如图,与∠1是同位角的是()A.∠2B.∠3C.∠4D.∠53.如图_______和∠C是直线BE,CD被直线_____所截形成的同位角,_______和∠C是直线_____,_____被直线AC所截形成的同位角.自学导航内错角观察图中∠3和∠5的位置关系.两角的位置都在直线AB,CD之间,并且分别在直线EF两侧(∠3在直线EF左侧,∠5在直线EF右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图中还有其它内错角吗?∠4和∠6是内错角考点解析考点2:内错角★★★例2.如图下列各组角中,是内错角的是()A.∠1和∠2B.∠2和∠3C.∠1和∠3D.∠2和∠5【迁移应用】1.如图,与∠1是内错角的是()A.∠2B.∠3C.∠4D.∠52.如图,∠1与∠2是由直线______,______被直线______所截形成的内错角.3.如图,∠1的内错角有____个.自学导航同旁内角观察图中∠3和∠6的位置关系.两角的位置都在直线AB,CD之间,并且都在直线EF的同一旁(左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图中还有其它同旁内角吗?∠4和∠5是同旁内角考点解析考点3:同旁内角★★★例3.如图,∠C与哪个角是同旁内角?解:∠C与∠EDC,∠DFC,∠ADC,∠ABC是同旁内角.【迁移应用】1.如图,下列两个角是同旁内角的是()A.∠1与∠2B.∠1与∠3C.∠1与∠4D.∠2与∠42.如图,下列结论:①∠2与∠3是内错角;②∠2与∠B是同位角;③∠A与∠B是同旁内角;④∠A与∠ACB不是同旁内角.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3.如图,如果∠1=40°,∠2=100°,那么∠3的同位角等于______,∠3的内错角等于______,∠3的同旁内角等于______.4.如图,∠D与哪个角是同旁内角?解:∠D与∠C,∠CED,∠BED是同旁内角.自学导航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结构特征:注:上述三类角类似于对顶角都是成对出现.不能说哪个角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考点解析考点4:识别“三线八角”★★★★例4.如图,在∠1,∠2,∠3,∠4,∠5和∠B中,______是同位角,_____是内错角,______是同旁内角.解析:为了能正确地识别且防止遗漏,可以把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如图①②③.【迁移应用】1.指出图中各对角的位置关系:(1)∠C和∠D是________角;(2)∠B和∠GEF是______角;(3)∠A和∠D是_______角;(4)∠AGE和∠BGE是_______角;(5)∠CFD和∠AFB是_______角.2.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1与∠3是对顶角B.∠2与∠6是同位角C.∠3与∠4是内错角D.∠3与∠5是同旁内角3.如图,在∠1,∠2,∠3,∠4,∠5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对数分别是()A.1,1,4B.1,2,4C.2,1,4D.1,1,5考点5:通过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辨别截线、被截直线★★★★例5.填空:(1)如图①,∠1和∠ABC是直线______,______被直线______所截形成的_______角;(2)如图②,∠EDC和_______是直线DE,BC被直线______所截形成的内错角;(3)如图①,如果∠1=∠ABC,那么∠ABC与∠BCF相等吗?∠ABC与∠BCE互补吗?为什么?(3)如果∠1=∠ABC,由对顶角相等,得∠1=∠BCF,那么∠ABC=∠BCF.因为∠1和∠BCE互补,所以∠1+∠BCE=180°.又∠1=∠ABC,所以∠ABC+∠BCE=180°,所以∠ABC与∠BCE互补.【迁移应用】1.如图,根据图形填空:(1)∠FAD和∠____是_____与_____被_____所截形成的同位角;(2)∠FAC和∠____是_____与_____被_____所截形成的同位角;(3)∠CAD和∠______是_____与_____被_____所截形成的内错角;(4)∠FAC和∠______是_____与_____被______所截形成的内错角;(5)∠BAD和∠______是_____与_____被______所截形成的同旁内角;(6)∠CAD和∠______是_____与_____被______所截形成的同旁内角.2.下列各图中,∠1和∠2,∠3和∠4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它们各是什么角?解:图①中的∠1和∠2是直线AB,DC被直线DB所截形成的,它们是内错角;∠3和∠4是直线AD,BC 被直线DB所截形成的,它们是内错角.图②中的∠1和∠2是直线AB,DC被直线BC所截形成的,它们是同位角;∠3和∠4是直线AB,BC被直线AC所截形成的,它们是同旁内角.。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教案: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整式的加减2. 第2章:平行线与相交线3. 第3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4. 第4章:概率初步5. 第5章:二元一次方程组6. 第6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7. 第7章:函数的概念8. 第8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2. 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学生能够掌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4. 学生能够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5. 学生能够解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6. 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概念,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7. 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概念,并能够识别和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8. 学生能够认识平面图形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概率的计算、函数的概念和平面图形的认识。

2. 教学重点:整式的加减运算、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决方法、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尺子、量角器、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整式的加减运算,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例题讲解:讲解整式的加减运算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算方法。

3.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整式的加减运算。

4. 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讲解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数据。

6. 概率初步:讲解概率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7. 二元一次方程组: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8.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讲解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概念和解法,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完整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完整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完整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涵盖了第二章《整式的乘除》和第三章《因式分解》两章内容。

本册教材主要介绍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的方法,为八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分数的基本运算,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的方法,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整式的乘除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整式的乘除运算。

2.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能够将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整式的乘除运算方法。

2.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2.教学PPT。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讲解整式的乘除运算方法和因式分解的方法,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5分钟)通过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讲解一些整式运算和因式分解的拓展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和公式,方便学生复习。

本节课通过导入、呈现、操练、巩固、拓展、小结、家庭作业和板书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主要包括了代数、几何、概率和统计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这一册教材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逐步理解并掌握各个知识点,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是个别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本册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

2.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3.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举例、讲解、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各个知识点。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同步备课】2016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同步备课资料(课件 教案):6

【同步备课】2016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同步备课资料(课件 教案):6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 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 免费下载 | 实数6.3效果分析
本节是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引进无理数的概念,并将数从有理数的范围扩充到实数范围.从有理数到实数,在本节课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分层次进 行,先从从一个探究活动开始,并引导学生探究其特点,发现它们不同于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也就是一类不同于有理数的数,由此给出无理数的概念.无限不 循环小数的概念在前面两节已经出现,通过强调无限不循环小数与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的区别,以使学生更好理解有理数和无理数是两类不同的数.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主动智力参与,动手实践、引导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实现对实数概念的自我建构。

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良好学习动机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课堂的准备与指导阶段充分了解学生,进行有效提问,为学生提供及时适当的反馈动。

但本节课存在许多不足,对于学生对无理数概念的理解估计不足,而且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新课引入时间过长,课堂容量很小,预设的教学内容不能 完成。

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在备学生时应着重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应力求做到更新,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最佳效果。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2:平行线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6.1:平面直角坐标系6.2:坐标与图形的性质第七章:三角形7.1:三角形的基本概念7.2:三角形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学会使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点的位置,并分析坐标与图形的性质。

3. 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三角形性质的运用。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与运用、三角形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物的平行线、地图上的坐标等,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例题讲解:(1) 举例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2) 演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方法,并分析坐标与图形的性质。

(3) 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性质。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华版2. 内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的性质3. 例题及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 已知三角形ABC,其中∠A=60°,AB=AC,求证: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

2. 答案:(1) 正确。

(2) A(3, 4)、B(2, 1)、C(0, 3)。

(3) 证明过程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三角形性质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 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如垂直、斜交等。

(2) 探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对称性。

5.3.1 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5.3.1 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又∵∠A=100°,∠C=110°(已知),
∴∠ 1 = 80 °,∠ 2 = 70 °(等量代换).
∴∠AEC=∠1+∠2= 80 °+ 70 ° = 150 °.
当堂巩固
1. 填空:如图,
A
(1)∠1=∠2 时,AB∥CD.
1
(2)∠3= ∠5 或∠4 时,AD∥BC. B
D
5 2
3 C
4 F
解:过点C作CF∥AB,
A
则 _∠__B_=_∠__1(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C
又∵AB∥DE,AB∥CF,
D
∴___C_F__∥__D_E___(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
∴∠E=∠__2__(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B+∠E=∠1+∠2
即∠B+∠E=∠BCE.
B 1F 2
感受中考
2.(3分)(2021•包头8/26)如图,直线l1∥l2,直线l3交l1于点A,交l2于点B, 过点B的直线l4交l1于点C.若∠3=50°,∠1+∠2+∠3=240°,则∠4等于( )
A.80°
B.70°
C.60°
D.50°
【 分 析 】 由 题 意 得 , ∠ 2=60° , 由 平 角 的 定 义 可 得 ∠5=70°,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求解.
c 图1
b
c
a 图2
3.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填一填
图形
同a 位 角b
1 2 c
内 错 角
a 3
b
2
c
同 旁
a
内 角
b
42 c
已知 a//b
结果 ∠1 = ∠2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全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全册数学教案

单位职工辞职信范文
尊敬的公司领导:
您好!
我是贵公司的一名职工XXX,现就我自愿辞去本单位的工作,写下这封辞职信。

首先,我要对贵公司的培养和关心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过去的XXX年里,我在贵公司得到了一次次的机会和挑战,在工作上得到了许多的成长和进步。

公司为员工提供的培训和发展机会,让我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

同时,公司的管理团队和同事们给予我很多的指导和支持,让我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在这里,我度过了愉快而充实的日子,结交了许多优秀的同事和朋友。

然而,经过深思熟虑,我认为我应该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一些调整和尝试。

通过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我决定辞去当前的工作,寻求新的机会和挑战。

我相信这是一个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好机会。

在贵公司的工作经验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对我以后的职业生涯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在离职之前,我愿意尽我最大的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并将经验和心得传授给接班人,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过渡。

同时,我也希望得到公司的理解和支持,使我能够顺利离职。

如果公司需要,我可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协助,以便更好地完成工作交接。

再次感谢公司对我的厚爱和培养,也希望公司能够理解和支持我的决定。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怀着感激和祝福的心情离开这个大家庭。

希望公司能够继续繁荣发展,取得更大的成绩。

最后,我再次向公司领导和所有同事致以衷心的祝福和感谢。

愿公司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此致
礼敬!
XX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第一节《数据的收集》。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如何通过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并利用图表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展示。

具体内容包括:1. 数据的收集方法:调查法、实验法等。

2. 数据的整理方法:列表法、画图法等。

3. 数据的展示方式: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学会通过调查、实验等方式收集数据。

2. 学会利用图表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展示,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方法,图表的制作和解读。

2.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方法,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的绘制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尺子、圆规、橡皮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份调查问卷,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这份问卷收集数据。

2. 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教师讲解调查法、实验法等数据的收集方法,并举例说明。

3. 讲解数据的整理方法:教师讲解列表法、画图法等数据的整理方法,并举例说明。

4. 讲解数据的展示方式:教师讲解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数据的展示方式,并举例说明。

5.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数据的收集方法,绘制相应的图表,并进行解读。

六、板书设计1. 数据的收集方法:调查法、实验法2. 数据的整理方法:列表法、画图法3. 数据的展示方式:条形图、折线图、饼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两种你曾经参与的数据收集活动,说明你是如何收集数据的。

(2)根据你收集的数据,绘制一张条形图或折线图,并解释图表所反映的信息。

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尝试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其他数据的收集和展示方法,如雷达图、散点图等。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2:平行线第六章:平面几何初步6.1:三角形的特性6.2:全等三角形6.3:勾股定理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7.1:不等式7.2:不等式组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2.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勾股定理的应用。

3.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不等式组的解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量角器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平行线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特性。

2. 例题讲解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结合实际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通过图形实例,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以实际问题为例,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

以实际情景为背景,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答他们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特性、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板书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字体工整。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5.1、5.2节练习题: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与应用。

6.1、6.2、6.3节练习题:三角形的特性、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的应用。

7.1、7.2节练习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不等式组的解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与数学相关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学案人教版(1)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学案人教版(1)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学案人教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实数实数的概念及分类实数的运算性质及法则2. 第二章: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及其运算整式加减乘法公式3. 第三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4. 第四章:函数函数的概念及性质一次函数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实数、代数式、方程及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为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实数的运算性质及法则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图像不等式组的解法2. 教学重点:代数式的运算方法方程的解法函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2. 学具:教材、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实数、代数式、方程和函数的实际意义。

2.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本章知识点,以思维导图形式展示。

2. 板书中间:详细书写例题及解题过程,便于学生跟随思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完成课后练习题15题。

附加题:设计一道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布置拓展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推荐相关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清晰度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1. 知识点的连贯性:确保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 数据的收集6.2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第七章:平面几何图形7.1 线段、射线和直线7.2 角的概念及分类7.3 三角形7.4 四边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提高其空间想象能力。

3. 通过几何图形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与表示;角的计算及四边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熟练运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尺子、圆规等。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三角板、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的重要性。

例题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自主探究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角的计算方法和四边形的性质。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几何图形及其性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板书设计左侧:列出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知识点。

右侧:展示例题及解题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数据收集与整理:调查本班学生的身高、体重,绘制统计图表。

2. 答案:数据收集与整理:根据调查结果,绘制合适的统计图表。

几何图形: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提高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6.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反馈7. 知识拓展的深度与广度8.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清晰度9.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尽性10.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教学内容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相交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应用。

2. 第六章:三角形详细内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

3. 第七章:实数详细内容:有理数的平方根,无理数,实数的性质,实数的运算。

4. 第八章:二次根式详细内容:二次根式的定义,二次根式的性质,二次根式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判定与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运算,能够正确计算二次根式。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

(2)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实数的概念及二次根式的运算。

2. 教学重点:(1)平行线、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2)实数的概念、性质与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三角形等数学概念。

2. 例题讲解:(1)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2)讲解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讲解实数及二次根式的运算。

3. 随堂练习:(1)练习平行线、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2)练习实数及二次根式的运算。

4. 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数学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知识点框架图。

2. 例题解答过程。

3. 关键性质与定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已知三角形ABC中,AB=AC,∠B=∠C,求证:三角形ABC 是等腰三角形。

(3)计算:(√3+√2)²。

2. 答案:(1)错误。

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可能平行,也可能重合。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同步精品课件(人教版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同步精品课件(人教版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同步精品课件(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第一节“平行线的性质”。

具体内容包括: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定义,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性质的应用。

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判定方法及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直尺、圆规等。

2. 学具:直尺、圆规、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现象(如铁轨、书本边缘等),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的定义。

2. 知识讲解(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称为平行线。

(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3)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3. 例题讲解(1)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为平行线。

(2)已知一条直线和一点,作该直线的平行线。

4. 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同位角相等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2)已知直线AB和点C,作直线AB的平行线。

5. 知识巩固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判定方法及性质。

六、板书设计1. 平行线的定义2.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 平行线的性质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直线是否为平行线,并说明理由。

(2)已知直线MN和点P,作直线MN的平行线。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平行线的定义、判定方法及性质掌握情况,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与其他几何知识(如角度、三角形等)的联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具体设计。

【同步备课】2016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同步备课资料(课件 教案):6

【同步备课】2016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同步备课资料(课件 教案):6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 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 免费下载 | 《平方根》观评记录
时间:2015年4月29日。

地点:录播室。

参评人:孟杰、马明等数学组全体成员
评课过程:
一、执教教师说设计思路:
二、课题组成员评课:
优点:
1.课堂环节设计合理、细致、连贯、流畅,教师引导到位,讲解清楚明白。

2.教师教态自然,语言表述准确、简练,有激情。

3.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标达成度较高。

缺点:课堂容量有点大,部分学困生同学掌握不好。

【同步备课】2016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同步备课资料(课件 教案):7

【同步备课】2016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同步备课资料(课件 教案):7

引导学生读懂数学书课题研究成果配套课件 课件制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地理 位置的意义及主要过程,能够用坐标 系来描述地理位置; 2、通过学习如何用坐标表示 地理位置,培养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版权所有-
引导学生读懂数学书课题研究成果配套课件 三、研读课文 知识点一
A
解:A( -1,4 ), B( 0 , 2 ), C( 1 , 0 ), D(2,-1. 5 ), E( 3,-4),这些 直线上 上 点都在同一_______ .
4 3 2 1
y B C
1 2 3 4
-4 -3 -2
-1 0 -1 -2 -3 -4
x
D E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引导学生读懂数学书课题研究成果配套课件 课件制作:熊丽珍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六 角星的顶点A的位置用(0,0)表示,那 么请你写出其它五个顶点的位置.
解:B点的坐标为(3,1 ), C点的坐标为( 3,4 ), D点的坐标为( 0,5 ), E点的坐标为(-3,4 ), F点的坐标为(-3,1 )。
版权所有-
四、归纳小结
1、利用__________________ 平面直角坐标系 可绘制区域内 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 参照点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_____ 为 正 原点,确定x轴、y轴的_____方向; 单位长度,在坐标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________ 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_________;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 坐标 点的___ ____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认真阅读课本第73至75页的内容,完成练习 并体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 探究: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副示意图,标出学校 和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 小刚家:出校门向东走1500m,再向北走 2000m. 小强家:出校门向西走2000m,再向北走 3500m,最后向东走500m. 小敏家:出校门向南走1000m,再向东走 3000m,最后向南走750m.

2016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全部数学教案

2016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全部数学教案

锥子河中学七(2)班下册数学教案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1相交线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2.对顶角的性质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l=∠3(同角的补角相等).注意:∠l 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 ∴∠1=∠3(等量代换).学生活动:例题比较简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一个学生板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版权所有-
回顾与思考
4. 平面上任一点到坐标轴的距离怎么求?
结论4
b︱; P(a,b)到x轴的距离是︱ _____
到y轴的距离是_____ ︱a︱;
版权所有-
A(-3,2)
·
5 4 3 2
-4 -3 -2 -1
C(-3,- 2 )
·
小敏家
小强家 (-150,350)
y
50m
(150,200)
小刚家
校门
x
(300,-175)
版权所有-
小敏家
1.如图是某乡镇的示意图.试建立直角坐标系, 用坐标表示各地的位置:
y
用平面直 角坐标来 表述各地 的位置
(1 , 3) (2 , 4) (3 (4, ,3) 4)
结论2
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纵 坐标 相等 ; 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纵 坐标 互为相反数 .
版权所有-
回顾与思考 3. 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上的点的坐标 有何特点? 结论3
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点的 横坐标相同,平行于x轴的 直线上的点的纵坐标相同.
· -1OFra bibliotek1·
1 2 3
P(3,2)
4 5 X
-2 -3 -4
· B(3,-2)
你能说出点P关于x轴、y轴、原点的 对称点坐标吗?
版权所有-
练一练 若设点M(a,b), M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M1( a,-b ) M点关于Y轴的对称点M2( - a, b)
M点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M3(-a,-b)
练习:
课本P75练习第一、二题.
版权所有-
7.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版权所有-
回顾与思考
1. 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有何特点?
结论1
横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表示为 ( x , 0) 纵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表示为 ( 0, y ) 原点的坐标为(0,0)
版权所有-
回顾与思考
2. 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有何特点?
y
已知仙鹤的坐标 为(2,1)大树 的坐标为(8,2) 而狮子的坐标为 (6,6)你能在 图中标出狮子的 位置吗?(向上、 向右为正)
8 7 6 5 4 3 2 1
0
1 2
· · ·
狮子
( 6, 6)
大树
仙鹤
( 8, 2)
( 2, 1)
3 4 5 6 7 8
x
版权所有提示:由仙鹤和大树的坐标确定原点位置和单位长度
版权所有-
小强家 50m N 小刚家
校门
根据以下条件画出示意图,标出学校和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 小刚家:出校门向东走150米,再向北走200米. 小强家:出校门向西走200米,再向北走350米,最后向东走50米
版权所有-
小敏家:出校门向南走100米,再向东走300米,最后向南走75米.
版权所有-
一次军事演习中,“红军”已经找到了M、N两个“蓝军” 的据点,已算出其坐标分别为(2,5)和(1,-2),并 且还知道“蓝军”的主力据点K的坐标为(6,3),请根 据上述信息在图中建立坐标系,并在图上标注据点K的位 置. y 5 1
M K
6
O1 2 N
x
版权所有-
(-1 (0, ,1) 2)
这是用 什么方 法来表 述各地 的位置?
O
(-3, (-2 ,-1) 0) (3 (2, ,-1) -2) (-3,-3) (-2 -4)
x
和同学比 较一下, 大家建立 的直角坐 标系的位 置是一样 的吗?
(4 (3 , , -2) -3)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你知道了吗: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 地理位置,一般经过哪些过程?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确定适当的比例尺,标出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内标出点,并写出
各点的坐标.
版权所有-
牛刀小试
根据以下条件画出示意图,标出学校和小 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 小刚家:出校门向东走150米,再向北走 200米. 小强家:出校门向西走200米,再向北走 350米,最后向东走50米. 小敏家:出校门向南走100米,再向东走 300米,最后向南走75米.
思考:还有其他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你知 道吗?
如图,一艘船在 A 处遇 险后向相距 35 海里位于 B 处 的救生船报警,如何用方向 和距离描述救生船相对于遇 险船的位置?救生船接到报 警后准备前往救援,如何用 方向和距离描述遇险船相对 于救生船的位置?
B
A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方位角和 距离描述平面内的地理位置.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如何学会的这些知识?
1.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 过程: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 定x轴、y轴的正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 点的名称. 2. 表述物体的位置有哪些方法? (1)建立直角坐标系用坐标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 (2)用方位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相对位置的方法. 版权所有3.根据点的坐标确定原点位置,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