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

合集下载

评《陈氏太极拳图说》(上)

评《陈氏太极拳图说》(上)
其内容有无极图太极图河图说洛书说伏羲八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方位图说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图说八卦相合数图说先天八卦动静图说先天八卦圆图说八卦生六十四卦阳仪横图八卦生六十四卦阴仪横图八卦变六十四卦图说六十图说太极生一百二十八卦相错图说天地定位方图说等等
盛当 20(2 期 12 3 ) 0・总 4
陈 鑫 (89 12 ) 14 — 9 9 所著 《 陈氏太极拳图说》 ( 名 太极 拳 图画讲 原 义》 以下 简称 图说》 。 , ) 洋洋 三十 万言 , 经他 的侄 起来 的易经基 础知识 ,
贵。
写这部书时说 ( 吴图南 《 太极 拳研 究》 :既然 )“
叫太极拳 , 就离不开《 易 经》我把《 , 易经》 里卦的 变象等等写 出来 ,插上 图 ,再把家里人练的炮
捶 往 一起 一 凑 ,就 是一
趟太极拳 。” 陈鑫在《 图说》 中罗
列 那 么 多 易 经 基 础 知 还不算卷一至卷三 中引用的 识 ,却对这些易经基础知识都没 但是 ,图说》 《 再版时 , 有些专 幅 ( 卦辞和爻辞 ) 几近 有一点 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 家称这部书 “ 称得上是一部值得 具体 易经卦意、 例如, 泛读 、 精读 、 研读 , 乃至值得必读 占了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一。其内 河图和洛书有什么 内在联 系 , 先 太极图、 河图说 、 洛 天八 卦和后 天八 卦揭示 了什 么规 和收藏的拳经”陈家后人则宣称 容有无极图、 。 这 部书是 “ 拳坛理 论之 丰碑 , 书说 、 武林 伏羲八卦方位图、 文王八卦 律,阴阳的基本规律有哪些内容 方位图说 、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 等等。 修学之经典” “ ,正在影响着一代 这些问题 , 特别是 阴阳的基
相 往 来 ” 难 怪 陈 鑫 。 11 对 吴 图南 透 露 , 9 7年

好书推荐练习陈氏太极拳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

好书推荐练习陈氏太极拳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

好书推荐练习陈氏太极拳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其实不用过多介绍,《陈式太极拳图说》练拳的朋友们应该都听过。

自1933年由开封开明书局出版发行后,引起了武坛广泛、持久的关注。

武学届有口皆碑、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凡是了解太极文化,太极理论,此书当之无愧的列入必读书目之中!《陈氏太极拳图说》这一巨著,主要介绍了根据周易六十四卦推演的陈氏太极拳架六十四势的练法,以及太极拳的基本理论。

详细解读陈式太极拳小架:▼▼▼同时,它不仅是一部武术著作,也是一部集天文、地理、中医、养生、人文、兵法、体育等多学科的论著,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动态显现形态的绝妙概括。

但可惜!原著阅读起来有很多障碍!《陈氏太极拳图说》因为易理深奥,拳法精妙,传承久远,风格古朴,加上民国文言难以理解与学练,说实在的,并不利于广大拳友阅读交流...于是,一个神奇又靠谱的版本横空出世了!陈鑫《陈氏太极图说》解析注释版▼▼▼这个版本有多牛?最新推出《陈鑫陈氏太极图说》解析注释版:最新校注+最新拳理研究成果与《陈氏太极拳图说》深奥易理,精妙的拳法相结合,共同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让所有对陈氏太极感兴趣的拳友,彻底读透太极拳届旷世奇书!编者有多靠谱?此次对原著四卷做了全面校注的编者是陈式太极拳嫡宗传人陈东山、陈晓龙、陈向武,并对陈氏太极拳的理论基础、练法用法、发展脉络进行明了详尽的阐述。

由陈氏嫡传陈向武的分解演练视频以供习练者参考。

为什么要收藏此书?采用最靠谱、最易懂的方式:想要了解太极理论与拳法,读书、读太极经典丛书,无疑是最靠谱的的方式。

这个版本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下面十六个字:○原版再现○点校精到○图说详明○视频讲演也就是说,原文读不透彻,还有精妙准确的注释,图解不懂,还有编者为您详细说明,阅读完图文之后,还有生动直观的视频讲演,彻彻底底的穷尽所有方式,一次读个明白!太极文化、拳理拳法一次理清脉络:看到太极哲学、文化、太极拳理论,头都大了?觉得太深奥,不知从何处下手?边边角角、碎片式阅读无法满足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帮你理清脉络:▼▼▼将太极拳理拳法梳理成四大部分:易理系统经络系统拳理系统拳法系统结合图谱,一一拆解,逐条解读,让你一次读个透彻!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收藏,我们为您提供一个阅读思路,仅供参考:注重对卷首无极图和太极图所蕴涵深奥哲理的理解,它是全书的总纲。

探析《陈氏太极拳图说》的成因

探析《陈氏太极拳图说》的成因

史籍的研究 , 朴宰雨f l l 先生曾说 :对 了解某一部书 , 定要 先了 “ 一
解时代或社会背景 , 次了解 著者之 家庭 、 其 人生经历 、 写作动机 等, 始不会出大错” 对《 , 陈氏太极拳图说》 的研究同样也是如此 。 太极拳传播过程特别讲究师传 , 是一种特殊 的文化载体 , 鉴于太 极拳的特殊性 , 着重从陈鑫所处 的社会环境 、 时代背景 以及人生 经历来分析其著作的形成 因素。 2 《 陈氏太极拳图说》 形成的社会背景
经营南北地道药材三百余年 , 生产膏 、 、 、 丹 丸 散四百余种 , 盛世
不衰” 陈氏族人在河北永年开设的太和堂药店在清代太极拳 。“
运动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 。 陈鑫在《 陈氏太极拳图说》 , 中 大量原版摘录《 黄帝内经》 中
的歌诀 、 图谱 , 共绘有十二正经和奇经 中任脉 、 督脉等经络 图 1 8
在现代太极拳流派理论 当中, 多公认杨 、 、 、 吴 武 孙派太极拳 的产生与陈派太极拳具有直接或间接 的联系 , 其地位特殊 。 陈鑫 著《 陈氏太极拳图说》 是公认 的陈派太极拳经典理论 。 在此之前 , 陈派太极拳 的理论书籍寥寥无几 , 正如《 氏太极拳 图说》 陈 后叙 作者刘焕东所说 :南北奔走二十余年 , “ 所见太极书颇多 , 而陈沟 独无所闻” 。因此 , 对传统太极拳的研究来说 , 深入探研 《 氏太 陈 极拳图说》 价值作用 、 历史成 因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关于重要
道家思想 , 繁荣 了儒 家思想 , 促成 了儒道两家 的合流 , 也为陈鑫
区传统 医药卫生业强盛 , 陈氏太极拳 图说 》 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成书 的必要条件
之一。
22 人 文环 境 .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

陈鑫《陈⽒太极拳图说》在我国多种多样的拳术之中,太极拳可算是独树⼀帜,构思特异的拳种。

⼀百多年前,陈长兴的门⼈杨露蝉曾以此⼋门五步功,交遍当时名流好⼿,号称「杨⽆敌」⽽誉满拳坛,使后来拳界提起太极拳,⽆不肃然起敬。

可见太极拳不但拳理巧妙,⽽且还具有⾮常强的技击作⽤。

陈鑫⽂武兼备,发愤着书⽴说,⾸次⽤⽂字总结了历结了历代陈⽒太极拳的练拳经验。

其所着的《太极拳图说》对螺旋式的缠丝劲路、全⾝经络,以及⽆极⽣太极、太极⽣⼆仪、⼆仪⽣四象、四象⽣⼋卦,阴阳消长等原理,阐发详尽。

以易理说拳理,图⽂并茂。

学者由此循进。

从易领悟太极奥义。

太极拳的原理,在陈⽒《太极拳谱》,王宗岳《太极拳论》、《⾏功⼼解》,武禹襄、李亦畬等⼈的着作中,都有详尽的论述。

可惜这些经典着作,没有引起⼈们的⾜够重视,有时甚⾄背道⽽驰。

例如太极推⼿,应以不丢不顶为根本,⽽今推⼿之⼈⼤都以拙⼒相待,意欲牢固其根,如⽜之相牴,与太极以柔克刚之理相悖。

岂知⼰根愈固,彼攻愈烈,⾃然之理也。

沾粘连随四劲,沾粘在⼿,连随在步,根不去则步不灵活,⼈有攻击⽬标,连随⽆从,难免有跌倒之虞。

故推⼿欲不跌倒,先应去⼰之根。

⽆根者,⽆固定之根也,如物飘于⽔,如球滚于地。

犹如不倒翁,上欲轻,下欲沉,即拳谱所云:「飘飘荡荡浪⾥钻,上轻下沉不倒颠」。

「太极」是个圆,不是个平⾯圆,⽽是个⽴体圆,四⾯⼋⽅都是⼀个圆,即⼗三势中所谓四正四隅的⼋门。

固此要求松肩沉肘,开跨扩膝,含胸拔背,使⼈形成⼀个有弹性的球体,不着⼒则罢,⼀着⼒即随之旋转;犹如⽪球在地上很难站⽴上去⼀样。

其灵活的程度犹如天秤,犹如转轮。

这就是拳谱所谓:「静之则合,动之则分,⽴如平准,活如车轮」。

然⽪球是个⽆机体,⼈体是个有机物。

⼈体不但具有类似⽪球的功能,还有超过⽪球的⾃重量,并具调节能⼒。

只要恰当地运⽤沾粘连随不丢顶功夫,即可以使⼈进之不着,投之不脱。

这就是⼗三势中所谓进、退、顾、盼、定的五步。

⼈体的球形随着开合还可⼤可⼩。

评《陈氏太极拳图说》(下)

评《陈氏太极拳图说》(下)
通 过 上 述 比较 ,应 注 意 两
点:
1 《 氏家谱 》 中对 历 代 先 、陈 祖 根 本 没有 提 到 太极 拳 , 鑫 另 陈 搞 一 套 而 编写 的《 氏家 乘 》 , 陈 中 对 相 关 先祖 差 不 多 都 变成 “ 太 精
极 拳 ” 。
( 学于杨禄禅 )所学的 “ 初 十三 势 ” 就 是 陈有 本 所 传 陈 氏 太极 拳 拳 。不 管 陈 鑫 怎 么编 造 , 回答 他 不 了为什 么 “ 孙 ”武 禹襄 的拳 徒
彦 —— 陈 清 平 (7 5 1 6 ) 一 19— 88
《 氏家 乘 》 : 陈王 廷 , 陈 载 “ 精 太极 拳 。 陈继 夏 , 太极 拳 。 精 陈敬 伯, 好太 极拳 。陈鹏 ( 旺 )习太 秉 , 极拳 人妙 。 陈长兴 , 其父学 。 传 陈
的 假 象 , “ 氏 太 极 拳 的 母 拳 和 杨
张 彦 ( 堡 镇 人 )后来 也 曾 向陈 赵 ,
有本学习过其“ 十三势新架” 。正 是陈鑫治学态度很不严谨 , 致使
陈 家 后 人 闹 出说 陈 清 平 是 在 陈
沟 学 成 陈 氏太 极 拳 后 , 门去 赵 上 堡 镇入 赘 的笑话 。
少 “ ”都 仅 仅 是 有分 节 或 分 段 势 , 的 意义 ( 面 已指 出跟 易经八 卦 前 卦 象 毫无 关 系 ) 。他之 所 以刻 意 把 陈 氏太极 拳 不 多 不 少 分 作 “ 十
三势 ” ,而 又 刻 意 回避 张 三 丰和
王 宗 岳 关 于 “ 三 势 ” 念 的准 十 概
盛毒 20(2期 13 3 ) 0・总 5
式 名 称 和 顺 序 ( 过 杨 式 、 式 通 吴
弃原来 《 陈氏家谱》 不用 , 另写一

为什么有人说陈氏太极不是太极?(55个回答)

为什么有人说陈氏太极不是太极?(55个回答)

为什么有人说陈氏太极不是太极?(55个回答)《陈王廷不是太极拳创始人》李师融郑月香一、太极拳非陈王廷所创《人民日报》2000年12月15日体育版.在纪念邓小平同志“太极拳好”题词发表12周年刊发了一篇署名蒙一丁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专文。

蒙一丁的专文认为,太极拳的哲理博大精深,是历代先贤集体智慧凝成的结晶,决非陈王廷一人所能独立完成。

文中曰:“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于明末清初创太极拳之说,曾盛极一时。

而王宗岳拳谱公之于世之前,陈氏拳所有资料中,都未提及过太极拳字样,更未提及过太极拳‘八法'的要领。

由此可见,陈氏拳本非太极拳的判断,乃事实无疑。

从最近河南温县发现的资料证明,王宗岳乃明万历年间山西太谷县小王庄人,其师承有待进一步考证。

河南温县赵堡镇小留村人蒋发,曾随王宗岳学艺七年,艺成归里,代有传人。

可见,赵堡太极拳是王宗岳太极拳的直接传承”。

我们认为蒙一丁先生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

太极拳非陈王廷所创,其史证如下:1、约在1840年左右,陈长兴授谱给杨禄禅,其中有一篇题为《明王宗岳太极拳论》(参见杨澄甫著《大极拳体用全书》的附录,1934年),说明陈长兴根据前辈之传,确认王宗岳为明朝人,早于陈王廷。

因此,从未对杨禄禅说过“陈王廷首创太极拳”,而是根据拳谱,尊张三丰、王宗岳为祖师。

杨氏之尊张三丰、王宗岳,其来源即是遵陈长兴的教导所致。

2、陈鑫在1917年完稿的《陈氏太极拳图说》,其中的陈王廷传文,记有“精太极拳”一语,无“创太极拳”之说。

3、1928—1931年,陈家沟广大村民,据前辈的传述,盛称“蒋发是陈王廷之师”,“陈氏太极拳是蒋发所传”。

陈鑫为了给陈氏祖先争光,诫村人不得再说此语。

于八十岁时,留字于陈氏“文修堂”拳械抄本之中,文中曰:“要之,陈奏庭(即王廷)明时人,蒋把式(指蒋发)乾隆时人,何得妄为指说‘陈氏之拳传于蒋氏’,此言大为背谬,且蒋氏实不称与陈奏庭当老夫子。

人不同时,道统之深又不如陈奏庭,何得胡言乱语,启人疑惑。

【评《陈氏太极拳图说》(下)】 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著

【评《陈氏太极拳图说》(下)】 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著

【评《陈氏太极拳图说》(下)】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著(接上期) 四、别出心裁分“十三势”,刻意搅乱承传格局。

在前面我们仅仅具体指出,陈鑫在《图说》中将“白鹅亮翅”和“搂膝拗步”划归为“第三势”,说成根据易经八卦之理而划分是胡说八道。

其实,陈鑫将陈氏太极拳六十四个“拳势”(应为“拳式”,笔者注)分作“十三势”,全说成是依据易经八卦之理,不仅是胡扯,而且是别有用心的。

根据有关资料,陈王廷从千载寺学功回陈沟后,主要传其在千载寺学来的通背绵拳、108式长拳,和其本人回陈沟后新创的陈氏炮捶等外家拳(含枪刀剑)。

他不但未将博公道长等所授“十三势软手”和“无极养生功”下传,而且对自己与李仲、李信兄弟共同创编的“太极养生功”共四路拳也未下传。

其缘由,是否有娘家唐村李氏多人因曾系李白成闯王旗下著名“李家将”,后慑于清廷追查而明哲保身讳忌有关人和事,故陈王廷也明哲保身,而刻意低调对待与李家有关联的人和事的因素?存疑。

故陈所乐(陈沟十世)、陈正如(陈沟十一世)无传“十三势绵拳”。

“十三势绵拳”的陈沟传线是:陈敬柏(赵堡镇人,于赵堡镇授拳)――陈继夏(陈沟十二世)――陈秉旺(陈沟十三世)――陈长兴(陈沟十四世,陈秉旺子)、陈有本(陈沟十四世)。

陈长兴的弟子杨禄禅“十三势绵拳”功夫了得,1854年在京师获“杨无敌”称号。

当年陈有本受“十三势绵拳”功夫启发(软绵绵的拳也能练出制敌实战的功夫),在“十三势绵拳”框架上,加入经柔化的家传通背缠拳的内容,并突出了“缠”法和“缠”劲,创“十三势新架”,亦即现在所称的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75式)。

陈鑫(陈沟,第十六世)为了配合证明他在《图说》中所说的陈氏太极拳,自温县始祖陈卜(陈沟第一世)以来,陈家古已有之,就需要将陈氏太极拳与名声已大振的“十三势”绵拳挂上钩,于是就别出心裁地将他所说的陈氏太极拳六十四个拳式,分作“十三势”。

其实,陈氏老架一路本来共有七十五个拳式,陈家先祖从来没有将陈氏拳划分作“十三势”。

曹树人《陈鑫太极拳理论经典十三篇(白话)...

曹树人《陈鑫太极拳理论经典十三篇(白话)...

陈鑫太极拳理论经典十三篇(白话)曹树人前言陈鑫(1849-1929)字品三,清季廪贡生,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氏十六世。

其祖上得九世王庭公(1600-1680)拳法真传,累世不辍,尤以曾祖公兆、伯曾祖耀兆、祖有恒、叔祖有本、父仲甡、叔季甡、兄垚成就最大。

自乾隆年间至民国中,陈世族人学拳者大多出此八人门下(加鑫本人)。

有本(1780-1858)门人清平(1795-1868)后为赵堡太极宗祖,清平门人和兆元(1810-1890创和氏)李景延(1825--1893创忽雷架)武禹襄(1812--1880开武、郝、孙三派先河)皆为一代宗师鼻祖。

即杨氏露禅(1799--1872)之师长兴公(陈氏十四世1771--1853)子耕耘,亦曾师事有本。

仲甡兄弟(仲甡1809--1871季甡1809--1865)终生以武功保卫乡里,卒后郡人共议以“英义”铭之!陈鑫幼承父兄教导、精研太极拳、备明法理。

因感于拳道衰微不传、遂于晚年将毕生所学“本羲易之奥旨,循生理之穴脉,解每势之妙用,指入门之诀窍,举六百年来陈氏历代名哲苦心研究之结果,慨然笔之于书而无所隐,一洗拳术家守秘之故习”---(民国21年巩县武术家刘焕东语)书成未及刊行而以老病。

临终语兄子春元“此吾毕生心血,汝能印行,甚善……”昔老子西去,达摩东来,孔孟周游列国,武训乞食办学,自古圣人忧道之不传,千古同心!考陈鑫所著,无论法理皆为其亲身之经验、体会。

树人自学拳伊始,即觉书中含义极为深奥;然每有寸进及所悟,辄又觉其理原来又极平常,诚所谓:太极拳本来简单,只是被人搞复杂了!复杂到何处了?实为学人多不读书不明其理或读而不求甚解,只顾盲打瞎练,所谓“实践出真知”者,在此。

不过是想当然之理耳。

故先贤诫我等: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树人理解:拳学经典实为学拳者行功必依之纲常而不可缺少!所谓息息相关者,岂能不知?故愚意以为学拳者必先求通达先贤所传下之理义法理,以期一动一静,举手投足间皆能符合规矩法度。

陈鑫论陈氏太极拳练拳身体各部位之规矩

陈鑫论陈氏太极拳练拳身体各部位之规矩

陈鑫论陈氏太极拳练拳身体各部位之规矩1、头“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

”“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

”“至于头,耳能听敌来之声,眼能视敌发之色,头能前后左右触之,且左右手又能上行助之。

”2、眼“其精神在何处?曰:在眸子。

心一动则眸子传之,莫之或爽。

”“运行根于一心,而精神看于眼目,眼目为传心之官,故眼不旁视,足证心不二用。

”“眼神尤为紧要,当随主要之手运行,不可旁视,旁视则神散,志亦不专。

”“手眼为活,不可妄动。

”“眼神注于(主要)手中指,不邪视。

”“眼看住前手中指,中指的也,故必视此,不可旁视令涣散无着。

人之一身,运用全在一心,而传神全在于目,故必凝神注视。

揽擦衣势右手为主,左手是宾,右手发端,眼必视之,眼随右手而行,至右手停止,眼必注于右手中指甲,五指肚要用力,此前后手运毕归宿处,故必用力。

此时运动手似停止而其运动之灵气实不停止,一停止则其气息矣,即与下一势隔阂。

此即天地阴阳运转不息,曾二气之在吾身独可息乎哉!惟不息故气越运越实,至运到十分满足,则下势即发起,此即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之意。

”“目能眼光四射。

”“目平视前,光兼四射。

”“眼睛顾视左右,要快。

”“收视返听,含光默默。

”3、耳“耳听身后兼左右。

”“耳听身后,防敌暗算。

”“敌人之来,必先有风,急者其风大,缓者其风微,即无风亦必有先兆,敌在前目能视之,其或在右、在左、在身后,是即先兆,……惟凭耳听心防。

”“耳听左右背后,恐有不虞侵凌,人有以后来者,必先有声音,可闻其声音。

有声自与无声不同,故心平气静,耳自聪灵。

”4、鼻,口“呼吸顺其自然。

”“调息绵绵。

”“心息相依。

”“打拳以鼻为中界。

”“口唇轻闭,舌尖轻抵上颚。

”5、项“项竖直不可硬。

”“项要端正竖起,如中流砥柱,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至倒塌方得。

”“项要灵活,灵活则左右转动自易。

”6、手“以心运手,顺势转圈。

”“手上领之时,腰与裆一齐俱下,上体周转自觉活动,下体亦不死煞。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谱(二)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谱(二)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谱(二)
功用歌诀:
左转掤法松要圆,右转变法腰中缠。
左引松沉发背靠,惊抖一拳丧敌胆。
要领:此势共8个动作。眼法向左前方,随身步的转换最后仍向左前方;身法右、右、左、右、左、右、右、右共8转;步法从左弓蹬步变左侧马步,左前虚步,右前虚步,右小盘步,左半马步,内八字步,右后虚步成左侧马步;手法包括右转掤、左退步捋、左转身捋、右转身掤、左进步挤、右转身右采左按、右转身背靠、退右步平挒等法。
势名考释:
此势也是说明动作的。因步向后退,两手旋转,往后倒而转之,红者不顾情面而尽力击之,故名倒卷红。
老势练法,陈鑫先生介绍,胸离地二尺,今人皆不能,故拳家稍变拳势,避难就易,然其活动处,较胜老势。
功用歌诀:
肘底看捶守门户,承上启下似流水。
屈身自处静待来,有真无假形象古。
第二十势 倒卷红
掌法三换活桩功,拴手擒拿变换中。
静如秋月三味掌,动若蛟龙似旋风。
第十九势 肘底看捶
势名考释:
我初学时,左转之前,两手向右转得多些,然后向左捋回。不如这样:左手在心口前转小圈,右手从手上走立圈,更为简捷。
功用歌诀:
内通背先左退捋,转身左捋因敌用。
势名考释:
势名也是象形的。中国画画云习惯以螺旋状表示云之随风旋转。因此势两手交互旋转有似画云的笔法,故取以为名。各式太极拳均同名,唯陈氏有“运手”之别名,似以此势是手的互用为主。实则太极拳任何势子都是整体运动,眼、身、步、手都是一动无有不动的,所以我认为应以“云手”为名。
此势是说明动作为三次换转掌的方向而名。陈氏老谱及各流派太极拳皆无此名,这个势子是陈氏太极拳练基本功的活桩法。
要领:此势共3个动作。眼向右前方;身法右、左、右共3转;步法为左后虚步;手法双顺左开右合,变右逆开左顺合,再变双顺合。

《陈氏太极拳图说》行文特点

《陈氏太极拳图说》行文特点
太 极 拳 中 是 一 个 向 后 回 收 的 动 作 , 心 在 后 腿 , 脚 重 前
平 正 , 化 成 天 下 。” 序 卦 传 》 : 陷 必 有 所 丽 , 受 乃 《 日 “ 故
之 以 离 i 者 丽 也 。”杂 卦 传 》 :离 上 而 坎 下 也 。” 离 《 日 “

‘ 3 7
所 谓 即小 以 见 大 ” 通 过 这 种 “ J见 大 ” “ 道 一 以 , 以/\ ,吾
贯 之 ” 《 语 》) 方 法 , 鑫 成 功 地 完 成 了 从 历 代 拳 (论 的 陈 谱 的 单 纯 说 拳 向 全 面 说 “ ” 转 换 , 对 中 华 文 化 理 的 是
的~大 贡献 。
之 势 , 取 诸 离 卦 。体 外 强 故
中 虚 , 有 手 足 皆劲 而 心 体
虚 明能照全体 之象。 ” 在

在 卷 一 、 、 的 各 势 动 作 说 明 中 , 一 部 分 叫 二 三 有
《 易》 , 卦是 第三 十 卦 , 上离 下 。朱 熹 曾编歌 周 中 离 离 谣 说 : 乾 三 连 , 六 断 。 中虚 , 中 满 。 《 传 》 : “ 坤 离 坎 ”彖 日
蓄 势 以 待 敌 人 的 进 攻 。 陈
历 代 太 极 拳 大 家 所 推 崇 。 《 说 》由清 末 民 初 河 南 温 图 县 陈 家 第 十 六 代 传 人 陈 鑫 所 作 , 成 书 于 民 国 八 年
(9 9 ) 此 书 以易说 拳 、 拳 说 易 , 体 互 用 , 11年 。 以 互 一 气Ⅱ 可成 , 当 今 太 极 拳 理 论 学 习 的 典 范 。 本 文 就 《 是 图
“ , - ; 月丽 乎 天 , 谷 草木 丽 乎 土 , 明 以丽 离 丽 A 日 百 重

陈鑫 陈鑫和《三三拳谱》的谜案

陈鑫 陈鑫和《三三拳谱》的谜案

陈鑫陈鑫和《三三拳谱》的谜案也说《三三拳谱》之谜《三三拳谱》为何物,除了文史学家唐豪先生的惊鸿一瞥之后,再没有人对其内容稍做披漏,所以《三三拳谱》始终是神奇莫测,任人猜疑。

1934年唐豪先生到河南陈家沟考察,在陈鑫之子陈椿元手里看到了陈鑫所辑录的《三三拳谱》,但是由于保守的原因,仅许唐豪抄录了序言和名目,后来传闻拳谱毁于战火,唐先生得知后痛心疾首道:“私秘之毒甚于炮火!”从唐先生手抄的名目和序言来看,谱中部分是心愿六合拳谱的内容无疑。

唐豪解道:“三三者,内外各三合,即六合是也。

”也有人认为“三三”含义为“品三所辑三家拳谱”之意,三家拳谱为心愿、通臂和太极。

陈氏后人曾更正说拳谱本名为《三三六拳谱》(陈伯先《忆三三六拳谱》,《中州武术》1984年三期),唐豪当年所识不全。

《三三拳谱》名目:一日双手。

二日拳经总序。

三日解法必用。

四日手足妙用。

五日锦囊。

六短手。

七日十九问答。

八日六合十大要序,一、三节,二、四梢,三、五行,四、身法,五、手法,六、步法,七、上法,八、截法,九、三性调养,十、内劲。

九日总打。

十日十二上法。

十一日虎扑鹰捉。

十二日易筋经贯气诀。

十三日心愿拳论。

十四日法式。

十五日筋法论。

十六日起落论。

十七日七十二拿法。

十八日总论。

十九日穴门。

二十日生死擒拿手。

二十一日擒手。

二十二日不宜打处。

唐豪、顾留馨认为《三三拳谱》是陈鑫以太极拳理法修订的心愿拳谱,事实如何,无法实证,但是在陈鑫一百年后的今日,我们专心意拳的劲来参详太极拳却多有契合。

中国武术门派众多,然而大多数理论技术等都是相通的,是可以相互印证的,陈书的太极拳和心愿拳的诸多相通使我们信任陈鑫所述拳术的真实不虚,一百年前所传下来的拳术真义的确和当今的很多欺世盗名之作要好得多!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求的乃是证道,大道不变,不增不减,纵然拳种不同,时隔千年,总能印证不差。

从唐豪抄留的名目我们可以看到,《六合十大要》、《总打》是心愿六合拳谱的内容,另外《虎扑鹰捉》、《易筋经贯气诀》、《心愿拳论》等篇也无疑来自于心愿拳谱,但从“易筋经贯气诀”一词就可以断定无疑。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分解说明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分解说明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分解说明陈正雷(一)第一式:太极起势动作一:两脚并立,成立正姿势。

两臂下垂于身体两侧,手心向内。

头自然正,唇齿微合,舌尖抵住上腭,二目平视。

要求:站立后,要意识集中,脑清心静,去其杂念,心气下降,呼吸自然。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云:“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滁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动作二:接上势,屈膝松胯,放松下沉,提左脚向左横开半步,比两肩略宽,脚尖微外摆,脚趾、脚掌外沿、脚后跟皆要抓地,涌泉穴要虚,含胸塌腰,松肩沉肘,立身中正,头自然正直,虚领顶劲,两目平视。

要求:横开步时,重心先移右腿,提左脚开步,脚尖先着地,慢慢踏平。

周身放松,气沉丹田(肚脐下),降于涌泉,松胯屈膝,下沉时呼气。

此时,心中一无所念,穆穆皇皇,浑然如一片无极景象。

动作三:接上势,两手缓缓上升与肩平,手心向下,沉肘松肩;随两手上升,身体慢慢下降,松胯屈膝,两脚踏实,两目平视。

要求:当两手上升身体下降时,胸、背、肋、腹各部肌肉均要松驰下沉,促使心气下降。

切忌肩上纵,横气填胸。

两手上升时吸气。

内劲:接上势,内气先沉于丹田,顺两腿内侧降于涌泉,再由两腿外侧上行,沿督脉上升至两肩两肘,通过松肩沉肘,贯于两手,两臂慢慢抬起。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继续下沉,屈膝松胯,两手随着下按至腹前,手心向下,两目平视。

要求:两手下按时,要立身中正,切忌弯腰突臀,胯(髋)部要松、虚、活;下蹲时如坐凳子一样,两手下按时呼气。

内劲:接上势,内气顺督脉上升,一部分顺两肩夹贯于两臂,一部分绕风池,冲百会,达人中,顺任脉下降复归丹田;这样一起一落,内气在周身通任、督,达四梢,畅通大小周天,由无极生太极,产生阴阳二气,疏通经络,运行周身,浑圆一体。

第二式:金刚捣碓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向左转、重心右移。

两手左逆右顺缠,走弧线向左前上方掤出,左手掤至左膝上方与眼平,手心朝外。

右手掤至胸前中线,手心朝上,目视左前方。

解读《陈氏太极拳图说》1

解读《陈氏太极拳图说》1

解读《陈氏太极拳图说》编者按: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是一部太极拳理论巨著,它“以易理解拳理”,详细地阐述了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和太极拳的关系。

这一部著作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被誉为“拳坛理论之丰碑,武林修学之经典”。

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文化的断层,现代人已经很难读懂、理解书中关于《易经》、河图、洛书、无极、太极等等传统文化概念的内涵,甚至很多人认为这些都是封建迷信的东西,“用易理解拳理”就是牵强附会。

在当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大潮下,我们有必要对这样一部传统武学巨著进行解读,以满足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学习传统文化,练习太极拳的需求。

从本期开始,本刊记者将与康伟先生共同解读这一巨著。

康伟先生习练陈式太极拳三十余年,研究《陈氏太极拳图说》二十多年,对太极拳理论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在本刊举办的“太极拳名家讲堂”上,他多次担任“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研修班”的主讲导师,深受学员们的欢迎。

第一讲:《陈氏太极拳图说》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太极拳名家康伟本刊记者龚建新龚建新:康老师,《陈氏太极拳图说》这部著作我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接触的。

当时,我正跟着一位老拳师练习陈式太极拳,在琉璃厂中国书店我买了这本书,上海书店影印出版,是解放前的版本。

康伟:这本书我也有。

你当时买了,认真看了吗?龚建新:没有,太难懂了,都是繁体字,还是竖排版,也没有标点符号,更不用提那些无极图、太极图、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八卦了,简直就是一部天书。

我就浅尝辄止,翻了几页,就放在书架上束之高阁了。

所以,这本书现在还是新的。

康伟:我的就不同了。

我那第一本《陈氏太极拳图说》被我翻烂了,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我的阅读心得。

后来这本书就不知所踪了,我又买了新的,仍然被我翻烂了。

这本书我读了二十多年,翻烂了好几本。

龚建新:啊!你这么有毅力,这么有钻劲儿?为什么啊?康伟:是啊,我这个人就是执着。

在讲述《陈氏太极拳图说》之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和太极拳,和这本书的关系。

几本必读的原版太极教课书!

几本必读的原版太极教课书!

几本必读的原版太极教课书!为什么要读一读历史原版的太极拳书籍?传统的太极拳招式是经过历代人的实践与修订,最后定架而成、丰满圆润,招式环环相扣、连绵而不绝。

不似今天满市场简化太极拳这么少的招式。

简化太极拳是解放后为让更多人学习运动而做的简化,没有太多传承,历史上更多的是在革命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的改革。

如同文革时期的文学、艺术、音乐及样板戏一样,为适应时代而刻意做的改变。

今天我们不谈改变后太极拳的好与坏,只是想认真介绍一下传统历史的太极拳原版书籍。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 太极拳经杨露禅到京传播以来,即从隐学成为显学。

经杨家三代的努力,至1920-30年代,杨氏的太极拳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可谓是如日中天。

1934年2月,上海大东书局公开出版杨澄甫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

这是一本太极拳出版史上的不朽名著,被公认为是太极拳的经典文献。

这是杨式太极拳自杨露禅初创,经其子徒辈努力修善,至其孙杨澄甫,集三代人实践和研究成果修定成的拳架套路,既保持了杨式太极拳的传统特色,又在民众中得到了颇为广泛的推广和普及。

杨澄甫先生在《自序》中叙述当时太极拳的传播情况时说“余始则授徒旧都,……更南走江淮闽浙间。

……历十余年,而太极拳之风行,自河南北,及于江左右,甚且粤水之滨,习之者亦大有其人矣。

”杨澄甫拳架既有深厚的家学基础,又经实践验证,受到传习者的青睐,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由此奠定了杨澄甫定型架作为杨式太极拳基本拳架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以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的功架拳照为依据,修定出版了《杨式太极拳》(85式),创编出版了《简化太极拳》(24式)。

这时作为国家体育(武术)行政管理部门,确定以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展示的拳架,作为杨式太极拳的标准拳架,并以其拳式规格为动作标准。

“杨澄甫定型架”的出现,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太极拳自身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久远的学术意义。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太极拳虽为陈家沟陈王廷所创,但子孙后代均以口传为主,关于太极拳的著述凤毛麟角,很少流传下来。

陈氏第十六世孙陈鑫,他习武又攻文,文武兼备,发愤著书立说,阐发陈氏祖传太极拳学说,逐势详解理法和运劲,成为陈氏世代专门之学。

陈鑫,字品三1849-1929,河南温县陈家沟人。

祖父陈有恒,以祖传太极拳擅名;叔祖父陈有本继承新创了陈氏太极拳新架。

其父仲甡兄弟三人,精拳术,有武艺。

陈鑫和兄陈垚,自幼从父学拳。

垚虽身材矮小,但练拳万遍,二十年如一日,故功夫纯厚,十九岁就入武庠。

陈鑫虽从小习拳,也备明理法,但以父命读书,武艺不及兄精。

到了晚年的时候,他感到兄习武多成就,而自己习文仅得岁贡生,颇悔过去不习武。

于是,他发愤著书立说,立志要阐发陈氏世代相传的太极拳理法。

陈鑫最著名的太极拳书是《陈氏太极拳图说》。

自1908年写起,至1919年完成,这本书足足写了十二年。

陈鑫亲手抄写,虽严寒盛暑勿懈,其抄本先后有四本,阐发陈氏世代累积的练拳经验,洋洋二、三十万言。

其书逐势详其着法、运劲和周身规矩,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贯穿于缠丝劲的核心作用,而以内劲为统驭。

这是陈鑫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陈家太极拳的一次全面总结。

陈发科、陈照奎与新架陈发科福生,1887-1957,陈长兴之曾孙。

家传陈氏老架太极拳,日练拳三十遍,二十年如一日。

1928年10月应邀从陈家沟去北京传拳,仍日练拳二十遍,故功夫纯厚,推手时拿、跌、掷打兼施并用,的本来面貌,始为外间所认识。

武术诗人杨敞季子有诗云:“都门太极旧尊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

1963年沈家桢,顾留馨合著《》,阐发陈氏拳理论和技法。

陈师照奎公1928年出生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世家。

系陈氏第十七世、第九代传人陈发科之幼子。

陈师照奎自幼聪慧,身体素质极佳,模仿能力特别强,是一位难得的练武之材。

在他7岁时,发科公看他资质不错,就以试教的态度,一开始就叫他提高架八十三式缓慢柔活的熟练方法的外形模式,来代替一般常规先学基础架的传统练习方法。

《陈氏家乘》与拳技世相

《陈氏家乘》与拳技世相

《陈氏家乘》与拳技世相《陈氏家乘》与拳技世相安徽中医药大学李滨《陈氏家乘》(以下简称《家乘》),是《增补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附件。

《增补陈氏太极拳图说》,原名《太极拳图画讲义》,是陈鑫遗著。

陈鑫始撰于1908年,完成于1919年,并且亲手缮写简编,分定四本。

其序文说:“自光绪戊申,以至民国乙未,十有二年,其书始成。

又急缮写简册,虽六月盛暑,不敢懈也。

”陈鑫老病时,授兄子椿元说:“若可传则传之,不则焚之,毋与妄人也。

”1932年,河南省国术馆馆长关百益集资七百元向陈椿元购得一本,并且组织陈泮岭、张嘉谋、杜育万、王圜白等多人进行增补修订,然后定名《增补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图说》)交开明书局于1933年出版,后来被俗称做《陈氏太极拳图说》。

1935年,陈绩甫撰著《陈氏太极拳汇宗》(以下简称《汇宗》)亦采入其图说,惟所采系另一缮本,内容略少,文字有异。

陈鑫缮本《太极拳引蒙入路》,亦《图说》之简编者。

至于《三三拳谱》,则以太极拳理法汇通形意拳图画所编辑。

椿元于1949年去世,陈鑫遗稿亦散佚。

一、《陈氏家乘》检视《陈氏家乘》系陈鑫于1917年之后所编辑。

《图说》所附录者,名为《家乘》,其实仅单一地称誉族史人物拳技世相,兹摘录标点如下:陈奏庭,名王廷,明庠生,清入武庠,精太极拳。

往山西访友,见两童子扳跌,旁有二老叟观,公亦观之。

老者曰:“客欲扳跌乎?”曰:“然。

”老人命一童子之扳跌。

童子遂搂公腰,亮起,用膝膝公气海者三将公放下,忽老幼皆不见。

天亦晚,公怅然而归。

公与登封县武举李际遇善,登封因官逼民乱,以际遇为首,公止之。

当上山时,山上乱箭如雨,不能伤公。

遇一敌手,公追之,三週御寨未及。

李际遇事败,有蒋姓仆于公,即当日所追者。

其人能百步赶兔,亦善拳者也。

公际乱世,扫荡群氛,不可胜记,然皆散亡,祗遗长短句一首。

其词云:“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

蒙恩赐,罔徒然。

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

陈式太极拳白鹤亮翅和斜行拗步和闪通背图文教学

陈式太极拳白鹤亮翅和斜行拗步和闪通背图文教学

陈式太极拳⽩鹤亮翅和斜⾏拗步和闪通背图⽂教学陈式太极拳第⼆⼗五式⽩鹤亮翅动作⼀:⾝微左转,右脚向左并步,以脚尖点于左脚尖旁。

同时,右掌转臂顺缠经腹前向左划弧,掌⼼朝上;左掌逆缠经⾯前向右屈肘合于右臂上侧。

(图100,附图1 00的正⾯图)右⾜向右前(东南)斜⽅迈步。

以下同第七式“⽩鹤亮翅”动作(接图31-32)要点:1.此式与第三式“懒扎⾐”都衔接于“⾦刚捣碓,,,但衔接的动作不同,此式不以两⼿在腹前绕⼩圈来衔接,⽽是要求⽓贴脊背、双臂先⾏微开后再合拢交叉;这样来与上⼀拳式的劲接上,同时⼜表现出意欲合必先寓开,来达到特点六“相连不断”的要求;合到终点时,⼜要先⾏微合后再开,这就⼜表现出意欲开必先寓合。

开合时皆须意注掌根,才不致产⽣凹凸的缺点。

2.此式是经过两合两开后完成的。

后⼀个合开的特点是双⾜开时双⼿合,等到双⼿开时双⾜⼜合,两⼿由双顺缠⽽合,由双逆缠⽽开。

3.在做此式时可以检查⼀下,是否符合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屈膝圆裆等要求,并检查在该式中以左脚尖点地和右脚踏实时是否具有⽀撑⼋⾯的⽓势。

此式要求以特点五和特点四为主地表现出来。

陈式太极拳第⼆⼗六式 斜⾏拗步动作与要点皆同第⼋式'斜⾏拗步'(接图33-38)。

陈式太极拳第⼋式斜⾏拗步动作⼀:⾝微左转;同时,两⼿右顺、左逆缠,在左右两侧各缠⼀⼩圈,左⼿转臂上举⾄额前,右⼿下按;当两⼿各缠半圈时,⾝体向右转正;重⼼仍在右脚,右腿为实,随转体时以左脚尖点地辗转。

(图33-34)动作⼆:⾝体继续右转,左脚提起,向左前(东北)斜⽅以脚跟轻轻贴地铲出。

同时,右⼿略向右后(西南)斜⽅逆缠⽽上展开,⾄⾼与肩平,掌⼼斜朝右前⽅;左⼿顺缠,向右肩前(东南)⽅弧形推出,肘部仍保持弯屈。

(图35)动作三:⾝体左转,重⼼左移,左腿变实。

同时,左⼿继续顺缠⽽下,经腹前向左搂过左膝,即变勾向左上提⾄⾼与肩平;右⼿由外⽽⾥继续逆缠,屈臂缠经右⽿旁,掌⼼朝右⽿。

中国从古至今真实存在十大武功秘籍!

中国从古至今真实存在十大武功秘籍!

中国从古至今真实存在十大武功秘籍!一、易筋经传说达摩为传真经,只身东来,一路扬经颂法,后落迹于少林寺。

达摩内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达摩会意后,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是《易筋经》。

《洗髓经》为内修之典,归慧可,未传于世。

《易筋经》为外修之书,留于少林,流传至今。

二、陈氏太极拳图说清代陈鑫著,记述陈氏太极拳的动作和理论,并附有图解。

陈鑫(1849—1929),字品三,除《陈氏太极拳图说》外,还著有《太极拳引蒙入路》、《三三拳谱》等书。

陈鑫写《陈氏太极拳图说》费时10余年,是太极拳的重要著作之一。

三、拳经明代少林寺玄机和尚传授,陈松泉、张鸣鹗撰,清代康熙初张孔昭补充,乾隆年间曹焕斗又补充,民国时期,曾先后被改名为《玄机密授穴道拳诀》和《拳经拳法备要》印行。

此书是记述少林拳术的名著。

四、纪效新书明代戚继光著,有多种刊本,目录内容多不相同。

周世选本分18卷,王象乾本则分14卷,《纪效新书》收录了“杨家六合八母枪法”、俞大猷的《剑经》和戚继光自编的《拳经》32势图诀等。

此书是历来研究武术的重要文献。

五、武经总要宋代曾公亮撰,成书于1044年,是北宋王朝用国家力量编辑的一部军事著作,但涉及武术的内容颇多。

六、三才图会明代王圻著,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刊行。

此书“人事部”载有“射法图器”、“马箭图”、“拳法图”、“枪法图”、“棍法图”、“旁牌势图”等,多录自《纪效新书》。

此书“器用部”又从《武经总要》转录了不少武术器械图解。

七、角力记宋代调露子著,是中国五代十国到宋初的有关角力和拳术的史料书,有述旨、名目、出处、杂说等篇。

在《宋史·艺文志》、宋郑樵《通志》、清《琳琅密室丛书》等书中均有收录。

八、五杂俎明代谢肇浙著。

此书一部分内容记述了当时的武术情况,并把少林拳称为“少林寺拳法”。

此书有万历如苇轩本,中华书局曾重印。

《阵纪》明代何良臣著,分4卷,其中第2卷“技用篇”记述了射、拏、拳、棍、枪、筅、牌、刀、剑、短兵等武术。

“顺则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伏羲...

“顺则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伏羲...

“顺则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伏羲...伏羲⼋卦⽅位图所隐含的太极奥秘。

——《陈⽒太极拳图说》研读010今天和拳友们聊聊《陈⽒太极拳图说》的第五幅图——伏羲⼋卦⽅位图。

陈鑫先⽣对伏羲⼋卦⽅位的注解,基本源于周易,没有细说此图与太极拳的关系。

关于此图,我认为了解以下⼏个⽅⾯⾜矣。

之⼀。

伏羲⼋卦⽅位图,是先天⼋卦;是⽴体的,不是平⾯的。

见图⼀。

太极拳六合变化,实际上就是河图与先天⼋卦的变化。

我举个例⼦。

⾯南背北站⽴。

左斜上45度,即是河图的天九,先天⼋卦的乾,合成乾九。

乾九重要吗?当然重要,阳数最⼤,发劲最刚。

之⼆。

张三丰云:“顺则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顺则凡者,道⽣⼀,⼀⽣⼆,⼆⽣三,三⽣万物也。

逆则仙者,万归三,三返⼆,⼆合⼀,⼀归⽆极⼤道也。

”⼋卦圈怎么⾛就是逆则仙?见图⼆箭头所指的⽅向。

此⽅向与乾⼀、兑⼆、离三、震四、巽五、坎六、⾉七、坤⼋的⽅向正好相反,称之为逆则仙。

这在以前,都是不传的秘密,今天都说了吧。

此⼋卦圈的⾛法,⼋个⽅位加上中⼟,可⾛出九种拳架,每个拳架⽤⼀种⼿型。

之三。

按照伏羲⼋卦⽅位图⾛出的拳架,实际上就是动桩法。

意拳的诸多桩法,我对着⽅位都能⾛出来。

实际上,拳者只要松到⼀定程度,每个⼈都能⾛出来。

检验⼀下⾃⼰的松柔程度。

孙⽒太极拳的⽆极式站⽴。

见图三。

随意弯曲左⼿或右⼿的⼀个⼿指,此时的反应是,⼿旋转着向⼀个⽅向迅速抬起。

不同的⼿指,不同的⽅向。

再检验脚。

脚随便动,此时两⼿便跟着上下相随地⾃动调整到⼀个最佳位置。

学习拳,下⼿处是⾃强不息;练好拳,成就处是⾄诚⽆息。

——⾃勉【本⽂⾸发于今⽇头条之允升园。

】——允升园记之太极篇(2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无极象图:无极者,一物未有也,太初之上,浑浑穆穆,混混沌沌,所谓大混沌者,即此时也。

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

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太极象图:太极者,生于无极也。

谓太极已有形声乎?曰:未有也。

未有不曰无极而曰太极,何也?然太极虽无形声,而几朕已兆,如硕果之仁,生机将动未动,特生机未足,而未出乎核之外耳。

不然,天地何自而生乎?是大混沌后,阴阳虽未分,而分之机已动,一至于分,则清气上升而为天,浊气下降而为地,但此时清气犹未上升,浊气犹未下降耳,故谓之为太极。

是前人上推阴阳五行之机,未生天地,无可名称,名之曰太极,而要阴阳五行已俱备矣。

打拳上场后,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

此时一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之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

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第一势:金刚捣碓成势:1.周身精神全系于顶,故“顶劲”领起来,是在似有似无之间。

2.目不旁视,旁视则分心乱志。

3.耳不可有所听,勿听则心专。

4.颈端直。

5.左肩松下,不可上架,右肩松下。

6.心贵和平,心平则气静,心平则气和。

7.左肘沉下,须得轻轻擎住意,右肘沉下,不可稍有上架意。

8.左手腕朝上,与鼻准上下相照,右拳落左掌中,去胸五六寸。

9.气皆归于丹田。

10.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11.左膝微屈,不屈则裆不开,右膝微屈,不屈则裆不开。

12.左足与右足并齐;端正平立。

仆参、大钟、隐白、大敦,皆微用力踏地。

13.肾囊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不可夹住。

平素打拳,因地就势,不必拘定方向,而守一定之位置。

但北辰、北斗皆在北方,学者宜心向之,承仰天机,人之中气乃有真宰。

故画图以面北背南、右东左西定为准绳,以示规矩。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足容重、手容恭、头容直、目容肃、坐如尸、立如斋。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打拳时,执事敬,自然周中规,折中矩,而视听言动,皆在规矩中矣。

未打拳时,心平气和,浑然一太极气象。

将打拳时,神恬气静至手足,动时方能躁释矜平,运我太极拳中自然之天机,而从容中礼。

(拳皆有天理自然之节文)礼曰:惰慢之气不可涉于身体,一涉惰慢,动作必溢规矩之外,百病丛生矣。

礼主于敬、乐主于和,能敬能和,然后能学打太极拳。

或曰:太极拳,一艺也,如子之言,立规太严,虽圣贤,用功不过如是。

一艺之末,奚必然哉?余曰:不然。

打拳,亦所以修身正卫性命之学也。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打拳之道,自始至终不外一个“敬”字。

能“敬”则专心致志,自无鸿鹄之射绕乱胸中。

至于拳中法律,一一皆详如下左阳右阴图(大小双圈)此第一势手足运转图。

左手属阳内圈,左手与左足所运之圈。

右手属阴外圈,右手与右足所运之圈。

非更迭转实,一齐运动。

左手略先、右手略后,左手在内、右手在外。

机之动,阳先阴后。

运之势,阳内阴外。

此圆如万物阴阳交合之意,阴阳一端之用。

运动气机图(心为将军可传令,丹田是全体之气归宿处、如兵马屯处,清气上升左右两手,浊气经会阴下降左右两足)孟子曰:志者气之帅、气者体之充。

心如将军、气如兵。

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

清气上升行于手,浊气下降行于足,气皆行到指头乃止。

气之上行、下行似两橛,其实一气贯通也。

手足缠丝劲图(从肩缠至手背,从手面缠至肩,从足趾缠至髋横骨、此是裆贵圆、最忌尖)气机行于肱内,皆缠丝劲,言手而足在其中。

第一图是出劲,此形内劲由肩臂而行于指甲。

胳膊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此是顺缠法。

由骨至肌肤、由肩至指,出精也。

第二图是入劲,此形内劲由指肚而收于腋肩臂。

由指至肩、倒缠法。

所谓入精者,引之而来,使敌近于我也。

第三图两腿之劲皆由足趾领起,上缠过踝、过膝、至大腿根,两腿根间谓之裆,即会阴穴也。

运动足后根,踏地渐至趾、通谷、大锺、外腓以及隐白、大敦、厉兑,实实在在踏于地上。

何谓金刚捣碓?金刚,神名。

钢如精金百炼,坚而又坚,其手所持者,降魔杵也。

捣碓者,如谷之在臼,以杵捣之。

右手将捶如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既取其坚刚沉重,又取两手收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

打拳以鼻为中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

各足随各手动之,心身不可使气,轻轻运动,以手领肘,以肘领臂,手中之气仅仅领起手与臂而已。

不可过,过则失于硬。

上体手如何运动下体亦随之,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皆随,此为一气贯通。

上场立必端正,两手垂下,两足并齐,两膝微屈,裆劲要开要虚,裆开然后心气发动。

先以左手领起左足,往前进半步,遂以右手领起右足,右手自下由左手外绕一圈上去,两手套住如转环转一圈,右手落在左手掌中,手与心齐,一齐停住。

右手与右足皆虚虚笼住,左手与左足皆实实在在踏于地上,如土委地。

百会穴领其全身,要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清气如何上升,非平心静气不可。

浊气必下降至足。

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太极拳自始至终,独此一势是正身法,端而肃,实而虚,柔而刚,上下四旁任人所感皆足以应之。

此所以领袖群着而为之首。

理实气空,圆转自如,浑浩流行,绝无滞机,每一势完,仍归到浑然一太极气象。

绝无迹象可寻,端绪可指。

外似停止,而内无间断,此太极之所以为太极也。

两大腿根要开,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

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

不会开裆者,腿虽岔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是在学者细心参之。

打拳之道,不外一圈,圈有正有斜有左有右,有缓有急有阴有阳,有有形,有无形,皆因现在所运之势而循环不已。

盖人得阴阳之气以生,是吾之身,即太极之身也。

以无形之太极,宰有形之太极,人皆知之。

至以有形之太极,行吾无形之太极,而反矫揉造作,不因其自然而然。

何也?是徒知炼气,而不知自然行止也。

又如人之目,昼则开,夜则合,一开一合,皆太极自然开合也。

拳中一起一落,一阖一辟,何莫非从太极来乎?人但习而不察耳。

打拳何尝不用气,不用气则全体何由运动。

但本其至大至刚之气,以直养无害焉已耳,世人不知,皆以为柔术。

殊不知自用功以来,千锤百炼,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但就其外而观之,有似乎柔,故以柔名之耳,而岂其然哉。

且柔者对乎刚而言之耳。

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第可名之为太极。

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

其为功也多,故其成也难。

人但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则得矣。

自初势至末势,所图者皆有形之拳。

惟自有形,造至于无形而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而后可以言拳,可见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机流动,活泼泼地触处皆拳,非世之以拳为拳者比也。

此是终身不尽之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所图之势,皆太极中自然之机。

气也,理也。

气非理无以载;理也,气也,理非气无以行。

气不离乎理,理不离乎气。

理与气,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千变万化,错综无穷,故终身行之不能尽,学者勉之。

心为一身之主,肾为性命之原。

必清心寡欲,培其根本之地,无使伤损,根本固而后枝叶荣,万事可作,斯为至要。

总论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

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

每一势拳,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其妙。

一经现身说法,甚觉容易。

所难者工夫,所尤难者长久工夫。

谚有曰:拳打万遍,神理自现。

信然。

取象金刚捣碓一势,阴阳合德,其胸中一团太和元气,充周四体,至柔至刚,实备乾健坤顺之德。

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寻。

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皆具。

是谓阴阳合德。

故取诸乾坤。

金刚捣碓其一,金刚捣碓敛精神(已伏寂然不动,浑然全体意),上下四旁寓屈伸。

变化无方当未发(言开合、擒纵),浑然太极备无身。

其二,一生无事养太和,锦绣花团簇簇多(喻拳之机趣横生)。

天上金刚携玉杵,善降人世大妖魔。

其三,不是金刚降魔杵,妖妖怪怪谁敢阻。

大开大合归无迹,美大圣神方可许。

其四,外保君王内保身,全凭太极真精神。

此中甘苦都阅遍,不愧当今绝妙人。

其五,先左后右不为奇,一动一静是围棋,围到山穷水尽处,突然一势判雄雌。

百会(在头顶)、隐白(在足大趾)、大敦(在足二趾)、厉兑(在足三趾)、窍阴(在足四趾)、至阴(在足小趾)、通骨大钟(皆在足后跟,八者皆穴名) 。

第二势:揽扎衣成势:1.周身一齐合住劲,且周身骨节各处与各处,自相呼应而合,如手与足是也。

每一势自有宾主,如此势,右手与右足是主,左手与左足是宾。

每着全在心胸,用心太过,失之拘束,不用心,失之懈怠,是在有心无心之间,一主以敬,方能得乎中道,运动咸宜。

2.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3.眼看住前手中指,中指的也,故必视此,不可旁视,令散涣无着。

人之一身运用全在一心,而传神全在于目,故必凝神注视。

势右手为主,左手是宾,右手发端眼必视之。

眼随右手而行,至右手停止,眼必注于右手中指甲,五指肚要用力,此前后手运毕归宿处,故必用力。

此时运动,手似停止而其中运动之灵气实不停止,一停止则其气息矣,即与下一势隔开。

此即天地阴阳运转不息,曾二气之在吾身独可息乎哉?惟不息,故气越运越实,至运到十分满足,则下势即发起。

此即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之意。

4.项竖直,不可硬。

5.肩压下,不可上翻。

6.后肘外方内圆,肘尖与左肘微向前合住劲,不可相背,神情合方得。

7.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中方得。

8.臀骨翻起,前裆合住,后臀自然翻起。

9.左腿弯不可软。

10.左足后跟踏实。

11.左足五趾用力踏实抓住地。

不如此,则上体摇动。

12.裆要圆,圆则稳。

13.脚步相去一尺五六寸远,丁不丁,八不八,而要后足趾微向里合,与前大不同,如此立住方稳。

14.前足如八字撇,五趾踏地要实。

15.臁骨与后臁一齐合住。

15.右膝与左膝合住劲,前腿如撑,后腿如蹬。

16.自华盖至石门要虚,虚含住,不可令横气横于胸中。

17.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

18.左肘尖沉下,微往外翻二分,微弯起与后肘合住劲。

19.左手掌侧住。

20.前手从右肋先绕一圈,从鼻外运过,至九分展开而止。

中间胳膊似直非直,似弯非弯,与后手一齐起一齐落,以中指为主,与后手一齐合住劲。

揽扎衣自发端至终止中间沿路运行内进图此图以面向北论。

左手在西,右手初运,手亦随之。

先转一小圈,然后自下而上转一大圈。

涉下至左肋,叉住腰。

凡人自幼用右手居多,用左手少,故左手较右手稍笨。

打拳凡于左手,虽不当令,亦宜格外留神,必使左右手一齐运动,转圈,气力方能匀停。

中间似弯,如新月形,用螺丝劲缠于骨之外、肌肤之间,右手与右足运法同,右手、右足、左手三处运动,独左足不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