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氏太极拳图说
陈鑫
无极象图:
无极者,一物未有也,太初之上,浑浑穆穆,混混沌沌,所谓大混沌者,即此时也。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太极象图:
太极者,生于无极也。谓太极已有形声乎?曰:未有也。未有不曰无极而曰太极,何也?然太极虽无形声,而几朕已兆,如硕果之仁,生机将动未动,特生机未足,而未出乎核之外耳。不然,天地何自而生乎?是大混沌后,阴阳虽未分,而分之机已动,一至于分,则清气上升而为天,浊气下降而为地,但此时清气犹未上升,浊气犹未下降耳,故谓之为太极。是前人上推阴阳五行之机,未生天地,无可名称,名之曰太极,而要阴阳五行已俱备矣。打拳上场后,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此时一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之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第一势:金刚捣碓
成势:
1.周身精神全系于顶,故“顶劲”领起来,是在似有似无之间。
2.目不旁视,旁视则分心乱志。
3.耳不可有所听,勿听则心专。
4.颈端直。
5.左肩松下,不可上架,右肩松下。
6.心贵和平,心平则气静,心平则气和。
7.左肘沉下,须得轻轻擎住意,右肘沉下,不可稍有上架意。
8.左手腕朝上,与鼻准上下相照,右拳落左掌中,去胸五六寸。
9.气皆归于丹田。
10.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11.左膝微屈,不屈则裆不开,右膝微屈,不屈则裆不开。
12.左足与右足并齐;端正平立。仆参、大钟、隐白、大敦,皆微用力踏地。
13.肾囊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不可夹住。
平素打拳,因地就势,不必拘定方向,而守一定之位置。但北辰、北斗皆在北方,学者宜心向之,承仰天机,人之中气乃有真宰。故画图以面北背南、右东左西定为准绳,以示规矩。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足容重、手容恭、头容直、目容肃、坐如尸、立如斋。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打拳时,执事敬,自然周中规,折中矩,而视听言动,皆在规矩中矣。
未打拳时,心平气和,浑然一太极气象。
将打拳时,神恬气静至手足,动时方能躁释矜平,运我太极拳中自然之天机,而从容中礼。(拳皆有天理自然之节文)
礼曰:惰慢之气不可涉于身体,一涉惰慢,动作必溢规矩之外,百病丛生矣。
礼主于敬、乐主于和,能敬能和,然后能学打太极拳。
或曰:太极拳,一艺也,如子之言,立规太严,虽圣贤,用功不过如是。一艺之末,奚必然哉?
余曰:不然。打拳,亦所以修身正卫性命之学也。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打拳之道,自始至终不外一个“敬”字。
能“敬”则专心致志,自无鸿鹄之射绕乱胸中。
至于拳中法律,一一皆详如下
左阳右阴图(大小双圈)
此第一势手足运转图。左手属阳内圈,左手与左足所运之圈。右手属阴外圈,右手与右足所运之圈。非更迭转实,一齐运动。左手略先、右手略后,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机之动,阳先阴后。运之势,阳内阴外。此圆如万物阴阳交合之意,阴阳一端之用。
运动气机图(心为将军可传令,丹田是全体之气归宿处、如兵马屯处,清气上升左右两手,浊气经会阴下降左右两足)
孟子曰:志者气之帅、气者体之充。心如将军、气如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清气上升行于手,浊气下降行于足,气皆行到指头乃止。气之上行、下行似两橛,其实一气贯通也。
手足缠丝劲图(从肩缠至手背,从手面缠至肩,从足趾缠至髋横骨、此是裆贵圆、最忌尖)
气机行于肱内,皆缠丝劲,言手而足在其中。
第一图是出劲,此形内劲由肩臂而行于指甲。胳膊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此是顺缠法。由骨至肌肤、由肩至指,出精也。
第二图是入劲,此形内劲由指肚而收于腋肩臂。由指至肩、倒缠法。所谓入精者,引之而来,使敌近于我也。
第三图两腿之劲皆由足趾领起,上缠过踝、过膝、至大腿根,两腿根间谓之裆,即会阴穴也。运动足后根,踏地渐至趾、通谷、大锺、外腓以及隐白、大敦、厉兑,实实在在踏于地上。
何谓金刚捣碓?金刚,神名。钢如精金百炼,坚而又坚,其手所持者,降魔杵也。捣碓者,如谷之在臼,以杵捣之。右手将捶如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既取其坚刚沉重,又取两手收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
打拳以鼻为中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各足随各手动之,心身不可使气,轻轻运动,以手领肘,以肘领臂,手中之气仅仅领起手与臂而已。不可过,过则失于硬。上体手如何运动下体亦随之,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皆随,此为一气贯通。上场立必端正,两手垂下,两足并齐,两膝微屈,裆劲要开要虚,裆开然后心气发动。先以左手领起左足,往前进半步,遂以右手领起右足,右手自下由左手外绕一圈上去,两手套住如转环转一圈,右手落在左手掌中,手与心齐,一齐停住。右手与右足皆虚虚笼住,左手与左足皆实实在在踏于地上,如土委地。百会穴领其全身,要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气如何上升,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
体之气无不俱下。太极拳自始至终,独此一势是正身法,端而肃,实而虚,柔而刚,上下四旁任人所感皆足以应之。此所以领袖群着而为之首。理实气空,圆转自如,浑浩流行,绝无滞机,每一势完,仍归到浑然一太极气象。绝无迹象可寻,端绪可指。外似停止,而内无间断,此太极之所以为太极也。
两大腿根要开,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不会开裆者,腿虽岔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是在学者细心参之。
打拳之道,不外一圈,圈有正有斜有左有右,有缓有急有阴有阳,有有形,有无形,皆因现在所运之势而循环不已。盖人得阴阳之气以生,是吾之身,即太极之身也。以无形之太极,宰有形之太极,人皆知之。至以有形之太极,行吾无形之太极,而反矫揉造作,不因其自然而然。何也?是徒知炼气,而不知自然行止也。又如人之目,昼则开,夜则合,一开一合,皆太极自然开合也。拳中一起一落,一阖一辟,何莫非从太极来乎?人但习而不察耳。
打拳何尝不用气,不用气则全体何由运动。但本其至大至刚之气,以直养无害焉已耳,世人不知,皆以为柔术。殊不知自用功以来,千锤百炼,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但就其外而观之,有似乎柔,故以柔名之耳,而岂其然哉。且柔者对乎刚而言之耳。是艺也,不可谓之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