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一)
陈鑫:太极拳论
陈鑫:太极拳论展开全文缠绕运劲,舒畅经络“凡经络皆有益于拳。
”“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太极拳缠丝法也。
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浑身俱是缠劲,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在左手前,右手后;右手前,左手后,而以一顺合者;亦有左里合,右背合者;亦有用反背劲而往背面合者,各因其势之如何而以自然者运之。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
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此中意趣,莫割断神气,神气不断,知脉自然流通。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
”“盖物有对持,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
”“卫生之本,还气妙诀。
能善运气,始能卫其生命。
”“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朋,处处循规矩,一线启灵明;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
”“五运六气司变化,武术得之自通神。
”“任脉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至天突、廉泉止,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下降至人中止。
……上身任督以腹背言,……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
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
……人能明任督以运气保身,……行导引之术,以为(却病延年)之根本。
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即丹田),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
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
无念之发,天机自动。
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
……练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
【太极拳理论】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二)
【太极拳理论】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二)第六篇太极拳名义说原文: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为成宪。
义至精也,法至严也。
白话译文:拳术以太极命名的原因,应该是古时候必定有深明太极哲理的贤者,根据人体上下前后左右的生理状态,通过使手足旋转的运动形式,来探索太极大道所蕴含的奥妙,设立名义定为规矩。
可以说这种义理很是精确,遵循的方法也极为严谨。
原文:后之人事不师古,不流于狂亡,即涉于偏倚,而求一不刚不柔,至当却好者以与太极之理相吻合,盖亦戛戛乎其难矣!白话译文:但是后来学习拳术的人,不遵依古传的师训,不是狂妄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正宗真传”,就是片面的追求与自然常规不相符合的东西,已偏离了自然大道正途。
所以说现在想找到一个能够作到刚柔相济无过与不及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都能持正不偏,刚好能和太极大道哲理相符的学者,就非常难了。
原文:然吾思古之神圣,能发明太极之理者,莫如包羲氏,夏后氏,河图洛书有明证也。
白话译文:不过我想古时候能够发现并阐明太极道理的圣贤,只有羲皇和禹王因为在他们治理天下的时候,出现了昭示大道本原的河图和洛书,就是明确的证据。
原文:惜乎予学识浅,未能窥其蕴奥。
且其书最精深又不易阐发。
于河图洛书未能道破一语。
而特于羲经所著阴阳错综六爻变化与神禹所得之五行相生相克者,引以为佐证。
其泛滥肤浅,亦不过古人之糟粕已耳。
白话译文:可惜我的学问知识太浅,不能详尽察知河图洛书所蕴含的奥妙,况且古书中所藏自然大道,往往与日常生活中表现的不一样,很难阐述明白,所以我在讲述拳学义理时,对于河图洛书还无法说明白其中的一句话。
只能从羲皇和禹王根据河图洛书所载而演绎出的阴阳八卦六爻的错综变化及相生相克的五行原理,引源导流,作为辅助的证明来说明拳道的理义,其实是很肤浅的,不过是得到了古代圣贤的糟粕而已。
原文:杂乱无章,随意采择,于图书生生大数之序毫不相似,况其内之精华者乎?虽然,亦不必泥。
陈鑫太极拳论(十三)
陈鑫太极拳论(十三)13、培养本元,勤学苦练'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用功各因自己力量运动,其遍数一遍可,十遍亦可,不拘遍数;有力尽管运动,无力即止,不必强为运动,以致出乎规矩,惟顺其自然则得矣。
''每一势拳,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经现身说法,甚觉容易,所难者工夫,所尤难者长久工夫。
谚有曰:'拳打万遍,神理自现'信然。
''空耍拳势,原无定格。
… …平居耍拳,不可不守成规,亦不可拘泥成规,是在学者能善用其内劲。
至于形迹,或为地势所限,随其地势斟酌运有可也。
''自初势至末势,所图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于无形,而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而后可以言拳。
可见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机流动,活泼泼地触处皆拳,非世之以拳为拳者比也。
此是终身不尽之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所图之势皆太极中自然之机。
… …千变万化,错综无穷,故终身行之不能尽。
学者勉之。
''拳当功力既熟,端正恭肃,敬其所事,不敢自满。
… …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
''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规矩者,方圆之至也。
以之诲人是则大匠所能也,至于巧,大匠不能使,惟在学者。
苟至于巧,则是遵规矩而不泥规矩,脱规矩而自中规矩。
而要志不可满。
谚有曰:'天外还有天,一满即招损。
'''或者曰:'此拳不能打人。
'不能打人只是功夫不到,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造到其波动我内之境,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孰能当之。
''今之学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期成,其如孔子所谓先难后获何?问:工夫何以用?必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铺助长也而后可。
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告诉我们什么(一)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告诉我们什么(一)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之允升园清代著名武术家苌乃周先生言:学拳宜明其理,传其神,顾其名,思其形,方能精妙入细。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是太极拳界公认的拳论之一。
在现在极少见到的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所著的《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澄甫公对此专门注解,并作为“王宗岳原序”视之。
著名太极拳家陈炎林所著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也收录此拳论。
研读此太极拳论,虽然简单易解,但是真正体悟上身确是不容易。
我对此拳论的体悟,也是时断时续地时有所得。
特别是自己“龙虎劲”的骨架基本形成之后,回过头来再体悟此拳论,甚是敬佩前人的太极智慧。
前段时间,陆陆续续和拳友分享了一些体悟。
应拳友相邀,形成文章合集,以便于拳友参阅。
一、气敛入骨的关键所在是什么?十三势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杨澄甫先生注解: 心为精神意气之总称,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驱使其气,即每一开合之,开时必须直行之,则自然沉著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用功既久,气能随意而运动,则身之运动,为意之运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因以心行其气也,所有屈伸起落,务须曲线缓和,毋使身用内发生稜角之病,是之为顺遂,如此则身可从气,而气可从心矣。
我的行拳体悟体悟有四:之一。
关于行功心解的释义,太极老人黄元秀先生的理解也是非常中肯。
他说:“行功心解四字,即道家炼气修心之法。
行功是外,心解是内,即内外兼修,即是动静双修,便是性命双修。
前人称为太极手法,今人改称太极拳。
”何谓心解?我查了查字典,即心中领会的意思。
之于太极拳,我们关键要领会什么?四个字,动静双修。
之二。
肾主骨,肾充则骨强。
静养肾,心静才会让肾气充足。
进而,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既济,达到阴阳调和、水火相容的平衡关系。
若如此,“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生活中,烦躁是肾的克星。
为什么肾虚的人脾气大,容易发火,情绪不稳定?心火和肾水阴阳失去调和所致。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谱(一).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谱(一第一势金刚捣碓势名考释:金刚捣碓一势,取义为象形之类。
势中最末一动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捣,如古代农家舂米之状,使人顾名思义,学后难忘。
金刚原系佛门护法力士,加此二字,美化名字,更便记忆。
亦可证明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说法不实。
因道家创拳,决不能用佛语命名。
其他流派太极拳均无此名。
要领:陈氏太极拳一路共4个金刚捣碓,而动作连接不同。
第一势共7个动作。
眼法以正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
步法从自然步变小正马步,右小盘步,左前虚步,左扑步,右侧马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
手法包括前掤、引掤,进左步右双采,左挤右按,左转身化拿,右膝打裆,震脚等法。
歌诀:捣碓着法变无穷,掤采挤按学用精。
马弓盘虚步十变,顺逆缠丝如游龙。
第二势揽扎衣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作用的。
陈氏原名揽擦衣。
有人以戚继光拳经为据,妄改陈氏原名为懒扎衣,于陈氏理法不合。
而且戚氏图像为右手高举,眼向左视,左手撩衣于后,与陈氏揽擦衣势不同,故不采用。
陈氏太极拳一路共4个揽擦衣,二路(炮捶)只有1个。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
眼法以右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
前两个动作的步法仍为上势金刚捣碓的小正马步,只是由于身体左右旋转,而变换腿部缠法,并未变步型;从第三动作起才变为右扑步,右侧马步,而成右弓蹬步。
手法包括右下掤,右小采,右进步靠、肘、按、挤等法。
歌诀:揽擦衣先右下掤,右采左按进靠攻。
随势肘按螺旋挤,体松气顺神要凝。
第三势六封四闭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
封是封制对方的着法,使之无隙进攻;闭是关闭自己的门户,做到防守紧严。
六封四闭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严防对方,便于进攻。
当然这种要求,不只限于这一个势子。
在陈氏太极拳各种着法中,都含有这两层意义和作用。
陈氏老架第一路(十三势)无此名,其他几路则有此名,108势太极长拳中也有此名。
陈鑫先生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也无此名,但曾说搂膝拗步亦可名六封四闭。
“天地合德”—陈鑫《太极拳权论》赏析
“天地合德”—陈鑫《太极拳权论》赏析作者:罗永平陈鑫太极拳修炼到与天地合德地步,无迹无象。
陈鑫称之为“浑浑穆穆,全泯迹象”。
那是“以吾身还吾心之太极,更是以吾心之太极还太极之太极”啊!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中的11篇太极拳的论文,篇篇精深。
笔者每每玩味体悟,时醍醐灌顶,时心旷神怡……《太极拳权论》乃是其一。
权者,衡量也。
引申可谓比较、类比等。
太极拳衡量什么、类比什么呢?衡量、类比运动。
陈鑫说,太极拳是一种运动,但这种运动不是狭义的体育运动,而是广义上的运动。
首先,天地运动。
“星辰日月垂象于天,雷雨风云施泽于地,以及春夏秋冬递运不已,一昼一夜循环无穷”。
这是天地运动的自然现象。
银河星系之一其次,圣人运动。
“区划井田以养民生,兴立学校以全民性,以及水旱盗贼治理有方,鳏寡孤独补助有法”。
这是国家领导者管理运动的有法、有度、有方。
再次,自身运动。
“秉天地元气以生,万物皆备于我,得圣人教化以立,人人各保其天,因而以阴阳五行得于有生之初者,为一身之本。
于是苦心志,劳筋骨,使动静相生,阖闢互见,以致进退存亡,极穷其变”。
这是人类自身运动的承天地精华,沿自然法则,而修养其身。
从天地的自然现象,到国家管理法度,致自身修身养性,无一不是运动。
在天、地、人的运动中,人是最活跃、最生机、最具思维的运动。
如果,我们人人练习太极拳,“简练揣摩,不惰躬修……平心静气,涵养功夫”,则“太极本体心领神会,豁然贯通”。
此时理清法明,受益良多。
“在我则精神强健,可久天年;在国则盗寇荡除,可守疆域。
”你看,“内外实用,两不蹈空。
熙熙皓皓,永庆升平,岂不快哉”!这是陈鑫讲述修炼太极拳内外实用的好处。
倘若陈鑫论说到此,那水平就见低了。
陈鑫的高明、超人之处,在于升华之太极的哲学理念。
太极拳之所以为太极拳,是因为以中国博大精深的太极思想而冠之。
请看,陈鑫笔锋一转劈头一句:“运动之用大矣哉”!运动的用途大着呢!这儿的“大”可理解为“广、深、无穷”之意。
陈鑫《太极拳权谱》
陈鑫《太极拳权谱》原文:中气贯足,精神百倍。
临阵交战,切忌先进,如不得已,浅尝带引,静以待动,竖我壁垒。
白话译文:正确的行动方法练习久了可以使体内真气充足,精神倍增。
对敌时不主动攻击是太极拳权术的原则。
如不得已需先行动手,应在守中的情况下,通过肌肤轻轻的接触,带领牵引对方的神意,造成他肢体上的漏洞。
我则神舒意静,只是安排好自己的周身内外上下即所谓坚我壁垒,待彼来攻。
原文:堂堂之阵,整整之旗,有备无患,让彼偷营,一引一进,奇正相生。
白话译文:能够立身中正,又能支撑八面,形势自然是有备无患(不求备而自然有备)可随时等候人来偷袭。
只要持中自可随时能随其所动。
引其来势,乘隙进击,做到动静相兼,奇正相生。
原文:佯输诈败,反败为功,一引即进,转进如风,进至七分,疾速停顿,兵行诡计,严防后侵。
前后左右,俱要留心。
白话译文:假装不敌的本意也是要引诱对方出现漏洞,我才能反败取胜。
要处在于:当一引出对方空隙就要跟进,好象风一样说有就有。
但是即便得机得势,也只宜攻进七分地界,就要迅速停止,这是遵循兵法学说,防止后面敌人侵袭。
所以一旦发动攻势,自己的前后左右都要留心照应。
原文:进步莫直,不直不遂。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忽上忽下,或顺或逆。
日光普照,不落边际。
白话译文:进步不要直行,直行不便于转换还容易受到攻击;不直行对方的意图就不易得逞。
足下能够做到轻灵,自然可随手一致运行,达到圆通无碍。
当然也可以忽然上下,无论顺逆的方向都可以随意运动。
总之能轻则圆,能圆自通,好象正午的太阳普照万方,毫无边际,这也可以指心神意气的运行,没有迹象。
原文:我进击人,令其不防。
彼若能防,必非妙方。
大将临敌,无处不慎。
任他围绕,一齐并进。
斩将骞旗,霸王之真。
白话译文:我要进击别人,一定要让他不能防,他若是能够防守住,就说明我做的不够完善。
要象大将军上阵,处处谨慎留心。
就不会怕人多围绕齐来进攻。
战场应对应当具有王者的精神气势。
原文:太极至理,一言难尽。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摘录(1)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摘录(1)作者:来源:《少林与太极》2009年第08期心静身正,以意运动“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太极者,生于无极也。
阴阳由微至者,循环无端,即其生生之机也……打拳上场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
此时壹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形耳。
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
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
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为,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
”“精神贵乎蕴蓄,不可外露圭角。
”“静以待动。
”“太和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
”“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
”“身必以端正为本。
”“身法端凝莫测,收敛精神,别无他诀,心平气和则得。
”“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含,故不惧他人推倒。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若兼带俯仰伸缩法,规矩方为完全合一。
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实、刚柔齐发。
”“打拳原是备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顺有逆,有偏前有偏后,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在地上坐有在空中飞,有束住有散开。
种种身法,不可枚举,皆有中气以贯之。
此临时以意会之自知。
”“身虽有时歪斜,而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执泥。
”“间架即有时身法歪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缠绵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于硬派。
”“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以宰之。
”“至于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后抑,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
【太极拳理论】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三)
【太极拳理论】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三)中气与浩然之气、血气辩原文:中气与浩然之气稍异,与血气大不相同。
中气者:太和之元气即中庸所谓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刚不柔至当却好之正气。
白话译文:中气与孟子说的浩然之气稍有不同,与血气大不相同。
中气是人体内的太和元气,也就是《中庸》上说的:持中不偏倚的平常道理,而运行的刚柔显于无形的正直气息。
原文:能用此气行于手,天下未有穷之者。
如或有人穷之,非功夫未到十分火候即涉于偏倚。
非人能穷我,我自穷之也。
白话译文:能够以这种气周行身心稍未的中间,从拳学体用上讲,那么天下就没有人能胜过此人了。
如果有人能胜过此人,那么此人不是功夫没有到圆满无间,就是他在行功中心意形体涉及或流于失中执偏的地步。
这不是人能胜过他。
而是他自己破坏了自己的理。
也即是说走偏就会导致失败。
原文:此气之贵得乎中!名之曰中气,非气之行于官骸之中之谓也。
白话译文:这种气的珍贵在于得中!其实名叫中气,并不是指气行运在身体官骸的中间;官骸的中间是当中的中,中气的中则是因时因地因情因势,无论肢体,心意怎样变化,中气则永远不偏不倚,也无过与不及。
原文:浩然之气者;大约涉于刚一边多。
观孔子、孟子之气象可知:孔子言语极和平,孟子气象就带廉隅,即其自谓亦曰:至大至刚。
吾故曰涉于刚一边居多。
然要亦是秉受之元气。
特稍涉于严厉。
谓之为元气则可,谓之为太和元气似乎少逊耳。
此所以与中气略有不同处。
白话译文:浩然之气,偏近于刚,这只要看孔孟先师的气象就可以知道。
孔子说话教人,语气很平和,孟子就带有棱角,他自己也说自己的气要“至大至刚”,所以我说浩然正气刚的一面较多。
但也是秉受天地父母而生的元气,不过是近于严厉了些。
称为元气也可以,若称为太和元气好象还是差了一些。
这是浩然之气与中气的略微不同处说明。
原文:耍拳者能以浩然之气行之,技亦过乎大半矣!再加涵养功夫则几乎中气矣!至于血气,乃血脉中流通之气,即拳家所谓横气也,全仗年轻、力气勇猛,而以不情不理凌压敌人,失败者多即间获胜。
精读陈鑫《太极拳著解》,学习太极拳不再难!
精读陈鑫《太极拳著解》,学习太极拳不再难!人之一身,心为主,而宰乎肉。
心者谓之道心,即理心也。
然理中能运动者,谓之气。
其气即阴阳五行也。
然气非理无以宰,而理非气无以行。
故理与气不相离而相附。
此太极无极者然也。
天之生人即以此理,此气生于心,待其稍有知识,而理气在人心者浑然无迹象。
然心之中或由内发,或由外感,而意思生也。
当其未生,浑浑混混,一无所有。
及其将生,其意微乎其微,而阴阳之理存乎其中。
顺其自然之机,即心构行,仍在人心之中,即中庸所谓未发也。
及其将发,而心中所构之形呈之于外,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偏或正,全体身法无不俱备。
当其未发构形之时,看其意象什么形,即以什么命名。
亦随意拾取,初无成心。
是时即形命名之谓著。
而每著之中,五宫百骸顺其自然之势,而阴阳五行之气运乎其中。
所谓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是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此即太极拳之本然。
如以每著之中,必指其何者为阳,何者为阴,何者为阳中之阴,何者为阴中之阳,此言太滞,言之不胜其言。
即能言,亦不无遗漏。
是在学者细心揣摩,日久自悟。
前贤云: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举一反三在学之者,不可执泥,亦不可偏狃。
七言俚语其一捧捋挤捺须认真,引进落空任人侵;周身相随敌难近,四两化动八千斤。
其二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两肋并当心,下部两臁合两膝,脑后一掌要真魂。
身拳之一艺,虽是小道,然未尝不可即小以见大。
故上场之时,不可视为儿戏。
而此身必以端正为本。
身一端正,则作事无不端正矣。
大体不可跛倚倒塌,况此艺全是以心运手,以手领肘,以肘领身。
手虽领身,而身自有身之本位。
论体则身领乎手;论耍手,则以手领身。
身虽有时歪斜,而歪斜之中自寓中正。
不可执泥。
能循规蹈矩,不妄生枝节,自然合拍。
合拍则庶乎近矣。
心天地间,人为万物之灵。
而心又为五官百骸之灵。
故心为一身之主。
心一动而五官百骸皆听命焉。
官骸不循规矩者,非官骸之过,实心之过也。
孟子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惟心之谓。
陈鑫十三势分节 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
陈鑫十三势分节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第一势金刚捣碓,只一势。
言太极阴阳之理皆具。
第二势揽擦衣、单鞭、金刚捣碓,共三势。
太极生两仪也,继以金刚捣碓旨不离宗。
第三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共二势。
两仪生四象也,白鹅以起其势,搂膝拗步象乾坤坎离四卦之位。
第四势初收、斜行拗步,共二势。
四象生八卦,斜行象兑震巽艮四隅之卦。
第五势再收、前堂拗步、掩手捶、金刚捣碓,共四势。
本其蓄精以至出精,终于复归太极原象。
第六势披身捶、背折靠、肘底看拳、倒卷肱、白鹅亮翅、搂膝拗步,共六势。
其中倒身法、背身法、屈身法、退行法,此皆势中变格无不具。
第七势闪通背、掩手捶、揽擦衣、单鞭,共四势。
是倒转身法以归平衡身法。
第八势上云手、高探马、左右插脚、中单鞭、下掩手、二起脚、兽头势、踢一脚、蹬一跟、掩手捶、小擒拿、抱头推山、单鞭,共十三势。
云手横行法,左右插脚、踢蹬皆言足法,下掩手伏身法,二起脚飞身法,抱头推山合身法,中单鞭手足齐用法,踢蹬两大转身法,小擒拿偷步法,兽头势护头、护心、护膝法。
以上十三小势是与群敌交手大战一气,承接不能割断,无间可停,故共合为一势。
第九势前招、后招、野马分鬃、单鞭、玉女穿梭、揽擦衣、单鞭,共七势。
前后招是前后相顾手法与眼法,野马分鬃披身法、连进步法,玉女穿梭右转身法、平纵身法,单鞭气归丹田、平心静气法。
以上七势亦是交手法。
第十势中云手、摆脚、一堂蛇、金鸡独立、朝天蹬、倒卷帘、白鹅亮翅、搂膝拗步、闪通背、掩手捶、揽擦衣、单鞭,共十二势。
摆脚是横脚打法,跌叉是低身法,金鸡独立、朝天蹬是高身法、用膝法。
以下七势皆重出不必再赘。
共十二小势亦是一气相连,不可割断,故合为一势。
第十一势下云手、高探马、十字脚、指裆捶、青龙出水、单鞭,共六势。
十字脚即十字靠也,指裆捶者制命法也,青龙出水跳跃进身法,不必转身亦是纵法。
第十二势铺地鸡、上步七星、下步跨虎,共三势。
铺地鸡展左腿坐地身法,上步七星前进上步法,下步跨虎上下相顾身法。
陈式太极精要十三式(一)
身体重 心移于右脚 ; 两臂 向右微 向后划弧 , 右手 于右胯侧 , 左手 于腹前 , 两
手塌腕 , 掌心向下 , 指尖朝左前方 。目视左手方 向 ( 5 图 ~图 9) 。
图5
6
图7
图8
图9
4虚 步撩 掌 .
身 体 重 心 移 向左腿 ,
5提 膝 举 拳 .
屈 膝支撑 重心 ,右 腿屈膝
装
第二式 兽头式 ( 护信捶 )
1马 步 站 立 , 手 仰 . 左
掌 置于腹 前 ,右手俯掌置 于 胸 前 ,双 手 掌 心 相 对 ( 1 。 图 4)
2掌变拳 , . 左拳 向前 向上划 弧 , 右拳 向下 向后
划弧 ,两拳缠绕相对 ,护在胸 前 ,循 环往复 ( 图 1 ~图 l 。 5 7)
功 防 解说
当乙方 向 甲方一 拳打来 的 时候 ,甲方可用一只手格挡 , 并
这就 叫护心 要领 : 两臂上下抽 提缠绕 , 最后 形成 定势 , 两 用另一 只手打乙方 , 拳 , 门打对 方 的心脏 , 专 保护 自 拳护住心脏 。
己( 1 。 图 8)
图 1 4
图 1 5
姜
一
陈式太极 精要 十三式 ,顾名思义 , 是 个 由十三式 与技击 相关 的核心招 法组 本套路 所包 含 的核 心招 法是 由作 者
成 的套路 。
参考历代名家套路和论述选取 , 主要取材
于 “ 陈式 太极 拳第 一路 8 3式 ”和 “ 陈式
太极拳 5 6式( 国家竞 赛标准套 路) 每一 ”, 招 法都是 陈式太 极最具代 表性 的技击 招 法, 也是 能较好 地体现陈式太极技 击特点 的招法 ,而这十三式招法合起来 以后 , 则 正好能完整地体现陈式太极 的技击特点。
陈鑫论陈氏太极拳练拳身体各部位之规矩
陈鑫论陈氏太极拳练拳身体各部位之规矩1、头“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
”“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
”“至于头,耳能听敌来之声,眼能视敌发之色,头能前后左右触之,且左右手又能上行助之。
”2、眼“其精神在何处?曰:在眸子。
心一动则眸子传之,莫之或爽。
”“运行根于一心,而精神看于眼目,眼目为传心之官,故眼不旁视,足证心不二用。
”“眼神尤为紧要,当随主要之手运行,不可旁视,旁视则神散,志亦不专。
”“手眼为活,不可妄动。
”“眼神注于(主要)手中指,不邪视。
”“眼看住前手中指,中指的也,故必视此,不可旁视令涣散无着。
人之一身,运用全在一心,而传神全在于目,故必凝神注视。
揽擦衣势右手为主,左手是宾,右手发端,眼必视之,眼随右手而行,至右手停止,眼必注于右手中指甲,五指肚要用力,此前后手运毕归宿处,故必用力。
此时运动手似停止而其运动之灵气实不停止,一停止则其气息矣,即与下一势隔阂。
此即天地阴阳运转不息,曾二气之在吾身独可息乎哉!惟不息故气越运越实,至运到十分满足,则下势即发起,此即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之意。
”“目能眼光四射。
”“目平视前,光兼四射。
”“眼睛顾视左右,要快。
”“收视返听,含光默默。
”3、耳“耳听身后兼左右。
”“耳听身后,防敌暗算。
”“敌人之来,必先有风,急者其风大,缓者其风微,即无风亦必有先兆,敌在前目能视之,其或在右、在左、在身后,是即先兆,……惟凭耳听心防。
”“耳听左右背后,恐有不虞侵凌,人有以后来者,必先有声音,可闻其声音。
有声自与无声不同,故心平气静,耳自聪灵。
”4、鼻,口“呼吸顺其自然。
”“调息绵绵。
”“心息相依。
”“打拳以鼻为中界。
”“口唇轻闭,舌尖轻抵上颚。
”5、项“项竖直不可硬。
”“项要端正竖起,如中流砥柱,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至倒塌方得。
”“项要灵活,灵活则左右转动自易。
”6、手“以心运手,顺势转圈。
”“手上领之时,腰与裆一齐俱下,上体周转自觉活动,下体亦不死煞。
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
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无极象图:无极者,一物未有也,太初之上,浑浑穆穆,混混沌沌,所谓大混沌者,即此时也。
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
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太极象图:太极者,生于无极也。
谓太极已有形声乎?曰:未有也。
未有不曰无极而曰太极,何也?然太极虽无形声,而几朕已兆,如硕果之仁,生机将动未动,特生机未足,而未出乎核之外耳。
不然,天地何自而生乎?是大混沌后,阴阳虽未分,而分之机已动,一至于分,则清气上升而为天,浊气下降而为地,但此时清气犹未上升,浊气犹未下降耳,故谓之为太极。
是前人上推阴阳五行之机,未生天地,无可名称,名之曰太极,而要阴阳五行已俱备矣。
打拳上场后,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
此时一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之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
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第一势:金刚捣碓成势:1.周身精神全系于顶,故“顶劲”领起来,是在似有似无之间。
2.目不旁视,旁视则分心乱志。
3.耳不可有所听,勿听则心专。
4.颈端直。
5.左肩松下,不可上架,右肩松下。
6.心贵和平,心平则气静,心平则气和。
7.左肘沉下,须得轻轻擎住意,右肘沉下,不可稍有上架意。
8.左手腕朝上,与鼻准上下相照,右拳落左掌中,去胸五六寸。
9.气皆归于丹田。
10.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11.左膝微屈,不屈则裆不开,右膝微屈,不屈则裆不开。
12.左足与右足并齐;端正平立。
仆参、大钟、隐白、大敦,皆微用力踏地。
13.肾囊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不可夹住。
平素打拳,因地就势,不必拘定方向,而守一定之位置。
但北辰、北斗皆在北方,学者宜心向之,承仰天机,人之中气乃有真宰。
故画图以面北背南、右东左西定为准绳,以示规矩。
陈鑫太极拳理论经典十三篇——13心易发微伏羲太极图说
陈鑫太极拳理论经典十三篇——13心易发微伏羲太极图说第十三篇心易发微伏羲太极图说原文:此图乃伏羲氏所作也。
世不显传,或谓希夷所作。
虽周子亦未之见也,乃自作太极图,观任道逊之诗可见矣。
诗云:太极中分一气旋,两仪四象五行全。
先天八卦浑沦具,万物何尝出此圆!又云:造化根源文字祖,图成太极自然天,当时早见周天子,不费钻研作正传。
夫既谓八卦浑沦文学祖,则知此图为伏羲所作面非希夷明矣。
白话译文:太极图是上古先王伏羲氏绘制,但世上没明显的记载,都说是希夷先生陈抟创绘的。
这图连周敦颐也没有见过,所以他自己绘制有太极图传世。
我们看任道逊的两首诗就可以知道到底谁是作者。
诗义如下:浑钝虽为太极从中分为阴阳,但仍然旋转相生,一气不断,仍是一体浑圆。
其中两仪四象五行俱全,又与先天八卦图相合的浑元无间,世上万物的生长都不出这个圆的范围。
其二:河图是万物造化理数的根源。
伏羲是创造文字的祖先。
他绘制的这幅图表现了太极大道的自然天地。
如果我能早见到周文王就会劝他不要浪费时间而演算后天八卦了。
既然指出了先天八卦(伏羲所作)和文字始祖这两点就足以证明这图,不是数千年后的陈所绘。
原文:其外一圈者:太极也。
中分黑白者:阴阳也。
黑中含一点白者,阴中阳也。
白中含一点黑者,阳中阴也。
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
白话译文:此图外边一圈就是太极。
中间有黑有白的就是阴阳,黑中有白点,是阴中的阳,白中的黑点是阳中的阴。
图中的阴阳交相互应,动静相互倚靠,表现的既详细又活泼,妙趣自然而然产生。
原文:其圈外左方自震一阳驯至乾之三阳,所谓起震而历离兑,以至于乾是已。
右方自巽一阴驯至坤之三阴,所谓自巽而历坎艮,以至于坤是已。
其间四正四隅,阴阳纯杂,随方布位,自有太极含阴阳,阴阳含八卦之妙。
不做安排也。
岂浅见近识者所能及哉!伏羲不过模写出来,以示人耳。
白话译文:圈外左(下)方东南从震位顺行到正南乾位,中间经过东方离位及东北兑位;右(上)方从西南巽位顺行到正北坤位,中间经过西方坎位及西北艮位。
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二)
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二)第九篇:周身大要论原文:拳之一艺,虽是小道,然未尝不可即以小以见大。
故上场之时,不可视为儿戏。
而此身必以端正为本。
身一端正则作事无不端正矣。
大体不可跛倚倒塌。
况此艺全是以心运手,以手领肘,以肘领身。
手虽领身,而身有身之本位。
论体则身领乎手,论耍手则以手领身。
白话译文:太极拳这种技艺,虽然在人的生活中只占一小部分,但也可以在小的地方表现出一个人固有的品德。
所以上场练习的时候,要认真对待。
首先自己的身体必须要端正,身体端正了。
练拳行功就比较容易达到要求,起码在大的方面没有东倒西歪的现象。
何况太极拳的运动都是心意指挥手领肘动。
肘又领起身行。
使肢体连贯。
更要身端体正才能做到有主有从,宾主分明,也就是说手虽然领导身行,而身体仍然还要保守自己中正的本来位置。
从体用的要求上说,是身要带领手动,而从外形的表现是以手引领身体运行。
原文:身虽有时歪斜,而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执泥。
能循规蹈矩,不妄生枝节,自然合拍。
合拍则庶乎近矣!白话译文:不过身体有时间也有不正歪斜的时候,那也是依据运动要求而产生的变化,而且歪斜中间也不应该失去固有的中正。
属一时的权宜,不必要执着也就是不要一定守端正的规矩,而不能通融机变。
总的来说,身体要保守端正的规矩,不胡乱的傍生枝节,自然在动静间可以相合于规矩要求。
合乎要求可以说已快接近大道法理了。
心原文:天地间人为万物之灵,而心又为五官百骸之灵。
故心为一身之主,心一动而五官百骸皆听命焉。
白话译文:在天地万物之间,人是最具有灵性的。
人心又是人身体中最有灵性的器官,所以说心是人身体的主人。
心动则身体各处无论五官或四肢百骸都会来听从命令。
原文:官骸不循规矩者,非官骸之过,实心之过也。
孟子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惟心之谓。
白话译文:因为这个道理,身体各处如果有不合乎规矩要求的运动,就不是身体官骸的过失,而是心的过错--因为心领导指引没有正确。
孟子曾说过:出门回家都不守时,也不知道家在哪里,就是说的放逸的心,也指的是心的特性。
中华古籍(古代书籍)武术类 太极拳论-清-陈鑫
陳鑫太極拳論◎心靜身正,以意運動◎開合虛實,呼吸自然◎輕靈圓轉,中氣貫足◎纏繞運勁,舒暢經絡◎上下相隨,內外相合◎著著貫串,勢勢相承◎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墜肘◎運柔成剛,剛柔相濟◎先慢後快,快而復慢◎竄奔跳躍,忽上忽下◎剛柔俱泯,一片神行◎培養本元,勤學苦練太極拳總論太極拳拳譜太極拳經譜太極拳推原解用武要言太極拳發蒙纏絲勁論論官骸十三目◎葛手論集錄◎曷手十六目◎揭手三十六病◎葛手歌二首◎心靜身正,以意運動 學者上場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氣,兩手下垂,身樁端正,兩足並齊,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穆穆皇皇,渾然如大混沌無極景象,故其形無可名,名之曰無極,象形也。
太極者,生於無極也。
陰陽由微於著,循環無端,即其生生之機也。
……打拳上場手足雖未運動,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已俱寓於心腹之內。
此時壹志凝神,專主於敬,而陰陽開合,消息盈虛,特未形耳。
時無可名,亦名之曰太極。
言此以示學者初上場時,先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
如此而後可以學拳。
拳名太極,實天機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也,一絲不假強炎,強為者皆非太極自然之理,不得名為太極拳。
精神貴乎蘊蓄,不可外露圭角。
靜以待動。
太和元氣到靜時,不靜不見動之奇。
不矜不張,局度雍容,雖曰習武,文在其中矣。
身必以端正為本。
身法端凝莫側,收斂精神,另無他訣,心平氣和則得。
身法正者,身樁端正,無所偏倚,虛靈內含,故不懼他人推倒。
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不偏不倚,非形跡之謂,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
若兼帶俯仰伸縮法,規矩方為完全合一。
久練純熟則起落進退,旋轉自由,而輕重、虛實、剛柔齊發。
打拳原是備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順有逆;有偏前,有偏後;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在地上坐,有在空中飛;有束往,有散開;種種身法,不可枚舉,皆有中氣以貫之。
此臨時以意會之自知。
身雖有時歪斜,而且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執泥。
陈鑫太极拳论
陈鑫太极拳论陈鑫太极拳论1、心静身正,以意运动2、开合虚实,呼吸自然3、轻灵圆转,中气贯足4、缠绕运劲,舒畅经络5、上下相随,内外相合6、着着贯串,势势相承7、虚领顶劲,气沉丹田8、含胸拔背,沉肩坠肘9、运柔成刚,刚柔相济10、先慢后快,快而复慢11、窜奔跳跃,忽上忽下12、刚柔俱泯,一片神行13、培养本元,勤学苦练太极拳总论太极拳拳谱太极拳经谱太极拳推原解用武要言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论官骸十三目1、葛手论集录2、曷手十六目3、揭手三十六病4、葛手歌二首1、心静身正,以意运动“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太极者,生于无极也。
阴阳由微于著,循环无端,即其生生之机也。
……打拳上场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
此时壹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形耳。
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
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
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炎,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
”“精神贵乎蕴蓄,不可外露圭角。
”“静以待动。
”“太和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
”“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
”“身必以端正为本。
”“身法端凝莫侧,收敛精神,另无他诀,心平气和则得。
”“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含,故不惧他人推倒。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若兼带俯仰伸缩法,规矩方为完全合一。
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实、刚柔齐发。
”“打拳原是备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顺有逆;有偏前,有偏后;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在地上坐,有在空中飞;有束往,有散开;种种身法,不可枚举,皆有中气以贯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一)前言陈鑫(1849-1929)字品三,清季廪贡生,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氏十六世。
其祖上得九世王庭公(1600-1680)拳法真传,累世不辍,尤以曾祖公兆、伯曾祖耀兆、祖有恒、叔祖有本、父仲甡、叔季甡、兄垚成就最大。
自乾隆年间至民国中,陈世族人学拳者大多出此八人门下(加鑫本人)。
有本(1780-1858)门人清平(1795-1868)后为赵堡太极宗祖,清平门人和兆元(1810-1890创和氏)李景延(1825--1893创忽雷架)武禹襄(1812--1880开武、郝、孙三派先河)皆为一代宗师鼻祖。
即杨氏露禅(1799--1872)之师长兴公(陈氏十四世1771--1853)子耕耘,亦曾师事有本。
仲甡兄弟(仲甡1809--1871 季甡1809--1865)终生以武功保卫乡里,卒后郡人共议以“英义”铭之!陈鑫幼承父兄教导、精研太极拳、备明法理。
因感于拳道衰微不传、遂于晚年将毕生所学“本羲易之奥旨,循生理之穴脉,解每势之妙用,指入门之诀窍,举六百年来陈氏历代名哲苦心研究之结果,慨然笔之于书而无所隐,一洗拳术家守秘之故习”---(民国21年巩县武术家刘焕东语)书成未及刊行而以老病。
临终语兄子春元“此吾毕生心血,汝能印行,甚善......”昔老子西去,达摩东来,孔孟周游列国,武训乞食办学,自古圣人忧道之不传,千古同心!考陈鑫所著,无论法理皆为其亲身之经验、体会。
树人自学拳伊始,即觉书中含义极为深奥;然每有寸进及所悟,辄又觉其理原来又极平常,诚所谓:太极拳本来简单,只是被人搞复杂了!复杂到何处了?实为学人多不读书不明其理或读而不求甚解,只顾盲打瞎练,所谓“实践出真知”者,在此。
不过是想当然之理耳。
故先贤诫我等: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树人理解:拳学经典实为学拳者行功必依之纲常而不可缺少!所谓息息相关者,岂能不知?故愚意以为学拳者必先求通达先贤所传下之理义法理,以期一动一静,举手投足间皆能符合规矩法度。
《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图文兼备,理义精详,“其于拳术之屈伸开合,即阴阳阖辟之理,反复申明,不厌求详”非但只“发前人所未发......实吾国武学动静交相养,阴阳得其平”之精髓所在!学者果能潜心研究“将见事半功倍,一日千里,裨益岂浅鲜哉!”(引语为初版时杜严敬序) 树人以一己之愚意,妄揣先贤之圣道,正是以糟粕而述精华,辞不达意处,在所不免。
所以为此译文者,非为求教于高明,实欲引起学者对陈公原著之重视,正如陈公所愿:使海内同胞人人简练,揣摩不惰......又能平心静气,涵养功夫,令太极本体心领神会,豁然贯通,将见理明法备,受益无穷。
斯之谓也。
2006.7.18 树人于起心灭缘斋目录前言第一篇任脉督脉论……………………………1第二篇太极拳经谱.................................4附五言经谱....................................10第三篇太极拳权谱.................................11附五言权谱....................................13第四篇太极拳经论.................................13第五篇太极拳权论.................................16第六篇太极拳名义说..............................18第七篇太极拳推原解..............................21第八篇太极拳著解.................................23附七言俚语....................................26第九篇周身大要论.................................27第十篇太极拳用说.................................47第十一篇界限..........................................51附争走要诀....................................53第十二篇缠丝精论....................................55附拳诀四首....................................56第十三篇心易发微伏羲太极图说..................59后记 (61)第一篇任脉督脉论原文:任脉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至天突廉泉止。
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下降至人中止。
白话译文:任脉的起点在裆中的会阴穴,从身前向上在腹里边运行到颈下的天突穴,再向上经廉泉穴到达下唇下的承浆穴为止。
督脉的起点也在会阴穴,但过长强穴向身后沿脊骨逆转上行,到达头顶百会穴后,再向前下降至上唇人中穴止。
原文: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
人身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任督以南北言。
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
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
白话译文:人的身体有任督这两道经脉,好象天地有子午线。
人身体的任督是按身体的腹背而说的,天地的子午线是以南北方向定的,都处于正中间的位置,可以合成浑元一体,也可以分为阴阳二气。
分开可以明白阴阳相合不即不离的道理,合则能体会浑元一体的圆满自在,也可以说一即是二,二即是一。
原文:盖人能明任督以运气保身,犹明爱民以安国。
民毙国亡,任衰身谢。
是以上人行导引之术,以为修仙之根本。
白话译文:人身体内中气流通任督两条经脉,是维持生命存在的修养身心大道,这个道路就好象是一国的君臣执政者,只有爱护百姓才能安定国家。
百姓生存不下去了,国家自然就没有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人身中气不能再在任督脉通行,人的身体就要坏了。
所以具有大智慧的圣人,教人用导引的方法调理气血的流通,这是修养大道的根本原理。
原文: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
扫除妄念,卸净浊气,先定根基。
白话译文:练习太极拳的目的就是调养气血的运行,使之能够畅通身前背后以至全身上下,既然是求通就不能有违拗的地方,首先呼吸一定要顺其自然。
然后逐渐清除心脑中的妄想杂念,排除身体内部的混浊气质,身体就会松静下来,这是初学入手扎根定基础的指导思想。
原文: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
白话译文:把观看外面景物的视线收回、来感知自身内在的变化,收敛精神寂然静默、才能使呼吸渐渐深长,达到出入绵绵不绝。
若有若无的要求。
还要把握神意,不使流溢在外边并时刻注意两眉心间玄关内窍的变化。
原文:功久则顷刻,则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
任督犹车轮,四肢如山石。
亡念之发,天机自动。
白话译文:依照上述原则,练习日久,某天会突然达到真气生发的境界:肾水中生出真火,与心火中产生的真水,火升水降、水火交融,产生真元神炁,自可感到两内肾如沐浴在热水中,膀胱积水也好象被火在焚烧,异常舒服,这是真气渐渐充足的现象。
行动时要让中气运行任督二脉象车轮一样转动不停,身体四肢则要象山上的岩石一样松沉不动。
想达到这个境界就要摒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的指挥,使自然灵性引发肢体产生自然运动。
原文: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
久之水火升降如桔槔之吸水,稻花之凝露,忽然一粒,大如黍米,落于黄庭之中。
此采铅家投汞之真秘。
白话译文:每做一个动势,都要本着举动轻灵的原则,轻轻运行,把握到神意内敛的诀要:意思到了自然而然就停止下来,尽量的去除运动迹象,因为调理气息只能以意思引导运行,心静气沉时间久了心火自然容易下行,与上升的肾水交会、融合在脐下丹田部位之中。
这样行功久了,心火肾水的升降交融渐渐的就象桔槔能吸水、稻花可以凝结露水一样的自然。
这时候忽然有一粒和黄米大小的东西落到黄庭的位置中。
这一点东西,是修炼得到的精气神的化合物--元神金丹。
这是修道功(性命双修)的人得到金丹的真正秘法。
注:1、桔槔:井上吸水的工具。
2、金鼎在丹田稍上部,黄庭在金鼎稍上。
原文:打拳行到此地,注意不可散功不可停,一散一停丹不成矣。
白话译文:练拳行动到了这个地步,千万不能稍有松懈,要精进不停,否则真元一时不能在我身中稳固,金丹就炼不成了。
原文:在昔紫阳真人曰:真汞生于离,其用却在坎,姹女过南园,手持玉橄榄,正此谓也。
日日行之无差不间。
练之一刻则一刻周天,练之一时则一时周天,练之一日则一日周天,练之一年则一年周天,练之终身则终身周天。
白话译文:从前紫阳真人张伯端曾经指示修炼的密诀说:元神生在上边中空的离位,要在下方坎位行神炁和合的功法,才能使龙虎交会,产结圣婴,就是指的这种方法。
每天练习既不能出错也不能间断,这种培育金丹气行任督的功法,就是周天运行。
练多长时间就会有多长时间的颐养身心效果。
原文:炼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
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
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
水不求而自生,火不求而自出;虚室生白,黑地引针,不知所以然而然。
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
时措咸宜,自然合拍。
白话译文:炼到十年以后,周身已经成为浑元一体。
无论行走坐卧动静的时间都会处于虚灵空明的境中。
已达先天无我的感觉境中时时会感到,不知道这个身体是我呢?还是我是这个身体,也不知精神是由中气产生的,还是中气中原来就有精神存在。
至于行动时无论纵横曲伸方圆周折的规矩。
都可以做到不须思考就能自然得到。
培养真元的真水真火都会随需而有,暗室里能生白光照物,黑夜地方能够穿针引线,在人在已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也不知道任脉就是督脉,还是督脉就是任脉,中气为什么成为中气。
但是无论如何,身体的运动都会显得极为协调,好象本来就是那样的。
原文:此言任督之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
气动由肾而生,静仍归宿于肾。
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
白话译文:上述是中气通过任督二脉的升降顺逆运行,以炼养元神。
真气的发动源于内肾,静下来后仍旧要回到肾中,这是真气随呼吸出入的道理。
原文:中极穴一名气原,在关元下一寸,脐下四寸,膀胱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
气海一名脖映,一名下肓,脐下一寸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
人言气归丹田,亦非无本。
总之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
身体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白话译文:中极穴还有一个名字叫气原,在关元穴下一寸,脐下四寸的地方。
正在膀胱上面,是足三阴经脉与任脉交会处。
气海穴又叫脖映,又叫下盲,在脐下一寸里边正中的位置,是男子真气生发的源头。
这是丹田部位的要穴,所以世人常说要气归丹田。
也不是没有本可依的。
总之任能说出千言万语的道理,都不如清净身心,祛除欲念,才能培养本来的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