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百年相声的“忧与虑”

合集下载

相声界地恩怨矛盾

相声界地恩怨矛盾

相声界的恩怨矛盾在这里,我不想诋毁什么人,我会做到尽力的客观!至于是非,大家评述。

相声界之所以矛盾重重,究其原因,并非只有利益之争,还包括地域之争,师徒之争!互相诋毁,谩骂,甚至是暗自下黑手,夺妻,夺友,争夺阵营利益,这些乱七八糟的内讧之事在相声界贫出。

后又出现反三俗等,说到这,大家千万别以为反三俗针对的仅仅是郭德纲。

郭德纲只是复杂的相声界中矛盾的一个集中点罢了!郭德纲只是派系阵营争夺战的一个焦点,而其身后的关系又极为复杂!先说说阵营吧!相声界之所以乱,原因就是派系!主要的派系有,北京相声界,天津相声界。

舞台相声界,民间相声界。

侯派,马(马三立)派,常派等等!这么多派系,盘根错节,矛盾就开始了。

相声确实起源于北京,可是相声却龙兴在天津,天津当时相声大师辈出,我们所熟悉的,侯马常刘,除了刘宝瑞生于北京,其余全是天津人,而且刘宝瑞也是在天津才扬名的。

这些人都是传统相声的继承者,可是恰逢时代变革。

进入到了新中国时期,于是这些人被迫放弃了部分传统相声,正如侯宝林所说的当时大部分传统相声演员,在演出时碰到了检查,马上改口说所谓的“现代相声”,否则后果很严重,为了能让传统相声不被消灭,侯宝林可谓是煞费苦心,他左右逢源,在政策和现实中进行迂回,首先,他认为传统的东西不是全错的,至少不应该一棒子打死,新相声应该发展,但毕竟要借鉴传统相声。

不能孤立存在,于是,对于相声的管制进行了放松,不过如此,评书等曲艺类节目也有所回归于传统。

这时,一个叫马季的人出现了。

这个人应该算为今天相声界的混乱负第一责任。

马季属于第一代歌颂相声开拓者,马季之所以歌颂,只是因为他成长的年代,他受过的教育,这就死死的植根于其内心。

当时的说唱团看到了马季的潜力,指派他去做侯宝林的徒弟,大家在这看清楚了,说是徒弟完全是官方套话,侯宝林对其仅为指导,而马季仅以学生自居,而非徒弟!也就是说,他们并非是师徒关系。

随后,马季开始创造新的段子,应该说这是没有错的,相声要发展,新的东西必须出来,这是值得赞扬的。

姜昆 戴志诚《新虎口遐想》2017央视春晚 台词

姜昆 戴志诚《新虎口遐想》2017央视春晚 台词
姜昆:发信号。
戴志诚:不是,发什么信号啊?
姜昆:发,发你跟老虎是同类,你姜昆不是人的信号。
戴志诚:这叫什么信号?不是,明白人,这信号自然个发法啊?
姜昆:其实很简单。
戴志诚:您说说。
姜昆:就需要姜昆现在轻轻地走到老虎身边,然后悄悄地咬一下老虎的脖子。然后转身就跑,然后…。
戴志诚:不不不不不,您别然后了,我说明白人,您刚才说的这办法不行。
戴志诚:呵…,你瞧这份热闹劲呢。
姜昆:那边还有用手机自己直播的。
戴志诚:还自媒体?
姜昆:嗯,请大家快进我的小房间,快进我的小房间,快看,快看,姜昆又掉老虎洞里喽,这回可有的看,感谢刷屏,感谢刷屏。看,这就是姜昆,五米以外,这就是那老虎,大数据显示,这是一只年满两周岁的老虎,而且是一只母老虎。
戴志诚:母。
姜昆:而且还是处在发情期和求偶期的母老虎。
戴志诚:哦,这还是求偶期。
姜昆:感谢刷屏,感谢刷屏。
戴志诚:这还挺客气。
姜昆:大家看,大家看大数据显示,一般的情况下,这个母虎比公虎的攻击性要强。
戴志诚:对对对。
姜昆:尤其这个时期的母老虎极其凶狠。
戴志诚:没错。
姜昆:估计姜昆凶多吉少,我们拭目以待。感谢刷屏,感谢刷屏。
观众:好。
朱军:来吧。
戴志诚:朱军。
朱军:啊?
戴志诚:你这主意真不错,那就朋友们,咱们让姜昆就再跳一回老虎洞怎么样?
朱军:跳一回。
戴志诚:姜昆就在这儿呢,来来来,来吧,欢迎欢迎。
姜昆:晓得,晓得,晓得。说说了。
戴志诚:不是姜昆。
姜昆:啊?
姜昆:我答应出去以后给你爸爸找一只母老虎,可是出去以后呢,我这人诚信太差,结果给自己搞对象,把你爸爸搞对象这事给忘了。

新虎口遐想

新虎口遐想

新虎口遐想作者:姜昆秦向飞来源:《曲艺》2017年第03期姜 30年前,曾经演过一段相声《虎口遐想》。

戴我们的印象太深了,今天咱们就说这段《虎口遐想》。

姜那老节目大家都看过了,再说,词都忘了。

戴谁让你说30年前那个了?说你今天你再掉老虎洞里,你能有什么新的遐想?姜这老虎洞哪能隔几年就掉一回?戴群众有这要求。

来来来,大家一块跟我帮个忙,欢呼一下:“老虎出山喽!”(音效老虎叫,大屏幕配合画面)姜哎哟我的妈哟!戴又掉老虎洞里了!姜当年我掉老虎洞里,大家救我。

女人解裙带,男同志解皮带。

戴把你拽上来。

姜我今天一看,来的人不少,都腾不出手来救我。

戴他们干吗呢?姜全拿手机给我拍照呢!戴对,知道为什么给你拍照吗?发微信朋友圈!姜这边还嚷,“姜昆,转过身来摆个pose!”(边说边做动作)你说我都掉老虎洞里了我摆什么pose啊?戴那你就别pose啦。

姜马上就发微信,“哥们,快看啊,姜昆又掉老虎洞里了,来,点个赞!”我掉老虎洞里,你点什么赞哪?戴时尚呀!姜上边的,有手机先报警呀!戴对,先报警。

姜“我们报警了!”戴救援车怎么没有来呀?姜“你掉的时候不对!晚高峰,车都在半道堵着哪!”戴你还得有点耐心。

姜“哎,那边那个年轻人,你年轻,你甭管他们,你先下来救救我。

”戴这年轻人怎么说?姜“姜大爷,我特别想救你,但是你这岁数我不敢救,万一救你上去你说是我给你推下去的,我跟我爸爸说不清楚。

”戴这孩子怎么这个想法!姜 30多年前,我掉老虎洞,我盼望来记者,我跟他们说:“去上中央电视台找记者,找个记者拍一个老虎怎么吃我,拍个老虎吃人的片子,卖给外国人赚点外汇,也算哥们儿临死以前为‘七五’计划作点贡献。

”戴对,是这么说的。

姜今天不用找人啦,掉下来没有3分钟,什么大报记者、小报记者、电台记者、网络记者全来了。

长枪短炮对着我,问我一个问题,差点没有把我鼻子气歪了。

戴什么问题?姜姜昆,你幸福吗?戴咳,问题不错,不是地方。

姜你说这是什么节骨眼,你下来跟大老虎幸福幸福我看看!你们赶紧想办法啊。

曲艺家协会掌门姜昆

曲艺家协会掌门姜昆

曲艺家协会掌门姜昆:触网对相声创作有影响现在的姜昆不仅是一个知名的相声演员,他主要的身份是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是主持中国曲艺家协会工作的“掌门人”。

而30多年前,他最大的渴望是进入相声专业表演队伍。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30年发生在姜昆身上的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相声在这30年的起起伏伏,所谓的“高潮与低谷”。

姜昆的故事,实际是一部相声30年的断代史。

10月21日,姜昆在山东大厦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不时有电话打进来找他,请示工作的,谈演出的,说即将在河南召开的曲艺节的事情。

姜昆不止一次在电话中告诉他的下属或朋友,“我得全国跑,我得考虑全国曲艺的事情。

”文艺战士说30年相声史,其实也没有那么严格,就姜昆的相声之路而言,很多事情还要追溯到1978年之前。

1950年出生的姜昆,18岁时插队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在这里,姜昆开始了他的相声之路。

姜昆自认比较适合说相声,甚至小时候就有这样的预感,“我听马季老师说《打电话》的时候,曾经很幼稚地想过,这段相声我也能说,我说出来的话也能跟马季一模一样。

”他想说相声,但那时候能进入专业相声队伍的途径不多,参军是一个,“我曾经从建设兵团逃跑过,就是为了去参军,当文艺战士。

”姜昆走了40公里的山路去坐火车,然后准备去参军,就像他所说的那样,这次逃跑,他不知道未来的路会有多长。

在火车上,姜昆的相声才能显露出来了。

因为身上带的粮票不多,他要想办法弄吃的,于是就给旅客讲故事,情节曲折,环环相扣,讲到关键处,他不讲了,为什么呢?饿了。

想听故事的旅客们就给他各种吃食,姜昆于是继续讲。

多年之后,当记者问他,这是不是相声最初的撂地形式,姜昆予以否认,“那时候就是想找个说相声的途径。

”等赶到征兵的地方,姜昆才发现征兵早已结束,他只好灰溜溜地回到生产建设兵团。

之后姜昆情绪低落,有三个月的时间不搭理人。

后来,姜昆加入到建设兵团的宣传队,总算能说相声了。

1975年的全国曲艺调演,姜昆和搭档师胜杰表演了三个节目,引起了马季的注意。

姜昆、唐杰忠 省略语

姜昆、唐杰忠 省略语
唐杰忠:自杀的呢
姜昆:自控杀虫剂厂,自杀的
唐杰忠:上刑的呢
姜昆:上饶自行车厂,上行的
唐杰忠:哎哟我的妈呀,这四位一位都活不了喽
姜昆:正说到这,一位中年知识分子站起来了,:“同志,我不开会了,我们单位的名字还没有搞好。。
唐杰忠:别走啊
姜昆:我们单位的名字搞得实在不好听
唐杰忠:你是哪个单位的?
唐杰忠:是吗?
姜昆:问您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唐杰忠:你问吧
姜昆:唐老师,您是哪个单位的?
唐杰忠:我是中广的
姜昆:什么叫中广?
唐杰忠:中国广播艺术团啊
姜昆:大家听啊,中国广播艺术团,七个字,您说中广,俩儿字
唐杰忠:其实大家也听懂了
姜昆:这是一种省略的说法
唐杰忠:个。上海吊车厂的
唐杰忠:那你跑什么呀
姜昆:怕你叫我上吊呀
唐杰忠:都吓成这样了
姜昆:大家伙都走了,有一个小伙子没走,乐呵呵地坐在那儿等服务员叫他们单位名字呢
唐杰忠:他是哪个单位呀
姜昆:名字好听
唐杰忠:什么
姜昆:甘肃跌打丸厂的
唐杰忠:那他等什么呢
姜昆:等着叫他干爹呢
姜昆:你听都哪个单位的。
姜昆:首钢的
唐杰忠:那一听就明白,首都钢铁公司
姜昆:北汽的
唐杰忠:北京汽车厂
姜昆:珠影的
唐杰忠:珠江电影制片厂的
姜昆:怀运的
唐杰忠:哦怀孕的也来开会来了
姜昆:怀运的来没来,喂,那老大爷,你不怀运的吗
唐杰忠:嗯?老大爷??
姜昆:老大爷噌就站起来了,我多大岁数,我怀孕啊?年轻时也没这功能啊,
姜昆:这种省略的说法,有的单位省略成俩儿字,能听得出来

天津曲艺 天津曲艺演出市场:繁荣中引出的冷思考.doc

天津曲艺 天津曲艺演出市场:繁荣中引出的冷思考.doc

近日,中国曲协、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和中华曲艺学会联合邀请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和《中国艺术报》等十多家新闻机构和媒体的记者组团赴天津,就天津的曲艺演出市场等进行考察和采访。

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姜昆、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中华曲艺学会副会长常祥霖等带队进行了考察采访。

考察采访团先后走访了天津的天露茶社、中国大戏院小剧场、名流茶馆、天华景戏院和谦祥益演艺厅等曲艺演出场所并观看了那里的鼓曲和相声演出。

大家对天津曲艺演出市场的火爆现状感到振奋,对这里的演员和观众赞不绝口。

姜昆说,天津的相声氛围比北京好得多,这里的市民文化异常繁荣,曲艺传统极为深厚。

天津的观众特别懂相声,演员如果没有传统相声的根基是不敢在天津舞台上亮相的。

谈到相声的现状与前途,姜昆满怀信心地说:“相声是很有生命力的艺术,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它贴近老百姓,老百姓都很喜欢它,我相信相声一定能够振兴!”天津素有“曲艺之乡”之称,曲艺名家辈出。

过去的半个世纪以来,从马三立、骆玉笙、李润杰、苏文茂、王毓宝、花四宝,到今天活跃舞台的中青年演员籍薇、郝秀洁、王莉、王?、李玉萍等等,支撑起一片绚烂的曲艺天空!在天津形成和扎根的曲艺品种也十分繁多,除了天津时调和天津快板等天津特有的曲种,还有相声、评书、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京东大鼓、河南坠子、单弦牌子曲、快板书等等。

然而,与相声园子里的观众主要是青年人不同,在鼓曲的演出现场,记者注意到台下几乎都是中老年观众,青少年几乎缺失。

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分析说,现在艺术形式众多,青少年的兴趣更多集中在电视和音乐上,鼓曲要想赢得这部分观众,不能一味埋怨青年人缺乏传统文化修养,不懂曲艺艺术,而应该从自身抓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大力进行曲艺革新。

要针对青年人的性格、兴趣和心理,创演符合青少年审美趣味的曲艺节目。

也就是说,曲艺不能消极地等待观众,而应该以积极的革新姿态去争取观众、赢得观众,以此切实促进曲艺的全面繁荣。

姜昆炮轰郭德纲:“主流与非主流”硝烟再起

姜昆炮轰郭德纲:“主流与非主流”硝烟再起

龙源期刊网 姜昆炮轰郭德纲: “主流与非主流”硝烟再起作者:来源:《新作文·初中作文指南》2011年第12期一句“我搞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他”,让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再次成为最受关注的名人之一。

姜昆日前到广州讲演,对郭德纲相声的流行表示了强烈的质疑:“现在郭德纲在网上闹那么多事情,在道德和伦理上出现这么多问题,我搞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他?”姜昆表示:“只要是演员,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就是公众人物,而公众人物至少有一半是不属于自己的,所以如何在社会生活中起到积极作用,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必须做到德艺双馨,没有道德作支柱,就永远瘸着一条腿。

”姜昆还表示:“早在2007年,我就向广大相声界同仁发起过一个倡议书,主题是自觉地拒绝低俗、庸俗、媚俗等相声界的‘三俗’现象。

当时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有个别相声演员却把‘反三俗’作为笑料,在演出中任意调侃,用戏谑的态度应对,对此我感到非常遗憾。

”他对恶搞经典、蔑视权威、曲解历史、丑化榜样等社会现象进行了批评:“如果我们生活在没有权威、没有偶像、没有榜样的时代,这个时代是悲哀的。

”(摘编自《钱江晚报》2011年10月10日)【点击运用】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娱乐时代,在各种艺术门类争奇斗妍的今天,我们或多或少都要接触一些有争议的文化产品。

诚然,姜昆与郭德纲从成长经历到相声风格都有着很大差异,姜昆对郭德纲的指责也未必全对。

但事实上,为了“笑果”好、包袱响,现在一些娱乐节目往往用颠覆伦理的做法去吸引人,或弄些网络软笑话,打各类擦边球,看上去倒还是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但仔细研究不过是抛弃艺术的精华,走低俗、媚俗路线。

【适用话题】娱乐的底线;艺术与道德;鉴别能力等。

姜昆的笑面人生

姜昆的笑面人生

姜昆的笑面人生作者:来源:《华声文萃》2019年第06期年近70的著名相声演员姜昆,至今身体仍像年轻人一样,除了参加一些义演活动外,还有许多重要的社会职务,如政协委员、中华曲艺学会会长、全国文联委员等,这均得益于他的养生方略。

姜昆和他的相声哥们总结出来一套健身经验,这就是“一二三四五健身法”。

“一”是一个中心:以身心健康为中心,有了健康就有了一切。

“二”是两个一点:糊涂一点(人不能太计较,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更应该开朗。

哈哈一乐,看开了,比什么灵丹妙药都有用,气顺生津,一顺百顺),潇洒一点(讲究点生活质量,物质消费上不要对自己太刻薄,散散步,旅旅游)。

“三”是三个忘记:忘记年龄、忘记疾病(病这东西不能琢磨,琢磨就能琢磨出病来)、忘记恩恩怨怨(心静如水,宽以待人,和睦相处,天人合一,就能充分享受人生)。

“四”是四个老:老窝、老伴、老友、老底儿。

由于工作原因,姜昆经常住饭店,所以姜昆说,在饭店的时候想家,这很正常,如果在家的时候想饭店,这人就不正常了。

老了看出老伴的重要。

你高高在上时会有许多朋友,而你落魄时拥有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五”是五个字:笑(乐观,没乐也找乐)、俏(适当打扮,年轻时可以不在意,到一定年龄一定要注意精神面貌)、跳(一定得有一项运动伴随自己,要上瘾,要专心)、唠(聊天)、掉(要学会“掉价”,在年纪上服老,在职位方面能上能下。

这条最重要)。

姜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比如,面对误解的时候,他的对策是:绝不把自己放到一个漩涡的中心里头。

1985年姜昆去兰州演出,由于现场没有麦克风,不能演。

但是观众不理解,把演员围起来连打带骂,最糟糕的是有媒体第二天就说:姜昆来兰州演出被围攻,据了解是由于饮料没上齐……这种情况,你就是有一万张嘴都说不清楚。

面对责难,姜昆什么也不说。

15年之后说出来,只是想说明一点:人受多大委屈,采取一个“忍”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宁人。

尤其是在矛盾当中,这是处理问题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姜昆:用“开怀大笑”享受健康生活

姜昆:用“开怀大笑”享受健康生活

2017.0914祝您健康提起姜昆这个名字,是和欢笑联系在一起的。

在很多人儿时的记忆中,黑白电视机里的姜昆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亮色,《如此照相》《虎口遐想》《我有点晕》等一系列作品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

平和心态 难得糊涂姜昆出生于北京一个清苦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小学老师,在母亲的童谣声中,姜昆对表演有了最初的概念。

贫穷是他对童年的第一印象,当时全家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

那时的少先队员要穿白衬衫、蓝裤子,但姜昆的裤子从来都不是蓝色的,不是洗得发白了就是打着各色补丁。

小时候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有天能穿上新的蓝裤子。

尽管生活十分拮据,身为长子的他却很懂事,牢记父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教导,从来不在物质上向父母提要求,只有一次例外。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姜昆和同学们去景山少年宫玩,眼巴巴地盯着进出少年宫背着乐器的孩子。

回到家姜昆对爸爸说:“我想考少年宫,长大了当演员。

”爸爸却犯了难,买一把小提琴要花两个月的工资,就是买一根笛子,全家也得好几天吃不上菜,所以只能拒绝了他的要求。

但姜昆并没有放弃,决定自力更生。

七月的北京,正是太阳最毒的季节,姜昆光着膀子,在酸臭的西瓜皮堆里淘金般地捡瓜子。

身边是苍蝇飞舞,头顶是烈日当空,实在晒得受不了了,就捡一块瓜皮扣在头上。

他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捡得越多,离少年宫就越近。

捡着捡着,突然一双熟悉的旧胶鞋出现在面前,原来是爸爸。

他抬头喃喃道:“我想考少年宫,所以捡瓜子卖钱。

”爸爸的眼角挂着泪水,良久才开口:“爸爸会想办法的,不要去捡这些脏东西了,你看看你哪里还有学生样,像个野孩子。

”为了省钱,姜昆报考了少年宫的戏剧班。

小学毕业后,姜昆打算去考中国戏曲学校,结果到了门口,又被爸爸拉了回来,因为家里觉得“花十年也不一定能出名,文艺饭太难吃了”。

考不了艺术院校,姜昆就立志自学成才。

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4岁的时候,姜昆在电影《白求恩》中客串了一个小八路,只有一个镜头,一句台词“洋大夫来了”。

常宝华:沧海一声笑

常宝华:沧海一声笑

常宝华:沧海一声笑作者:来源:《人民画报》2018年第10期2018年9月7日10点46分,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88岁。

常宝华的长孙、演员常远的工作室发布了讣告,如此表示:“常宝华先生临终之时神态安详,宛若熟睡,家人徒弟等皆随侍在侧,福满归去,未曾留有遗憾。

”“相声界又走了一位元老,欲哭无泪。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表达哀思,“常宝华先生一辈子追求相声的传承与创新,他留下的作品将永远地留在亿万观众的心里,他播撒的欢笑将永远地愉悦人们的生活。

”著名作家冯骥才如此评价常宝华:“一个永驻文艺史上的人物,感谢他留下有益于人们心灵健康的财富。

”走上相声之路在中国的相声界,常家、马家、侯家,是三大世家。

其中,常家从事相声行业的人数最多,高峰时曾有14位活跃在相声舞台。

常宝华的父亲常连安,是“常派”的家长。

大哥是常宝堃,艺名“小蘑菇”,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三兄弟被称为“二蘑菇”“三蘑菇”“四蘑菇”。

常宝华出生于1930年的天津,于8岁时走上相声之路。

那年,以卖艺为生的父亲常连安要常宝华弃学学艺。

当时家里正赶上老人过生日,常宝华不下跪不磕头,叫着:“我想读书,我要上学。

”父亲一个大耳刮子扇了过来,去厨房拎出空面口袋,让常宝华看:“老四(家里兄弟排行老四),咱得吃饭,难不成让你姐姐妹妹去挣钱养家糊口?”刚上了一年学的常宝华,从此辍了学,到父亲创办的“启明茶社”当学徒,随父亲和兄长常宝堃学习相声,并于次年登台表演。

那个时期,相声艺人的社会地位很低,对于年少的常宝华来说,也是阅尽了世间的刻薄、冷眼和侮辱。

有一次,13岁的常宝华与三哥常宝霆走进一家雕梁画栋的深宅大院里演出。

常宝华奇怪:“怎么没有观众?”旁边的人说:“让你怎么演就怎么演!你管他有没有观众!”常家哥俩面前没有观众,只是隐隐约约听到挂着竹帘子的屋内有“咯咯”的笑声。

小哥俩对帘而语,说得汗湿长衫,嘴角泛起白沫。

之后,他们得到的报酬是来自竹帘后的一个字—“滚!”1939年,常连安在北平(今北京)西單创办“启明茶社”,成为当时相声的大本营,在北平家喻户晓“。

告别收藏迷局,姜昆享受退休生活

告别收藏迷局,姜昆享受退休生活

告别收藏迷局,姜昆享受退休生活2010年11月19日,是姜昆人生的分水岭。

这天,60岁的他正式办理退休手续,离开了工作30多年的中国广播说唱团。

近些年相声市场不景气,退休后的姜昆鲜有演出机会。

短短一个月,姜昆就感觉自己苍老了好几岁,耳背了,眼也花了,迟暮之年的迷茫充斥心头。

妻子李静民小姜昆5岁,数年前从中国唱片公司退休,也曾经历过一段失落与不适的岁月。

她知道,退休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若调节不好,人很容易变得压抑、焦虑,甚至患上心理疾病。

丈夫奔波忙碌大半辈子,骤然间空闲下来,应该有一段适应过程。

接下来的整整两个月,姜昆每天吃过早饭都闷坐在书房里,不知道如何打发这一天的时光。

李静民看着心里着急,担心他憋出病来。

2011年1月25日,李静民给姜昆戴上帽子系好围巾,说:“咱们去珊珊(女儿姜珊的乳名)家,把小外孙接来,你就有事做了。

”小外孙陈博刚满4岁,非常可爱,姜昆一听脸上有了笑容,爽快地跟李静民一起出了门。

一见到姜昆,小陈博就奶声奶气地叫“姥爷”,往他怀里钻。

李静民向女儿女婿说明来意:“你爸整天窝在家里闷闷不乐,我想让他每天接送陈博上下学,做点事他心情可能会好些。

”姜珊有些为难:“妈,陈博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现在让你们接过去,我担心公公婆婆会有想法。

”李静民怕女儿为难,没有勉强,和姜昆一起黯然回了家。

次日早饭后,姜昆焦躁地在阳台上踱来踱去,李静民将他往门外推:“别把自己关在家里,出去走走。

”姜昆径直来到好朋友张铁林家。

张铁林正在工作室弓着腰用放大镜鉴赏一只花瓶,头也不抬地问姜昆:“听说你退休了,感觉怎么样?”姜昆语气黯然:“心里空落落的,感觉自己像个废人。

”“你得找点事做,否则日子怎么打发啊?”张家有一面墙上摆的全是古董,姜昆看了有所触动。

20世纪80年代,他也酷爱收藏,但因经济条件不允许,加上工作忙,便放弃了这个爱好,如今岂不是搞收藏的好机会?想到此,他擂了张铁林一拳:“你等着,我给你看几样东西。

相声的发展现状

相声的发展现状

相声的发展现状相声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自古以来深受人民喜爱,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相声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新的面貌。

首先,相声的表演形式趋向多样化。

过去相声主要以单口相声为主,相声演员通过自己的口才和表现力来表演,但是现在,相声已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如舞蹈、音乐、戏剧等,形成了跨界相声。

这种形式的相声不仅有传统相声的幽默和口才,还融入了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赏体验。

其次,相声内容逐渐趋于时尚化。

过去相声的内容主要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如人物形象、家庭琐事等,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相声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

现代相声关注社会热点,涉及到时政、社会问题等,增加了观众的关注度和实用性。

再次,相声表演的方式愈发注重创新。

过去相声演员大多采用传统的表演方式,如朗朗上口的口技、滑稽搞笑的动作等,而现在,相声演员开始注重舞台造型、服装搭配等细节,通过视觉效果来吸引观众。

另外,一些相声演员还会结合科技元素,使用投影技术、虚拟现实等,使演出更加生动和有趣。

最后,相声的观众群体也在扩大。

过去相声主要受到中老年观众的喜爱,但是现在相声已逐渐受到年轻人的关注。

相声节目在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上的普及,使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相声,对相声产生兴趣。

同时,相声演员也针对年轻观众的口味进行创作,使相声更贴近年轻人生活,增加了观众的黏性。

总之,相声作为一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呈现出多样化、时尚化、创新化的特点。

相声的发展与时俱进,既保留了传统的特点和魅力,又吸纳了现代的元素和观众需求。

可以预见,相声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吸引更多的观众,并在不断创新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2023年度虎口遐想姜昆梁左相声集看免

2023年度虎口遐想姜昆梁左相声集看免

2023年度虎口遐想姜昆梁左相声集看免
2023年的时候,虎口遐想姜昆梁左相声集正式上演。

这个节目的主旨是展示传统相声文化的魅力,以及在现代
社会中的发展与应用。

该节目由姜昆和梁左两位老艺术家
共同搭档,他们已经在相声界打拼了数十年,所制作的相
声节目极具传统特色和现代气息。

首先,他们的相声作品采用了传统的“对口相声”形式,通过言语交锋来展示相声的幽默和智慧。

他们的演出方式
非常自然和灵活,同时也充满趣味性和戏剧性。

无论是从
表演技巧上还是从内容上来看,他们都将观众带入了一个
非常温馨的氛围。

其次,虎口遐想姜昆梁左相声集也体现了传统相声文化
的创新和更新。

他们在演绎相声的时候,不仅使用传统的
技巧和艺术形式,还融入了新的元素和概念,比如现代的
文化网络、时政热点等等,使得相声呈现出更为丰富和多
彩的风貌。

总之,虎口遐想姜昆梁左相声集是一场充满了传统美学
和现代创新的相声盛宴。

无论是从演员的表演功底还是从
节目的制作质量上来看,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该节目
也可以让观众重新认识相声,深入了解这一文化形式的内
涵和特点,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相声文化。

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相声?

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相声?

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以其幽默诙谐的表现形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其中也存在着一些细思极恐的作品,让人不禁感叹相声在表现人性黑暗面上的独具匠心。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细思极恐的相声作品。

一、《黄鹤楼》《黄鹤楼》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和于谦合作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李大嘴的人在黄鹤楼上的一番经历。

整个相声充满了黑色幽默和讽刺意味,其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李大嘴与一位神秘女子的对话。

女子自称是黄鹤楼上的女鬼,向李大嘴讲述了她的故事,包括自己的死因以及对李大嘴的预言。

这一段对话充满了神秘色彩,让人不禁想起了恐怖电影中的情节。

二、《搬家》《搬家》是相声演员常宝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他搬家时的一些经历。

其中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他在新家发现了一个神秘的角落,里面放着一些奇怪的东西。

他开始对这些东西进行研究,却发现它们都与一位神秘的女子有关。

他发现这个女子竟然是他的前世情人,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浮出了水面。

这一段相声充满了神秘和诡异的气息,让人不禁感叹常宝华的创意和想象力。

三、《推销员》《推销员》是相声演员马三立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推销员在推销产品时的一些经历。

其中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他推销的产品——一种神奇的药丸。

这种药丸可以让人变得年轻,但是却有一个很大的副作用——变成了一只猪。

这一段相声充满了黑色幽默和讽刺意味,让人深思人类对于美丽和年轻的执着和追求。

以上三个相声作品,虽然都有着幽默诙谐的表现形式,但是却在其中融入了许多黑暗的元素,让人不禁感叹相声在表现人性黑暗面上的独具匠心。

这些相声作品也让我们深刻地反思了人类对于美丽、年轻和神秘的执着和追求,以及这种追求所带来的后果。

相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黑暗面。

相声演员们通过幽默诙谐的表现形式,让观众在欢笑中深刻地反思自己和社会,这也是相声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独特魅力所在。

为什么姜昆不唱太平歌词?

为什么姜昆不唱太平歌词?

姜昆是中国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他在相声界有着极高的声望和知名度,深受观众喜爱。

姜昆的相声作品中从未出现过太平歌词,这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为什么姜昆不唱太平歌词呢?
我们需要了解太平歌词的含义。

太平歌词起源于明朝,是一种民间音乐形式,通常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和对社会的期望。

太平歌词的歌词通常都是关于社会公正、人民幸福、国家安定等内容,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音乐形式。

姜昆作为一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他的作品通常都是以幽默和讽刺为主,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来表达对社会的批评和对人民的关爱。

相声作品通常都是以故事情节为主,通过对生活中的细节和人物的刻画来表达观点和思想。

相声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太平歌词有很大的差别,姜昆可能并不适合唱太平歌词。

姜昆的相声作品通常都是以当代社会为背景,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物的描绘来反映当代社会的问题和矛盾。

相声作品的内容和太平歌词的主题有很大的区别,姜昆可能更适合用相声的形式来表达对社会的批评和对人民的关爱。

姜昆的相声作品中并不缺乏对社会公正和人民幸福的关注和表达。

他的作品中通常都会涉及到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通过对这些现象和生活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相声作品和太平歌词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关爱,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姜昆不唱太平歌词可能是因为他更适合用相声的形式来表达对社会的批评和对人民的关爱。

相声作品和太平歌词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关爱,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姜昆的相声作品中也有对社会公正和人民幸福的关注和表达,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相声怀疑对什么都持怀疑态度

相声怀疑对什么都持怀疑态度

相声怀疑对什么都持怀疑态度相声作为中国传统的喜剧形式,以幽默搞笑的手法,善于反映社会现象,成为了广大观众喜爱的演出形式之一。

然而,近年来有一种现象逐渐出现在相声界,那就是相声演员对一切事物都持怀疑态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相声怀疑对什么都持怀疑态度的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相声艺术的影响。

一、相声怀疑对一切事物的态度背后的原因1. 深层社会问题的影响相声作为喜剧形式,倾向于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弊病。

当前社会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例如道德底线的缺失、权力滥用、虚假宣传等,这些问题成为相声作品中常见的对象。

相声演员持怀疑态度,恰恰是对这些社会问题的一种回应。

2. 媒体报道的影响现代社会,媒体成为了影响公众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之一。

媒体报道的普遍偏向性和虚假性导致了公众对信息的不信任。

相声演员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媒体报道的质疑,从而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3. 反思传统的价值观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传统的观念和价值逐渐被质疑。

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难免受到反思的影响。

相声演员持怀疑态度,不仅仅是对社会问题的反思,更是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二、相声怀疑对一切事物的态度的表现形式1. 对新闻事件的讽刺新闻事件是相声作品的重要素材之一。

相声演员以幽默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调侃和讽刺,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他们通过怀疑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背后的动机,揭示其中的虚假和利益的博弈。

2. 对社会现象的解构相声作品通常以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揭示社会现象中隐藏的问题和矛盾。

相声演员怀疑一切事物,对社会现象进行解构,从而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3. 对权威人物的戏仿相声演员以戏仿著名人物为乐,在荧幕之上,他们以怀疑的态度戏仿权威人物的形象,通过夸张的表演揭示权力在某些情境下的滥用和荒谬。

三、相声怀疑对一切事物的态度对相声艺术的影响1. 创作风格的丰富性相声怀疑对一切事物的态度拓宽了相声创作的道路,使得相声作品更具多样性和时代感。

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相声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讲究的是口技、幽默和艺术表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相声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但是,面对着现代化、市场化的冲击,相声的传承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本文将就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一、传承相声的传承始于明朝中期,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相声的传承不仅仅是手把手的相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传承的基础在于稳定的民俗环境和稳固的文化基础。

而这种传承方式在当今已经被市场和电子媒体破坏,相声艺术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无法逾越的难关。

徐峥、岳云鹏、杨九郎等相声演员都曾经提到过相声传承的艰苦,徐峥曾说:“我觉得现在相声一向传承的问题非常难解决,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没有时间去学和耐心去学。

我们现在生活的节奏,耐心是一个很好的词,但我感觉很少人都有耐心”。

目前,相声传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国家和地方政府也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来促进相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如江苏省镇江市通过实行相声专业课程,增加学生学习相声的希望。

另外,各大电视台也开始重视相声节目,把相声艺术的经典和新作品展示给观众。

二、创新相声的创新不仅仅是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也是通过崭新的创意和思想突破传统,实现艺术创新,进而吸引年轻观众的眼球。

相声演员刘宝瑞就曾通过创新的方式取得了成功,他在相声表演中使用了多种元素,跨界融合,诙谐幽默,使得观众在悠然的氛围中得到了启示和欢笑。

相声演员郭德纲则是用“段子”和“连环计”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很多小品都被年轻人称为“经典段子”。

传统的相声已经无法吸引到年轻观众的眼球,创新成为了必须的手段。

相声的创新不仅仅是手法上的创新,更是思想上的创新。

演员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上,以创作为手段,为相声注入新的活力和时代气息,引导观众感受和发现生活中隐藏的知识和乐趣。

三、传承与创新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一对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传承是相声创新的基础,而创新又是传承的必要条件。

相声一百年观后感

相声一百年观后感

相声一百年观后感
观看相声一百年后,我深感中国相声艺术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

相声以其幽默诙谐、讽刺时弊、寓教于乐的特点,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相声起源于中国,已有百年的历史。

从最初的“一人说事”,到后来的“双簧”,再到现在的“群口相声”,相声不断发展和创新,形式越
来越多样,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相声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如夸张、对比、反讽等,对社会现象、人性进行深入剖析和讽刺。

同时,相声也关注社会热点,通过幽默的方式传递正能量,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示和教育。

相声一百年中,许多优秀的相声演员留下了经典的作品。

他们的表演充满活力和感染力,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中。

他们的才华和创新精神为相声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观看相声一百年,我不仅了解了相声的历史和发展,也感受到了相声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相声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以其幽默诙谐、讽刺时弊、寓教于乐的特点,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相声将继续发展和创新,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和启示。

关于相声的书

关于相声的书

关于相声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相声的书籍推荐:
1. 《相声百年弄堂记》- 贾平凹:介绍了中国相声的历史、发展和演员的故事。

2. 《相声艺术论》- 侯宝林:详细介绍了相声的表演技巧、台词编排、语音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3. 《相声故事汇》- 郑洁:收录了相声经典段子和传统名家的故事,包括侯宝林、马三立、巩汉林等。

4. 《相声艺术研究》- 于迅:深入探讨了相声艺术的创作、发展、传承等方面的问题,对相声的内涵和形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5. 《相声发展史》- 马季:介绍了中国相声发展的演变历程,包括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重要艺术流派和演员。

6. 《相声笑谈》- 周宁:作者以自身的经历,讲述了相声的种种趣事和有趣的背后故事。

7. 《相声经典必读100段》- 赵本山:选编了赵本山的100段经典相声作品,包括《小沈阳到底是谁》、《成为太平公主的一辈子》等。

这些书籍涵盖了相声的历史、发展、表演技巧和经典作品,适合对相声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昆:百年相声的“忧与虑”
作者:张曼
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08年第12期
2006年,相声被列入北京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生存堪忧。

“网上盛传我筹到了5000万建相声博物馆的赞助费,真要有人掏钱,别说5000万了,就是500万我都立刻跪下给他磕仨头。

可是人在哪儿呢?如果我们这一代再不完成这件大事,相声很可能就断档了。

”在“相声百年展”新闻发布会上,相声演员姜昆毫不掩饰对相声未来的忧虑,出语惊人。

“姜昆跪求500万”随即与“相声百年展”开展的消息一起,成了各大媒体的标题。

即便如此,这噱头式的新闻仍然迅速地淹没在各色资讯中,“相声百年展”开展当天,除了一些媒体和受邀的嘉宾出席,场面颇为冷清。

比起展会上相声大师们发黄的老照片、大段的文字说明,出口处马三立先生笑容可掬的蜡像似乎更受欢迎,不时有人兴致勃勃地上前拉着马老的大褂袖口照合影……
从“撂地”到风靡全国
此次由姜昆领头筹备的“相声百年展”,展出了不少珍贵的实物和图片,力图呈现相声艺术从“撂地”(摆地摊说相声)开始到如今的百余年发展历程。

据考证,相声作为一门艺术成形于清朝末年,经过百年的师徒传承,才逐渐走进了茶社酒肆,成了一种平民化的娱乐形式。

早期的相声艺人们并无固定的表演场所,靠“撂地”为生。

姜昆曾这样介绍相声:中国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但老祖宗生活中怎么开玩笑,估计没人知道,不过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让人笑的玩意儿,那就是相声。

因为轻松幽默、贴近生活、形式又让人喜闻乐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声曾一度占据了中国广播电视的黄金时段,备受国人推崇,不少中国人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第一种喜剧形式便是“相声”。

那时候,为了听相声,收音机甚至一度成为了脱销产品。

也正是那年头,侯宝林、马三立、郭全宝、马季等老一辈优秀相声表演艺术家纷纷复出,姜昆和李金斗、侯耀文、师胜杰等一批青年相声演员得以走上舞台展露才华。

上世纪80年代成了相声普及全国的“启蒙时代”。

一些针砭时弊的优秀相声作品,如姜昆的《如此照相》、侯耀文的《财迷丈人》、李金斗的《武松打虎》等,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我们头一天说了一个段子,常常第二天就有观众写信给我们,问我们下一个段子要说什么。

许多相声里的词语,演出后第二天就能够流行。

”姜昆回忆道。

1983年,中央电视台开始举办春节晚会。

晚会举办伊始,相声就成了主打节目形式,风行全国。

那时已走红的姜昆和他的老师马季,担任了第一届春晚主持,并参与了创作。

姜昆从最开始初露头角的青年演员,迅速成长为著名相声演员。

“我要把一切都还给相声”
197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黑龙江建设兵团当兵的姜昆看到了中央广播文工团郝爱民、李文华说的相声,立刻被现场的气氛所感染,下定决心往相声上发展。

由于勤勉努力,加之自身的天赋,很快脱颖而出。

在一次汇报演出中,他幸运地被相声大师马季一眼看中。

马季费尽周折把他从部队调回了北京,收为徒弟。

那一年,姜昆刚满26岁。

成为师徒后,姜昆受到了严格而系统的专业训练,马季将自己在艺术上的领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姜昆。

那时候,马季告诫姜昆,“相声的笑料源于更高于生活”,于是,他按照老师的要求,先后到哈尔滨、青岛、江苏等地采风。

每到一处,都学着老师的方法,广交朋友、开座谈会、汇报演出、反复推敲写作相声段子,直到写出的作品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得到了听众的认可。

在马季的指导下,年轻的姜昆迅速在相声这个行当里站稳了脚跟。

那些年里,他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成绩斐然,被评为全国十大笑星之一。

连续17年,“笑星”姜昆都按时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几乎成了春晚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1985年,在从北大荒调回北京仅仅几年之后,姜昆就当选了中国曲艺家协会(下称“曲协”)的副主席。

同年,他又接替他的恩师马季,担任了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的职务。

90年代后期,走到艺术生涯巅峰的姜昆开始反思相声的生存现状和出路,转换角色,从台前走到了幕后,发挥自己在曲协的作用,把大量时间放在了相声艺术和其他传统曲艺的推广上,履行自己作为相声传承人的责任。

在筹办此次“相声百年展”之前,年近花甲的他一直在奔波:办相声网站鲲鹏网,收集整理大量相声文物,编辑中国相声珍贵的权威性资料《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创作中国相声教科书——《姜昆相声集》,举办“优秀相声人才研修班”亲自给学员上课……
问及是抱着怎样的想法去做这些事情时,他说:“相声给了我一切,我要把一切都还给相声。

没有马季老师,就没有现在的姜昆。

我应该学我老师的样子,把年轻人带领到这个舞台上,看他们茁壮成长。


笑星的“忧与虑”
另一个促使姜昆这些年着力培养新人的重要原因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相声逐渐被主流媒体边缘化,加之侯宝林、马季等大师的离去,相声艺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低谷,正慢慢从荧幕上消失。

从30年大发展一路走来的他,显然意识到了相声所面临的危机。

“我希望在老艺人相继离开我们的时候,千万不要带走更多的东西,他们的离去把他们的才华、知识积累都带走了,我们已经感觉到了莫大的损失,承受不住了。

”他说。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春节晚会上的相声节目越来越少,到2008年,只剩下《疯狂股迷》这个相声节目,相比之下,同类的小品则火爆得多,占了6个。

“最逗的是,相声越来越不逗了”成了人们调侃相声创作每况愈下的流行语。

其实,早在新人新作不断涌现的上世纪80年代,姜昆就曾有过这样的忧虑。

1985年,他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的文章《忧与虑》中写到:“我过去创作一段相声,深入生活,搜集素材,构思命笔,排练演出,反复修改,最后录音录像。

《如此照相》写了半年,《诗歌与爱
情》写了8个月。

现在演出倒一天比一天多,一年中居然分不出‘热、淡季'了。

我担心自己能不能适应人们对相声热切要求的形势。


事实证明,彼时忧虑并非杞人忧天。

此后的10年里,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各种质量并不高的相声大赛越来越多,组织者的功利性也日益凸显,演员则忙于赶场和致富。

在姜昆看来,“相声是时代的产物,紧紧地跟时代相结合”,如今相声“不逗了”,观众不爱听了,其实也多是源于相声从业者、观众,乃至整个社会的浮躁,创作者浮躁到不深入生活,观众则“浮躁到不愿意听更多的铺垫,就想听那个最精华的部分”。

不过,面对“相声百年展”上记者的采访,神色疲惫的姜昆还是站在镜头前扯高嗓门说道:“希望大家不要担忧,整个相声队伍是非常团结的,相声事业一定是发展的,很可能受到如今多元文化的冲击,跟时尚有点接不上,但是我相信相声不会太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