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提纲
环境管理体系复习提纲(-综合版)
一、掌握以下概念(1)环境因素(例如污水排放,烟气排放,噪声排放,废弃物排放,能源资源的排放)(2)环境影响壤,河流,造成污染,进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组织活动、产品服务和环境因素、环境影响间的关系】活动、产品、服务——环境因素——环境影响——人类受害/受益例如:空调制冷——CFCs排放-—臭氧层破坏——皮肤癌、白内障、鼻腔癌空调制冷——冷空气供应——维护人体健康(3)环境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用以来制定和实施环境方针,管理环境因素。
解析:1。
管理体系目的:建立方针和目标,定义:是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的集合2。
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了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4)环境目标:组织根据自己的环境方针规定的自己要达到的总体环境的目的。
解析:1.环境目标根据环境方针制定,在它规定的框架内,针对组织具体的运行活动,全面制定目标,为组织明确了环境方面的具体追求目标。
2。
环境目标在环境方面的追求具有可测量性,既有具体现实意义,又富有挑战性,激发全体员工为之努力的积极性。
3。
环境目标应成为组织的每一有关职能层次人员的追求目标,因此环境目标应针对组织确定的总目标,结合各自的业务实际进行展开分解,并进行管理,确保环境目标的实现.(,为实现环境目标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规定的绩效要求;他们可使用与整个组织或其局部。
解析:1环境指标根据环境目标制定,是具体规定的环境绩效要求。
2。
环境指标适用于整体或局部3。
环境指标具有可测量性,便于检查、比较、评价、以保证环境指标的要求。
(6)环境绩效:组织对其环境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结果。
解析:1。
“环境绩效”是指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结果,是根据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及其要求对环境因素进行管理所追求的测量结果,例如:排放的废物含量、用于污染预防的投资、措施等(如在环保设备使用和维护、采用污染防治技术、进行培训等方面的投资)2.环境绩效“可测量”的范围:不局限于仪器设备测量出来的数值,只要求是能与设定的评价准则进行衡量得出来的结果。
环境管理学重点
环境管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环境管理的主体(课本P17-P23):①政府:作为社会公众事务的管理主体,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的行政机关。
政府能否妥善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工作: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立必要的环境管理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规划、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参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
②企业:企业环境管理的第一层次要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众要求;第二层面的要求,承担环境管理在内的社会责任;第三个层面的要求,做到既创造经济效益,又保护环境。
③公众:是环境问题的最终承受者,也是环境管理的最终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
2.环境管理的对象(课本P17-P23):①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考虑: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以及施政法制化。
②企业:企业自身加强环境管理;政府加强对企业行为的调控;公众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监督。
③公众:自身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政府加强对公众环保教育;企业提供绿色产品引导公众。
3.环境管理的内容(课本30-32):4.①按管理领域分:其主要内容为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以及水体、大气、土壤、噪声、辐射等污染物的管理;5.②安环境物质流划分:区域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
6.环境管理思想方法演变(课本P26-P27):①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意志力污染为主要的管理手段②把环境管理做诶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③把环境管理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已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1.可持续发展三原则(课本36):①持续性原则②公平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2.物质运动层次的三个子系统(课本42):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环境生产子系统。
3.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课本43):4.三生共赢原则(课本68):把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定位于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生态改善。
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文本资料
环境管理学课件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第六章废弃物环境管理第七章产业环境管理第八章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第九章中国和外国的环境管理简介第十章全球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管理学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 36 实验学时:0学分: 2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学概论,环境生态学等环境基础课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中国的环境管理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上解决环境管理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基本题,为今后从事各领域的环境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专业选修课,拟采取以下形式进行教学:1.课堂讲解、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启发式理论教学;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查资料,互相探讨;3.安排学生去环保局了解目前的环境管理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管理的内容、手段以及基本理论有系统的认识,熟悉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以及11项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对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有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管理有一定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环境管理的概念、对象、内容及手段重点、难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第二章环境管理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重点、难点:1、三种生产理论、界面活动控制论和协调理论在实际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2、环境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原则和双赢原则并能对具体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分析。
环境管理培训教育
环境管理教育培训提纲秦永佑一.环境管理的意义加强环境管理,就是要求我们保持作业环境(如办公室、生产场所)环境整洁、有序、无毒无害,给作业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确保作业人员身体健康。
实现安全生产,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保证安全生产,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职业病的危害。
同时安全舒适工作环境,能给作业人员良性心理刺激,使作业人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和避免工伤事故的发生。
我们拿生活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我们到餐厅酒楼就餐,优美、清洁、舒适的就餐环境,就餐心情好,吃得有味,良性刺激消化系统,人体更易吸收,脏乱差的环境味口大减,营养也不易吸收。
二.介绍作业环境的定置管理1.概念定置管理是日本总结的管理方法,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的重视和欢迎。
所谓定置管理就是:对生产场所(包括办公室)中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一门专门科学管理方法。
以物(机械设备、厂房、原材料、成品、工具等)在场所的科学定置为前提,以完整的信息(符号、示版图)为媒介,实现人和物的有效结合为目的,通过对现场的整理、整顿、把生产中不需要的物品清除掉,需要的物品放在规定的位置上,使其随时可得,(比如车工的卡、尺、车刀等)促进现场文明化,科学化,达到高效、优质、安全生产。
目的就是消除人的无效劳动,防止、避免生产中不安全因素,为生产者以最少时间最低成本生产出合格产品创造条件。
我们看到有的工厂没有定置管理,不要说物摆放混乱,就连工艺流程也不合理,使物逆向流动,半成品又倒回原先的车间再加工。
2.内涵分析现状、优化配置、规定位置是三个基本内涵3.定置管理对象体系⑴.各级职能管理人员的工作范围定置;⑵.生产场所功能区的分布定置;⑶.设备及安全装置定置;⑷.工具、工具箱放置位置定置;⑸.物流路线、装卸过程、运输定置;⑹.安全标志、安全色、目视管理信息定置;⑺.存贮物品种类、位置、存放方式定置;⑻.操作行为、动作、作业方式、职责定置。
(完整word版)《环境管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管理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通过系统地介绍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环境管理的思想、原则及方法,要求学生能准确认知环境管理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现行的环境管理的政策、制度,深入领会环境管理的三大基础理论和经济原理,牢固掌握环境管理手段的基本类型、政策目标、调控原理、适用领域、效果制约因素,使学生树立起环境管理的观念思想,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来认识环境保护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环境管理手段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综合能力。
本课程支撑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要求3、6、7、8和11。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1、环境管理的概念2、环境管理的主体、对象和内容3、环境管理的学的形成与发展习题要点: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掌握环境管理的概念、目的及任务;理解环境管理的各种职能和手段,掌握不同管理手段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环境管理学的基础理论1、系统论2、控制论3、三种生产理论概述4、界面活动控制论5、冲突协同理论6、生态与环境经济学理论7、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习题要点:掌握环境管理三大基础理论,理解三大基础理论构成的环境管理方法论体系;熟悉并掌握环境管理的界面活动控制论和冲突协同理论,并对其在实际环境管理中得应用进行分析;了解并熟悉生态经济学以及环境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理解并掌握环境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原则和双赢原则并能对具体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分析.第三章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1、环境管理的对象与职能2、环境管理的分类3、我国环境管理基本制度习题要点:理解环境管理的分类;熟悉并掌握我国现行环境管理的各项基本制度,以及这些管理制度的管理目标以及具体的管理措施和程序并能熟练地进行案例分析.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和手段1、环境监测2、环境标准3、环境预测4、环境评价5、环境规划6、环境管理的法律和社会保证习题要点: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掌握环境监测的特点和分类,熟练掌握环境监测的程序和方法;理解环境标准的定义和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掌握环境标准的分类以及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理解环境预测的概念并了解其基本原理,掌握环境预测的工作程序;理解环境评价的定义,掌握环境评价的工作程序和方法,理解环境评价的分类标准;熟悉掌握环境规划的的概念、基本特征、原则及作用; 了解环境保护法制的概念和作用,明晰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及使用范围。
环境管理学复习大纲
环境管理学复习大纲名词1、循环经济:2、环境问题3 、共赢原理4、环境生产:5、清洁生产6、废弃物7、产业活动8、环境废弃物:9、ISO14000标准环境管理体系:10、全球环境问题:11、界面:12、城市环境管理:13、政府产业环境管理:14、生态城市:15、环境管理信息系统:16、环境标准:17 二次污染18、个体行为:19、环境质量20、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21、可持续发展22、生物多样性23、固体废物:24、环境管理学25、环境管理:问答1、针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借鉴其他国家的环境管理谈一谈你对我国环境管理的认识。
2、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及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3、中国环境保护的三大基本政策是什么?其中哪一个是核心政策?4、政府产业环境管理的意义与作用?5、农村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应如何解决?6、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7、农村环境的特点以及管理落后的原因?8、ISO14000的特点?9、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10、流域环境问题以及管理的基本原则?11、什么是三种生产?在管理中有什么作用?12、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三个方面的特征。
13、我国政府对行业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有哪些?14、什么是环境标准?我国环境标准有几级几大类?15、分析政府产业环境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16、试述固体废物具有潜在性、长期性、灾难性的危害特点。
17、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18、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哪几个方面?19、为什么说固体废物具有资源和废弃物的相对性?20、土地资源的特性是什么?21、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有哪些?22、我国目前主要的城市环境问题有哪些?原因何在?23、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的应用主要有哪些?24、简述冲突协同原理的内涵?25、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特点是什么?26、分析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的内涵及其联系。
27、什么是清洁生产,其内容有哪些?28、从环境管理学和城市管理学的角度,谈谈你对生态城市的理解。
《环境学》提纲
《环境学》提纲环境学提纲第一章1. 环境的概念、分类(大中小尺度的类型及其所要关注的环境的内容)环境——指的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因素(包括物质、能量和条件)的综合。
2.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① 影响之一: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城市地表覆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与性质,从而影响大气的物理性状。
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人工释放热能(能源消耗)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
城市人口与建筑物的集聚以及人类活动(工业、交通、生活等)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改变大气环境组成,造成空气污染。
城市不同高度、体积的建筑空间形态对风速、通风路径和地表温度产生影响,进而对城市空气流动产生影响。
② 影响之二: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小气候等加剧区域性降雨,增加了区域降水量以及地表径流量。
城市下垫面不透水层的增加,加大地表径流量。
城市人口、产业集聚,引起城市用水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降。
城市生产、生活等所产生的污水排放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尤其污染物排放经地表径流和地下管网加剧对河流水面的污染。
结合海绵城市分析问题对海绵城市的解释: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对海绵城市工作原理作出说明:“海绵城市”通过对现有绿地、河湖及道路系统、小区绿地和分散式排水管网进行系统整合,充分利用绿地、河流等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蓄功能,提高城市的渗水能力,从而达到防洪排涝的目的。
③ 影响之三: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人口密集、居住与休闲活动空间不足;空气污染、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问题;交通拥挤、公众出行问题;绿地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景观破坏;就业、医疗、卫生与教育服务压力等;3. 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的地理学视角:环境规划是指为协调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管理--大纲---精品资料
《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管理学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总学时: 30 讲课学时: 30 实验学时:0学分: 2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学概论,环境生态学等环境基础课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中国的环境管理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上解决环境管理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基本题,为今后从事各领域的环境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专业选修课,拟采取以下形式进行教学:1.课堂讲解、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启发式理论教学;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查资料,互相探讨;3.安排学生去环保局了解目前的环境管理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管理的内容、手段以及基本理论有系统的认识,熟悉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以及11项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对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有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管理有一定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环境管理的概念、对象、内容及手段重点、难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第二章环境管理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重点、难点:1、三种生产理论、界面活动控制论和协调理论在实际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2、环境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原则和双赢原则并能对具体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分析。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重点、难点:1、环境管理的三种政策方法的应用及这些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2、对于不同的行为主体(政府、企业、个体),具体的政策方法。
第三章(补充) 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重点、难点:运用环境管理11项制度进行案例分析。
企业环保管理提纲PPT
详细描述:企业应建立环保监控 和检测机制,对污染排放、环境 质量等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各项 环保措施的有效实施。
环保绩效评估
总结词:评估效果
详细描述:定期对环保管理措施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 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持续优化企业 环保管理流程。
PART 04
企业环保管理工具与技术
REPORTING
环境影响评估
总结词
环境影响评估是企业环保管理的重要工 具,通过对项目或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 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为企业决策提 供科学依据。
VS
详细描述
环境影响评估主要包括项目识别、现状调 查、预测评价、公众参与和结论建议等步 骤。通过评估,企业可以了解项目或活动 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 施进行预防和减缓。同时,环境影响评估 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与环保部门沟通的依据 ,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企业环保管理提纲
汇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可编辑
2023-12-15
REPORTING
• 企业环保管理概述 • 企业环保管理的核心概念 • 企业环保管理流程 • 企业环保管理工具与技术 • 企业环保管理挑战与解决方案 • 企业环保管理案例研究
目录
PART 01
企业环保管理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企业环保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制定并执行环保政策、采取 环保措施、加强环保教育等方式,实现资源节约、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管理 活动。
环保风险评估
总结词:识别风险
详细描述:企业需要对生产、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进行全面评估,识别潜在 的环保风险源。
环保措施实施
总结词:采取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主要概念1.环境管理: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2.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内容的科学。
3.冲突协同论:是指在人类社会理性行为的作用下,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将冲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充分发挥冲突的积极性作用,限制冲突消极作用的发挥。
4.环境规划模型:是在环境模拟、预测和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5.环境绩效评估:在ISO14031中定义为审查组织环境因素的工具,以决定目标是否能够达到,其目标是获得信息,使管理层能决定必要的行动。
6.共赢原理:是指在制定处理涉及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方利益去保障另一方获利。
7.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通过编制一个系统的物资投入与产出的清单记录,来评价与这些投入产出有关的潜在的环境影响,并根据生命周期评价的目的解释清单记录和环境影响的分析结果。
8.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9.污染物总量控制:对排放标准难于达到国家所规定标准的地区,通过对排放设施所产生并通过排出口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总量所作出的最高允许限制以控制污染物排放的一项制度。
10.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与其相关联的经济活动。
11.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该原则包含两个相关联的内容,即共同的责任和有区别的责任。
共同的责任是指由于地球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各国对保护全球环境都负有共同的责任,都应该参与全球环境保护事业。
有区别的责任是指各国虽然负有保护全球环境的共同责任,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环境问题应负有的责任是有区别的。
12.三种生产理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于世界系统(环境-社会系统)中物质流动通畅并保持良性循环。
把世界系统的物质运动分为三大“生产”活动:人的生产、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并致力于探讨三种生产活动之间和谐运行的理论和方法。
13.环境预测模型:常指环境数学模型,是用一个或一组数学方程来表示所预测的环境社会因素随时间变化的形式或环境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来计算环境社会系统未来的变化与状态,达到环境预测的目的。
14.环保产业:是以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目的的产业群,包括水处理业、垃圾处理业、大气污染防治业,环保设备制造业、环保服务业等,广义的环保产业还包括从事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等工作的行业,如水资源保护、绿化造林等。
15.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16.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17.污染者负担原则:是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的损失由排放污染物和造成破坏的组织或个人承担的一项环境管理的原则。
18.无过失责任制度:指一切污染危害环境的单位或个人,只要对其他单位或个人客观上造成了财产损失,即使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也应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
19.环境绩效管理:是一种在环境信息公开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的环境管理手段,是根据已经公开的环境信息,对政府、企业或公众的环境行为或环境绩效进行议论、评议、评价、对比、奖励的过程。
是对环境信息的二次加工。
20.环境管理信息系统(EMIS):它是一个以系统论为指导,通过人-机结合收集环境信息,通过模型对环境信息进行转换和加工,并据此进行环境评价、预测和控制,最后再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实现环境管理的21.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
环境统计包括为了取得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各项工作。
22.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构接受政府或其它有关机构的委托,依据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对排污企业的污染状况、治理状况以及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监督,并向委托人提交书面报告和建议的一种活动。
23.问卷调查方法:通过设计、发放、回收问卷,获取某些社会群体对某种社会行为、社会状况的反映的方法。
24.案例分析:提供一段背景资料,然后提出问题,在问题中要求阅读分析给定的资料,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或做出决策,或作出评价,或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意见等。
25.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
26.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
27.直接使用原则:欧盟环境法直接效力于成员国国内法律秩序,欧盟各基础条约中的某些条款和各机关所制定的法令在成员国中直接适用,不必事先采取立法措施。
28.环境基准:在制订环境标准时,必须首先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对人体、生物以及物质财富等的危害影响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污染物剂量、效应之间的相关性。
关于这种相关性的系统资料称为环境基准,它是制订环境质量标准的重要科学依据。
29.限期治理:指对现已存在的危害环境的污染源,由法定机关作山决定,令其在一定期限内治理并达到规定要求的一整套措施。
30.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为依据,在城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科学的、定量化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标体系,把城市各行各业、各个部门组织起来,开展以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统一为目标的环境建设、城市建设、经济建设,使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化。
二.简答题举例1.简述中国环境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历程。
(1)把环境问题当作技术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
环境管理原则是“谁污染谁治理”,政府管理机构设置、法律上、技术上、理论研究上→没能从根源上解决环境问题。
(2)把环境问题当作经济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
环境管理原则是“外部性成本内部化”,认识到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和小修小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把环境问题当作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
《我们共同的未来》、《里约宣言》中的“可持续发展”发展观,LCA,MIP(单位服务量的物质强度)使人类进步到有意识地探索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路。
2.在实际环境管理中怎样运用界面活动控制理论。
(1)正确判定界面:梳理出与该环境问题相关的、同一层次上的系统,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方式和相互作用关系;(2)全面掌握不同系统在界面上的活动及其价值目标;(3)准确把握协调的“度”。
系统各方均可接受的利益分配点。
3.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生物生境的破坏;(2)环境污染的破坏;(3)水工建筑、采矿等经济活动的破坏;(4)过度捕杀、捕捞、偷猎等的破坏;(5)外来物种入侵的破坏。
4.简述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控制污染源的排放浓度,其指标一般分三类:综合指标、类型指标、单项指标。
(2)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控制。
总量管理实施的关键在于排污总量的正确分配和合理调节。
实际工作中包括:①排污申报;②总量审核;③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
(3)环境综合整治:从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整体功能出发,运用综合的对策、措施来整治、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以协调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
(1)遵循的原则:遵循经济、社会、环境三大子系统的协同,不同部门、行业之间的利益协调,各类生产、生活全过程的环境审计,各单位之间双赢几大原则。
5.美国环境管理的制度和策略有哪些?制度:(1)EIA制度 (2)许可证制度 (3)排污交易制度策略:(1)增加政府环境保护经费的投入;(2)完善环境法律体系; (3)加强环境管理的研究;(4)大力开展环境教育:①环境教育教师培训项目②环境青年总统奖③国家环境管理研究网络④部落土地环境科学奖学金项目⑤环境教育奖⑥全美环境教育和培训基金会。
6.中国解决国际环境问题的原则立场是什么?(1)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在保护环境的国际合作中,必须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需要。
(3)应明确导致目前地球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责任和治理这一问题的主要义务。
(4)在国际环境保护合作中,应充分尊重各国主权,互不干涉内政。
(5)应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有效参与。
7.环境标准制定的原则是什么?(1)保障人体健康是首要原则;(2)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效益的统一;(3)综合考虑各种类型的资源管理;(4)要与国内、国际标准和规定相协调。
8.环境管理的实证研究方法有哪一些?①实验法②问卷调查方法③实地研究方法④无干扰研究方法⑤案例研究方法9.环境管理的八项基本制度是什么?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②“三同时”制度③排污收费制度④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⑤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⑥排污许可证制度⑦限期治理制度⑧污染集中控制制度10.简述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制定企业环境政策(2)建立企业内部管理体系(3)绿色设计制造和绿色营销(4)治理废弃物、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5)企业环境报告书11.简述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和意义。
(1)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地”;(2)各种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物种的天然贮存库;(3)科学研究的基地和教学的场所;(4)是进行自然保护和环境教育的天然博物馆和讲坛;(5)某些自然保护区可为旅游提供一定的场所;(6)在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作用。
12.试述开发区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1)开发区生态环境受冲击严重,变化剧烈,一般不易恢复;(2)开发区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3)开发区的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复杂;(4)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自然资源利用率下降;(5)缺少针对性强、明确可操作的环境管理办法。
13.简述日本环境管理的经验和特点。
日本环境管理的制度和基本策略(1)基本制度:①EIA制度②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③无过失责任制④公害纠纷处理制度设置中央公害审查委员会,颁布《公害等调整委员会设置法》。
纠纷的处理方式:斡旋、调解、仲裁、裁定等方式。
(2)基本对策:①加强环境法制②加强环境监测和科学技术研究③加强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④大力治理污染源⑤加强环境教育。
(3)日本环境管理的特点:①具有健全的环境管理机构;②对法律进行适时修改,以适应环境管理的需要;③以环境标准作为政策的目标和手段;④地方政府行为超前于中央政府;⑤企业环境管理重在“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