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合集下载

环境管理学部分(考生整理版)

环境管理学部分(考生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一、环境问题(一)分类: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因素;次生环境问题——人为因素(二)根源:不正确的三观(自然观、人-自然关系观、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观念)二、环境管理概述(一)定义(叶文虎):环境管理是运用多种手段更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观念,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业)(二)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定义:宏观环境管理是从参与综合决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其实施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微观环境管理是从执法监督入手,解决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破坏问题。

(三)根本目的(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根本)(判断对错)2、调节环境行为(直接)(判断对错)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具体方法和实践)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最终目标)(四)三大主体:1、政府(主导性力量)2、企业(既与政府、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重要和实质性的推动作用)3、公众(最终决定作用)(五)三大对象: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六)环境管理的内容:(按环境物质流划分)1、自然资源环境质量管理(起点和首要环节)实质是管理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各种社会行为,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

2、产业环境管理(重要方面)3、废弃物环境管理4、区域环境管理(核心、工作重点和中心)区域环境管理可以看作是前三类环境管理在某一个特定区域的综合或集成。

三、环境管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

2、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思想和原则变为“外部性成本内在化”、最重要的进步是认识到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斯里约热内卢召开并通过了《里约宣言》,这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考试重点(含题目和答案)【重点修改版】2023年修改整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考试重点(含题目和答案)【重点修改版】2023年修改整理

§1 环境规划与治理概述1 P.19 1什么是环境治理?如何理解其内涵?答:环境治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阻碍。

环境治理的内涵是规范和限制人类的观念和行为。

2 P.19 2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答: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治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 在时刻、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治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爱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爱护方案,其目的是在进展经济的同时爱护环境,使经济与社 会协调进展。

环境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爱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3 P.19 3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治理的关系。

答: 规划职能是环境治理的首要职能。

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治理的共同核心。

环境规划与治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4 P.19 8简述环境规划与治理的基本任务。

答:环境治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文化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只有转变了过去那种视环境为制服对象的文化,才能从全然上 去解决环境问题。

从那个意义上来讲,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规划与治理的一项长期的全然的任务。

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这三种行为都大概会对环境 产生不同程度的阻碍。

因此,调整人类社会行为,提倡环境友好型行为是环境规划与治理的基本任务。

5 P.19 10说明环境规划与治理的要紧内容,并归纳本书的基本框架。

答:1 环境规划的内容(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程序、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环境评价和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和比较以及环境规划的实施。

(2)流域水环境规划:包括水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爱护目标、水环境质量目标、流域水环境操纵规划等。

(3)都市环境规划:包括都市大气污染操纵规划、都市水环境规划、固体废物规划治理、噪声污染操纵规划等。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P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狭义)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一、政府(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

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

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

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

管理学(第三版)-重点复习资料

管理学(第三版)-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是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带领人们既有效果又有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是协调〞,是带领人们去实现目标,绝不是把人管住;管理活动既追求效率,又追求效果;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所构成的,这些活动称为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的职能就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从事的活动或者发挥的作用.从职能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管理活动视为由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大职能所构成的一个过程.计划就是要明确的目标以与实现目标的途径或者方案.组织就是对实现目标所需活动的分工和协作.领导是指管理者影响组织成员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控制就是通过测量来发现或者预见偏差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以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管理的性质:1 、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管理是由于有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 因此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2 、管理的普遍性3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的科学性表现在,管理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研究、探索和总结, 已经逐渐形成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客观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为指导管理实践提供了基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人们利用这些管理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判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和丰富.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没有实践则无所谓艺术.如果只凭书本知识来开展管理,无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无视灵便运用理论的能力,则注定是难以有效的. 这从意义上说,管理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管理工作要利用经过整理的基本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灵便性地运用,才干取得预期的成效.因此,没有理论指导的管理活动只能是碰运气,而只靠书本原理来进行管理又难免纸上谈兵, 必须懂得如何在实践中运用.高超的管理艺术离不开对管理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二者的有效结合才是成功的重要保证.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的研究指出需具备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第二章古典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韦伯的组织理论〕一、泰罗与科学管理理论1911 年,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科学管理之父1 、四条基本原则:〔1〕确立每项工作的科学的工作方法〔2〕合理地选择工人,做到人适其事〔3〕教育、培训、强化工人以使他们按照科学方法来工作〔4〕管理当局与工人精诚合作, 共担工作和责任.科学管理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1、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2、用严密的科学调查和只是代替旧的依据经验、习惯和个人判断去处理各项工作的做法.其他代表人物:卡尔乔治巴思、亨利甘特、吉尔布雷斯夫妇二、法约尔与其管理过程理论法约尔欧洲贡献给管理运动的最杰出的人物〞管理过程之父法国人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一〕六种基本活动:1 、技术活动2 、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4 、安全活动5 、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项职能活动] 〔二〕14 条管理原则:1、分工2、职权与职责3 、纪律4、统一指挥5 、统一方向6、个人利益服从整理利益7 、报酬8、集中9 、等级链10 、秩序11、公平12 、保持人员的稳定13 、首创精神14、团结精神法约尔特殊强调管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可以通过教育使人们学会管理并提高管理水平霍桑实验在一定程度标志着人际关系学说的确立乔治埃尔顿梅奥、原籍澳大利亚出版了 《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题出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 新观点,1 、工人是 社会人〞 ,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 经济人〞 . 韦伯认为:这种 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人们进行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 三、韦伯与其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马克斯韦伯 组织理论之父〞提出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代表作 《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者职位而不是个人或者世袭地位来管理.主 X :组织是以权力为基础的,通过权力而产生秩序,消除混乱.权力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前提. 三种类型的权力:即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和基于法律和理性的权力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具有如下特征:1、明确的分工 2 、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正规化的人员任用 4、职业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和纪律 6、非个人的人员关系.是达到目标、提 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 一、人际关系学说与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的早起贡献者〔1〕罗伯特.欧文,他提出理想的工作场所的设想,并主 X 花钱改进劳动力的状况是一种明智 的投资.此外,他还注重对工人的行为教育.现代管理中的行为学派公认欧文为其先驱者之一. 〔2〕雨果.孟斯特伯格,他在 《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中强调他的目标在于发现: 1 每一个人 的心理特性和他适于做社么工作2 处于什么心理状态下才干使每一个人达到最高效率3 用什么 样的方式刺激、诱导人们进行生产以达到最满意的产量或者最高效率.〔3〕玛丽.帕克.福莱特,她最早认识到应当从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的角度来观察组织的学者 之一,提出了更多的人员导向的概念.她认为组织应建立在群体道德基础上,管理的本质就是 寻求合作.领导不是对他人的统治和支配,而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相互影响.〔4〕切斯特. 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由人们故意识地加以协调的各种活动的系统.四个条件:1、理解这个命令 2、认为这个命令同组织的目标是一致的 3、认为这个命令同自 己的个人利益是符合的 4 有执行这个命令的能力. 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 信息的联系,还指出,金钱并非刺激积极性的 惟一动力,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要,其所形成的动力对效率有更大影响.2、企业中除了 非正式组织〞 ,这种非正式组织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 , 满足度〞 ,来提高人们的 士气〞, 三、行为科学理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四方面〕 1、关于人的需要和动机的理论 2、 关于管理中的人性的理论 3、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 4、关于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与人与人的 关系的理论权变管理理论核心就是力图研究组织的个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 以与组织和它所处的环 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 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最合适的管理模式、 方案或者方法.美国卢桑斯《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1、过去的管理理论可分为:过程学派、计量学派、 行为学派、行为学派和系统学派 2、权变管理理论强调考虑环境变数与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 术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所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够有效地实现目标 3、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非正式组织产生于 与工作有关的联系中,具有特定的认知、习惯和准则.对正式组织有两面性, 既有不利的影响, 也肯能促使组织的效率得到提高. 二、梅奥与霍桑实验 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领导要倾听下属意见,善于与下属沟通摆布着成员的行为.3 、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增加员工 式组织〞之外,还存在 . . .从而 由于 具有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这种无形组织有它的特殊的感情、规 X 和倾向 正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这是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环境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可分为普通环境〔社会、科学技术、经济、等〕具体环境〔供应商、顾客、竞争者〕内部环境基本都是正式组织系统〔组织结构、决策程序等〕它的各个变量与外部环境各变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权变理论的缺陷在于,它没有提出统一的概念和标准,未能形成普遍的管理职能,使得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者们感到难以把握.管理有规律,管理无定式:通过分析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对管理的认识有规律可循,可以分析、总结、归纳、提炼、借鉴、学习、共享.但是,管理又没有定式可循,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所以我们要权变,要最大限度地活学活用,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规律反应管理的科学性的一面.无定式反映了管理的艺术性的一面. 因此,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第三章计划:明确所追求的目标以与相应的行动方案的活动,就是管理的计划职能.目标管理:要求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商议,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 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评估和奖励每一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成果管理和自我控制. 对管理者的管理〞目标管理的特征:1、目标管理是参预管理的一种形式2、强调自我管理、自我控制.3、促使下放权力.有助于协调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有助于在保持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使组织气氛更有活力.4、注重成果第一.强调考核要以工作实绩为依据.目标管理的益处:1、有利于组织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2 、有利于改善组织结构3、有利于激发人们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4、有助于开展有效地控制工作.目标管理的局限性:1、目标难以确定2、缺乏灵便性3、注重短期4、增加管理成本标管理5 、目的哲学假设不一定都存在.第四章战略:是组织的一种总体行动方案,是为实现总目标而做的重点部署和资源安排.战略管理:是对组织的战略进行系统的分析、制定、实施和调整的过程.战略管理过程:1 、明确组织的使命与愿景2、外部环境分析3、内部环境分析4 、战略的选择或者制定5、将选定的战略付诸实施6 、战略的调整与变革战略分析〔外部坏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分析:包括普通环境分析和产业环境分析.普通外部环境或者宏观环境,是指给企业带来市场机会或者威胁的主要社会因素,对所有企业都会产生影响.又称PEST 分析,即正式与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以与技术因素分析.产业环境是对企业经营活动有直接影响的外部环境,主要的分析内容和方法有产业组织分析、市场细分和竞争对手分析. 波特五力模型:现有竞争者间的竞争;来自新参入企业的威胁;使用替代产品和服务的可能性;供应商的交涉实力;顾客或者买主的交涉能努力内部环境分析:主要是分析组织的资源和能力.识别并建立组织为成功实施其战略所需的核心能力,是组织的最高管理层的首要任务之一.核心能力分析:核心能力是使一个组织与其竞争者相区别的一整套知识、技能、组织的惯行与业务过程.组织的核心能力是顾客价值的源泉,为新产品与服务的开辟提供了基础,是决定组织长期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成功的企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体现在组织为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关键价值上.核心能力常被用作进入多种市场的手段.核心能力具备的特征〔优胜的、不可迁移的、不可替代的、不可摹仿的、持续的〕波特价值链模型: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等〕和支持性活动〔人事、财务、计划等〕,企业的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就是企业要保持的竞争优势.SWOT 分析:是对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的综合〕战略的制定〔三个层次:组织整体层次的战略、事业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组织整体层次战略:也称公司层战略,是对组织正体的行动路线和发展方向规划〔两大分析方法:总战略框架和事业集合矩阵〕1.总战略框架〔三种基本类型:增长战略、收缩战略、稳定战略〕2.事业集合矩阵〔BCG〕Y 行业增长率X 相对市场份额明星现金牛问号瘦狗3.GE 矩阵Y 产业吸引力-行业增长率、边际利率、技术X 竞争力-市场份额、竞争优劣势、管理绩效以与其他因素事业层战略〔波特提出三种典型的竞争战略:总成本率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1>总成本率先战略:主导思想是以低成本取得行业中的率先地位,成本率先的优势有利于建立起行业壁垒,有利于企业采取灵便的定价策略,将竞争对手排击出市场.2>差异化战略:利用故意识形成的差异化建立起差别竞争优势, 以形成对入侵者〞的行业壁垒,并利用差异化带来的较高的边际利润补偿因追求差异化而增加成本.3>集中化战略:依据企业业务的集中化能够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点上超过那些有较宽业务X 围的竞争对手.职业层战略:是对组织各个主要的职能活动领域所做的规划和部署.战略实施:战略实施碰到的首要问题是组织保证战略决定结构〞应作为战略实施阶段所依据的原则,不同的战略要求不同的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不同的战稍不仅要求不同的技能和组织结构,也要求企业的文化能够与之相适应.第五章决策: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实现目标,从若干备选的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的分析、判断过程. 例行问题:是指那些重复浮现的、日常性的问题.对于这种问题,要建立某些制度、规则或者政策,当问题发生时,只需要根据例行程序处理即可,而不必每次第一次都重新决策. 例外问题:是指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问题.要求主管人员倾力正确决策.处理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无论是从决策的性质还是方法来看,都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决策.前者普通有理可循,有政策和规则可依;后者往往缺乏信息资料,无先例可循,无固定模式,往往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决策与管理西蒙看来:决策实际上就是管理本身.决策是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管理设计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诸方面的活动,有效地管理固然要求正确的决策,但同时也要求必须做好大量的其他方面的工作.决策的步骤:1、辨识和确定问题2、确定决策的目标3、拟定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4、对方案进行评估5、选择方案6、实施方案并最终、评价其效果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1、决策中的政治因素2、直觉和执著3、人们对待风险的倾向4、伦理观群体决策〔互动小组、德尔菲小组与名义小组〕德尔菲小组:这种方法是就某一问题向一组互相独立的专家征求意见,然后对他们的意见进行综合和平均.缺点:时间长费用高,故不用于日常决策.优点:重大问题的预测和决策有显著效果.计量决策方法〔风险决策和决策树法〕风险决策亦即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风险决策特点:1、决策目标普通是经济性的,可以用货币来计量;2 、存在多个可行方案,每一个方案的收益或者损失〔包括直接损失或者机会损失〕可以根据项目的生产能力和市场预测资料比较准确进行估计;3、未来环境可能浮现多种自然状态;4 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可以根据历史资料或者经验进行判断;5、决策标准是使期望净收益达到最大或者期望损失减至最小.决策树是风险决策时常用的分析工具.决策树是一个探索式决策过程的模型,实际上它早已存在于人们的思维过程中,向来被决策者故意无意地使用着.第六章组织:是通过建立、维护并不断改进组织结构以实现有效地分工、合作的过程.组织结构:就是组织中划分、组合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和任务的一种正式框架.组织结构体现了组织各部份的罗列顺序、空间位置、聚焦状态、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组织结构宛如人体的估价,206 块骨头组成的骨架在人体中起着支撑、保护的作用,正是在这一骨架中,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才干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组织职能的过程:1、职位设计2、划分部门3、职权配置4、人力资源管理、5、协调整合6、组织变革 1.职位设计.组织活动首先必须明确实现目标所必需的各种活动并对之加以分类, 这关系到组织中的职位和岗位的设计问题.2.划分部门.这意味着要将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需的各种活动进行组合以形成可以管理的部门或者单位.对组织活动的分类和组合方式不同,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组织结构类型.3.职位配置.在上述划分和组合的基础上,还必须将监督各单位或者部门所必需的职权授予各个单位的管理者.在组织工作中,这些内容主要涉与职权配置的问题.4.人力资源管理. 由于组织结构是由各种类型的职位所构成的, 于是往往被称为职位结构. 建立职位结构、配备适当人员.5.协调整合.从纵横两方面对组织结构进行协调和整合,通过对各部份、各层次、各要素的协调和整合,组成一个精干高效的有机整体.6.组织变革.组织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通过能动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去维持自己的生存和成长. 管理宽度或者管理弧〔跨〕度:每一个管理者所能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认输总是有限的. 管理幅度:管理幅度是一个管理者有效〔直接〕指挥下级的数目.管理层次:由于存在着管理宽度的现值,或者说因为管理者所能有效监督的下属人数是有限的,才形成为了这话总层次性的管理结构.副作用:1、层次多意味着费用也多2、层次的增加加大了沟通的难度和复杂性 3 、多的部门和层次使得计划和控制活动更为复杂.管理宽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管理层次和管理宽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反向的关系,管理宽度越大,管理层次就越少〔扁平型结构〕,反之,管理宽度越小,则管理层次就越多〔高耸型或者锥形结构〕影响管理宽度的各种因素:1、上下级双方的素质与能力2、计划的完善程度3、面临变化的激烈程度4、授权的情况5 、沟通的手段和方法6 、面对问题的种类7、个别接触的必要程度8 、其他因素职位设计的要求:1、着眼于顾客的满意2、着眼于雇员满意3、着眼于组织的利益第七章部门划分:就是要确定组织中各项任务的分配与责任的归属, 以求分工合理、职责分明,从而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典型的组织结构的类型:1、直线制组织结构〔优点:结构简单,职权集中,责任分明,指挥统一,沟通简捷缺点:缺乏横向协调关系、要求负责人亲力亲为、职能部门缺乏弹性〕适合小型组织2 、职能制组织结构〔优点:便于职能部门专业化,职能人员的激励化, 降低管理费用缺点:狭窄的职能眼光,部门之间有隔阂,协调差不利培养全才,多头领导与指挥〕适合中小型3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特点:集中政策指导下的分散经营.优点:提高了管理的灵便性和适应性、有利于领导做决策、便于专业化生产.缺点:增加了管理层次与管理费用、事业部之见独立性强,不能互补、事业部的本位主义〕4、矩阵制组织结构〔是由按职能部门化建立的结构和按产品部门化所建立的结构重合而成的双重结构.优点: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较强灵便机动性,集思广益.缺点:管理复杂、稳定性差,权责不清〕5、多维立体组织结构〔优点:合用于多产品开辟,跨地区经营缺点:管理复杂,对管理人员要求较高〕第八章权力的类型:1、制度权〔职〕2、专长权或者专家权〔非〕3、个人影响权〔非〕4、强制权〔职〕5 、奖赏权〔职〕指挥链:职权从组织的大脑——最高管理层出发,途径各个管理层次,向来贯通到组织的基层而形成一条条自上而下的权力线.通常被称为指挥链.存在两个基本要求: 1 、统一指挥原则每一个成员必须同一个上司建立起明确的报告关系.2 、连续分级原则从低到高的每条职权线都是明确且不间断的.授权:就是管理者将自己的部份决策权或者工作负担转授给下属的过程.授权过程:1、将任务委派给接受授权的下属,并明确应当取得的成果.2、将完成任务所必需的职权授予下属3、要使下属承担起对所接受的任务和职权,并作出完成任务的承诺授权的绝对性原则:在授权过程中,责任是不可下授的.分权和集权是用来描述决策权在组织中或者在指挥链上的分布情况的一对概念.分权化也叫做职权的分散,指的就是系统地将决策权授予中下层管理者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给下级授权的工程.从上而下集权化则是系统地将决策权集中于高层主管手中的过程.从下而上影响集权和分权的因素:1、决策的重要性2 、高层主管对一致性方针政策的偏好3、组织的规模4、组织的历史5、最高主管的人生观6、获取管理人材的难以程度7、控制手段8、组织营运的分散化9、组织的变动程度10 外界环境的影响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用合格的人力资源对组织结构中的职位进行填充和不断填充的过程.职位说明书:就是一种关于职位要求的书面文件,它的内同通常包括:该职位所承担的主要任务,享有的职权以与相应的责任,与其他职位之见的关系,有时还包括应当达成的目标或者预期的成果.确定职位要求的注意三点:1、职位的方位要求应当适当2、职位任务应饱满3、职位设计应体现出对技能的要求.彼得原理:即管理人员往往被提升到他们所不能胜任的级别〞这一现象.第十章组织变革:指组织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进行改革和适应的过程.组织是存在于一定环境的生命体.任何组织都有追求的目标,组织是在不断协调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过程中实现其目标的.组织的内部条件必须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而组织的内部条件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对变革的两种认识:一种是将变革视为偶然发生的例外,称为风平浪静〞观〔组织变革的过程三阶段:解冻阶段、变革阶段和重新冻结阶段.〕,另一种是将变革视为一种自然的状态, 这称为变革的激流险滩〞观.解冻阶段:就是要促使人们转变原有的观念和态度,消除形成这些观念和态度的原因或者基础, 让人们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将妨碍变革的因素减至至少,鼓励人们接受新的观念并乐意接受变革.组织变革的过程:解冻阶段、变革阶段和重新冻结阶段.组织变革的领域:结构、技术和人员。

环境管理学期末复习材料

环境管理学期末复习材料

环境管理学题库第一章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2.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

3.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4.产生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转变环境观念):发展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6.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行为主体、行为对象、行为本身三大组成部分。

7.环境管理学: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8.环境问题产生原因:有三个层次上的原因:一是思想观念层次上的;二是社会行为层次上的;三是人类社会自然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层次上。

人类将自己异化与大自然,以自己为中心,按照自己的尺度和意志对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随意操纵—资源短缺,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生存危机。

9.环境管理的主体:政府、企业、公众三大类。

(1)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的行政机关。

在理论上它还包括立法、司法等机关。

形式:依法对整个社会进行公共管理,而环境管理则是政府公共管理中的一个分支。

地位:是环境管理中的主导性力量。

(2)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是以追求利润为中心的独立的经济单位。

对自身的环境管理内容:包括企业制定自身的环境目标规划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通过和执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实行绿色营销,发展企业绿色安全和健康文化等。

地位:与政府和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重要和实质的推动作用。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一、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1)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2、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3、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4、酸雨区的发展;5、自然资源的耗竭;6、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7、固体有害废气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2)、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5、错误的消费观(3)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一次污染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

包括: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2等(这个应该可以自己判断吧?)二次污染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物。

包括:因为CO2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因氟利昂而破坏臭氧层、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2同水蒸气结合而形成酸雨等等。

(这个应该也可以自己判断吧?)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2)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1、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三、什么叫环境生产?什么叫物质生产?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1)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环境的管理系统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可编辑修改word版)

环境的管理系统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可编辑修改word版)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 P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狭义)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 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P17-25一、政府(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

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

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

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

环境管理学重点

环境管理学重点

环境管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环境管理的主体(课本P17-P23):①政府:作为社会公众事务的管理主体,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的行政机关。

政府能否妥善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工作: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立必要的环境管理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规划、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参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

②企业:企业环境管理的第一层次要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众要求;第二层面的要求,承担环境管理在内的社会责任;第三个层面的要求,做到既创造经济效益,又保护环境。

③公众:是环境问题的最终承受者,也是环境管理的最终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

2.环境管理的对象(课本P17-P23):①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考虑: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以及施政法制化。

②企业:企业自身加强环境管理;政府加强对企业行为的调控;公众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监督。

③公众:自身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政府加强对公众环保教育;企业提供绿色产品引导公众。

3.环境管理的内容(课本30-32):4.①按管理领域分:其主要内容为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以及水体、大气、土壤、噪声、辐射等污染物的管理;5.②安环境物质流划分:区域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

6.环境管理思想方法演变(课本P26-P27):①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意志力污染为主要的管理手段②把环境管理做诶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③把环境管理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已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1.可持续发展三原则(课本36):①持续性原则②公平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2.物质运动层次的三个子系统(课本42):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环境生产子系统。

3.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课本43):4.三生共赢原则(课本68):把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定位于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生态改善。

环境管理知识点 叶文虎

环境管理知识点   叶文虎

环境问题是指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管理:依据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环境管理学是综合运用管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管理过程和运动规律,以调整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和个体间有关环境问题的一门学科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也可表示为用科学的方法监测和测定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

环境标准就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环境中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

环境预测:环境预测是根据已掌握的情报资料和监测数据,对未来的环境发展趋势进行的估计和推测,为提出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环境的对策提供依据环境审计是对环境管理的某些方面进行检查,检验和核实。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既包括人口的再生产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其基本消费水准:个人消费物质资料的多寡。

消费入口比:个人生活所消耗的物质资料中,生活资源与生活资料之比。

消费出口比:物质经人口生产环节消费后,回用于物资生产的部分与直接返回环境生产部分之比参量是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和消费方式。

物资生产:(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该过程生产出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

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

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

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一、政府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二、企业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三、公众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____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____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二、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

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问题。

环境管理学--叶文虎第九章 全球环境问题与管理

环境管理学--叶文虎第九章 全球环境问题与管理

目前,最受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有: 全球气候变化、酸雨、臭氧层耗竭、有毒有害 化学品和废弃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海 洋污染等,这些都是发达国家特别关注的“热点”。
与此同时,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水污染和
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 减少等区域性生态问题,由于其产生面广、影响深 远,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关注。
2.UNEP的环境观察与评价组织 为了完成观测评价世界环境状况这一重要任务, UNEP专门成立了三个重要的附属组织,即国际环境资 料查询系统、潜在有毒化学品国际登记中心和全球环 境监测系统,以从事环境观测和评价工作。 国际环境资料查询系统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情报 协调机构,任何国家的决策机构都能通过查询系统, 从其他国家或机构获得所需要的环境情报。
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而共同努力。
国际环境合作应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①建立信息、教育制度及有关的国际机构。
②相互通知和协商。 ③共同努力提高现有技术,发展无污染或低污染 的新技术,并加以广泛应用。 ④交换有关专家和科学人员。 ⑤援助发展中国家。
(三)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
该原则包含两个相关联的内容,即共同的责任和 有区别的责任。共同的责任是指由于地球生态环境的 整体性,各国对保护全球环境都负有共同的责任,都 应该参与全球环境保护事业。有区别的责任是指各国 虽然负有保护全球环境的共同责任,但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对全球环境问题应负有的责任是有区别的。
该查询系统的主要职能是: ①组织和促进国际机构和国家之间在环境情报的 收集、评价和分发方面的合作; ②帮助各国的决策机构将有关的环境决策纳入国 家的发展规划; ③帮助各国建立环境情报的收集和处理系统; ④寻求更多的情报资料点,以扩大设在各国联络 点的情报系统。

环境管理学

环境管理学

环境管理学期末复习1、环境管理:通过管理手段调整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社会等行为和活动达到预防环境问题的目标。

2、共赢原理:在制定处理涉及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主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3、环境标准:是指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它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4、环境绩效管理:就是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

5、生态城市: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6、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影响的反应。

包括为了取得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

7、环境绩效:是指组织通过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

8、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9、生态需水:是指为了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10、三种生产理论:物资生产、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

所谓的物质生产是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接受人的生产环节所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其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既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环境生产:指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11、环境管理的主体: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参与者或相关方,包括政府、企业、公众和非政府组织。

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 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 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欢迎阅读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P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狭义)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一)3.(一)(二)具有(一),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保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才能推动政府在完善法律、严格标准等方面加强环境管理。

企业环境管理既是与政府、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要防止或减轻企业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从企业调控自身行为的角度,应加强企业环境管理和企业经营。

②从政府对企业行为调控的角度,主要有:形成有利于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宏观上加强对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引导和监督;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等。

③从公众对企业行为调控的角度,主要有:作为消费者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和服务;作为个体或通过社会团体对企业破坏环境行为进行监督;作为政府的公务员或企业的员工,通过自身的工作促进企业环境保护。

三、公众(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公众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作用主要是以散布在社会各行各业、各种岗位上的公众个体,以及以某个目标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行为来体现。

公众和公众行为是社会的基石,是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对象。

《环境管理学》作业期末汇总 (2)

《环境管理学》作业期末汇总 (2)

《环境管理学》期末汇总1、城市环境特征有哪些?①在城市环境系统中,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使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②城市环境系统中的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的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相比数量明显不足,分解者有机体严重缺乏,因此大量的能量与物质,需要靠人力从外部输人。

2、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①城市大气环境污染②城市水环境污染③城市固体废物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工作内容有哪三个方面?①确定综合整治目标②制定综合整治方案③建立环境管理体制4、城市对农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压力主要来自哪两个方面?①城市将各种废物直接转移到农村环境中。

据统计,2011年全国有23%以上的城市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这些水体大多是农村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而造成农业灌溉用水水质恶化和农村饮用水源的污染;由于中国城市垃圾的特征以及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 90%以上的城市垃圾是在郊外农村地区填埋或堆放,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而且污染了农村的水质和大气,使农村人居环境恶化。

②城市将重污染企业搬迁到农村地区,造成污染转移。

由于中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能力较低,这些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给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工作内容有三个方面?①确定综合整治目标。

②制定综合整治方案。

③建立环境管理体制。

6、水体废弃物的来源水体污染源,按污染成因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按污染物种类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源按排人水体的形式可分为点源和面源。

工矿企业、城市或社区的集中排放-般被认为是点源。

点源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与点源本身的性质密切相关。

而在流域集水区和汇水盆地,通过地表径流污染水体的方式被称为面源,主要的面源污染物有氮、磷、农药和有机物等。

9、在中国,环境统计范围大致包括哪些?①土地环境统计。

②自然资源统计。

③能源环境统计。

④人类居住区环境统计。

⑤环境污染统计⑥环境保护机构自身建设统计。

[管理学]环境管理学期末重点

[管理学]环境管理学期末重点

绪论第一节环境问题及环境管理一、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不包括自然因素如地震、火山等引发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发展环境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其性质和表现形式不同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区的扩展⏹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固体废弃物堆弃从性质上分有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二次污染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矿藏衰竭问题从介质上分有大气环境问题水体环境问题土壤环境问题从产生的原因上分有农业环境问题工业环境问题生活环境问题从地理空间上分有局地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选取不当。

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能力的巨大增长和自然有限的资源再生和废弃物容纳能力之间的矛盾。

环境外部性理论:环境问题是单个生产厂商将环境成本转嫁个社会的结果。

由于将环境资源作为可以自由取用的公共物品,因此生产厂商无需对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环境资源支付费用,也就是说,产品成本中没有将环境成本包括在内,而是转嫁给社会,转嫁给政府,从而使这部分成本外部化。

人类将自己异化于大自然,以自己为中心,按照自己的尺寸和意志对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随意操纵,最终是自然界走向了退化和毁灭,反过来人类则因破坏和毁灭自然,导致了资源短缺、能量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自己的生存危机。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最基本形态是物质流动。

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的。

工业文明物质流动:索取→加工→流通→消费→弃置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环境科学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学科,以环境学为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管理科学为主要分支学科(环境管理科学:利用管理手段调整预防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1探索自然环境演化规律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3探索环境变化对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影响 4揭示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迁及其对人类健康与生物的影响 5 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6 探索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途径环境管理的目的与任务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有三个层次:一是思想观念层次;二是社会行为层次;三是在人类社会自然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层次上根本目的: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自然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P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狭义)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一、政府(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

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

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

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

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保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才能推动政府在完善法律、严格标准等方面加强环境管理。

企业环境管理既是与政府、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要防止或减轻企业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从企业调控自身行为的角度,应加强企业环境管理和企业经营。

②从政府对企业行为调控的角度,主要有:形成有利于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宏观上加强对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引导和监督;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等。

③从公众对企业行为调控的角度,主要有:作为消费者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和服务;作为个体或通过社会团体对企业破坏环境行为进行监督;作为政府的公务员或企业的员工,通过自身的工作促进企业环境保护。

三、公众(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公众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作用主要是以散布在社会各行各业、各种岗位上的公众个体,以及以某个目标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行为来体现。

公众和公众行为是社会的基石,是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对象。

公众和公众行为涵盖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远不能被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所替代和包涵。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要解决公众行为可能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从公众调控自身行为的角度,公众应提高环境意识,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和服务,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②从政府对公众行为调控的角度,应当增强对公众环境意识的教育和培养,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公众的生活和消费行为,使之有利于环境保护;规范和引导公众和NGO的环境保护工作。

③从企业对公众行调控的角度,应当提供绿色的时尚环保产品引导公众的消费潮流,尽可能满足公众对绿色消费的需求;对企业员工不利于环境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控制;与NGO合作来影响和引导公众行为。

4.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P28-29(一)概念环境管理学是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依据的一门科学。

环境管理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问题。

因而环境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综合科学。

(二)特点①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②环境管理学是复杂的科学。

环境管理所面对的对象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该系统成分多样,结构复杂,并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功能,且随时间的变化表现出动态性的特点。

③环境管理学是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

目前,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尚不完善,方法也很不完备,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还存在较大的争议。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p35-36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原则:①持续性原则。

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②公平性原则。

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是指世界各国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不应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给世界各国以公平的发展权和资源使用权,在可持续发展的的进程中消除贫困,消除人类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状况。

代际公平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存量有限的前提下,要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后代人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③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发展,必须由全球共同联合行动,这是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地球上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2.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P42(一)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可称之为“环境社会系统”。

人类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体现在: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上。

(二)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的内涵及其联系物资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该过程生产出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

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的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在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现环状结构。

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整个世界系统的持续运行;任何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的物质流动的畅通程度取决于三种生产之间的协同程度。

物资生产环节:其基本参量是社会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人口生产环节:其基本参量是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式环境生产环节: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和资源生产力(三)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①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②揭示了环境问题的是指及其产生根源③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④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⑤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3.管理的基本职能P48①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计划职能包括定义目标、制定战略和子计划以及必要的协调活动等具体内容②组织是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对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等问题进行安排的一切行动。

计划的执行需要多人的合作,通过组织合作起来的行动,具有比各个个体行动的总和更大的力量、更高的效率。

因此组织是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职能。

③领导是指管理者通过指导和激励整合组织中所有群体和个体的行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职能。

④控制是指通过监控、评估等活动,及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以保证计划得以实施的行动。

⑤创新是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种赶管理活动中,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采取的新方式和新方法。

创新职能本身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它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

4.个体行为理论P57个体行为是个体对当前情境和其他先行原因对刺激做出的反应,它是所有人类行为的基础行为。

5.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P58生理的需求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如吃饭、穿衣、居住和医疗等。

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

安全的需求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免于灾难和希望未来有保障等。

社交的需求也叫归属与爱的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包括社交欲和归属感尊重的需求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满足这种需求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

6.群体行为理论P60群体是由两个或以上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群体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群体,区别在于是否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目标。

比如10名成员组成的列车乘务组是正式的,而乘坐火车的10名游客则非正式。

这是因为前者是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目标,后者虽有共同的目标,但无明确的组织结构。

因此,群体行为并不是个体行为简单加和。

个体在群体中行为,尤其是正式群体中个体行为,与独处时行为是不完全一致的,成熟的个体在其群体中行为是社会化的,即其形式总是力求和群体规范相一致。

群体分类理论:是关于群体如何构成及其性质的理论。

理论认为群体可分正式、非正式,也可以分为命令型、任务型、利益型、友谊型群体等。

群体竞争理论:是关于群体间竞争及其对群体影响的学说。

该理论认为群体间竞争有助于群体内部团结,促使群体目标实现,但也会加剧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偏见,有碍整个组织目标的时间。

群体竞争能力既取决于群体内部的合作程度,也受到群体间竞争的重要影响。

群体冲突理论,是关于群体内部和群体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的理论。

理论认为,把冲突维持适当水平,有利于提高群体行为效率。

因此,当冲突过于严重时,要设法使之减少。

反之则要设法使之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