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环境的管理系统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合集下载

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考试重点(含题目和答案)【重点修改版】2023年修改整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考试重点(含题目和答案)【重点修改版】2023年修改整理

§1 环境规划与治理概述1 P.19 1什么是环境治理?如何理解其内涵?答:环境治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阻碍。

环境治理的内涵是规范和限制人类的观念和行为。

2 P.19 2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答: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治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 在时刻、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治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爱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爱护方案,其目的是在进展经济的同时爱护环境,使经济与社 会协调进展。

环境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爱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3 P.19 3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治理的关系。

答: 规划职能是环境治理的首要职能。

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治理的共同核心。

环境规划与治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4 P.19 8简述环境规划与治理的基本任务。

答:环境治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文化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只有转变了过去那种视环境为制服对象的文化,才能从全然上 去解决环境问题。

从那个意义上来讲,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规划与治理的一项长期的全然的任务。

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这三种行为都大概会对环境 产生不同程度的阻碍。

因此,调整人类社会行为,提倡环境友好型行为是环境规划与治理的基本任务。

5 P.19 10说明环境规划与治理的要紧内容,并归纳本书的基本框架。

答:1 环境规划的内容(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程序、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环境评价和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和比较以及环境规划的实施。

(2)流域水环境规划:包括水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爱护目标、水环境质量目标、流域水环境操纵规划等。

(3)都市环境规划:包括都市大气污染操纵规划、都市水环境规划、固体废物规划治理、噪声污染操纵规划等。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P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狭义)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一、政府(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

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

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

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

《环境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

《环境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

20XX级资环《环境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2012.01.02 shawe)1、(绪论) 环境的概念。

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是人以外的自然、社会、文化、经济综合体。

自然环境概述:是指以自然事物为主体的外部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综合。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及岩石圈。

2、(第一章水环境)水的自然循环的概念。

(P4)它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3、天然水的物质组成。

(P6)淡水八大常量离子:K+ 、Na+、Ca2+ 、Mg2+ 、Cl—、HCO3-、SO42-、CO32-4、水环境污染物。

(P25)悬浮物、耗氧有机物、植物营养物、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石油类、酸碱、病原体、热污染和放射性物质。

5、工业废水的四个特点。

(P31)①污染量大;②成分复杂;③感官不佳;④水量水质多变。

6、地下水污染三个特征(P35)①污染来源广泛;②污染难以治理;③污染危害严重。

7、水污染控制。

(P46)①水污染的源头控制:利用法律、管理、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手段,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村面源和城市径流等进行综合控制,防止污染发生,削减污染排放。

工业水污染:①优化结构、合理布局;②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③就地处理;④强化管理。

生活水污染:合理规划和公众教育。

面源污染:农村面源:①发展节水农业;②减少土壤侵蚀;③合理利用农药;④截流农业污水;⑤畜禽粪便处理;⑥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处理。

城市径流:①充分收集利用雨水;②减少城市硬质地面;③增加城市绿化用地。

②污水的人工处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法。

③尾水处理。

(P53)8、(第二章大气环境)大气的分层。

环境管理学期末复习材料

环境管理学期末复习材料

环境管理学题库第一章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2.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

3.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4.产生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转变环境观念):发展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6.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行为主体、行为对象、行为本身三大组成部分。

7.环境管理学: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8.环境问题产生原因:有三个层次上的原因:一是思想观念层次上的;二是社会行为层次上的;三是人类社会自然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层次上。

人类将自己异化与大自然,以自己为中心,按照自己的尺度和意志对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随意操纵—资源短缺,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生存危机。

9.环境管理的主体:政府、企业、公众三大类。

(1)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的行政机关。

在理论上它还包括立法、司法等机关。

形式:依法对整个社会进行公共管理,而环境管理则是政府公共管理中的一个分支。

地位:是环境管理中的主导性力量。

(2)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是以追求利润为中心的独立的经济单位。

对自身的环境管理内容:包括企业制定自身的环境目标规划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通过和执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实行绿色营销,发展企业绿色安全和健康文化等。

地位:与政府和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重要和实质的推动作用。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一、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1)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2、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3、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4、酸雨区的发展;5、自然资源的耗竭;6、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7、固体有害废气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2)、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5、错误的消费观(3)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一次污染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

包括: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2等(这个应该可以自己判断吧?)二次污染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物。

包括:因为CO2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因氟利昂而破坏臭氧层、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2同水蒸气结合而形成酸雨等等。

(这个应该也可以自己判断吧?)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2)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1、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三、什么叫环境生产?什么叫物质生产?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1)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环境的管理系统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可编辑修改word版)

环境的管理系统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可编辑修改word版)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 P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狭义)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 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P17-25一、政府(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

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

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

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

环保课期末每章知识点总结

环保课期末每章知识点总结

第1章地球环境遇到的问题(2学时)1.环境的本质:对人类社会而言和对环境科学角度。

答:对人类社会而言,环境就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

对环境科学而言,环境王要是指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自然环境的分类;第一类环境(原生环境),第二类环境分类(次生环境)答: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环境;次生环境是自然环境中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多的地域。

3.理解地球的独特性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答:地球表面多样的、既变化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

它的天气圈密度正好能保持一个液态水圈;它的含氧大气既保证了生命的呼吸和岩石的风化(风化的岩石提供生命必需的营养元素),还使大多数陨石或流星在到达地面前氧化燃烧掉,并有臭氧层屏蔽强烈的太阳紫外辐射,保护了地表生命;大气中CO2含量正好能保持地表适当的温度,且能满足植物光合作用所需;地壳构造活动的强度正好能保证地幔与地壳之间的物质交换,保证地表生物营养元素的供应,而又不至于不稳定到生命不能立足。

4. 环境三个基本特征,通过例子判断所说的是环境的什么特征。

(1)整体性与区域性环境的整体性是指环境各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即在一定空间内,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等)之间存在着确定的数量、空间位置的排布和相互作用关系。

(2)变动性与稳定性环境的变动性是指在自然过程和人类社会的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变动之中。

变动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3)资源性与价值性环境的资源性表现在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方面,其物质性(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

非物质性同样可以是资源,如某一地区的环境状态直接决定其适宜的产业模式。

因而,环境状态就是一种非物质性资源。

环境的价值性源于环境的资源性。

5.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包括5大圈层,并形成了生态网,具有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

(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①目的:通过对自身行为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间物质流来尽快恢复受损环境,减少并消除损害,保证人与环境和谐发展②任务:转变环境观念,调整环境行为,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立人类环境文明。

例如:一次性餐盒污染十分严重,通过环境管理,使其重新回收利用带来了经济效益⑴环境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企业、公众。

如“限塑令”的实施,需政府制定法规、措施;企业限量生产产品;公众约束自身行为支持实施。

⑵政府在环境管理中起到主导性作用,企业在环境管理既与政府、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重要和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公众起到监督企业和政府行为的作用。

所谓持续发展就是人环境协调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需求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使其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

如:对鱼类的捕捞,矿藏开采要适量才不会导致资源枯竭。

作用:合理利用资源,使人类与环境能和谐发展,为后代保留较好资源条件,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

是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这三种生产理论。

三种生产理论是环状结构。

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世界系统持续运行。

环境生产是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是另外两种生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共赢原则是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多方,双方关系方案时,必须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如退耕还林,不仅使生态面貌得到改善而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所谓冲突协同原理就是指在人类社会理性行为作用下,通过系统之间的协同,将冲突控制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充分发挥冲突的积极作用,限制冲突的消极作用的发挥。

例如排污许可证交易政策的实施,协同了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在指令性计划和市场间的冲突。

例如采取排污收费制度,加强了对企业排污的管理,也为政府增加了一定的财政收入,但由于执法不严,监管不力容易造成虚报数据,乱收费用等情况发生。

又如环保宣传活动的开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但宣传效果却不理想,受关注不够。

环境管理学(系统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系统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1.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问题分为1)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因素;2)次生环境问题——人为因素2.环境问题的根源:不正确的三观(自然观、人-自然关系观、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观念)4.环境管理定义(叶文虎):环境管理是运用多种手段更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观念,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1)宏观环境管理: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

2) 微观环境管理: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对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总体:宏观环境管理是从参与综合决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其实施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微观环境管理是从执法监督入手,解决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破坏问题。

6.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

7.环境管理的主体(三大):政府(主导)、企业、公众与非政府组织0.环境管理的对象: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0.环境管理的内容:1)环境质量管理a.环境质量管理: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生存和健康所必须的环境质量而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

b.环境质量:适宜程度c.评价依据:环境质量标准d.核心:主要是浓度管理,现逐渐由浓度管理→总量控制管理2)生态环境管理生态环境管理:人类对自己参与开发自然资源的行为的管理8.环境问题的三个阶段: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第九章 我国的环境管理1.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2.同步发展指导方针(“三同步,三统一”方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完整word版)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完整word版)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

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

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一、政府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二、企业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三、公众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二、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

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问题。

环境管理知识点 叶文虎

环境管理知识点   叶文虎

环境问题是指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管理:依据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环境管理学是综合运用管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管理过程和运动规律,以调整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和个体间有关环境问题的一门学科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也可表示为用科学的方法监测和测定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

环境标准就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环境中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

环境预测:环境预测是根据已掌握的情报资料和监测数据,对未来的环境发展趋势进行的估计和推测,为提出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环境的对策提供依据环境审计是对环境管理的某些方面进行检查,检验和核实。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既包括人口的再生产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其基本消费水准:个人消费物质资料的多寡。

消费入口比:个人生活所消耗的物质资料中,生活资源与生活资料之比。

消费出口比:物质经人口生产环节消费后,回用于物资生产的部分与直接返回环境生产部分之比参量是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和消费方式。

物资生产:(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该过程生产出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

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管理学]环境管理学期末重点

[管理学]环境管理学期末重点

绪论第一节环境问题及环境管理一、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不包括自然因素如地震、火山等引发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发展环境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其性质和表现形式不同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区的扩展⏹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固体废弃物堆弃从性质上分有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二次污染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矿藏衰竭问题从介质上分有大气环境问题水体环境问题土壤环境问题从产生的原因上分有农业环境问题工业环境问题生活环境问题从地理空间上分有局地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选取不当。

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能力的巨大增长和自然有限的资源再生和废弃物容纳能力之间的矛盾。

环境外部性理论:环境问题是单个生产厂商将环境成本转嫁个社会的结果。

由于将环境资源作为可以自由取用的公共物品,因此生产厂商无需对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环境资源支付费用,也就是说,产品成本中没有将环境成本包括在内,而是转嫁给社会,转嫁给政府,从而使这部分成本外部化。

人类将自己异化于大自然,以自己为中心,按照自己的尺寸和意志对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随意操纵,最终是自然界走向了退化和毁灭,反过来人类则因破坏和毁灭自然,导致了资源短缺、能量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自己的生存危机。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最基本形态是物质流动。

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的。

工业文明物质流动:索取→加工→流通→消费→弃置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环境科学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学科,以环境学为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管理科学为主要分支学科(环境管理科学:利用管理手段调整预防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1探索自然环境演化规律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3探索环境变化对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影响 4揭示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迁及其对人类健康与生物的影响 5 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6 探索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途径环境管理的目的与任务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有三个层次:一是思想观念层次;二是社会行为层次;三是在人类社会自然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层次上根本目的: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自然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

最新《环境工程学》知识要点整理(蒋展鹏、杨宏伟主编-第三版)-普通专升本考试资料

最新《环境工程学》知识要点整理(蒋展鹏、杨宏伟主编-第三版)-普通专升本考试资料

《环境工程学》知识要点整理蒋展鹏主编第3版普通专升本考试绪论与第一章水质标准和水体净化1、水质是指水和其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性质。

水质指标则表示水中杂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是判断水质是否符合要求的具体衡量标准。

主要分为化学性指标、物理性指标、生物性指标。

2、COD:化学需氧量的简称,指在一定严格的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质与外加的强氧化剂(如K2Cr2O7、KMmO4)作用时消耗的氧化剂量,结果用氧的mg/L数来表示。

BOD:生物化学需氧量的简称,指在有氧的条件下,水中可分解的有机物由于好氧微生物的作用被氧化分解,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氧量叫做生物化学需氧量,结果用氧的mg/L数来表示。

3、常用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饮用水净水标准》CJ94-199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废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4、水体自净:污染物质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学的作用,污染物质被分散,分离或分解,最后受污染的水体部分的或完全的恢复原状的现象。

净化机理:1)物理过程:稀释、扩散、挥发、沉淀、上浮等。

2)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中和、絮凝、吸附、络合、氧化、还原等。

3)生物学和生物化学过程: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被水生生物吸附、吸收、吞食消化等过程,特别是有机物质由于水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被氧化分解并转化为无机物的过程。

第二章(1-2)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1、格栅:格栅由一组(或多组)相平行的金属栅条与框架组成,倾斜安装在进水的渠道,或进水泵站集水井的进口处,以拦截污水中粗大的悬浮物及杂质。

分类:按格栅形状分:平面格栅、曲面格栅;按栅条间隙分:粗格栅 e=50-100mm、中格栅 e=10-40mm、细格栅 e=3-10mm;按清除方式分:人工清除格栅、机械清除格栅、水力清除格栅。

环境管理学复习重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重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重点环境管理学1、环境⾃然科学着重研究⼈类社会活动与⾃然环境相互作⽤和影响的基本关系、规律及改善途径;环境⼯程科学着重从⼯程技术⾓度研究预防、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和⽣态破坏;环境管理科学着重通过管理⼿段调整⼈类社会的经济社会⽣活等⾏为和活动达到预防环境问题的⽬的。

2、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转变⼈类社会的⼀系列关于⾃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于⾃然环境的社会⾏为,控制⼈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形成和创建⼀种新的、⼈与⾃然和谐的⽣存⽅式,更好地满⾜⼈类⽣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3.环境管理的主体:政府、企业、公众、⾮政府组织。

4.环境管理的对象:⼈类作⽤于环境的⾏为,分为政府⾏为,企业⾏为和公众⾏为。

5.环境管理的内容按环境物质流分类:⾃然资源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

6、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管理科学理论、⾏为科学理论7.三种⽣产理论:物质⽣产、⼈⼝⽣产、环境⽣产。

①物质⽣产:指⼈类从环境中索取⽣产资源并接受⼈⼝⽣产环节产⽣的消费再⽣物,并将它们转化为⽣活资料的总过程。

基本参量:资源利⽤率、产量流向⽐、社会⽣产⼒②⼈⼝⽣产:指⼈类⽣产和繁衍的总过程。

基本参量:⼈⼝数量、⼈⼝素质、消费⽅式③环境⽣产:指在⾃然⼒和⼈⼒共同作⽤下环境对其⾃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资源。

④三种⽣产的关系:环境为⼈类⽣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活动空间;环境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的废物提供了弃置消纳的场所;环境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各种⾃然资源。

8. 三种⽣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简答)①三种⽣产理论阐明了⼈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②三种⽣产理论揭⽰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的根源。

③三种⽣产理论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标和任务。

④三种⽣产理论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⑤三种⽣产理论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法理论基础。

9.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P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狭义)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一、政府(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

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

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

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

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保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才能推动政府在完善法律、严格标准等方面加强环境管理。

企业环境管理既是与政府、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要防止或减轻企业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从企业调控自身行为的角度,应加强企业环境管理和企业经营。

②从政府对企业行为调控的角度,主要有:形成有利于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宏观上加强对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引导和监督;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等。

③从公众对企业行为调控的角度,主要有:作为消费者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和服务;作为个体或通过社会团体对企业破坏环境行为进行监督;作为政府的公务员或企业的员工,通过自身的工作促进企业环境保护。

三、公众(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公众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作用主要是以散布在社会各行各业、各种岗位上的公众个体,以及以某个目标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行为来体现。

公众和公众行为是社会的基石,是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对象。

公众和公众行为涵盖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远不能被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所替代和包涵。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要解决公众行为可能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从公众调控自身行为的角度,公众应提高环境意识,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和服务,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②从政府对公众行为调控的角度,应当增强对公众环境意识的教育和培养,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公众的生活和消费行为,使之有利于环境保护;规范和引导公众和NGO的环境保护工作。

③从企业对公众行调控的角度,应当提供绿色的时尚环保产品引导公众的消费潮流,尽可能满足公众对绿色消费的需求;对企业员工不利于环境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控制;与NGO 合作来影响和引导公众行为。

4.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P28-29(一)概念环境管理学是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依据的一门科学。

环境管理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问题。

因而环境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综合科学。

(二)特点①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②环境管理学是复杂的科学。

环境管理所面对的对象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该系统成分多样,结构复杂,并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功能,且随时间的变化表现出动态性的特点。

③环境管理学是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

目前,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尚不完善,方法也很不完备,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还存在较大的争议。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p35-36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原则:①持续性原则。

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②公平性原则。

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是指世界各国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不应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给世界各国以公平的发展权和资源使用权,在可持续发展的的进程中消除贫困,消除人类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状况。

代际公平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存量有限的前提下,要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后代人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③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发展,必须由全球共同联合行动,这是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地球上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2.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P42(一)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可称之为“环境社会系统”。

人类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体现在: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上。

(二)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的内涵及其联系物资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该过程生产出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

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的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在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现环状结构。

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整个世界系统的持续运行;任何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的物质流动的畅通程度取决于三种生产之间的协同程度。

物资生产环节:其基本参量是社会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人口生产环节:其基本参量是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式环境生产环节: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和资源生产力(三)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①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②揭示了环境问题的是指及其产生根源③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④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⑤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3.管理的基本职能P48①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计划职能包括定义目标、制定战略和子计划以及必要的协调活动等具体内容②组织是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对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等问题进行安排的一切行动。

计划的执行需要多人的合作,通过组织合作起来的行动,具有比各个个体行动的总和更大的力量、更高的效率。

因此组织是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职能。

③领导是指管理者通过指导和激励整合组织中所有群体和个体的行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职能。

④控制是指通过监控、评估等活动,及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以保证计划得以实施的行动。

⑤创新是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种赶管理活动中,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采取的新方式和新方法。

创新职能本身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它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

4.个体行为理论P57个体行为是个体对当前情境和其他先行原因对刺激做出的反应,它是所有人类行为的基础行为。

5.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P58生理的需求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如吃饭、穿衣、居住和医疗等。

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

安全的需求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免于灾难和希望未来有保障等。

社交的需求也叫归属与爱的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包括社交欲和归属感尊重的需求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满足这种需求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

6.群体行为理论P60群体是由两个或以上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群体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群体,区别在于是否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目标。

比如10名成员组成的列车乘务组是正式的,而乘坐火车的10名游客则非正式。

这是因为前者是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目标,后者虽有共同的目标,但无明确的组织结构。

因此,群体行为并不是个体行为简单加和。

个体在群体中行为,尤其是正式群体中个体行为,与独处时行为是不完全一致的,成熟的个体在其群体中行为是社会化的,即其形式总是力求和群体规范相一致。

群体分类理论:是关于群体如何构成及其性质的理论。

理论认为群体可分正式、非正式,也可以分为命令型、任务型、利益型、友谊型群体等。

群体竞争理论:是关于群体间竞争及其对群体影响的学说。

该理论认为群体间竞争有助于群体内部团结,促使群体目标实现,但也会加剧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偏见,有碍整个组织目标的时间。

群体竞争能力既取决于群体内部的合作程度,也受到群体间竞争的重要影响。

群体冲突理论,是关于群体内部和群体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的理论。

理论认为,把冲突维持适当水平,有利于提高群体行为效率。

因此,当冲突过于严重时,要设法使之减少。

反之则要设法使之增加。

7.环境承载力原理P68(一)基本内涵是指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自然环境能够承载和支撑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强度和总量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自然环境将不能自行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