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第五节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1
“人类社会”中物质生产在本质上是物质形态与结构 变化的反应转化器,它依靠环境生产所产出的自然资 源作为加工的原材料,依靠环境的自净能力来消纳排 放出来的污染物。 人口生产则是这个世界系统运行的原动力。
2013-5-6 17
2.三种生产理论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 及其产生的根源
人
力
生活资料
人口 生产
♪ 环境生产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是另外两种生产产生和发展的 基础。 ♪ 但是,人类对于世界系统的结构和演变情况的认识是严重滞后 的。
承认环境生产子系统的存在及其 在系统中的基础地位,才是正确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2013-5-6
14
(四)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中
的地位和作用
2013-5-6
15
2013-5-6 27
森林 一方面森林必须有一定的蓄积量才能保证自然生态系 统的良性运行和稳定;
另一方面,森林还必须满足人类发展经济生产活动的 需要。 森林成了自然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争夺的焦点。 在这种矛盾中,人类的社会发展行为使许多森林被破坏了 ,有的成了品种单一的耕地,有的则退化成荒地。虽然多 年来人们也在积极地育林,但由于面积较小,品种单一, 管理困难,且易遭虫害、火灾的袭击等,在生态功效上与 被破坏的原始林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环境管理的方法 :
要使物质在三种生产子系统之间的流动畅通,人类社会所 应采取的方法就必须且只能是协调和协同。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 把人类社会涉及到三种生产运行的行为协同起来,把三 个生产子系统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世界系统物流畅通的要 求协调起来。
2013-5-6 22
二、界面活动控制论原理
2013-5-6
消 费废 弃 物 生 活 资 源
【学习课件】第二章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广西师大环境与资源学院
ppt课件
3
人类不同文明时期的发展特征
时期
史前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环境文明
时段
前400、500万 前1万年-公元 公元1700 -
-前1万年
1700
20世纪末
20世纪末-
社会结构
个体、部落
乡村、民族
城市、国家
全球化
经济形式
采食、渔猎
自给型
商品型
循环经济
能源特征
火、人力
畜力
化石燃料
清洁、可再生
环境响应 对自然态度
无污染、无干扰 缓慢退化
依附自然
崇拜自然
短期污染、长 期生态破坏
人定胜天
人与环境协同 进化
人地和谐
ppt课件
4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WECD,《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
ppt课件
5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1、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穷国的经济增长,但需要 重新审视如何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
ppt课件
1
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1802年)、李 嘉图(1817年)和穆勒(1900年)等,他们也 较早地在著作中提出过人类生产消费的物质限制, 即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存在着生态边界。
ppt课件
2
2、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 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 *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 *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ppt课件
第2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2.地球环境系统的动态平衡
• 地球环境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体系,有它的发生、发
展和形成历史。各种环境因素彼此相互依赖,其中任何一 个因素发生变化便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平衡,推动它的发展, 建立新的平衡。从环境系统演化历史来看,旧平衡的破坏, 新平衡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正常规律,环境系统始终处于 动态平衡之中。
• 环境系统是具有一定调节能力的系统,对来自外界比
较小的冲击能够进行补偿和缓冲,从而维持环境系统的稳 定性。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在很多情况下取决于环境因素与 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容量。容量愈大,调节能 力也愈大,环境系统也愈稳定;反之,就不稳定。
• 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环境中也存在着
(三)输入与输出
任何系统都是由特定的要素以特定的结构组成的,它 和外界环境之间具有相对封闭的边界,即系统的边界。但 是任何现实系统都不是绝对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系统的 开放性体现在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系 统与环境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影响是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 的输入和输出来进行的。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和影响叫做系统的输入。 系统的输入通常可分为可控输入和不可控输入两类。 可控输入指在对系统实施控制时是可以进行调节的输入。
以从下面四个关系上具体考察。①当系统与环境处于相互 依赖的关系时,要考察环境对系统的输入或系统对环境的 输出是否稳定可靠。 ②系统与环境的其他系统是否存在 竞争关系。③环境与系统是否存在破坏关系。 ④环境与 系统是否存在吞食关系。
三、系统论与环境管理
• 1.地球环境系统含义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环境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地球环境系统通常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或土壤 一岩石圈)和生物圈。在这些圈层的交界面上,各种物质 的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表现得尤其明显。
第2章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在于唤起了各国政府共同对环境问题,特别是对环境污染的觉醒和关心。
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20世纪80年代伊始,联合国本着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 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发 展的宗旨,于1983年3月成立了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 (G.H.Brundland)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 负责制订环境政策。
2.3 冲突协同理论
1.冲突协同理论的理论源流
冲突和协同:冲突和协同是系统中同时存在的两种 现象,这两种现象对立统一于一个系统中。所谓冲 突,也就是竞争、对立;而所谓协同,也就是统一 整合。系统中各要素都是在合作与协同中进行竞争, 在竞争中协同。竞争以协同和合作为基础,协同以 竞争为前提。
协同和竞争是相互依赖、同时并存的。没有协同, 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也就没有协同。如果协同不 是建立在竞争基础之上,系统就失去了活力;相反, 如果系统之中只有竞争,没有协同,系统也就不复 存在了。
工业革命
海洋生态破坏
天灾?人祸?
—— 沙尘暴中的兰州
天灾?人祸?
—— 臭氧空洞1
天灾?人祸?
—— 臭氧空洞2
天灾?人祸?
—— 洛杉基光化学烟雾
天灾?人祸?
日本水俣病事件
日本痛痛病事件
天灾?人祸?
氰化钠事 酸雨的危害
主要思想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是生物与 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
➢人类的出现对环境的影响与 前所不同,尤其是人类向环境 的索取和排放废弃物;
人与环境系统概念模型
世界系统的演变过程
承认环境生产子系统的存在及其在世界系统中的基础地位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飞跃。 这才是正确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3.4、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 基本元素从地质循环中迁出量的增加值分 别为2倍、8倍和10倍。
• ③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增大(不能全部被 农作物吸收),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产 生富营养化现象。
• ④影响大范围的水分平衡和水文状况。如 加速加强地表径流,导致地下水涸竭等; 为发电、灌溉而修建水库,进而改变地表 状况,造成大片沼泽化和大范围沙漠化等。
• ②环境管理的控制对象是三种生产理论的 状态参量。
第二节 界面活动控制论
• 一、界面
• 1、概念——指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 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
• 2、界面的类型
• 直接界面:又分空间界面(如海岸线——是海和 陆的空间界面)和时间界面(如演替进程中的荒 草地是草生态与荒生态的时间界面)。
• 2)农业文明时代——在世界系统中起主导 作用是的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
• 随着人口数量增多,人为了摆脱自然束缚, 出现了分工及以交换为目的的物品生产 (物资生产),且物资生产逐步形成并扩 大。
• 3)工业文明时代——人口生产、物资生产 和环境生产成为相互独立的系统,它们的 相互关系主导着世界系统的运行。
• 4、阐明了环境管理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 因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环境生产的输入
与输出不平衡,所以必须增加一个功能(即如何 将人类排出的废弃物转化为资源或被环境亲和) 以促进其平衡。 • 目标和任务是:推动人类社会建立一个新的生存 方式,将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废弃物的排放强 度与环境生产力匹配起来。
• ①人口数量必须在环境的人口承载力内——环境 的人口承载力指环境所能支持的人类的“自然” 人口数有一个确定的总量,它会随着环境状态的 变化而相应变化,但大体上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
环境管理学--叶文虎 第二章 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ppt课件
基 本 参
人口素质
涵盖人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文化道德修养, 不但应决定人参加物资生产、环境生产的 态度和能力,而且还应表现为调节自我生
量
产和消费方式的能力。
包含消费水准、消费入口比和消费出口 消费方式 比三个基本分量。
人口数量和消费方式决定了社会总消费,这是三个“生产”
环状运行的基本动力,而社会总消费的无限增长(表现在人
生产
生活 资 源
最废 终弃
物
生
产生
产
资
源
资
环境
料
生产
自然力
编辑版pppt
叶文虎 教授的 三种生 产理论
32
(二)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的 内涵及其联系
物质 生产
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
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该过程生产出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 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编辑版pppt
1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编辑版pppt
2
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编辑版pppt
3
(一)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CED)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 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 对未来发展的明确定义
口数量和消费水准的增长上),则是世界系统失控的根本原
因。
编辑版pppt
36
环境生产
环境消解从物资生产环节返回的加工废弃
基 污染消纳力 物和从人的生产环节返回的消费废弃物的
本
能力极限。
参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2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由于环境管理的核心是指导和培育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调整人作用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环境管理一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另一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总结
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以“ 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以“环境与经 协调发展为前提 为前提, 济”协调发展为前提,对人类的社 会经济活动加以引导并约束, 会经济活动加以引导并约束,使人 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承载力相适 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承载力相适 应。
总结
为了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 为了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承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载力相适应 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 相适应, 载力相适应,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 管理科学理论、 论、管理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 以及系统、共赢、 以及系统、共赢、协同等理论和原 则来进行指导。 则来进行指导。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由于环境管理的核心是指导和培育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调整人作用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环境管理一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另一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人类行为
行为主体的角度来划分 政府行为、 的角度来划分: 从行为主体的角度来划分:政府行为、企业 行为和公众行为。 行为和公众行为。 由于组成人类社会的人在社会中同时扮演着 多种不同的角色, 多种不同的角色,因而同一个人可以同时分 属于不同的群体。 属于不同的群体。 环境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好符合人类长远、 环境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好符合人类长远、根 本利益的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 本利益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处理好各种 不同的人群之间的利益冲突。 不同的人群之间的利益冲突。
环境管理-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2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共赢、控制和协同 二、共赢原理
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 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 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一)共赢原理的基本内涵 妥协 共赢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2.退耕还林的行为主体及其共赢策略 投入
产出
效益
生态社会效益 远大于经济投 入
中央政府
获得整体上的 财政补贴近 生态效益;帮 3000亿元 助农民脱贫; 传统林业转型 失去了粮 食收益
退耕还林 森林生态环境 地方政府 农民
改种地为种树、退耕还林的经 管树,不用种 济收益明显大 地;领取国家 于种地收入 补贴 地方多了一 条财路;本 地生态环境 明显改善 由于森林覆盖 率的增加得到 明显改善
4.退耕还林共赢策略的外部环境条件分析 4.退耕还林共赢策略的外部环境条件分析
①多年来的绿化造林声势浩大但没有成效,反而森林资源大量破坏, 特别是天然林的破坏,逐渐加重; ②中国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恶化、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引起并强 化的全国人民特别是中央领导的生态环境危机感; ③传统以木材砍伐加工为主体的森林工业举步惟艰,陷入困境,不彻 底改革没有出路; ④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 ⑤中央正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国债项目; ⑥中国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使中国有史以来可能是第一次从心理上 消除了对粮食短缺问题的担心,因此才可以下决心大规模退耕; 所有这些外部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合力,推动了1999年中央退耕还林 决策和政策的出台。
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商品
人类在界面 上的活动 主要原因
1.界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之间 .界面是相互联系、 活跃、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 的部分。 最活跃、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界面是不同系统 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汇场所。 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汇场所。 2.界面上的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界面上的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1、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
2、莱斯特.布朗等人的“绿色经济”
C、社会学方向
观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
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人文发展指数(HDI)
D、系统学方向
观点——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象是
“自然-经济-社会”这个复杂巨系统,只 有应用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更好地 表达可持续发展理论博大精深的内涵。
代表性研究和理论
中国科学院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报告》(1999-2005)。
代表性指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指标
2)、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理论流派
资源永续利用理论 外部性理论 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 三种生产理论
3)、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发展趋势
继续加深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色彩。
三、界面活动控制论原理
1、界面 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
共同部份或联系渠道。 1)、分类:
直接型界面 如:河岸线,国界线
间接型界面 如:人口数量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2)、界面的基本特征
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
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为相互作 用的事物或系统所共有;
不仅不属于任何一方,往往还会发育成 为一个结构上相对独立、且具有独特性质 的新系统。
2)、群体行为理论
群体
正式群体
区别——是 否有明确的 组织结构和 目标
非正式群体
二、行为科学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 位和作用
1、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及其特点 行为存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不存在不产生
物质流动而作用于环境的行为; 可以是微观行为,也可以是宏观行为。
直接的、具体的、显而易见的
简介的、不易察觉的
《工作的激励》(1959年) 保健因素(人们对外在因素的要求)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2.环境资源的价值
环境资源勘探需耗费人类劳动; 环境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更新、建设需耗费人类劳动; 开采环境资源需投入人类劳动; 与环境资源的保护、建设、更新、开发等活动有关的科研、 教育需人类劳动
(二) 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早期的承载力ʕҰੜ态ֶత֓೦
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 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 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 最高极限。
物) 分解者:一些微生物、原生动物和食腐动物等
Q非生命体—空气、水、岩石、土壤等
3.生态系统的类型
Q陆生生态系统
森林、草原、荒漠、高山、冻原等生态系统; 森林—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等
Q水生生态系统
海洋、湖泊、河流等
陆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生命带:海水的和海底; 海水区—浅海带和大洋 带;海底区—沿岸带(又 称潮
当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 然而并不是人们所有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的,一般情况下,等 级越低的需要,越易得到满足,等级越高的需要,得到满足的 比例越小。
2)群体需要理论
社会群体和组织 由个体的人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群体系统。 社会群体和组织的需要,可分为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两个层次。 z生存需要 指维持社会群体正常生产、生活、经营,使群体得以继续维持存在 的需要,如企业员工工资、生活福利的最低需求,企业员工之间关 系得以满足的最基本要求。与个体的生存需要相比,在内容上则更 为广泛,不仅包括了经济因素,也包括了社会因素。 z发展需要 一切社会群体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支配社会群体组织行为的动 力和源泉。群体的发展需要包括组织内部员工收入水平的提高、福 利条件的改善、形象的改善、工作环境的改善、生产规模的扩大等。
环境管理学讲义
目录第一章绪论 (1)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 (1)(一)定义 (1)(二)环境问题的类型 (1)(三)当今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1)(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二、环境管理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2)(一)定义 (2)(二)目的 (2)(三)任务 (3)三、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阶段 (3)四、环境管理学的特点 (3)五、环境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3)第二章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3)一、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3)(二)作用 (3)二、界面活动控制论 (4)(一)界面的定义 (4)(二)界面活动的特征 (4)(三)界面活动控制的方法学原则 (4)三、冲突协同理论 (5)(一)基本概念 (5)(二)冲突协同理论 (5)四、系统论 (5)(一)基本概念 (5)(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5)(三)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5)(四)系统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6)五、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6)第三章环境管理的对象、内容与手段 (6)一、环境管理的对象 (6)(一)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6)(二)环境问题的实质 (7)(三)环境管理的对象 (7)二、环境管理的内容 (7)(一)环境质量管理 (7)(二)生态环境管理 (7)三、环境管理手段 (8)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与保证 (8)一、环境监测 (8)二、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8)三、环境预测 (9)四、环境标准 (9)五、环境审计 (10)六、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10)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 (10)一、城市环境管理 (10)(一)城市生态系统特征 (10)(二)城市主要环境问题 (10)(三)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2)二、农村环境管理 (13)(一)特征: (13)(二)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13)(三)乡镇工业污染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13)三、流域环境管理 (14)(一)流域环境管理的基本特点 (14)(二)流域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14)(三)流域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14)四、开发区环境管理 (14)(一)开发区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 (14)(二)编制开发区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 (14)(三)开发区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 (15)第六章工业企业环境管理 (15)一、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15)(一)概念 (15)(二)内容: (15)(三)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体制 (15)二、作为管理主体的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 (16)(一)在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16)(二)防治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与废弃物 (17)(三)推行清洁生产 (17)三、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工业企业环境管理 (18)(一)工业企业发展建设过程中的环境管理 (18)(二)产品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 (19)(三)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 (20)(四)对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环境管理 (20)第七章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 (20)一、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20)(一)基本概念与特点 (20)(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21)(三)土地资源管理的原则 (21)(四)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方法 (21)二、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21)(一)水资源的特点 (21)(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 (21)(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21)(四)水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 (22)(五)水资源环境管理的方法 (22)三、海洋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22)(一)概念 (22)(二)海洋资源的特点 (22)(三)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22)(四)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 (22)(五)海洋资源管理的方法 (23)四、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23)(一)概念 (23)(二)特点 (23)(三)我国森林资源特点 (23)(四)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23)(五)森林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 (23)(六)森林资源的管理办法 (24)五、草原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24)(一)概念 (24)(二)草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24)(三)草原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 (24)(四)草原资源的管理办法 (24)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 (24)(一)概念 (24)(二)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24)(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 (25)七、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25)(一)定义 (25)(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和意义 (25)(三)自然保护区的分区管理 (25)第八章全球环境问题与管理 (25)一、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类型与特点 (25)(一)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 (25)(二)全球环境问题的特点 (26)(三)全球环境问题的类型 (26)(四)全球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26)二、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26)(一)全球环境管理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6)(二)当前全球环境管理的主要机构 (27)(三)当前全球环境管理的重要国际行动 (27)三、中国关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立场与态度 (27)第一章绪论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一)定义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第二章 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双赢原则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系统思维方式
优化系统的最优策略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整体性观点 相关性观点 有序性观点
动态性观点
系统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两个根本性转变
经济体制的转变
增长方式的转变
机构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系统理论中的“结构决定功能”定律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环境
三种生产之间的关系
人力 生活资料 人的生产 消费再生物 物质生产
环境生产
自然力
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
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指明了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根本的出发点 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的定义
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 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
界面活动的特征 界面活动控制的方法学原则
界面上活动的特征
界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
之间最活跃、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 界面上的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 重要原因之一
界面活动控制的方法学原则
第二章 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三种生产理论 界面活动控制论
冲突协同理论
系统论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三种生产理论
• 问题的提出 • 三种生产之间的关系 • 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问题的提出
物质生产子系统
人
人类生态系统 社会生态系统 环境生态系统
物质 能量 信息
人口生产子系统 环境生产子系统
正确判断界面 全面掌握不同系统在边界上的活动及其价 值目标 准确把握协调的“度”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环境管理学方法论的基础——把人类社会涉及三种生产 运行的行为协同起来,把三个生产子系统自身的利益
追求与世界系统物流畅通的要求协调起来7Βιβλιοθήκη 二、管理科学的基础、层次和领域
三个基础:
–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
三个层次:
–基础管理、职能管理和战略管理
三个领域:
–公共政策与宏观管理、工商企业和非盈利性机构管 理、管理理论与方法。
的资源和从“人口生产”环节取得的消费再生 物被物化为生活资料的比例。它取决于资源与 生活资料的具体属性及对应加工链节的技术水 准。
1
(2)人口生产
①含义: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包括人口的再生产、人 口在某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②基本参量: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式
➢ 人口数量:环境人口承载力 ➢ 人口素质:人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文化道德修养
• 决定人参加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的态度和 能力
• 调节自我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能力 ➢ 消费方式:消费水准、消费入口比和消费出口
比
2
(3)环境生产
①含义:指环境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消纳污染和产生出自 然资源的总过程。
②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资源生产力
3
3.三种生产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环境问题的解释
原始文明时代:世界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生产,此时人口数量 非常少,物质生产能力非常微弱,基本上都包含在环境生产中;农业 文明时代:人口生产与环境生产的相互作用成为世界系统运行的主导; 工业文明时代:物质生产的规模、功能、作用逐渐强大,从而成为能 与人口生产、环境生产并列的一个子系统,它们通过环状联结构成了
• 3)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有意识地去改变人类社会一系列固有观念外, 更重要的是要改变目前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生活 习惯。
第二章 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值目标 ➢ 准确把握协调的“度”
冲突协同理论
• 基本概念 • 冲突协同理论 • 冲突协同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基本概念
➢冲突: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的 竞争、对立现象。
➢协同: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统一、整合。 ➢冲突和协同是同时存在于系统中的两种现
界面活动控制论
界面的定义
➢ 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 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
界面活动的特征 界面活动控制的方法学原则
界面上活动的特征
➢界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
之间最活跃、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
➢界面上的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
重要原因之一
界面活动控制的方法学原则
❖ 优化系统的最优策略
➢ 优化结构 优化要素 优化系统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 整体性观点 ➢ 相关性观点 ➢ 有序性观点 ➢ 动态性观点
系统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两个根本性转变
➢ 经济体制的转变 ➢ 增长方式的转变
机构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 系统理论中的“结构决定功能”定律
系统的特征 ➢ 整体性
➢目的性 ➢关联性 ➢层次性 ➢环境适应性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系统的结构
➢ 结构是系统存在的充分条件; ➢ 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 结构是系统稳定的前提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在结构不变的前提下,要素影响功能
➢ 在要素不变的前提下,结构决定功能
❖ 系统思维方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整体最优与要素最优不等价
象。
冲突协同理论
➢ 所谓冲突协同理论,就是指通过人类社会的 理性行为解决冲突,实现子系统之间协同的 原理、原则和方法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五,加紧维修公路和地铁; • 第六,有效提供清洁和可靠的能源; • 第七,制造污染的温室气体,在2030年前减少
30%; • 第八,使纽约成全美大城市中空气最清洁的都市; • 第九,彻底清理被污染的土地, • 第十,90%的纽约河流和海湾达到可以开放公众
娱乐的标准。
37
• 消费方式包含消费水准、消费入口比和消费出口比三个 基本分量。
• 掌握界面、界面特征以及界面活动控制的方 法学原则;
• 掌握冲突协同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 位和作用;
• 理解并掌握环境管理学的基本原则。
2
环境管理学基本理论
• 1.三种生产理论 • 2.界面活动控制论 • 3.冲突协同理论 • 4.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3
1.三种生产理论
• 1.1三种生产理论概述 • 1.2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
• 但是,在人类形成社会之后,就相当于在自然环 境外部形成一个“社会有机体”。
• 社会有机体的出现,特别是物质生产子系统的形 成,使物质在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 的循环流动的效率、性质和规模发生了根本性的 变化。
20
人类的生产活 动人动在类 在人 动环改环的 改类 在境变境环生 变的 改.地.境产 地生 变理.活 理产 地活理
27
森林采伐业
森林是一种强 大的气候、水 文和生物因素, 对自然环境系 统中的物质循 环有极大的作 用。
28
森林采伐也是人类进行 物质生产活动的又一种 重要形式。森林的毁坏 能导致土壤的退化,影 响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使河流和湖泊的侵蚀和 淤积作用增强,气候日 益干燥。
29
加工业
顶大集团膨化车间
31
在目前的物质生产 方式下,几乎所有的 产品,在其使用价值 发挥完以后,都会和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 弃物一样,不能再进 入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这些严重破坏了人与 环境这个世界系统的 物质循环。
32
• “社会有机体物质代谢”情况 是否是物质循环中的良性环节, 决定于人类社会系统对自然资 源的索取和最终废弃物向环境 排放的情况。而这又决定于人 类社会系统的运行与发展状况, 其根源则在于另外一种生产活 动----人口生产活动。
第二章 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管理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在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变化之间响 应关系的基础上来研究调控人类社会行为 的原理和方法。由于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 类的社会行为,其管理主体是社会组织, 而管理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行为。
1
本章教学目的
• 掌握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 位和作用;
48
②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它是相互作 用的事物或系统所共有的。
• 界面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相互作用、相互 联系的事物之间。在界面中,来自相互作用的各个系统的 物流、能流、信息流在此交汇,所以界面不能单纯属于其 中的任何一个系统。随着交流的深入,界面不仅不属于任 何一方,而且往往还会发育成为一个结构上相对独立、且 具有独特性质的新系统。
• (一)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 的本质
• (二)三种生产理论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 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40
• (三)三种生产理论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 要目标和任务
• (四)三种生产理论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 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 (五)三种生产理论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 方法论基础
41
• 三种生产理论表明,要使物质在三种生产子系统 之间的流动畅通,人类社会所应采取的方法学原 则就必须且只能是协调和协同。
38
• 消费出口比表示物质经人口生产环节消费后, 回用于物质生产的部分(消费再生物)与直接 返回环境生产的部分(消费废弃物)之比。
• 消费出口比高,意味着消费后的物质转化为生 产资源的比例大,成为环境污染物的比例小, 当然也就有利于减轻对环境生产的压力。
39
1.3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 地位与作用
的相互作用 • 1.3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
的地位与作用
4
1.1三种生产理论概述
三种生产理论流派的认识论基础在于:人 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于人类社 会和自然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中物质的流 动是否畅通并构成良性循环。
他们把人与自然组成的世界系统的物质运 动分为三大“生产”活动,即人口生产、 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基于这一认识该流 派致力于探讨三大生产活动之间和谐运行 的理论和方法。
• 消费水准是指人均消费物质资料(包括生活资源和生活 资料)的多寡,它在决定社会总消费上与人口数量具有 同等重要的地位。
• 消费入口比表示在个人生活所消耗的物质资料中,生活 资源与生活资料之比。
• 消费入口比高,意味着社会总消费中取自环境生产的生 活资源相对较多,而取自物质生产的生活资料则相对较 少,这将有利于减轻对环境生产的压力。
• 把人类社会涉及到三种生产的一切行为协同起来, 把三种生产子系统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世界系统物 流畅通的要求协调起来,这也就是环境管理学的 方法论基础。
42
2.界面活动控制论
• 2.1界面 • 2.2界面上的活动 • 2.3界面活动的控制
43
2.1界面
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 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 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是时 间上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 间接的。
12
工业文明时代
人
物
物质生产的规模、功能、作用
逐渐强大,从而成为能与人口
生产、环境生产并列的一个子
系统,它们通过环状联结构成
环
了世界系统。
13
• 从世界系统的演变史中可以看到,环境生产处于 最根本的地位,它是另外两种生产产生和发展的 基础。
• 但是,由于历史实际的局限性,人类对于世界系 统的认识历程与其形成过程并不一致。
• 环境所能支持的人类的“自然” 人口数有一个确定的总量,称 之为环境的人口承载力。
33
2006年5月份移民团体 在美国全国各地掀起大 游行后,当地时间10 月21日,纽约移民联 盟在该市联合广场再次 举行游行集会,反对现 行移民政策,因纽约等 城市大多出现人口问题。
34
• 美国中文电视报道说,按照市长彭博的描绘,从 2006年到2030年的25年里,最大的问题是人口 大爆炸,25年人口将增长100万,纽约人口将超过 900万。人口如此膨胀,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彭 博列举了公共交通拥堵、房价房租上扬等诸多问 题。他还说,因为人口膨胀,2030年将不仅缺房, 还将缺水、电、缺公园、缺学校。因为人多污染 多,所以还缺清洁河流和新鲜空气。同时还要面 对公共设施百年老态病态的问题。
11
农业文明时代
人
人
人
物
人口生产与环境
物
生产的相互主导。
早期早阶期段阶段 中期阶段
晚期阶段
物质生产的作 用还未在世界 系统的运行中 凸现出来;
物质生产虽然有 物质生产规模的扩大, 所显现,但只是 逐渐发育成为一个独 作为人口生产的 立的系统,从人口生 一个附属部分; 产子系统中脱离。
25
大面积开荒和破坏自 然植被首先使地表径流 加强和加快,这样一方 面会导致地下水枯竭、 河流和泉的消失、山洪 和水灾加强,土壤侵蚀 加强、冲沟增多,分水 岭地区变干、河库和三 角洲淤积等;
山洪淹村
26
沼泽化
• 另一方面,由于发 展灌溉,修建水库 和河床截流等而导 致大面积淹没和沼 泽化,甚至因为造 成大范围内太阳辐 射平衡的变化而导 致沙漠化。
6
•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其基本参量是资源利 用率和社会生产力。
• 社会生产力对应于生产生活资料的总能力;
• 资源利用率指的是将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和从“人 口生产”环节取得的消费再生物转化为产品即生活 资料的比例。
• 资源利用率高,则意味着在产出同等产品时,从环 境中索取的资源少,加载到环境中的加工废弃物也 少。
7
人口生产
•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既包括人口的再 生产(繁衍、生育),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 质资料的消费。
• 在人口生产过程中,消费物质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 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质生产 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 再生物返回物质生产环节。
44
河岸线就是 河流与陆地 之间的界面, 这是空间上 的界面.
45
不同国家或地 区之间的边界 线是它们的界 面,而它们之 间的贸易往来 则是这些国家 或地区在物资 上的界面。
46
演替进程中的荒草 地实际上就是草地 生态系统与荒漠生 态系统之间在时间 上的交替面。
47
界面具有的两个基本特征:
• ①界面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 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在发生相互作用关 系时,必然会产生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 流,在这种交流的作用下,又必须会产生 相应的结构来支撑这种交流,从而成为交 流的载体,界面就是这样产生的。
加工业是将自然 资源转变成人口 生产所需产品的 过程,是物质生 产子系统的重要 组成部分。这一 过程改变了物质 的组成和形态, 也影响了人类周 围的自然环境。
30
生物圈
生物圈中的物质 循环是生物圈向 前发展的内在机 制,它保证了地 球上生命的产生 和延续,为各种 生物系统的进一 步发展创造了良 好的条件.
5
物质生产
• 物质生产是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生 产资源,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 并把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生产出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 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
• 物质生产的效率和水平,取决于社会的组织方式, 生产方式和劳动技术装备,即经济组织结构、经 济运行方式、经济规模、科技水平、经济关系等。
• 从一种生产到两种生产再到三种生产,反映了人 类对世界系统的认识历程。由此可见,承认环境 生产子系统的存在及其在世界系统中的基础地位 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飞跃。这才是正确解决环境问 题的基本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