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P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狭义)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一、政府(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

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

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

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

环境管理学重点知识

环境管理学重点知识

第一章1、环境问题: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环境问题按照产生的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引起,次生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3、当代全球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4、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到1981年,我国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以组织环境污染治理为中心。

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6、环境管理的核心问题是遵循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7、环境管理的对象:个人行为、企业行为、政府行为8、环境管理的内容:从环境管理的范围划分:资源管理、区域环境管理、专业环境管理;从环境管理的性质划分:环境计划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

9、环境管理的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第二章1、可持续发展(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布氏定义):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公平发展、高效发展、多维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5、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资源永续利用理论、外部性理论、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

6、三种生产的关系:7、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1)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2)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3)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4)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5)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第三章1、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立法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简称全国人大环资委)。

环境管理考试复习重点

环境管理考试复习重点

一.名词:1.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2.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3.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联系。

4.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国以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为由,通过立法和制订强制性的技术法规,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措施。

5.总量控制:是指以控制一定时段内一定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

6.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7.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新性思想,它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过程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8.循环经济: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9.排污权交易: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10.环境评价:从人类社会的环境需要出发,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和评价方法对环境的优劣及其满足人类需要的程度进行评估,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及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1.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温室气体吸收了行星表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后向各个方向辐射能量,进而导致行星表面平均温度升高的过程。

12.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

选:三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3.荒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环境管理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复习资料

1、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存在问题。

2、环境管理学:是一门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以及技术依据的科学。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由自然力引起,如地震、火山、龙卷风、海啸等;(2)由人类的活动引起的,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种情况。

不可持续发展方式→环境外部性→生产技术问题。

4、环境管理的目的和任务:目的首先是改变人类自身一系列思想观念,其次是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以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的环境,减少甚至消除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持久、和谐地协同发展。

任务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5、三大主体作用:(1)政府:主导性力量。

制定环境发展战略、设置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法律法规、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

(2)企业:企业环境管理既与政府、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重要和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3)公众:公众将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发挥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6、八大公害事件:(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二氧化硫)(2)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二氧化硫)(3)伦敦烟雾事件(烟尘、二氧化硫)(4)洛杉矾光化学烟雾事件(烟尘、二氧化硫)(5)熊本县水俣病事件(甲基汞)(6)富山地区痛痛病事件(骨痛病)(镉)(8)四日市哮喘病事件(SO2、烟尘、重金属粉尘)(8)爱知县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7、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8、可持续发展的特点:(1)持续性原则: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基本保证。

(2)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是指世界各国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活动,不应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给世界各国以公平的发展权和资源使用权,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消除贫困、消除人类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状况。

环境管理学知识点(考点)总结

环境管理学知识点(考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环境问题: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不包括由自然因素(如地震和海啸)引发的环境变化。

2、系统:(1)定义: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2) 功能: 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所能发挥的作用或效能,即系统从环境接受物质、能量和信息,经过系统的变换,向环境输出新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3、要素:(1)定义: 要素指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

(2)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如下: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系统是整体,要素是系统的组成部分;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系统支配和依赖要素;相对性:系统和要素的区分是相对的;4、联系:(1)定义:指一个要素的存在与变化同另一个要素的存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也称为耦合。

(2)联系可以分为两种:a相干性联系→整体功能;b非相干性联系(如随机联系)5、环境:系统以外的部分称为系统的环境,它是存在于系统之外与系统发生作用的事物的总称,为系统提供物质、能量、信息或接受系统输出的物质、能量、信息。

系统和系统环境的分界称为系统边界。

6、可能性空间:可能性空间是指事物在发展变化中面临的所有可能情况的全体,即各种可能状态的集合。

7、控制:人们根据确定的目的,设法改变和创造条件,对考察对象施加某种作用,使事物沿着可能性空间内某个确定方向或状态发展,这种作用就叫做控制。

8、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通过一定的通道反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

9、控制方式:所谓控制就是施控者选择适当的控制手段,作用于受控者,以期引起或达到受控者的行为状态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

10、控制系统:施控部分是由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的环节按一定的方式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称之为“控制系统”。

有时也把受控对象作为环节包括在内。

11、物资生产:物资生产是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一、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1)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2、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3、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4、酸雨区的发展;5、自然资源的耗竭;6、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7、固体有害废气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2)、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5、错误的消费观(3)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一次污染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

包括: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2等(这个应该可以自己判断吧?)二次污染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物。

包括:因为CO2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因氟利昂而破坏臭氧层、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2同水蒸气结合而形成酸雨等等。

(这个应该也可以自己判断吧?)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2)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1、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三、什么叫环境生产?什么叫物质生产?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1)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环境的管理系统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可编辑修改word版)

环境的管理系统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可编辑修改word版)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 P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狭义)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 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P17-25一、政府(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

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

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

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2.环境管理的目的:人们终于意识到首先必须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的新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这就是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

3.环境管理的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4.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5.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即既要使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使其不对后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6.三生共赢: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7.共赢原理: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8.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

9.三种生产理论:他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分别是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整个世界系统的运动与变化取决与这三个子系统自身内在的物质运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状况。

10.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11.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环境管理学(系统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系统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1.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问题分为1)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因素;2)次生环境问题——人为因素2.环境问题的根源:不正确的三观(自然观、人-自然关系观、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观念)4.环境管理定义(叶文虎):环境管理是运用多种手段更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观念,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1)宏观环境管理: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

2) 微观环境管理: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对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总体:宏观环境管理是从参与综合决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其实施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微观环境管理是从执法监督入手,解决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破坏问题。

6.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

7.环境管理的主体(三大):政府(主导)、企业、公众与非政府组织0.环境管理的对象: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0.环境管理的内容:1)环境质量管理a.环境质量管理: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生存和健康所必须的环境质量而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

b.环境质量:适宜程度c.评价依据:环境质量标准d.核心:主要是浓度管理,现逐渐由浓度管理→总量控制管理2)生态环境管理生态环境管理:人类对自己参与开发自然资源的行为的管理8.环境问题的三个阶段: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第九章 我国的环境管理1.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2.同步发展指导方针(“三同步,三统一”方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环境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1、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监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监测手段的综合)和时序性3、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5、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7、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8、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意识。

10、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11、生态城市: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1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环境管理学

环境管理学

环境管理学期末复习1、环境管理:通过管理手段调整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社会等行为和活动达到预防环境问题的目标。

2、共赢原理:在制定处理涉及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主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3、环境标准:是指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它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4、环境绩效管理:就是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

5、生态城市: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6、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影响的反应。

包括为了取得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

7、环境绩效:是指组织通过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

8、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9、生态需水:是指为了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10、三种生产理论:物资生产、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

所谓的物质生产是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接受人的生产环节所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其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既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环境生产:指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11、环境管理的主体: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参与者或相关方,包括政府、企业、公众和非政府组织。

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环境管理学基础》复习重点

《环境管理学基础》复习重点

《环境管理学基础》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环境问题2、环境管理3、污染预防4、环境影响评价5、环境容量6、环境承载力7、环境区划 8、环境决策管理9、环境规划 10、环境控制管理12、环境审计 13、环境管理信息系统14、环境信息管理 15、建设项目16、环境管理体系 17、清洁生产18、清洁生产审计 19、产品生命周期分析20、自然资源 21、自然保护区22、总量控制 23、环境目标24、全球环境问题二、选择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环境管理所关注的环境特指什么?2、环境管理与社会各界组织管理和政府职能的关系?3、中国的环境保护开始于何时?环境管理正式开始于何时?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时间和主要成果、重大事件是什么?4、环境管理几种基本方法和作用?5、八项环境管理制度的各自适用性、目的、控制的主体、客体,基本要求。

6、中国的环境管理机构基本组成和权力、职责。

7、环境法规包括哪些?法和规章、标准的制定、审批权限怎么划分。

8、环境标准的分类,制定原则,使用原则。

9、环境信息和环境数据的区别、联系。

10、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建设的项目管理要求和分类情况。

11、进口废物环境管理审批权和申请内容、基本申请程序。

12、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的环境管理审批权限和要求。

13、企业环境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14、清洁生产的概念、内涵和作用。

15、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基本管理要求。

16、环境工程管理的概念。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环境问题分类。

2、环境管理的基本对象。

3、环境管理事务和环境管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特点。

4、环境管理所依据的基本科学原理。

5、环境管理的三种基本方法。

6、提高环境保护预见性、长远性的主要对策和重要措施。

7、“三十二字”方针。

8、“三同步、三统一”方针。

9、我国三大环境保护政策。

10、“三同时”制度。

11、“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向谁申请。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 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 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欢迎阅读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P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狭义)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一)3.(一)(二)具有(一),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保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才能推动政府在完善法律、严格标准等方面加强环境管理。

企业环境管理既是与政府、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要防止或减轻企业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从企业调控自身行为的角度,应加强企业环境管理和企业经营。

②从政府对企业行为调控的角度,主要有:形成有利于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宏观上加强对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引导和监督;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等。

③从公众对企业行为调控的角度,主要有:作为消费者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和服务;作为个体或通过社会团体对企业破坏环境行为进行监督;作为政府的公务员或企业的员工,通过自身的工作促进企业环境保护。

三、公众(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公众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作用主要是以散布在社会各行各业、各种岗位上的公众个体,以及以某个目标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行为来体现。

公众和公众行为是社会的基石,是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对象。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

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

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一、政府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二、企业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三、公众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二、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

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问题。

环境管理重点知识复习

环境管理重点知识复习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1)广义上:指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2)狭义上: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2、环境管理的概念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教育和新闻媒介等手段,通过全面的规划,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调整与控制,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

3、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4、环境管理的主体、对象和内容环境管理对象: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环境管理的主体:政府、企业、公众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1)政府决策的科学化;(2)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参与;(3)政府施政的法制化。

企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有:(1)从环境中索取各种自然资源,直接改变了环境的结构,进而影响到环境的功能;(2)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只有一部分原材料能够转化为产品,其余的很大一部分都将以废物的形式进入环境,造成环境污染。

防止或减轻企业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1)推行清洁生产,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等。

(2)形成有利于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市场竞争环境,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制定恰当的环境标准,实行各种有利于提高企业环境保护积极性的政策,创造有利于企业环境保护的法治环境,加强对有优异环境表现的企业的嘉奖。

(3)公众积极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和服务;公众作为个体或通过社会团体对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公众个体作为政府的公务员或企业的员工,通过自身的工作促进企业环境保护。

公众(个体的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1)在对消费品进行必要的清洗、加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以生活垃圾的形式进入环境。

(2)在运输和保存消费品时使用的包装物也将成为废物,它们同样以生活垃圾的形式进入环境。

环境管理总复习

环境管理总复习

环境管理总复习一、概念(5个)1、环境管理是从系统角度出发,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即要发展人类的基本需要。

又不超出环境容许极限的管理过程。

2、“三同时”制度指“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环保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运行”3、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根据国家的环境政策和法规,在综合考虑本国自然环境特征、社会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上,规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浓度、时间和速度以及监测方法和其他有关技术规范。

4、环境保护法为了调整因保护环境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

5、资源利用率是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和从废弃物中取得再生的物质转化为产品的比率。

资源利用率越高,产出同等产品时,从环境中所取得自然资源就越少,加载到环境中的加工废弃物就越少。

6、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是一种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污染单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

7、环境基准关于环境中各种污染物浓度、剂量、接触时间和环境效应,对人体、生物、及建筑设施等之间产生危害影响的相关性,可称为环境基准。

8、产品生命周期评价产品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是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通过编制一个系统的物资投入与产出的清单记录,来评价与这些投入产出有关的潜在的环境影响,并概括生命周期评价的目的,解释清单记录和环境影响的分析结果。

9、清洁生产指即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

10、环境审计通过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和能量输入与输出进行考察,找出二者过量流失的部位和原因,制定改进方案,是一个针对实践活动的管理行为。

二、填空题1、环境管理学是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一、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1)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2、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3、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4、酸雨区的发展;5、自然资源的耗竭;6、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7、固体有害废气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2)、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5、错误的消费观(3)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一次污染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

包括: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2等(这个应该可以自己判断吧?)二次污染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物。

包括:因为CO2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因氟利昂而破坏臭氧层、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2同水蒸气结合而形成酸雨等等。

(这个应该也可以自己判断吧?)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2)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1、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三、什么叫环境生产?什么叫物质生产?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1)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2)物质生产 P39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在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PS:三种生产理论,还有一种叫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

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3)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P43(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四、简述界面活动控制论和主要特征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P69概念: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特征:界面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它是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所共有的应用:一般说来,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作为环境系统要素的自然资源,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表征环境状态的环境质量。

而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则是商品,而三种生产之间的共同界面则是废弃物。

界面活动控制理论是根据对环境问题的本质特点分析、思考提出的,它的提出使环境管理学有了区别于其他类型管理学的本质内容和具体工作领域,从而为进一步发展环境管理学,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界面活动控制论指明了在各种人类社会行为中,首先要加以综合协调的主要是各方在界面上发生的社会行为。

这样就抓住了关键,切中了要害,从而才能保证管理行为的有效性。

五、简述冲突协同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P76(1)环境冲突协同论:就是指在人类社会理性行为的作用下,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将冲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充分发挥冲突的积极作用,限制冲突消极作用的发挥。

冲突: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面对同一个有限的利益目标,追求的各方都想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份额。

“博弈论”协同:协同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在无外界干预的情况下,系统中各要素的运动、变化呈现出一种被称之为“自组织”的规律。

冲突和协同:冲突和协同是系统中同时存在的两种现象冲突—竞争—对立;协同—统一整合。

冲突协同理论:指在人类社会理性行为的作用下,子系统之间的协同。

应用:冲突协同理论:通过人类社会的理性行为解决冲突,实现子系统之间协同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理论,通过协同子系统的局部运动使系统整体的宏观运动效果优于部分运动效果之和,相反,如果子系统的运动之间不协同,甚至相互制约,那么子系统运动的效果就会相互抵消,从而使系统整体运动的效果低于部分运动之和。

以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为例对于同一种污染物而言,有些企业可以采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去除率,而有些则需要较多的费用,前者愿意削减排污量使排污许可指标富余并转让出去,而后者愿意购买排污权。

排污许可交易政策协同了不同排污单位在排污量上的冲突,协同了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之间在指令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之间的冲突,使排污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具体作法,能够在利益驱动下,积极进行生产工艺改革、实施清洁生产,增加排污余额,这使企业的生产行为与环境容纳量得到了协同。

六、环境管理全过程控制原则主要是指什么?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

逻辑上的全过程:立项、设计、施工、生产。

时序上的全过程:产品生命周期即原材料开采——生产加工——运输分配——使用消费——废弃物处置七、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与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分别指什么?它们有何异同?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指控制污染源的排放浓度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指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控制。

区别: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只控制了从污染物浓度,而忽略了污染物的流量,因此势必造成环境中污染物总量不断增加,控制不住城市的环境质量。

而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控制。

八、什么叫环境标准?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哪几类?制定环境标准应符合哪些原则?环境监测有哪些主要特点?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应该满足哪些基本条件?(1)环境标准 P1041、环境标准是有关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各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的总称。

2、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制定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中的定义)(2)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哪几类? P1051、环境质量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3、环境基础标准分为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4、环境方法标准5、环境标准物质标准6、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3)制定环境标准应符合哪些原则? P1051、保障人体健康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首要原则。

2、制定环境标准,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统一。

3、制定环境标准,要综合考虑各种类型的资源管理,各地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的要求和目标,贯彻高功能区用号标准保护,低功能区用低标准的原则。

4、制定环境标准,要和国内其他标准和规划相协调,还要和国际上的有关协定和规定相协调。

(5)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应该满足哪些基本条件? P1041、准确性: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2、精确性:测量数据的离散程度3、完整性:测量数据与预期的或计划要求的符合程度4、可比性: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所得的测量数据与处理结果要有可比性5、代表性:要求监测结果能表示所测要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情况。

九、目前我国经济开发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特征?对开发区进行环境管理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1)目前我国经济开发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特征?基本特征:环境问题影响的范围广、强度大、时间长、一定程度的不可逆转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2)对开发区进行环境管理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原则:①防治结合,以防为主要原则。

②环境规划实施主体必须兼具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

③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原则。

④以发展高新技术项目为主,实行清洁生产的原则。

⑤将环境管理手段溶入项目管理全过程的原则。

十、城市环境有什么特点?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有哪些?(1)城市环境有什么特点? P1411、在城市环境系统中,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系统骑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使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2、城市环境系统中的自然系统是不独立和不完全的生态系统。

(2)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P1451、城市环境管理的机构;2、制定城市环境规划;3、城市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4、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其定量考核制度;6、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

十一、实施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具体步骤有哪些?排污申报、总量审核、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十二、流域环境管理有何主要特点?如何对流域环境进行管理?(1)流域环境管理有何主要特点?主要体现为流域环境问题及管理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2)如何对流域环境进行管理? P1611、建立新的流域环境管理体制;2、制定全流域环境规划;3、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污染补偿机制;4、建立流域水事纠纷裁决制度;5、加强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管理。

十三、我国现行环境管理经济手段主要包括哪些? P841、排污收费制度:根据我国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排污单位或个人应根据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缴纳排污费。

2、减免税制度:国家规定,对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实行五年免征产品税,对污染搬迁另建的项目实行免征建筑税等。

3、补贴政策:财政部门掌握的排污费,可以通过环境保护部门定期划拨给缴纳排污费的企事业单位,用于补助企事业单位的污染治理。

4、贷款优惠政策:对于自然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节能项目等,,可按规定向银行申请优惠贷款。

十四、什么叫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其主要特点包括哪些?(1)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P214就是一个以“组织”为单位,以标准体系的形式规范和约束组织活动,特别是在产业活动方面的环境管理体系。

(2)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主要特点包括哪些? P2161、以消费者行为为根本动力;2、自愿性的标准,不带任何强制性;3、没有绝对量的设置,以各国的法律、法规要求为基准;4、强调储蓄改进和污染预防;5、强调管理体系,特别注重体系的完整性;6、强调生命州区思想的应用。

十五、什么叫环境监测?其主要特点有哪些?(1)环境监测 P102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