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1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指人们依据各种信息,对全社会的环境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实施)、监督、调节和评价,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达到特定的管理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之总和。
2共赢原理是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3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4环境绩效管理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
5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6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
包括为了取得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
7环境绩效管理就是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8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9生态需水是指为了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10三种生产理论人与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自称的复杂巨系统,在物质运动的基础层次上,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11环境管理的主体?(1)政府(2)企业(3)公众和非政府组织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13环境监测类型?(1)常规监测(包括环境要素监测和污染源监测)(2)特殊目的的监测(包括研究性、事故和仲裁监测)14环境信息的特点?(1)时空性(2)综合性(3)连续性(4)随机性14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的内容?(1)排污申报(2)总量审核(3)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15环境绩效评估的方法?(1)基于ISO14031标准的环境绩效评价方法(2)企业环境绩效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16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1)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全面规划,合理安排(2)以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为目的,合理调配土地利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3)以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为墓地,综合运用政策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严格控制各种形态污染物向地下转移17环境管理的内容?(1)按管理领域划分,所谓管理领域,是指环境管理行动要落实到的地方,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的什么地方、人类活动中的什么方面(2)按环境物质流划分:①自然资源环境管理②产业环境管理③废弃物环境管理④区域环境管理18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概念: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半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环境管理考试复习重点
一.名词:1.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2.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3.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联系。
4.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国以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为由,通过立法和制订强制性的技术法规,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措施。
5.总量控制:是指以控制一定时段内一定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
6.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7.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新性思想,它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过程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8.循环经济: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9.排污权交易: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10.环境评价:从人类社会的环境需要出发,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和评价方法对环境的优劣及其满足人类需要的程度进行评估,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及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1.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温室气体吸收了行星表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后向各个方向辐射能量,进而导致行星表面平均温度升高的过程。
12.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
选:三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3.荒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一、选择1、环境日:6月5日2、BOD:生化需氧量3、COD:化学需氧量二、填空1、环境管理的分类:(1)从范围划分:1)资源管理;2)区域环境管理;3)专业环境管理(2) 从性质划分:1)环境规划管理;2)环境质量管理;3)环境技术管理2、环境管理三大基本政策:(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政策;(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3、环境影响评价概念4、“三同时”制度5、三种生产理论: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6、环境监察分类:事前监察;事中监察;事后监察7、环境监察依据:法律依据;标准依据;事实依据8、限期治理对象:(1)位于特别保护区域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2)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9、环境保护法概念三、名词解释1、环境管理学:以缓解管理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2、环境管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通过全面规划和有效监督,使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环境政策:是国家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对一切影响环境质量的人为活动所规定的行为准则。
5、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基础,由排污单位的申报登记、排污指标的规划分配、许可证的申请和审批颁发、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四部组成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6、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环境的开发利用之前,对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种规划方案或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施工和建成后将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拟采用的防范措施和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所进行的调查、预测和估计。
7、“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环境管理复习资料
1、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存在问题。
2、环境管理学:是一门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以及技术依据的科学。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由自然力引起,如地震、火山、龙卷风、海啸等;(2)由人类的活动引起的,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种情况。
不可持续发展方式→环境外部性→生产技术问题。
4、环境管理的目的和任务:目的首先是改变人类自身一系列思想观念,其次是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以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的环境,减少甚至消除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持久、和谐地协同发展。
任务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5、三大主体作用:(1)政府:主导性力量。
制定环境发展战略、设置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法律法规、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
(2)企业:企业环境管理既与政府、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重要和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3)公众:公众将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发挥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6、八大公害事件:(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二氧化硫)(2)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二氧化硫)(3)伦敦烟雾事件(烟尘、二氧化硫)(4)洛杉矾光化学烟雾事件(烟尘、二氧化硫)(5)熊本县水俣病事件(甲基汞)(6)富山地区痛痛病事件(骨痛病)(镉)(8)四日市哮喘病事件(SO2、烟尘、重金属粉尘)(8)爱知县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7、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8、可持续发展的特点:(1)持续性原则: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基本保证。
(2)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是指世界各国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活动,不应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给世界各国以公平的发展权和资源使用权,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消除贫困、消除人类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状况。
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
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环境管理学是一门涉及环境保护、环境修复、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成本等诸多方面的学科。
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主要涵盖了环境管理学的相关知识点,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环境管理学相关的概念、原则和方法,帮助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实践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基本要素环境管理学是研究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环境管理学的基本要素包括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法律和政策等。
二、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环境管理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其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治理、自然生态保护、环境舒适度和人体健康保护等方面。
其中,环境污染治理分为三个方面:污染源控制、废物处理和环境修复。
自然生态保护一方面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另一方面则包括环境中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
环境舒适度和人体健康保护是评价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衡量环境舒适度和人体健康所受到的环境影响,提出环境改善和保护的措施。
三、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的自然与人工要素进行观察、测量、记录和评估的行为,主要目的是了解和评价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营养物质和其它物质的存在和分布情况,为环境保护、环境规划、环境修复和环境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涉及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噪音和辐射等各个方面。
四、环境治理环境治理是指针对环境问题采取的各种措施,其主要目标是减少或消除环境问题,提高环境质量。
环境治理包括环境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修复和环境规划等方面,其中最常见的环境治理措施有污染源控制、环境修复、生态修复、城市绿化、排污许可制度等。
五、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指环境中所存在物质与能量的特定质量水平,它是评价环境状况的基本指标。
环境质量涉及空气、水、土壤、噪声和辐射等方面。
环境质量评价是指对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主要目的是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六、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计划中的新建、改建、扩建或重建工程,其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估的过程。
(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①目的:通过对自身行为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间物质流来尽快恢复受损环境,减少并消除损害,保证人与环境和谐发展②任务:转变环境观念,调整环境行为,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立人类环境文明。
例如:一次性餐盒污染十分严重,通过环境管理,使其重新回收利用带来了经济效益⑴环境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企业、公众。
如“限塑令”的实施,需政府制定法规、措施;企业限量生产产品;公众约束自身行为支持实施。
⑵政府在环境管理中起到主导性作用,企业在环境管理既与政府、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重要和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公众起到监督企业和政府行为的作用。
所谓持续发展就是人环境协调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需求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使其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
如:对鱼类的捕捞,矿藏开采要适量才不会导致资源枯竭。
作用:合理利用资源,使人类与环境能和谐发展,为后代保留较好资源条件,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
是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这三种生产理论。
三种生产理论是环状结构。
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世界系统持续运行。
环境生产是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是另外两种生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共赢原则是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多方,双方关系方案时,必须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如退耕还林,不仅使生态面貌得到改善而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所谓冲突协同原理就是指在人类社会理性行为作用下,通过系统之间的协同,将冲突控制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充分发挥冲突的积极作用,限制冲突的消极作用的发挥。
例如排污许可证交易政策的实施,协同了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在指令性计划和市场间的冲突。
例如采取排污收费制度,加强了对企业排污的管理,也为政府增加了一定的财政收入,但由于执法不严,监管不力容易造成虚报数据,乱收费用等情况发生。
又如环保宣传活动的开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但宣传效果却不理想,受关注不够。
环境管理学(系统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1.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问题分为1)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因素;2)次生环境问题——人为因素2.环境问题的根源:不正确的三观(自然观、人-自然关系观、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观念)4.环境管理定义(叶文虎):环境管理是运用多种手段更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观念,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1)宏观环境管理: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
2) 微观环境管理: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对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总体:宏观环境管理是从参与综合决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其实施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微观环境管理是从执法监督入手,解决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破坏问题。
6.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
7.环境管理的主体(三大):政府(主导)、企业、公众与非政府组织0.环境管理的对象: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0.环境管理的内容:1)环境质量管理a.环境质量管理: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生存和健康所必须的环境质量而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
b.环境质量:适宜程度c.评价依据:环境质量标准d.核心:主要是浓度管理,现逐渐由浓度管理→总量控制管理2)生态环境管理生态环境管理:人类对自己参与开发自然资源的行为的管理8.环境问题的三个阶段: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第九章 我国的环境管理1.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2.同步发展指导方针(“三同步,三统一”方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特供版)!!
PS:Believe it or not,红色部分是10级兴隆师兄考完后第二天根据记忆为你们整理的10级环境管理学考试中出现了的题目(覆盖率>98%),你们重点记忆哈~考试题型:名词解释8*4 填空:1*20 问答:4*8 论述题:16*1一、名词解释1.环境管理科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可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2.环境管理学:以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3.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5. 共赢原理: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6. 界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
7. 冲突协同理论:冲突和协同是系统中同时存在的两种现象,对立统一于一个系统中,系统中各要素在合作与协同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协同,竞争以协同和合作为基础,协同以竞争为前提。
8. 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指政府将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则、规范、标准,作为环境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去调整、控制、引导人类社会各个主体作用于环境的行为,达到环境管理目标的方法。
(命令型和控制型、经济型和激励型、鼓励型和自愿型)9.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有两种手段,分别是? 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10. 经济手段:是指运用价格、税收、补贴、押金、补偿费等货币或金融手段,引导和激励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主动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
11. 环境信息公开: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
12.环境绩效:是组织通过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
13. 环境会计的作用:开展环境会计并进行信息披露,提示企业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是推进企业及其他组织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和要求。
环境管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全球环境展望是一份反映全球环境状况的系列报告,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
P22.《蒙特利尔议定书》在保护平流层臭氧层目标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3.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又进一步将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并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
P74.人类的发展进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和工业文明阶段。
P75.人类的社会行为可以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三大类,政府行为起着主导作用。
P156.人的行为从另外一个角度还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另一类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行为。
P167.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是指“谁来管理?”和“管理谁?”的问题,是指环境管理活动的参与者或相关方,包括政府主体、企业主体和公众主体。
P178.环境管理主体:政府、企业、公众。
管理的具体对象: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以及作为这些行为的物质载体的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等。
P299.企业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经营,一般应包括制定环境目标、规划,绿色设计,绿色营销,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通过和执行1400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以及发布企业环境报告书多个方面。
P2110.公众和公众行为是社会的基石,是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对象。
P2311.环境管理学的形成p26(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12.环境管理也可以根据“环境社会系”中的物质流划分,分为区域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四大领域。
从物质流的角度,区域环境是各种环境物质流交流、汇通,融合和转换的场所。
环境管理学复习
环境管理学复习⼀、填空题1、环境管理的主体:政府、企业、公众与⾮政府组织2、环境管理的⼿段:法律⼿段、经济⼿段、⾏政⼲预⼿段、技术⼿段、宣传教育⼿段3、按照环境物质流划分,环境管理可分为:⾃然资源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5、三种⽣产理论是:物质⽣产、⼈⼝⽣产、环境⽣产6、物质⽣产的基本参量是:社会⽣产率、资源利⽤率。
⼈⼝⽣产的基本参量是:⼈⼝数量、⼈⼝素质、消费⽅式。
环境⽣产的基本参量是:污染消纳⼒、资源⽣产⼒1、环境问题:指由⾃然⼒或⼈⼒引起⽣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类的⽣存和发展的⼀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2、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指通过⼀定的⼿段(法律、政策、经济、技术、教育等),根据⽣态学原理和环境质量许可的范围,对从事开发活动的集团或个⼈的⾏为进⾏监督控制,以防治⽣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可持续发展:指⼈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使当代⼈的各种需求得到满⾜,个⼈得到全⾯发展,⼜要保护⽣态环境,使其不对后代⼈的⽣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4、环境绩效管理:通过⼀系列环境管理措施或⽣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5、环境标准:是指国家为了维持⽣态平衡、保护⼈体健康、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对⼤⽓、⽔、⼟壤等的环境质量、污染排放、监测⽅法等,按照法定程序制定、颁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6、环境管理体系:⼀个组织内全⾯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还包括组织的环境⽅针、⽬标和指标等管理⽅⾯的内容。
7、冲突协同理论:指在⼈类社会理性⾏为的作⽤下,通过⼦系统之间的协同,将冲突控制在⼀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充分发挥冲突的积极作⽤,限制冲突消极作⽤的发挥。
8、环境监督管理:由环境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对各部门、各地区和各单位的污染防治、环境保护⼯作状况和问题进⾏察看、督促、调查和处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湖北理工学院)
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严格说来,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但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不包括有自然因素如地震。
火山爆发等引起的环境变化环境问题的根源:不正确的三观(自然观、人-自然关系观、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观念)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2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及其内涵?(6分)答案:概念: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3分)。
内涵:它着重研究管理人类作用于环境的社会行为的理论和方法,以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3分)。
3.环境管理任务1三个层次:一是思想观念层次;二是社会行为层次;三是在人类社会与自然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层次2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4 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一、政府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二、企业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三、公众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5.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①可持续原则: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人类发展活动的强度和规模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
②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
③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发展,必须由全球共同联合行动,这是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存性所决定的。
6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理学中的地位 P42一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的内涵及其联系物资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
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主要内容❖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问题❖人类认识环境问题的基本历程❖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环境管理的对象与内涵❖环境管理的性质、特点与类型❖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进1 环境的基本概念1.1.3 环境的重要性1.1.4 三类环境观❖畏惧自然、崇拜自然❖无视自然、主宰自然❖重视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协调发展❖Nature for people❖Nature and people❖People in the nature❖People for the nature1.2 环境质量2 环境问题2.4 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海岸地区(孟加拉、中国沿海、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数岛屿)被淹没;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海啸,飓风,台风等。
2.5 我国十大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垃圾围城❖水土流失❖濒危物种生存环境缩小❖耕地资源逐年减少3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与行动3.1 认识❖1968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夫人《寂静的春天》❖1972年罗马俱乐部米都斯《增长的极限》❖1987年布伦特兰《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3.2 行动1968年罗马俱乐部成立1971年绿色和平组织成立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73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197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87.9.16《蒙特利尔议定书》,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2.29国际生物多样性日1997年,制定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4 环境问题的根源消费观:物欲主义5.2 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6 环境管理的对象、任务与内涵6.2 管理的主体和对象2、管理的对象●政府行为:●政府行为分类:政府内部行为、国内行为、国际行为●政府行为内容:公共事业服务;一般的商品和服务(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权;调控与干预●企业行为:●行为分类:生产经营活动;获得利润的活动;自我调整活动●行为内容:资源消耗者;污染主要制造者和治理者;保护环境的承担者●公众行为:公众调控自身行为;政府调控;企业调控6.3 环境管理的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控制“环境-社会系统”●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6.4 环境管理的内涵➢6.4.1 管理的核心:限制●6.4.2 管理的范畴:次生环境问题●6.4.3 管理的内容6.4.3 管理的内容❖按管理领域划分管理领域:管理活动落实到自然环境的地方和人类活动的方面落实到自然环境的地方:水、土、气等落实到人类的产业活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落实到人类活动区域:农村、城市、流域等落实到管理主体上:政府、企业、公众环境管理❖按环境物质流划分资源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和区域环境管理四大领域(2) 微观环境管理: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为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环境管理学试题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试题复习资料环境管理学试题出题资料一、名词解释1.环境管理科学(1章)2.环境管理学(1章)3.可持续发展(2章)5.共赢原理(2章)6.界面(2章)。
7.冲突协同理论(2章)8.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3章)9.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有两种手段,分别是?(3章)10.经济手段(4章)11.环境信息公开(4章)12.环境绩效(4章)13.环境会计的作用(4章)14.环境审计的作(4章)15.环境统计(4章)17.案例研究方法(4章)18生态城市(5章)20区域开发行为5章)二、填空题1.环境管理的三大主体是什么? 1章)2.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2章)3.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2章)5.三种生产理论(2章)6.共赢原理(2章)7. 三生共赢(2章)8.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9. 行政手段的基本特征(3章)10.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3章)11. 环境管理实验方法(4章)三、简答题1.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和任务2.环境管理的内容3.简述当前世界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的4 个主要方向。
(2章)4.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章)4.简述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的主要内容(2章)5.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的应用(2章)5.简述冲突协同原理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2章)6.简述我国政府环境管理的现行经济手段(3章)7.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有环境监测、环境标准、环境统计(4章)8.实地研究方法的优点(4章)①适合在真实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观察和研究人们的态度和行为;②研究的成果详细、真实、说服力强,研究者常常可以举出大量生动、具体、详细的事件说明研究结论;③方式比较灵活,弹性较大,相比实验和问卷调查,操作程序不十分严格,在过程中可进行灵活的调整;④适合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特征9.实地研究方法的缺点(4章)10.农村环境管理落后的原因(5章)四、论述题1.试述马斯洛(A.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及行为科学在环境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环境管理重点知识复习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1)广义上:指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2)狭义上: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2、环境管理的概念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教育和新闻媒介等手段,通过全面的规划,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调整与控制,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
3、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4、环境管理的主体、对象和内容环境管理对象: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环境管理的主体:政府、企业、公众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1)政府决策的科学化;(2)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参与;(3)政府施政的法制化。
企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有:(1)从环境中索取各种自然资源,直接改变了环境的结构,进而影响到环境的功能;(2)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只有一部分原材料能够转化为产品,其余的很大一部分都将以废物的形式进入环境,造成环境污染。
防止或减轻企业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1)推行清洁生产,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等。
(2)形成有利于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市场竞争环境,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制定恰当的环境标准,实行各种有利于提高企业环境保护积极性的政策,创造有利于企业环境保护的法治环境,加强对有优异环境表现的企业的嘉奖。
(3)公众积极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和服务;公众作为个体或通过社会团体对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公众个体作为政府的公务员或企业的员工,通过自身的工作促进企业环境保护。
公众(个体的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1)在对消费品进行必要的清洗、加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以生活垃圾的形式进入环境。
(2)在运输和保存消费品时使用的包装物也将成为废物,它们同样以生活垃圾的形式进入环境。
环境管理复习资料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资料一、要求掌握的概念1、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在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规划区域进行合理的空间划分。
4、环境规划的目标:是对规划对象在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5、A-P值法是指用A值法计算控制区域中允许排放总量,用修正的P值法分配到每个污染源的一种方法。
6、环境监理是指各级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通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进行现场监督执法活动的统称。
7、绿色壁垒:通过国际国内立法,制定内容繁杂的环境保护公约、法律、法规、标准和标志,以阻止某些外国商品的进口。
二、要求掌握的知识点1、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必要性(1)是实施排污总量控制的需要;(2)是治理污染与环境质量目标相结合的需要;(3)是区域污染治理费用最小化的需要2、环境规划目标的可行性分析(1)环境保护投资分析(2)技术力量分析(3)污染负荷削减能力分析(4)其他分析( 环保意识分析,法规的执行情况等)3、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的关系(1)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2)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3)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4)颁布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区,两种标准同时并存的情况下,执行地方标准。
4、环境标准的法律意义环境质量标准是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根据。
环保基础标准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是环境纠纷中确认各方所出示的证据是否是合法证据的根据。
5、I S014000系列标准的特点(1 )标准的自愿性(2)标准的灵活性(3)标准的广泛适用性(4)标准的预防性(5)标准的兼容性(6)标准的持续改进(7)标准的完整性6、什么是费用效果分析?为什么经常用它代替费用效益分析?费用效果分析:在满足一定环境要求的前提下,选择费用最小的方案。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1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指人们依据务种信息,对全社会的环境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实施)、监督、调节和评价,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达到特定的管理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之总和。
2共贏原理是指在制左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而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3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星,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英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4环境绩效管理以改善和提髙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
5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髙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6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英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
包括为了取得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
7环境绩效管理就是以改善和提髙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8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岀一左而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9生态需水是指为了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10三种生产理论人与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自称的复杂巨系统,在物质运动的基础层次上,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11环境管理的主体?(1)政府(2)企业(3)公众和非政府组织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13环境监测类型?(1)常规监测(包括环境要素监测和污染源监测)(2)特殊目的的监测(包括研究性、事故和仲裁监测)14环境信息的特点?(1)时空性(2)综合性(3)连续性(4)随机性14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的内容?(1)排污申报(2)总量审核(3)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15环境绩效评估的方法?( 1)基于IS014031标准的环境绩效评价方法(2)企业环境绩效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16 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1)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全面规划,合理女排(2)以提髙上地资源的质量为目的,合理调配上地利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3)以防止上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为墓地,综合运用政策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严格控制各种形态污染物向地下转移17环境管理的内容?(1)按管理领域划分,所谓管理领域,是指环境管理行动要落实到的地方,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的什么地方、人类活动中的什么方而(2)按环境物质流划分:① 自然资源环境管理②产业环境管理③废弃物环境管理④区域环境管理18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概念: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半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监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监测手段的综合)和时序性3、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5、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7、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8、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意识。
10、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11、生态城市:是在20 世纪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1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13、废弃物:或称环境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14、土地的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部分,它是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15、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部分16、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森林,林地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外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17、环保投资的概念: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于其相关的经济活动。
18 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换问题。
19、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有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0、核心区的概念: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是未受到人类干扰或紧受到最低限度干扰的,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做好的地方以及珍稀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22、缓冲区的概念:缓冲区一般位于核心区的外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行动额生态系统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次生生态系统,也可以包括一些人工生态系统。
23、实验区的概念:实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包括部分原生或次生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荒山,荒地等,也包括传统利用区和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区,它的地域范围一般较大。
24、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25、环境管理学:以环境管理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26、可持续发展:就是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的发展27、三生共赢:就是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 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28、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甚至是形态上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地。
填空题1、环境信息的特点:时空性;综合性;连续性;随机性 ___2、农村环境问题:①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各类污染;②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③ 乡镇企业造成的污染。
3、气体废弃物的特征:①来源广泛、成分复杂;②空间层次性;③造成多种 _______4、气体废弃物的管理主要有:①清洁能源使用;②发展绿色交通和机动车尾气控制;③末_ 端治理技术和大气环境自净能力作用。
5、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①机动车船排放标准控制的制度;②机动车船_________ 清洁能源使用的激励制度;③机动车船污染排放年检制度。
6、防止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①对粉_________ 射性物质的气体和气溶胶排放的规定;②对恶臭气体、焚烧产生气体物质、散发气体的物质、扬尘等的规定;③对消耗臭氧物质及其替代品的规定。
7、水资源的特点:1•循环再牛性与总量有限性:2•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3•功能的广泛性与不可替代性; 4.利弊两重性。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1•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2•地区分配不均,水土资源组配不平衡;3•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很大;4•部分河流含沙量大。
9、海洋资源的特点:1•种类多,储量大; 2.开采技术难度高;3•地域差异小4•利弊两重性10、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1•过度捕捞降低了海洋牛物资源的牛产能力;2•盲且围海造田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 3.无节制的污染物排放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11、政府产业环境管理的特征 :1•具有强制性和引导性,2•政府产业环境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与产业性质密切相关;3•具有较强综合性12、企业环境管理的特征:1•企业作为自身环境管理的主体;2•企业环境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与企业的行业性质密切相关;3•企业环境管理按其目标可分为多个层次,最低层次课满足政府法律的需求。
13、水体废弃物的特征:1•来源广泛,成分复杂,排放量大; 2. _ 关联性高。
14、固体废弃物的管理的三代原则是指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______15、中国的环境保护的三大基本政策是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
16、美国环境管理所具有的特点:(1)通过改革行政决策的方法和程序来实现国家环境保护目标;(2)将法律与技术相结合来控制污染;(3)将行政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以提高管理效率。
仃、欧盟环境管理的特点:(1)通过制定共同的环境保护政策来解决环境问题;(2)注意处理欧盟与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系(通过直接使用原则和优先适用原则来协调与各成员国内外环境法的关系);(3)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环境为代价。
18、日本环境管理的主要特点:(1)具有较完备的环境管理机构,(2)适时修改法律,一适应环境管理的需要,(3)一化境标准作为政策的目标和手段,(4)地方政府的行为超前于中央政府,(5)企业环境管理重在“防”。
19、澳大利亚环境管理的特点:(1)建立全流域管理模式,(2)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3)重视培养幼儿及青少年的环保意识。
20、全球环境问题的特点:(1)全球化,(2)综合化,(3)社会化,(4)政治化21、全球环境问题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22、全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高消耗的生产模式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2 )发展不足(贫穷)地区的生活生产方式;(3)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23、联合国规划署内部下设三个主要部门:环境规划理事会,环境秘书处和环境基金委员会。
24、牛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溃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________2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使用价值,(2)间接使用价值,(3)选择价值(潜在价值)。
26、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在思想观念层次上的;2•社会行为层次上的;3•在人类社会自然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层次上的。
27、人类社会行为可分为行为主体、行为对象、和行为本身三大部分。
行为主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28、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____29、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研究方向上已具有雏形的几个理论流派大致可分为资源永________ 外部性理论、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和三种生产理论。
30、界面的特征;①界面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②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它是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所共有的31、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是指政府将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则,规范,标准,_______ 作为环境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去调整,控制,引导—引导人类社会各个主体用于环境的行为达到环境管理目标的方法。
32、环境管理政策的分类:1.命令型和控制型②经济型和激励型③鼓励性和自愿型。
33、法律规范构成一般包括三个方面;①条件②行为规则③法律责任。
-34、行政手段的特征;①权威性②强制性③规范性 ___35、环境管理主要是针对次牛环境问题而言的一种管理活动。
36、可持续发展包括需求和限制两方面,没有需求发展就没有动力,没有限制发展就没有可持续。
37、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包括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属于施工审批阶段,第三阶段属于竣工验收审批阶段。
38、地方政府是宏观环境管理的实施主体并对区域环境质量负责。
39、一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废物进口项目环境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的审批权归国家环保总局。
40、作为一项管理制度,必须具备强制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41、环境影响评价是建设项目施工审批的一项管理制度,因此要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
42、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的环境保护标准称为国家环境标准,例如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监测方法标准。
43、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A-而言的,因此说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
44、环保部门在海洋建设项目管理方面具有监督权。
45、“以新带老”的原则就是以新建项目管理带动老污染治理。
46、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是依据国家环境法律规定落实地方政府环境责任的行政管理制度。
47、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政策是强化管理。
48、从1973年至今,中国先后召开了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其中,对中国环境保护有重大影响的会议是第一次、第二和第四次环境保护会议。
49、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直接动力是国家政府,而根本动力是社会公________50、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