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小课题范本
小学六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案范本三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案范本三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案范本一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教、学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
学生: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到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㈠教学题例11. 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案(精选5篇)
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案(精选5篇)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事例,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3、在统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4、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通过参与“保护眼睛”的统计活动,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教学难点: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解读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快速上升,这是家长和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
请看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多媒体出示118页情境图)。
读一读,从这份报告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我们这些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一)调查搜集数据,学习调查表。
1、独立思考。
谈话:怎样才能知道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导学生明白要知道是不是提前了就要进行比较)要比较就需要调查大量的数据,为了记录数据我们就要制作调查表,想一想,怎样设计调查表?2、班内交流。
谈话:你打算怎样设计调查表?(引导学生明确调查的对象和调查的内容)(出示调查表)这样制作可以吗?为了便于我们今天的研究我提前对45名学生和家长进行了调查。
请看屏幕(补充数据)。
(二)整理数据,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1、尝试比较,提出问题。
谈话:比一比两张调查表,看看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引导学生体会看原始的调查表数据太乱,不便于比较)谈话:原始的调查表太乱,怎么样整理这些数据才能便于比较呢?先自己想想,再与同位说说。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精选13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精选13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篇一分数混合运算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会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进行简算教学难点分数乘法的简算教学过程一、复习(一)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二)看看下面每组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 ○ ○(三)那么分数混合运算如何计算呢?能否应用运算定律简算呢?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二、探索、悟理(一)出示例题(二)读题之后请同学试做(板演在黑板上)教师:这道题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强调运算顺序)(三)做一做教师提问:你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四)小结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分数乘加、乘减这样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呢?分数混合运算顺序:在一个分数混合算式中,既有一级运算,又有二级运算,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一级运算;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做括号里边的,再做括号外边的。
(五)仔细观察下面两题,计算中有没有好方法使它们算得又快又准。
小组汇报结果。
= × ×教师提问: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依据什么?(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教师说明:由这两题可以看出,乘法运算定律同样可以应用在分数中。
(七)做一做三、归纳、质疑(一)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自己小结)混合运算、分数乘法中的简算。
(二)你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吗?四、训练、深化(一)巩固混合运算1.判断(×)(×)(√)(√)2.计算(二)巩固简算1.填空2.简算(三)提高练习五、课后作业(一)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六、板书设计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篇二圆的周长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2024年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本
2024年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本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那么关于2024年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怎么写呢?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一些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
2024年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本精选篇1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在前面所学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的轴对称特性。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3、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圆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用圆设计图案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课件出示轴对称的物体,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图形,找出这些图形的特点。
师生共同回顾总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2、你能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能画多少条?学生尝试画出圆的对称轴,并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后师生共同总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过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3、导入:我们可以利用圆的这一特点去设计很多漂亮图案来装点、美化我们的生活。
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圆的知识。
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设计美丽图案——花瓣。
(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最上方的图片。
观察思考:4个花瓣由几个半圆组成,这几个半圆的圆心分别在哪里?半径怎么找?(2)想一想,自己尝试画一画。
可参考课本第59页的步骤。
(3)交流画法。
在讲述过程中要重点说出:圆心的位置在哪里,是如何找到的?半径是如何找到的?学生讲述,教师在黑板上画。
小结:画图时首先要找出图中包含的各个圆或半圆,找到它们的圆心、半径。
2、设计美丽的图案——风车图。
六年级数学微型课题
六年级数学微型课题
(一)《鸽巢问题》
以“什么是鸽巢问题?”作为驱动性问题,首先通过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让学生发现里面存在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为孩子们学习鸽巢问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接着,借助“摆一摆”、“画一画”“讲一讲”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鸽巢问题”的趣味性和高度概括性,并利用图示认识简单的“鸽巢原理”,体会在项目活动中知识的自然生长。
(二)《圆柱的表面积》
课堂上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中老师仅仅是一位项目研究的引导者、组织者。
通过回忆旧知帮助孩子们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然后出示驱动性问题,让学生发挥团队的力量,结合项目活动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动手测量,总结出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算法。
最后老师点评、讲解、指导练习,提高学生参与度、完成度、积极性,课堂效果显而易见。
2024年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通用17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通用17篇)2024年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篇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2页~3页的例题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位置,并会用数对表示位置。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1、我们全班有54名同学,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1、教学例1(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__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
(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3)教学写法:__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
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2、小结例1:(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
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练习1、练习一第4题(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四、总结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五、作业练习一第1、2、5、7、8题。
六、教后记: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情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课题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课题
课题名称:加法与减法运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定义;
2. 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3. 能够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加法和减法问题。
教学内容:
1. 加法和减法的定义;
2.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3. 练习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0分钟)
介绍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及运用。
二、讲解加法运算(20分钟)
1. 通过具体例子讲解加法运算的规则,如何进行加法运算。
2. 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加法题目,让他们尝试进行计算。
三、讲解减法运算(20分钟)
1. 通过具体例子讲解减法运算的规则,如何进行减法运算。
2. 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减法题目,让他们尝试进行计算。
四、加深巩固(20分钟)
1. 组织学生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综合练习;
2.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解题方法,彼此学习。
五、课堂小结(10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梳理并巩固学习内容。
六、课后作业(10分钟)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并掌握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本规则。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引导他们灵活应用加法和减法进行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丰富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导致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缺乏生活化、趣味性和实践性。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二、研究目的1. 了解小学生生活经验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为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提供理论依据。
2. 探索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3. 丰富小学数学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内容1. 小学生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的关系(1)分析小学生生活经验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探讨小学生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2.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
(2)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数学问题情境的表现形式。
(3)鼓励学生参与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其创设过程和效果。
(2)总结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经验。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小学生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以及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相关理论。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需求和期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其创设过程和效果,总结经验。
4. 行动研究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尝试运用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观察、记录并分析其效果。
五、预期成果1. 形成一套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2.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3. 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优秀7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优秀7篇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案案例篇一学目标: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教学难点: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二、新知探究(一)教学例2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
(3,0)(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
(投影讲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二)、课堂提高练习一第6题(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练习一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六年级数学课题
六年级数学课题
六年级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学生开始接触更复杂的数学概念。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六年级数学课题:
1. 分数运算:包括分数的加减乘除,以及分数的混合运算。
2. 比和比例: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并能够解决与比和比例相关的问题。
3. 百分比:理解百分比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百分比的计算。
4. 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包括矩形、三角形、圆形等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5. 体积的计算:介绍三维空间的概念,让学生学习如何计算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三维物体的体积。
6. 统计和概率:介绍统计和概率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如何收集、整理和解释数据,以及如何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7. 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如何使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购物问题、行程问题、工作问题等。
每个课题都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课程,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概念。
在设计课程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
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范文5篇
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范文5篇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P107例1,P108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第2题。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2、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借助“形”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向上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找到合适的形来表示数和在形中找出数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我们已经学过奇数,你还记得哪些数是奇数吗?(PPT出示)师:相邻的两个奇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奇数。
(出示加法算式口算得数:1+3,1+3+5)师:同学们算得真快。
(出示:1+3+5+7+9+11+13=)你还能马上报出得数吗?二、探究新知:教学例一师:这条算式中是不是存在一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计算呢?复杂的问题都是从简单开始的。
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前面的两条算式。
(一)画图形1、提示用1个小正方形表示1,那+3就是再加三个一样的小正方形。
出示图片有几个小正方形?你是怎么知道的?2、再+5呢?可以怎么摆?出示图片(二)形与数对应为了便于观察,老师给他们都涂上了颜色,是不是更清楚呢?我们把刚才表示小正方形数的2种算式综合起来,可以用什么号连接?板书:1=1的平方1+3=2的平方1+3+5=3的平方小结:这里的正方形直观的解释了数的两种运算,同学们想一想,按照这样的规律,图四会是什么样子,与它配套的算式又是什么样子?同桌合作,画出草图,写出算式。
(三)找规律观察这些数和形,你有什么发现?生1: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每列小正方形数的平方生2: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奇数,(都是从1开始的)生3:有几个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想一想,第10个图中有几个小正方形?第100个图呢?这个规律可以用到所有类似数的计算吗?只有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时,我们可以转化为求正方形的个数。
六年级数学课题研究计划大全(范文5篇)
六年级数学课题研究计划大全(范文5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数学课题研究计划大全(范文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数学课题研究计划大全(范文5篇)》。
第一篇:数学课题研究计划一、指导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数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所以我们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二、目的要求及预期成果1、认真研读《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深化对新课程的认识,提高理论素养,从理论上指导课题研究的实施.2、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统一行动,按时完成各自相关的理论整理任务和初步调查.3、通过课题组成员的讨论、座谈和不断学习、细化课题研究的内容.4、认真做好每次活动记录,并定期交流,分析、讨论、获取真实、全面的研究素材,初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三、阶段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措施1.课题组成员采取分散和集中的`方式,继续进行理论学习,如《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数学教学》等开展研讨交流,推进课题进程.2.制定好课题组第一阶段工作计划,并对调查作具体分工:刘继科负责调查教师现有概念教学策略;贾小梅负责调查学生对概念学习的方法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徐智慧负责调查数学文化在数学概念中的体现.3.课题组各成员根据自己负责的调查方向设计好调查问卷.4.通过课题会议,在各人设计的问题基础上集思广益,形成一份较为科学、合理、有效的调查问卷.5.以问卷进行调查,并以谈话作为辅助获取全面真实的素材.6.收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7.各成员将自己在本阶段课题研究中的一些思考、经验及时总结,形成阶段小结.8.建立课题组成员qq群,利用网络搭建平台,及时交流探讨.四、具体工作安排十月份―十一月份(1)召开课题组会议,开题.制定课题组第一阶段计划;(2)学习相关理论,拓展研究思路;(3)召开课题组会议,共同讨论,制定和完善调查问卷;十二月份(1)选择好调查班级、调查学生,访谈教师的对象;(2)发放调查问卷,并辅以访谈对学生实施调查.(3)访谈教师。
小学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案范本三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案范本三篇小学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案范本一【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指出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有广泛的作用,接着通过两个实例引出百分数的概念。
教材这里强调的是两个数量的比,并联系比的概念说明,百分数也可以看作是以100为后项的一种比,所以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最后教学百分数的写法。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百分数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可能已经认识百分数,并且能够正确读出百分数,但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十分准确,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了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也就是百分率的含义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指导学生在理解百分数也是表示两个量间的倍数关系的同时,认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及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1.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
2.分数与百分数的意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课前查阅百分数的资料。
小黑板或投影。
【教学过程】活动(一)复习准备1.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会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一些数:(出示投影或小黑板) (1)在12届亚运会中各国金牌情况如下:中国占40.3%,韩国占18.5%,日本占17.4%,其它国家占23.8%。
(2)五(三)班学生在期末考试中,85%的人获优秀成绩,15%的人成绩达标。
2.谁知道这些数是什么数?你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想了解什么? 师: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
这节课就来研究。
活动(二)探究新课1.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
六年级学生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五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17/100、3/20分别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什么关系?(倍数关系)⑴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六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的17/100 五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的3/20板书:17/100=17/1003/20=15/100⑵提问:根据所得的数,你能一眼看出哪个年级三好生人数的比例高吗?你能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吗?为什么?(分子不同,分母也不同,不容易看出。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探究活动。
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数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应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题研究目标1. 探索数学探究活动的理论基础,构建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究活动模式。
2.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分析数学探究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教师提供实践指导。
4.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课题研究内容1. 数学探究活动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构建知识体系。
(2)多元智能理论: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
(3)情境教学理论: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数学探究活动的设计(1)活动主题的选择: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兴趣,确定探究活动主题。
(2)活动目标的确立:明确活动目标,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3)活动步骤的设计:将活动分为导入、探究、总结、拓展四个环节。
(4)活动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教材、网络、生活等资源,丰富活动内容。
3. 数学探究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课堂教学中应用:将探究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课后作业应用:设计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课外活动应用: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科技活动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 数学探究活动应用效果的分析(1)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通过设计、组织、评价探究活动,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3)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探究活动有助于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新-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优秀11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优秀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页是爱岗的小编给家人们分享的11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六年级教案数学教案篇一单元教学要求:1. 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
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单元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圆柱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大小不同的圆柱实物(如铅笔、饮料罐、茶叶筒等)若干,圆柱模型;学生准备圆柱实物(要有一个侧面贴有商标纸或纸的圆柱体),剪下教材第127页图形、糨糊。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的侧面。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课题
一、课题背景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用数学知识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设计了这节实践活动课。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探索几何图形的应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课题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提高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数学学习信心。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课题内容1. 导入新课(1)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几何图形。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有哪些特点?2. 探索几何图形的应用(1)小组讨论:如何运用几何图形解决实际问题?(2)案例分析:① 设计一个长方形菜园,长是10米,宽是6米,计算菜园的面积。
② 一个圆形游泳池,直径为8米,计算游泳池的面积。
③ 一辆汽车的车身形状近似于一个长方体,长4米,宽1.8米,高1.5米,计算汽车车身的体积。
(3)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交流分享(1)各小组汇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拓展延伸(1)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建筑物、家具、交通工具等,分析它们的形状和特点。
(2)设计一个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几何图形。
四、教学方法1.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 交流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万能(精品7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万能(精品7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万能篇1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进行纳税的计算。
预习题:弄清什么是纳税?怎样纳税?纳税的意义是什么?(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相关信息)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纳税的一些资料;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认识、了解纳税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
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之一。
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
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亿元。
(进行纳税意识教育)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
板书:纳税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2.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
如果按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2023年六年级数学教案范文7篇
2023年六年级数学教案范文7篇六年级数学教案范文7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我带来六年级数学教案范文7篇,希望大家喜爱。
六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1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推断成反比例的量。
培育学生视察概括的实力和学习方法的迁移实力。
2、过程与方法:经验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通过学生的探讨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相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改变的规律,体验视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进一步渗透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沟通的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热忱。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比较。
难点:正确推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工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引出新课。
1、复述回顾:(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2) 判定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3)、判定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A、轮船行驶的速度肯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B、每小时织布的米数肯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C、当圆柱体的高度肯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2、引出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成正比例的量,今日我们接着学习这些常用的数量关系之间的一些特征。
当圆柱体的体积肯定时,底面积和高度又有什么看法呢?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今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试验,在试验之前,提出试验要求。
(1)、记录杯子里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补充完整。
(2)、视察水的高度是如何改变的?老师播放试验。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改变而改变的?2、观看试验记录单,回答三个问题。
①表格中有哪两种量?②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改变而改变的?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老师据学生汇报说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积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张家港6年级数学课题
张家港6年级数学课题一、课题背景为了加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应用,张家港某小学6年级设立了数学课题。
本次数学课题主要针对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整理,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课题的实施与推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二、问题分析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例如:•加减乘除运算时容易搞错符号。
•乘法口诀表背得不熟练,导致在计算中出错。
•计算过程中不注意进位或借位,导致答案错误。
•解决多步计算时不注重步骤,出现丢失数字或漏算的情况。
以上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计算准确性,也会降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因此,本次数学课题将以上问题进行整理,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三、解决方案加减乘除运算在加减乘除运算时,学生容易搞混符号,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授课方式:•预习后课程:在课前,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新课内容,了解运算法则与符号使用。
•渐进式教学:在授课中,老师可以采用渐进式教学方式,先从简单的算式开始,逐步增加难度。
要求学生在完成一步运算后再进行下一步运算,以避免搞混符号。
•增加练习量:学生只有多进行练习才能渐渐掌握符号运用的规律,加强计算准确性。
乘法口诀表背诵乘法口诀表的掌握是数学学习中的基础,但许多学生背得不熟练,导致在计算中出现问题。
老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背诵口诀表:•视觉学习:将乘法口诀表写在黑板上、PPT幻灯片上或手写卡片上,供学生学习和记忆。
•口诀演唱: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乘法口诀表的唱歌、朗诵等多种方式的演唱,提高学生记忆效果。
•分组竞赛: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乘法口诀表竞赛,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
进位与借位在计算时,进位和借位是数学计算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若处理不当,容易导致计算错误,从而影响学生的计算准确性。
要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可以采用以下授课方式:•视觉演示:通过实际示范,让学生看到进位和借位对计算的影响,引起他们对进位和借位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例尺》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8页例6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学具准备:各种地图或平面图、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轻松一下,猜个脑筋急转弯好不好?(好)脑筋急转弯:一只蚂蚁从我们县城一直爬到北京,只用了5秒钟,这是为什么呢?生:在地图上爬。
(教师给以肯定评价)2、谈话:同学们,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们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把它画下来,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课件出示四张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四幅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师:它们是怎样变化的?生:按比例放大和缩小的。
师:按怎样的比例放大和缩小呢?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引入新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脑筋急转弯入手,把学生引到地图上,再出示几幅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复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又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及时设疑,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6,探索比例尺的意义和求比例尺的方法。
学生自由读题。
师:题目中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师:怎样写5厘米和50米的比?怎样写3厘米和30米的比?学生讨论,汇报。
生1: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先要把它们都化成厘米。
生2:也可以都化成米。
生3:写出比后还要化简。
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全班汇报交流。
(让学生明白,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单位可同时化成厘米或米。
)师:我们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这幅图的比例尺。
那你们发现这两个比都是谁与谁的比?谁能说出什么是一幅图的比例尺?生1:我认为比例尺就是图上长度比上现实中长度。
生2:图上画的长度与现实距离的比。
生3:图上长度与实际距离的比。
师:(规范学生语言)对,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小结: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师:现在谁能说说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那么还可以怎样理解这个比例尺呢?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生1:比例尺1:10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千分之一。
生2: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生3:图上1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或10米。
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原来掌握的求比方法,让学生根据题意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并明确告诉学生这个比就是这幅图的比例尺,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充分描述什么是比例尺,教师再聚意点睛,这样,一促进了学生思考,二促进了思维外显,三促进了交流,及交流中的碰撞、修正、完善,而且使学生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利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2、认识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
教师指出: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求比例尺的过程,说一说数值比例尺有什么特点?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汇报交流。
生1:数值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生2:数值比例尺的前项和后项的单位是一致的。
生3:数值比例尺的前项一般为1。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老师祝贺你们。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尺都是1:1000?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地图或图纸,找找上面的比例尺,并互相说说它表示的实际意义。
生:我的地图上怎么没有数值比例尺,而是这样的线段呢?教师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叫做线段比例尺。
问: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怎样用线段比例尺表示呢?教师指导线段比例尺的画法,并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待老师画完后你们要说出线段比例尺的特征。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每段都是1厘米的线段3段,告诉学生也可以画4段,让学生试着完成比例尺是1:1000的线段比例尺。
小组讨论,汇报。
生1:我认为在起点标0。
生2:我认为在1厘米处标上1000厘米,2厘米处标上2000厘米,3厘米处标上3000厘米。
师:为什么?生2:因为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就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1000厘米。
师:同学们真聪明,可是1000厘米写上去太占地方,怎么办呢?生:可以把1000厘米写成10米。
师:非常好!师生共同完成线段比例尺。
师:这个线段比例尺表示什么意义呢?生1:和数值比例尺1:1000表示的意义一样。
生2: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米。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学会了这两种比例尺之间的转化。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观察说说线段比例尺的特征。
生1:线段比例尺通常每一小段都画成1厘米。
生2:线段比例尺通常画3——4段。
生3:线段比例尺上标注的是实际距离。
教师给以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数值比例尺,什么是线段比例尺,让学生先粗浅认识这两种比例尺,再采用回顾的办法让学生自主地掌握了数值比例尺的特点,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地图,找一找,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寻找、发现和观察线段比例尺,在教师画的过程中发现线段比例尺的特征,同时自主地学会了两种比例尺之间的转化。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先同桌互说,再指名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追问:同样长度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要画得长?哪幅图中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测量,计算,再全班交流。
3、完成练习十一的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适当评价。
4、课后作业:请同学们量出我们教室的长和宽,利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我们教室的平面图。
【设计意图:四道练习题层层递进,为学生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及时检验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课后作业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中,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生1:我明白了什么是比例尺,运用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生2:我知道了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生3:我认识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
生4:刚才我们学习的比例尺都是前项为1,比例尺能不能是后项为1?师:这个问题提的好,有没有后项为1的比例尺呢?(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师:这个问题,大家课后继续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做到心中有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留下悬念,意犹未尽,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
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新课伊始,我了一个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脑筋急转弯游戏,学生兴趣高涨,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就象一个浇了油的火把,教师去点燃。
接着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复习了图形的放大、缩小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引入新知识,学生才感到亲切,学得主动。
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接着,我引导学生自主理解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
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数值比例尺的特点,又让学生在观察地图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比例尺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即线段比例尺。
并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学会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
在接下来的计算比例尺,以及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时,我大多让学生独立解答,只在订正时作适当指导。
比如计算比例尺时,要让学生知道只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统一才能写出比,并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另外,我十分注重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去解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最后是学以致用。
这节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整堂课,我努力构造师生间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处于开放的活动状态中,学习是投入的,态度是积极的。
我对学生的新发现及时给予肯定,正是由于时时处处的细心呵护,使学生天性中最灵动的东西发挥出来,切实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活动的平台。
使学生经历猜想、探索、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有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得到体验。
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本课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课前,让学生收集地图和图纸,激活学生对看地图或图纸的兴趣,初步感知比例尺在地图和图纸中的重要作用;课中,创设操作情境,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把已有认知与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课堂练习,同桌互相说出多种比例尺的含义,运用比例尺如何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互相转化,进而加深学生对比例尺的直观认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后,进行实践操作,测量教室的长宽,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图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反思整个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探究比例尺的意义时我告诉学生的较多,可能是我点拨不当,也可能学生对比例尺感知太少所致。
教学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时,由于时间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课堂练习,但反馈不够,导致落实还不够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