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系统分析方法)【圣才出品】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策执行)【圣才出品】
第7章政策执行1.什么是政策执行?它在政策过程中有哪些作用?答:(1)政策执行的含义政策执行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政策方案一旦经合法化过程并公布之后,便进入政策执行阶段。
政策执行是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是为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动态过程。
(2)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政策执行作为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在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①政策落实的唯一途径正确的政策方案要变成现实,则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如果没有政策执行,再好的政策方案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政策目标也实现不了。
②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一项政策的正确与否最终必须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通过政策执行,不仅可以检验政策,还可以不断充实和完善政策,若在执行中发现问题和不足,则需予以修正和弥补,促进政策质量的提高,以期政策问题的最终解决。
③政策过程的中介性环节一方面,任何政策不可能一经制定就完美无缺,它需要在执行的过程中得到不断修正、充实和完善。
另一方面,任何政策都有时效性,它只能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起作用,超过这一范围,这个政策就失去效用或完成了它的使命,就要被新的政策所代替。
制定新政策要以事实为依据,尤其要以前一项政策执行后的反馈信息为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政策。
2.政策执行包含哪些基本功能活动环节?答:政策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了一些基本环节或一系列的功能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完成必须依靠一些必要的执行手段,主要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协调与监控等环节。
(1)政策宣传政策执行活动是由许多人员一起协作完成的。
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策分析中的创造性思维)【圣才出品】
第15章政策分析中的创造性思维一、概念题1.定量分析方法(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答:定量分析方法是指借助与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概率论以及帮助决策的决策理论来进行逻辑分析和推论。
它适用于系统结构清晰、收集到的信息准确、可建立数学模型等情况。
根据决策类型的不同将定量分析法分为两类,即确定型的分析方法和随机分析方法。
其中确定型的分析方法包括: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网络分析技术,而随机分析方法包括:排队论、马尔柯夫分析、决策树等属于这类技术。
2.精英决策模型(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精英决策模型将公共政策视为把握统治权力的政治精英们的价值偏好。
其主要观点是:在政策过程中,公众完全是被动的,他们的要求及其行动对公共政策不会产生决定作用。
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精英们把握政策制定的主动权,公共政策完全由他们来决定,然后由行政官员及其机构加以执行。
具体涵义为:(1)公共政策不反映公众的要求,而反映精英的兴趣和偏好。
因此,公共政策的变革和创新只是精英们对其价值观重新定义的结果。
(2)公众是被动、麻木和信息闭塞的,公众的情感往往被操纵在精英们的股掌之中,公众对精英价值观的影响微乎其微。
精英与公众的沟通在极大程度上是自上而下的(3)对支撑社会制度的基础准则,精英集团有着一致的认识。
也就是说,它们对基本的“游戏规则”具有共识,对社会制度的延续看法一致。
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存在就依赖于精英集团的这种共识,它们反映了社会的基本价值观。
政策方案只有与此相符才可能进入政策议程,得到决策层的认真考虑。
3.德尔菲预测法答:德尔菲预测法是在专家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对专家预测意见进行总结概括而达到对未来趋势把握的一种专业预测方法。
德尔菲预测法的特征:①以专家意见为基础,预测过程必须有专家参与,不论哪一层次的专家,只要参与了预测,其意见就必然占有一定的比重。
预测结果就是专家意见的整合。
②以控制反馈和综合计算为主要操作方法。
搜集参与预测的专家的所有答卷,进行统计整理,排列出专家意见分布状况、集中点和各种态势。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三章政策活动者【圣才出品】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三章政策活动者【圣才出品】第三章政策活动者1.简述官方政策活动者的政策角色及其相互关系。
答:(1)政策活动者的政策角色①立法机关立法机关在西方指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在我国则是指全国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的一个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其主要任务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政治系统中的主要职责。
a.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立法机关通常能够在独立决策的意义上行使立法权;b.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是我国政策制定及立法的主要机关,也是政策执行和监控的制约机构。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有着两个重要的职能:a.把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领导及其政治路线、政治纲领、政治意志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其成为国家的意志——国家权力的灵魂;b.建立政府权力体系——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
②行政机关a.在西方,特别是美国,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政策的执行,政府的效能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行政领导尤其是总统。
总统在进行立法和政策领导方面的权威大大加强,国会的立法往往将重大的决策权授予总统。
第一,行政机构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巨大,这不仅在于行政机构是政策执行的主导机构,而且在于其日益参与政策制定的事务;第二,行政部门自己可以制定某些法规或政策(尤其是行政法规),而且可以使别的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或政策不起作用;第三,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行政部门还是立法或政策建议的重要来源,不仅积极提交法案,而且主动进行游说,向立法机关施加压力,以让他们采纳有关的建议。
b.在我国,政府作为管理机关,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机关不仅是政策执行的主要机构,而且有权根据基本国策制定出具体的政策法规。
政府部门制定出的政策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具体性。
指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绝大部分是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政策的具体化,它们要体现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出的政策的基本精神;第二,补充性。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圣才出品】
第11章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1.政策分析的基本构成因素有哪些?应如何划分政策分析过程的步骤?答:(1)政策分析的基本构成因素根据奎德等人的论述,可以将政策分析的基本因素概括为如下七个方面:问题、目标、备选方案、模式、效果、标准和政治可行性。
①问题问题是一般科学发现的逻辑起点,同样也是政策分析的逻辑起点。
政策分析中的问题是指政策问题,即政策分析者所要分析、研究或处理的对象。
政策分析所要处理的问题是公共问题,而非私人问题。
②目标目标(或目的是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或达成的东西。
分析者遇到的一个困难是弄清楚决策者真正要达成的目标。
③备选方案备选方案是决策者用来达到目标的选择或手段。
在不同的场合,它们可以是政策、策略、项目或行动等。
备选方案之间不必是明显地相互排斥(相互取代)或相同的。
④效果指明一个特殊的备选方案作为取得目标的手段意味着会产生一系列的结果,我们称这些结果是与备选方案相联系的效果。
⑤标准标准(又称决策标准或决策规则,根据这些标准,我们可以“衡量各种备选方案达成目标的程度”。
一般的决策标准有效能、效率、适当性、公平性、回应性和合适性等。
⑥模式模式是一系列关于世界及其过程的概括或假定。
⑦政治可行性政治可行性是指在解决问题的限度内。
限度指环境的因素,即影响政策结果的因素和不受政策制定者所掌握的因素。
(2)政策分析过程的步骤划分政策分析过程的步骤划分,国内外出现了很多种不同的模式。
如,①斯托基和扎克豪斯模型斯托基和扎克豪斯在《政策分析入门》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五步的过程模型,即决定重要问题和追求目标、确定备选的行动过程、预测每个备选方案的结果、确定衡量备选方案成就的标准、表明偏好的行动选择。
②西蒙的模型西蒙在《管理决策新科学》一书中对决策分析活动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分成如下三个阶段:情报活动——寻找需要做出决策的环境因素;设计活动——探索、发展和分析可能的行动方案;抉择活动——从可行的行动方案中选择较佳的一个。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策评估)【圣才出品】
第8章政策评估一、概念题1.公共政策评估(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研)答:公共政策评估是指衡量一项进行中的计划所达成预期目标的效果,根据研究设计的原则区分方案效力与其他环境力量作用的差异,并且通过执行过程中对方案的修正,使计划得以完善。
政府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估向社会成员证明自己的诚意和能力,并以此作为继续寻获公众或利益团体支持的基础。
简言之,政策评估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评判某一公共政策对于公共问题或者现象世界的回应能力;二是通过反馈学习提升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公共政策能力。
2.政策沉淀成本(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研)答:政策的沉淀成本主要指前一项政策在政策运行过程中投人了较大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风险和时间等,而政策目标有待进一步实现,如果政策不继续执行,前期投入的资源就等于没有发挥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现政策出现了一些失误,政策制定主体和执行主体面对较大的沉淀成本,不得不继续追加对该项政策的投入。
二、简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
(湖南农业大学2013、2012年研)答:公共政策评估是评估主体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就评估问题对有关政策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以判断其利弊优劣的一项活动。
评估标准的选定直接关系到评估的最终结果,主要包括事实标准、技术标准和价值标准。
(1)事实标准的内容政策评估中的事实标准是以预期的政策效果(预评估)或实际的政策效果(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为中心设定的。
事实标准能够用数量值、比率关系、统计结果等手段来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存在状况。
①政策效率政策效率是指政策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
具体可以细化为三对关系:a.投入与成本关系。
b.行政开支与业务开支的关系。
c.人均开支和单位成本关系。
②政策效益政策效益指的是政策的有效性,即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
政策效益通过比较政策运行时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对预期目标实现程度进行分析。
③政策影响政策影响是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策工具)【圣才出品】
③放松管制的概念
放松管制是指在市场机制可以収挥作用的行业完全戒部分叏消对价格和市场迚入的管
制,使企业在制定价格和选择产品上有更多的自主权。
3 / 2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政府在绉济収展斱面的功能和角色有所消退; c.对私人部门的控制丌容易做到。 (2)用者付费 ①概念 用者付费是指政府对某种物品、服务戒行为确定“价格”,由使用者戒行为者支付这种 费用,其主要目的是想通过付费把价格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丨来。用者付费绉常被用二控制负 的外部怅,特别是控制污染的领域,它也被用二城市交通控制。 ②优点 a.能够克服免费提供公共服务所导致的资源的丌合理配置和浪费; b.避免对社会公平造成损害; c.通过付费制,使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得以良好运用; 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政府的财政危机。 ③缺点 a.收费水平难以准确确定; b.在得到一种最优化的收费标准的过秳丨,资源有可能误置; c.丌能作为处理危机的工具; d.管理成本高丏繁杂。 (3)管制不放松管制 ①管制的概念 管制是一种活劢过秳,在这种活劢过秳丨,政府对丧人和机极提出要求戒觃定某些活劢, 幵绉历一种持续的行政管理过秳。管制是由政府做出的,它们必须为目标团体及丧人所遵守、 服仍,丌遵守戒丌服仍将叐到惩罚。
3.简述主要的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的内容、特点和优缺点。 答:一是市场化工具的内容、特点和优缺点 (1)民营化 ①概念 民营化是指更多依靠民间机极,更少依赖政府来满足公众的需求。它彽彽指所有权的转 秱,将“原先由政府控制戒拥有的职能交由企业私斱承包戒出售给私斱”,通过市场的作用, 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提高生产力,搞活国有企业。 ②特点 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能够流向使用效率更高的部门。民营化幵非为了弥 补政府的预算缺口,而是要实现对公共部门资源的再分配。 ③优点 a.促迚管理者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b.民营化是一种新的管理形弅和技术,同时也是获得资金的新来源; c.通过减少政府的直接行为,公共管理者可以与注二政策制定。 ④缺点 a.政府並失了对实斲公共政策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提供的直接控制;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策执行)【圣才出品】
第7章政策执行一、概念题1.政策执行答:政策执行是指将政策方案付诸实施,即按照政策方案的要求和计划,以实际行动有步骤地实现政策目标。
对于公共政策来说,政策执行的主体就是政府机构。
政策执行是执行主体在众多因素影响制约下,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的组织运作过程,也是执行主体与调适对象的互动过程。
2.史密斯模型(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答:史密斯是最早提出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政策执行成功与否的重大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理想化的政策。
指合理、正确的政策,包括政策的目标、内容、范围、规定等。
二是执行机构。
负责政策执行的政府机关和单位,包括机构和人员、领导方式和技巧、执行者的能力和信心等。
三是目标群体。
政策对象,政策的直接影响者,包括政策对象的组织化和制度化、接受领导的传统、政策经验等。
四是政策环境。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所影响的因素。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这四个因素是互动的,均应给予充分重视。
政策执行的过程就是从紧张状态经过处理而达到协调缓和状态。
处理时,如果发生问题,那么立即“反馈”;如果没有问题出现,则进行“建制”,然后再间接予以“反馈”。
史密斯执行理论模型的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目标群体、执行机构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当然,此理论的主要缺陷是忽视了执行人员的重要性。
3.政策执行的“系统模型”(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系统模型又称“霍恩-米特模型”,是美国学者霍恩和米特提出的一个政策执行模型。
他们认为在政策决定与政策效果这一转变过程之间存在许多影响二者的变量,既有系统本身,也有系统环境的因素。
一个合理有效的政策执行模型须重视对如下五个重要变量的把握:(1)政策的价值诉求,即政策目标与标准;(2)政策资源,即系统本身实现价值的条件;包括人力资源、财物资源、信息资源、权威资源等;(3)执行者属性,包括执行人员的价值取向、行为能力.精神面貌,以及执行机关的特征及其整合程度;(4)执行方式,指的是执行者之间、执行者与目标群体之间采取的互动方式,主要包括沟通、协调与强制;(5)系统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条件等。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策制定)【圣才出品】
第6章政策制定1.什么是政策制定?它包含哪些功能活动环节?答:(1)政策制定的定义①广义的定义政策制定是指整个政策过程,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环节是后政策制定阶段。
②狭义的定义政策制定是指政策形成(policy formation)或政策规划(policy formulation),指从问题界定到方案抉择以及合法化的过程。
(2)政策制定包含的功能活动环节政策制定过程包含了议程设立、方案规划和方案的合法化等功能活动环节或阶段。
2.什么是政策议程?社会问题是如何进入政府议事日程的?答:(1)政策议程的定义①政策议程实际上也就是政治组织尤其是国家(政府)确定政策的轻重缓急。
②科布和爱尔德将政策议程定义为: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议程。
③我国学者张金马给政策议程下了这样的定义:政策议程就是将政策问题纳入政治或政策机构的行动计划的过程,它提供了一条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过程的渠道和一些需要给予考虑的事项。
由此可见,政策议程就是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2)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主要途径有如下几种:①政治领袖政治领袖是决定政策议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出于政治优先权的考虑,还是因为对公众利益的关切,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政治领导人可能会密切关注某些特定的问题,将它们告之公众,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②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形成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
政策问题是涉及国家和社会全局的大事情,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因而政策议程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③代议制这是形成政策议程的一个基本途径。
代议制是人民群众通过选举产生代表,组成代表大会和议会(国会)等,反映各自所代表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就有关社会问题形成各种议案、提案、建议等,以引起政府关注或要求政府列入议程。
④选举制这是和代议制相配套的一种民主制度。
选举制度一般用于选举立法机关的代表和政务类公务员,用于对重大决策的投票表决,对选举的代表和公务员进行监督和制约。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圣才出品】
第13章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一、概念题1.经济人(华农2009年研)答:“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
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人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益,人可以搜集所有必要的信息资料,并且在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点上决定生产量和生产价格。
因此,理性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主要因素。
人是具有“全知理性”的“经济人”。
2.“零和”博弈答:在博弈决策过程中,如果一方所得等于另一方所失,那么这种博弈则称为“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双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的总和永远为“零”。
3.外在成本(华农2010年研)答:外在成本是指在决策规则的选择中,由于其他人的行动而使单个参与者预期个人所承担的成本,或者说,它是一项政策方案的实施将给那些偏好与之不一致的人所带来的损害,这种成本是通过集体决策的内在强制性而施加给单个参与者的。
投票规则的成本有外在成本和决策成本两种。
4.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答: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门的计划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常用于评估需要量化社会效益的公共事业项目的价值。
非公共行业的管理者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对某一大型项目的无形收益进行分析。
在该方法中,某一项目或决策的所有成本和收益都将被一一列出,并进行量化。
5.福利经济学答:福利经济学从抽象的角度来说,主要讨论的是社会选择标准的界定、收入的再分配及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福利经济学利用这种标准来评价以不同制度(主要是政府和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以便确认最理想经济的学科。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策与政策系统)【圣才出品】
第2章政策与政策系统1.什么是公共政策?答: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理解公共政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1)政策主体任何公共政策都有特定的主体,即国家权威机构、政党及其他政治集团、团体。
公共政策体现了政策主体的意志,与个人、企业等所做出的决定不同,具有法定的权威性;(2)目标取向一定的公共政策总是要实现一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同时,公共政策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起作用,具有时效性,公共政策不是无意识或偶然性的行为,目标指向明确;(3)活动过程公共政策是主体服务于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是与谋略、措施、办法、规定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政治行为;(4)行为规范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政策总有具体的作用对象或客体,规定对象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规定哪些行为受鼓励,哪些行为被禁止。
政策规定常带有强制性,必须为政策对象所遵守。
行为规范和准则使政策具有可操作性,从而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
2.简述政策的本质与功能。
答:(1)政策的本质政策的制定、执行及其执行的结果都是为了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调整社会利益关系。
政策的本质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政策是阶级意志、利益的集中体现和表达政策的本质首先表现在其是一定社会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
任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是以维护本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宗旨的。
同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着阶级力量的变化。
总之,政策体现了阶级的意志、利益,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统治阶级,其政策的本质有明显区别,但都是为了巩固其统治、进行政治管理的基本工具。
②政策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本质是由国家职能的两重性所决定的。
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除了维护其统治的政治职能外,还有维护其统治的社会经济职能。
作为其意志与利益的直接体现的政策及法律当然也带有这样的特性。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策制定)【圣才出品】
第6章政策制定一、概念题1.政策目标(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研)答: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出政策目标的特征有:①问题的针对性。
任何政策目标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几乎都建立在对一定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关怀之上。
缺少对有关问题的针对性,任何政策目标都难以立足。
②未来的预期性。
政策目标的出发点是针对有关社会问题,最终的落脚点也是要通过一定的政策行动在未来实现对有关问题的解决,因而必然存在对未来的预期性。
③多目的元。
任何政策问题往往都是复杂的,着眼解决某一政策问题的政策目的往往也是多元的。
当然每一项政策的众多目的当中会有主要目的与次要目的之分,且它们之间应该有机地统一起来。
2.政策问题答:政策问题是指应该由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威机构负责解决的,且已经纳入政府工作程序或宣布即将纳入政府工作程序,开始实际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
政策问题概念的含义可以阐释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政策问题是多数人认识到的一种客观事实;②政策问题表现为社会利益的失衡和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冲突;③政策问题是政府纳入工作程序开始解决的问题。
3.例外原则答:例外原则,是指通过现实情形与理想状态的差距发现政策问题。
理想状态可以被认为是普遍认可的期望标准,也是未来发展的一种大致可靠的理想程度。
例外原则的基础,就是有一个期望标准和理想程度作为要求。
利用例外原则来发现问题,是先出现问题而后去发现,所以例外原则是发现问题的被动方法。
4.政策规划答:政策规划是政策方案形成的中心环节,也是政策科学理论研究与政策分析实践的重要内容。
作为名词的政策规划是指为解决政策问题所设计制定的行动目标、步骤和行动要求,即政策方案的内容,这是一种静态的含义。
作为动词的政策规划是指行动目标、步骤和行动要求的设计制定过程,即政策方案的制定过程,这是一种动态的含义。
5.系统议程答:系统议程是由那些被政治社区的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并由与现存政府权威中的立法范围内的事务相关的一切问题组成。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绩效管理答:绩效管理是指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团队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绩效管理的过程通常被看作一个循环。
这个循环的周期通常分为四个步骤,即绩效计划、绩效实施与管理、绩效评估、绩效反馈面谈等。
2.政策执行答:政策执行可以被界定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3.政策调整答:政策调整是指在政策监督和控制所获得的有关政策系统运行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政策方案的重新制定和执行的过程,或更准确地说,是政策方案的局部修正、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4.行政可行性答:行政可行性也称行政或管理的可操作性,它作为一种基本评估标准类型的意义和重要性可以从这点上加以很好的说明:假如一项政策方案或项目在技术、经济和政治上都是可行的,但却不能加以贯彻执行或难以贯彻执行,那么这项方案或项目的优点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是毫无用处的。
行政可行性涉及的问题主要有:行政管理系统能否将一个政策方案或项目具体化?执行者有多大的授权及控制力?目标群体的配合程度如何?有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以保证政策的执行?有没有备选的执行方法等等?行政可行性的具体标准包括:权威、制度约定、能力、组织支持。
5.脚本写作答:在公共政策分析中,脚本是对所要分析、设计和评估的系统或政策被设想将要实现的各种条件的描述或预言。
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脚本写作就是准备一系列的从现在到未来的某个时候的假设可信事件的逻辑序列。
脚本写作是综合运用决策者自己已有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并依靠直觉、灵感、判断和顿悟等非理性或超理性思维,通过对从现在到未来某个时候一系列假设可信事件的逻辑来编写若干脚本的构思和写作过程。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策监控)【圣才出品】
第9章政策监控一、概念题1.政策监控答:政策监控是指为了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决策目标实现的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
2.政策监控机制答:政策监控机制是指政策监控子系统的运行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监控主体的构成及其发生作用的内容与方式。
政策监控的主体与政策的制定及执行的主体在许多时候是一致的,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系统、利益集团、大众传播媒介以及社会舆论等。
3.政策的合法化答:政策的合法化是指对政策制定活动进行监控以使政策的制定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和原则,并且审查所制定的政策是否符合宪法和有关法规。
通过政策监控实现政策合法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实现政策的形式合法化与内容合法化。
①实现形式合法化就是使政策的制定活动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与规则;②实现内容合法化就是使政策的目标、方案等不违背宪法和有关法规以及不违背执政党的纲领和章程。
4.政策控制答: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主体在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中,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为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而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控制的实质是对实际活动的反馈所做出的反应。
5.政策调整答:政策调整是指在政策监督和控制所获得的有关政策系统运行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政策调整是政策方案的重新制定和执行的过程,是政策方案的局部修正、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6.预防性监控答:预防性监控是指对政策规划和政策实施计划进行的监控。
这种监控方式有助于避免政策制定过程以及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出现重大的法律问题和管理问题。
二、简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
答:政策监控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运行状态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提高政策效率。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策评估)【圣才出品】
第8章政策评估1.什么是政策评估?政策评估的意义何在?答:(1)政策评估的定义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2)政策评估的意义①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②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一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总会呈现出一定的走向。
伴随着政策目标实现程度的不断推进,该项政策是应该继续、调整、革新还是终止?这都必须依据一定的客观资料。
能够提供这种客观资料的有效活动只有政策评估。
③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通过政策评估,确认每项政策的价值,并决定投入各项政策的资源的优先顺序和比例,以寻求最佳的整体效果,有效推动政府各个方面的活动。
同时,通过政策评估,也可以对照以往的政策资源分配情况,看其是否合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政策活动优质高效地进行。
④政策评估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通过政策评估,不仅可以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更合理地配置政策资源,形成一种优先顺序和比例,而且可以与时俱进,随时抓住情况的变化,对政策做出继续、调整或终止的决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评估得出的结论体现了科学性,为下一步的民主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2.政策评估有哪些基本类型?如何看待评估标准?答:(1)政策评估基本类型从评估组织活动形式上看,可分为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从评估机构的地位看,可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又可分为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①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从评估组织活动形式上看,可分为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a.非正式评估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评估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估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的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政策做出评鉴的评估;b.正式评估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估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估者进行的评估。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策终结与周期)【圣才出品】
第10章政策终结与周期1.解释政策终结和政策周期的概念。
答:(1)政策终结的概念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政策终结有三个特征:①强制性一项政策的终结总是会损害一些相关的人、团体和机构的利益,遇到强烈的反抗,因此,往往靠强制力来进行。
②更替性政策终结意味着新旧政策的更替,是政策连续性的特殊表现。
③灵活性政策终结是一个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必须采取审慎而又灵活的态度,处理好各种动因和关系。
(2)政策周期的概念政策周期是指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周期;同时它还表明,新的政策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常常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适应新情况而对原政策加以修改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一个完整的政策周期应包括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几个阶段。
政策制定是核心;政策执行是关键;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方案合理性的最具权威的检验;政策监控是政策运行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贯穿于政策过程的始终,通过政策监控,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政策偏差,从而提高政策绩效,实现政策目标;政策终结则意味着一个旧周期的结束。
2.简述政策终结的种类、方式与作用。
答:(1)政策终结的种类包括:①功能的终结功能的终结是指终止由政策执行所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
②机构的终结机构的终结是指伴随着政策终结进行的机构缩减或撤销。
③政策本身的终结④项目的终结项目的终结是指政策的具体项目以及执行措施的终结。
(2)政策终结的方式有如下六种:①政策废止政策废止是指直截了当地宣布一项政策的废止。
②政策替代。
政策替代是指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但所面对的问题不变,所要满足的要求不变。
③政策合并政策合并是指旧政策虽然被终止了,但政策要实现的功能并没有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的政策中去。
合并政策有两种情况:a.将原有的政策内容合并到现有政策中,作为现有政策的一部分;b.将多个旧政策加以调整,合并成一个新的政策。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一、概念题1.政策分析(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答:政策分析是指政策研究者和研究组织以及公共决策者,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的选择和公共问题的解决,在公共政策领域内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复杂的社会过程。
一个完整的政策分析过程包括六个步骤:第一,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界定政策问题;第二,在明晰政策问题的基础上,确立政策目标;第三,根据政策目标,搜寻备选方案,并对其进行设计和筛选;第四,对各备选方案的前景和后果进行预测;第五,根据预测结果,评估各备选方案的优劣并做出抉择;第六,对政策实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
因此,政策分析方法的适用与否对能否有效解决政策问题举足轻重,方法论及分析技术的研究有助于科学决策的推行,避免重大失误。
2.政策科学答:政策科学是指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政策科学包括四个方面的性质:①政策科学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新研究领域;②政策科学是一门以行动为取向的学科,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③政策科学不仅是一门描述性学科,而且是一门规范性学科;④政策科学是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政策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政策系统、决策体制及政策过程、政策分析方法和技术、政策思维、政策价值观、未来研究、政策战略(原政策研究)、政策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的论证与评估、从大政方针到各层次、各部门的具体政策研究等等。
3.团体途径答:团体途径是政策科学研究途径之一。
这种途径将公共政策看作利益集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以及彼此协商、定约和妥协的产物。
团体理论是美国政治学的主导理论。
它认为,利益团体的相互作用和争斗是政治生活的主要行为。
团体理论的主旨是将所有重大的政治活动都描述为利益集团及政治组织之问的相互争斗,政策制定被视为一种处理来自各利益集团压力的活动,政策则是这些利益团体之间的斗争、妥协的结果。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策活动者)【圣才出品】
第3章政策活动者一、概念题1.政策主体(厦门大学2007年研)答:政策主体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一般都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选民)等。
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过程存在着差别。
因此,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及其作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西方政策科学的论著或教科书往往将政策主体或政策活动者划分为官方的和非官方的两类。
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内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员;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媒以及民间思想库等。
2.利益集团答:利益集团是指由于某种共同利益而组织在一起的人的集合体,是西方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
各利益集团之间具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在利益集团相互之间、利益集团与直接决策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政治互动的局面。
3.政党答:政党是指代表特定阶级或阶层的价值与利益,为实现这一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主张和意志而采取共同行动,以参政、议政、执政为目标的政治组织。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政党虽然不是国家行政机构,不直接担任国家管理的职责,但是不论是执政党、参政党还是在野党,都是国家政治的重要构成部分,都要站在自己党派的立场上针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
政党的性质与特征决定其活动过程必然要对公共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政党属于公共政策的间接参与者。
4.阿罗不可能定理答: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机制,能够在众多选民投票的情况下,将个人排列的多种偏好次序转化为公共偏好次序。
阿罗不可能定理指出根本不存在能够全部满足理性规则、非选择对象的独立性规则、非限制性规则、个人偏好与公共偏好正相关规则和非独裁性规则这五项条件的公共选择过程。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二章 系统分析方法 【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系统分析方法一、概念题1.政策问题的层次分析法(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层次分析法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首先通过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结构(主要是两两比较)把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一层次元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然后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反映每一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总排序计算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序。
其优点体现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灵活简洁。
具体操作中,层次分析法将政策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行原因三个层次的一种分析方法,其实质是一种分类分析方法。
可能原因,是指一切有可能促成某种问题得以产生的因素;合理原因,是指以科学的研究或直接的经验为基础所探查出的问题成因;可行原因,是合理原因中实际起作用的原因。
2.政策过程(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答:政策过程是指政策运作的全程,包括从“问题出现”到“问题解决”的所有阶段。
公共政策是许多步骤或阶段的产物。
政策过程通常包括从政策问题认定、政策方案规划、政策方案合法化、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各个阶段,同时也涉及政策环境与政策参与者的互动。
整个政策运作过程充满着政治性、技术性与艺术性,因此也就深受政策环境因素,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决策方法答:决策方法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的方法。
根据决策所面临问题的特点可以分为几种:①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②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③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④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⑤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4.政策环境(华中农大2012年研;东北财大2009年研)答: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六章 政策制定 【圣才出品】
中篇政策过程第六章政策制定1.什么是政策制定?它包含哪些功能活动环节?答:(1)政策制定政策制定是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是政策科学的核心主题。
政策科学文献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理解。
大多数政策科学家对政策制定作了狭义的理解,即把它理解为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指从问题界定到方案抉择以及合法化的过程。
(2)政策制定的功能活动环节政策制定过程包含了议程设立、方案规划和方案的合法化等功能活动环节或阶段,具体表现为:①设立议程设立议程是政策制定过程中起始阶段的功能活动。
政策议程实际上也就是政治组织尤其是国家(政府)确定政策的轻重缓急。
社会向政府提出了大量的需要采取行动的要求,而在这成千上万的要求中,只有少数受到政策制定者的注意,被决策者所关注并感到必须加以处理而提上议事日程。
②方案规划指的是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它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五个环节。
方案规划是政策制定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政策问题一旦被提上议事日程,接着就进入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即方案规划阶段。
③政策法律化是指政策向法律的转化。
具体说,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将成熟、稳定而有立法必要的政策转化为法律。
它实际上是一种立法活动,所以又称政策立法。
政策法律化的过程就是立法的过程,其程序也就是立法的程序。
2.什么是政策议程?社会问题是如何进入政府议事日程的?答:(1)政策议程政策议程就是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科布和爱尔德区分了两种基本的议程,即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
①系统议程系统议程是由那些被政治社区的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并由与现存政府权威中的立法范围内的事务相关的一切问题组成。
系统议程本质上属于讨论议程,表现为众说纷纭的情形。
这是政策议程的第一个阶段。
②政府议程政府议程是由那些引起公共官员密切而又积极关注的问题组成的。
政府议程是行动的程序,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活动过程。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决策体制)【圣才出品】
第4章公共决策体制1.什么是公共决策体制?它有哪些构成因素?答:(1)公共决策体制的定义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
公共决策体制是公共决策组织的核心部分。
(2)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因素①决策权力决策体制通常在两个不同的方面对分享和行使权力尤为关键:a.选举(的范围);b.反对的自由。
②决策程序决策程序是指由前后相继的步骤、环节与活动所构成的决策形成过程。
③决策规则和方式其是指政策形成所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投票方式。
一个“有效率的决策能否出台不是取决于经济学家和政治家的智慧,而是取决于决策规则”。
2.公共决策体制有哪些基本类型?答:公共决策体制的基本类型包括:(1)按照掌握最高决策权的人数可以划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①首长制首长制又称一长制或独任制,是指最高决策权归某个人单独掌握的一种决策体制。
现代总统制国家,如美国,行政权由总统掌握,这就是一种首长制。
首长制的利弊:a.决策权集中,决策果断、迅速、高效;b.易导致个人专断,滥用决策权,以及由于个人能力问题而出现的重大决策失误。
②委员会制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是指最高决策权由委员会集体行使、集体负责的一种决策体制。
瑞士是实行委员会制的国家。
委员会制的利弊:a.集思广益,考虑周密、分工合作,发挥群体的力量进行决策,增进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b.易导致决策缓慢,办事拖拉,无人负责,效率不高。
(2)按照决策权力使用的特点可以划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①集权制集权制是指决策权集中于上级机关,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只能根据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体制。
集权制的利弊:a.制定政策时,能够统筹全局、协调各方,政策执行通畅高效;b.易导致上级机关独断专行,不考虑下级机关的实际情况,束缚下级机关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政策的执行。
②分权制分权制是指下级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自主权,上级机关无权加以干涉的一种决策体制。
分权制的利弊:a.可发挥下级机关的积极性,使下级机关因时、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b.各政策机关之间容易产生冲突,各行其是,协调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章系统分析方法
1.解释系统和系统分析概念。
答:(1)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指由若干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并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或部分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
第二,各要素问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三,由要素及要素间关系构成的整体具有特定的功能。
(2)系统分析的概念
系统分析是一种系统研究的方法,它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构成事物的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优化可行方案,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依据。
因此,可以将系统分析看作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及层次、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代科学方法以及政策分析方法。
2.简述系统分析与政策分析的关系。
答:系统分析与政策分析的关系包括:
(1)政策分析借鉴了管理科学的经验,将系统分析方法及运筹学方法直接运用于政策研究,将其视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或组成部分。
(2)系统分析试图要把事情办得更好而且更便宜;政策分析试图做到系统分析所要求的一切,此外它还要求把事情办得更公道。
政策分析可以被视为包括了系统分析,但加上政策的分配性影响。
政策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系统分析的扩充而发展起来的,而系统分析又是运筹学的扩展。
因此,可以将系统分析看作政策分析的一种不完全的或专门的形式。
(3)系统分析及运筹学并不是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的全部。
3.系统分析有哪些基本内容?
答:系统分析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整体分析
①应按各守其位、各尽其责的观点来对待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不能盲目夸大或缩小其中任一部分的作用。
②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按照系统的整体目标进行有序化,偏离系统整体目标或分散目标都会增加系统的内耗,从而导致系统整体功能的无输出或少输出。
③必须不断调整和处理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单元中不合理或相互矛盾的成分,以促进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均衡发展,提高系统的整体效果。
④必须采用整体联系的观点,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系统的整体存在,而不能把系统看成孤立的静止的僵化的存在。
(2)结构分析
系统的结构指的是系统内部诸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
结构性是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系统之所以成为有机整体,就是因为系统各要素和单元之间是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对于系统各要素和单元之间的结合方式,可以进行层次分析、相关分析和协同分析。
①层次分析
层次分析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萨蒂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②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的原理要求我们在政策研究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问题界定、目标确定和方案规划中,应充分注意到各种问题以及问题的各个方面之间、各个目标之间、各个方案之间、子目标与总目标以及子方案与总方案之间的关系,注意问题目标和方案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考虑各种因素对政策执行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设计出理想的或较优的政策方案。
③协同分析
协同性是指系统发展变化中各部分发展变化的同步性,即系统的变化引起系统各要素或单元及环境的变化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3)逻辑分析
系统逻辑分析方法是指对系统的实质内容进行逻辑的分析,以揭示系统逻辑结构的方法。
(4)环境分析
环境是指系统之外的所有其他事物或存在,即系统发生、发展及运行的生态条件或背景。
环境因素主要有:
①物理技术环境,即由于事物属性所产生的联系而构成的因素和处理问题中的方法性因素,包括现存系统、技术标准、自然环境和科技发展因素等;
②社会经济环境,即大范围的社会因素以及影响系统经济过程和经营状态的因素,包括社会组织、政策、政府作用、产品价格结构、经营活动等;
③文化心理环境;等等。
4.用例子说明系统分析的定量技术的应用。
答:(1)系统分析的定量技术
即借助于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概率论以及帮助决策的决策理论来进行逻辑分析和推论。
(2)利用定量技术分析的实例
通过定量分析中的确定性分析技术分析怎么样分配资源才能使工厂的利润最大化。
某工厂生产A 、B 两种产品,每天的可用资源限制如下:原料:1575kg ;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工时:7小时(420分钟)。
资源分配及产值如表12-1所示。
表12-1 资源分配产值表
问:每天应生产多少x 1,x 2使f (x )=c 1x 1+c 2x 2为最大。
其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12121212121max 131151500s.t. 531575 420/60+/3070f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2 4 , (1) (2) (3)
式(1)表示工厂所需的最大利润,即求目标函数的最大值。
而式(2)式(3)表示不等式约束。
5.分析下述案例,指出PPBS最终失败的原因及其对系统分析方法应用的经验教训。
计划一项目一预算制度(PPBS)
理性途径凭借其逻辑而拥有许多追随者。
然而,正如PPBS案例所表明的那样,理性决策直接明了的逻辑在现实中存在相当大的变动,而且,系统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可能会导致其最终失败。
1961年,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obert McNamala)在五角大楼里推介使用了PPBS。
这项方法分三个步骤:(1)计划。
高层官员制定国防活动的五年战略。
(2)项目。
将战略转化为对国防部的需要的具体说明,包括应在何时购买何种武器系统。
(3)预算。
将项目转变为每个年度的预算要求,其基本思路就是要将年度预算过程与长期计划相挂钩,而不是与随意性要求相联系。
而且,每个分支机构都要根据规划而不是单位编制来制定预算。
如五角大楼会根据国家的战略要求决定是否需要喷气式战斗机,如果需要的话,它要具备什么性能。
而在预算方面,麦克纳马拉希望规划预算能够通过减少机构问为其特有的武器系统而进行的竞争来压低开支。
约翰逊总统对国防部所取得的成效甚为满意。
1965年,他将PPBS推广到几乎所有的联邦非军事部门和机构,每个机构都要以计划的形式向预算局Bureau of the Budget,现在的行政管理与预算局(the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提交预算。
计划预算要有大量的论证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所有相关的结果、费用、资金需要”以及“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所需的成本和收益”。
此外,各个机构还要为未来计划和资金拟定一个五年规划。
然而,这些规划往往是“冗长的愿望清单,列明了机构在没有被施加财政约束的情况下想在它们的计划上所做的投入”。
PPBS文件和机构实际计划之间的联系往往很模糊。
同时,由于国会仍沿袭旧的方式来操作拨款程序,PPBS与国会决议问的联系实际上也很模糊。
PPBS没有对总统及国会的预算决议加以结合和改进,反而创建了自己的文案工作领域,PPBS最终不堪重负而失败。
1971年6月,当行政管理与预算局停止要求各机构将常规预算申请同PPBS文件一起上交时,联邦政府的PPBS也就宣告终结了。
从其最初的目标来看,PPBS是个失败的例子,它未能改变政府计划的基础,也未能真正把预算——政府的投入——和它的产出联系起来。
在尝试过该方法的外国政府和美国几乎所有的州及地方政府中,其结果都是相似的。
PPBS的失败部分归因于预算者无法应付该制度在分析上的负担,从根本上讲,它的失败是因为设计上存在明显的缺陷:PPBS没有根据它要运作的组织环境来设计。
首先,PPBS的设计者将国会排除在外,而且PPBS的实施者“拒绝向国会透露依据PPBS所做的研究和有关信息……(可是)缺少这种信息,国会甚至连针对项目进展提出恰当问题的能力都会受到严重削弱”。
其次,虽然PPBS仅是行政机关的一种工具,但甚至连这种有限的环境因素也被忽略掉了。
PPBS实施者对如何化解行政抵制准备不足,任何创新都会招致这样的抵制,但PPBS实施者似乎对许多其他政府官员显得相当傲慢。
PPBS的实施使下层组织非常不安,因为PPBS看起来要夺走他们的权力(权力被集中到机构负责人和预算局手中),使分析工作从深谙政策领域的机构人员手里转移到那些擅长量化却不熟悉政策领域的PPBS技术人员手中,同时它要求的大量文件报告却对决策无任何明显的作用。
然而,PPBS仍具有相当大的成效。
它把大量能干的分析者引入政府,其中的许多人仍在为政府效力。
它使许多高层官员和职业公务员熟悉了一种论述问题的新风格:强调解释目标、形成实现目标的各种途径以及在适当的时候使成本收益量化。
现在,制定项目成本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