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思考
关于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思考
关于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心理健康是人们维持身心平衡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学生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关注和管理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从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目的、内容、方法及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探讨和思考。
首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
通过建档的方式,对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全面梳理,包括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情况以及各个方面的特殊需求等,有利于学校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其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
其次是学生的家庭信息,包括家庭成员、家庭环境、家庭经济情况等。
然后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状况等。
最后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包括自尊自信、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评估。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方法,可以采用定期调查和评估的方式。
每个学期都进行一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评估,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心理辅导、心理测试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
在评估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加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中进行记录。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实施过程,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合作。
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心理讲座、心理辅导等,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素养。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家长参加一些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总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为了关注和管理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通过建档的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为学校和家长提供参考和依据,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因此,关注和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呢?首先,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需要学会正确的情绪管理方法。
他们应该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乐观的态度,学会倾诉和寻求帮助,而不是将负面情绪压抑在心里。
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包括积极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正处于人际关系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学会与同学、老师和家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积极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中学生获得支持和鼓励,增强自信心,减少心理压力,从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此外,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包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规律的作息时间来保持身心健康。
同时,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均衡、适量运动、良好的睡眠等,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另外,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包括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学生应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的态度。
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包括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应变能力等,以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情绪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学习和生活习惯、心态和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心理素质,从而全面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中学生是一个处在青春期的特殊群体,他们身心发育迅速,心
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对于促进中学
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情感方面的要求。
中学生正
处于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培
养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避免情感问题对其心
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还应涵盖认知方面的要求。
中学生
需要具备正确的认知观念,学会科学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避免因学习压力而导致的心理问题。
此外,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还应考虑行为方面的要求。
中学生
需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遵守社会公
德和学校纪律,避免因行为问题而导致的心理困扰。
再者,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还应关注人际关系方面的要求。
中
学生需要学会与家人、同学、老师和社会各界人士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学会倾听和沟通,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避免因人际关系问题而产生心理障碍。
最后,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还应包括自我管理方面的要求。
中学生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保护,学会有效地处理压力和情绪,培养自信和自尊,避免因自我管理不当而导致的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需要全面考虑中学生的情感、认知、行为、人际关系和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促进中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只有这样,中学生才能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更好地面对学习、生活和未来的挑战,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小学生是社会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
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关注和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的责任。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标准可以衡量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首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表现为积极向上的心态。
他们应该有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能够积极应对各种压力。
在学习中,他们应该有一颗向上进取的心,对知识充满好奇心,愿意不断学习和探索。
在生活中,他们应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面对身边的人和事。
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其次,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应该表现为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他们应该能够理解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学会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他们能够及时寻求帮助,不会被消极情绪所淹没。
在与同学相处时,他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并且善于沟通。
这种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此外,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应该表现为健康的人格发展。
他们应该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特征。
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他们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被外界的负面影响所左右。
在与他人相处时,他们能够保持真诚、善良和正直,不会轻易妥协和违背自己的良知。
这种健康的人格发展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最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应该表现为良好的适应能力。
他们应该能够适应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变化,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改变而产生过大的抵触情绪。
在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时,他们能够迅速适应并且保持稳定的心态。
在与不同的人群相处时,他们能够灵活应对,不会因为人际关系的变化而受到太大的影响。
这种良好的适应能力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综上所述,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积极向上的心态、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健康的人格发展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关于学生心理心得体会(通用6篇)
关于学⽣⼼理⼼得体会(通⽤6篇)关于学⽣⼼理⼼得体会(通⽤6篇) 当我们对⼈⽣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式,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
那么要如何写呢?下⾯是⼩编精⼼整理的关于学⽣⼼理⼼得体会(通⽤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学⽣⼼理⼼得体会1 学习了《中学⽣⼼理健康教育》,让我对⼼理健康有了新的认识: 1、⼼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理发展的需要⽽开展的教育活动,提⾼和培养学⽣的⼼理素质,帮助学⽣学会如何恰当应对现实⽣活中所⾯向的各种压⼒,如何进⾏情绪的调节等等。
使学⽣更有效的适应⾃⾝的发展化,促进青少年⼼理健康的发展。
2、⼼理健康问题是每⼀位学⽣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临的挑战。
整个学习过程我们是快乐的,收获是丰厚的。
“⽆论未来的路有多远,岁⽉有多久,我们始终会记得,这真⼼相伴的⼀刻。
”⽼师从⾼深的专业理论到经典的个案解析,学员的交流都是那么的认真,那么的细⼼,保持关系⽐教育更重要。
在这次培训中,我收获不⼩,我觉得这次培训使我感到这不仅仅是⼀次⼼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也是⼀次⼼灵的洗礼,⼀次精神的盛宴。
学⽣⼼理⼼得体会2 我是⼀名⼩学班主任,凭着对学⽣⼼理健康的关注和热爱,在骄阳似⽕的7⽉,我参加了龙湾区第三期中⼩学⼼理健康教师上岗c证资格培训会。
此次培训请来的都是全国各地⼼理健康教育⽅⾯的专家,有z周红五、钟志农、徐慧珠、庞红卫等。
培训的内容有《⼼理健康与学校⼼理健康教育》、《开展班级团体辅导,培养学⽣积极⼈格》、《积极⼼理学与教师⼼理健康》等。
在培训过程中聆听了众多专家的精彩讲座,他们都⽤⼀个个鲜明的事例阐述了⼼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所在,并且通过理论学习、⼩组讨论、⾃我剖析等让我们意识到⼼理健康教育是⼀门提⾼学⽣⼼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加强对学⽣的⼼理教育,可以减少甚⾄杜绝学⽣⼼理问题的发⽣。
通过培训我还意识到要实现提⾼学⽣素质,促进学⽣的⼈格健全发展的⽬标,教师的作⽤是⽆可替代的,尤其是班主任。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稳定都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呢?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以期能够更好地关注和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首先,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积极乐观的心态。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坚定乐观,勇敢面对,不轻易气馁。
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都至关重要。
其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应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与家人、老师、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增强情感稳定性。
此外,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应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知识充满好奇和热情,主动探索和学习新知识。
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应包括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小学生往往在情绪上较为脆弱,他们需要学会正确地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应对各种情绪问题,保持情绪稳定。
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最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应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
小学生应该学会积极面对生活,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他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心理健康。
总之,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
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关注和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希望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都能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实施意义重大,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认识到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人格发展、社会适应等密切相关。
中小学是个体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此时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不仅能够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还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活动开展、师资培训和家庭协作。
这些实践措施的实施,旨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中。
课程内容可以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设计,涵盖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样的课程,学生可以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掌握应对压力和挑战的技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应对各种困扰。
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还需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例如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活动的开展同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学校通过组织心理健康主题日、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
此外,各种心理咨询活动和团体辅导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倾诉和交流的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
教师的角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
许多学校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心理素养。
这不仅包括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还涉及到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建立信任关系的技巧。
心理教师在学校中发挥着引导和支持的作用,为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专业咨询和辅导,同时也帮助全体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持系统。
家庭教育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
因此,学校应当加强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定期开展家长座谈会、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提升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参与度。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中学生心理健康是指中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达到一定标准的心理状态。
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者,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以促进中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首先,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情感态度的健康。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波动较大,需要得到理解和关爱。
他们应该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积极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的心态。
同时,中学生应具备尊重他人、宽容与理解的情感态度,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避免过度依赖他人或孤立自己。
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自我认知的健康。
中学生应该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他们应该具备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学会有效地处理情绪,避免过分自卑或自大,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
此外,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学习适应的健康。
中学生应该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他们应该能够应对学习压力,避免因学习问题而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同时,中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团体中合作、交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最后,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及时发现和干预学生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标准制定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与思考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与思考1. 引言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环境。
本文档旨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与思考,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2. 效果评价2.1 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问卷调查、课堂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对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方面的理解。
2.2 心理素质的提升观察学生在面对压力、挫折和挑战时的应对能力,以及他们的自信心、情绪稳定性和抗逆能力等心理素质。
2.3 行为表现的改善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表现,观察他们在课堂参与、团队合作、社交技能等方面的进步。
2.4 师生、家长反馈收集师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反馈意见,从多角度了解教育的实际效果。
3. 思考与建议3.1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需要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建议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和研讨会,让教师了解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
3.2 丰富教育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等能力。
3.3 创新教育方法结合游戏、故事、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4 家校合作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给予关爱和支持,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防线。
3.5 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确保教育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定期评估教育效果,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变化。
4. 结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效果评价与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今后全面发展和有效接受完整教育的良好基础。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的新时代人才是学校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全过程首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就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务必注意教学的对象的可接受性。
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认知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培养自信、自省、自我认识、自我调适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课上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发明创造,做出新奇的作品,切忌嘲讽;结合学生课堂听课的情绪表现,情感体验的内容,进行有机的讲解;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劳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独立能力,面对困难不畏缩的良好性格,特别应加强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心理疏导,保持健康的心态。
其次,学校还应积极开辟和拓宽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及时收集和反馈学生中存在和发生的问题。
教师和家长的日常管理以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有机地配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当今学校,学生来源较为复杂,家庭环境差异较大,所受的不良诱惑也较多。
因而,在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中,老师应区别对待,着重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创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良好道德的养成。
2、加强教师的心理学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作为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也必需关注学生的身心能健康成长。
虽然大部分教师在毕业前都曾或多或少地学过心理学知识,他们以为自己能很轻易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还认为心理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迎刃而解。
其实,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得多。
一些老师对待那些“问题儿童”时,首先想到的是与家长沟通,而不是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中学生心理健康是指中学生在心理上达到一定的标准和水平,包括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和内涵,是一种全面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对于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积极的心态和情感稳定。
中学生应该具备积极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能够面对挫折和困难,不轻易气馁。
同时,情感稳定也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他们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情感的平衡。
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还应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中学生应该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正确认识自己,不盲目崇拜别人,不自卑自弃。
同时,他们还应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能够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保持内心的平静。
再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还应包括积极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
中学生需要具备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与同学、老师和家人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不因外界因素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最后,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还应包括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中学生应该具备自我成长的意识,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自我实现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中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标准,才能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因此,各级学校和家庭应该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培养和提高,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稳定状态,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情感的调节和行为的控制等方面。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对自我认知的理解。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身心发育阶段,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该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受自己的不足,并且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
他们应该能够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不盲目崇拜别人,不自卑,不自大。
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应包括对情感的调节能力。
青春期是情感波动最为剧烈的时期,中学生常常会因为情感问题而感到困扰。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该能够理性地面对自己的情感问题,学会正确地表达和宣泄情感,不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消极行为,不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他们应该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
此外,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应包括对压力的应对能力。
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包括学业压力、家庭压力、社交压力等。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该能够理性地看待压力,学会有效地应对压力,不会因为压力而产生消极情绪,不会因为压力而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他们应该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最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应包括对行为的控制能力。
青春期是叛逆期,中学生常常会因为对权威的反抗而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该能够理性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不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不会因为跟风而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
他们应该能够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做一个守法守纪的好公民。
综上所述,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对自我认知的理解、对情感的调节能力、对压力的应对能力和对行为的控制能力。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小学生是社会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
因此,保障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呢?首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和关爱,以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尊重,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在学校中,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在社会中,社会各界应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小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其次,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健康的人际关系。
小学生正处于人际关系建立的阶段,他们需要学会与同学、老师和家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人相处;在学校中,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支持;在社会中,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小学生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支持。
再次,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积极的心理品质。
小学生需要具备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如乐观、自信、坚强等。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让他们学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在学校中,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具备坚强的心理品质;在社会中,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具备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最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小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能够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让他们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在学校中,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学习的压力和挑战;在社会中,社会各界应该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各种变化。
综上所述,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健康的人际关系、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2009年第6期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使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和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
概括地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对于学生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合理目标目标是前进的方向,也是前进的动力。
人生不能没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人,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航向。
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加强对学生的目标管理,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人生目标。
在树立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目标。
所谓合理目标是指,目标的选择不能过高或过低于自己的实际能力,合理的目标应该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或完成的;目标的确定要符合个体所处发展阶段和个人的需要,既要符合当前发展的阶学生存在如学业压力、缺乏生活目标等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造成的。
积极统一的自我意识是健康心理的重要特征,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
学生要达到积极的自我统一,需要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自我分析能力,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目标,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趋向一致。
在自我体验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把握积极肯定的情感,激发自己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正确对待消极否定的情感。
在自我调控上,努力提高学生自我认识水平和自我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标准的思考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标准的思考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所谓健康,不仅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肉体、精神、社会各方面的正常状况。
”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维持健康、愉快的生活,一要躯体健康,二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支柱。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把握自己,适应环境,面向未来、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显示出生命的价值。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信仰破灭、自卑、多疑、压抑、骄傲等都是不健康的表现,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那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呢?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智力正常。
二是情绪健康。
三是意志健全。
四是人格完整。
五是自我评价正确。
六是人际关系和谐。
七是社会适应正常。
八是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要达到上述五点要求,看起来不难,但是能完完全全做到却也不容易。
首先,智力正常。
这个是五个标准中比较简单的一个。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能考上大学的如无特殊情况外智力都在正常范围。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情绪健康。
在三水校区,听得最多的一句恐怕就是:“我的心情就像三水的天气,一天四季啊!”这其实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现象,现在的大学生处于学业、工作、人际交往多方面的压力下,神经经常处于紧绷状态,造成了情绪不稳定。
早上还很开心地去上课,一转眼中午发生什么事情之后就一整个下午闷闷不乐了。
所以说,要想有健康的情绪,就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我们的生活。
这个看起来比较难,但是在繁复纷扰的今天,我们在大学不学会处变不惊,那么以后出来社会就会承受不了一点打击。
再来看看意志健全。
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2019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范文五篇2019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一)11月至12月我幸参加了延边州班主任远程培训,通过二个多月的网络培训,我学到了许多班级管理方面的知识,使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尤其是学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专题后,受益匪浅,感想颇多。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看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
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
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
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
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精选5篇】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精选5篇】重视我们自己的心理,正视我们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帮忙我们身边的人,期望我们都能保持开阔的心境,良好的心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篇3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能够参与20__年第一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我觉得特别的荣幸。
自己从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问不是很了解,通过这二十多天的学习和交流,在听了名师们独到的见解和参与了一些实践后,受益匪浅,每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对自己在平常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也找到了一些解决策略。
尤其是听了李明军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纲要》的分析之后,知道了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
对于问题频出的中职生来说,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想就此浅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一、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的学生处在平凡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折期,像我校中有一部分学生是孤儿,父母离异,家庭贫困,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心理教育是特别必要的。
因此,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通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健康不仅指身体上的,而且是能正确的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感受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能平衡过去,最终在心理上产生平安感,归属感和自信念。
作为一名中职教育工我们要做到:(1)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一个和平,乐观,温暖的学习环境,避开不利因素的消失。
(2)在教学中,有效的使用“胜利教育”原则。
使学生从被动教育走向自我教育,从他律走向自律,使学生由自卑自弃走向自强与自信,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感到学会,让学生今后用得上,让学生有胜利的喜悦。
(3)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辅导。
中职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就业,所以,平常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
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实践吃苦能力,增加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念,提高生活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学会应对压力挫折。
学生心理健康的心得800字6篇
学生心理健康的心得800字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培训计划、调查报告、述职报告、合同协议、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training plans, survey reports, job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学生心理健康的心得800字6篇用心总结心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必然是可以给读者带去共鸣的,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心得800字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学生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精选6篇)
学生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学生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精选6篇)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使我们今后少走弯路。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生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1这段时间,我观看了于丹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这讲座带给我很多启发。
首先,我要分析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是社会上文化层次水平较高、思维最为活跃、最有朝气的群体之一。
他们渴求知识、积极向上、胸怀博大,时刻关注国内外的风云变幻,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同祖国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繁荣复兴融合在一起。
但是,由于社会转型和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
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
4%。
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
在最近的几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为16%,心理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3]。
诸多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1、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不能集中精神进行学习,适应困难。
其中有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或上网聊天,学习成绩不佳,进而对学习产生厌倦、对考试感到焦虑。
2、自我评价失调。
许多大学生都是中学时的学习尖子,心理上有较强的优越感,而进入大学后,这种优势不再,这使得他们的优越感受到重创。
这时一旦学习成绩稍有波动,就会降低自信心,甚至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
3、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由于存在交际困难,同面对面的交流相比较,一些大学生更愿意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流,迷恋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世界脱离。
长此下去,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社会的种种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
本文主要阐述分析当代学生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致使影响到当代学生的心理健康。
为了要教师与家长及早认清他们的行为特点并加以重视和预防,本文阐述了学生心理的健康标准,并对心理健康标准加以分析及思考的过程做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标准心理健康预防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人是生理、心理与社会层面的统一。
人不仅仅是一个生物体,而且是有复杂的心理活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完整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趋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当生理产生疾病时,其心理也必然受到影响,会产生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容易发怒,从而导致心理不适;同样那些长期心情抑郁、精神负担重、焦虑的人易产生身体不适,因此,健全的心理有赖于健康的身体,而健康的身体有赖于健全的心理。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智力正常。
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即有否强烈的求知欲,是否乐于学习,能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是情绪健康。
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
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三是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
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四是人格完整。
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
一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五是自我评价正确。
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通过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六是人际关系和谐。
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
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七是社会适应正常。
个体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
通过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应对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或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八是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二、学生心理障碍个案分析典型个案1:张某,初二女生,原是眉清目秀,平时也乖巧伶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的食欲减退,不肯吃东西,体重也急剧下降,但她精力充沛,积极踊跃参加学校各类活动,父母面对骨瘦如柴的女儿。
一筹莫展。
这是典型的“青春期消瘦症”。
青春期是由儿童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西方心理学家称之为“暴风骤雨”的特殊时期,也就是说情绪波动很大。
面对性的成熟和身体一系列的变化,中学生最直接的反应是对成熟的惶惑和阻抗,他们强烈的感到自我不适应,在心理上产生“自我不协调感”,伴随“自我不协调感”的是孤独、羞耻、反抗、自豪等复杂情感。
一方面他们强烈地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自豪感油然而升;另一方面,他们不敢正视自己日渐成熟的身体,甚至担心自己不正常,于是他们常常偷偷地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在镜子面前一遍遍地审视自己,并把自己的身体变化与同龄人暗暗地比较,也就是心理学上称之的“第二镜像阶段”。
有个女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在一次洗澡的时候,我偶然发现胸部隆起了两个小包包,象妈妈的那样,心理忽然有恐惧感,觉得羞耻。
我模模糊糊地知道那意味着什么,但我多么希望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呵!”因为内心纠织着太多矛盾的情感,中学生的情绪变得极为不稳定。
许多少女多多少少是在拒绝生理成熟的阻抗情绪中跨入青春期的,如有的女学生通过窝胸驼背、束胸来掩饰自己的身体变化。
个别中学生会把反抗情绪付诸行动,通过拼命的节食来扼制身体的成熟,以致患上“青春期消瘦症”,像个案中的张某那样。
典型个案2:王某,初二男生,因自小和有智力障碍的弟弟一同上学(同班同桌),受尽同学冷眼、嘲笑,性格极为内向、孤独;同班中无知心好友,少言寡语,常呆坐,与师长交谈局促不安,学习成绩较差。
这是中学生常见自卑心理和社会适应障碍,因为自己有个智障的弟弟,使他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加之长期受到同伴的冷落、嘲弄,导致这种自卑心理日益加剧,进而根深蒂固,很难改变。
性格的内向、孤僻和自卑又导致他的人际交往障碍,二者恶性循环,因此形成“公众场合恐惧症”,不管与师长私下交谈,还是在同学面前答题,都嚅嗫不清,局促不安。
典型个案3:赵某,初三女生,一向品学兼优,升入初三后,因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
考试前、中出现心悸、胸闷,头晕耳鸣,有时伴有胃痉挛、痛经,记忆再现困难(常自诉脑子一片空白),无法抑制自己紧张情绪,考下来的成绩可想而知,不仅父母焦急,本人也忧心忡忡。
青少年学生的烦恼集中于学习问题,他们的情绪、心境也随着学习成绩的好坏而转移。
赵某对考试过度焦虑,已患上“考试焦虑症”(又称考试怯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还妨碍了身心健康,导致低效能。
如果不及时对症下药进行纠正、克服,将导致无法正常学习,影响升学。
三、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一).从小学步入初中以后,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并复杂,由于青春期的原因,学生中的很多问题不愿跟家长和老师讲,长期以往,造成心理压抑,心理负担较重,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问题。
(二).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时间和科目较多,同时,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比较高,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三).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不能有效的处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对新的环境适应较慢。
(四).在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害怕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责心理、过敏心理、冲动心理、反感心理、异性心理、破坏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心理和生理、学习成绩和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
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教育是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因为人的心理千变万化,就中学生心理障碍而言,还有很多表现,这里仅针对几例常见、典型的个案进行分析。
四、典型个案中引出的思考思考一:这些典型个案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据有关方面估计:“我国至少有10-20%的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明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不良。
”为此,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偏差要及早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往往会在需要与可能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冲突;在需要与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压力;在压力与毅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
这些矛盾激化的结果,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障碍。
所以,我们要助人自助,教会中学生自我调节,以减少冲突,降低压力,转移对抗,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思考二:在实践中,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大致有两类:(一).有轻微心理失调。
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时而热情豪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冒险逆反;有的学生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有的学生自卑烦恼,多思多虑;有的学生嫉贤妒能,难以自控;有的学生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有的学生由体象变化、异性交往、情感误区引起青春烦恼等等。
(二).有轻度心理疾病。
如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症,紧张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等。
虽然具有这些轻度心理疾病的学生还能正常学习、生活,没有导致更严重的精神疾病,但因为它是大量存在的,且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它不仅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而且潜伏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
因此,我们更要给予认真的咨询与矫治!思考三:躯体无疾病,心理无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内外公认的“全面健康”三要素,这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是人们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康的重要标志,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我们讲的“社会适应”是指具备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在纵横交错的人类群体中,能应付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具备处理和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目前,许多中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应对能力很差。
往往会产生苦闷、胆怯、猜疑、多虑、孤独、易怒或情绪抑郁等等心理障碍。
这些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
遗憾的是,对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还没有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往往把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当作思想品质问题,甚至错误地给予行政处分,这是完全不对路的。
思考四: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与家庭教育气氛、父母教育方式及心理环境等密切相关,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理偏差,以至于最终的行为偏差,都可能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源。
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业产生负面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制约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大多数家庭都是父——母——子(女)三人结构的核心家庭,孩子是父母眼中的明珠,“含在口里怕化了,托在掌上怕掉了”。
对子女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造成了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任性、懒惰、依赖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不少家长缺乏心理学素养,关注子女的衣食住行及学习成绩大大超过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或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造成了与子女的“代沟”。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素养,父母的和睦与否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