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精选】2017年中考历史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教案
第4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学案科目:七年级历史课型:新授时间总课时序号主备人教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4、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5、列举魏晋时期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认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创造了历史、推动了历史。
在整个中华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统一,有分裂,但统一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愿望,我们要维护祖国的统一二、重难点重点: 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难点:在整个中华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统一,有分裂,但统一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愿望,我们要维护祖国的统一。
三、预习导学(一)三国鼎立1.2.主要国家(二)西晋的兴亡(年---- 年)(1)西晋建立的时间:________,(2)建立者:____ ___(3)定都:______ _ _____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三国鼎立结束。
(220年—280年)(4)_____ 年,内迁___________人的一支灭亡了西晋。
5、内迁的各族从东汉末年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同_____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6、“________________”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7、东晋的兴亡(年---- 年)①东晋建立的时间___________,建立者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年,大将________自立为帝,国号“_______”,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8、东晋和南朝的更替东晋灭亡以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总称为“_______”。
9、4世纪后期,________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前秦王__________重用汉人_______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教案1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景山中学王建梅[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更替情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利用各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教材分析]本课时讲述了从东汉后期开始,由于豪强割据,军阀割据,导致民不聊生;各军事集团之间兼并战争的结果是出现了三国鼎立、政权分立的局面。
而北方人民的南迁,加快了对江南地区的开发,使中国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又加速了汉民族和南方越族等少数民族的融合。
与此同时,生活在我国北部和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的人民,也纷纷内迁中原,各民族融合交流加强;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教学目标]1、了解东汉后期军阀割据、混战2、了解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初步学会评述政权分立3、了解北民南迁对于江南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意义4、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学会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当时的作用5、领悟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政权分立,初步学会评述政权分立,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理解民族融合及意义2、难点: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是民心所向。
[教学过程]一、导入及新课教学1、背景音乐《滚滚长江东逝水》和三国邮票师:我们班里有没有同学喜欢集邮的?那可能手头刚好有这么几张邮票,请几位同学说说这几张邮票分别反映的是哪些历史故事?(那也没问题,我相信我们班同学一定能猜得出这几张邮票反映的是哪些历史故事?)生:《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重用宦官,朝政日益黑暗,以至农民起义爆发,声势越来越大,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募义兵,刘备、张飞、关羽志向相投,在张庄桃园里结为兄弟,共图大事。
(在在他们结义时,当时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呢?)《三顾茅庐》——刘备听说了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人才,就去拜访诸葛亮,第一、二次诸葛亮外出都没有碰着;第三次去诸葛亮刚好在家里睡觉,而后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2)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的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分析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局面;(2)运用比较法,探讨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民族融合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国家统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及其特点;(2)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其对国家统一的影响;(3)民族融合的趋势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1)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转化;(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其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单元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2)提问: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大家回顾一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过程;(2)分组讨论: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特点是什么?3. 课堂讲解:(1)讲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原因及其历史背景;(2)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影响;(3)探讨民族融合的趋势及其意义。
4. 互动环节:(1)提问: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请大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特点,以及江南地区开发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绘制一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示意图,并标注各个政权的地理位置;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史实,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祖冲之和圆周率、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库艺术。
2、这个时期的基本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状态,战乱频繁,政权更迭也比较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在分裂战乱的岁月里,社会仍在进步,历史还在发展。
塑造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谋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3、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点。
4了解这个时期文化的辉煌成就。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4、祖冲之和圆周率。
5、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
难点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江南地区的开发。
3、正却认识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4、圆周率及推算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5、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
三、学习过程(一)、1、三国鼎立是哪三国?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二)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1、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2、淝水之战: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如何?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3、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2、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3、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第三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
二、构建重大史事逻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
民族融合
人口的南迁
江南的经济 得到开发
科技进 步,艺 术大放 异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承秦 汉,下启隋唐。
虽然战乱频繁、政权更迭, 但各民族交融程度日益加深,文 化和科技得到很大发展,为隋唐 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三、综合探究历史问题
北魏孝文帝改 祖冲之 革及其意义 的数学
成就
通过北魏孝文 知道祖 帝改革,初步 冲之的 理解民族交往、 数学成 交流、交融对 就。 中华民族发展 的意义。
认识北魏孝文 帝改革及其意 义(3)。
知道祖 冲之的 数学成 就(1)
书法 艺术
初步 认识 书法 艺术。
了解 书法 艺术 (1)。
数字代表能力水平程度
时间 交战方
官渡之战 200年 袁绍、曹操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孙权 和刘备
结果
袁绍 失败
曹操 失败
影响
奠定了统一北 方的基础
奠定了三国鼎 立局面的形成
复述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 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获得胜利,奠定三国鼎立局面 形成的基础。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 著名战役。
鼎立
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形 成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
立局面形成。
一、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1.单元地位——承上启下 2.时间线索 3.知识点
(1)三国鼎立——政权分立
(2)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
学情分析
对于第一次参加中考的学生来说,历史应该怎样 复习,应该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无从下手。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学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学案主备人:祝丽屏一.利用口诀学习本单元知识:(1)三国鼎立:官渡赤壁分胜负,三国鼎立魏蜀吴。
(2)淝水之战:前秦攻晋淝水河,东晋智战少胜多。
此后前秦速瓦解,北方再度山河破。
(3)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统一停分裂,孝文改革好效果。
加速各族封建化,促进民族大融合。
二、可利用图表对比掌握本单元重要知识点1四、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影响。
五、请自行设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与书法绘画方面的成就表(包括人物、朝代、主要成就等内容)六、小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
七、以来,等小数民族陆续内迁。
八、三次战争取胜的原因试分析一下[综合训练]一、单项选择1.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的作战双方是()A.刘备与孙权B.袁述与袁绍C.董卓与孙权D.袁绍与曹操2.三国时,第一个称皇帝的是()A.曹操B.曹丕C.刘备D.孙权3.下列各项与曹操无关的是()A.控制汉献帝B.在官渡大败袁绍C.在赤壁被打败D.废汉献帝,自称皇帝4.下列各项中,属于刘备的政治活动是()①三顾茅庐②联孙抗曹③挟天子以令诸侯④成都称帝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蜀国丞相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这表明()A.蜀锦已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B.蜀锦是打败魏、吴的主要武器C.蜀锦制造业耗费国家资财,使国库空虚。
D.蜀锦生产技术落后,难与敌人生产相配6.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B.南方自然条件较好C.北方农民大量南迁D.南朝统治者施仁政7.促成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传入南方C.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D.南朝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8.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以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的迁都是()A.盘庚迁殷B.周平王迁都洛邑C.孝文帝迁都洛阳D.刘备迁都成都9.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B.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C.使三国鼎立局面结束D.促进了民族融合10.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黄河流域的统一B.北方政权的更迭C.三国鼎立局面结束D.北方民族大融合11.下列关于《齐民要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B.记载了畜牧、捕鱼、食品酿造和加工技术C.总结了我国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D.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12.要想了解我国古代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物产、矿藏、风土人情、建筑名胜、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情况就要阅读()A.《齐民要术》B.《史记》C.《三国志》D.《水经注》13.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作品是()A.龙门石窟的雕塑B.云冈石窟的浮雕C.王羲之的书法D.顾恺之的绘画14.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期时曹植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你学过的历史知识判断,其中不应出现的是()A.书桌上有笔、纸张B.书桌上有一摞书籍C.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D.书桌上放有一盘葡15.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B.石窟艺术是随着佛教的传播发展起来C.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D.凿窟造像之风主要盛行于南方16.下列关于顾恺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精于绘画,以人物画最为突出B.对绘画理论有精深研究C.主张画人物要“以形传神”D.现存画作有摹本《女史箴图》和《兰亭序》17.下列战役按时间发生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涿鹿之战②城濮之战③赤壁之战④长平之战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18.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区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国鼎立、东晋和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过程。
(2)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东晋和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原因及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感情。
教学重点:1. 三国鼎立、东晋和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过程。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教学难点:1.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2. 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
【章节一:三国鼎立】1.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2. 课堂讲解:讲解三国鼎立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三国鼎立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章节二:东晋和十六国分立】1.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晋和十六国分立的形成过程。
2. 课堂讲解:讲解东晋和十六国分立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东晋和十六国分立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章节三:南北朝对峙】1.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南北朝对峙的形成过程。
2. 课堂讲解:讲解南北朝对峙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南北朝对峙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章节四:民族融合的原因】1.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民族融合的原因。
2. 课堂讲解:讲解民族融合的背景、原因及影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民族融合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章节五:民族融合的表现】1.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民族融合的表现。
2. 课堂讲解:讲解民族融合的表现及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民族融合的表现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017年中考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教案
一、考标解读
1、识记: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及形势图
重要战役: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三国鼎立:魏——220年曹丕洛阳
蜀——221年刘备成都
吴——222年孙权(称王)建业
2、识记: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开发的史实
文化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爱幼、养老的风气等。
历史作用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4、识记:南朝祖冲之推算圆周率
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⑶作用: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
础。
3、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政治制度
①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②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③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社会生活
①在朝廷中要求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和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孝文帝名字也由拓跋宏改为元宏)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科目
历史
年级
初三
班级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教学目标
识记:1、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及形势图
2、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开发的史实
3、南朝祖冲之推算圆周率
4、《齐民要术》的作者及著作类别
5、书法、绘画、雕塑的主要成就
教材分析
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国鼎立、东晋和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2)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3)理解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三国鼎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势。
(2)运用比较法,分析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1. 三国鼎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2.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意义。
2. 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章节一:三国鼎立】1. 导入:(1)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引出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
(2)提问:三国鼎立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1)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2)介绍三国鼎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3)分析三国鼎立的特点及其影响。
3. 课堂练习:(1)根据地图,观察三国鼎立的形势。
(2)列举三国鼎立时期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章节二:东晋和十六国分立】1. 导入:(1)复习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东晋和十六国分立的原因。
(2)提问:东晋和十六国分立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2. 新课内容:(1)讲解东晋和十六国分立的形成过程。
(2)介绍东晋和十六国分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淝水之战等。
(3)分析东晋和十六国分立的特点及其影响。
3. 课堂练习:(1)根据地图,观察东晋和十六国分立的形势。
(2)列举东晋和十六国分立时期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章节三:南北朝对峙】1. 导入:(1)复习东晋和十六国分立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南北朝对峙的原因。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教学内容:历史科第章(单元)第课课题: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列举魏晋时期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能力目标:在复习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合作为主,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串联记忆、因果记忆、想象归纳等,从整体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特点。
3、情感目标:战争带来动荡,我们要维护一切的和平;从民族融合等相关史料中,领悟中华大家庭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我们要共同创造好家园。
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是民心所向,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评述政权分立;初步学会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理解民族大融合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理清本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知识主线,学会引导学生分析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正确评价曹操等人,从而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生对三国历史多少有一些了解,对该时期历史的学习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
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通过几段录像及动态的过程图,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分析,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可以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针对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入手,使他们逐步学会对中国历史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
教材分析:本单元上起东汉末年,下至南北朝,各地割据,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政权分立,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介于秦汉一统和隋唐一统这两大经济文化高潮之间,认识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同时,少数民族内迁和为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南迁,使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人口的迁移带来了民族的融合;孝文帝的改革则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为隋唐重新实现统一准备了条件,)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交往、融合中实现的,理解历史上的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案
第二课汉唐盛世——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知道自东汉末年至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在东汉末背景与三国事例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
2、从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与江南经济的开发、孝文帝改革等事例中,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
(二)过程方法:在学生讨论、对比、观察过程中,使他们初步学会运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念:1、战争带来动荡,我们要维护一切的和平。
2、中华大家庭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我们要共同创造好家园。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原因及历史影响。
教学方法:谈论法自主合作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相关图文资料、设计课堂讨论问题。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好,昨天老师将预习单发放给大家,今天交上来我已批改,大家做的都不错。
但是我们还有注意的地方……,我想今后大家会做得更好。
同学们,我们从预习单已知我们将要上的课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从题目中我们知道政权分立时期与民族融合有密切的联系,那么是什么样的联系呢,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新知识。
新课过程一、政权分立导入影视片段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并导出新知识政权的更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趋势。
西汉后期也出现了政府日益腐朽,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最终西汉政权被外戚篡夺,9年灭亡。
汉室皇族刘秀于25年建立东汉。
那么刘秀统治时期历史上为何称“光武中兴”?(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光武中兴”的认识。
)然而历史的轨迹告知我们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经济及民生凋敝,中央力量日益削弱。
黄巾起义,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坐大,拥兵自重,混战不断。
第四单元_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教案
二、民族大融合
1、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渐成为大趋势(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渐成为大趋势
内容:(1)迁都洛阳: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2)汉化政策:①学汉语;②穿汉服;③用汉姓;
④与汉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2.理解
知道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是少数民族主动接受中原文化的典型列子。主要措施包括: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3、巩固:印发单元测试题。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经过近半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但从每个班平时课堂对个别学生提问及检测情况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所以必须先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阶段历史政权并立和交替现象比较突出,虽然课标没有规定,但理清东汉末至南北朝历史的基本成长脉络(不要过细)也应是学习和复习此阶段历史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本历史阶段突出的科技文化成就也是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但本节暂不复习文化。
中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案
第3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和复习一、复习目标1、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影响3、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4、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
4、掌握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通。
二、复习重难点1. 江南地区的开发。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考点一】:三国鼎立课件展示:重点记忆东汉末年的两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以课本知识为依据,自主解决问题并且记忆基础知识,时间大体10分钟.归纳小结:通过师生活动、生生互动,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发展概况.现在我们先练练手,看看大家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
老师严格限定时间。
【考点二】:江南地区的开发师:多媒体展示: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认识到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有哪些以及影响.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展示答案。
【考点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师:多媒体展示: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展示答案。
(二)难点突破,拓展升华重点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归纳总结,多媒体展示: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记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五、板书1、三国鼎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2、江南地区的开发3、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六、作业布置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
七、教学反思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依据,链接教材内容和最新的网络教学资源,重视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
中考历史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名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考纲在线—— 明确考什么】【知识清单—— 明确记什么】一、政权分立的基本情况(1)赤壁之战: 208年1、交战双方:曹操VS 孙刘联军2、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3、影响: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2)三国鼎立(形势图)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后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称王。
229年,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
263年,魏灭蜀。
280年,西晋灭吴,三国历史结束。
(3)两晋西晋 265年,建立者司马炎,316年灭亡东晋 317年,建立者司马睿,都城健康。
(4)南北朝(420-----589年)南朝 : 宋 → 齐 → 梁 → 陈北朝 : 北魏分裂为: 东魏 → 北齐西魏 → 北周二、民族融合1),北魏孝文帝改革(1)主要内容1、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2、颁布均田令;3、迁都洛阳;4、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加强民族融合的具体措施)a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b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c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d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e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f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 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2) 历史作用: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人口南迁时间:东汉末年至北魏统一前地区:益州、荆州、扬州地区及闽南流域和岭南地区结果: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三、江南的开发时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原因:1、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
3、南方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安抚南迁流民。
4、政治重心南移。
5、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气候湿热,土地肥沃)6、大量农作物的引种和推广。
7、南北方劳动人民交往和辛勤劳动。
(七年级历史教案)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教案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东汉末起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各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能力与方法通过探究性学习,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多媒体对相关资料的展示,培养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兄弟民族组成的统一体。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在这个历经千年沧桑的多民族在家庭中,民族团结、平等就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和谐美。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2.难点:如何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大融合的关系【教学用具】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学生活动设计】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板书设计】●一、少数民族的内迁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2.东汉末年的内迁各族3.鲜卑的兴起4.北魏的建立与发展黄河流域的统一439年●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迁都(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孝文帝的改革内容①语言:说汉话。
②姓氏:改汉姓。
③学习汉族文化风俗&nb。
七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教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设计东平四中夏英巧课标链接: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4.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
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
5.了解“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以及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复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情况极其历史作用。
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2.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东晋与十六国的对峙、南朝和北朝的更替。
通过本单元的复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3.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4.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艺术和思想成就。
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艺术和思想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
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复习过程:一、师生互动,归纳整合内容自主复习(课前印制学案,课上发给学生)教师同步点拨(学法指导和解疑答难)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复习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自己独立完成下列表格,小组内相互交流,看谁做得最好。
完成表格后用三角形的三个角表现出三国的位置,强化记忆历史地图。
学生完成表格后,教师点拨:1.参照时间记时间。
古今对照法,也称远近对照法,以公元零年为对称轴,进行前后对照。
如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公元后221年蜀国建立。
蜀国建立的前一年,即220年魏国建立,蜀国建立的下一年,即222年,吴国建立。
2. 三国鼎立的形成是一个重点。
注意把握三国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在这里还要注意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中的地理位置。
以少胜多的战役归纳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四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3、江南地区开发归纳整理有关江南地区开发的知识,自己学生独立归纳要点,然后小组交流。
(1)背景:(2)原因:(3)表现:(4)影响:根据学习情况,必要时老师点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爱幼、养老的风气等。
历史作用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4、识记:南朝祖冲之推算圆周率
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5、识记:《齐民要术》的作者及著作类别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识记:书法、绘画、雕塑的主要成就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后人尊他为“书圣”。
东晋顾恺之,擅长画人物画,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3.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13年)——(2016年)无
三、命题规律
1、考察数量以及题型
该单元只有2008、2009、2012年有题目涉及。2008年以选择题出现,2009年以改错题形式出现。2012年判断题形式出现。
2、考察分值及考点
2008年2分,考察三国鼎立。
2009年2分,考察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朝时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二、中考真题
1.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区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请问,在三国时期这一带地区主要属于下列那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后来,其首领孝文帝实行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一、考标解读
1、识记: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及形势图
重要战役: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三国鼎立:魏——220年曹丕洛阳
蜀——221年刘备成都
吴——222年孙权(称王)建业
2、识记: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开发的史实
⑴原因: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最主要原因)
⑶作用: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
础。
3、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政治制度
①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②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③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社会生活
①在朝廷中要求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和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孝文帝名字也由拓跋宏改为元宏)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科目
历史
年级
初三
班级
时间
年月日
课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教学目标
识记:1、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及形势图
2、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开发的史实
3、南朝祖冲之推算圆周率
4、《齐民要术》的作者及著作类别
5、书法、绘画、雕塑的主要成就
教材分析
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运用:无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
②南方相对安定;
③东晋与刘宋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鼓励生产;
④南方少数民族同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⑤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⑵史实: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2012年2分,考察赤壁之战。
3、2017命题趋势
根据长沙中考命题特点和规律预计:本单元8年只考了3年,但由于4年未考,所以有出题的可能性。题型以选择题、判断题为主。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