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合集下载

儒家散文《大学》作品原文及注释

儒家散文《大学》作品原文及注释

【导语】⼤学全⽂⽂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下⾯是⽆忧考分享的儒家散⽂《⼤学》作品原⽂及注释。

欢迎阅读参考!1.儒家散⽂《⼤学》作品原⽂及注释 ⼤学(《礼记·⼤学》古本) ⼤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于⾄善4。

知⽌⽽后有定5,定⽽后能静6,静⽽后能安7,安⽽后能虑8,虑⽽后能得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0。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11。

欲修其⾝者,先正其⼼。

欲正其⼼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2。

致知在格物13。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14,⼀是皆以修⾝为本15。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16。

其所厚者薄17,⽽其所薄者厚18,未之有也19。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也。

所谓诚其意者20,⽏⾃欺也21。

如恶恶臭22,如好好⾊23,此之谓⾃谦24。

故君⼦必慎其独也25。

⼩⼈闲居为不善26,⽆所不⾄,见君⼦⽽后厌然27,掩其不善⽽著其善28。

⼈之视⼰,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29。

此谓诚于中30,形于外31,故君⼦必慎其独也。

曾⼦⽈:“⼗⽬所视,⼗⼿所指,其严乎32!”富润屋33,德润⾝34,⼼⼴体胖35,故君⼦必诚其意。

《诗》云36:“瞻彼淇澳37,菉⽵猗猗38。

有斐君⼦39,如切如磋40,如琢如磨41。

瑟兮僴兮42,赫兮喧兮43。

有斐君⼦,终不可喧兮44。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45。

“如琢如磨”者,⾃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傈也46。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47云:“於戏48,前王不忘49!”君⼦贤其贤⽽亲其亲50,⼩⼈乐其乐⽽利其利51,此以没世不忘也52。

什么是大学

什么是大学

什么是大学
大学,通常被定义为提供高等教育、研究、学术和创新的机构。

它是一个培养人才、传承知识、创新科技、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

以下是关于大学的一些主要特点和发展:
1.提供高等教育:大学是提供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它通过各种学科的课程
教育,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胜任工作。

2.研究与学术:大学是进行研究、学术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

教授们带领
学生从事各种领域的研究,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人文艺术到工程技
术。

这些研究不仅增加了人类的知识库,而且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3.服务社会:大学通过培养人才、进行科研、创新技术、传播知识等多种方
式,为社会提供服务。

它不仅为各行各业输送人才,还通过科研成果的应
用,推动社会进步。

4.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学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源泉。

它通过保存和传播人类
文化遗产,培养公民意识,弘扬人文精神,推动文化创新。

5.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变得越来越
重要。

大学通过与全球各地的高校、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推动学术研
究、资源共享、学生交流等方面的发展。

总的来说,大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通过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也在不断进行自我创新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大学》原文及注释

《大学》原文及注释

《大学》原文及注释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心中,不与物斗,其心不中,虽不斗而争。

其身正,光明其德;其身不正,其光明其德虽云有之。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观其志也。

所以观其所引导也。

所以观其所成也。

所以观其所败也。

所以观其所得也。

防其所不足也。

人之所欲,不可均也,其所争者不可啬也,所不欲,如缄如咸,哗如市。

人之争一者,其未得善者也。

茍得善,则不争;茍其不善,则多争。

善则不争天下之善者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注释:大学原文是《大学》的开篇,主要介绍了大学之道的核心要义。

大学之道的首要目标是在于实现明明德,即明辨善恶,坚守道德之道。

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够达到大学之道的目标。

在实现大学之道的过程中,个人的身心修养非常重要。

个人应当正直善良,行为规范,才能够践行道德。

如果个人的道德品质出现问题,即使形式上有指令,也无法真正被人们所遵循。

同时,个人的内心也要保持清净平和,不与外物争斗。

只有身心俱正,才能够展现出美好的品德。

大学之道的本质是追求至善。

个人需要懂得适时止步,追求定力与静心,从而保持内心的安宁和冷静。

只有安宁和冷静的内心,才能够深思熟虑,明智地做出决策。

因此,个人需要明确事物的先后次序,从而更加贴近道的精髓。

古代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有志于在天下彰显美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而想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要让自己的家庭和睦;欲使家庭和睦,首先要修身养性,修身以正心;欲使心正,首先要诚实待人,保持真诚的意愿;欲求真诚的意愿,首先要求致力于求知,修养自己的知识。

《大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知识点总结一、大学的概念和发展1. 大学的概念大学是指以教学和科研为主要任务,进行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教育机构。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培养各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

大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各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2. 大学的发展历史大学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学园和学院,经过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学校,逐渐发展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制度。

大学的发展经历了中世纪的宗教教育、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教育、启蒙时期的现代教育和近代的大学改革,形成了现代大学的基本模式和体系。

3. 大学的类型和特点大学根据办学目标和学科分布可以分为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农林类大学、医药类大学、师范类大学和艺术类大学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大学具有不同的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有着不同的贡献。

二、大学的组织和管理1. 大学的组织结构大学的组织结构包括校务委员会、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科研处、后勤处、资产管理处等多个部门和机构,负责大学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各项工作。

2. 大学的管理体制大学的管理体制包括党委制度、校长负责制和行政领导班子制度,是大学进行各项工作的基本制度保障,保证了大学的科学管理和良好运转。

3. 大学的质量保障大学的质量保障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保障措施,包括教育部门的教育督导、学校内部的质量管理和社会各界的评估监督等多种方式和途径。

三、大学的教育和教学1. 大学的教育目标大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身心健康、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的长远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2. 大学的课程设置大学的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教育等多个方面,是培养学生各类能力和素质的基本工具和手段。

3. 大学教学模式大学教学模式包括讲授式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和实习实训等多种方式和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大学》 原文

《大学》 原文

《大学》原文《大学》是一篇关于道德和教育的文章,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对于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大学》的原文及中文翻译。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言必信,行必果,硕果仅存,而不敢以玩百姓。

义之与恶也,其於同端,始觉者其妙,既悟者又昏。

言出必行,行成于思,思则有以不得已而成者矣。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故拔木必从其根,割麻必当其根。

矫其不从,朽其不勤,唯恐其不及,昔之人皆以为然,曾不知夫蒿人之心,如其缘木求鱼,茫然不解者数世矣。

夫惟无知者无畏,而知者必有惧。

呜呼!胡为其然也?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为其然也?必有坚志毅力,方能忍之,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是故,小人闲居而不治,身体散而不正,其所亲爱,身体先焉,而後工夫焉。

或修身而不中其人,乃至於至人而无功。

此小人之所以然也。

君子尚其诚而去其华,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而力不足,跨马持鞭,人之初也,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之阴骘於陈,针也;白圭之玷於濮,墨也;上大夫之杀於国,申生也。

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国政,必反其身。

知桓公之好之而不与国政,必以其财。

是故,贤士务知道而不务作,劳其筋骨而不事名。

爱其国家,而恶其门户。

芝兰生於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富而改节。

既替余以诚,寤寐无所不有,则位非其位,名非其名,而天下之均也。

物未必美,美不必善。

善不必长,长不必久。

治国必先齐其家,齐家必先治其心,治其心必先诚其意,诚其意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原文及译文注释

《大学》原文及译文注释

《大学》原文及译文注释《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是德,是亲民,是止于至善。

知止然后有一个决定,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全,然后他可以考虑它,然后他可以得到它。

事有始有终,物有所终。

如果你知道顺序,你会找到一条捷径。

古欲明显优于世者,先治其国;如果你想治理你的国家,你应该首先把你的家人聚在一起;要想家人团聚,先修身体;欲修身,先正心;要想正确,先真诚;如果你想真诚,先让他知道。

知识存在于事物之中。

事在人知,人知而诚,诚而正,正而修身,修身而修身,修身而修身,修身而治国,治国而平天下。

从田字到庶人,一个是基于自我修养。

它的起源是混乱的,但最后一个不是。

厚的就是薄的,薄的就是厚的,什么都没有了。

译文大学的目的是弘扬光明磊落的品德,使人革故鼎新,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大学》翻译及原文

《大学》翻译及原文

《大学》翻译及原文《大学》翻译及原文《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以下是《大学》翻译及原文,欢迎阅览!《大学》翻译及原文篇1【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和译文《大学》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大学》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大学名词解释

大学名词解释

大学名词解释
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大学是由多个学院或学部组成的,每个学院通常都有自己特定的学科领域和课程设置,如文学院、科学学院、工程学院等。

大学教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

大学的主要特点包括:
1. 学术自由:大学在学术研究和教学上享有自由。

教师和学生有权自由探讨和表达他们的观点,并从事独立的研究工作。

2. 研究导向:大学通常重视科学研究和创新,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独立的研究和学术活动。

一些大学还设有研究机构和实验室,以支持学术研究。

3. 学科多样性:大学提供广泛的学科领域,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学科进行学习。

4. 教学与学术资质:大学聘请有丰富教学和研究经验的教师,他们可以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

大学通常也要求教师具有高水平的学术资质,如博士学位。

5. 学位授予:大学可以授予学生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通过完成一定的学分要求和研究项目,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证书。

6. 教育与培养:大学旨在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养。

除了专业课程外,大学还会提供一些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 社会服务和责任:大学承担社会责任,为社区和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和支持。

大学还可能与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合作,共同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总之,大学是提供高等教育和研究机会的学术机构,具有学术自由、研究导向、学科多样性和学位授予等特点。

大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大学》全文

《大学》全文

《大学》全文《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四书》之一,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基石之一。

全书共有20章,片言只意,言简意赅,语言精练。

全书旨在规范人的行为,使人们能够达到道德上的高度,进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是一部深受人民喜爱、具有普世价值的经典著作。

《大学》最早见于《礼记》中,是一篇较短的文字,后汉代儒学家裴松之将其编纂成为《礼记》中的一篇,而唐代儒学家孔颖达则将其单独成书,改为现在的格式,即为《大学》。

全书包含的20章也是后人所添加,是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儒家思想。

全书第一章讲述的是修身之道,即总揽全局、心存敬畏、精勤自律,达到修身之境。

第二章讲述的是立言之道,即言论必须得当、明确,不得冒妄、不得狂妄。

第三章讲述的是治家之道,即要有德、有才、有能,要以德治家、以礼治国。

第四章讲述的是治国之道,即君子如同太阳,普照大地,要以仁爱来统治百姓,使百姓能够过着安乐的生活。

第五章讲述的是平天下之道,即用道德的力量去平息战乱,使天下安定。

第六章讲述的是定乱之道,即在天下大乱之时,找到药方、施行宽政,最终使得乱局结束。

第七章讲述的是修身所需的素养,包括审时度势、知道廉耻、精于学问等等。

第八章讲述的是学习之法,包括立志、修德、求学、慎思、明辨、笃行、止邪。

第九章讲述的是中庸之道,即保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客观公正。

第十章讲述的是修身之道的基本方法,即与人为善、治学有方、日新月异、勤俭持家。

第十一章讲述的是无为而治,即通过无为而治,使民众自然而然地向善进步。

第十二章讲述的是执中守正,即要坚守中庸之道,预防走向偏极。

第十三章讲述的是能知行节,即要知行合一,践行道德。

第十四章讲述的是能攸往否思,即要审慎自省,寻找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

第十五章讲述的是达理明辨,即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辨别力,以正确的判断事物。

第十六章讲述的是言必信,行必果,即要诚实守信,信守承诺。

第十七章讲述的是奋发有为,即要敢于拼搏、勇往直前,才能取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成功。

大学是什么3篇

大学是什么3篇

大学是什么第一篇:大学的定义大学是一所以高等教育为主要职能的学府,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术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同时也是进行科学研究、普及文化知识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机构。

大学的名称源于拉丁语“universitas”,意为“全体”,象征着一所大学应该是一个全体教育和研究的团体。

大学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术研究资源,包括各种学科领域的教授、研究员和学者。

大学的学科门类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学和文学等各个领域,不仅满足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为社会的各个领域提供了许多人才和创新成果。

大学除了具备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功能,还有引领社会文化和科技进步的责任和使命。

大学的科研成果能够推动人类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探索,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大学也应该为社会服务,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人才的培养、社会和企业的合作等方式,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总而言之,大学是一个综合性的高等教育机构,既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科学创新的基地和社会服务的平台。

在大学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激发求知欲望,锻炼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自身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第二篇:大学的价值大学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高等教育机构,不仅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也为社会提供人才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动。

因此,大学具有以下几点价值。

第一,大学是全面人才培养的场所。

大学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大学倡导的素质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文化积淀和社交技能的培养,让学生不仅拥有专业知识,也懂得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出来的社会人才才能担任各个领域的工作。

第二,大学是科学研究的基地。

大学具有丰富的科研资源,能够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大学的科研成果不仅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也能够满足人类知识的不断升级和拓展。

第三,大学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大学作为一个传承和弘扬文化知识的场所,不仅有着丰富的书籍文献和优秀的校友,更有着独特的校园文化和艺术氛围。

大学的名词解释

大学的名词解释

大学的名词解释大学,是指拥有较高教育、研究和学术自主权的高等教育机构。

它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推动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

在大学中,学生可以接受系统、专业和深入的学科知识教育,同时也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

一、大学的历史与演变大学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那时的学府是承载哲学、科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

在中世纪欧洲,大学开始发展成为集合学科的高等教育机构,由修道院和教堂运营。

大学在这个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教士和服务宗教。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逐渐演变为现代高等教育的模式。

在19世纪,大学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宗教教育,逐渐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

这个时期,大学开始注重研究和学术自由,成为独立的学术机构。

二、大学的特点1. 学科多样性:大学内设有各个学科专业,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等众多领域。

这使得学生能够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天赋的专业,并在专业领域深耕。

2. 教授与学生的互动:大学注重师生互动,教授与学生之间形成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启发。

这种互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促进科研成果的产生。

3. 科学研究:大学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通过科学研究,大学能够推动学科的发展和革新,同时也为社会解决问题提供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4. 学术自由:大学是学术自由的重要保障者。

学者有权自由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并进行学术研究。

这种自由能够激发创新和进步。

5. 超越课堂:大学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也包括社会实践和实习等环节。

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和社会活动,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

三、大学教育的意义1. 个人发展:大学教育是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

通过大学教育,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不仅能够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还能够提升自身的终身学习能力。

2. 社会进步: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毕业生能够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

他们能够应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

《大学》的全文及译文

《大学》的全文及译文

《大学》的全文及译文《大学》的全文及译文《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

下面小编收集了《大学》的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大学》的原文及翻译

《大学》的原文及翻译

《大学》的原文及翻译《大学》的原文及翻译《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这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前来查阅。

【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一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启迪意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大学》全文及翻译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阅读参考学习!第一章【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和译文《大学》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它论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以下为大家呈现《大学》的原文及相对通俗易懂的译文。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大学》的原文及翻译

《大学》的原文及翻译

《大学》的原文及翻译《大学》的原文及翻译《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这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前来查阅。

【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和译文大学简介《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 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 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 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 是儒学的人门读物。

所以, 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 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 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其中“经”一章, 是孔子的原话, 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 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 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 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原文:⑴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 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 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 如见其肺肝然, 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 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 “十目所视, 十手所指, 其严乎!”富润屋, 德润身, 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 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瑟兮僩兮, 赫兮喧兮;有斐君子, 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 道学也;如琢如磨者, 自修也;瑟兮僩兮者, 恂栗也;赫兮喧兮者, 威仪也;有斐君子, 终不可諠兮者, 道盛德至善, 民之不能忘也。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大学》全文解释及译文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我整理的《大学》全文解释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大学之道Q),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解释】(1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 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 )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大学》全文3篇

《大学》全文3篇

《大学》全文《大学》全文第一篇:《大学》导言《大学》是儒家思想中的经典之一,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五经”。

它的全称是《大学衍》。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礼记》中的一篇。

《大学》旨在指导人们如何达到哲学、道德、政治方面的完美水平,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大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关于大学之道的起源和意义的阐述;第二部分为“中庸之道在中正之道”,是关于中庸之道的阐述;第三部分为“致知格物”,是关于如何致知和格物的阐述。

本篇文章将分别对这三个部分进行解读。

第二篇:《大学》内容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之道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要培养人才首先必须注重人的道德素质,即明明德。

明明德是指用良好的品德去行事,志向坚定,克己奉公。

只有明明德的人才能够做出合格的事业。

而学问和能力也必不可少。

学问不仅限于诸子百家,而是要掌握实践技能。

所以,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实践知识,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

2.中庸之道在中正之道:中庸是一种行为准则,即处事的时候不偏不倚,既不过于刚愎自用,也不过于软弱可欺。

这就是中正之道。

要坚持中正之道,需要在道德意识方面有所体悟。

学生们在校园中应当形成平等互助之风,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3.致知格物:致知指的是明确自己的志向,找到合适的方向。

格物指的是发扬科学精神,自觉地用科学方法去理解世界。

学习科学和发扬科学精神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科学精神包括批判的精神、实验的精神、创新的精神等。

只有在真正的学习和实践中,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第三篇:《大学》的意义《大学》对于中国的儒家文化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大学》占有重要的地位。

《大学》主张先修道德,然后去学习与实践。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伦理道德,然后才能够继续提升我们的知识和才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在改变。

但是,《大学》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临沂师范学校 (1950年2月——1958年8月)
1950年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厅批准把省立 滨海乡村师范学校迁到临沂并改名为山东省临沂 师范学校。 本着党的“教育为工农服务,教育为生产服务” 的教育方针,开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师 资的正规化师范教育。 学校运用苏联的教学管理方法,教职工开展了思 想改造、提高业务水平等一系列活动,重视学生 课外活动的组织,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人地区主要的借鉴指针。
二、欧美大学
在英文中,大学一词为“University”,是 由“universe”(宇宙)这个词的前身派生 而来的。 在更早期,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于公元前387 年在雅典附近的Academos建立 “Academy”,教授哲学、数学、体育,这 被一些人认为是欧洲大学的先驱。
临沂师范学院 (1999年3月——2010年11月)
1999年3月25日,教育部批准临沂师范专科 学校与临沂教育学院合并建立临沂师范学 院(教发[1999]36号)。1999年秋,临沂 师范学校改为临沂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2001年10月,临沂农业学校和临沂工业学 校并入临沂师范学院。2007年6月,沂水师 范与费县师范并入临沂师范学院,成为临 沂师范学院的分校。
滨海建国学院大坊前校址
滨海建国学院
(1945年8月—1950年2月)
1945年8月,滨海中学改名为滨海建国学院,原 滨海中学的教职工大部分到建国学院工作。 1947年春,山东省教育处(厅)把直接管辖的山 东大学附中改名为滨海师范并下放到滨海地区。 滨海地委、行署决定将滨海师范与滨海建国学院 合并,成立“滨海公学”。 1948年1月,学校奉命停办,教职员全部转入华 东大学学习,学生全部分配了工作。同年10月, 滨海地委、行署决定在滨海地区恢复滨海中学, 恢复后的滨海中学改名为滨海乡村师范学校, 1950年2月,滨海乡村师范学校奉令从莒南迁至 临沂城南关靛市街,改称临沂师范学校。
治服务的官员仕人以及从事文化教
育的文人为主,偏重儒学人文教育。
南朝宋时设有儒学馆、玄学馆、 文学馆、史学馆,合并后分儒、 道、文、史、阴阳五部学。 唐朝的国子监设有律学馆、书 学馆、算学馆。 明朝时设有专门培养外交翻译 人才的四夷馆
还有兼具人才培养功能的专门性的科 研及应用服务机构,如医学领域的太 医馆等,天文历法领域的司天监或者 钦天监等。 还出现过综合性的学术研究机构,如 南朝之宋朝设立的华林学省,相当于 后来的中央研究院。
临沂大学 (1958年8月——1959年8月)
1958年8月25日,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了中共临沂 地委、临沂专员公署关于建立临沂大学的报告,临沂大学宣告成立并 于9月15日举行了开学典礼。学校针对临沂地区师资匮乏、工农业技 术人才奇缺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主要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和工农业战线 的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设立了师范、农、工三科,制定了相应的教 学计划和教学要求,同时制定了临沂大学《关于一九五九自然科学研 究规划》,确立了科学研究专题。学校贯彻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劳 动三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在设备简陋、经费严 重不足的条件下,师生们反对保守,破除迷信,以冲天的干劲和科学 分析的精神,使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大进展。1959年8月,根据中央 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关于整顿1958年新建高等学校的指示以及 省高教会议提出的对“临沂大学”调整的方案,撤销临沂大学建制, 分设师范专科学校和工业、农业两所中等专业学校。同时宣布了三所 学校的组织机构、专业设置和财产分配等。
山东省临沂师范专科学校 (1974年6月——1999年3月)
1974年6月山东省临沂师范专科学校恢复后,招收了三届 工农兵学员, 1977年迎来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员。 1977年7月,郭沫若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1984年,中共 临沂地委、行署报请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将临沂师范 专科学校从费县县城迁至临沂城北。 1988年8月,学校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和奖励,实现了 “全国有影响,全省第一流”的奋斗目标。1997年11月 在全省高校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 1998年本科专业开始招生,为学校顺利升本奠定了良好 的基础。
临沂地区半工半读师范专科学校 (1966年6月——1970年3月)
1966年6月,为适应“两种教育制度”的需 要,山东省教育厅报经省人民委员会同意, 决定在临沂地区建立半工半读师范专科学 校,校址定在费县城北。学校刚开始筹建, 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学校处于停顿状态。
临沂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 (1970年3月——1970年12月)
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

皇朝帝国时代到了汉朝,中央
设立太学,为最高学府,而地方
也开始设立郡学、州学、府学、 县学等供同龄学生学习的地方官
办高等学校 。

隋唐以后太学改为国子监,唐朝 以后出现书院。书院可以分为大学部、 小学部,有些并不严格区分,有官办, 有私立,不少是私办官助。

中国传统的学校以培养公共政
1970年3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山 东省教育干校撤销,部分人员和物资调往费 县,与半工半读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更名为 “临沂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
临沂地区师范专科学校 (1970年12月——1974年6月)
1970年12月,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将 学校改名为“临沂地区师范专科学校”。 学校先后办了三期中学教师短训班和一期 教干班。1973年学校开始招收普通专科班。 1974年6月4日,国务院科教组(74)科教 计字125号批准同意恢复“山东省临沂师范 专科学校”。
大学
定义:
大学,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
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分为综合大学、专科大学或
学院。它选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进行教育和培
训,并以考试考核的方式检验其所学知识和技能。
本章内容


中国大学
欧美大学
一、中国大学

上古和封建时代“大学”一词除了指儒家经典 四书之一的《大学》外,还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
临沂师范专科学校 (1959年8月——1962年7月)
为了发展临沂地区的高等师范教育,1959年8月, 临沂地委决定把原临沂大学师范科改为临沂师范 专科学校,主要为临沂地区培养中学师资。 1960年夏天,临沂师范专科学校迁入坐落在临沂 城西南(五里堡)的新校址。 1962年7月,在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过程中,经临沂地委研究决定报省政 府批准,临沂师范专科学校的编制撤销。学生分 配了工作,教职员工被安置到地直学校和各县中 学。
(2)公立大学
由学生选举出来的校长总揽校务,如波伦 亚和Hale Waihona Puke 多瓦等大学。 (3)国立大学
由帝王征得教皇认可而建立的,如西西里 的腓特烈二世成立的那不勒斯大学,卡斯 蒂拉的斐迪南三世成立的萨拉曼卡大学。
学校先由学生组织起来,然后再招聘教师
1088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Bologna)建立的 波隆那大学,被认为是欧洲第一所大学

在近代和西方交流以来,西
方的“University”早期被翻译成 “书院”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
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 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入西学(美式教育), 创办新式学校,将平民教育纳入满清朝廷的视野。

日本的学校成为当时官办高等学堂最
主要的借鉴对象。 北洋西学学堂(今天津
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大学的萌芽,
成立于1895年。
北洋西学学堂(今天津大学)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转为效法
美国的大学制度,延续至今。民国以
后“大学”则成为正式称谓。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则为全苏联式的
教育。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恢复民
国的道路,使美国的大学教育模式成为华
滨海中学—— 一所“抗大式”军政干部学校
(1941年5月——1945年8月)
1940年,根据地的军政建设和文化建设迫 切需要大批干部。为满足这一需要,决定 按照抗大一分校的建制,在滨海区建立干 部学校。因为战时形势的特殊需要,学校 定名为“滨海中学”。 1941年5月,滨海中学师范部开学。使滨海 中学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一所“抗大式” 军政干部学校。
临沂大学
1962年冬至1963年春,合并后的临沂师范全部迁 入原临沂师专校址。原临沂师专的校舍、教学设 备等绝大部分移交给新组建的临沂师范,部分教 师也同时留临沂师范任教。 1966年6月,文革开始,正常教学工作中断,学 校停止招生。 1970年底临沂师范下放到临沂县,改名为临沂五 七红校。1972年,临沂地委决定撤销临沂县五七 红校,恢复临沂师范,仍属地区管辖。1973年开 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8年秋,随着教育事业的 发展,临沂师范改为临沂教师进修学院。1983年 6月18日,改名为“山东省临沂教育学院”。
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是从教会办的师徒结合 的行会性质学校发展起来的。 在十一世纪时,“大学”一词和“行会” 一词同样被用来形容行业公会,但是到了 十三世纪时,“大学”一词就被用来专指 一种学生团体。
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主要有三种形式: (1)教会大学: 学生和教师在一个校长领导下形成一种密切 配合的团体,像巴黎、牛津和剑桥等大学。
“欧洲大学之母”之称的巴黎大学,则是 先由教师组织起来,之后再招收学生。
1810年,威廉· 洪堡建立柏林大学,将研 冯· 究和教学结合起来,并确立了大学自治和 学术自由的原则,这被认为是现代大学的 开端。
现代大学制度的构架包括两个层面, 即宏观层面(学校与外部的关系):政府 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 学校依法自主办学; 微观层面(学校内部):党委领导、校长 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临沂师范学校(五校合一) (1962年7月——1966年6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