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人口红利期”拐点的判断及政策建议
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与趋势分析
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与趋势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人口政策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
本文将对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和当下的趋势进行分析。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和实施(1979-2015)1979 年,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旨在控制人口数量,延缓劳动力人口占比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福利水平。
计划生育分为早期的单独二孩政策和后期的一孩政策,同时配合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各种措施,如晚婚晚育、节育手术等,以达到生育控制的目的。
经过几十年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明显的成果:抑制了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有效缓解了资源和环境压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女性教育水平;改善了生育和产科医疗条件等。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生育政策导致了基数过低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加速,劳动力人口减少,这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带来挑战;二是在实施中出现了强制堕胎、强制绝育等人权问题,一些家庭也出现了“六个有”(有一个孩子,有钱,有退休保障,有房子,有车子,有带孩子的能力)的独生子女家庭模式,也出现了不少孤独和畸形家庭。
2015 年,中国取消了计划生育政策,逐渐推行全面二孩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的取消预示着人口政策开始进行新的调整和创新,突出体现了实现人口健康发展、提高生育意愿等目标。
二、人口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推进(2016-2020)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中国也逐步建立起了人口发展战略,强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016年,在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全面实施规划》中,提出了未来五年的人口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完善生育政策,促进生育健康和合理生育;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人口素质;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人口动态监测、分析和预测,提高应对能力;完善人口政策法治体系,推动人口政策可持续化发展。
这些措施有助于解决人口结构失衡、城市化、老龄化等问题,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民工荒背景下关于当前我国“人口红利”和“刘易斯拐点”问题的思考
变化带来的劳动力增加、储蓄和投资增长、人力投资增加和妇女
就 业机 会 增加 等 对社 会 经济 发 展产 生 的 有利 影 响 ,称为 “ 人口
步 实现。
红利” 。阿 穆光宗 ( 2 0 0 8 )将人口机会窗口和 “ 人口红利”做了区
“ 人口红利”问题最早是在研究东亚经济增长奇迹时提出的, A n d r e w m a s o n 在 《 p o p u l a t i o n a n d t h e A s i a e c o n o m i c m i r a c l e ) ( 1 9 9 7 ,1 0 )一文 中提 到7d e m o g r a p h i c b o n u s( 人 口红 利)但并未 对之作出定义。他认为快速下降的生育率及有效的经济政策和其他 有利条件共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他还深入分析了年龄结构转变带
最 近几年 ,民工 荒现 象 已从 沿 海 发 达地 区逐 渐 蔓延 到 了内 地。m 当 “ 长三角 ” 、 “ 珠 三角”对 用工荒 已习 以为常 ,当重庆 等 收获 “ 人 口红 利 ”的时 期被 称之 为 “ 机会窗I l l ” 。0 中 水映 李魁 ( 2 0 0 9 )将 “ 人 口红 利 ”多种 定义分 类为 “ 结 构论 ” 、 “ 期限论 ” 、 “ 因素论”三种 ,并将劳动 力数量和 比例相 对较 大以及抚养负担相
口在2 0 1 5 年 左右达到其 峰值 ,为 l 0 亿 左右 ,然后逐渐 下降。按照 “ 人 口红 利”的涵义 ,我 国当前仍 处于 “ 人 口红利 ”机遇期 ,充足
“ 人 口红利 ”是近年 来人 口研究 的新进展 ,它将研 究关注点从 人 口总 量或人 口规模变化转 向人 口结构变化 对经济 的影响 上。 自 “ 人口红利”提 出以来 ,争论和质疑从未停止过。
浅析中国“人口红利”问题
进 技 术 的教 授
备 一 个 成 熟 劳 动 力 所 拥 有 的技 能 ,便 可 以 对 经 济 的发 展 有定 的 贡 献 。 在 退 休 之 后 , 于 身 体 机 能 的下 降 , 不 具 备 一 个 正 常 劳 由 则 动 力 所 具 备 的 条 件 , 就 不 能 给 经 济 发 展 带 来 动力 。 因 此 , 一 也 若
是 一 个 长 期 的 过 程 。 这 一 过程 中 , 何 有 效 利 用 劳 动 力 是极 为 在 如
比重 上 升 , 在 老 年 人 口 比例 达 到较 高水 平 之 前 , 形成 一 劳 而 将 一个 动 力 资 源 相 对 较 丰 富 , 经 济 发 展 十分 有 利 的 黄 金 时 期 。 ” 为 对 因 从 人 口对 于 经 济 的作 用 来 看 ,人 在 成 年 之 前 是 需 要 投 资 物 资 来
首 先 , 做 好 技 能 培 训 , 别 是 对 高 中后 没 有 继 续 进 行 高 等 要 特
素 质 教 育 的人 要 进行 一 定 的技 能 培 训 ,因 为 他 们 已 经 是 成 熟 的
经 济发 展 的 二元 经 济 结 构 是 分 不 开 的 。 因 为 在 二 元 经 济 的第 一 阶段 , 由于 传 统 部 门可 以 向工 业 部 门 提 供 几 乎 无 限 的劳 动力 , 这
理 ,0 9() 20 , . 2
[ ] 同 贵. 国人 1红 利 和 人 口 负债 的 特 色 与 应 对 策 略 2梁 中 2 南京人 1 2管理 干部 学 院 学报 ,09() 20, . 4
人保部官员称中国未到刘易斯拐点 政策强调稳定
???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沿海城市出现用工荒,并且导致以富士康为典型的大型制造企业内迁寻求竞争力。针对这种现象,有专家诊断为中国制造业正遭遇“刘易斯拐点”,剩余劳动力消失将迫使工资上涨,提高工资在收入中的占比。
??? 复旦大学教授孙立坚昨天直言不讳地表示,他不同意“刘易斯拐点”的提法,并称沿海城市的用工荒则是暂时的现象,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城市化推进吸纳的劳动力还是会释放出来,何况中国目前的经济转型还没有完成。
??? 于法鸣认为,在中国讨论“刘易斯拐点”意义不大,中国的就业政策更多强调的是社会稳定,“中国远远没有走到标志着劳动力短缺的"刘易斯拐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所谓“刘易斯拐点”,是指劳动力由过剩走向短缺的转折点——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这一概念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 孙立坚还表示,国外出现“刘易斯拐点”是伴随着国外经济结构转型完成,但是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远远没有完成。“大企业在转型过程会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会向城市的中小企业流动,中国劳动力仍然会很充足。”
??? “有人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会持续到2020年,不过对此我有质疑。”按照孙立坚的判断,这一时间应该会更长。
??? 于法鸣指出,中国劳动力没有短缺,人口峰值在2033年预计会达到15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劳动力资源可达11亿。在他看来,目前中国只在第一产业存在劳动力短缺现象。
??? 此前,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刘易斯拐点”。曾参加了今年6月温家宝总理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的蔡昉也持此类观点。
??? 人保部官员:中国远未走到“刘易斯拐点”
人口红利的利与弊如何最大化利用
人口红利的利与弊如何最大化利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口红利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
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力人口相对较多,且处于劳动年龄段的人口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然而,人口红利也伴随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如何最大化利用人口红利,变得异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人口红利的利与弊以及如何最大化利用。
一、人口红利的利与弊人口红利带来的利与弊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人口红利可以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的增加意味着生产力的增加,可以推动产业进一步扩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次,人口红利使得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趋于平衡,为企业创造更有利的经营环境。
此外,人口红利还能够带动消费市场的发展,增加内需,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
然而,人口红利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劳动力过剩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使得部分劳动力无法充分就业。
这会增加社会负担,并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
其次,劳动力的增加也带来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可能降低国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此外,人口红利还可能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恶化,对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二、最大化利用人口红利的途径为了更好地利用人口红利,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其中的挑战和问题。
以下是几个可以考虑的途径:1. 教育投资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利用人口红利的过程中,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提升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
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可以增强劳动力的技能和创造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的发展。
2. 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是提高人口红利利用效率的关键。
政府应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和改革,建立灵活的用工机制,降低就业和创业的门槛,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经济活动,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充分流动。
3. 产业升级和创新人口红利的最大化利用需要依靠产业发展和创新。
政府应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引导劳动力从传统产业转向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同时,通过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口红利拐点
人口红利拐点:人口红利顾名思义就是因为人口所带来的(红利)经济增长或者财富增加。
人口红利拐点指一个社会人口结构中,劳动人口增长率低于非劳动人口(特别是退休劳动人口)增长率的时候。
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在2012年出现。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大多数学者认为,从发展中经济到发达经济,都要经历“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是由落后走向先进经济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比如,战后日本经济的“刘易斯拐点”出现在1960年前后,韩国则出现在1975年前后,大致都是战后经济恢复的15年甚至15年不到的时间。
劳动密集型:(Labour-intensive)为生产一定产量所必须投入的生产要素中,劳动投入的比例高于其它生产要素比例的产业。
如轻纺工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等产业。
这些产业占用资金少,设备的技术程度低,容纳劳动力较多。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步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或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或者在新的物质技术上形成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
产业结构升级资本密集型产业又称资金密集型产业。
指需要较多资本投入的行业、部门。
如冶金工业、石油工业、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
特点:技术装备多、投资量大、容纳劳动力较少、资金周转较慢、投资效果也慢。
同技术密集型产业相比,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产品产量同投资量成正比,而同产业所需劳动力数量成反比。
资本密集型工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一般被看作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技术密集型产业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制药工业、新材料工业等。
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
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一直享受着庞大的人口红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原因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中国人口红利的定义与特点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力人口增长带来的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
中国之所以能够享受人口红利,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数量庞大: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人口红利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2. 劳动力素质提升: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提高,人口的劳动力技能水平不断提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专业、更高效的劳动力。
3. 低工资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制造业转移,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二、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原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主要原因如下:1. 人口结构老龄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老龄人口比例逐渐增加。
据统计,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超过18%,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2. 人口数量下降:受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的总人口将开始下降,使得劳动力供给进一步减少。
3. 教育结构不合理: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导致人才供给不足。
三、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影响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将对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增长放缓:人口红利的消失将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经济增长将面临困难,并可能导致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2. 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将使得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加,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需面临严峻挑战。
同时,老年人口的增加也将对医疗卫生、长期护理等方面提出更高需求。
3. 人才缺口扩大:人口红利消失使得人才供给不足,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
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享受多久——“人口红利”距“人口负债”只有一步之遥
了经 济 发 展的
黄金期
” ,
使大规模
岁 )供 给 增 长 率 在 2 0 0 4 年 首 次 出 现
,
来上 海 户籍 15
—
59
,
岁劳 动 年 龄人
2007
—
的
减 少贫 困人
口
成 为可 能
。
下降
10
预 测 ~1 2 0 1 1 年 左 右 J
,
,
劳动年龄 始绝对
增长速度在变缓
年上海 已经成 岁劳 动 年 龄 人
。
到 2 0 13 年
“
,
中
岁
之
,
名列 低 收 入 国 家 寿命 最 高 的 国 家
。
口
可 能 转变 成
人口
一
婴 儿潮下
,
大量 廉价
,
、
有纪 律
。
的劳 动 力 投入 社 会
人 进 入 生 育期
、
投入 建设
、
这批
,
储蓄期
消费期
拉
利对G
盐纪 5 o
、
D P
6 0
贡献 巨 火
年 代 中国 高达
动 了 国 内需 求
,
随 着人
口
老 年化 速 度上 升
,
,
人
“
出:
“
从 现 在 ~1 2 0 2 0 年 J
。
,
促 使 资 产价 格 上 涨
增长
,
。
方面 是储 蓄 率
,
转 变 对经 济增 长 的贡 献 利
人
”
将由 负债
”
人 阶
是人
刘易斯拐点将到来 中国人口红利期已近尾声
最近几年,“民工荒”“招工难”问题愈发突出。
对此,有专家指出,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中国长期被抑制的劳动力收入将迎来抬升的转折。
那么,人口红利究竟是什么?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又会对国民经济和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贡献几何所谓“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
为了便于分析,人们将总抚养比小于50%(14岁及以下少儿人口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之和除以15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称为人口红利时期,进入人口红利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打开,退出人口红利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关闭。
而人口总抚养比超过60%时则为人口负债时期。
人口红利并不意味着经济必然增长,但经济增长一旦步入快车道,则人口红利势必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
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
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中表现得较为明显。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保持高增长,得益于中国独特的人口结构所带来的人口红利。
人口结构较好,社会就可以获得充足的劳动力供给。
1983年~2000年,中国的劳动适龄人口快速上升,总抚养比下降对人均GDP增长的贡献率在26.8%。
也就是说,这一时期我国可以获得的人口红利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占到26.8%。
根据这一研究结论,蔡昉对社会上流行的经济增长并没有伴随就业同步增长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他认为,实际上,农村改革以来,广大农民从土地上逐渐解放出来,先是转向乡镇企业,接着向小城镇转移,再接着大规模向城市和沿海地区转移。
因此,经济增长的每一步都吸纳了大量的城乡劳动力。
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
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近年来,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减少等问题,人口红利的昔日优势逐渐转变为挑战。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探讨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首要原因之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劳动力供给持续下降。
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依赖减弱。
这导致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逐渐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招聘难度增加。
二、经济增长的放缓中国的经济增长曾长期受益于人口红利,但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经济增长逐渐放缓。
人口红利逐渐减少意味着劳动力投入的贡献下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
同时,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给企业带来了较高的成本压力,使得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增长潜力。
三、社会保障需求的增加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社会保障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压力不断增加。
人口红利消失意味着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参保人数减少,而需要支付的养老金和医疗费用却不断增长,导致财政压力加大。
同时,相对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和就业竞争的加剧,也增加了居民就业保障的需要。
人口红利的消失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给企业造成了招聘和用工难的问题,劳动力成本上升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影响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其次,人口红利减少意味着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转型升级,继续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的发展将更加困难。
此外,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需求的增加以及财政压力的加大都需要政府及时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应对。
为了应对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举措。
首先,加强人口结构调控,积极引导人口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中国人口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与调整建议
中国人口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与调整建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人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包括老龄化问题、人口结构失衡以及人口流动等。
必须制定有效的人口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并进一步推动人口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的人口政策需要具备以下特点和趋势。
首先,人口政策应该注重人口老龄化问题。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老年人口持续增加,形成了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为了解决养老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投资,并推动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包括社区养老、家庭照护和老年人员活动等。
同时,应加强医疗和疾病预防,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其次,人口政策应该引导人口结构的调整。
当前,中国的人口结构严重失衡,包括男女比例失衡和城乡差异。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来引导人口结构调整。
一方面,政府可以采取措施鼓励生育,例如提供育龄女性的产假和生育津贴等。
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教育和宣传,妇女群体的人口意识和生育观念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
此外,还应该加大对女性职业发展的支持,促进性别平等,提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减少性别不平衡现象。
此外,人口政策还需要关注人口流动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流动现象日益突出。
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减少他们进城打工的需求。
此外,应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户籍限制,提供公平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吸引更多的人留在农村,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最后,人口政策需要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
人口素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科技和文化的投入,提高人口的教育水平和科技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另外,政府还可以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推动公平就业,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途径,提高人口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总之,中国的人口政策在未来需要注重老龄化问题、引导人口结构调整、解决人口流动问题以及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的挑战。
人口红利如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口红利如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当今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人口红利”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简单来说,人口红利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那么,人口红利究竟是如何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呢?首先,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当一个社会拥有大量的劳动年龄人口时,能够为各个产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供应。
无论是制造业、服务业还是农业,都能依靠丰富的劳动力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
以制造业为例,大量的劳动力可以投入到生产线上,实现大规模的生产,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这不仅有助于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还能推动产品出口,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
其次,庞大的劳动力队伍也促进了产业的多元化和升级。
在人口红利的背景下,劳动力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得不同产业都能够获得所需的人才支持。
一些新兴产业能够在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下迅速崛起,传统产业也能通过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实现转型升级。
例如,在科技产业的发展中,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投身于研发创新,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同时,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合理流动,也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
再者,人口红利带来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劳动年龄人口不仅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对各类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
这就刺激了消费市场的繁荣,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比如,在住房、汽车、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消费需求的增加推动了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
而且,消费的升级也促使企业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质量和品质,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此外,人口红利还能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城市为了容纳更多的人口,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通信、能源等。
这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也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浅谈中国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
成了劳动力 资源 的极大浪 费。农村劳动 力素 质普遍偏低 制约着人 口红 利的实现程度 。从 劳 动 年 龄 人 口的 分 布 看 , 中 国 人 口红 利 的 大 头 在 农 村 , 农 村 地 区有 丰 富 的 劳 动 力 资 源 , 大 量 的农 村 劳 动 力 人 群 从 土 地 中走 出 来 , 走 向城 市,走 向发达地 区。低素质 、低 成本 的 劳动力 同时决定 了创造 力也相对较低 。从长 期看 ,一国 的 “ 人 口 红 利 ”并 非可 持 续 。人 口转 型 理 论 告 诉 我 们 ,“ 人 口红 利 ” 期 只是 一 国人 口变迁过程 中的一个必经 阶段 ,即当人 口出生率 尚未显着 下降 ,而死 亡率 明显下 降 的 阶段 。 中国人 口红利现状 段时 间以来,中 国经 济尽情享 受着 廉 价劳动力 带来的优势 ,然 而新一轮 的 “ 用工 荒 ” 已经 敲 响 了 警 钟 , 这 样 的 “ 人 口红利 ” 正在面 临挑战甚至是行 将枯竭 。中国 目前现 状是老龄化加剧,到 2 0 1 5年 ,中国 6 O岁 以 上 老 年 人 口将 达 到 2 . 1 6 亿 , 约 占总 人 口 的 1 6 . 7 %,年均净增老年人 口 8 0 0多万,超过新 增人 口数量 。 中国 目前处于工业化 中期 ,严 重缺乏高技术人才 。随着 “ 民工荒”的出现 , 我 国长三角 、珠 三角地 区中小型企业的 日子 越 发难过 。珠三 角、长三角 的 “ 民工荒 ”是 个用工供需 的表层现象 ,更深层次 的还 是 印 证 了 中 国 的刘 易 斯 拐 点 的 出 现 ,人 口 红 利 正在 迎来转折 点。到 2 0 1 0年 ,刘易斯拐点越 来越清晰 的展 现在人们 眼前 。两会期 间 “民 工荒”再次成为热 门话题 。民工荒 、工资上 涨只是一 个表 面 的经济 现象 ,从本质 上说 , 我们可 以看到刘易斯拐 点出现 ,中国的人 口 红利顶峰正在过去。 如何应对中国人 口红利逐 步消失 面 对 中 国 人 口红 利 的 消 失 , 为 了 保 证 中 国经济 仍然高速增长 要采取相应 的措施来 弥 补人 口红利衰减 的所 带来的 负面 影响 。要解 决这些 问题要从 以下几个方面下手。 加大教育投 入: 中国现 阶段实行 的 是 九年义务教育 ,这个是为 了整 体提高全 民 素 质 而 实 施 的 一 项 基 本 国策 目前 我 国基 本 全 面实现普及 九年义务教育 和扫除青少年 文 盲 目标 。我 国应随着经济 的发展将义务 教育 普 及 到 高 中 , 实 施 灵 活 多样 化 的 成 人 教 育 方 式 ,鼓励 多种 方式形成全 民终生教育 ,努力 提高 国民素质 。提倡 到高中的义务 教育并取 消各种名 目 繁 多的学校 收费,减轻家庭负担 , 扩大受教 育人 口的范 围,真正让每 个公 民都 能享受 到公平 的受教 育权 ,从而提 高全 国人 口素质 。 二 、 防 止 人 才 的流 失 : 每 年 都 有 大 量 的
我国人口红利及延缓人口红利拐点负面作用的思考
张 斌
摘 要 : 中 国 自改 革 开放 以 来 ,经 济 成 果 惊 艳 全 球 。 在 促 进 增 长 的众 多 的 重要 因素 。 但 随 着 时 间 的推移 ,人 口红利逐渐消失 ,人 口红利拐点将近 ,中国经济能 否继 续稳增 长?本 文通过论 述人 口红利 对经济增长 的作用 出发 ,结合 目前学 者们认 为的人 口红利拐点 已经显现的看法 ,本 文提 出提升 劳动 力 自身人 力资本,逐 步放 开劳动 力流动 限制可以延缓 红利 消失的负面影响。
长。 3 .2高储 蓄 率
高 ,抚养 比升高 ,现有劳动力的负担加重 ,也因此降低了储蓄率 。低 储 蓄率又会导致投资的不足。进而从劳动力供给下降和低 投资两个 方面对 经济增 长产生负面作用 ,预示着人 口红利 结构的逐渐流失 。 4 .2应 对 的 思 考 有很多学者认为随着人 口红利的消失 ,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会越来 越 困难。但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 。事实上 ,人 口红利并不是一个会 自发形 成优势的因素 ,要使其发挥作用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而且 ,人 口红 利有其 自身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的途径。笔者认为 ,对于其缓解其 消 失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从人 口红利发生作用的条件以及其发挥作 用 的途径来进行一些思考 。 ( 1 )提 高劳 动力 自 身 的人力资本 我们先引入卢卡斯 的人力资本 外部模 型 :Y A K e t H 1 一o t h [ 3 e u。其 中,H便为人 力资本。显然 ,人力资本对 于经济增 长同样有正 向作用 。 提升人力资本 最好 的途 径莫 过 于教育 了。据 统计 ,截止 2 0 1 0年 , 随着经济 的增长 ,我 国的人均教育年 限有所增长 。但是和发达 国家相 比 较 ,我 国还处于一个教育年限水平较低的状态。以美国为例 ,全 美的受 教育平均年限是 1 3 .4年 ,比起 我 国的北京 市 的相 应数据 还要 高 2 .4 年 ,更 何 况 我 国 的偏 远 不 发 达 地 区 了 。 ( 2 )逐步放开劳动力流动限制 在广大的农村 中,依然还是存在着足够多的剩余劳动力 。如果能把 这些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经济部 门,可 以延缓人 口红利消失。 但现实 中转移这些劳动力受到 了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 。一个 地方对 非该地户籍 的人员 的社会保 障是不 同的,往往偏弱 。劳动者会 分析进城 的 成 本 和 收 益 。农 村 劳 动 力 进 入 城 市 比较 容 易 与 城 市 的 文 化 产 生 格 格 不 入 的心理情绪 。并且城市生活 的成本也远 比农村高 昂,外加考 虑到选择 待在农村 的机会成本 ,这些劳动力往往会选择还是 留在农村。 如果有关部 门能进一步放开 限制 ,那么流入到城市现代经 济部 门的 劳动力 ,不但可 以解决城市劳动力短缺的局限 ,还可以为城市 注入新鲜 血液 ,抑制城市人 口老龄化 的问题 。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后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人口红利消失的原因、影响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口红利消失的原因1. 人口结构老龄化: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安全保障的提升,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逐渐凸显。
老年人占据了大量劳动力资源,导致人口红利资源的减少。
2. 出生率下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夫妇选择晚婚晚育或只生育一个子女,导致出生率下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3. 教育水平提高: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使人们更加重视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
因此,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延长教育时间,从而推迟就业和婚育,减少了劳动力资源。
二、人口红利消失的影响1. 劳动力供给不足: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供给将会不足。
这将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制约着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增长。
2. 社会保障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使得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面临压力。
同时,少子化问题也增加了教育和儿童福利方面的负担。
3. 经济结构变化:劳动力的减少将带来生产力的下降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应对人口红利消失的策略1. 推进人口政策调整:政府可以通过改革人口计划生育政策,鼓励生育多子女,增加劳动力资源的供给,缓解人口红利的消失。
2.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以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
加大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3. 促进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开展人才引进和创业政策,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参与经济建设。
4.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养老金和医保待遇,缓解老年人口的负担。
同时,加大对儿童教育、托幼服务的支持,鼓励年轻家庭生育二孩。
四、结语人口红利的消失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于各个国家都是一个挑战。
我国人口经济的现状、问题和建议
我国人口经济的现状、问题和建议作者:伍旭川唐洁珑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19年第03期摘要:基于我国新时代人口战略的背景,本文研究了我国人口经济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本文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得益于人口红利的释放,虽然人口红利还未完全消失,但已进入拐点。
未来,我国人口经济面臨的问题主要是人口年龄结构的问题,即老年人口占比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人口的年龄结构问题对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保障都将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基于我国人口经济的现状及问题,本文认为,我国需要进一步从生育制度、经济发展方式、劳动力资源配置以及社会保障四个方面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以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关键词:老龄化;经济增长;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9)03-0038-08DOI:10.19647/ki.37-1462/f.2019.03.005人口是国家的根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这是新时代党中央对我国人口发展作出的战略性安排,旨在为未来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条件。
根据世界银行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人口对经济的影响是我国现阶段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经济增长理论中,人力资本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
无论是在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还是新经济增长模型中,人力资本都被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力资本及其产生的创新因素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人口数量、分布以及结构的变动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影响因素,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研究人口问题,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口政策体系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人口生育政策推动人口红利释放
人口生育政策推动人口红利释放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日益老龄化,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这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人口生育政策,旨在推动人口红利的释放。
本文将从以下十个方面展开回答,探讨人口生育政策对人口红利的推动。
一、优化生育环境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优化生育环境,为年轻夫妇提供更好的生育条件。
一方面,通过提高生育津贴和育婴假等激励政策,鼓励年轻夫妇生育。
另一方面,加强婚姻家庭教育,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使他们更愿意生育。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口生育政策还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加大对孕产妇和儿童的医疗保障力度,提供免费的产前检查、分娩费用报销等服务,从而减轻了年轻夫妇的经济负担,增加他们生育的动力。
三、改善教育资源教育是人口红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政府通过增加教育投入,建设更多的学校和教育设施,改善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
这使得年轻夫妇更放心地生育,因为他们知道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
四、强化老年照护服务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老年照护服务政策,包括养老院建设和护理员培训等,以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从而减轻年轻夫妇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生育的积极性。
五、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给年轻夫妇生育带来很大的障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这使得农民工返乡创业、养育下一代的动力增强,促进了人口红利的释放。
六、加强性别平等教育性别平等教育是推动人口红利释放的重要一环。
政府加大对性别平等教育的宣传力度,鼓励年轻夫妇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减轻女性的生育压力。
同时,改善女性的职业发展机会,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增强她们的生育意愿。
七、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为了更好地推动人口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政府还加强了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中国人口红利消失
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相对较多,从而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带来的潜在收益。
然而,随着中国的人口结构逐渐老龄化,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本文将从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供给减少和经济发展受限等方面探讨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原因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人口结构变化中国的人口结构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生育率大幅下降,导致出生人数减少。
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也显著延长。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中国人口逐渐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相对减少,人口红利逐渐减弱。
二、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口红利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劳动力供给的减少。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退休人口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这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
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紧缺给企业用工带来了困难,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劳动力供应不足也对社会保障体系造成了压力,养老金等社会福利支出逐渐增加。
三、经济发展受限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人口红利的消失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减少,这将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在以低成本劳动力为竞争优势的阶段,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给中国的制造业带来压力。
同时,人口红利的消失也会影响消费市场的扩大,对内需的拉动产生一定的制约。
这些限制因素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挑战。
四、应对策略面对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挑战,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首先,应加大人口政策的调整力度,鼓励生育,以增加劳动力供给。
其次,应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推行灵活的用工模式,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此外,应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劳动力的竞争力。
同时,应鼓励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减少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
五、结论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可以通过合理的政策措施来应对并减缓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通过加大人口政策的调整力度、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以及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等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力的潜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人口红利期”拐点的判断及政策建议作者:邢伟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13期人口红利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从年龄结构入手研究人口变化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关系的新视角。
围绕我国人口红利的出现、消失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论界的认识和观点也有很大差异。
一、我国“人口红利期”拐点的判断人口红利期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一段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少儿和老年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的时期,又被称为“人口机会窗口”和“人口机遇期”等。
当一国或地区的人口抚养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50%时,通常被认为进入人口红利期。
从人口发展理论来看,人口红利期的出现和消失具有必然性,通常意义上将人口红利期的结束称作人口红利期拐点。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年龄结构优势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超出稳态经济增长之外的额外经济成果,人口负债主要是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劳动力短缺,人口红利期是产生人口红利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
2011—2050年,劳动适龄人口所占比重除2025年和2026年外总体呈下降趋势,少儿比重持续下降,老年比重稳定上升,导致总人口抚养比逐步上升,2034年首次突破50%,这标志着人口红利期拐点的到来①。
2011年总抚养比进入峰谷,约为35.65%,其中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分别为24.49%和11.17%。
随后总抚养比将逐步提高,在2025年和2026年出现小幅调整后继续保持上升态势。
如果将劳动年龄的上限和下限进行调整,即提高下限并降低上限,那么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均有所提高,总抚养比迅速上升,人口红利期拐点将会提前到来。
以15—59岁为劳动适龄人口,对预测数据进行平均匡算,人口红利期拐点将有可能提前到2016年左右。
二、“人口红利期”拐点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与影响人口红利期拐点理论上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劳动力资源的相对减少,必将对经济增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科技进步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对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形成巨大挑战。
(一)国民经济仍将保持中速增长从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动力机制来看,人口红利期拐点对经济增长不会产生太大负面影响,国民经济仍将以中速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第一,我国将逐步摒弃以要素资源大规模投入为主要动力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劳动力资源的相对减少能够通过要素替代、就业结构升级等途径来得到补偿。
第二,我国将改变储蓄率和投资率长期高企的局面,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淡化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路径依赖,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人口抚养比提高带来的储蓄率下降正好与这一调整方向相吻合。
第三,我国将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制度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间就业歧视,这将充分释放劳动力市场的活力,继续分享劳动力分工配置的增长效应,直至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劳动边际生产率趋于一致。
(二)劳动力就业质量总体提高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劳动力就业状况和劳动力市场发展水平来看,人口红利期拐点不仅不会导致劳动力供不应求,反而有助于劳动力就业质量的提高,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与健全,并推动充分就业时代的到来。
第一,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仍将面临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目前沿海地区等出现的“招工难”、“民工荒”等问题,主要发生在制造业、服务业的一线,这主要是结构性矛盾造成的。
据估计,“十二五”期间每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劳动力在2500万左右,而能够安排的劳动力大约是1200万②,促进就业依然被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第二,应届毕业生是新增劳动力中最具变数的群体,也是劳动力市场的生力军。
但是近年来,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相当严重,就业成功率不高,就业稳定性较差。
“十二五”期间,每年高校毕业生近700万人,中专、技校、初中、高中毕业不再升学的学生大约为700万人,帮助应届毕业生实现就业仍将是各级政府就业工作的重点。
第三,我国将推动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人口红利的增长源泉也将由劳动力数量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本优势,继续推动国民经济的中速增长。
我国人力资本指数从1980年的1.1%提高到2000年的13.8%,2009年大幅提高到124.3%。
201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3.3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三)社会保障压力明显增大我国在处于人口红利期的同时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人口红利期拐点的到来,我国将由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最后进入重度老龄化,这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全方位的压力和挑战。
第一,养老保险将面临收不抵支的制度风险。
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养老保险缴费人数的相对下降和养老金领取人数的相对上升,在养老金待遇既定的情况下,养老保险基金将有可能面临收不抵支的局面,原有制度模式将无法继续运转。
当前我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存在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问题,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口老龄化。
同时人口老龄化通过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人们对制度的可持续性产生怀疑,就会引发养老保险制度的信任危机。
第二,医疗保险将面临日益沉重的支付压力。
根据现代医学统计,一个人一辈子的医疗费用主要发生在晚年,老年人医疗支出是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主要部分,因此人口老龄化将大幅增加医疗保障的支付责任。
(四)科技进步创新更为迫切当前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越来越重要的支撑力量。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口红利期拐点的到来将更加突出科技进步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通过劳动力的自然减少来倒逼科技要素的替代,另一方面科技进步能够推动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当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将面临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压力,受劳动力供给形势变化的挤压,必须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将最终告别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时代,人口红利期拐点将迫使我国不得不思考如何摆脱仅仅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束缚,如何避免陷入低附加值的“比较优势陷阱”,如何在全球创新体系中抢占制高点,以实现科技进步的跨越式发展和国民经济平稳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三、我国应对“人口红利期”拐点的对策建议(一)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仍要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提高就业质量。
第一,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包括创造就业岗位、完善各项补贴政策、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等,让更多有就业意愿的劳动适龄人口有业可就,在此基础上实现体面就业。
第二,要关注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包括应届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通过提供就业信息、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等途径来加以解决,努力改善就业环境和提高就业稳定性。
第三,要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在劳动权益保护、就业服务等方面实行统一的政策体系,切实保障劳动者的择业自主权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
第四,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通过集体协商制度、劳动合同制度、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等措施,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
从长期来看,即使面对劳动力供给的大幅下滑,我国还可以通过延长退休年龄、实行弹性退休、鼓励高技能劳动者延长工作年限等措施来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部分填补劳动适龄人口减少导致的劳动力空缺。
(二)努力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导要素,也是人口红利结束后继续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人口因素,还是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
当前技能型人才非常紧缺,我国正面临严重的高技能人才“负债”。
劳动者技能素质提高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大力发展教育,通过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来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措施包括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和逐步普及高等教育等,同时要改变高等教育超常发展和职业教育的严重短缺问题,使教育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相匹配。
二是大力发展培训,包括职前培训、在岗培训等,实行政府免费培训和社会培训相结合,增强劳动者技能素质和岗位技能需求的一致性。
劳动者素质提升要求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机制,只有给予人力资本以正确合理的回报,劳动力素质提升才能成为自发行为,并成为人口红利的替代增长源泉。
(三)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既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对人口红利期拐点的重要举措。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就是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推动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自动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和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并将对劳动力的需求从数量层面转变到质量层面,从而降低劳动适龄人口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要充分利用区域间产业发展不平衡的机遇,着力推动部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这样既可以减缓东部地区“民工荒”的压力,又可以使中西部地区相对富裕的劳动力能够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的规模,并直接或间接降低了就业成本。
(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一举托两头”,既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又有助于发挥高科技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和增强技术对劳动的替代性。
科技竞争逐步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许多国家纷纷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如美国提出科学知识全面领先、日本提出科技立国、印度提出打造世界“创造中心”等,充分显示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并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的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培育和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我国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数量充足的人才队伍,吸引优秀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和生产一线聚集,同时要加大对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
当前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亟须解决的问题是理顺科研管理体制,我国要充分释放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活力,切实加强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并提高科研资源使用效率。
(五)逐步适度放开生育政策人口政策调整的影响通常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新的人口政策,以降低人口红利期拐点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生育观念的转变,我国将从强制性的人口控制转变为自发性的人口减少,甚至可能出现人口负增长。
我国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也应考虑开始适当放宽人口生育控制,即将总和生育率维持在1.8的水平上。
近年来上海等地区开始对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进行调整,放宽了生二胎的限制,但上海并没有因为放宽生育条件而出现出生率的大幅度上升。
在农村地区,出于养老防老和重男轻女等方面原因的影响,推行独生子女政策的难度相对大一些,放宽生育控制仍存在较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