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精品同步测试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练习
11、 指示农时;预报农时;指导生产。 12、 草木知时节,鸟鸣报农时。
(2)大自然的语言指物候现象,运用比喻,将 大自然拟人化,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 读兴趣。
9、“木瓜开花,点豆种瓜”,说明木瓜开花的 时候,就可以以开始播种豆子和瓜类作物了。 “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地”,说明到了 “白露”时节可以以在高山上耕种,而到 了“寒露”时节则在平地上耕种。 10、各地的物候出现的早晚不一样,有了“当 地的”就更有针对性,语言更准确。
3、 (1)作比较 (2)打比方 (3)举例子 (4)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5、
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6、 高下的差异会影响物候的变化。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 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7、 (1)“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
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各,春天 寒冷。体现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16 大自然的语言练习1 (新版)新人教版 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并读准它们。
①差.异()②差.遣()③差.劲()④参差.()⑤连翘.()⑥翘.起()⑦观.测()⑧玄妙观.()2.根据下面各句话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消失了声音,藏起了形迹()②不情愿又没有办法()③难做的事情居然能做到,值得宝贵()④衰败的野草无边无际与天空相连()3.填空。
这篇课文把无比丰富的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从具体、生动的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的、和。
二、阅读(考试)(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次第: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4.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5.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这样写好在哪里?6.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7、根据语境,续写句子。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冰雪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归雁中的行列中,我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
8.从整体把握的角度看,选文第1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应该是从开头到第句。
从结构上看,这两层是关系。
9.本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16.大自然的语言一、基础知识1.以下词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冰雪融.化(róng)孕.育(yùn)翩.然归来(piān)农谚.(yán)B.簌.簌落下(shù)了解(..jiě)销声匿.迹(nì)纬.度(wěi)C.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áo)层峦叠嶂.(zhàng)弋.阳(yì)D.风雪载.途(zhài)隧.道(suì)头晕目眩(..xuàn)窥.见(kuī)2.找出以下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
(1)A.百感交急 B.斤斤计较 C.满院狼藉 D.昂首阔步()()(2)A.驾轻就熟 B.迫不急待 C.原形毕露 D.令人喷饭()()(3)A.在所不昔 B.谈笑风声 C.难能宝贵 D.经历犹新()()(4)A.哭笑不得 B.以物谕人 C.入木三分 D.花团锦族()()3.选择适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利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进展,开展山区物候()是必要的。
A.观看B.观测C.预测D.观望(3)月亮的影子帮忙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刻。
A.决定B.制定C.确信D.确信(4)影子戏,在那个地址产生了()的力量,它战胜了时刻和距离,成为咱们手中的一个驯服工具,为咱们忠实地效劳。
A.神圣B.神奇C.神异D.神秘二、语言运用4.礼拜天,我(小明)和同窗小华上街买书,在书店门口遇见一名行动不便的老人因故摔倒,伤情较严峻。
围观行人因担忧被敲诈不敢上前救助。
小华见状马上冲上前去预备搀扶,我在钦佩他热心助人的品行之时,又担忧他会因此惹上麻烦,于是拦住他说:“(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题 (共16题;共32分)1. (2分)读课文《柳叶儿》“那年,全家最乐的是我”一句中,如何理解其中的“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 . “乐”是实写,那时的“我”,确实是全家最快乐的。
B . 那时的“我”并不懂得生活的艰难,不知道全家的处境。
C . 因为摘柳叶儿可以显示自己能够上树爬高的本领。
D . 这里的“乐”是反语,体现了作者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精神。
2. (2分)“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该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A . 打比方B . 夸张C . 举例子D . 作诠释3. (2分)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 . 草木萌发周而复始消声匿迹风雪载途B . 天空晴朗大地苏醒冰雪溶化草长莺飞C . 采积种子花香鸟语次第开放物候观测D . 不毛之地川流不息丢三落四衰草连天4. (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 “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 .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 .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 .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5. (2分)《皇帝的新装》中对小孩子说出皇帝什么也没有穿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 官员们为了保住官职而说谎,他们不敢说出真相。
B . 只有小孩子可以说话无顾忌,信口直说。
C . 老百姓因为怕别人说他愚蠢,所以也随声附和。
D . 只有小孩子的心理是纯真的,无私无畏,他们还保持着天真烂漫的童心。
6. (2分)文《秋天的怀念》中与“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照应的一句是()A .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B .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C . 她还在大口大口的吐着鲜血。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16 大自然的语言1.主题解说本文以生动形象而又典雅的语言条理清晰地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同时,作者号召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2.重点突破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四个因素,作者按“纬度和经度影响、高下和古今差异”的顺序说明,可不可以调换顺序?为什么?提示一:不可以。
因为作者是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这四个因素中,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这样排列,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
提示二:不可以。
因为纬度和经度在地球上的位置是不同的,属于空间因素;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也属于空间因素;而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
这是从空间到时间的一种排列顺序。
这样排列使文章显得有条有理。
3.难点攻克科普说明文通常是深奥难懂的,本文却简单轻松地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提示一: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
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语言”,即表明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中的科普文章。
提示二: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业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
提示三: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科普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如文章首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
4.结构图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大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自纬度差异逻然决定物候现象经度差异辑的来临的因素高下差异顺语古今差异序言研究物候学的意义5.学法点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
【典型例题】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学海风暴】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16 大自然的语言基础导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
(1)冬季南北温度xuán shū()。
(2)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xiǎn zhù()。
(3)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yú yè méi()、西府hǎi táng()、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2.选词填空。
(1)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3.对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4.“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正确的一项是()A.说明拟人比喻 B.叙述拟人比喻C.描写对偶拟人 D.抒情比喻拟人5.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能力提升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①(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②(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16.大自然的语言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并读准它们。
①差异()②差遣()③差劲()④参差()⑤连翘()⑥翘起()⑦观测()⑧玄妙观()2.根据下面各句话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消失了声音,藏起了形迹()②不情愿又没有办法()③难做的事情居然能做到,值得宝贵()④衰败的野草无边无际与天空相连()3.填空。
这篇课文把无比丰富的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从具体、生动的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的、和。
二、阅读(考试链接)(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次第: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4.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5.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这样写好在哪里?6.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7、根据语境,续写句子。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冰雪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归雁中的行列中,我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16 大自然的语言基础导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
(1)冬季南北温度xuán shū()。
(2)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xiǎn zhù()。
(3)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yú yè méi()、西府hǎi táng()、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2.选词填空。
(1)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3.对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4.“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正确的一项是()A.说明拟人比喻 B.叙述拟人比喻C.描写对偶拟人 D.抒情比喻拟人5.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能力提升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①(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②(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课堂同步试题
大自然的语言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冰雪融.化(róng)孕.育(yùn)翩.然归来(piān)农谚.(yán)B.簌簌..落下(shù)了解.(jiě)销声匿.迹(nì)纬.度(wěi)C.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áo)层峦叠嶂.(zhàng)弋.阳(yì)D.风雪载.途(zhài)隧.道(suì)头晕目眩.(xuàn)窥.见(kuī)2.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
(1)A.百感交急 B.斤斤计较 C.满院狼藉 D.昂首阔步()()(2)A.得心应手 B.迫不急待 C.原形毕露 D.令人喷饭()()(3)A.在所不惜 B.谈笑风声 C.难能可贵 D.记忆犹新()()(4)A.哭笑不得 B.以物谕人 C.入木三分 D.花团锦簇()()3.根据下面各句话的意思,分别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①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②按照顺序或依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③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④衰败的野草无边无际与天空相连。
()⑤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4.古诗词默写。
①牧人驱犊返,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长歌怀采薇。
③_______________,孤帆天际看。
④《长歌行》中借题发挥,描写阳光普照,万物欣欣向荣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⑤《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明作者对自己不能报效君主而深感愧疚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性学习根据下面材料,写一段介绍“瓷器”的说明性文字。
要求:⑴运用下定义、分类别两种说明方法;⑵不超过100字。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
《大自然的语言》1、给加点字注音:萌发()翩然()区域()孕育()簌簌()纬度()销声匿迹()风雪载途()连翘()竺()可桢()注意—多音字:载:( ) 一年半载、记载翘:( ) 翘首( ) 载歌载舞、装载 ( ) 翘尾巴2、根据拼音写汉字:yán ( )迟草长yīng()飞农yàn()悬shū()shuāi()草连天北yàn()南飞物hòu()短cù()3、“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A.说明拟人B.叙述对偶C.描写拟人D.抒情比喻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正确的排序是:①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②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③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④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⑤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5.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 )(2)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 )6.(2013铜仁)阅读课文“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回答问题。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
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3)“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4)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c
新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版权全部@新世纪教育网16大自然的语言基础知识检测1.在横线上写出加粗字的意义。
①销声匿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周而复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风雪载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草木荣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年年如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选词填空。
①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 A、发育 B 、培养 C 、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
②物候观察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 B 、敏捷 C、灵巧 D 、灵巧)得多。
3.《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由剖析不妥的一项为哪一项()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奇新奇,令人着迷。
C、本文是改写,不可以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社交沟通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告农时的作用。
这类现象忧如就是传达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4.“立春事后,大地逐渐地从熟睡中清醒过来。
冰雪消融,草木萌生,各样花次序开放。
”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A、说明拟人比喻B、表达拟人比喻C、描绘对偶拟人D、抒怀比喻拟人课内阅读检测第一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一样。
我国大陆性天气明显,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季,初春跟晚春也不同样。
如要初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 天。
(①)到晚春 5 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 天。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题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题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孕yùn育萌méng发销声匿nì迹连翘qiáo
点拨:注意多音字“翘”字的读音。
2.解释以下词语。
(1)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2)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3)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本课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4)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3.用恰当词语填空。
北雁南飞,活泼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似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似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1.《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气象学、地理学家(称谓)竺可桢(人名)。
2.说明文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两种,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
3.说明文的构造特征有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三种。
4.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最根本的特征。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测试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测试试题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划横线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冰雪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归来(piān) 农谚(yán)B.簌簌落下(shù) 了解(jiě) 销声匿迹(nì) 纬度(wěi)C.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áo)层峦叠嶂(zhàng) 弋阳(yì)D.风雪载途(zhài) 隧道(suì) 头晕目眩(xuàn) 窥见(kuī)2.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
(1)A.百感交急 B.斤斤计较 C.满院狼藉 D.昂首阔步( )( )(2)A.得心应手 B.迫不急待 C.原形毕露 D.令人喷饭( )( )(3)A.在所不昔 B.谈笑风声 C.难能可贵 D.记忆犹新( )( )(4)A.哭笑不得 B.以物谕人 C.入木三分 D.花团锦族( )( )3.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 )得多。
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是必要的。
A.观察B.观测C.预测D.观望(3)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 )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A.决定B.制定C.确定D.肯定(4)影子戏,在这里产生了( )的力量,它战胜了时间和距离,成为我们手中的一个驯服工具,为我们忠实地服务。
A.神圣B.神奇C.神异D.神秘4.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6《大自然的语言》课中达标检测(新版)新人教版
16《大自然的语言》一、选择正确的答案写在括号里。
1.黑体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2分)A.竺可桢(zhú zhēn)翩然(piān)孕育(yùn)B.销声匿迹(xiāo nì)农谚(yàn)延迟(yàn)C.簌簌(sù)风雪载途(zāi)衰草连天(shuāi)D.经度(jìng)差别(chā)海棠(táng)2.下列词语中黑体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是()(2分)A.翩然(……的样子)销声匿迹(隐藏)B.次第(一个接一个地)风雪载途(装载)C.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草木荣枯(茂盛)D.悬殊(差异)周而复始(转一圈)二、读下边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睛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⑤这叫逆温层。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⑦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⑧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一段第⑧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一段②—⑧句可分为两层,③—⑧句为第二层,为什么详写这一层?(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二段第②句中的“后者”具体指代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前后两段在说明影响物候来临因素方面出发点不同,前者是______因素,后者是______因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精品同步测试新人教版1
《大自然的语言》Ⅰ. 基础知识应用一、以下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萌.发(míng)翩.然(pián)炎.热(yán)孕.育(yùn)B匿.迹(nì)衰.草(shuāi)载.途(zài)区域.(yù)C传.语(chuán)农谚.(yán)刺槐.(guǐ)适宜.(yí) D纬.度(wěi)连翘.(qiào)丘陵.(l éng)侵.害(qīn)二、选出对加点字说明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⑴销声匿.迹()A隐藏 B暴露 C隐蔽 D不具有⑵风雪载.途A满载 B充满 C带着 D夹杂3、判定以下语句运用的说明方式⑴物候观测利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⑵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4、以下句序被打乱,按正确的语序排列无误的一项为哪一项()⑴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⑵立春事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⑶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⑷到了秋季,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⑸处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预备迎接风雪载途的隆冬。
⑹冰雪融化,草木萌生,各类花次第开放。
⑺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⑻于是转入酷热的夏日,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A⑵⑹⑴⑻⑷⑺⑸⑶B⑵⑹⑻⑴⑷⑸⑺⑶C⑹⑵⑷⑺⑴⑻⑸⑶D⑹⑵⑻⑴⑸⑷⑶⑺五、说明以下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⑴若是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幸免。
⑵物候学的研究第一..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六、以下加点词语运用不适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我家院子里的第一朵桃花次第..开放,给小院带来了春天的消息。
B春天,小燕子从南方翩然..归来,忙着寻觅它们的故宅。
C没有春天的播种,没有夏天的孕育..,哪里会有秋季的收成。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doc初中语文※课文拾贝1.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连翘.( ) 翘.起( ) ②衰.草连天( ) 鬓毛衰.( )③观.测( ) 玄妙观.( ) ④落.叶( ) 丢三落.四( )⑤差.异( )参差.( )2.依照拼音写出汉字。
①冰雪rónɡ( )化, 草木ménɡ( )发,各种花次dì( )开放。
②燕子piān( )然归来。
③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 shēnɡ nì jì( )。
④到处出现出一片shuāi( )草连天的景象。
⑤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rónɡ kū( )。
3.依照意思写词语或成语。
①不再公布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布显现。
〔〕②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③形容树叶或眼泪纷纷落下的模样。
〔〕④动作轻快的模样。
〔〕※课内冲浪★阅读1—2段和6—11段,领会文章内容,分不回答下面的咨询题。
4.从第1段中找出符合以下要求的语句。
①描写春天特点的句子:②描写秋天特点的语句:5.1、2两段运用的修辞方法有、。
6.第2段中〝布谷鸟开始唱歌〞前面的句号能否换成分号?什么缘故?7.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要紧因素〔各用四个字〕:、、、。
8.6—11段运用的讲明顺序是。
9.〝也能够利用来幸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一句中的〝或〞能否改为〝和〞?什么缘故?※课外畅游★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咨询题。
动物的奇特语言李小合人类的信息交流离不开语言。
那么,动物有没有〝语言〞呢?常言讲:〝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所谓动物的〝语言〞,一样是指同一种动物之间为了种群的生存和进展传递信息的动作、气味和声音。
动物的动作是一种常见的〝语言〞。
例如,鹿科动物的小尾巴反面是白色的,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就会把尾巴撅起,露出反面的白色,像摇动着白色的〝信号〞,在绿色丛林地带专门显眼,能够告诉自己的同类:跟我来,快逃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Ⅰ. 基础知识应用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萌.发(míng)翩.然(pián)炎.热(yán)孕.育(yùn)B匿.迹(nì)衰.草(shuāi)载.途(zài)区域.(yù)C传.语(chuán)农谚.(yán)刺槐.(guǐ)适宜.(yí) D纬.度(wěi)连翘.(qiào)丘陵.(l éng)侵.害(qīn)2、选出对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⑴销声匿.迹()A隐藏 B暴露 C隐蔽 D不具备⑵风雪载.途A满载 B充满 C带着 D夹杂3、判断下列语句运用的说明方法⑴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⑵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4、下列句序被打乱,按正确的语序排列无误的一项是()⑴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⑵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⑶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⑷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⑸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⑹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⑺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⑻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A⑵⑹⑴⑻⑷⑺⑸⑶B⑵⑹⑻⑴⑷⑸⑺⑶C⑹⑵⑷⑺⑴⑻⑸⑶D⑹⑵⑻⑴⑸⑷⑶⑺5、说明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⑴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⑵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6、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家院子里的第一朵桃花次第..开放,给小院带来了春天的消息。
B春天,小燕子从南方翩然..归来,忙着寻找它们的旧居。
C没有春天的播种,没有夏天的孕育..,哪里会有秋天的收获。
D他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一定要在这个山村办一所学校,让所有孩子都能实现上学的愿望——这将是他一生的追求。
7、题目“大自然的语言”比喻————————————————。
8、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列举出至少两个。
———————————————————————————。
Ⅱ. 课内精段赏读(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分别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第一段:————————————————————。
第二段:————————————————————。
2、从后边括号内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内3、第一段“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中“是”的意思是————,指代————————————。
4、第二段中“草木枯荣、候鸟去来”两个划线短语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5、找出能总结整个文段大意的句子——————————————————。
6、本文段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请举例说明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二)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纪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比前者1、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
2、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第一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4、第一段中加点的“这个道理”指代————————————————。
5、第二段中加点的“后者”指————————————————;“前者”指————————————————————。
6、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Ⅲ.拓展阅读:(一)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节选)竺可桢宛敏娟①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
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止。
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义,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②唐白居易(乐天)15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
————,————。
……”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
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
这四句五言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③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
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李白是:“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据宋洪迈《容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几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④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
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
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⑤南宋诗人陆游,在76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
……”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
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
……”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⑥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
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
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地点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1、作者在第一段引用明末学者黄宗羲的话的目的是————————————————————————。
2、文中第一段划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3、结合上下文,第二段空白处填上相应的诗句是——————,——————。
——————,——————。
4、作者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分析了两方面的妙处,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吗?———————————————————————————————————————————。
5、找出能概括⑷、⑸段主要内容的一句话写在下面。
————————————————————————。
6、如果把第⑸段南宋陆游的例子与第⑵段唐代白居易的例子互相调换位置可以吗?为什么?———————————————————————————————————————————————。
(二)动物的有声语言(节选自《千奇百怪的动物语言》,题目为编者所加。
)肖柯⑴动物也有着自己的语言。
人们发现,每当敌害来到白蚁的巢穴时,整群白蚁常常已逃得无影无踪,只留下空“城”一座。
为了揭开这个奥秘,昆虫学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原来,担任哨兵的白蚁能从很远的地方,就发出敌情“报告”,用自己的头叩击洞壁,通知巢中的蚁群立即撤退。
⑵在大自然中,用声音作为通信工具的动物是很多的。
许多鸟都有着清甜多变的歌喉,它们是出色的歌唱家。
据说..,全世界的鸟类语言共有两三千种之多,和人类语言的种类不相上下。
有些动物学家对鸟类的各种语言进行了研究,并编成了一本《鸟类语言辞典》。
这本辞典是很有用处的。
举个例说,空中的飞鸟对飞机是个很大的威胁,因为飞鸟虽小,却能像子弹一样击穿飞机,使飞机坠毁。
现在有的机场已设立了鸟语广播站,播送鸟类的惊恐叫声,以便驱散它们,使飞机安全起飞和降落。
⑶动物的声音语言千变万化,含义各不相同。
长尾鼠在发现地面上的强敌——狐狸和狼时,会发出一连串的声音;()威胁来自空中,它的声音()单调而冗长;()空中飞贼已降临地面,它()每隔八秒钟发一次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