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福建省南平三中中考《满井游记》知识点大梳理(语文)

合集下载

福建省南平三中中考《满井游记》知识点大梳理(语文)

福建省南平三中中考《满井游记》知识点大梳理(语文)

一、原文及解释: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起),作则飞沙走砾(碎石)。

局促(拘束)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疾行)行,未百步辄(就)返。

廿(二十)二日天稍(略微)和(暖和),偕(偕同)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肥沃)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天鹅)。

于时(在这时)冰皮始解,波色乍(初、始)明,鳞(像鱼鳞似的)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打开)而冷光之乍(忽然)出于匣(镜匣)也。

山峦为(被)晴雪所洗,娟然(美好的样子)如拭(擦拭),鲜妍明媚,如倩女(美丽的女子)之靧(洗脸)面而髻鬟之始掠(梳)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柳梢)披(开,分散)风,麦田浅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寸许(左右)。

游人虽未盛,泉(汲泉水)而茗(煮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唱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驴)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猛),然徒步则汗出浃(湿透)背。

凡曝(晒)沙之鸟,呷(吸)浪之鳞(代鱼),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因为)游堕(坏,耽误)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只)此官也。

而此地适(正好)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怎么)能无纪(记录)?己亥之二月也。

二、译文: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残留的寒冷仍然很厉害。

冷风时常刮起,一刮风就飞沙走石。

我只好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要出去却不行。

每次冒着风快步出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了回来。

二十二日那天,天略微暖和了些,我和几个朋友一起(走)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

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空旷开阔的景象,我(感觉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在这时河上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像鱼鳞似的浪纹,河水清澈透明,水面亮晶晶好像刚刚打开的镜匣,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丽得如同刚刚擦过一般,娇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似的。

《满井游记》(要背知识点)

《满井游记》(要背知识点)
拟人
通过拟人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将 柳条拟人化,表现出柳条的柔美和动态感。
排比
运用排比手法,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如“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一句,通过排比描绘出满井早春的生机盎然和喜悦气氛。
巧妙安排篇章结构布局
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
通过对比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在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的差异,探讨散文这一文学体裁的传承与发 展。
中西方散文比较
分析中西方散文在文化背景、表现手法、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异同,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同时,可 以关注中西方散文在相互借鉴与融合过程中的创新成果。
06 背诵指导及应试策略
有效记忆方法分享
《满井游记》知识点解析
目 录
• 文章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内容梳理与赏析 • 主题思想阐释与价值观传递 • 写作手法技巧探讨 • 知识拓展:相关文学作品比较阅读 • 背诵指导及应试策略
01 文章背景与作者简介
袁宏道生平及主要成就
01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
02
他是“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留出检查时间
在考试时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检查和修改, 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关键段落解读与赏析
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作者以细腻的 笔触描绘了满井的早春景色。其中,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等句,生动 地表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机。
VS
第三段则通过描写游人的活动和感受 ,进一步烘托出满井春色的美好和宜 人。如“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 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等 句,展现了游人们悠然自得、乐而忘 返的情景。

(完整版)满井游记知识归纳

(完整版)满井游记知识归纳

《满井游记》知识归纳一、词语:(一)重点词语1、余寒犹.厉:仍,还2、冻风时作..:时:时常作:起3、局促:拘束4、未百步辄.返:就5、偕.数友:一起6、天稍和.:暖和7、土膏.:肥沃8、于时:在这时9、波色乍.明:初、始10、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11、娟然:美好的样子12、披风:在风中散开 13、风力虽尚劲.:猛,有力14、汗出浃.背:湿透15、曝.(pù)沙之鸟:晒16、呷.(xiā)浪鳞.:呷:吸鳞:代鱼17、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

18、堕.(huī)事:耽误公事。

堕:坏,耽误19、适.与余近:正好20、恶.(wū)能:怎能(二)一词多义:①时:冻风时作时常;于时冰皮始解:这时②之:脱笼之鹄表修饰,可译为“的”如倩女之靧面舒缓语气,不译郊田之外限定关系,以未之知也代词③乍:波色乍明初,开始冷光乍出于匣也突然,忽然(三)词语活用:①泉而茗者:泉,名词作动词,用泉水。

②泉而茗者:茗,名词作动词,煮茶。

③罍而歌者:罍,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

④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妆。

二、课文内容理解:1、整体感知: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早春的欣赏和赞美,抒发了作者厌弃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

2、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用原文语句回答)?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1 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作用: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勾画春盎然做了铺垫。

3、第 2 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答: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由远到近,由面到点,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拟人,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

八年级语文下册《满井游记》知识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满井游记》知识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满井游记》重点知识梳理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时常)作(起),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拘束)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能够)。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略为暖和),偕(和,与)数友出东直,至满井(省略句,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省略主语“我”,即偕数友出东直。

)译: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便)同几个朋友出了北京城东直门,到了满井。

②柔梢披风。

(动词后省略介词“于”,应为“柔梢披风”,“于风”作“被”的状语,又构成状语后置。

)译:柔软的柳梢在风中散开。

)。

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助词,的)鹄。

于时(在这时)冰皮始解,波色乍(初)明,鳞(像鱼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突然)出于匣也(倒装句,冷光乍出于匣也。

宾语后置,“于匣”是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译: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

)。

山峦为(表被动,被)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不译)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分散)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用泉水煮)而茗(煮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而蹇(骑驴)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代鱼),悠然自得,毛羽鳞鬣(鳞:指鱼类和爬行类动物。

鬣:指马一类动物)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限定关系,以)外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倒装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宾语前置,“之”是代词,代指上文所说“郊田之外未始元春,是“知”的宾语。

在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

正常语序应为“未知之也”。

译: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这一点。

)。

夫能不以游堕事(耽误公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倒装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宾语后置,“于山石草木之间”是“萧然”的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译:在山石草木之间潇洒自然。

满井游记知识点总结

满井游记知识点总结

满井游记知识点总结一、小说的背景《满井游记》背景设定在明朝末年北宋瘦金文化的时代。

北宋瘦金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涉及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生活、军事、外交、民俗等各个方面。

小说通过对北宋瘦金文化的描写,展现了该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文学特点1. 结构创新《满井游记》以草庐遗梦后所传出的44个棋局为线索,采用了全新的结构方式,将20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使得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读者需要反复揣摩,才能理解故事的全貌。

2. 人物形象丰满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深具地方特色和时代风貌的人物形象,其中既有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如庄周、荆轲、李白等,也有作者创造的虚构人物。

这些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4. 语言瑰丽《满井游记》语言瑰丽、铿锵有力,充满了浓厚的文学气息。

其文笔优美,词藻华丽,富有诗情画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主要人物1. 庄周:一代才子,才情横溢,风流倜傥,与许多美女有过一段段动人的爱情故事,但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2. 荆轲:一位忠臣,为了国家民族大业,不惜牺牲自己,最终刺秦。

3. 李白:一位文学家,诗人,长醉不醒的人物,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激越,欢快畅怀。

4. 高启:一位贤臣,却在风云变幻中成为了钦差大臣,终于身死家国。

四、主要情节1. 庄周与紫英的爱情故事:庄周和紫英是一对相爱的恋人,他们的爱情故事为整部小说增添了不少浪漫和温馨的色彩。

2. 荆轲的刺秦往事:荆轲为了国家民族大业,奉命刺秦,最终以自己的生命完成了这一壮举。

3. 李白的诗酒之乐:李白是一位酒徒,他借着酒劲,写出了许多动人的诗歌,留下了自己传世的名声。

4. 高启的忠臣之志:高启一生为国家尽忠,劝谏君主,最终以自己的生命为国家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主题思想《满井游记》主要表现了爱情、友情、忠诚和人生观。

小说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揭示了人生中的爱情如何甜蜜、友情如何珍贵、忠诚如何可贵等主题思想。

八年级上册《满井游记》知识点整理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满井游记》知识点整理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满井游记》知识点整理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满井游记》知识点整理语文版第24课《满井游记》一、填空⒈本文选自《袁中郎全集》,作者袁宏道,是明代文学家,他与其兄袁宗道、弟弟袁中道合称“三袁”,因为他们都是公安人,所人们称之为“公安派”,他们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⒉这是游记散文,通过描写北京近郊满井一带初春的景色,表达作者整个冬天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

(主题)二、注音或写汉字燕(yān)地花朝(zhāo)节沙砾(lì)廿(niàn)日波色乍(zhà)明huì(靧)面闪烁(shuò)泉而茗(mínɡ)者红装而jiǎn(蹇)汗流浃(jiā)背pù(曝)沙之鸟xiā(呷)浪堕(huī)事恶(wū)能无记鹄(hú)鬟(huán)三、通假字⒈堕事:堕通“隳”,毁坏⒉恶所无纪:纪通“记”,记载,记下,记游。

四、一词多义⒈乍波色乍明(始,初)⒉余余寒犹厉(剩下的)乍出于匣也(突然)余之游……(我)⒊而而冷光之乍出于匣(连词,表顺接)泉而茗者(连词,表修饰)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连词,然而)而此地适与余近(连词,表递进)⒋之脱笼之鹄(的,结构助词)未之知也(代词,指郊田之外春天来临这一情况)冷光之乍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倩女之靧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如镜之新开(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五、古今异义⒈局促一室之内古:受束缚而不得舒展今:拘束不自然⒉堕事古:同“隳”,毁坏今:落,掉,往坏里变⒊恶所无纪古:安,哪今:可恶六、词类活用⒈泉而茗者(用泉水煮,喝茶,名作动)⒉罍而歌(饮酒,名作动)⒊红装而蹇者(穿着艳装,骑驴,名作动)七、特殊句式⒈山峦为晴雪所洗(被动句。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刷)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宾语前置句的倒装句。

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八、掌握注释及翻译九、阅读第二段⒈选文描写满井郊外春色,先用“高柳夹堤,土高微润,一望空间”总写,然后依次分写水、山、柳、麦、鸟、鱼,条理十分清楚。

满井游记 知识点总结

满井游记  知识点总结

满井游记知识点总结某一天,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前往满井村游玩。

走进村庄,我们被古朴的房屋和清新的空气所震撼。

村庄中间有一口古老的水井,名叫“满井”,据说这口井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井壁上生满了青苔,一层藤蔓从顶部垂下,水井旁边有一口石磨,一把旧锄头,一根老木鱼杆,这些古老的农具让人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场景。

我们来到了满井旁边,站在那里,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古老的气息,仿佛能够感受到这个村庄上千年的沧桑。

我的朋友说,她想从这个古井中打一桶水,看看这是不是传说中的活泉。

她拿起了水桶放入水井中,慢慢地拉起来,顿时,我们看到了那一桶水清澈见底,像一块美玉一般晶莹剔透。

我们站在井边,望着井水,看着水底的倒影,心中充满了神秘感。

我想,这个古老的满井,应该是这个村庄的灵魂所在吧。

或许,这里蕴藏着一个千年的故事,或者,这里有着一段历史的起源。

我们想着,如果这口井有灵性的话,是不是会向我们诉说着这个村庄的历史。

我们在村庄中转了一圈,参观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民俗风情。

我们看到了如画一般的田园风光,蓝天白云,翠竹耸立,田野间金黄的稻谷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村庄里老人们正忙着农活,他们用着古老的农具,和着天地共处的自然。

这些风景,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了村庄的一家农家乐,体验了当地的特色美食。

鲜美的农家菜肴,让我们大饱口福。

在夜色中,满井村焕发出独特的魅力,星星点点的灯火照亮了整个村庄,远处的山间传来阵阵的歌声,让人感到无比的宁静和美好。

第二天一早,我们来到村庄旁的直径30多米的水塘,“仙女洗澡池”。

水塘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四周的竹子翠绿欲滴,水塘边上是一片优美的草坪,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花香,我们无不为之赞叹。

据当地人说,这座水塘是古代的传说中所谓的“仙女洗澡池”,传闻在这里能够看到仙女在沐浴。

我们静静地坐在水塘边,沐浴在清风里,聆听着村庄传来的鸟鸣声,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仙女洗澡池的神秘美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人间仙境成为了我们这次满井之行的一处难忘的胜地。

《满井游记》课文重点总结归纳

《满井游记》课文重点总结归纳
解词
第一段
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
燕(yān)指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北京一带。这一地区原为周代诸侯国燕国故地。
花朝(zhāo)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据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犹:仍然。
冻风时作(zuò):冷风时常刮起来。作,起。
文章主题
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体现作者厌恶官场生活,亲近大自然的情怀。以及寄情于山石草木的潇洒之情。是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汉族,湖广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宏道在文学上反对“反对仿古”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作品少数反映民间疾苦,对朝廷有所不满。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写作背景
袁宏道少敏慧,善诗文,又爱旅游,不喜欢管理政事。年十六为诸生(意思是十六岁就为众生考虑了),结社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万历二十年(1592)登进士第,万历二十三年(1595)谒选为吴县知县,听政敏决,公庭鲜事。政暇与士大夫谈文说诗,以风雅自命。宏道任吴县县令时,在任仅二年,就使“一县大治”,“吴民大悦”。辞去县令后,“为人贷得百金”,作妻室生活费用。首辅申时行赞叹说:“二百年来,无此令矣!”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满井游记》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越二年,补礼部仪制司主事,数月即请告归。后迁官至稽勋郎中,不久即谢病归里。万历三十八年(1610)卒,年四十有三。他去世以后,连购买棺材及眷属回故里的路费都是朋友们的捐助和卖尽他的书画几砚凑的。《明史》卷二八八有传。此文被选入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及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在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充分使学生学习本科主要内容及核心思想。

八年级地理下册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要点:《满井游记》

八年级地理下册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要点:《满井游记》

八年级地理下册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要点:《满井
游记》
《满井游记》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中国现代女性作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一个满井为背景,通过描述井水的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压迫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女性意识觉醒的主题。

本文的主要知识要点如下:
1. 文章的背景:满井是一个位于城市中心的井,井水一度清澈甘甜,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井水变得浑浊不堪。

2. 满井的象征意义:满井不仅仅是一个实际存在的井,更是象征着封建社会下妇女的困境和悲惨命运。

3. 封建社会下妇女的压迫: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低下,受到重重压迫。

她们要忍受丈夫家庭的剥削,没有自主权和地位。

4. 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性: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阿Q金香通过观察井水的变化,意识到自己的不平等地位,并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脱离命运的束缚,追求个人自由和幸福。

5. 文章的结尾:小说以阿Q金香与一个西洋洋为邻居的情节作为结尾,通过描述她对西洋洋的同情和想象,表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学习《满井游记》,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下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并引导他们反思传统观念对个人自由和平等的限制。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中考语文文言文教材知识梳理:满井游记语文课件PPT

中考语文文言文教材知识梳理:满井游记语文课件PPT

6.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1)①梢:_指__柳__梢__
②披: _开__、__分__散___ ③鬣: _兽__颈__上__的__鬃__毛___ (2)译文: _柳__条__将__要__舒__展__没__有__舒__展__,__柔__嫩__的__柳_ 梢__在__风__中__散__开__,__麦__田__里__的__麦__苗__像__短__短__的__鬃__毛_ , 只__有__一__寸__左__右__高__。___
_的__土__地__稍__微__湿___润__,__放__眼__望__去__,__景__象__空__阔__,_ (__我__)__好__像__是__从__笼__子__里__冲__出__去__的__天__鹅__。_
4.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①乍:_始__,__初__
②呷: _吸___ ③鳞: _鱼___ (2)之: _助__词__,__的___
10.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未始:_未__必___ (2)①之: __助__词__,__的__
②而: _表__转__折__,__可__是__ (3)译文: 才__知__道__郊__外__田__野__未__必___没__有__春__天__,__只__是
_城__里__居__住__的__人__不__知__道__(__有__这__样__的__变__化__)__罢__了_。 (4)倒装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提示:宾语前置,“未之知”即“未知之”。
11.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 此官也。 (1)①堕事:_误__事___
②潇然: _洒__无__牵__挂__的__样__子__ (2)_堕__通_隳__,意思是__毁__坏____。 (3)①夫:__句__首__发__语__词__,__不__译__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1.《满井游记》学习要点篇1《满井游记》学习要点〔一〕自读课文:首先粗略阅读原文,熟悉文章内容,并在自己感到生疏的字、词、句下面做出标记,借助于工具书和参看课文下边的注释,为生字注音,为生词释义,将全文译成较通顺的现代汉语。

关于满井:明清两朝,满井是北京近邻的一个风景区,这个井的形状,明人王季重的《游满井记》说:“一亭函井,其规五尺,四洼而中满,故名。

”《嘉庆一统志》说:“井经五尺余,清泉涌出,冬夏不竭。

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

散漫四溢。

”关于作者及“公安派”袁宏道,明朝人。

他是明代后期反对文学复古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的籍贯是湖广公安,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人。

他们的文学主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反对承袭,主张通变。

认为文学应该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他们认为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

三是推重民间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思考:1、细读“高柳夹堤,土膏微润,……麦田浅鬣寸许。

” 体会作者是如何以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描绘满井春色的。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因此上面这段描写满井自然景物的文字,即为全文的主体部分。

在这部分文字里,景物写得自然清新、优美动人,这和作者使用大量新鲜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是分不开的。

如作者以“脱笼之鹄”为喻抒写自己自由奔放的情怀,此可谓由物生情,缘情状物。

总之,通过一连串恰当的比喻,借助于简洁、准确的文字(“微”、“始”、“乍”、“新”、“将”、“浅”等),作者突出了满井初春景物的特点,也从中巧妙地抒发了郊游的喜悦。

2、本文题为《满井游记》,顾名思义,文章是写作者去京郊满井这个地方游览观光的所见所感。

此处早春景色处处宜人,然而最具特色之处,不能不说还在于“满井”这口不同于一般的井,可是文中似乎无一字正面写井,对此应作如何理解?其实,文中所写的“满井”,是北京东北郊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名胜。

《满井游记》知识总结

《满井游记》知识总结

《满井游记》知识总结一、疏通文意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 )厉,冻风( )时作( )。

作则飞( )砂走( )砾( ),局促( )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 )如镜之( )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 ),然( )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二、译文北方气候寒冷,花朝节后,余寒仍然很猛烈,常常刮著冷风。

冷风一刮就飞沙走石,人被拘束在一间屋子里面,想要出去却出不去。

每次冒风在路上快步走,还不到百步,就折返回来。

廿二日,天气稍稍暖和,和几个朋友一起走出东直门,到了满井。

高大的柳树夹立在堤岸两旁,肥沃的泥土微微有点湿润,一眼望去,四面空阔,感觉好像脱离樊笼的飞鹄。

这时水面上的结冰开始溶解,水波上的颜色也才显得明净,水面层层微波荡漾有如层层的鱼鳞,水清澈见底,亮晶晶像刚从镜匣打开的镜子,忽然射出了冷光。

山峦被晴雪洗涤过,山色娟秀好像刚擦拭过一般,鲜明亮丽,像出色的美人刚洗过脸,梳好头发。

柳条刚要发芽又还没发芽,柔嫩的柳梢被风吹拂,麦田里的嫩苗只有一寸多长。

游客虽还不多,煮泉水、烹品茶的人,边喝酒、边唱歌的人,美女骑在驴子上的人,也时时见得到,风力虽然还强劲,但是步行仍然会汗流浃背。

《满井游记》课文重点总结归纳

《满井游记》课文重点总结归纳

满井游记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选自《袁中郎集笺校》。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寓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早春的欣赏和赞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抒发了作者厌弃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文被选入人教版和鄂教版八下语文书。

作者简介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

汉族,湖广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公安派的代表人物。

宏道在文学上反对“反对仿古”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作品少数反映民间疾苦,对朝廷有所不满。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写作背景袁宏道少敏慧,善诗文,又爱旅游,不喜欢管理政事。

年十六为诸生(意思是十六岁就为众生考虑了),结社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

”万历二十年(1592)登进士第,万历二十三年(1595)谒选为吴县知县,听政敏决,公庭鲜事。

政暇与士大夫谈文说诗,以风雅自命。

宏道任吴县县令时,在任仅二年,就使“一县大治”,“吴民大悦”。

辞去县令后,“为人贷得百金”,作妻室生活费用。

首辅申时行赞叹说:“二百年来,无此令矣!”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满井游记》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越二年,补礼部仪制司主事,数月即请告归。

后迁官至稽勋郎中,不久即谢病归里。

万历三十八年(1610)卒,年四十有三。

他去世以后,连购买棺材及眷属回故里的路费都是朋友们的捐助和卖尽他的书画几砚凑的。

《明史》卷二八八有传。

此文被选入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及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

在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充分使学生学习本科主要内容及核心思想。

《满井游记》知识总结

《满井游记》知识总结

《满井游记》知识总结一、疏通文意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 ()厉,冻风 () 时作()。

作则飞 () 砂走() 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 如镜之() 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 () ,然() 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二、译文北方气候寒冷,花朝节后,余寒仍然很猛烈,常常刮著冷风。

冷风一刮就飞沙走石,人被拘束在一间屋子里面,想要出去却出不去。

每次冒风在路上快步走,还不到百步,就折返回来。

廿二日,天气稍稍暖和,和几个朋友一起走出东直门,到了满井。

高大的柳树夹立在堤岸两旁,肥沃的泥土微微有点湿润,一眼望去,四面空阔,感觉好像脱离樊笼的飞鹄。

这时水面上的结冰开始溶解,水波上的颜色也才显得明净,水面层层微波荡漾有如层层的鱼鳞,水清澈见底,亮晶晶像刚从镜匣打开的镜子,忽然射出了冷光。

山峦被晴雪洗涤过,山色娟秀好像刚擦拭过一般,鲜明亮丽,像出色的美人刚洗过脸,梳好头发。

柳条刚要发芽又还没发芽,柔嫩的柳梢被风吹拂,麦田里的嫩苗只有一寸多长。

游客虽还不多,煮泉水、烹品茶的人,边喝酒、边唱歌的人,美女骑在驴子上的人,也时时见得到,风力虽然还强劲,但是步行仍然会汗流浃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原文及解释: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起),作则飞沙走砾(碎石)。

局促(拘束)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疾行)行,未百步辄(就)返。

廿(二十)二日天稍(略微)和(暖和),偕(偕同)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肥沃)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天鹅)。

于时(在这时)冰皮始解,波色乍(初、始)明,鳞(像鱼鳞似的)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打开)而冷光之乍(忽然)出于匣(镜匣)也。

山峦为(被)晴雪所洗,娟然(美好的样子)如拭(擦拭),鲜妍明媚,如倩女(美丽的女子)之靧(洗脸)面而髻鬟之始掠(梳)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柳梢)披(开,分散)风,麦田浅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寸许(左右)。

游人虽未盛,泉(汲泉水)而茗(煮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唱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驴)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猛),然徒步则汗出浃(湿透)背。

凡曝(晒)沙之鸟,呷(吸)浪之鳞(代鱼),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因为)游堕(坏,耽误)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只)此官也。

而此地适(正好)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怎么)能无纪(记录)?己亥之二月也。

二、译文: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残留的寒冷仍然很厉害。

冷风时常刮起,一刮风就飞沙走石。

我只好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要出去却不行。

每次冒着风快步出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了回来。

二十二日那天,天略微暖和了些,我和几个朋友一起(走)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

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空旷开阔的景象,我(感觉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在这时河上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像鱼鳞似的浪纹,河水清澈透明,水面亮晶晶好像刚刚打开的镜匣,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丽得如同刚刚擦过一般,娇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似的。

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

低矮的麦苗像兽颈上的长毛,高约一寸,游人虽然还不算很多,汲泉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见到。

风力虽然还很强劲,但是走起路来,也会汗流浃背。

凡是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戏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一切动物身上都散发着喜悦的气息。

(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公事,潇洒地游玩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有这个官职吧。

而满井这地方正好离我的居所近,我的出游将从现在开始,怎能没有记录呢!这时已是己亥年二月了。

三、翻译句子。

1、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2、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冷风经常刮起来,飞沙走石。

3、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我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

4、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5、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二十二日天气稍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

6、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出笼子的天鹅。

7、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8、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山峦被晴天融化的雪水洗过后,纯净清新,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过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9、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10、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是用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11、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风力虽然还很强,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

1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1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这才知道城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14、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己亥之二月也。

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15、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
四、理解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本文是从写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2、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3、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找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1)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

(4)“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4、文中“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体会其表达效果。

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6、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

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

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7、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找出来并说说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及其所包含的哲理。

主旨句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表现了作者冒寒出游见到美丽的早春景色的欢快的心情,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弃,对哲理的追求。

哲理: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

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

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

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