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脂肪酸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合集下载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代谢紊乱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代谢紊乱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代谢紊乱研究第一部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概述 (2)第二部分代谢紊乱的定义与影响因素 (4)第三部分糖代谢异常与NAFLD 的关系 (6)第四部分脂代谢异常与NAFLD 的发展 (8)第五部分氨基酸代谢异常的影响 (10)第六部分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的角色 (12)第七部分遗传因素对代谢紊乱的影响 (14)第八部分治疗策略与预防措施 (17)第一部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概述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特点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

这是一种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的疾病,包括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

根据病理学特征,NAFLD可分为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两种类型,其中脂肪性肝炎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全球范围内,NAFLD 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全球约有 25%的人口受此病困扰,而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甚至更高。

在中国,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NAFLD 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尽管 NAFLD 通常进展缓慢,且许多患者并无明显症状,但该病对健康的长期影响仍不容忽视。

因此,早期诊断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 和 MRI 等已成为临床上诊断 NAFLD 的主要方法。

此外,肝活检仍然是明确诊断脂肪性肝炎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手段。

虽然 NAFLD 的治疗策略尚未完全统一,但减肥和生活方式改善被广泛认为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

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例如二甲双胍和维生素 E 等。

同时,定期监测和随访也非常关键,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

总之,随着人们对 NAFLD 的认识加深,对该病的防治工作也应更加重视。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适当的医学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远期风险。

第二部分代谢紊乱的定义与影响因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紊乱疾病,影响全球约 25%的人口。

它包括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过程,从单纯的脂肪变性到非 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 ,甚至进展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LS IH NM DCN N A E I E IAR S A C 1 O 2 O 1 1HZ E E IIEA DM T RAM DC E E R H2 0V L.1 .0 1 0 0年 1 O期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病 发 病 机 制 的 研 究 进 展
李 秀丽 王 蒙 ,
(. 1赤峰 学 院 ・ 医学 院 , 内蒙 古 赤峰 040 ; 2 上 海 医药高 等专 科学 校 , 200 . 上海 2 11 ) 0 38
摘 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A L ) 目 N FD 是 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肝病之一,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均复杂, 胰岛素抵抗( ) I 、 R
或 “ 重 打 击 ” 论 认 为 ,R 导 致 肝 脏 的 脂 肪 沉 积 , 为 死 ) 刺激 肝星状 细胞 ( 维 化 ) 上调 转 化生 长 因子 (rnf — 多 理 I 成 、 纤 和 t sr a o N F D发病 中的 首 次 打 击 ; 在 此 基 础 上 发 生 的 氧 化 应 激 和 脂 mi rwhfc r G AL 而 n go t t F—B) 这些 物 质又 可改 变线粒 体 D A, g aoT , N 也
中图分 类号 : 5 5 R 7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0 80 0 ( 0 0 l .6 7( 10 -8 5 2 1 ) 02 4 _1 )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病 ( o — a ooi f t le i ae 当 T nn l hl ay i rds s, c c t v e G的形成超过其输 出以及 V D L L的合成 障碍 时 , 就会影响 T G N F D 是 一 种 无 过 量 饮 酒 史 肝 实 质 细 胞 脂 肪 性 变 和 脂 肪 贮 积 转运 出肝 ,G便蓄积在肝 内’ , AL) T 形成脂肪肝 。脂肪储存过多的肝 为特 征 的 临床 病 理 综 合 症 。病 程 包 括 单 纯 性 脂 肪 肝 、 肪 性 肝 炎 脏 , 脂 血脂代谢紊乱导致细胞膜结构 、 功能异常 , 细胞 表面胰 岛素 肝 从而 使肝 细胞 对胰 岛素 的敏感 和脂 肪 性 肝 纤 维 化 , 后 可 能 演 变 成 肝 硬 化 和 肝 癌 。 随着 社 会 经 受体 数 目减少且 出现受体 缺 陷 , 最

浅谈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诊治论文

浅谈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诊治论文

浅谈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诊治【摘要】目的分析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9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89例病人血脂明显下降,血糖保持正常,脂肪肝程度减轻。

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可通过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是可以防治的。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因;诊治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2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57-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以高脂、高热量为主,以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作息时间的紊乱、体育锻炼的减少,使得我国的肥胖症、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患者逐年增加,而由此诱发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数量明显上升。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为较为常见的可逆性病变,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1]。

其起病缓慢、隐匿,病漫长,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及症状缺乏特异性,如能早发现进行干预及治疗,多数脂肪肝患者可以治愈[2]。

目前,在全球普通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高达20%-30%,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和终末期的肝病,是隐源性肝硬化的重要病因之一。

1 临床资料本组189例,男112例,女77例,年龄23-68岁,平均42.5岁。

有糖尿病病史102例(53.9%),高血脂病史126例(66.7%),肥胖者145例(76.7%)。

以上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排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炎等其他肝脏疾病。

2 诊断标准①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140g/周(女性<70g/周);②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③除原发病临床表现外,可出现乏力、肝区隐痛等症状,可伴肝脾肿大;④血清转氨酶可升高,并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加为主;⑤超声表现为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强度高于脾脏和肾脏,少数表现为灶性高回声,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肝前缘变钝。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的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疾病谱随病程的进展而表现不一,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1]。

在1986年schaffner 和thaler等人考虑到这类疾病的病变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建议称之为nafld后被人们广泛接受[2]。

早期研究认为,nafld预后良好,进展缓慢,或不进展。

近来研究显示,约20%的nash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其中30%~40%患者死于肝相关疾病,部分发生亚急性肝衰竭和肝细胞肝癌[3]。

dixon等[4]对105例严重肥胖患者行临床生化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26例(25%患者有nash,其中11例(42%发生严重的肝纤维化。

这些患者的患病危险性与中等量饮酒者相似,说明nafl在严重肥胖患者中很常见,并可进展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

致病因子通过以下机制诱发nafl[5]:(1游离脂肪酸(ffa输送入肝过多,进而肝细胞对ffa的摄取及用于合成甘油三酯tg相继增多,最终造成肝内脂肪蓄积。

(2肝细胞合成ffa增加或从碳水化合物转化为tg增多,当肝细胞合成tg能力超过其分泌能力时,则诱致nafl。

(3脂肪酸在肝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利用减少,肝细胞通过加速合成以防细胞内脂肪酸蓄积中毒,诱发nafl。

(4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或分泌障碍,引起tg排泄减少,从而导致肝细胞脂肪蓄积形成nafl。

1988年,nafld的“2次打击”假说被提出。

当时“第1次打击”是指脂肪储积;“第2次打击”是指氧应激和异常的细胞因子,导致肝脏的坏死性炎症和纤维化。

而近年来研究发现,随着胰岛素抵抗发病率的增高和胰岛素抵抗药物对肝脏脂肪储积的改善,表明胰岛素抵抗可能才是真正的“第1次打击”[6]。

游离脂肪酸和胰岛素抵抗的关联性研究

游离脂肪酸和胰岛素抵抗的关联性研究

游离脂肪酸和胰岛素抵抗的关联性研究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们饮食结构的转变,肥胖和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其中,胰岛素抵抗是导致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游离脂肪酸(FFA)也被认为是导致胰岛素抵抗和相关疾病的因素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游离脂肪酸与胰岛素抵抗的关联性问题。

一、什么是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是指存在于血液循环中的脂肪酸。

一般来说,脂肪酸是作为三酰甘油的形式存在于脂肪细胞中,而在需要能量时会释放,并通过血液转运到其他组织中进行利用。

这些释放的脂肪酸就是游离脂肪酸。

二、游离脂肪酸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多项研究表明,游离脂肪酸与胰岛素抵抗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

一方面,高水平的游离脂肪酸会促进脂肪细胞的分解,使得血液中的脂肪酸含量增加,从而引发胰岛素抵抗。

此外,游离脂肪酸也会干扰胰岛素对肝脏和骨骼肌的作用,使得这些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另一方面,游离脂肪酸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诱导炎症反应,从而加重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游离脂肪酸可以促进炎症细胞的增殖、增加细胞因子的分泌等,这些都是导致炎症反应加重的因素。

三、游离脂肪酸和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针对游离脂肪酸和胰岛素抵抗的关联性研究已经有了许多进展。

其中,一些研究表明,通过调节游离脂肪酸的水平,可以有针对性地降低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比如,一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从而减少游离脂肪酸的水平,以达到降低胰岛素抵抗的目的。

此外,一些研究还表明,运动和饮食调节也可以通过合理调节游离脂肪酸的水平,从而降低胰岛素抵抗。

四、总结游离脂肪酸和胰岛素抵抗是正在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

双方之间的关联性已经被多项研究所证实,而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通过合理的运动和饮食调节,以及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游离脂肪酸的水平,从而帮助我们预防和治疗胰岛素抵抗和相关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93 -评价[J].中医杂志,2010,51(6):500-505.[21]李洋,李瑞.李瑞教授针灸治疗情志病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4):371-373.[22]邵金华,李岩,王垂杰.从情志致病探析脾胃病的防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68-70.[23]陈白,曹丽萍,修春英,等.针刺疗法治疗轻中度抑郁症60例[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11):123-125.[24]张鹤腾.郁三针为主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25]汉达尔玛,艾丽雅,赵俊,等.蒙医针刺调节抑郁症的机理研究[J].中医药导报,2020,26(14):95-97,101.[26]张灵虎.调神腹部推拿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石家庄:河北中医学院,2019.[27]郭争鸣,王德瑜,李迎红,等.三部推拿治疗抑郁症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4,20(8):100-102.[28]高丙南,胡浩然.抑郁症的推拿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8):139-140.[29]谭禧.单纯性推拿手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内江科技,2008,29(10):122.[30]张爱军.《针灸大成》情志病治疗特色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9):1600-1602.[31]岳延荣.五脏俞穴位埋线治疗抑郁症46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5):19-20.[32]曹湘萍.穴位埋线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7):76-77.[33]徐若兮.情志相胜法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34]张浩,吕荣菊,郑智勇,等.情志相胜疗法在抑郁症中应用及其机制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8):70-73.[35]景丽俊,王嘉锋,吴惠娟,等.以喜胜悲法在减轻老年患者孤独感方面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12):14-15.[36]徐蕊,孔军辉,杨秋莉,虞雪云.广泛性焦虑障碍“思胜恐”情志治疗思路探讨[J].中医杂志,2017,58(10):836-840.[37]侯志旺,陈家旭.情志致郁音乐疗法浅论[J].吉林中医药,2009,29(1):1-3.[38]艾春启,陈生梅,谢贵文.五行音乐疗法对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2):15-16.[39]韩扬,石岭,曾波涛.接受式音乐辅助治疗抑郁症病人的效果[J].齐鲁医学杂志,2010,25(1):63-64.[40]徐若兮.情志相胜法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收稿日期:2021-02-24) (本文编辑:薛琦琪)①内蒙古民族大学临床医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28000②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③通辽市医院通信作者:戈宏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吴蓝蓝① 戈宏焱①② 梁东亮① 王欢①③【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量摄入高脂饮食、运动量的减少、肥胖人群不断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油酸在代谢综合征中的作用

油酸在代谢综合征中的作用

油酸在代谢综合征中的作用摘要:游离脂肪酸被认为是一种与一些易共存的疾病联系非常密切的影响因子,这些疾病被统称为代谢综合征,包括大多数显著的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以及高血脂等。

而油酸是游离脂肪酸中最主要的脂肪酸,近来研究表明油酸在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油酸;SCD;非酒精性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是构成人体的一种重要成分,在正常情况下,它是三大能量物质(糖类,蛋白质,脂类)代谢的重要一环;它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这些都属于代谢综合征的范畴)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

而油酸(oleic acid,OA)是游离脂肪酸中的主要成分,约占血液中FFA含量的40%[2]。

油酸是一种单不饱和脂肪酸。

分子式C18H34O2,学名顺式-9-+八(碳)烯酸。

人体血液内的油酸分为外源性油酸和内源性油酸。

外源性的油酸从饮食中获得,内源性的油酸是通过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tearoyl-CoA desaturase,SCD)生成的。

SCD是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中的限速酶,它的作用机制是在底物的9位形成一个顺式双键,主要将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催化生成棕榈油酸(16:1)和油酸(18:1),这些脂肪酸是膜磷脂、甘油三酯、胆固醇酯等的必需组成部分[3]。

人体内油酸含量的异常升高主要与以下几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1 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目前非常常见的一种肝部疾患,若任其发展,则会由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因此我们应对其充分重视。

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内源性的不饱和脂肪酸,即SCD-1催化生成的油酸等脂肪酸对于肝脏内甘油三酯的蓄积起着重要作用。

SCD-1的表达和活力的变化直接影响血液中游离脂肪酸,从而进一步决定脂质的平衡走向,直观的表现在肝细胞甘油三酯的蓄积上面。

胆汁酸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胆汁酸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主生塑些塑查芏!!岂塑!!鲞里!!塑堡堕!』堡g:堕!!!里!竺::!!!:!!:堕!:!!胆汁酸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魏珏叶丽静邱德凯马雄肝细胞内多余三酰甘油堆积和胰岛素抵抗是非酒精性脂舫性肝病(NAFLD)的基本特征.也是始终嚣穿疾病进展的重要机制。

胆汁酸除了对食物性脂娄吸收和胆固醇代谢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外,也是糖代谢和脂代谢平衡中的重要信号分子。

胆汁酸是G蛋白耦联受体(GPcR)TGR5以及细胞桉受俸{击尼酯衍生物x受体(FxR,的配体。

括比的FxR嗣节胆汁酸的合成和肠肝循环,参与下调肝脂肪酸、三酰甘油的生物台成和极低密度脂置白(VJ。

DL)的产生。

TGR5信号通路能增加人骨骼肌酱后的能量消耗,预防肥胖症发生。

现通过讨论朋汁酸与糖脂代谢之间的联系,对其治疗胰岛豢抵抗厦NAFLD的药理学意义作~综述。

一、胆汁酸一FxR信号途径和脯岛索抵抗FxR的命名濂于可被生理水平的莹尼酯檄活.还能被胆汁酸澈括,故被称为胆汁酸受体,其表达严格限制在肝肠系统、肾脏、肾上腺,在心、肺、脂肪和胃中也有低水平表达o】。

虽然.临床上很早就使用鹅去氧胆酸(cDcA)和熊脱氧胆酸(uDCA)治疗胆石症和胆汁淤积性肝病,但最近的研究表明,胆汁酸作为胆固醇分解代谢的终极产物,参与葡萄糖利用、炎性反应和肿瘤相关的糖脂代谢调节网络”】。

1.胆汁酸FxR信号与脂代谢:FxR缺失小鼠血浆胆汁融、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形成肝内脂质堆积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改变都是FxR缺失的直接结果”]。

另外,胆汁酸澈话FxR直接或间接改变了一些脂肪酸、三酰甘油和脂蛋白合成相关重要基因的表达.包括抑制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一1c(sREBP—lc)等,同时也改变肝脏对vLDL的分泌功能。

在肝内,FXR主要通过调节限速酶cYP7Al表选控制胆固醇代谢,FxR介导小异二集体伴侣(sHP)基因表选,之后话化的sHP与另一孤儿棱受体LRH-1结合并使之失活,从而降低后者对cYP7A1的转录活化作用.最终抑制胆汁酸的生成”J,陈胆圊醇代谢外,胆汁酸同样参与三酰甘油的调节。

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胰岛素抵抗与游离脂肪酸关系研究

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胰岛素抵抗与游离脂肪酸关系研究

tp ib tsmeln 、 t o - lo oi ar v rdsae NAF et da ee lt ; hn n ac h l ft l e i s ( wo i s . 噎 c yi e LD)
T N F Y N hoZ E GZ i afZ O i - un I e A A GS u2 H N h gn , UX a gaf , - H o
4 .2 . l 一 . + . ( .2 1 6 、31  ̄ .8 、 35  ̄ .9 51 )I / 49 01 67  ̄ . ) (.4 09 ) (.6 09 )mmo L;F A、 C、G、DL C等 各 项 指 标 均 以 2 z L, 9 mo 2, 2 l / F T T L —
【 文献标 识 码】A
【 编号】1 7 — 2 0 2 0 )6 a一 5 — 3 文章 6 3 7 1 (0 8 0 ( )0 0 0
Rea i n h p e we n i s ln e it nc nd r e f ty cd i te t f lto s i b t e n u i r ssa e a f e a t a i s n pa in s 0
尿病 伴 非酒 精 性脂 肪 肝 中 ,F F A升 高 与 I R是并 存 的 , 并且 存 在 明 显相 关 关 系 , 者 在疾 病 的发生 发 展 中均 具 有重 二
要 的作用 。 【 键 词】 关 2型糖尿 病 ; 酒精 性脂 肪肝 ; 岛素抵 抗 ; 离脂肪 酸 非 胰 游
【 中图分 类 号】 5 7 R 8
f. p rme to nen d ieYa g n s i lo n t n Ditit h n h n Ci ,h n h n 1 0 3Ch n ; . — 1De a t n fI tr a Me cn , n— a g Ho p t f Ya i sr S y

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_田川_朱瑞新_吴平_等

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_田川_朱瑞新_吴平_等

101第15卷 第12期 2013 年 1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12 Dec .,20131 引 文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s,NAFLD)是指临床病理上从仅出现单纯性脂肪肝到发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和进一步演变为肝硬化的一种疾病。

其中NASH 是指兼具肝脂肪变性及肝脏炎症和(或)纤维化的生化和组织学证据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最初于1980年由Ludwig 等人命名。

目前,NASH 被认为是一种在东西方均呈上升趋势的健康疾病[1-2]。

据美国及西方国家报道,大约20%~30% 的成人有肝内脂肪过度积聚,这些人群中约10% 符合NASH 的诊断。

而大约1/3以上的NASH 患者可能因持续性肝损伤而导致肝纤维化进展,可发展到终末期肝硬化并出现肝硬化严重并发症,有的研究甚至认为NASH 是一种肝癌前期病变[3-8]。

因此,NASH 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

NASH 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占主导地位的仍是Day 和James 于1998年提出的二次打击学说[9]:初次打击主要指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脂质代谢紊乱所导致的肝细胞内脂质沉积,形成单纯性脂肪肝。

二次打击主要指各种原因所致的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损伤,引起 NASH [10-12]。

其中,胰岛素抵抗通过减弱脂蛋白脂酶活性及脂肪合成能力和提高瘦素水平使外周脂肪动员增加,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肝摄取脂肪增多;同时,胰岛素抵抗可以使葡萄糖分解增多,脂肪酸合成增多;抑制载脂蛋白B100的合成使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及分泌减少,致使甘油三酯在肝脏沉积,从而导致肝脂肪变的发生,被誉为NASH 发病的中心环节[13-14]。

胰岛素抵抗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脂肪细胞瘦素的表达规律

胰岛素抵抗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脂肪细胞瘦素的表达规律
gv n co / 4 24 7 o/ ucr 33 8 3 。见 表 1 e 。
表1 R T—P R 引 物 序 列 C
12 动物模型 的建 立 .
体 重 1 2 8~ 2 g的昆 明 鼠( 购
自新乡 医学 院动物 中心 ) 0只 , 6 雌雄 各半 , 随机分成 两
组( 对照组 和实验组 ) 每组 3 , 0只 。实验组小 鼠饲 以标
理 过 程 。 Lpi 抵 抗 可 能 是 诱 发 I et n R伴 N F D发 病 的 重要 机 制 之 一 。 AL
【 关键词】 胰岛素抵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瘦素 非酒 精 性脂 肪 性肝 病 ( oa oo cf t le i nnl h l t vr s c i ay i d — es , A L 是一种 无过量饮酒 史 以肝 细胞脂 肪变性 aeN F D) 准 饲料( 1 %脂肪 ) 每 2 0g 含 0 , 0 添加 1 蛋黄 , 5g 饮用水
l p i ly a r l n t e p t o e e i fh ma o ac h l ta o e t p a o e i h ah g n sso u n n n lo o i se t- n c
N A变异 或表 达 异 常 , 受 体 功 能 下 调 时 , 清 中的 使 血 L pi et n不能发挥生理作 用 , 从而产 生 Lpi 抵 抗 , 高 et n 致 瘦素血症 , 或是 Lpi et n为抗脂 肪肝 的产 生而代 偿 性 升高 j与 WA G等 研 究 一致 。结 果 还 显示 , 时 , N 各
21年 1 01 2月 第 3 2卷第 2 4期 Gu n d n a g o gMe i l o r a D c 0 1 o 2 o 2 dc un l e.2 1 V l - , 4 aJ 3 'N _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分析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分析

1228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分析李志杰赵超陈尚茹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529100)摘要: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N A FL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 A S H )与胰岛素抵抗(IR )的相互关系。

方法回顾性收集N A SH 60例及N A FL60例,进行体重指数(B M I )、腰围检查,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等指标。

结果N A SH 组与N A FL 组比较,血糖、空腹胰岛素明显升高(P <0.05),胰岛素抵抗指数(H O M A -IR )明显升高(P <0.05)。

结论N A FL 发展为N A SH 与高空腹血糖、胰岛素密切相关,I R 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胰岛素抵抗;临床分析A s soci at i on of i ns ul i n r es i s t ance w i t h nonal cohol i c st eat ohepat i t i sLI Zhi j i e ,ZH A O C hao ,C H EN Shangr u ,et a1.D epart m ent of i nt er nal m edi ci ne .X i nhuiPeopl e ’s hos pi t a1,J i angm en ci t y,529100,C hi na.A bs t ract :0bj ect i ve To i nvest i gat e t he r el at i ons hi p of i ns ul i n r es i s t ance (I R )w i t h nonal cohol i c f at t y l i ver (N A FL )andnonal cohol i c s t eat ohepat i t i s (N A SH ).M et hodTo s ur vey ret r os pect i vel y N A SH 60cas es and N A F L 60cases ,body m ass i ndex(B M I ),w ai st ci r cum f erence ,s er um l i pi d-pr of i l e,gl ucose,i ns ul i n w ere undert aken.R es ul t s P at i ent s i n gr oup N A SH had hi gher l evel ofgl ucos e and i ns ul i n t han t hos e i n gr oup N A FL (P <0.05);hom eos t asi s m odel as ses s m ent of i ns ul i n r es i s t ance (H O M A -IR )w ass i gni f i cant l y hi gher i n gr oup N A SHt han i n gr oup N A F L (P <0.05).C oncl us i onH i gher l evel of gl ucose and i nsul i n w er e r i sk fact or sdur i ng N A FL devel opi ng t o N A SH ,I R has an i m por t ant r ol e i n t he devel opm ent .K ey w or ds :N onal cohol i c fat t y l i ver ;nonal cohol i c s t eat ohepat i t i s ;i ns ul i n r es i st ance ;al ani ne am i not r ans f eras e(A LT)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N A FL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 A SH )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N A SH 更成为健康体检人群中肝酶学异常的常见原因,其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受到普遍关注。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eseaseNAFLD)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eseaseNAFLD)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esease NAFLD)是一种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

NAFLD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和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

流行病学NAFLD常合并肥胖和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

NAFLD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和肥胖明显相关,肥胖者NAFLD发病率增高4.6倍,躯干性肥胖也是NAFLD重要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NAFLD是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与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的代谢综合症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

二次打击学说:初次打击主要为胰岛素抵抗,各种病因所致的NAFLD几乎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

胰岛素抵抗通过促使外周脂解增加和高胰岛素血症引起肝细胞脂肪储积,并诱致对内外源性损害因子敏感性增高;二次打击主要为反应性氧化代谢产物增多,导致脂质过氧化和细胞因子、线粒体解耦联蛋白-2、以及Fas配体被诱导活化,进而导致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

肠道系统发酵产生的乙醇、内毒素、肝毒药物、缺氧、肝脏CYP2E1表达增强,以及肝组织铁负荷过重和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均可作为二次打击参与NASH的发病。

一、病因与分类1.原发性NAFLD 营养过剩致体重增长过快和体重过重,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症相关脂肪肝,以及隐源性脂肪肝2.继发性NAFLD 营养不良、全胃肠外营养、减肥手术后体重急剧下降、药物毒物中毒所致的NAFLD。

⑴肝脂肪变的分期1级:《33%肝细胞脂肪变2级:33%-66%肝细胞脂肪变3级:》66%肝细胞脂肪变⑵脂肪性肝炎的分级1级:轻度脂肪变:大泡性为主,小叶内脂变的肝细胞《66%。

气球样变:偶可见到(腺泡三区肝细胞)小叶内炎症:低倍镜下可见1-2个炎症灶,为散在性和轻度急性(多形核)炎症,偶见慢性炎症(单个核细胞)汇管区炎症:无或轻度9多为慢性炎症)2级:中度脂肪变:通常为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累及33%以上的肝细胞。

2023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问题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3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问题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3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问题专家共识(最全版)胰岛素抵抗不仅是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11itus,T2DM)、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1coho1icfatty1iverdisease,NAF1D)、多囊卵巢综合征(po1ycysticovariansyndrome,PCOS)、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1eroticcardiovascu1ardisease,ASCVD)等慢性代谢相关性疾病的〃共同土壤〃,还是一些少见病和罕见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胰岛素抵抗在临床上极为常见。

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结果显示r18-44岁成人中约40%存在胰岛素抵抗。

美国内分泌学院认为,美国的T2DM患者中超过90%存在胰岛素抵抗。

国内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225岁成人胰岛素抵抗的标化患病率为29.22%o科学评估和管理胰岛素抵抗具有重要意义。

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专家在2018年发布的《胰岛素抵抗评估方法和应用的专家指导意见》基础上,编写了《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问题专家共识(2023版)》,以期增进广大临床医师对胰岛素抵抗的认识和管理水平,改善临床疗效和患者预后。

共识主要推荐意见见表I o表工主要推荐意见表推荐推荐意见序号1对超重/肥胖、糖尿病、高血压、ASCVD.NAF1Ha B D等患者应评估胰岛素抵抗I B 2临床医师可根据使用目的和条件等具体情况选择胰岛素抵抗的评估方法3建议对胰岛素抵抗者充分评估心血管风险及糖尿I A病风险,并行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筛查4不论是否合并糖尿病,建议胰岛素抵抗者都应进行I A生活方式干预,并贯穿于疾病管理的始终I B 5胰岛素抵抗患者每日热卡减少12%以上(消瘦者除外),超重/肥胖的胰岛素抵抗患者每日热卡减少20%~30%以使体重降低5%以上I A 6建议胰岛素抵抗者减少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的摄入;控制碳水化合物总量,减少高升糖指数食物;控制果糖摄入;总膳食纤维摄入量不低于35g/d,或补充膳食纤维15g/dI A 7建议胰岛素抵抗者保持每周至少150min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并与抗阻运动结合8合并T2DM的胰岛素抵抗患者建议给予二甲双服I A治疗;如血糖不达标,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建议联合TZD或PPAR泛激动剂9合并T2DM的胰岛素抵抗患者,如存在ASCVD或I AASCVD高风险,建议联合具有心血管获益证据的G1P-IRA或SG1T2i10糖尿病前期、T2DM伴胰岛素抵抗患者,如既往出现I 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建议联合毗格列酮,以降低卒中复发的风险;如存在ASCVD或ASCVD高风险,建议联合可降低卒中风险的G1P-IRAI A11合并T2DM的胰岛素抵抗患者,如存在心力衰竭,建议联合SG1T2i12合并T2DM的胰岛素抵抗患者,如存在慢性肾脏I A病,建议联合具有肾脏获益证据的SG1T2i或G1P-IRA(优先选择SG1T2i)∏b B13合并PCOS的胰岛素抵抗患者,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使用二甲双服、TZD或PPAR泛激动剂Hb B14肥胖的胰岛素抵抗患者,如生活方式干预不能控制体重,可使用减重药物15重度肥胖的胰岛素抵抗患者,如生活方式干预联合Ha B 减重药物不能控制体重,可在充分评估风险和获益的情况下行减重手术注:参考美国心脏病学学院与美国心脏学2015年联合制订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的推荐级别和证据水平分类。

游离脂肪酸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

游离脂肪酸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

游离脂肪酸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游离脂肪酸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关键词:胰岛素抵抗游离脂肪酸(FFA)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本质就是单位胰岛素的生物效应的降低,即胰岛素刺激葡萄糖利用能力的降低。

最初,可以通过代偿性增加胰岛素分泌,产生高胰岛素血症,维持血糖水平正常。

当这一过程发展到超过机体代偿极限,则表现为糖尿病。

肥胖和2型糖尿病人中,普遍存在着胰岛素抵抗,这一点已从单纯性肥胖到肥胖性糖尿病患者的一系列研究中得到证实。

可以说,胰岛素抵抗贯穿于2型糖尿病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

不仅表现在外周组织(即葡萄糖摄取的降低),而且还表现在肝脏(即肝糖输出的增加)。

然而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清楚。

近年来认为游离脂肪酸(freefattyacid,FFA)在致胰岛素抵抗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FFA在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中升高正常生理条件下,脂肪分解产生的FFA由脂肪细胞释出进入血循环。

而不同状态下,FFA氧化的量可以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在肥胖者,尤其是腹型肥胖情况下,存在着脂肪代谢紊乱。

脂肪的堆积,导致脂肪分解的活跃,大量FFA进入血液,产生高FFA血症。

肥胖病人在血脂正常时,FFA已经升高,表明在反映机体脂代谢情况方面,FFA的变化比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脂的变化更敏感。

而且研究已证实2型糖尿病中,甘油三酯升高是独立于年龄和体重的危险因子。

由此可以看出,FFA升高与胰岛素抵抗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FFA抑制外周葡萄糖的利用1.抑制葡萄糖氧化:1963年Randle等〔1〕提出葡萄糖—脂肪酸循环学说,为FFA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其中心内容是:脂肪氧化的增加,可以抑制葡萄糖的氧化;同样,葡萄糖氧化的增加,也可以抑制脂肪酸的氧化,两者之间存在着代谢竞争。

而竞争的交汇点是乙酰辅酶A(乙酰CoA)。

ATP作为机体可利用能量主要来自于葡萄糖、脂肪酸氧化,而乙酰CoA是这两个过程中最后的共同通道。

脂肪酸氧化的活跃,可造成细胞内乙酰CoA堆积。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中游离脂肪酸水平分析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中游离脂肪酸水平分析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中游离脂肪酸水平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

方法5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脂肪肝组),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测定并比较上述两组人员FFA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

结果脂肪肝组患者血清FFA和ALT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FFA水平升高,其检测可为脂肪肝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游离脂肪酸;谷丙转氨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越来越多,在肥胖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最为常见的病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目前,在我国NAFLD 已成为仅次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患病率达15%,且呈持续升高态势[1]。

NAFLD 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已有研究表明NAFLD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及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FFA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表现[2]。

NAFLD随其病情的发展能表现为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非酒精性脂肪肝是NAFLD的初期阶段,所以早期发现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就很重要,本研究分析了常州市高考体检中NAFLD患者和健康体检人员的FFA和ALT的水平的高低,为NAFLD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常州市高考体检中临床已明确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均无饮酒史,空腹8~12 h检查B超提示患有脂肪肝)50例作为脂肪肝组,男42例,女8例,年龄18~20岁,同时选取高考体检中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男40例,女10例,年龄18~20岁。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ld Chin J Digestol 2003 July;11(7):1043-1045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ISSN 1009-3079 CN 14-1260/R2003 年版权归世界胃肠病学杂志社P.O.Box 2345 Beijing 100023, China Fax: +86-10-85381893Email: wcjd@ • 文献综述 REVIEW •游离脂肪酸其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受到普遍关注; 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密切相关细胞色素P450同时这些酶类和细胞因子又促使血浆游离脂肪酸更为升高乃至胰岛β细胞和肝细胞凋亡导致动员至门静脉的游离脂肪酸选择性增加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7):1043-1045/1009-3079/11/1043.asp0 引言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holic steatohepatitis并且脂肪堆积的肝细胞对胰岛素产生抵抗[2,3]把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大量资料表明FFA)在IR和脂肪肝发病中均具有重要的地位[4-9]组织水平对FFA在胰岛素抵抗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作用进行综述.1 FFA与相关酶类及细胞因子FFA可以与许多酶类及细胞因子相互作用PPAR)的改变与脂肪酸的β氧化障碍有密切的关系在促脂肪细胞表型时也增加其对FFA氧化使FFA细胞色素P450 (CYP2E1)的前体CYP3A下降并可被胰岛素所抑制直接导致肝细胞损伤或参与中性粒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的聚集; 且CYP2E1能产生氧自由基瘦素(Leptin)等均增高具体机制尚不清楚.TNF-α可直接造成肝损伤及引起胰岛素抵抗[8,16]在高龄哺乳动物可使线粒体能量储备降低UCP2)表达的作用; UCP2及其同类物可使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耦联导致线粒体合成ATP的效率降低亦可能是由于氧化应激增强使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κB线粒体基因突变或功能异常脂肪酸β氧化增加只引起单纯性脂肪肝.2.2 FFA增高导致氧应激和线粒体损伤 脂肪酸氧化代谢主要在线粒体内进行过氧化物生成ROS). (2)激活过氧化物酶体释放H2O2线粒体ROS释放增加1044 ISSN 1009-3079 CN 14-1260/R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年7月15日 第11卷 第7期耗竭导致促氧化和抗氧化机制的失衡引起脂质过氧化增加从而抑制呼吸链的电子传递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还可通过加强脂质过氧化反应损伤细胞. 脂质过氧化自由基及其终产物丙二醛等过氧化脂质可使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发生障碍并可能通过加强其CYP2E1表达NASH中至少有部分肝细胞以细胞凋亡的形式死亡可通过改变细胞增生信号而促进细胞凋亡; 也有研究表明引起肝细胞凋亡和肝细胞坏死FFA通过凋亡或坏死使胰岛β细胞死亡; 胰岛β细胞凋亡使机体对IR的代偿作用明显下降[25]. 机制可能有二: (1)FFA可能影响前胰岛素原启动子的转录使胰腺内甘油三酯含量增加结构破坏GSIS) 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2)FFA可诱导一氧化氮(NO)升高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引起IR和脂肪肝. 反之其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与糖尿病和肥胖很相似减少胰岛素清除并损害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29]结果导致FFA动员至门静脉的选择性增加.门静脉高浓度的FFA对肝组织具损伤作用高血糖和IR[30].4.2 FFA抑制GSIS 一旦形成IR使脂肪组织分解从IR的出现到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为基础高胰岛素分泌及对GSIS高敏; 而长时间温育后者为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的特征. 长期摄入饱和脂肪酸能增强GSIS则抑制GSIS[32].4.3 NASH发病存在两个缺陷 Sanyal et al [13]通过对NASH胰岛素对脂解速率的影响肝脂质过氧化等进行评价增加脂肪酸β氧化从而支持NASH发病存在两个缺陷的学说: 一是IR增加脂解作用产生氧应激; 二是肝细胞自身缺陷FFA与细胞因子细胞但由于IR和NASH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能否有效减缓或终止IR与NASH的恶性循环高志强, 等. 游离脂肪酸及一氧化氮对暴发性肝衰竭肝损伤的作用.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646-649 17Chitturi S, Farrell G, Frost L, Kriketos A, Lin R, Liddle C, Samarasinghe D, George J. Serum leptin in NASH correlateswith hepatic steatosis but not fibrosis: a manifestation oflipotoxicity? Hepatology 2002;36:403-40918Gabriely I, Ma XH, Yang XM, Rossetti L, Barzilai N. Leptin resistance during aging is independent of fat mass. Diabetes2002;51:1016-102119Nakatani T, Tsuboyama-Kasaoka N, Takahashi M, Miura S, Ezaki O. Mechanism for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alpha activator-induced up-regulation of UCP2 mRNAin rodent hepatocytes. J Biol Chem 2002;277:9562-956920Huang X, Eriksson KF, Vaag A, Lehtovirta M, Hansson M,Laurila E, Kanninen T, Olesen BT, Kurucz I, Koranyi L, Groop L. Insulin-regulated mitochondrial gene ex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glucose flux in human skeletal muscle. Diabetes 1999;48:1508-151421Patrick L.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relationship to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oxidative stress. Treatment approaches using vitamin E, magnesium, and betaine. Altern Med Rev 2002;7:276-30122Mehta K, Van Thiel DH, Shah N, Mobarhan 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pathogenesis and the role of antioxidants.Nutr Rev 2002;60:289-30323Diehl AM.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Semin Liver Dis 1999;19:221-23024Benitez S, Sanchez-Quesada JL, Lucero L, Arcelus R, Ribas V, Jorba O, Castellvi A, Alonso E, Blanco-Vaca F, Ordonez-Ll-anos J. Changes in low-density lipoprotein electronegativity and oxidizability after aerobic exercise are related to the in-crease in associated non-esterified fatty acids. Atherosclerosis 2002;160:223-23225Stickings P, Cunningham JM. Interleukin-1 beta-induced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and inhibition of insulin secretion in rat islets of langerhans is dependent upon the nitric oxide syn-thase cofactor tetrahydrobiopterin. Cytokine 2002;18:81-85 26Charlton M, Sreekumar R, Rasmussen D, Lindor K, Nair KS.Apolipoprotein synthesis in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Hepatology 2002;35:898-90427Marchesini G, Brizi M, Bianchi G, Tomassetti S, Bugianesi E, Lenzi M, McCullough AJ, Natale S, Forlani G, Melchionda N.Nonalcoholic fatty disease a featur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Diabetes 2001;50:1844-185028Willner IR, Waters B, Patil SR, Reuben A, Morelli J, Riely CA.Ninety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insulin resistance, familial tendency, and severity of disease. Am J Gastroenterol 2001;96:3057-306129Sonksen PH. Insulin, grouth hormone and sport. Endocrinology 2001;70:13-2530Mittelman SD, Van Citters GW, Kirkman EL, Bergman RN.Extreme insulin resistance of the central adipose depot in vivo. Diabetes 2002;51:755-76131Chen NG, Reaven GM. Fatty acid inhibition of glucose stimu-lated insulin secretion is enhanced in pancreatic islets from insulin resistant rats. Metabolism 1999;48:1314-131732Dobbins RL, Szczepaniak LS, Myhill J, Tamura Y, Uchino H, Giacca A, McGarry JD. The composition of dietary fat di-rectly influences glucose-stimulated insulin secretion in rats.Diabetes 2002;51:1825-18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