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线结构病变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线结构病变

中线结构病变

低 T1、T2等,明显均匀强化

T1等低,T2等高,簇状明 显强化
脑中线结构病变影像诊断
脑干/后颅窝病变
脑干/后颅窝病变
• 弥漫中线胶质瘤 •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 桥脑中央髓鞘溶解 •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

• 多系统萎缩 •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
脑病等
• 髓母细胞瘤 • 血管母细胞瘤 •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 室管膜瘤 • 转移瘤 • 脑膜瘤 • 生殖细胞瘤 • 脑脓肿等
大脑镰/脑膜瘤
• (1) 肿瘤仅与静脉窦外壁粘连 • (2) 肿瘤穿破并侵入静脉窦 • (3) 肿瘤栓塞且闭塞了静脉窦
大脑镰/脂肪瘤

鹿




前颅窝/大脑镰病变
疾病
脑膜瘤 嗅神经母细胞瘤 大脑镰脂肪瘤
特异性表现
T1等,T2等,明显均匀强化,脑膜尾征
鼻塞、鼻溢或鼻出血,信号不均匀,T1稍低, T2等,中度以上不均匀强化,鼻腔受累 脂肪影
胶质细胞比例越高,T2信号越高
三脑室病变/胶样囊肿
• 一种罕见的良性的颅内病变,头痛,30~40岁多见,无性别差异 • CT:第三脑室前部盂氏孔附近,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界光整 • MRI: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无强化
脑中线结构病变影像诊断
松果体区/胼胝体病变
松果体区/胼胝体病变
• 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 松果体细胞瘤 • 松果体母细胞瘤 • 畸胎瘤 • 松果体囊肿 • 胶质瘤
中线结构病变影
2018.7.17
脑中线结构病变影像诊断
脑中线结构解剖 前颅窝/大脑镰病变 鞍区/鞍上/三脑室病变 松果体区/胼胝体病变
脑干/后颅窝病变
脑中线结构病变影像诊断

CT各层结构图

CT各层结构图

CT的轴位层面:1、颅底层面:前半主要显示眼球、眼外肌、视神经、筛窦、蝶窦及颞下回,后部依次为桥前池、桥脑、第四脑室、小脑,角池内可见面神经及听神经。

第四脑室的中孔、侧孔亦可显示,如经过延髓层面的T1W1上,可见橄榄体及后组颅神经。

2、蝶鞍(窦)层面:可见额窦、额叶底部、后组筛窦、前床突、鞍背及鞍旁的海绵窦,中颅凹内少部分颞叶。

占据后半画面的是脑干和小脑。

第四脑室位于鞍结节和枕内粗隆连线的中点处,呈拱桥形,在桥脑基底部的下部,由于皮质脊髓束的重新聚集,出现一对称低信号区,T2W1上小脑前外缘灰质与白质及小脑诸叶显示好,同时可见齿状核,低场强呈高信号区,而高场强则为低信号区。

在T1W1上角池附近可见较粗大的三叉神经束。

3、鞍上池层面:此层的中心以五角形或六角形的鞍上池最为醒目。

五角形时,它的后方为桥脑上部,前角为纵裂,两前外侧角与侧裂通。

后外侧连接小脑桥脑角池。

六角形时,后角为脚间窝,两全外侧角为环池。

鞍上池内可见视交叉、视束、垂体蒂、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

环池内可见大脑后动脉。

脑实质从前至后为直回、颞下回、海马沟回、枕极,大脑脚之后为小脑上部。

如层面偏向上丘平面,则在鞍上池中可见乳头体、动脉、神经。

在T2W1上可见中脑中信号较低的呈新月状的皮质脊髓束等。

4、第三脑室下部层面:该层面的前部主要容纳两侧额叶,并可见前角下部和尾状核头,该部大脑纵裂内可见大脑前动脉的断面;中部主要是岛叶和岛盖及其内侧的豆状核。

丘脑后下部在中脑顶盖部的前方;后部为颞叶和颞叶下部;该层的中线结构,自前至后为纵裂、第三脑室下部、导水管、四叠体池、小脑上蚓部、小脑上池。

5、基底节层面(第三脑室顶层面、蝴蝶层):大脑纵裂、透明隔、第三脑室、松果体等中线结构显示极佳;侧脑室前角呈蝶状对称分布。

前角外上角为锐角,其两用人才侧间距成人在40mm以内;两侧室间孔与第三脑室成“Y”形,室间孔之前为穹隆柱,后部为丘脑前端。

第三脑室的横径不超过5mm,后部可见缰联合和松果体,正常时松果体可向左偏移1-2mm,附近及后部是大脑大静脉池,内有加仑氏静脉及直窦开口。

中线结构移位不明显的重度颅脑损伤诊治体会

中线结构移位不明显的重度颅脑损伤诊治体会

中线结构移位不明显的重度颅脑损伤98例临床分析曾松,梁子聪,陈进,庞永通,覃乃燊作者单位:广西浦北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西浦北535300【摘要】目的观察中线结构移位不明显的重度颅脑损伤治疗的效果,总结救治经验,以期提高救治水平,提高治愈率。

方法对我院8年来收治的98例中线结构移位不明显的重度颅脑损伤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98例病人死亡31例,45例手术治疗,死亡13例,保守治疗53例,死亡18例。

结论中线结构移位不明显的重度颅脑损伤预后差,死亡率与残废率高,针对不同病例的临床表现和CT征象,决定手术与否,以期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脑外伤;中线结构;治疗中线结构移位不明显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临床并不少见。

我院于2002年2月~2009年12月收治98例经CT证实无明显中线结构移位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根据病情采用手术或保守治疗。

现就治疗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全部98例患者中,男65例,女34例;年龄8~75岁,平均(31.5±6.2)岁,受伤至入院时间1~8h,平均2.5h。

致伤原因:车祸伤65例,坠落伤17例,打击伤11例,跌伤5例。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5分)27例,(6~8分)68例,(9~13分)5例;双侧瞳孔等大53例,双侧瞳孔不等大35例,双侧瞳孔散大10例。

CT表现:全部病例中线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其中弥漫性双侧大脑半球肿胀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脑池受压变小或消失32例;脑挫裂伤合并两侧脑内小血肿28例;双侧脑挫裂伤伴薄层硬脑膜下或硬脑膜外血肿22例;一侧明显脑肿胀合并对侧脑挫裂伤、薄层硬膜下血肿16例。

2、治疗措施:(1)保守治疗:GCS ≥8分,第三脑室及基底池尚存在,中线结构无移位53例。

包括控制颅内高压,防止脑水肿,脑神经营养剂,吸氧,亚低温治疗,预防感染,防止各系统并发症及早期营养等治疗;(2)单纯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清除术,GCS<8分,外伤时间<4小时,中线结构无移位或轻度移位,无瞳孔散大17例。

头颅MRI(共74张PPT)

头颅MRI(共74张PPT)

正常轴位 T2Flair
正常轴位 T1Flair
弥散加权成像(DWI)
• 弥散加权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分子的不规则 随机运动,单位是mm2/s;
• MR弥散 成 像的 宏 观表 现 用表 观 弥散 系 数
ADC 表 示 , 正 常 组 织 的 ADC 值 在 6~8×104mm2/S。
在正常脑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方向是均匀的,所表
小脑扁桃体疝
后颅凹肿瘤向下推移小脑扁桃体,使 之疝入到枕大孔下方。
手术切口疝
手术后由于肿瘤复发或组织水肿引起脑组
织膨胀,致使颅内组织经手术骨窗疝至颅外。
MRI图片的基本确认
确定图片与病人相符合;
按照时间、检查方式、扫描序列排列影像资 料;
首先观察影像表现 随后了解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检查选择
中枢神经系统MRI解剖与常见病变
常见磁共振成像扫描序列
正常磁共振图像的特征
脑组织结构完整
脑组织界面清晰 中线及中线旁结构居中
脑室系统的形态、大小及位置完好 脑沟、脑池的形态、大小无改变 各扫描序列中脑内未见异常信号 正常血管流空现象存在
颅骨结构无破坏与增生 脑内无异常强化
正常 轴位
在 红 细 胞 内 - 有 不 成 对 电 子 、 之 间 的 距 正常血管流动消失或出现异常流空
特定脑区:a、基底节区 b、鞍区 c、桥小脑角区 d、枕大孔区
离<,而且分布不均匀,故 正常情况下脑室旁可以有少许室管膜下渗出为高信号,除此之外一旦发现高信号即为异常。
脑出血时影响MRI成像主要取决于血红蛋白中铁的性状; 脑出血时影响MRI成像主要取决于血红蛋白中铁的性状;
有质子弛豫增强(引起T1WI高信号, T2FLAIR—低信号

中线结构移位不明显的重型颅脑损伤98例临床分析

中线结构移位不明显的重型颅脑损伤98例临床分析

2 结

9 8例 患 者获 随访 6个 月 , 格 拉 斯哥 治 疗 结果 按 量表( O ) G S 评定 疗效 : 保守 治疗 5 3例 , 亡 l , 死 8例 植 物生 存 l例 , 残 9例 , 重 中残 1 1例 , 良好 1 ; 4例 手术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9 例患者 中, 6 例 , 3 例 ; . 8 男 5 女 3 年 感染 。 龄 8~ 5 3 . 7 ( 15±62 岁 ; 伤至入 院时间 1— , .) 受 8h 平 均 2 5h . 。致 伤原 因 : 车祸 伤 6 5例 , 落 伤 1 坠 7例 , 打 3 讨 论 击 伤 1 例 , 伤 5例 。临床 表 现 :8例 均 有 不 同程 1 跌 9 重型颅脑损伤多为对 冲伤 , 受损部位多 , 创伤范 度意识障碍 , 昏睡 3 , 昏迷 6 例 浅 9例, 深昏迷 2 6例。 病 往 脑 蛛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C ) 5分 2 G S 3~ 7例 , 8 6 围广 , 情重 , 往 合并 有 脑 肿胀 、 挫 裂伤 、 网膜 6— 分 6 外 或 例 , 3分 5例 。双侧 瞳孔 等 大 5 9~1 3例 , 双侧 瞳孔 不 下腔 出血及 硬脑膜 下 ( ) 脑 内血 肿 。应该 根 据伤 情 的轻重 , 伤 部 位 , 轻 就 重 , 受 避 以挽 救 患 者 生 命 为 等大3 5例 , 双侧 瞳孔散 大 1 。C O例 T表现 :8例 中线 9 合理安排治疗重点和顺 序, 优先解决危及生命 的 无 明显 移位 或轻度移 位 , 中弥 漫性 双侧大脑 半球 肿 主 , 其 根 尽 胀合并 蛛 网膜 下腔 出血 , 室 、 池受 压 变 小 或 消失 损 伤。 有 手 术 指 征 , 据 轻 重 缓 急 , 快 实 施 手 脑 脑 术 J 。颅 脑损 伤后 中线 结 构是 否移 位 和移 位 的程 度 3 2例 , 脑挫裂 伤 合 并 两 侧 脑 内 小 血 肿 2 8例 , 侧 脑 双 直是 神经外科 医师选 择治疗方 案的重要 参考依 挫裂 伤伴 薄层 硬脑 膜 下 或硬 脑 膜 外 血肿 2 2例 , 侧 一 3 而重型 颅 脑 损 伤 后 元 明显 中线 结 构 移 位 主 要 J 明显脑 肿胀 合并 对 侧 脑 挫 裂 伤 、 层 硬 膜 下血 肿 1 据 - , 薄 6 是伤后 两侧 大脑 半球 的压 力 基 本 均等 , 常见 原 因有 : 例, 合并 颅骨 骨折 1 。 5例 1 双侧 额颞 底 部 挫 裂 伤血 肿 形 成 以前 ;2 颅 内多 () 12 治疗 方法 ( ) 守治疗 5 . 1保 3例 : C 8分 , G SI > 第 ( ) () 或 三脑室及 基底 池 尚存 在 , 中线结 构 无 移 位 , 予控 制 发血 肿 ;3 双 侧 急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 者 伴 有硬 膜 外 给 血肿 。 ( ) 4 急性 弥 漫性脑 肿胀 。( ) 5 中线结 构部 位 的 颅 内高压 、 止脑 水肿 、 防 脑神 经 营 养剂 、 氧 、 吸 亚低 温 原发性脑 干损 伤或 弥漫 性轴 索损伤 ) 。 治疗 、 预防感染 、 防治各系统并发症及 营养 等治疗 ; 损伤 ( 重 型颅 脑损伤 中线 结构移 位 不 明显 , 手术与 否 与 () 2 手术 治 疗 4 5例 : 中 l 其 7例 G S<8分 , 伤 时 C 外 医师的临床经 验密 切相 关 , 目前 尚无 统 一标 准。因 为 间 < , 4h 中线结 构无 移位 或轻 度移 位 , 瞳孑散 大 行 无 L 其原 发性 脑损 伤 程度 及颅 内血肿情 况不 单 纯硬膜 下或 硬 膜 外 血 肿 清 除术 ,8例 入 院后 先 采 不同的患者 , 2 其治疗 方案亦 不 同 , 临 床工 作 中 , 在 我们 应根 据患 用 保守治 疗 , 措 施 有保 持 呼 吸道 通 畅 、 分 吸 氧 同 , 主要 充 者的I 临床表现及 c T征 象 , 结合一定 临床经验选择相 并 或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 呼吸 、 脱水等治疗 , 但保守 治疗 过程 中 , 患者 意 识 加 深 , 复查 头 颅 C T示 血肿 扩 应 的治疗 方案 , 中线无 明显移 位 ( 对 移位 45m 的 m) 仍存在手术减压的必要性 , 其手术指征的掌握以 大 , 中线 移位加 剧 , 中转行 手术 , 脑 则 采用 标准脑 外伤 患者, 及手术方 式的选择 , 值得神 经外科 医生探讨 。 大 骨瓣开颅 手术 。

颅脑CT检查技术、正常及基本病变CT表现ppt课件

颅脑CT检查技术、正常及基本病变CT表现ppt课件

侧脑室体上方
正常颅脑CT图像及分析要点
• 冠状位象: –能更好的显示鼻咽腔、鞍区、鞍上、颞叶底部、脑室、 顶叶及穹窿处的解剖及病变,垂体病变多用此位置一次 性强化后小视野、薄层(2 mm)扫描,能较好的显示垂 体的形态、高度(正常不超过8 mm)、垂体柄及蝶鞍两 侧的海绵窦等 。
冠状面CT图像
颅脑CT检查技术 正常及基本病变CT表现
颅骨及颅底
脑的解剖—大脑、丘脑、脑干、小脑
脑的解剖-脑实质、基底节、内外囊
脑的解剖-脑室系统、脑池系统
脑的解剖
矢状缝 sagittal suture
冠状缝 c人sour字toun缝rael lambdoid suture
岩骨 pet鼻ro中us隔bone nasal septum
颅脑CT检查方法
• 图像处理及照像。
–图像处理:调窗技术。 • 脑窗 –窗宽:80-120 –窗位:35-45HU • 骨窗 –窗宽:1000-2000 –窗位:400-600HU
脑窗与骨窗
• 颅底层面:
正常颅脑CT图像及分析要点
–前方可见双侧眼眶、筛窦、蝶窦,中部能较好的显示颅 底诸孔,如颈静脉孔、破裂孔、翼板等结构,颅后窝主 要为延髓和小脑,在分析时要注意两侧是否对称、密度 上有无差别,鼻咽、鞍区及斜坡的肿瘤易侵犯颅底。
颅脑CT检查方法
CT扫描技术 扫描基线 听眦线(OM线):即外耳孔与外毗联线,常用。 眶上缘一外耳孔联线(SM线):多用于后颅凹, 颅底处病变。 眶下缘一外耳孔联线(RB线):多用于眶内病变 的扫描。
颅脑CT扫描基线
• 红线:听眦线 • 黄线:听眶上线 • 绿线:听眶下线
颅脑CT检查方法
CT扫描技术 扫描范围 从扫描基线向上连续扫描到脑顶部,大约 10-12层。

胎儿脑中线结构异常的超声诊断

胎儿脑中线结构异常的超声诊断
L V A > 1 / 2 或孕 足月L V A > I / 3 者 ,可诊断为脑积 水。本组资料显示 , 超 声
胎儿脑 中线结构异 常 ,对临床诊 断具有 非常 重要的意 义。本文 回顾性 分析2 0 1 1 年1 月至2 0 1 5 年1 月 我院常规超声检 查怀疑有脑 中线结构异 常 的胎) L 1 0 8 例 的临床资料 ,报道如下 。
9 3 例 ,阳性预 测 值 为 8 6 . 1 1 %。结 论 超 声检 查方便 、省 时 、安 全、 有效 ,对胎 儿脑 中线结 构异 常确 诊率 较 高 ,是 产 前 筛查胎 儿脑 中线结构 异 常的 有效依据 。
【 关键词】胎儿;脑 中线;结构 ;异常;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 :R 4 4 5 . 1
隔腔 消失 ,体 部平行排列 。侧脑 室在 冠状面上 前角 向两侧 分离 ,位 置
1 - 3统计学处理: ̄
具统计学 差异。
S P S S 1 6 . 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 检验 , P<0 . 0 5
2 结 果 产前胎 儿脑 中线结 构异 常超声诊 断 1 0 8 例 ,其 中l 6 例 前脑无 裂畸 形 ,2 1  ̄ J 1 脑积 水 ,3 0 例胼 胝体 发育不 全 ,1 例 单纯透 明隔腔 缺如 ,5 例
D a n d y - Wa l k e r 畸形 ,8 例 小脑蚓部 发育不 良 , 4 6 例 巨大枕 大池 。1 0 8 例 胎儿经生后 随访 或尸检证实9 3 例 ,阳性预测值为8 6 . 1 1 %。 3 讨 论
异常 ,呈 “ 牛角形”,第三脑室上移 ,大脑半球裂增宽。胼胝体结构
常 ,也是 多种颅 内病变 时通常会合并 的超 声征象 ,因此 ,超声 诊断
半 叶全前脑存 活率 低,叶状 全前脑 虽可存活 ,但伴发智力低下 l 。前脑 无裂 畸形具特殊 的超声诊 断 ,特别是 无脑 叶型 ,根据颅 内结 构紊乱及

脑中线间腔(透明隔腔、Verga腔及中间帆腔)的影像诊断与鉴别PPT课件

脑中线间腔(透明隔腔、Verga腔及中间帆腔)的影像诊断与鉴别PPT课件
近年来研究表明,海马受压萎缩与颞叶癫痫有密 切的关系;对胼胝体和穹窿等边缘系统的损害可造成 精神发育迟钝;囊肿的占位效应可致脑室周围的纤维 通道受到机械性牵拉、脑血流和代谢降低,导致脑组 织实质性损害,可能出现不全偏瘫和偏身麻木。
第二、国内中文医学资料包括医学教科书、著作、文献及网络文字中,之所以将透明隔 间腔称为第五脑室。本人认为此称呼更多的是从解剖位置来定义的,比如第六脑室,这样更 方便大家对该处扩张的囊腔进行标示,而并不代表我们认可其组织结构;所以我们常写或者 常表达的第五脑室如果用此分类来看,并不是错误的。
第三、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外文章已用“终室”一词来替代位于脊髓圆锥的“第五脑 室”。所以,将脊髓圆锥处的囊性腔室称为第五脑室可能并不符合解剖分类或者标示,虽然 在组织结构上符合脑室的定义,但在称呼上可能会引起一些误解。
-
15
透明隔腔(第五脑 室)Verga腔及(第 六脑室) 分型:间隙混合型 (CSP+CV)
-
16
知识延伸
透明隔腔(CSP)又称为第五脑室。国内的所有 的教材、文献其定义皆大致相仿,而几乎所有医务工 作者也笃信此定义。而在国外的文献中,“第五脑室” 通常被定义为位于脊髓圆锥并由室管膜组织包绕的囊 腔,也称终室。由于第五脑室发育多变,可以是与脊 髓相通的单个囊腔,也可以是与脊髓中央管不相通的
-
11
透明隔腔前界为胼胝体膝部,后界为穹窿柱, 上界为胝胝体体部,下界为胼胝体嘴和前连合, 两侧壁即透明隔小叶(薄皮髓质透明板)。
透明隔腔(第五脑室)与Verga腔(第六脑室) 不属于脑室系统,因为它没有脑室所具有的室管 膜,可能仅是一个“别称”或认识上不足的“误称”, 但它经常与侧脑室或三脑室相通,因为在气脑造 影时可积满气体,那些不与脑室系统相通者,腔 内的脑脊液通过透明隔膜过滤和隔膜静脉及毛细 血管重吸收。

无明显中线结构移位的重度颅脑损伤手术探讨

无明显中线结构移位的重度颅脑损伤手术探讨

无明显中线结构移位的重度颅脑损伤手术探讨2005~2008年收治无明显中线结构移位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30例,分别采用手术和保守治疗,并总结其经验教训,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10~78岁。

致伤原因:车祸20例,打击伤3例,坠落伤5例,摔伤2例。

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拟定的分类标准:重型颅脑损伤是指伤后昏迷>12小时,或者持续昏迷,GCS 3~8分为重度颅脑损伤[1]。

CT扫描:所有患者中线结构均无明显移位(移位≤5mm),其中侧脑室额角明显受压变小且向后移位超过蝶骨嵴连线9例,多发性颅内血肿12例,弥漫性脑肿胀基底池、环池消失9例,测量脑干前后径与横径的比值>1.16例,脑干的前后径与横径的比值<0.93例。

治疗方法:本组侧脑室额角明显受压变小向后移位9例,7例采用冠状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其中大骨瓣减压2例,常规骨瓣5例;单侧3例,双侧4例;同时行内减压4例;保守治疗2例。

颅内多发血肿12例,手术8例:其中大骨瓣减压6例,常规骨瓣2例,同时行内减压4例;单侧5例,双侧3例;保守治疗4例。

弥漫性脑肿胀基底池、环池消失9例,手术治疗6例:5例采用大骨瓣减压,常规骨瓣1例;单侧2例,双侧4例;内减压加小脑幕切开术2例;3例保守治疗。

结果按GCS评分标定:手术恢复良好15例,3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非手术组恢复良好3例,3例重残,2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

讨论重度颅脑损伤CT的中线结构是否移位和移位的程度一直是神经外科医师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而对于部分中线无明显移位(移位≤5mm)的患者,仍存在手术减压的必要性,其手术指征的掌握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值得神经外科医生探讨。

重度颅脑损伤无明显中线结构移位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①双侧额颞底部挫裂伤血肿形成以前;②颅内多发血肿;③双侧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或者伴有硬膜外血肿;④急性弥漫性脑肿胀;⑤中线结构部位的损伤(原发性脑干损伤或弥漫性轴索损伤)。

内科学_各论_症状:腹部中线处肿块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症状:腹部中线处肿块_课件模板
内科学各论症状部分 腹部中线处肿块 内容课件模板
内科学症状部分:腹部中线处肿块>>>
身体部位: 腹部。
内科学症状部分:腹部中线处肿块>>>
科室: 胃肠外科。
内科学症状部分:腹部中线处肿块>>>
简介:
腹部中线处肿块是白线疝临床特点。两侧 腹直肌鞘于腹正中线相互交织而成腹白线。 腹腔内脏经腹白线脱出腹外称为白线疝 (hernia of white line)。
内科学症状部分:腹部中线处肿块>>>
病因: 脐上,极少见于脐下 可能与此有重要关系。
内科学症状部分:腹部中线处肿块>>>
病因:
腱膜纤维束粗细不均,常形成粗束或板状, 而且走向不甚规则,交叉纤维间有神经、 血管支贯穿其中的孔、陷窝或裂隙,使白 线内层存在缺陷,这类缺陷是腹白线的薄 弱部。若腹内压增加,腹膜外脂肪及腹膜 在腹压的推动下进入较大的缺陷处,即形 成白线疝。Rizk认为,所有腹前外侧壁肌 的腹膜纤维都斜向交叉在
内科学症状部分:腹部中线处肿块>>>
相关症状:
腹部不适 上腹部包块 蛙形腹 下腹部钝痛和酸胀感 腹壁切口处有肿物突出。
内科学症状部分:腹部中线处肿块>>>
相关疾病: 腹膜后疝 白线疝。
谢谢!
内科学症状部分:腹部中线处肿块>>>
病因:
吐、以及腹内肿瘤等。 (二)发病机制 白线疝的病理进程分两个阶段,其病
理特点不尽相同。 第1阶段:腹上部白线深面的镰状韧
带、肝圆韧带及其周围的脂肪组织,首先 从白线缺损处(疝环)突出,无腹膜突出, 故无疝囊、无内脏脱出,仅有腹膜外脂肪 由疝环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WI
T1 C+
26
松果体区/松果体母细胞瘤
• 来源于松果体主质细胞的高度恶性的肿瘤(WHO Ⅳ级),临床少 见,儿童多见,常通过脑脊液播散
.
14
脑中线结构病变影像诊断
鞍区/鞍上/三脑室病变
.
15
鞍区/鞍上/三脑室病变
• 垂体瘤 • Rathke囊肿 • 垂体细胞瘤 • 垂体脓肿 • 垂体炎
• 颅咽管瘤 • 生殖细胞瘤 • 视通路胶质瘤 • 淋巴瘤 • 错构瘤 • 下丘脑错构瘤
• 胶样囊肿 • 脊索样胶质瘤
.
16
视通路/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 生殖细胞瘤是松果体区最常见的肿瘤,占所有肿瘤的50%,占颅内 生殖细胞瘤的73-86%
• 其他生殖细胞源性肿瘤还包括:畸胎瘤、绒毛膜上皮癌、内胚窦瘤、 胚胎癌、畸胎瘤恶变及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
• 多数生殖细胞瘤对放疗敏感,不少病人可以痊愈,而晚期肿瘤常伴 脑脊液播散,则预后较差,总体预后良好,化疗和放疗5年生存率 超过90%
瘤周水肿或肿瘤内钙化,出血也少见,增强扫描实体部分明显强化,多累及三脑室引 起侧脑室扩张积水
.
17
鞍上/错构瘤
• 位于鞍上的结节状或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内部信号不均,可见 脂肪、钙化等成分
• MRI:脂肪成分T1、T1均为高信号,钙化成分T1、T2均为低信号 • 增强扫描肿瘤不强化
.
18
下丘脑错构瘤
• 又称为下丘脑神经元错构瘤或灰结节错构瘤 • 儿童早期发病,特征性临床表现:性早熟、 痴笑样癫痫 • MRI上T1WI等信号,T2WI表现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
胶质细胞比例越高,T2信号越高
.
19
三脑室病变/胶样囊肿
• 一种罕见的良性的颅内病变,头痛,30~40岁多见,无性别差异 • CT:第三脑室前部盂氏孔附近,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界光整 • MRI: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无强化
.
9
前颅窝/嗅神经母细胞瘤
• 由鼻腔上隐窝的嗅上皮基底层引起的肿瘤,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多 见于儿童,无明显性别差异,临床表现为鼻塞、鼻溢或鼻出血
• 信号不均匀,T1WI稍低,T2WI等,中度以上强化,可伴有脑膜浸润
.
10
大脑镰/脑膜瘤
• 大脑镰旁的肿块,宽基底与大脑镰相连 • CT:等密度,脑实质受压推移 • MRI:T1WI等,T2WI等,明显均匀强化,脑膜尾征
.
11
大脑镰/脑膜瘤
• (1) 肿瘤仅与静脉窦外壁粘连 • (2) 肿瘤穿破并侵入静脉窦 • (3) 肿瘤栓塞且闭塞了静脉窦
.
12
大脑镰/脂肪瘤

鹿




.
13
前颅窝/大脑镰病变
疾病
脑膜瘤 嗅神经母细胞瘤 大脑镰脂肪瘤
特异性表现
T1等,T2等,明显均匀强化,脑膜尾征
鼻塞、鼻溢或鼻出血,信号不均匀,T1稍低, T2等,中度以上不均匀强化,鼻腔受累 脂肪影
后颅窝的解剖: 主要由枕骨、颞骨岩部后面构成
.
6
脑中线结构病变影像诊断
前颅窝/大脑镰病变
.
7
前颅窝/大脑镰病变
• 脑膜瘤 • 嗅神经母细胞瘤
• 脑膜瘤 • 脂肪瘤
.
8
前颅窝/脑膜瘤
• 占脑膜瘤的12%-22%,体积多较大,宽基底与脑膜相连 • CT:等密度,MRI:T1WI等,T2WI等,明显均匀强化,脑膜尾征 • 脑实质受压推移,可见脑脊液环征;骨质硬化增生
.
25
松果体区/松果体细胞瘤
• 来源于松果体实质细胞,WHO I级,生长缓慢,发生于成年人, 23-35岁多见,女性多见
• CT:圆形实性肿块,一般小于3cm,等或高密度,边缘钙化常见, 囊变、坏死少见,三脑室后壁受压呈”杯口状“
• MRI:T1稍低,T2稍高,DWI高,明显均匀强化
CT
T1
T2
.
中线结构病变影像诊断思路
刘宵雪 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
2018.7.17
.
1
脑中线结构病变影像诊断
脑中线结构解剖 前颅窝/大脑镰病变 鞍区/鞍上/三脑室病变
松果体区/胼胝体病变
脑干/后颅窝病变
.
2
脑中线结构病变影像诊断
脑中线结构解剖
.
3
中线结构解剖-定义和范围
中线结构的解剖包括 1. 胼胝体 2. 背侧丘脑 3. 下丘脑 4. 垂体 5. 第三脑室 6. 顶盖 7. 松果体 8. 中脑/脑桥/延髓 9. 大脑镰 10. 动、静脉
• 起源于视神经内神经纤维之间的胶质细胞,大部分属于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 • 儿童多发,75%发生于10岁以下,以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见 • 根据部位分为3型:球内型,眶内型和颅内型(下视丘胶质瘤) • 临床表现:单眼视力下降、头痛、呕吐等视神经受损及颅内压增高症状 • CT:等稍低密度,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楚 • MR:实性或囊实性,分叶状,边界清楚,囊变多见,T1等低,T2等高混杂信号,无
.
20
脑中线结构病变影像诊断
松果体区/胼胝体病变
.
21
松果体区/胼胝体病变
• 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 松果体细胞瘤 • 松果体母细胞瘤 • 畸胎瘤 • 松果体囊肿 • 胶质瘤
• 胼胝体发育不良 • 胼胝体脂肪瘤 • 轴索性损伤 • 一过性胼胝体压部病变 • 胶质瘤 • 淋巴瘤 • 生殖细胞瘤
.
22
.
4
中线动静脉解剖
中线区动脉: 大脑前动脉
中线区静脉: 1. 上矢状窦 2. 下矢状窦 3. 大脑大静脉 (Galen静脉) 4. 大脑内静脉 5. 直窦
.
5
前、中、后颅窝解剖-定义和范围
前颅窝的解剖: 主要由额骨眶板、筛骨筛板、蝶 骨小翼构成,其内有嗅神经通过
中颅窝的解剖: 主要由蝶骨体、蝶骨大翼、颞骨 岩部构成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3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 年龄:儿童、青少年多见,发病高峰在10-12岁
• 性别:1. 松果体区: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5-22:1
2. 鞍上: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1.3
• 部位及临床表现:
• 松果体区:80-90%,多无特异的临床症状
• 鞍上:15~40%,尿崩,视力下降
• 基底节和丘脑的脑室旁:5-10%,轻偏瘫
• 松果体和鞍上区同时受累:6~13%
• 脑脊液或血清学检查可出现甲胎蛋白(AFP)阳性和人绒毛膜促性腺
激素(HCG)增高
.
24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 CT:稍高密度的肿块或结节,边界清楚,较大者可继发出出血、 囊变、坏死;松果体钙化增大且被包埋于瘤体之中是其特征性表现
• MRI:T1等低,T2等高,DWI高信号,均匀性中度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