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舞春牛”文化生态的变迁——通道侗族自治县菁芜洲镇的田野调查
巫风武影南部侗族“抬官人”挖掘整理的田野调查报告
巫风武影南部侗族“抬官人”挖掘整理的田野调查报告一、本文概述本田野调查报告以南部侗族的“抬官人”传统民俗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系统地挖掘和整理了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历史渊源、仪式流程、社会功能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
报告旨在揭示“抬官人”作为南部侗族文化标识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冲击下,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如何保持其生命力,并在新的社会语境中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在概述部分,我们首先对“抬官人”活动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进行简要介绍,阐述其在南部侗族社区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报告概述了调查的主要方法,包括文献资料的收集、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以及调查地点和调查时间的选择依据。
我们还对调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进行了简要说明,以便读者对本次田野调查的整体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南部侗族“抬官人”概述南部侗族“抬官人”是一项源自中国南部侗族地区的独特民间文化活动,它深深植根于侗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中。
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社会仪式,“抬官人”既展示了侗族人民的勇敢和智慧,也体现了他们对社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深追求。
“抬官人”活动通常在重要的节日或庆典期间举行,如春节、丰收节等。
在这个活动中,村民们会选出一位身体强壮、品德高尚的男子,扮演“官人”的角色。
他被装扮成一位尊贵的官员,坐在特制的轿子中,由众人抬着游行于村寨之间。
而抬轿的人们,则需要通过力量与技巧的竞争,才能有机会参与这一神圣而庄重的活动。
“抬官人”活动的象征意义深远。
一方面,它代表了侗族社区对公正、廉洁、为民服务等价值观的崇尚和尊重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侗族人民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抬轿的过程中,村民们会唱起欢快的歌曲,跳起热烈的舞蹈,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抬官人”活动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不仅加强了村民之间的团结和凝聚力,也促进了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这一活动,年轻一代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而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侗族村落建筑的生态意蕴——基于贵州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的田野调查
生产 方 式 、 信仰 系统等 文化创 造 。基 于贵 州黎平 黄 岗村侗 寨的 田野调 查 , 通过 对 其村 落形 态 、 建 筑景观 、 精 神 空 间等方 面的考 查 , 探 究其独特 的生 态观 、 文化观 。
关键词 : 黄 岗侗 寨 ; 村 落建 筑 ; 生 态观 ; 文化观 中 图分 类 号 : T U 2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6 2 1 X( 2 0 1 4 ) 0 2— 0 1 4 0— 0 5
侗 族 村 落 建 筑 的 生态 意 蕴
— —
基 于贵 州黎 平 县 双 江 乡黄 岗村 的 田野调 查
程 安 霞
( 河南科 技 大学 , 河南 洛阳 4 7 1 0 2 3 )
摘
要: 侗 族村 落 建筑构 筑 的村 落形 态呈现 出来的 空间结 构 、 景 观布 局蕴 含 着 自己的组 织 类型 、
的主要建 筑类 型 。这些 建 筑 类 型 的分 布 呈现 出很 强 的圈次 感 , 序 列 感。 “ 人类 都具 有 向心感 , 人 群 存在 着 趋 同 的心 理
归属 , 由此形成 科 序 中心 和群 体 意 识 。没 有 中心 , 社会 内部 就 是 混乱 的 , 有 了 中心 才能 使 人 在 心 理 上建 立秩 序 的终 点 。 中心 是 人 类 创 造 的 , 是 人 类
( 一) 村 落 内部 布局
小 黄村 毗 邻 , 属 于 两 县 交 界 处 。东 、 南、 西 三 面 都
是 从江 县 的辖地 , 仅 北 面与 双 江 乡所 辖 的平 天 、 规
密、 四寨 、 岑 和 4个 村 相 连 。境 内地 势 南 高 北 低 , 从 东到 西排 列 着 南 北 走 向 的 4条 山脉 , 山脉 与 山 脉 之 间有 3条 小 溪 自南 向北 纵 贯 村 落 , 在 该 村 辖 黄 岗村 是 一个 侗 苗 杂居 的 村庄 , 侗族为主, 共 计3 0 0多户 , 苗族4 9户 , 全 村有 1 1个村 民小 组 , 侗 族 和苗族 分寨 而 居。 侗族聚 居 在 黄 岗 自然村 , ④ 有 1 0个 村 民小 组 , 苗族聚 居在岑秋寨 , 一 个 村 民小 组 。岑秋 位 于 黄 岗 自然 村 的西 南 , 步 行 前 往 大 约 需 要 1小 时。全 村 的海 拔 在 4 0 0米 到 1 0 0 0米 之 间。 以农 业 生产 为主 , 有耕地 面 积 1 6 0 7 . 0 6亩 , 其
通道侗族自治县生态文化旅游与旅游扶贫研究
通道侗族自治县生态文化旅游与旅游扶贫研究一、通道侗族自治县生态文化旅游的优势及特色通道侗族自治县地处湖南省偏远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
县境内有一江两河,河流纵横交错,郁郁葱葱的林木覆盖了大部分土地,景色宜人。
县内居住着侗族人民,他们以朴实善良著称,同时也保留了丰富的侗族文化和传统。
这些自然和人文资源为通道侗族自治县的生态文化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生态文化旅游方面,通道侗族自治县侧重于开发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可以开发一些生态赏花游、徒步穿越、山水画廊游、侗家风情游等线路。
这些线路结合了县内的自然资源和民俗风情,深受游客的喜爱。
县内还有一些富有侗族特色的民族文化表演和手工艺品制作,也能够吸引很多游客前来观赏和购买。
尽管通道侗族自治县在生态文化旅游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县内的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不便、住宿设施简陋等问题仍然影响着游客的体验。
县内旅游产品和项目相对单一,缺乏差异化和个性化。
在旅游开发中忽视了环保和文化保护,有些景区遭受了人为破坏,给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带来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三、旅游扶贫的现状和问题通道侗族自治县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地区,旅游业被看作是扶贫的有效途径。
目前的旅游扶贫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旅游业在扶贫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旅游收入对于农村贫困人口的减贫效果并不明显。
部分旅游项目的盈利并未惠及当地贫困人口,留下了一些分配不公的问题。
部分贫困地区在旅游开发中缺乏规划和策划,存在侵占农民土地、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
四、加强生态文化旅游与旅游扶贫的对策和建议为了加强通道侗族自治县的生态文化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我们可以做出以下的对策和建议。
应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交通、住宿、餐饮等设施,提高游客的体验感。
可以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推出更多元化的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应加强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保护好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
田野调查:民族民间舞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
田野调查:民族民间舞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作者:覃嫔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0期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提高我校舞蹈教学质量,关键是要加强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
以怀化学院《湘西特色舞蹈》实践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田野调查实践教学,从而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民间舞;实践教学;湘西舞蹈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145-02民族民间舞蹈从古至今流传上千年之久,它展示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精神需求,有着深远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在我国舞蹈教学和舞蹈艺术人才的课程体系中,民族民间舞始终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基础训练课,是培养舞蹈演员、舞蹈编导、舞蹈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者的必修课。
开设民族民间舞课程是为了使学生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知识、技术运用方法、基本能力等诸多方面得到培养、开发和训练,了解各种民族民间舞蹈所特有的节奏、动律和风格,提升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为学生在舞台艺术实践、教学、科研和舞蹈创作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教学实现对本土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激发起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热爱以及培养保护、传承本土民族民间舞蹈的意识,进而形成自己的育人特色。
一、民族民间舞教学现状及分析由于条件限制,长期以来民族民间舞课大都采用和延续传统舞蹈教学的方法——课堂口传身授法,对舞蹈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此,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学习被动,难以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民族民间舞课存在有一下几点不足:第一,在受教中,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仍然以单一动作元素的训练为基点,学生在不断重复深化动作,强化动作训练。
田野调查报告
田野调查报告田野调查报告1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民族志研究的最终成果是民族志式的书面描述。
田野工作有如智慧之旅,而写民族志就是它的终点。
调查者来到陌生的文化场景,花上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来了解它;为了明白当地人是如何界定他们的经验,他得聆听、观察、参与;然后他要处理收集到的资料,把资料翻译为描述性的报告,使得不熟悉该文化的人能够理解它。
这就是民族志。
它用其它文化能够理解的语言来呈现构成一种文化的诸概念。
像任何翻译一样,由于两种语言之间没有精确的对等概念,民族志传达的意义也不完整的。
因此局外人只凭一本民族志是无法像当地人一样地完全把握该文化的意义的。
但是优秀的民族志能在解释他人的文化知识方面走得更深入一些。
第一节调查报告的类型和特点民族志描述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技巧与勤奋,报告人的合作程度和沟通能力也有一定的决定作用。
但是再好的报告人、再投入的田野工作也不能代替详尽的分析与书写。
分析田野笔记不能等到田野工作结束后才开始。
每一次访问、每一段观察之后都有必要把所获知的东西尽量完整地记录下来。
这些原始资料可以用于构建提问、确定类别,改进我们在第四章中讨论过的各种定义。
在研究前期必须要做的一种分析是限定调查内容。
最好这样做:列出你在要调查的文化场景中能在的所有领域和题目;从中选择一到两个做详细调查。
民族志报告的写法多种多样。
有时要根据特定文化的特点来决定内容安排和重点,有时则可以由作者选择一种写法。
没有简单的公式可以套用。
我们认为,学习如何写民族志最好的方法是仔细参阅已发表出版的民族志。
各类调查报告不仅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调查报告的形式,根据社会调查的对象、范围、具体内容以及阅读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
其中按社会调查的内容划分,有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按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来划分,有应用性调查报告和学术性调查报告等等。
1、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综合性调查报告也叫概况调查报告。
清至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侗族妇女经济生活--天柱田野调查侧记
社交消费:侗族妇女注重社交活动,如参加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这些活动也是她们消费的 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妇女的消费方式和习 惯
自给自足:侗族 妇女通过自己生 产、加工和销售 产品来满足生活 需求
家庭消费:侗族 妇女在家庭中承 担着购买日用品、 食品等职责
侗族编织: 采用天然 材料,如 竹子、藤 条等,环 保耐用
侗族剪纸: 线条流畅, 图案简洁, 具有浓厚 的民俗气 息
侗族陶瓷: 造型古朴, 釉色丰富, 具有独特 的地方特 色
侗族木雕: 工艺精细, 造型生动, 具有较高 的艺术价 值
侗族妇女手工艺技术和传 承方式
手工艺技术:刺绣、 织锦、蜡染、剪纸 等
观
看
汇 报 人 :
交易地点:集市,庙会, 节日庆典
侗族妇女商贸活动的影响 和意义
促进了清水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提高了侗族妇女的社会地位
丰富了侗族文化的内涵
对现代商业文化的启示和借鉴
活的侗
第 六
消族 章
费妇
生女
侗族妇女的消费观念和特 点
勤俭节约:侗族妇女注重节俭,不浪费资源,注重实用价值。
家庭为重:侗族妇女的消费观念以家庭为重,注重家庭生活和家庭成员的需求。
传承方式:母亲传 授给女儿,家族内 部传承
手工艺品用途:自 用、出售、赠送
手工艺品特色:具 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和地域特色
侗族妇女家庭副业的发展 和影响
家庭副业的发展:侗族妇女在家庭中从事手工艺和副业,如刺绣、织布、制陶等,这些副业逐渐成为家庭收入的 重要来源。
家庭副业的影响:侗族妇女的家庭副业不仅提高了家庭收入,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传承了侗族的传 统文化和技艺。
通道侗族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
通道侗族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摘要]保护和传承通道侗族原生态文化,是促进侗族文化发展的前提,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更是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文化基础。
因而,我们要在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开发、利用民族特色资源,打造通道侗族原生态文化品牌,促进通道旅游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通道侗族原生态文化传承保护开发利用位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通道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通道县),侗族文化氛围浓厚,形式多样,保存相对完好。
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的进程中, 在传承保护基础上对侗族原生态文化进行开发利用, 是对其实施整体有效保护的最好方式。
一、通道侗族原生态文化发展概况通道县是全国最主要的侗族聚居地之一,其中侗族占总人口的78.3%。
这里侗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风古雅淳朴。
通道侗族的语言、服饰、歌舞、饮食等13个方面习俗,均保存完整,独具特色。
全县有侗族芦笙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项,有侗族大歌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项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14个点。
侗族芦笙文化艺术节、大戊梁歌会享誉湘桂黔三省(区)。
侗族特色美食如腌菜、七彩泡椒、侗家苦酒,侗锦文创产品,如服装、围巾、手提包等畅销国内外。
二、通道侗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和开发现状(一)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通道县境内集中分布在从县城双江镇独岩民族风情园始,至坪阳乡马田鼓楼止, 双陇公路(坪坦河, 即双江河)沿线的百里侗文化旅游长廊,侗文化旅游资源不仅种类丰富、品位高, 而且保存最为完整。
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二)旅游资源丰富完整国家4A级景区万佛山、中央红军通道转兵纪念馆、南国第一漂龙底河漂流、国家水利风景区九龙潭大峡谷, 以及恩戈亚热带沟谷雨林和天堂山亚热带原始森林,集侗族风情、丹霞风光、红色旅游、森林生态与自然山水交相辉映, 自然融合, 旅游资源丰富、完整。
(三)旅游开发有区域优势目前大湘西文化旅游经济协作区正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向周边地区辐射, 形成大湘西旅游承东(长株潭) 拓西(鄂渝黔)衔南(桂林)接北(大三峡)的格局。
通道侗族自治县生态文化旅游与旅游扶贫研究
通道侗族自治县生态文化旅游与旅游扶贫研究通道侗族自治县是一个拥有丰富生态资源和独特侗族文化的地方。
近年来,该县积极推进生态文化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加快了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了文化和生态价值,也带动了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
本文将重点分析通道侗族自治县生态文化旅游与旅游扶贫研究。
一、生态文化旅游通道侗族自治县地处黔东南山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侗族文化。
该县有瑶山、双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里岩风景区、赤水河漂流等一系列著名的生态景点。
其中,九里岩风景区以奇峰、怪石的自然景观和侗族文化的人文景观相结合,是一个典型的生态文化旅游景区。
通道县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注重发掘和保护自然资源和侗族文化。
以生态旅游为主线,探究侗族文化为重点,同时结合体验旅游、休闲度假、观光游览等多种旅游方式,提供全方位服务。
在景区运营方面,该县采取了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二、旅游扶贫通道县是黔东南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实现脱贫致富是该县的重要任务。
旅游业发展成为通道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手段。
该县在旅游扶贫方面采用了多种措施:1. 拓展龙头企业。
通道县引进大型旅游企业,如华润置地投资开发红谷滩文化旅游项目,为通道县旅游业注入新的动力。
2. 培育民宿业。
民宿业可以利用通道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异域风情,提供丰富的游客体验。
该县通过支持民宿业发展,引导农民将闲置房屋改造为民宿,提供住宿服务,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3. 发展乡村旅游。
将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民俗等方面相结合,推广乡村旅游,为当地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4. 打造特色产品。
为了拓宽收入渠道,通道县注重发掘当地旅游资源,推出一系列特色旅游产品,如农家乐、野生蜂蜜、特色手工艺品等,加强营销,提高收益。
结语通道县生态文化旅游与旅游扶贫研究,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课题。
该县在生态文化旅游开发中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注重发掘侗族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提高当地经济效益。
通道侗族自治县生态文化旅游与旅游扶贫研究
通道侗族自治县生态文化旅游与旅游扶贫研究【摘要】通道侗族自治县是一个拥有丰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地方,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通过研究通道侗族自治县的生态环境特点和文化遗产,探讨了生态文化旅游在该县的发展现状以及旅游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
分析了生态文化旅游和旅游扶贫政策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的融合发展,探讨了其有效性和发展前景。
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文化旅游与旅游扶贫的结合可以有效推动通道侗族自治县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
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关注这一领域,探索更多创新的模式和政策,为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通道侗族自治县、生态文化旅游、旅游扶贫、研究、生态环境、文化遗产、政策实施、融合发展、有效性、发展前景、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和旅游扶贫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通道侗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侗族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该县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一定的压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也面临着挑战。
通过对通道侗族自治县生态文化旅游与旅游扶贫政策的研究,可以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传承文化遗产提供重要参考。
在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讨如何将生态文化旅游与旅游扶贫有机结合,成为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将从通道侗族自治县的生态环境特点和文化遗产入手,分析生态文化旅游和旅游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探讨两者的融合发展模式,旨在为提升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传承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通道侗族自治县生态文化旅游与旅游扶贫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通过研究,我们旨在找出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通道侗族自治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临崖鼓楼,侗音盘梁——湘西南通道侗族传统乐舞田野文化志
的山林地带通过建筑智慧空出一块大面积的公共
侗寨,芋头古侗寨形成于明朝初年,因地处于山形
空间,足以可见侗族先人对于土地利用的把控能
似芋头的“芋头界”而得此名。芋头寨侗族古建筑
力,而侗寨公共空间的持续不断的生命活力则通
群作为国家级保护单位,因现存有大量清代中期
过定期举办的民俗活动来实现。寨内民居都以木
且种类最多的侗族古建筑,原生态的人文景观得
歌坐夜”,侗族小伙们在侗族姑娘木楼下竖梯爬
的萨玛坛一样都是侗族人“萨岁崇拜”的具体表
上侗族女孩的窗口对唱情歌,以歌择偶。由此可
现。1934 年 11 月,中央红军长征途径此地,在通
见,音乐舞蹈的艺术形态往往与当地民间礼俗相
道转兵会议上“最高三人团”第一次接受了毛泽东
依相生。
正确的军事主张,
“ 通道转兵”的决定就此挽救了
2021 年 第 5 期
·本期特稿·
侗族传统的内核包裹上崭新的外衣。把侗族音乐
叠;平看那桥檐龙凤、欲飞冲天;垂首是青苔石板、
传承置于商业文化空间,在如今主流文化和新兴
潺潺小溪。许是还没到旅游旺季,寨内还稍显静
文化的冲击下,日渐狭隘的受众面以及观众审美
默。寨内艺术团的杨都注定了侗族音乐为了谋求生存去
不规则的图形,形状各异,箱体形状全凭个人需求
和制作手艺人的喜好。拨片也大多为牛角拨片,
也可以用竹片代替。而牛腿琴的尺寸却大致是固
定的,长为四十到五十公分之间,宽十二公分,厚
度在四公分左右。侗族人唤牛腿琴为“锅给”,作
图2
六管芦笙形制绘图
根据剧团芦笙手艺人杨春格和剧团艺术成员
为侗族弓拉弦鸣乐器,
因琴身形似牛大腿而得名牛
此外,在剧团的一角最常见的乐器莫过于侗
侗族“舞春牛”文化生态的变迁
侗族“舞春牛”文化生态的变迁/h1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试题整册教案教育资讯计划总结英语角幼儿教育文书写作海量教案免费论文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中国史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侗族“舞春牛”文化生态的变迁摘要:运用田野调查法对侗族“舞春牛”文化生态的环境、变迁历程及体育价值等展开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侗族“舞春牛”是侗族立春时节的民俗活动,是侗族宗教思想、生活方式、农耕文化和民族特性的历史沉淀,是一种亚体育文化形态的活动形式。
侗族“舞春牛”的文化生态变迁,是侗族地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历史缩影。
侗族“舞春牛”具有健身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其发展与国家的民族政策、文化政策、体育政策等息息相关。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人类学;舞春牛;侗族;文化生态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总人口296万,主要分布在湘、黔、桂、鄂4省(区)毗邻地区,其中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是侗族人口数量最多的侗族自治县。
菁芜洲镇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中部,境内群山起伏,溪河环绕。
菁芜洲镇除了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境内原生态文化宝库中有神秘的“祭萨”文化、纯美的“芦笙”文化、地道的“为也”文化、精绝的建筑文化、原始的稻作文化和“百里侗文化长廊”,被誉为“侗族文化圣地”25-32。
本研究从体育人类学视角出发,将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菁芜洲镇确定为田野调查核心区域,课题组在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先后两次历时近半个月的时间,对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菁芜洲镇不同村落的侗族“舞春牛”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田野调查。
侗族舞春牛文化生态的变迁
侗族舞春牛文化生态的变迁侗族舞春牛是侗族传统的舞蹈形式,被誉为“侗山芳华,舞蹈之冠”。
它起源于侗族的农耕文化,是侗族人民祈求丰收、祈福祈禧的一种方式。
侗族舞春牛凝聚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承载了世代相传的农耕技艺和文化记忆。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现代化的冲击,侗族舞春牛与其所处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侗族舞春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侗族的神话故事和传说。
相传,远古时期,侗族的祖先大禹带领人民祭祀神明,舞蹈起舞,以祈求丰收和风调雨顺。
跳舞时,人们喜欢穿上牛皮装束,模仿牛的动作,以此表达对牛神的崇拜和敬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舞蹈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即侗族舞春牛。
侗族舞春牛在侗族社会中承载着丰富的意义。
首先,它是一种宗教仪式。
侗族人民认为舞春牛可以祈祷丰收和福祉,保护农田免受自然灾害的侵害,同时也是对农业神灵的崇拜和敬仰。
其次,它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侗族舞春牛的技艺和舞蹈动作独特,代代相传,成为侗族文化的一部分,传承着世代相传的农耕智慧和技术。
最后,它也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形式。
在侗族传统社会中,舞春牛常常是举办婚礼、葬礼等重大庆典活动的必备节目,人们通过舞蹈和欢庆来增进友谊和亲和力。
然而,在现代化的浪潮下,侗族舞春牛所面临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首先,农耕文化的衰落导致了侗族舞春牛的衰退。
随着农田的减少和农民劳动力的减少,侗族人民对农耕文化的依赖逐渐减少,相应地对舞春牛这一丰收祈福的方式也失去了关注和重视。
其次,城市化的推进导致了侗族舞春牛的疏远。
侗族舞春牛在农村地区得到的关注度要远远大于城市地区,城市化的推进使得侗族舞春牛在城市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定的困境。
最后,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对侗族舞春牛的吸引力产生了冲击。
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多地追求新潮的视听娱乐方式,对于传统的舞蹈形式的兴趣逐渐降低,这也使得侗族舞春牛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困难。
面对侗族舞春牛文化生态的变迁,侗族社会也在积极寻求新的保护和传承方式。
侗族舞春牛文化生态的变迁
前言侗族舞春牛文化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瑰宝,它不仅是侗族群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代表。
本文将从侗族舞春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生态背景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一文化的变迁。
舞春牛的演变与传承舞春牛起源与历史侗族舞春牛是舞蹈形式中的一种,它源于侗族神话传说中的灵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古代,侗族舞春牛常常伴随着祭祀活动出现,人们拿着竹简、酒杯、割猪刀等道具,舞蹈演绎着神话故事,祈求丰收和平安。
直到20世纪初期,侗族舞春牛才逐渐转变为娱乐性质的文艺活动。
舞春牛的传承侗族舞春牛的传承主要是口传和身教相结合。
侗族老师傅会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时,亲自教授年轻人舞春牛的技巧及演唱歌曲,传下来的不仅是舞蹈表演技巧,更是文化和信仰的传承。
生态背景下的变迁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舞春牛文化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侗族的居住地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山区,常年的雨水和绿草让侗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然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许多侗族人也离开山区到城市里寻找工作,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舞春牛文化随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迁。
旅游业的兴起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旅游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纷纷涌向山区,想要一探侗族舞春牛的神秘面纱。
为了博大家一笑,侗族人们创造性地变化着舞春牛的形式和内容,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化价值的评估和传承在舞春牛文化的变迁中,文化价值的评估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政府对侗族舞春牛这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重视,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同时,侗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也在发展中,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了解侗族文化。
在文化价值的评估和传承中,年轻一代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必须不断发掘、评估、传承和创新文化。
结论舞春牛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独特的民间文化。
面对现代化的挑战,舞春牛文化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依旧保持着健康有序的状态。
湖南省通道县侗族聚居村寨环境生态系统调查
湖南省通道县侗族聚居村寨环境生态系统调查吴子斌;龙丁秀;陆志旺;吴仕华;杨雅馨;杨丹;杨昌岩【期刊名称】《绿色科技》【年(卷),期】2016(000)006【摘要】指出了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他们聚居的村寨风光秀丽,寨前是田园阡陌,寨后是翠绿山林,村寨左右还有竹或古老的风景林,溪流绕寨而行或从村寨中穿过,寨中有鱼塘.他们利用宗教信仰、侗款、山标、树标等多种传统形式,保护了自己聚居村寨周围自然环境,这种传统文化代代流传至今,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及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创造了优良条件.通过近年来深入通道县侗族的聚居村寨,对聚居环境的生态系统、植被类型、植物资源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侗族聚居的村寨周围区域内存在2个一级生态系统,即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6个亚系统,13个子系统,7个植被类型,62个植物群系,树种资源35科、62属、102种.【总页数】5页(P70-73,75)【作者】吴子斌;龙丁秀;陆志旺;吴仕华;杨雅馨;杨丹;杨昌岩【作者单位】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林业局,湖南通道418500;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林业局,湖南通道418500;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林业局,湖南通道418500;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林业局,湖南通道418500;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林业局,湖南通道418500;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林业局,湖南通道418500;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林业局,湖南通道418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相关文献】1.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实证分析——以湖南省通道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为例 [J], 关江华;马才学2.基于扎根理论的少数民族村寨文化认同与旅游扶贫发展路径初探r——以湖南省通道县侗族村寨为例 [J], 张曼3.湖南省通道县侗族村寨传统绿化植物的调查 [J], 杨昌知;陆明鑫;吴子斌;吴合意;陆松全;杨丹;杨娜;杨昌岩4.湖南省通道县孟冲侗族村寨赤皮青冈神树调查 [J], 陆松全;吴和意;陆安信;杨利勋;朱大兴;李建华;杨昌岩5.山居糯食环境下的人口生态与习惯法规则研究——以贵州、广西侗族及瑶族村寨控制生育为例 [J], 徐晓光; 徐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通道侗族琵琶歌音乐文化探析——湖南省通道县平坦乡坪日村田野调查
·164·
万方数据
侗胞爱口昌善邑琶歌
危静《通道侗族琵琶歌音乐文化探析》
拿兽挚昏
t1P■p‘,…I-
(歌词大意:开口唱歌声不好,唱不好歌靠那脸皮厚。白蚁爱花,布爱粗腰身,画眉爱那口哨,咱爱到这里来。) 通道琵琶歌音域不宽,多在一个八度以内,在旋律进行上,以二度、三度进行为主,跳进较少,旋律流畅婉转。第14 小节、第28小节强调主音商音,第7小节、第21小节强调角音,并都以上二度的进行平稳地过渡到骨干音。在演唱中,用 波音、倚音等装饰音来增加演唱的艺术效果。 2、通道琵琶歌的歌词特征 通道琵琶歌歌词非常讲究,特别注重歌词语言的音乐性,具体而言,体现在规整的节律、多样的修饰和丰富的韵律三个 方面。 (1)规整的节律 按句式分,通道琵琶歌的歌词主要有单数音节句和双数音节句,且以单数音节句居多。单数音节句以五言、七言最为常 见,有时也有九言句,双数音节句以六言句最为常见。具体使用时,单音节句与双音节句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交叉使用。 既可以有五言+五言、五言+七言、七言+七言的单音节句,也能看到六言+六言的双音节句,甚至还能有六言+五言的交互使 用。这些富有变化的组合,使歌词吟诵起来极富节奏感,加之配以丰富多样的声调,勿须吟唱,仅仅念白就十分动听。如歌 曲《侗乡过节气》中唱到:“讲侗族祖先,就爱过节气。一年四季月月吃,真的很和气。”上例两句歌词,第一句采用五言+ 五言的单音节句构成对称的上下两句,第二句采用七言+五言的的单音节句构成不对称的上下两句,活泼多变的形式,读起 来朗朗上口,别有一番风味。 (2)多样的修饰 为了增加歌词的艺术性,琵琶歌常用重叠、排比、对句、比拟等修辞手法修饰歌词语言,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如《侗 胞爱唱琵琶歌》里这样唱到:虎爱深山龙爱海,鱼虾爱那水塘,侗人喜爱琵琶歌。 这里采用常见的事物来作比拟或比喻,增加了生活气息,其歌词内容更为丰富,更具有感染力,更加形象生动。 (3)丰富的韵律 侗族琵琶歌特别讲究韵律,必须一韵到底,常见的押韵形式有内韵、腰韵、尾韵三种。“1琵琶歌有“不压三韵不成歌” 之说,即在一首歌中,三韵互相连接、韵韵相扣,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多为前一词组的末字与后一词组的首字相押。恰当 地运用内韵,能增加歌词的节奏感,唱起来更加娓娓动听:腰韵指的是上下句之间的押韵,多为上句的末字与下句的首字相 押,合理地运用腰韵,能使句子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凑;尾韵是指在一个唱段内各句最后一字相押的韵,尾韵的运用使歌曲一 气呵成,增强了音乐的整体性。 3、通道琵琶歌的伴奏特征 侗琵琶在伴奏形式上比较讲究并有一定的模式,琴声与歌声的融合统一,构成了琵琶歌协和的音响织体。 琵琶歌由前奏、正歌和尾声三部分组成,前奏与尾声部分歌者只弹不唱,正歌部分弹唱结合。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需 要换气或停顿的部分,琵琶往往以连贯的间奏来衔接,整首歌曲琵琶声贯穿始终,一气呵成,如潺潺流水川流不息。 琵琶的伴奏音型,节奏比较规整,以两个八分音符或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为主,旋律朗朗上口,不像正歌部分经常以长 音的形式来强调主音或是旋律骨干音。为增加演奏的艺术效果和凸显地方语言特色,有时会运用倚音、波音等装饰音来丰富 侗琵琶的演奏技法。 琵琶歌的正歌部分采用弹唱结合的方式,演唱时值较短的音符(一般指时值不超过四分音符),弹奏的旋律与演唱的旋 律相同。演唱时值较长的音符(一般指时值超过四分音符),琵琶通常将长音与长音之前的装饰性音符构成双音组,采用规 整的节奏型不断地重复两音,以强调骨干音的方式造成调式稳定感,并给旋律的发展带来了动力,体现人声与琴声的和谐交 融。
关于“刻道”田野调查的思考
关于“刻道”田野调查的思考[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主要表现在: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后继乏人;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渐渐消亡;一些传统工艺生产处境艰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不像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有所凭依,而是像风一样,飘忽不定,某些领域或项目又往往因传承人的死亡而自生自灭,贵州苗族“刻道”的现状正准确地印证了这一点。
[关键词] 苗族刻道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8.047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主要表现在: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渐渐消亡;一些传统工艺生产规模缩小,市场萎缩,处境艰难;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变化,一些民间艺术不再被人欣赏,有的传统习俗在慢慢消失;青年一代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逐渐失去兴趣,不愿学习继承;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门庭冷落,而这些民间艺人大多年岁已高,如不及时传承,则会使这些“绝技”随着他们的去世而失传甚至灭绝。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不像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有所凭依,而是像风一样,飘忽不定,某些领域或项目又往往因传承人的死亡而自生自灭,贵州苗族“刻道”的现状正准确地印证了这一点。
苗族“刻道”的历史背景所谓“刻道”,据清朝乾隆年间《镇远府志》记载,“苗族俗无文字,交质用竹木刻数寸,名为‘刻木’。
婚嫁则姑之女定为舅媳。
倘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来”。
《贵州志略》亦有苗族“刻木示信,犹存古风”的记载。
而“刻道”酒歌则产生于苗族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虽然有关于民族迁徙、图腾崇拜等方面的内容,但与那些反映创世、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等的古歌古词神话不同,它所反映的主要是舅权制下的婚姻状况,它用酒歌这种形式记载苗族婚姻的起源、演绎。
通道侗族自治县生态文化旅游与旅游扶贫研究
通道侗族自治县生态文化旅游与旅游扶贫研究一、通道县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通道县地处苗岭山脉腹地,地形多变,山地、丘陵、河谷交错交织,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县境内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瀑布、溶洞、溪流等丰富的自然风光资源,素有“小黄山”之称。
通道县还是侗族的聚居地,拥有悠久的侗族历史文化,并保留着丰富的侗族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
在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方面,通道县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就。
县内景区、村落和文化活动等方面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挖掘和利用,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1. 自然景观通道县以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而闻名,喀斯特地貌、深邃的山谷、清澈的溪流和壮丽的瀑布构成了县内独特的自然风光。
如位于南部的明溪景区、位于西北部的猫儿石景区等,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这些景点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户外运动爱好者,也为登山、摄影等活动提供了绝佳的场所。
2. 人文景观通道县作为侗族自治县,保留了丰富的侗族传统文化和民俗习俗。
在通道县,游客可以欣赏到精美的侗族建筑,品尝地道的侗族美食,欣赏侗族歌舞等,深入了解侗族文化的魅力。
二、通道县的旅游扶贫实践旅游扶贫是一种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方式。
通道县作为典型的贫困地区,也在积极实践旅游扶贫的道路上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1. 将生态文化旅游与扶贫结合通道县在开展生态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当地贫困户的利益,并将其纳入旅游产业的发展中。
在景区开发和旅游服务过程中,通道县注重从当地居民中招聘员工,鼓励他们参与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实现了旅游收入的下沉和扶贫效果的最大化。
2. 引导游客消费通道县利用当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一系列旅游产品和体验项目,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通道县还通过宣传推广、旅游活动等方式,引导游客多在当地消费,进一步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和农产品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道县在旅游扶贫工作中,不仅注重发展旅游产品,还大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区域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通道侗族自治县生态文化旅游与旅游扶贫研究
通道侗族自治县生态文化旅游与旅游扶贫研究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地处湘黔高原腹地,属于长江流域和东南丘陵区交汇带。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是中国著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
通道县是侗族聚居地,侗族文化源远流长,保存完好,成为了侗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地之一。
在近年来,通道县抓住机遇,积极开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以旅游扶贫为引领,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了旅游业与扶贫事业的双赢局面。
通道侗族自治县地处丘陵地带,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
县内山峦叠嶂,湍急河流,森林密布,物种丰富,是一片不可多得的生态风景区。
在这片自然环境的洗礼下,通道县发展了多种类型的生态旅游项目,如登山探险、溯溪垂钓、观鸟赏花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大自然的魅力。
通道县的侗族文化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特有的建筑、服饰、歌舞等文化元素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通道县,游客可以参观侗族村落,了解侗族传统生活方式,品尝侗族美食,欣赏侗族传统舞蹈等,深入了解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道县依托自然环境与丰富的文化底蕴,积极开展旅游扶贫工作。
一方面,县政府通过投入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并组织培训侗族村民,提升其接待和服务水平,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
县内推动农家乐、民宿等特色旅游项目的发展,鼓励农民将其闲置的建筑改造成旅游接待设施,增加农民收入。
在旅游扶贫工作的推动下,通道县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当地农民通过种植、养殖、服务业等多种方式参与到旅游产业中,不仅成功脱贫致富,还提升了自身的文化自信和生活质量。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为通道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除了经济上的收益,旅游业还对于文化传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侗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通过旅游的传播与展示,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关注到侗族文化,这对于侗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业的发展也催生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如手工艺品制作、传统美食制作等,为侗族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论侗族祖先崇拜——以湖南侗族田野调查为例
论侗族祖先崇拜——以湖南侗族田野调查为例
佘小云
【期刊名称】《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09)004
【摘要】按照崇拜对象的不同,侗族祖先崇拜可分为远祖崇拜、宗祖崇拜和家祖崇拜,主要的祭祀活动有祭"萨"、各姓氏祭祖节、清明祭祖、鬼节祭祖、日常祭祖.侗族祖先崇拜兼具功利性和娱乐性、地域性和整一性、松散性和严密性.
【总页数】4页(P127-130)
【作者】佘小云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3\"272\"
【相关文献】
1.侗族传统糯稻种植生计的生态价值——以贵州黎平县黄岗侗族田野调查为例 [J], 崔海洋
2.湖南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为例 [J], 陈晓红;于文龙
3.浅析侗族鼓楼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发展r——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为例[J], 宁洁
4.侗族民歌的社会功能及传承发展研究r——以湖南绥宁侗族嫁歌为例 [J], 关婷婷
5.侗族传统纹饰及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田野调查为例 [J], 王光跃;强田;褚兴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 l n e’o n ain l ste hso cle i me o o ild v lp n n i d a c me to e teDa c’ fDo g n to ai i h itr a pt y t i o fs ca e eo me ta d t mea v n e n ft h
—பைடு நூலகம்—
Fi l e tg to f i wu h wn i ng a o g Na o lt e di nv si a i n o ng z ouTo nTo d oD n t naiy J i
Ⅵ N Yi ( c o l f h sc l u a i n Js o i e st Js o 1 0 0 C i a S h o P y ia c t , i u Un v ri o Ed o h y, ih u 4 6 0 , h n )
第l 第l 7卷 2期
21 年 1 月 00 2
体
育
学
刊
V 1 1 . 2 o . 7 No 1
De c . 2 0 10
J u n l f P y i a d c to o r a o h s c 1 E u a i n
侗 族 “舞 春 牛 " 文 化 生 态 的 变 迁
通 道 侗 族 自治 县 菁芜 洲 镇 的 田野 调 查
万 义
( 吉首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湖 南 吉首 摘 4 60 ) 1 00
要 :运用田野调 查法对侗族 “ 舞春牛”文化 生态的环境 、变迁历程及体育价值 等展 开研
究。研究结果表明 ,侗 族 “ 舞春牛”是侗 族立春 时节的民俗活动 ,是侗族宗教 思想、生活方式 、
Do g n in l e in S r g CateDa c ” o n ain ly i p o ie t tesv le d ct n l n a o ai r go ;“ p n t n e fDo g n t ai s rvd d wi f n s au ,e u ai a t y t i l o t hi o
v l e o il au n u t r l au , n t d v lp n s c o e y r l td t a in lp l is c l r l o ii s a u ,s ca l e a d c l a l e a d i e eo me i l s l e ae n o a o i e , u t a l e v u v s t o t c u p c a d s o sp l iso esae n r o i e f h tt . p t c t Ke r s ta i o a ai n l p rs s o ta t r p l g y wo d : r dt n l t a o : p r n h o o o y: S rn t eDa c ; Do gn in l y; c l r n i n o s t p i gCa l n e n a o ai t t u t ea d u
ta soma o n p rsv leo S rn t eDa c ’o n ain l , n e ee ef l wig f dn s rn fr t n a d s ot au f“ pig Cat n e’ fDo gn t ai a drv ldt ol n n ig : i l o t y h o i
srn et a, eh so c l rcptt no eiiu d oo y l es l,amigc l r n ain l h r cei— p g fsi lt itr a e ii i f l o sie lg , i t e fr n ut ea dn o a aa tr i v h i p ao r g f y u t c s
词: 民族传统体育;体 育人类 学;舞春 牛 ;侗族 ;文化生 态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162 1)209 .4 0 67 1(0 01.0 20
中图分类号 :G 00 8 .5
Cu t a n c l g c l r n f r a i n o ‘ prn tl nc ’ o n to a iy lur l d e o o i a a s o m to f‘ a t S i g Ca teDa e’ fDo g na i n l t
‘ p n a l D n e o n ai a t l c s m cvt o d ce ypo l o n ainlya te ‘ r gC te a c” f Si Do gnt n l i af k ut at i cn u t b e pe f o i s o o y iy d Do gn o ai t t th
Ab t a t y me n ff l n e t ai n t e a t o t d e h u t r la d e o o ia n io me t,c u s f sr c :B a so e d i v si t , h u h r s id t e c l a n c l g c le v r n n s o r e o i g o u u
t so n a i n l y a f r o b s o sc l r l c i i ; ec l r l n c l g c l r n f r ai n o ‘ p n i f c Do g n t a i , o m fs p r u t a t t t u t a d e oo i a a so o t u t u a vy h u a t m t f‘ r g o Si
农耕文化和 民族特性的历史沉淀,是一种亚体育文化形 态的活动形式 。侗族 “ 舞春牛”的文化 生
态变迁 ,是侗族地 区社会发展和 时代进步的历史缩影 。侗族 “ 舞春牛”具有健身价值 、教 育价值 、
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其发展 与国家的 民族政 策、文化政策 、体育政策等息息相 关。
关
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