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探析

合集下载

现代性:我国政治文化转型研究回顾与展望

现代性:我国政治文化转型研究回顾与展望
【 者简介 】 作 李瑞君 (9 7 ) 女 , 东汶上人 , 1 6一 , 山 石河子大 学政法 学院副教授 , 中央 民族 大学管理 学院 民族政 治 学专业在 读博士 。 究方 向 研
李瑞 君 ,代 晓 光
( 河子 大 学 政法 学院 , 疆 石河子 8 2 0 ) 石 新 3 0 3
【 摘 要 】政 治文化转型作 为我 国社会转型 的重要 内容 , 是走 向现代化 的客观需要 。其转型的过程 是批判我 国传统 政治 文化与吸 收西
方 先 进 政 治 文 化 不 断整 合 的 过 程 。 对 于 政 治 文 化 转 型 的 内涵 、 据 、 理 目标 与 策 略 的 关 注 是 研 究 重 点 。
【 关键词 1现代 性 ;现代化 ;政 治文化转 型
【 中图分 类号 】 DO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12 2 1 )2 0 1 — 4 0 8 4 4 (0 2 0 - 0 4 0

政 治文 化转 型的主 要 理据
归政治 的过程 ,在 内在构成上 经历了从革命政 治到发
先进 与否 , 不仅关系政治发展 . 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 更
的进 步 。 而要 保 持 政 治 文 化 的先 进 性 , 须 与 时 俱 进 。 必 实 现 政 治 文 化 的 现 代 转 型 。政 治 现 代 性 既 不 是 西 方 发 达 国 家 所 特 有 的现 象 .也 不 是 发 展 中 国 家 所 特 有 的现 象 , 是 一 个 世 界 性 、 球 性 的 政 治 现 象 , 此 发 展 过 而 全 在
心 问 题 越 来 越 聚 集 到 政 治 问题 ,国 家 之 间 的竞 争 日益 表 现 为 政 治 的竞 争 ,以 政 治 为 基 础 的 制 度 创 新 与 机 制

中国社会转型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分析

中国社会转型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分析
二 、 会 转 型 与 政 治 文 化 的关 系 社
1社 会 转 型 决 定 政 治 文 化 转 型 .
第 一 , 治 文 化 的转 型 体 现 了社 会 成 员 的 创 造 性 . 生 政 新 定 . 现 社 会 成 员 的 思 想 解 放 , 而 为 政 治 体 系 革 新 、 会 实 进 社
第 一 . 会 转 型 带 动 政 治 文 化 转 型 。经 济基 础 决 定 上 层 本 变 迁 。新 的 政 治 文 化 会 从 根 本 上 消 解 旧 制 度 基 础 , 社 会 社 为 建 筑 , 定 的 社 会 经 济形 态 决 定 相 应 的 政 治 文 化 。社 会 经 济 的 运 行 提 供 一 种 全 新 的 思 想 指 导 。新 的 政 治 文 化 通 过 其 社 特 的 发 展 、 会 生 产 力 水 平 的 高 低 . 响 和 决 定 着 社 会 意 识 的 会 化 过 程 渗 透 到人 们 的生 活 中 .影 响 和 制 约 着 人 们 的政 治 社 影 发展 , 响着政 治系统 的建设和人 们对政 治系统 的态度 、 影 情 行 为 , 而 为 新 的政 治 制 度 的建 立 、 善 奠 定 基 础 。 从 完 感 等 。因此 。 会 转 型 带 动 政 治 文 化 转 型 并 决 定 着 政 治 文 化 社
2政 治 文化 转 型 推 动社 会 转 型 .
政 治 文 化 转 型 是 整 个 社 会 转 型 的 有 机 组 成 部 分 .一 方
践 中 所 形 成 的 关 于 国 家 政 治 生 活 的政 治 心 理 倾 向 和 政 治 价 面 社 会 转 型 导 致 政 治 文 化 的 全 面转 型 : 一 方 面 . 治 文 化 另 政 值 取 向的 总 和 。政 治 文 化 作 为 一 种 特 殊 的 观 念 形 态 , 具 有 转 型 又 反 作 用 于 社 会 . 社 会 全 面 转 型 起 推 动 作 用 。 既 对 政 治 的 特 征 ,表 现 为 强 烈 的 阶 级 性 、 国家 性 和 国 际 性 等 特 时代 性 、 民族 性 和 继 承 性 等 特 点 。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摘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但受其自身延续性的影响,对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促进传统政治文化的良性发展,本文从介绍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转型的途径三个方面入手,争取为促进其自身的繁荣与发展提供合理性的建议。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存在问题;转型途径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概述(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涵其实在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界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观点。

以时间来界定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主要分为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是“过去时”。

刘泽华、葛荃等人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传统的政治系统相对,即中国古代君主政治赖以生成、运转的文化条件和背景。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已经消失,必须通过史料分析来展现历史人的政治心理、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观,而现代政治文化研究的主体是现实的人”。

他们强调“在研究传统政治文化问题是不能简单引用现代政治文化的研究方法,必须根据对象特点进行改造和创新,才能对该问题有清晰的认识”。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现在时”。

朱日耀认为:“政治文化应该含有与政治相关的各个层次的文化,其中主要是支配和规范人的政治行为的政治思想,代表社会政治运行过程中起着潜在作用的社会政治心理”。

总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指中国所特有的、在过去产生、经过了历史的社会化过程至今仍在政治生活中活着的东西,是相对稳定地积淀在中国民众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是中国政治系统和政治运用层面的依托[1]。

由于中国所特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环境和地理条件等因素,使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表现出了所独有的特征。

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1、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中国古代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所决定,宗教神权始终不发达,在古代文明的初期,没有经历过神权国家阶段,进入中世纪以后,也没有出现像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基督教神权统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以神权为本的文化很不发达。

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行政文化的创新

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行政文化的创新

从 定 的政 治 、 济 、 化 环 境 为背 景 , 行 政 活 动 中 革 的机 制 , 而丧 失变 革 的动力 。 经 文 在 3 独 裁性 。古代“ . 天人 合一 ” 理论 与“ 崇圣 ” 观念
形成 的人们 关 于行 政 活 动 的价 值 观 念 , 以及 由此 所
影 响或决 定 的行政组 织 及其成 员普 遍具 有和遵 循 的 对 社会 的影 响 , 导致 了君 主 专制 理 论 和 大 一统 理 论
摘 要: 行政 文 化 是 行政 管 理 的软 环境 , 行 政 管 理 体 制 的 思 想 文 化 根 基 , 有 鲜 明 的 民族 性 和 历 史 继 承 性 。 行 是 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政文化与其他文化观念相互联 系, 而且 在 一 定 条 件 下 可 以 相 互 转 化 。 当前 我 国 社 会 正 处 在 转 型 时期 , 对 新 旧 行 政 面
收 稿 日期 : 0 6 3— 6 修 回 日期 : 0 6 5 8 2 0 —0 2 ; 2 0 —0 —2 作 者 简 介 :谢 君 瑶 ( 9 4 ) 女 , 南鹿 邑人 , 州 大 学公 共 管理 学 院硕 士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为 行 政 改 革 与 发展 。 18 一 , 河 郑 研
中圈分类号 :6O D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 7 —9 7 ( 0 6 0 —0 4 0 6 1 4 6 2 0 ) 4 0 7— 3
行政 文化是 在行 政 活动 中表现 出来 的一种 特殊 的传 统 行政 文化来 说 , 方 面使 传 统 得 到 最大 程 度 一 的社 会文化 形 式 , 行政 管理 的核 心 。具 体是 指 以 的保 留 , 是 但另 一方 面 却使 传 统 行 政 文 化 缺 少文 化 变

转型时期我国政治现代化现状

转型时期我国政治现代化现状

转型时期我国政治现代化现状分析张艳艳(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吉林长春)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尤其在经济上的发展。

然而,现代化不只是经济发展,也是政治发展,同时又是文化发展和精神发展。

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扬弃,同时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观。

面对西方社会经济现代化同政治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现实,我们不禁要问,在我国是否同步呢?本文对当前我国的政治现代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阐释了经济发展的同时,政治现代化稳步的发展是符合我国当前国情。

关键词:政治现代化稳步发展政治现代化发展转型时期的今天我们更多能够看到的是市场化改革带给中国老百姓的物质充盈的市场,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人员流动的自由,更多的是物质层面上的。

但我们发现仅仅物质生活的提高并不能让民众感到满足感,还需要个体在政治层面上感到满足。

例如,大家现在更加在意生活环境中稳定的治安和秩序,社会的道德风气;国家的执政能力等等,这些归纳为一个词组便是“政治现代化”。

本文立足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背景,对当前我国政治现代化进行了分析。

一、我国转型时期政治现代化现状1.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含义政治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随着经济和社会其他方面的现代化所引起的从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转变的过程”,当前政治现代化的评价从政治制度化、政治法治化、政治稳定化、政治和平化、政治民主化、行政高效化,这六个方展开。

2.转型时期我国政治现代化现状虽然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发展比较缓慢,但是30多年的发展我国政治现代化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我国政治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不再过分追问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孰优孰劣的问题;清晰了党与政府的职能分工;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化了原有的选举制度;对公务员的选拔和任用进行了试点改革;完善司法制度的变革;加强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改革等等。

浅谈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转型的途径

浅谈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转型的途径

浅谈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转型的途径作者:贺艳洁何云峰侯美竹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它反过来又对中国政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实现政治现代化必然要求实现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

我国要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必须对传统政治文化进行正确的反思,在结合当代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塑造我国新型的政治文化。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现代转型政治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随着社会的发展,大环境的变迁,任何一种政治体制和制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应的,与之相伴生的政治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只有立足于实际情况的变化,着实推进和完善政治文化,才能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

一、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转型的必要性(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相应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应该向现代化转型。

政治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它在形成之后,便表现出比较稳定的性质;但随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政治文化的时代性和历史继承性特征。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从政治层面、经济层面、阶级层面等改变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必然要进行现代转换的社会历史前提和客观根据。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因素制约和限制了现代化的发展和实现。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包括其优势和劣势,有其精华和糟粕。

就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过程而言,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政治文化中的一些消极、落后思想的负面效应凸现出来。

如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权力本位、贱民思想、人治观念、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思想,对新时期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极为不利。

因此,根据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实际,推动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的转型,使之适应中国社会的实际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及其路径探析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及其路径探析
作 者 简介 : 李红 芹 , 。 黔 西南 州委 党校 教 师。 女 中共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1.( 18期) 00 总 2 4
“ 同体 ” 共 。儒家 学说“ 天下 一家 ” 的普世 情怀为君 主体 制“ 家天下 ” 统治形式提供 了话语与思想支撑 。此外 , 儒
5 2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1 4( 00 总

1 8期 ) 2
思 想 理 论双 月 刊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及其路径探新
●李红芹
( 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 贵州 兴义 5 2 0 6 4 0)
摘 要 : 本文 阐述 了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 化政 治文化 转型的路 径以及政 治文化建设 与政 治变革 的非 同步性 问 题 : 为, 认 只有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 统文化 , 批判地 吸收外来文化 , 把握住现代政 治文化的正确发展方 向 。 正确 处理 好 政治文化与政 治变革 的关系 , 才能够在全球化发展 的大潮 中开拓 中国社会现代化 建设的新局 面。 关键词 : 治文化 中国传 统政 治文化 中国现代政 治文化 政治 变革 政
精神” 等概念 , 以指称政治体 系中支配人们政治行 为 借
的诸种主观因素。 这一概念一经提 出 , 很快便被广泛使 用于政治学界。 与此 同时 , 但 它也成为最有争议 的概念
之一。关于政治文化 的解释 , 以下三种具有代表性的 有
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从心理层 面将 政治文化定义 为政 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即政治体系 的心理 方面 。 它包括政治体系 的成员对其性 格侧面 的感觉 、 知 、 认 评 价 和情感 取向等。 西方学者大部 分持这种观点 。 中阿 其
方学者 的观点 , 杨光斌 在《 治学导 论》 政 中对 此作 了如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探析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探析

发, 从现成的条条框框出发去考虑思考现实问题。也凸现了马克思观 察问题 的视角是 日常的生活与现实社会 ,而不是什么虚假 的错误的 意识与原则 . 目的是把人们从迷乱的生活中引导出来 , 要通 过现象看 透事物的本质 。 因为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 出来 , 就算我 们看出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存在 ,也不能消解社会生活现实 中存在 的矛盾与问题 , 对于我们面对的各种问题与矛盾 , 都要灵活实际的运 用马克思意识形态论的方法 , 观点 , 随时随地提高我们 的审美辨别能 力 ,对作用。
参考文献: 1 .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卷 人民出版社 17 2 92 2 马克思和恩格斯 《 .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 卷 人 民出版社 《 3
1 60 9
3 . 马克思《 神圣家族》马克思 恩 《 格斯全集》 卷 人民出版社 15 2 97
随着我 国现代化建设 的深入 ,文化现 象已经引起 人们越来越多 的关注,人们对于文化现象的深层探究 也越来越热烈作 为社会文化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化 . 因其与政治现代化的密切关联 , 逐渐 成为人们关注和研 究的热点政治文化作为社会政 治体 系当中最深层
最稳定的部分 ,是一个国家实现政 治现代化的重要 内在 因素我国要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符合现 代精神和中国国情 特点的新型政 治文化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 必须对传统政 治文 化进行正确的反思 。 在结合当代 中国实际的基础 上, 吸收人类政 治文
明的一切 优秀成果 . 实现政治文化 由传统向现代 的转变 , 塑造我国新 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 小农经 济本身缺乏社 会的凝聚力 ,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主体是以封建社 会中长期形成的 ,儒家思想

现代化视野下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与发展

现代化视野下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与发展
20 世纪后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赢得了必要条件,抓住了基本主题,锁定了正确路径, 驶上了快车道。四十多年来,给我国社会生活带来最深刻影响的,莫过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 索和发展。在次生现代化社会中,市场经济一旦取代传统自然经济,往往很快就成为现代新秩序 生产的策源地,成为直接驱动政治现代化全面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在经济基础上主导了包括 政治文化在内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此种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也相应产生了基于这 些共性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后果。近代以来,市场经济同文化传统、政治权力一样具有“弥散性 影响”:它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不只是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方式,还是人格塑 造的模式、社会关系生产和再生产的模式;它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或生产中国社会生活中前所未有, 甚或会有排异反应的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新质,也始终都在诱发文化上更深层、更复杂的变革。 作为全新的、高权重的变量,市场经济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活法。由于在空前广泛的领域内、 在向所不及的程度上借鉴或接受了外来先进的理念与做法,当代中国人看世界有了更新、更多维 的视角,相关的“想法”“做法”也有了更现代、更理性的特质——文明互鉴与融会也本当如此。 当然,这也是古老中华文化生命延续的积极选择。经济基础中的变化也自然延伸、上升至政治实 践和政治文化中:一是深刻体现在理念、行为和制度中;二是直接体现在政治体系、政治过程、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现代化就会阻力重重、逐渐内卷和行之不远;没有它来锁定、制度化社会生活各领域的重大变革 及其成就,现代化也极有可能华而不实、功亏一篑。
就发生条件、演进路径而言,西方现代化基本是原生态的,中国现代化则是次生型的。不同 于整体上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先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接踵而来巩固了现代经济变革的原 生模式,中国的现代化是首先在政治上发生了深入的革命后,才有条件能动地引入和促进市场经 济发展的。次生现代化固有的性质及过程决定了政治发展、政治现代化被明显区分为前后两阶段: 前一阶段是市场经济缺位或(因柔弱而)难当其位时“革命—建构”的阶段;后一阶段是市场经 济在场并不断产生、发挥其影响力后“改革—经验”或“经验—调适”的阶段。19 世纪中国现代 化的起点,不是西方日耳曼人模式的封建社会,而是已然历经了数千年沧桑的东方社会。东方社 会是依托了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的社会,没有适宜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没有能直接推动工业革 命、社会和政治革命的现实力量。这就从源头上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任务——不仅要从无到有地 建构和确立现代秩序,还要为它的深入人心和长久有效来准备条件、厚植基础;不仅要变革社会 基本秩序,还要建构市场经济生态并确立其基本地位,从而有力地推动现代经济发展。这一任务 并非能够一蹴而就。时至今日,它在遂行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尚处于进行时。相比较而言,现当代 中国政治现代化、政治文化转型的具体目标尤为繁杂、繁重:在较短的时期内,既要完成政治的 启蒙、动员和革命,又要探索、确立新政体和新制度并加以改革、完善,使之充分发挥效能;既 要完成政治的革命和建构、调适,又要将经济、社会、文化的变革与发展纳入议程,还要以卓异 的国家治理来实现和保障社会的全面、协调和科学发展;此外,还得积极应对和处理因社会生活 各领域由内部转型、外部压力和挑战而来的大面积矛盾和挑战。次生现代化的难题,就在于(历 史形成和遗留的)发展任务和变革任务的积压、叠加,以及各种扰乱因素的纷繁芜杂。中国的政 治现代化更是如此。

社会转型期中国特色政治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社会转型期中国特色政治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政 治文 化 作为 一种 社 会政 治 现象 , 映 着一 反
个 民族 、 一个 国家客 观 的政治历 史与政 治现 实 , 它
伴 随着 社 会历 史 和人 类政 治 文 明的发 展 而演 进 .
同 时也 影 响 、 约着 政 治 体 系 、 治 关 系 和 政 治 制 政 活动 , 社会 历史 和 人类 政 治文 明 的进 程 中起着 在
种 程 度 上 比外在 的法 律 制 度 更 有力 地 左 右 着 公 民政 治参 与 的态度 和 行为 。 因此 , 必须 着 力 构建
重 要 的作 用 。 因此 , 对政 治文 化 的考 察 和分 析就 非 常重 要 。政 治文 化建 设是一 个 由各个 子系统构
成 的 复杂 工程 , 国特 色 政治 文化 也 是 由多 种不 中 同 的政 治 文化 因素所 构成 , 于 主导 地位 的政治 居 文 化我 们称 之 为 主流 政治 文化 . 于 从属 地 位或 居 次要 地 位的政 治文化 我们 称之 为政治 亚文 化 。处 于支 配 地 位 的 主 流政 治 文 化 为 整 个 政 治 文化 体 系设定 基 本 的政 治价 值观 , 而形 成 一 种基 本 的 从 政 治 文 化倾 向 ,并 影 响 整 个 政 治 文化 的发 展 态 .
( ) 主流政 治 文化 形成 但 受 到政 治 亚文 化 一
冲击

国社 会 主要 矛盾 的基础 上 , 确定 了社 会 主 义 的根
基 金 项 目 : 苏 省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基 金课 题 (9 J 0 9 江 0DD 0 ) 作者 简 介 : 健 (9 3 ) 女 , 京 通 州 人 。 常 州 大 学 副教 授 , 士 。 主要 研 究 中 国政 治 。 张 16 一 , 北 博

转型期中国政治文化的构建原则和路径探索

转型期中国政治文化的构建原则和路径探索

归 属意识 形态 范 畴的 政 治文化 必 然 随着 社会 的


社 会 转型 期 中 国政 治 文化构 建 要遵 循的原
转 型而 实现 自身 的嬗变 ,为社 会 转 型提 供动 力 和解 释系统 。具有 独立 体 系的 政治 文化 的发 展具 有一 定 的选择 性 , 因此 , 型期 中 国政 治 文化 的构建 不 是人 转 为地去 消灭某 种从 前 的政 治文 化 ,而是在 原 有政 治 文 化 的基础上 进行 与 时俱 进 的创新 和发 展 ,从 而形 成 新型 的政治 文化 体系 ,服务 于社 会 主义 现 代化 建
第 l 2卷第 5期
21 0 0年 l O月
遵 义师 范学 院学报
J u n lo u y r lC l g o r a fZ n i Noma ol e e
V0 .2.No 5 11 . 0c .01 t 2 0
转型期 中国政 治文化 的构 建原则和 路径 探 索
裴 延锋
( 南广播电视大学 , 南 郑州 400 ) 河 河 5 0 8

要 :当前我 国正处于充满悖论的全 面社会转型期 , 治文化也相 应地发 生着历 史的嬗 变。遵循强调 时代性 、 政 维
护 民族性、 富有创造性 的基本 原则 , 坚持从政 治、 经济、 文化 、 会等 多条路 径 实现 政治 文化 的创新 , 而构建具有 中 社 从
国特 设 的 社 会 主 义 新 型 政 治 文 化 体 系意 义重 大 。
关 键 词 :社会 转 型 期 ; 治文 4 构 建 政 L; 中 图分 类 号 :9 C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3 8 ( 0 0 一 5 0 0 — 3 10 — 5 3 2 1 )0 — 0 7 0

论我国政治文化现状及其转型

论我国政治文化现状及其转型

论我国政治文化现状及其转型作者:赖文恺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5期【摘要】我国政治文化是在当前转型中国的具体环境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我国的政治文化在目前体现出了多元的格局,中国政治文化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由于当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社会转型和体制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使得政治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出现了异常复杂的局面,政治文化的转型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中国;政治文化;文化转型阿尔蒙德曾说过:“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活动进程、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的。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不难推演出,政治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是由当前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政治文化对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政治也有反作用。

深刻认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所面对的背景和形势,把握现实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进而探讨21世纪政治文化的转型,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和政治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政治文化的多元格局一个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必然与该国的政治文化相关。

那么,何为政治文化?不同学者给出的解释也有所不同,本文所取的为王浦劬老师在《政治学基础》中所给出的定义,即“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应,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

”就政治文化的格局来说,众所周知,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正处于体制创新和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

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相对于早期发达国家而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任务更为艰巨,过程也更加错综复杂。

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也不过短短几十年,因而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覆盖有着两千多年传统的君主专制的政治文化和在当代仍然具有巨大扩张力的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的影响。

因此,从政治文化的格局来看,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成分相当复杂,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传统政治文化,即传统政治文化在新的条件和环境下历史的逻辑的发展;二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这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主体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逐步确立其主导地位的结果;三是外来的尤其是西方政治文化,这是中西政治文化交流、碰撞的产物。

浅谈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

浅谈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

浅谈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摘要:在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发展进程中,政治文化塑造着政治人和政治体系的政治行为模式,对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它的健康发展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政治稳定。

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会推动政治体系逐步迈向民主、开放和透明,促进公民权利保护的机制建设,推进中国法治国家建设,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国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变迁毛泽东曾对斯诺说:即使没有神,中国也要造一个出来。

这句话正是对现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绝妙写照。

政治文化会制约和影响政治生活的走向和政治行为的取向,从而导致一个国家或者一定区域的政治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特色,并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

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政治文化的正向变迁会对政治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所以研究我国政治文化的变迁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我国政治文化发展和变迁的意义。

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要求实现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文化程度影响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即落后的政治文化会延缓和阻碍现代化的进程,而现代化了的政治文化则对现代化步伐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文化变迁是必要的。

(1)变迁有助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只有培养造就现代的、民主的、参与的公民政治文化,政治体制的民主化改革才能最终实现。

(2)变迁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体建设。

(3)有助于我们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政策,实现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统一。

只有了解到政治文化变迁的重要性我们才能从头剖析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二、我国政治文化的变迁。

(一)从专制的政治文化转型为民主的政治文化。

中国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整个政治变革的趋势就是君主制度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浓厚的大一统观念和君权思想,这种文化极大地泯灭了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使现代政治理念很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内萌发出来。

社会转型时期加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思考

社会转型时期加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思考

社会转型时期加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思考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经济和文化建设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了保证经济、文化建设的有效成果,必须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要从创新民主制度,改善执政党的领导和加强法制建设这三方面入手,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力加强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标签:社会转型;文明;政治文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转折时期——社会转型。

所谓“社会转型”从一般意义上说,是指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转变,意味着社会的整体性变动或结构性变迁。

对于我国而言就是指:在经济上,实现由农业社会经济模式向工业化社会经济模式的转型;在政治上,实现由传统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向现代民主政治体制转型;文化上,实现由过去封闭、单一、僵化的传统文化向开放、多元、批判性的现代文化的转型。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全面转型的加速期,政治文明建设的作用也突现出来,它将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走完西方一些民族在二三百年中走过的历程。

马克思说过“文明是一个社会的历史范畴,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

文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表征社会的进步与开化的状况,表明人类社会摆脱了野蛮状态而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

关于政治文明,1844年马克思在《关于现代国家著作的计划草稿》中,就有了“集权制和政治文明”的表述;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到“文明的国家”,其内涵包含了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建设”的提法是十六大报告的一个亮点,进一步突出了政治文明在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所谓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综合,是人类政治活动的进步状态和发展程度的标志。

我国的社会转型是社会全面而系统的变革,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政治结构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实质上也就是政治现代化的问题。

江泽民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任何社会的政治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不断改革,逐步完善的过程,邓小平说过,只搞经济建设,不搞政治建设是行不通的。

近代中 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研究

近代中 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研究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研究近代中国,是一段波澜壮阔且充满变革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文化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转型。

这种变迁与转型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轨迹。

从社会层面来看,鸦片战争的爆发成为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导火索。

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大量涌入,冲击着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

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率先受到影响,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农民失去土地,大量人口被迫涌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或从事其他服务业。

政治方面,封建帝制的腐朽和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变革。

从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良的方式实现君主立宪,到辛亥革命以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的政治体制在不断探索中寻求新的方向。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传统的士农工商阶层结构逐渐瓦解,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积极倡导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无产阶级则在艰苦的劳动条件下逐渐觉醒,成为后来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在文化领域,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同样引人注目。

西方文化的传入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从科学技术、教育制度到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西方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

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了质疑和挑战,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创新。

白话文的推广使得文化传播更加普及,平民百姓也能够更容易地接受知识和信息。

教育方面的变革也是文化转型的重要体现。

传统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新式学堂纷纷建立,西方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被引入。

这不仅培养了大批具有现代知识和观念的人才,也为社会的变革提供了智力支持。

与此同时,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政治社会学论文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公民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规律研究

政治社会学论文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公民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规律研究

政治社会学论文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公民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规律研究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公民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政治社会学通过对公民政治社会化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揭示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公民政治参与和政治认同的发展变化趋势。

本文将从个体意识觉醒、社会参与网络化、政治信任危机以及公民意识形态多元化等方面,探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公民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规律。

一、个体意识觉醒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随着信息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公民的个体意识觉醒逐渐增强。

个体意识觉醒是指公民对自身权益和政治地位的认知和关注程度。

过去,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统价值观对个体意识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加强,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人权利和自由。

因此,在转型时期,公民政治社会化的规律之一是个体意识觉醒的持续增强。

二、社会参与网络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公民参与政治的方式和程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会参与网络化是指公民通过网络平台参与政治讨论和表达意见。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公民之间交流政治观点和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

通过社交媒体,公民可以迅速获取政治信息,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参与社会运动和公共事务的讨论。

这种网络化的社会参与形式为公民政治社会化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

三、政治信任危机社会转型时期,公民政治社会化过程面临着政治信任危机。

政治信任危机是指公民对政治制度和政治参与渠道的不信任感。

随着腐败问题的普遍存在以及政治决策的不透明,公民对政治体制的信任受到严重动摇。

这导致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下降,并对政治体制的合法性提出质疑。

解决政治信任危机,建立健康的公民政治社会化过程是中国社会转型所必需的。

四、公民意识形态多元化社会转型时期,公民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另一规律是公民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过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了中国政治文化,但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公民的意识形态也日益多元化。

政治社会学论文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分层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政治社会学论文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分层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政治社会学论文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分层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分层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和不断变革,转型时期对社会分层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解决转型时期带来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分层和思想政治工作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期能够为我国转型时期所面临的社会挑战提供一些参考和解决方案。

一、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分层研究1. 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的背景和意义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日益突出,这是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

随着转型时期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重构,社会分层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对于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2. 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的表现形式在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分层表现出多样化的形式。

首先,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差距愈发明显。

其次,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农村和城市、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机会差距逐渐扩大。

此外,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异也导致了社会分层问题的加剧。

3. 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产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经济改革和城市化过程,导致了职业结构的改变和社会阶层的重构。

政府政策的实施、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等也都是导致社会分层问题加剧的原因。

社会分层问题的存在不仅会造成社会的不公平与不稳定,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 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其次,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减少收入差距和贫困现象。

最重要的是,要推行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确保不同社会阶层的机会均等。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转型时期的研究1. 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论社会转型期我国行政文化的建构

论社会转型期我国行政文化的建构

论社会转型期我国行政文化的建构罗金学(开远市第一中学政治教研组,云南红河 661600)摘要: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之魂,是行政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所面临的最深刻、最触及人们灵魂的问题,它的变化发展对于公共行政而言意义重大,通过研究社会转型期行政文化的演进和变革,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文化发展的规律,构建起与当代中国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新型文化,是优化行政管理,顺应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行政文化;社会转型期;建构21世纪的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越来越密切。

社会的发展要求政府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与管理服务水平势在必行。

十六大明确提出行政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这就要求把传统的管理政府变成现代政府。

这种现代政府是积极进取的法治型、责任型、服务型的阳光政府。

一定的行政体制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之上的,没有一种先进的行政文化就不可能真正建立现代政府,而当前的行政文化正处于一个重新整合的关键时期,通过研究其演进与变动历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文化发展之规律,构建起与当代中国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新型文化,不仅能够真正为建立一个现代政府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还是优化行政管理,顺应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行政文化的概念分析行政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的行政事件活动产生的,是社会文化在行政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

出于对行政文化的不同理解,对行政文化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的,目前,人们对行政文化概念的认识有以下几种认识。

第一种观点认为,“行政文化是文化在行政管理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是一定行政组织中行政员工集体创造并公认的文化,是行政物质文化、行政制度文化和行政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的整体”。

行政文化只是政治文化的一个方面,而目前国内外政治学家大都只是从概念文化的角度理解政治文化,因此,这种把行政文化理解为“行政物质文化、行政制度文化和行政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的整体”。

论刍议社会转型期中国行政文化之现代化建构(一)

论刍议社会转型期中国行政文化之现代化建构(一)

论刍议社会转型期中国行政文化之现代化建构(一)论文关键词:社会转型;行政文化;现代化;建构论文摘要:系统论告诉我们,行政文化是社会大系统申的一个有机的子系统,社会的转型对行政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建构与之柱适应的现代行政文化。

通过概述行政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中国行政文化存在的弊端,本文致力于探寻出一条有利于行政文化现代化的建构路径,以适应中国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资源重新聚积为特征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我国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所带来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的影响,给传统的稳态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进而引发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旧有文化价值体系的弱化,再加上多次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这些都促使原有的行政文化已不再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

对我国行政文化进行现代化建构已成必然。

一、行政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行政文化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它由社会存在和行政实践决定并为行政发展服务,对行政管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行政文化作为具有行政特色、反映行政风格、适应行政人员身心特点的一种文化形态,包含着行政管理中所存在的从物质形态、活动方式到思维意识的一切文化现象,是一个复合的、多层面的整体组合。

在中国进一步开放与改革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行政文化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也必然要革新,随着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而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在当前,实现中国行政文化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1、它是推动行政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动力。

行政文化是行政系统内深层构成因素,渗透和影响到行政组织、行政人员及行政活动过程之中,其本身在现代化进程中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与程序,直接反映了行政改革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2、它有助于改造政府形象。

行政文化影响到行政组织、行政环境和行政人员的方方面面。

人们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感知而形成对政府或国家的特定印象。

3、它是民主行政的必要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探析
论文导读: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转变的过程。

学术界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现代化的定义未达成共识。

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探析。

关键词:社会转型,政治文化,现代化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转变的过程,在当前是指社会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过渡过程。

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体制的转型,二是指社会结构的变动,主要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三是指社会形态的变迁,即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2.政治文化
一般认为,学术界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美国的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政治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所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它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进程所促成的”。

[1]国外学者由于受阿尔蒙德的影响,多数都是从政治心理的角度来研究政治文化的。

目前我国多数学者是从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研究政治文化的。

这两种理解仅从观念形态上定义政治文化,比较容易忽视政治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机构之间所存在的那种天然的、难以分割的内在联系。

本文将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中的阶
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政治性的观念取向、行为模式和制度导向的总和。

3.现代化
目前,我国学者关于现代化的定义未达成共识,我比较赞同胡复明的观点,现代化是指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全方位、全领域拓展的过程,包括经济的增长、政治变革与演进、文化知识的提高及、社会的协调稳定。

现代化还应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善及人的全面发展。

4.政治文化现代化
政治文化现代化属于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化现代化是指一国在特定时期内在自身优秀的政治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扬弃吸收世界上其他政治文化的精华,从而实现传统政治文化向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政治文化转变的过程。

二、社会转型时期实现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所面临的挑战
不同时期,政治文化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也不同。

当前,我国处于高速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文化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全球化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1.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文化现代化的阻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政治进程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它对于中国政治的统一及中华文化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它带有时代的烙印,对于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进程也有存在一些消极影响。

具体说来,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过分注重“仁”和“礼”的作用,人治大于法治,潜规则重于正式规则,这造成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治社
会的形成,这是一种极为不利的传统,阻碍着政治文明的进程。

硕士论文,社会转型。

中国传统的人本思想是法治不足的严重表现,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来说,这也是一个重大的障碍。

[2]可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过于注重人治,缺乏现代化精神,不符合现代政治发展的需求。

2.全球化对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冲击
全球化的实质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扩张,这个过程是打着普世价值旗号的西方资本主义价值扩张的文化帝国主义进程。

这对坚持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中国政治文化发展有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在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着经济扩张的就是西方强势政治文化的渗透,形成现实中的文化“霸权主义”。

[3]在很大程度上,这样的文化扩张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文化殖民,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

3.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给政治价值观的转变带来挑战
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严重失衡。

硕士论文,社会转型。

[4]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造成生态的严重破坏。

在当前这种背景下,政治价值观的转变应充分体现生态性,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应包括政治民主、科技水平提高、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多方面因素。

三、社会转型时期实现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实现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必须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要坚持民主政治建设,扩大有序政治参与。

政治文化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因此要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

最后,要完善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使政治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1.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政治文化转型的路径应当遵循“以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发展”的策略。

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是民主政治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根基,也是民主政治文化得以生成的最原始的动力。

硕士论文,社会转型。

”[4]因而,要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建立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物质条件。

2.坚持民主政治建设,扩大有序政治参与
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秩序的进行的,主要的内容就是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实现民主的制度化及法律化,并且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

“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脱离先进政治文化而单独进行,而是政治文化中制度方面的适应和完善的过程。

先进政治文化的构建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5]民主的制度化及法律化的目标就是实现民主与法治的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也为体现民主、法治精神的政治文化在我国的奠定雄厚的制度基础。

3.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与政治文化现代化是一种辨证的互动关系,人的现代化对于政治文化现代化同样有着能动作用。

实现人的现代化,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逐步实现人的现代化,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使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使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向前发展,进一步为实现人的现代化创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进而为实现政治文化现代化,推动人类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2]
4.完善政治社会化渠道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硕士论文,社会转型。

[6]它对于传播、维持和创造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硕士论文,社会转型。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的高速转型时期,但这也正是实现政治文化社会化的良好时机。

硕士论文,社会转型。

这就需要加强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充分而正确的运用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尤其要加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引导和控制。

其二,疏通和健全民主参与的渠道。

其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政治文化现代化实现的大文化背景。

参考文献:[1](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刘灵.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现代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3]裴延峰.社会转型期中国政治文化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叶平,武高辉.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