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西方伦理学在中国传播特点及影响
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发展
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发展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正式形成并得到广泛关注是在近现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医学伦理学逐渐成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对于改善医疗质量、保护患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中国医学伦理学主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医生的道德修养和医德。
《黄帝内经》中强调医生应当“大爱无私,以生为本”,并提出了“医者父母之道”的观念,即医生应当像父母一样关爱患者。
这种思想在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代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开始受到西方医学伦理学的影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的医学界开始引进西方的医学伦理学理念和方法,如个体权益、自主决策以及伦理委员会的设立等。
这些思想的引入,标志着中国医学伦理学的现代化起步。
1949年后,中国的医学伦理学发展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医疗资源的分配公平和医疗服务的普及成为中国医学伦理学关注的重点。
医生的职业道德和患者的权益保护成为医学伦理学研究的焦点。
此外,医学伦理学还开始关注生命伦理学问题,如生命起源和生命终结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医学伦理学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1980年代,中国开始成立医学伦理委员会,加强医学伦理学的研究与实践。
医学伦理学的教育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建立了医学伦理学课程和培训体系。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医学伦理学组织的活动,提升了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国际影响力。
当前,中国医学伦理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模式的变革,新的伦理问题不断涌现。
如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等,给医学伦理学带来了新的思考和研究方向。
同时,加强医学伦理学的教育和实践,保护患者的权益,提高医生的职业素养,仍然是当前中国医学伦理学的重要任务。
中国医学伦理学经历了从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到现代西方医学伦理学的引入,再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关于中西方伦理思想发展比较研究
关于中西方伦理思想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摘要]比较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很多基本问题是相同的,对此的比较性研究,可以有助于认识及了解人类文明发生及演化的历史。
考察自孔子和苏格拉底以来至二十世纪初两千多年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主要从古希腊伦理学与先秦儒学、基督教伦理学与宋明理学、西欧近代伦理思潮与明清启蒙思想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国;西方;伦理思想;比较研究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从先秦诸子百家、古希腊罗马时期至今,二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对理想人生及生活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就发展脉络而言,很多基本特征是相同的。
从源头、内容、过程、规律来看,这种比较性的研究,使我们对人类文明发生及演化的历史有更多的认识及了解。
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现象,在伦理学的历史中也得到了生动的呈现,各自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正如孟子所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
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
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
孟子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五百年一乱一治的历史循环圈是他英雄创造历史唯心史观的典型阐述,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意思是说经过五百年必有圣君兴起,有命世之才脱颖而出,前者对国家政治生活而言,后者是对人类文明史而言,抛却这种历史循环论的糟粕不论,以五百年为一时间单位考察自孔子和苏格拉底以来至20世纪初2000多年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采用中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比较研究的方法无疑可以使我们对人类文明发生及演化的历史脉络看得更为清楚。
一、古希腊伦理学与先秦儒学之比较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儒学为主,因而表现出固定化倾向,正如董仲舒所言: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具体而言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内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德境界,可以说这种格局一以贯之,绵延千年,没有大的变动。
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对我国史学的影响论文
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对我国史学的影响前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已逐渐成为影响世界各地的重要学科,对于我国史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诸多优点,如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等,让中国的史学领域在理论和方法方面受益匪浅。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通过对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对我国史学的影响的研究,探讨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是如何提升我国史学发展水平的。
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对我国史学的影响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诞生及其对史学的影响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诞生始于18世纪,由当时的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方法的兴起以及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而引发。
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开始独立发展,相继产生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科学。
这些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和影响。
首先,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对史学的影响表现在深入研究史学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方面。
自20世纪初期以来,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持续发展和完善,全方位地推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推崇科学方法、实证主义、资料分析等方式在研究人类社会的进程中的应用。
这些发展路线上的新理论、新观念以及新方法,给史学专业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促进了史学理论微改革和学科转型。
充分利用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实证研究方法,可以使得史学研究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推进史学研究的水平。
其次,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对史学的影响还表现在史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的丰富化。
随着西方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也涌现了大量以史学为探索对象的新课题,不仅拓宽了史学研究领域,而且还使得史学研究内容更加广泛丰富,这些把握可用的资源,是史学所理解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可或缺组成部分。
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对史学研究方法的改革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对史学研究方法的改革,特别是对历史文献资料处理、分析问题方式和研究模型、构建理论框架主要的改进。
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用多种方法,少能自成体系,对经典文献的掌握程度比较有待提高。
赫尔巴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
参考内容三
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学和伦理学思想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探讨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与伦理学 思想的核心观点和方法,并阐述其在教育和实践中的应用。
背景
19世纪的德国教育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尽管一些教育家已经提出了一些 现代教育理念,但许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在这种背景下,赫尔巴 特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他也 在伦理学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主张建立一种以道德为核心的伦理体系。
参考内容二
赫尔巴特教育学在中国:一个跨 越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派,对全球教育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也历经了百余年的传播与演变, 成为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参考。本次演示将回顾赫尔巴特教育学在中国 的传播历程,探讨其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基于事实和案例的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显现。以某所 小学为例,该校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对学生的 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进行和培养。这一变革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和支 持。
结论
总的来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为中国教育界提供了新 的理论视角,也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通过学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进一步优化中国的教育环境和提高教育质量。我们也 应该认识到,任何理论和思想都有其时代背景和局限性,我们需要结合中国的 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创新,以实现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对我们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兴趣与激励理论以及课程设置观念为中国的教育注 入了新的活力。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仍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反思 和改进,以使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思想更好地适应中国的教育环境,培养出更多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对我国的影响
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对我国的影响国外哲学和社会科学对我国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主题,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学科领域的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的讨论:一、近现代哲学的传播与影响启蒙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启蒙思想、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等思潮传入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和思想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最为显著的国外哲学对中国的影响之一。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中国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理论基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引入社会学与人类学:西方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方法论在中国得到了引入,推动了对社会和文化现象更深入的研究。
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解读,借鉴西方社会科学的方法与理论,推动了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三、法律体系和政治制度法学与政治学:西方法学和政治学的理论体系对中国法律和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现代法治观念、宪政制度等的借鉴,有助于中国在法律和政治领域的现代化进程。
四、经济学和管理学经济学理论: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吸收了市场经济、私有制度等理念,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
管理学:西方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的企业管理、组织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推动了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提升。
五、文化和思想交流文学、艺术、哲学思潮:西方的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潮在中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对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启发和影响。
总之,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对我国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过程,既包括对我国传统思想的挑战和冲击,也包括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和启示。
这一影响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国学者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也在不断对其进行本土化和创新。
试论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对中国的影响
试论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对中国的影响试论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对中国的影响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频率越来越频繁,交流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深入。
因此,加强和促进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提升中国的现代化程度,是当代尤为重要的一项任务,也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经济文化影响不可回避的话题。
一、近代西方文化的傳播对我国社会的作用首先:推动了我国政治制度的建立;综观我国近代发展史,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国,是一个落后、闭关锁国的国家。
自从经历了八国联军等西方列强的侵略,将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及管理理念传到了中国,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芽悄然渗入到东方文化,才逐步唤起民众的觉醒。
辛亥革命、戊戌变法都是中国近代社会制度改革的革命,试图推翻封建列强,建立与西方国家一致的社会制度。
通过了多年的文化传播及人民不断地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中国的社会趋向平稳,终于在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步入社会主义国家行列。
其次:开拓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门。
封建社会的中国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加上固不自封,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使得中国与外国的经济贸易几乎为零接触。
在西方各国对中国国土的觎觊而进行枪炮侵略,在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不仅仅是商品入侵,也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新的生机,促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到了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中国经济制度的影响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商业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第三: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西方文化的传播途径是广泛的、无处不在的,包括文学、绘画、音像等方面从无到有,西方人文文化中的价值取向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中国人民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精神世界的丰富。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较多,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和社会关系上。
第一,思维方式不同:西方人偏重理性分析,对事物的整体进行解剖分析,再重新进行综合整理;西方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做为探索真理的基本手段。
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启示
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启示西学东渐,一句话里汇聚着无数的内涵,深刻地感悟到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中异常重要。
西学东渐,不仅充满着历史曲折,更是一个汇聚中西方思想颜色的文化桥梁。
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在跃入国际传播的“绿洲”时,有着良好的效果。
西学东渐,是中国文化进入国际传播的开端,一种新的变化由此开始,而传播的技术也从文字、图片变得更加复杂。
这也给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也激发了传播者们更多的灵动,比如他们把中国文化融入时尚文化,在宣传中充分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更多的是基于数字化技术,在这样的技术条件下,中国文化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它独一无二的光彩。
例如,国际活跃的中国媒体和新闻机构,已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桥梁;中国企业也在世界各国的市场中发挥着活跃的作用,为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改变。
不仅如此,还有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出现了,这种方式属于非传统媒体,即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就像一个大型平台,可以将传统媒体、新闻机构和个人结合起来,实现文化的多方互动,同时也赋予了中国文化新的国际传播能力,有了它,中国文化可以向全世界传播和分享,甚至可以和千篇一律的国际文化做出有力的对抗。
当然,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即国际文化的融合。
近年来,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各种前所未有的文化混合出现,并在世界舞台上掀起了新的现象。
以范玮琪为代表的香港艺术家,以其奔放的音乐曲风和融合的艺术形式,大获世界欢迎和肯定,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思考。
也许我们可以从这位艺术家的文化融合实践中,总结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一般启示:一是要懂得融合,尊重不同文明,辩证看待文化,把最好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各文化交流和融合;二是要懂得理解,建立中外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将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从一种文化转变到一种文明。
总之,我们要以全新的视角和态度去把握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注重突出中国文化的独有性与精髓,真正做到“西学东渐”,把优秀的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分享给全世界。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在争取参政权的斗争中,更是体现了女权运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对女子们主动爱国精神曾在《建国之初亟推广女子教育》和《复女界共和协济会嘉慰团努力函》文中称赞说:“此次革命,女界亦与有功。”“女界多才,其入同盟会奔走国事百折不回者,已与各省志士媲美,至若勇往从戎,同仇北伐,或投身赤十字会,不辞艰险,或慷慨助响,鼓吹舆论,振起国民精神,更彰彰在人耳目。”女性在革命中做出巨大贡献,也盼望在推翻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后妇女参政的问题亦可随之而解。她们成立了“女子参政同志会”,宗旨是:“普及女子之政治学识,养成女子之政治能力,期得国民完全参政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第五天,女子参政同志会派代表赴南京谒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要求承认女子有完全参政权。孙中山表示赞许,面允“将来必予女子以完全参政权”。她们还上书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要求在制定“临时约法”时,规定女子的参政权。[2]31911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对女子参政权未作出规定。唐群英、张汉英、张昭汉、王昌国、林宗素、沈佩贞、吴木兰、蔡惠等26人,上书孙中山要求把“男女一律平等,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写进《约法》,并发表通电,表示女界绝不承认这个《临时约法》。1912年3月19日,临时参议院讨论女子参政请愿案,予以否决。3月21日,唐群英集合20多人,到南京临时参议院要求女子参政权被阻拦。她们愤怒地踢倒卫兵,打碎了参议院的玻璃窗,造成轰动全国的大闹参议院事件。这段历史,令人想起“在19世纪30年代的废奴运动中,妇女的权利运动找到了它的政治根基。当妇女们开始认真从事奴隶制的废除工作时,很快发现她们无法像男性废奴主义者一样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她们不仅被排除在一些组织的会员资格之外,而且为了在公共场合争得发言权,也要进行艰苦的斗争。”[3]68
20世纪初西方伦理学在中国传播特点及影响
<div class="article_tit"> 20世纪初西方伦理学在中国传播特点及影响 </div> <span>作者 : 徐曼</span> <p> [摘要]20世纪初期,在西学东渐大背景下,西方伦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开始全面起始,并在传播渠道、传播主体、传播途径上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在传播渠道上主要是通过日本间接输入,日本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在传播主体上,启蒙思想家及思想敏锐的新型知识分子和留日学生成为这一时期传播西方伦理学的主导力量;在传播途径上,以翻译、出版西书、刊载文章和学堂教育为主。
西方伦理学在中国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近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br/> [关键词]传播渠道,传播主体,传播途径,影响 <br/>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24―0058―06 <br/> 中国近代,在经历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的种种抗争与失败之后,文化先觉者们的文化哲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文化的表层深入到了文化的核心;从文化的器物层面深入到了文化的精神层面。
正是在这种社会文化心理背景和救亡图存的社会大背景下,20世纪初,西方伦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开始全面起始并在传播渠道、传播主体、传播途径上呈现出鲜明的特点,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道德观念,也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一时期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的清晰画面。
<br/> 一 <br/> 20世纪初,西方伦理学主要通过日本间接输入,日本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
<br/> 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全面学习西方,并卓有成效,这引起了中国人的注意。
通过日本转介西学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
现代西方哲学对当代中国之影响及其借鉴意义
现代西方哲学对当代中国之影响及其借鉴意义20世纪末期,现代西方哲学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特别是青年群体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而今,曾经的“尼采热”、“萨特热”等虽已退潮,但其影响却依然显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中。
现代西方哲学对现实社会的分析批判,以及它的传播方式、研究方式和对人的深切关怀,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世纪80年代,现代西方哲学如潮水般涌入中国。
而今,曾经的“尼采热”、“萨特热”等早已退潮,但它们在中国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年中产生的影响却依然显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中。
今天,我们应该以更冷静和宽容的姿态去反思和总结现代西方哲学中可借鉴的元素。
一、现代西方哲学对当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主要影响不同的民族,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不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变革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广泛传播,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也受到巨大冲击,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变化。
(一)从崇拜绝对权威到崇尚独立自我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对绝对权威的顶礼膜拜构成了绝大部分中国人精神结构和心理结构的基础。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缺乏主体意识和独立个性,习惯于屈从和依附外部强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逐渐增强。
这与我们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和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分不开,也与改革开放过程中现代西方哲学的传播分不开。
在西方传统的信仰中,上帝是至高的绝对者。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使人们发现近代科学和世俗伦理比上帝更具解释人类生活和宇宙之谜的智慧和力量,人们也更愿意从理性、科学和世俗价值中寻找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寄托。
然而到了现代,西方哲学又走向了另一条道路,试图引导人类解构各种各样的权威,否定任何“永恒”或“神圣”的终极价值。
尼采首先断言“上帝死了!”[1](P126)并预言上帝死亡之后,由于传统的价值体系已经失效,新的价值标准尚待建立,人们将只能在无穷无尽的虚无中摸索。
西方传教对中国近代发展的积极影响
西方传教对中国近代发展的积极影响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标题:西方传教对中国近代发展的积极影响引言中国近代史上,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带来了诸多变革,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宗教领域。
西方现代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西方现代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现代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越来越广泛。
这种文化涉及到音乐、电影、艺术、体育、时尚等多个领域,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西方现代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并分析其对中国文化的挑战和机遇。
一、西方现代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状况随着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现代文化也随之进入中国消费者的视野。
在音乐方面,像迈克尔·杰克逊、碧昂斯和艾玛·沃特森等西方艺术家和乐队的音乐人气不断攀升。
在电影领域,像《泰坦尼克号》、《复仇者联盟》和《哈利·波特》系列等西方电影也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此外,在艺术、体育、时尚等领域,西方文化也逐渐在中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西方现代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许多中国年轻人通过这些文化产品感受到了新鲜、自由、潮流的氛围。
他们学习西方音乐、电影、艺术等文化形式,喜欢穿着西方时尚服装和运动鞋,追捧西方偶像明星,尤其是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西方文化的热点话题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二、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西方现代文化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许多年轻人对传统的中国音乐、诗歌、戏剧等艺术形式不感兴趣,而更青睐西方的音乐和电影。
年轻一代追求个性和潮流,他们更喜欢通过西方文化来表达自我、定义自我。
同时,许多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不够深入,缺乏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三、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挑战和机遇对于中国文化来说,西方现代文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一方面,西方文化的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一定的威胁。
中国年轻人越来越追求西方文化的新鲜和时尚,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忽视和失传。
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也让中国文化产业有了更多的竞争。
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传播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也是不可忽视的。
它将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灵感和创意,反过来促进中国文化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
同时,西方文化也有助于开阔中国年轻人的眼界,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西方文明传播对中国近现代科学认知影响
西方文明传播对中国近现代科学认知影响近现代科学认知是指中国人对于西方科学思想的接纳和理解,以及通过对西方科学方法和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进一步促进中国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在西方文明传播进入中国的过程中,西方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对中国的科学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西方文明传播使中国人对科学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在传统的中国文明观念中,科学并不占据重要的位置。
古代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关系,倾向于用哲学和伦理观念来解释自然现象。
然而,随着西方文明的传播,中国人开始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以及它所能带来的社会转变。
西方的科学方法和理论对中国学者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使他们开始致力于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且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
其次,西方文明传播还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西方科学的进步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欧洲启蒙时期,当时的西方国家积极推动科学和技术发展,这些知识和技术逐渐传播到中国。
例如,印刷术的传入使科学书籍的传播更加便捷,使得中国人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到西方科学的最新发展。
此外,西方探险家的发现和实验发现也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西方文明传播还对中国的科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约翰·杜威在20世纪初游历中国时曾指出,中国教育的误区之一在于过于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
西方科学方法的传播使中国人开始重视实验和观察的重要性,并强调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实践能力。
西方的科学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体系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使中国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西方文明的传播还对中国近现代科学研究的范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西方科学的推动下,中国学者开始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融入西方科学的范畴,逐步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研究模式。
西方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理论对中国学者的研究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情和创新精神。
论西方伦理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及影响
论西方伦理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及影响摘要:从明末清初到戊戌维新之前是中国与西方伦理学的早期接触时期,无论是明清耶稣会士的译著,还是林乐知、花之安等传教士的著作,传播的主要是一些宗教伦理观念,兼有一些世俗伦理思想。
虽然,作为学术意义上的“伦理学”的输入还没有真正展开,国人对西方伦理学的自觉传播还没有形成规模,但这一切在客观上都作了西方伦理学在华传播的先导。
先有这些思想观念的输入为之铺路,就为此后西方伦理学在中国全面的传播做了理论的准备。
关键词:西方伦理学;传教士;早期传播;特点;影响收稿日期:2022-02-28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西方伦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BBM41C)阶段性成果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是清末民初以来的事,是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和西方伦理学的传播密切相关的。
明末清初,随着耶稣会教士的来华,西方伦理思想和观念开始传人,但主要是以输入基督教伦理为主。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中国进行的传教活动,也夹带输入了一些基督教伦理和其他世俗伦理,这与明末清初西方来华传教士的一些活动是一脉相承的。
此时期,也有一些国人或是跨出国门,或是到香港、澳门,或是到上海等租界,对西方制度文化有更切身的体验后,输入和传播了一些西方重要的伦理和道德观念,这些都构成了西方伦理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并在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上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也为此后西方伦理学在中国的全面传播做了理论准备。
一中国与西方的最早接触,据史书记载始于西汉桓帝延熹九年(166)的西汉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对于这一问题的考察在中国学者张星烺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英国汉学家翟尔斯(H.A.gile)的《中国与中国人》以及美国学者劳福尔(ufer)的《中国人对于古代伊朗文明史的贡献》中已作了详细的考证。
但作为西方伦理学说传人中国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时间却是相当晚的事情。
这一时间应从明末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以后算起,即最早推到公元16、17世纪,集中在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庞迪我在中国传教的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伦理学的最早接触便始于此。
西学传入中国的特点
西学传入中国的特点近代以来,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一段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西学传入中国的特点主要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思想观念的转变、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文化输出的影响等方面。
西学传入中国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西学的传入,一些传统观念和价值观受到了挑战和颠覆。
例如,以尊孔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被西学批判为思想僵化,这引起了一些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思考。
同时,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和发展,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
西学传入中国使得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思想观念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但是西方文化强调人类的理性和自由。
这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人类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推动了中国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和发展。
同时,西学的传入也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第三,西学传入中国对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
传统的教育体制强调的是书本教育和应试教育,但是西方文化强调的是实践和创新。
这使得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并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多元化和发展。
同时,西学的传入也促进了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人才支持。
西学传入中国也对文化输出产生了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逐渐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文化输出也逐渐向西方倾斜。
例如,中国的电影、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开始具有西方的特点和风格,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元素,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
西学传入中国是一段历史上的重要篇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学传入中国的特点主要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思想观念的转变、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文化输出的影响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社会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西方史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西方史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正确认识西方史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侯云灏 [郑州大学学报]时间:2004年10月15日作者:侯云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来源:郑州大学学报20世纪西方史学传入并影响中国,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世纪初,民国时期,新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新时期。
不同时期,传入的内容各有不同,传播的途径、宗旨和目的及其表现出的总体特征也各不相同。
关于西学对中学的影响问题,长期以来,存在较大的分歧。
梁启超认为:“东学之不如西学,夫人而知矣,何也?东之有学,无一不从西来也。
”(梁启超《东籍月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过分夸大了西学对中国的影响。
但是,如果对西学视而不见,漠视其影响,显然也不符合事实。
如何恰当评价西方史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惟一正确的办法就是,结合西方史学传入并影响中国史学的客观实际,对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和概括。
20世纪初传入的西方史学,包括世界史、区域史、国别史、编年史等各类史书,内容涉及各国历史,特别是改革史、立宪史、兴亡史、革命史、独立史、文明史以及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基本上属于西方早期文明史学的范围。
从传播途径上说,主要以通过日本作为中介传入的为主。
如日本学者冈本监辅著《万国史记》、小川银次郎等著《西洋史要》、本多浅次郎著《西洋历史教科书》、箕作元八、峰岸米造著《欧罗巴通史》、浮田和民著《史学原论》等。
也有直接翻译过来,如英国人李思伦白(John Lambert Rees )著《万国通史》(History of Ancient and Modern Nations)、美国人迈尔著《迈尔通史》(Myers' General History)等,总共约二百多种。
从整体上看,此期传入中国的西方史学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史地内容杂糅,类似于史地志的书较多;二是以唤起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亡为主旨的改革史、兴亡史和文明史居多;三是多通过日本这一中介传播过来,这是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西方的著作,在经过日本人的翻译改造之后,失去了西方史学原来固有的语境,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日本的痕迹,再传入中国,有的完全走了样,日本人自己的著作就更是如此。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当》读书笔记模板
研究与当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理论
影响
中国
影响
社会主义
方面
研究
马克思 主义
马克思主 义
中国
马克思主 义
批判
理论
中国
阶段
理论
资本主义
第二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 之一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与产生影响的过程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唤醒和革新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维方式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阐释带来了信心和活力
四简单的归纳
第三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 之二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论域的激活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助推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苏东剧变背景下提振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经济的疏远与复归确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五西方马克思主义将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建构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义批判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研 究之一
5 克思主义的资
本主义批判理 论在中国的传 播与影响研究 之二
第六章西方马 克思主义的共
1
产主义理论在
中国的传播与
影响研究之一
第七章西方马 克思主义的共
2
产主义理论在
中国的传播与
影响研究之二
西方思潮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
西方思潮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西方思潮对中国大学生的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的现代艺术、电影和音乐等文化形式在中国大学校园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
许多大学生开始接触和欣赏西方的艺术作品,并通过研究和表演西方的文化形式来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
西方的时尚风格和流行文化也影响了中国大学生的着装、发型和生活方式,使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和自由。
西方思潮对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的人权、平等和民主等价值观念在中国大学生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关注社会公平和公正,主张权力制约和公民参与。
他们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公民议题的讨论。
西方思潮激发了很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西方思潮对中国大学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的学术方法、研究范式和学术规范在中国大学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大学生们开始采用西方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科研,注重数据收集和分析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他们也更加重视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注重引用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西方的学术理念和方法促进了中国大学生的学术独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西方思潮对中国大学生的社会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运动和公共事务中。
通过参加示威抗议、社会义工和政治活动,他们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诉求,追求社会变革和进步。
西方的社会活动和政治运动为中国大学生提供了参考和借鉴,鼓励他们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和参与者。
西方思潮对中国大学生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它改变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激发了他们的学术研究和社会行为。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西方思潮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和多层次的过程,需要适当引导和评价,以促进中国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初西方伦理学在中国传播特点及影响作者:徐曼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1年第12期[摘要]20世纪初期,在西学东渐大背景下,西方伦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开始全面起始,并在传播渠道、传播主体、传播途径上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在传播渠道上主要是通过日本间接输入,日本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在传播主体上,启蒙思想家及思想敏锐的新型知识分子和留日学生成为这一时期传播西方伦理学的主导力量;在传播途径上,以翻译、出版西书、刊载文章和学堂教育为主。
西方伦理学在中国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近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关键词]传播渠道,传播主体,传播途径,影响[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1)24—0058—06中国近代,在经历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的种种抗争与失败之后,文化先觉者们的文化哲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文化的表层深入到了文化的核心;从文化的器物层面深入到了文化的精神层面。
正是在这种社会文化心理背景和救亡图存的社会大背景下,20世纪初,西方伦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开始全面起始并在传播渠道、传播主体、传播途径上呈现出鲜明的特点,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道德观念,也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一时期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的清晰画面。
一20世纪初,西方伦理学主要通过日本间接输入,日本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
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全面学习西方,并卓有成效,这引起了中国人的注意。
通过日本转介西学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
从1896年清政府选派唐宝锷、朱忠光等13人首批赴日留学开始,留日学生人数逐年增多,20世纪初呈直线上升趋势,至1906年达到顶峰,为一万三四千人。
正如梁启超所说:“戊戌政变,继以庚子拳祸,清室衰微日益暴露,青年学子,相率求学海外;而日本以接境故,赴者尤众。
壬寅癸卯间,译述之业特盛;定期出版之杂志不下数十种,日本每一新书出,译者动数家;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
”不仅如此,当时日本政府对待中国人较为宽容,特别是民间友好人士更是热情欢迎;再加上中日文化、文字相近,更使得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最为集中的地方,也使得诸多西说都可以通过日文而间接得到。
康有为曾形象地指出:“泰西诸学之书,其精者日人已略译之矣。
吾因其成功而用之,是吾以泰西为牛,日本为农夫,而吾坐而食之。
”郭沫若在谈到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时说:“中国就是这样地倾力向日本学习,更通过日本学西洋的文化。
……但向日本学习的结果,却有巨大的收获。
这个收获,既有助于打破中国古代的封建的因袭,同时又有促进中国近代化过程的作用。
换言之,近代中国的文化,是在很多方面受了日本的影响的。
”正是在这一西学传播的大背景下,日本成为西方伦理学输入中国的主要渠道。
“伦理学”这个名称就来自于日本。
日本明治年间重视西方伦理学的输入,最初将“Ethics”译作“名教学”“彝伦学”“道义学”,后来借用了汉文中“伦理”这个词,把它译为“伦理学”。
明治间日本以“伦理”和“伦理学”命名的书籍甚多,如井上哲次郎著《伦理新说》,元良勇次郎著《中等教育伦理讲话》,井上圆了著《伦理通论》,法国查弥著、冈田良平译《中等教育伦理学教科书》,井上哲次郎、高山林次郎合著《新编伦理学教科书》,添田寿一译《倍因氏伦理学》,中村清彦译《珂氏伦理学》,田中登作译《斯氏伦理原理》,中岛力造著《伦理学说十回讲义》,山本良吉著《伦理学史》,木村鹰太郎著《东洋西洋伦理学史》等。
这些日著或日译伦理学书籍译介到中国,故在清末民初,学科名日“伦理学”逐渐普及开来,成为与“物理学”、“心理学”相并列的学科称号。
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道德哲学》一书时,借用了日文的意译,将其翻译为《进化论与伦理学》。
康有为在其所编的《日本书目志》(1898)中提到伦理学十多处,书名直接含伦理学三字的有五本:《(注释)宝氏伦理学》《伦理学》《(再版)珂氏伦理学》《伦理学新书(普通伦理学第十八篇)》和《普通伦理学》,其他的还包括伦理教科书和伦理教条汇编。
梁启超在其所著《东籍月旦》(1899)中陈述了日本文部省发布的中学伦理道德之要领:一、对于自己之伦理(健康、生命、知、情、意、职业、财产);二、对于家族之伦理(父母、兄弟、姊妹、子女、夫妇、亲族、祖先、婢仆);三、对于社会之伦理(他人之人格、他人之身体、财产、名誉、秘密、约束等,恩谊、朋友、长幼贵贱、主从等,女性、协同、社会之秩序、社会之进步);四、对于国家之伦理;五、对于人类之伦理(国宪、国法、爱国、兵役、租税、教育、公务、公权、国际);六、对于万有之伦理(动物、天然物、真、善、美)。
这些基本反映了西方伦理学所包含的内容。
除了这些启蒙思想家以日本为中介大力传介西方伦理学外,翻译日文伦理学著作尤其是日文伦理学教科书是20世纪初西方伦理学借道日本而输人中国的主要方式。
1901年,樊炳清译井上哲次郎、高山林次郎的《伦理教科书》,由江楚编译局作为科学丛书之一种出版。
其后,翻译的伦理学方面的书籍日见增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30多种,如元良勇次郎的《(中等教育)伦理学》和《中等教育伦理学讲话》、中岛力造的《中等教育伦理学》、户水宽人的《道德进化论》、木村鹰太郎的《东西洋伦理学史》、秋山四郎的《伦理教科范本》、乙竹岩造的《新世界伦理学》、中谷延治郎的《伦理学》、服部宇之吉的《伦理学教科书》、福泽谕吉的《国民道德谈》等等。
可以看出,20世纪初,中国所翻译的有关西方伦理学的著作主要是以日文著作为原本,约占80%。
此外,一些相关的哲学著作在传播西方伦理学方面也有一定的贡献。
如日本桑木严翼著、王国维译的《哲学概论》(1902年)、井上圆了著、罗伯雅译的《哲学要领》(1902年),井上圆了著、王学来译的《哲学原理》(1903年),藤井健治郎著、范迪吉译的《哲学泛论》(1903年),德国科培尔著、下田次郎译、蔡元培重译的《哲学要领》(1903年)等等。
这些从宏观上介绍哲学体系的著作大都涉及伦理学以及与伦理学的关系。
因此,这一时期西方伦理学在华传播出现了新的转向,日本成为传播的主要渠道,这与西学东渐的主趋势是相一致的。
二在传播主体上,启蒙思想家及思想敏锐的新型知识分子和留日学生成为这一时期传播西方伦理学的主导力量。
晚清西学东渐的主体,在1895年甲午战争前,主要是外国传教土,西方伦理学的传播也是如此。
1895年后,这种情况出现了变化。
一方面由于门户开放,对外交往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洋务运动中派遣的留学生陆续学成归国,中国人中掌握外国语言文字和科学知识的人日益增多起来,他们为了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积极传播西学,逐渐取代传教士成为西学东渐的主体。
以译书为例,据梁启超《西学书目表》所收1896年前西学译书书目统计,传教士译书或与中国学者译书占总译书的76%,中国学者译书只占总译书的11%。
而据顾燮光《译书经眼录》所收1900年至1904年526种西文和日文的译书统计,外国人译书和外国人与中国人合译书占总译书的11%,中国人译书占总译书的76%。
比较两者,译书所占百分比正好颠倒。
当时有人谈到前后两个阶段译书人身份的变化说:“前译书之人,教会也,朝廷也;前译书之目的,传教也,敷衍也。
后译书之人,士夫也,学生也;后译书之目的,谋公利也,谋私利也。
”这表明,自1895年后中国人已逐渐成为西学传播的主体。
而这些传播西学的中国人,总体看来都是曾经接触过西方文化、对西学有相当认识的开明士大夫和新型的知识分子。
与此相一致,启蒙思想家及思想敏锐的新型知识分子和留日学生便成为这一时期传播西方伦理学的主导力量。
由于西方伦理学具有不同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特点,在近代便成为进步知识分子进行思想启蒙的工具。
为破除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束缚、唤醒人们的变革意识、形成社会变革的强大舆论,启蒙思想家们以西方科学、民主、自由、法治的新文化、新道德、新观念唤醒民众对中国传统的、封建的、专制的、腐朽落后的旧文化、旧道德的批判与反省,在向西方学习、寻找真理,为中国探索出路的过程中,成为当时社会中最为自觉地承担时代重任的社会力量,也是西方伦理学全面起始东渐的推动力量。
严复是进化论伦理学的系统输入者,他译介西方伦理思想的目的即在于思想启蒙。
他曾说:“复今者勤苦译书,羌无所为,不过闵同国之人,一于新理过于蒙昧,发愿立誓,勉而为之。
”梁启超把汲取西方文化的精神来充实和更新中国的民族文化作为“维新我民”的手段,把翻译西书看做是国家富强之途。
因此,他在其主编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对西方各派哲学和伦理学说作了广泛的介绍,如《霍布士学案》《斯片挪莎学案》《卢梭学案》《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略传》《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论希腊古代学术》《东籍月旦》《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亚里士多德之政治学说》《新民说·论私德》《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等,从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培根、笛卡儿、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卢梭、孟德斯鸠、康德、费希特、达尔文、边沁和孔德,他们的思想频繁见诸报端,产生了积极的启蒙作用。
正如李泽厚评价说:“《时务报》时期,梁氏的政论已风闻一时,在变法运动中起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但梁氏所以更加出名,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更大,却主要还是戊戌政变后到1903年前梁氏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撰写了一系列介绍、鼓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文化道德思想的文章的原故。
”可以说,引进与传播西方伦理学说已成为启蒙思想家们推进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伦理学的新的伦理价值观念,适应了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要求,对旧观念形成强大的冲击,起了除旧布新的作用,对思想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以严复、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外,新型知识分子和留日学生也成为这一时期西方伦理学传播的主导力量。
20世纪初,留日学生激增,最多时达1万余人。
与此同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都以日本为基地。
因此,20世纪初的日本集中了当时中国新型知识分子队伍中的精英,成为西学传播的中介和桥梁。
在此期间,大量从日文翻译过来的西方思想名著流传于中国知识界,留日学生则充当了“盗火者”的角色。
由于日本明治初期的启蒙运动着意汲取西方近代思潮,由此欧美各国的学术名著,无论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科学、思想以及文学艺术等,皆有日文译本。
而且,明治时期的日本,在政治上虽仍专制,但在思想界却不失为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一批日本早期启蒙思想家如加藤弘之、津田真道、福泽渝吉等人的著作内容广博,这对思想饥渴的留日学生来说,无疑是良好的思想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