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基于公共选择视角
公共选择理论下政府决策行为失范的反思
52公共选择理论下政府决策行为失范的反思朱家林( 吉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摘 要】随着我国分权化的不断推进,地方政府在治理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
地方官员的私利对地方政府行为亦有所加深。
同时,政府决策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政府公共行政的质量,由此可见,政府决策在公共行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分析,根据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说分析官员的自立性以及行为特点,对政府在决策过程中的失范行为进行反思。
【关键字】政府决策;行为失范;公共选择理论;规制一、我国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公共选择理论下的政府行为“自立性”通过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政府是一个有自身利益的实体,从而使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对政治人假设的幻想破灭。
由此,每一个政府的决策不仅仅是无私的利民主义,地方官员因手中掌握着很强的公共权力资源,使得他们趋利避害,相关政府决策不能够公平、公正、公开的得以做出决断。
一方面,政府官员面对短期利益的诱惑,需要超出通常的资源把“政绩工程”做的完美,从而得到领导认可得到晋升的机会;一方面,上级领导会做出超出短期目标的决策,出大成果,是下属从事超出资源范围和能力的项目。
政府官员的利益渗透在方方面面,不仅仅是自身的私人利益,还有在政府与劳资三方的关系重叠利益之中取利于政府以及官员自身发展的决策,而不是从社会和人民的角度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政府决策管理缺乏科学意识科学管理是政府决策的基础。
在制定和执行任何一项政府决策都需要科学的论证,而非主观臆断。
政府决策最终需要付之于行动,错误的决定在实施之后会给政府自身和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且设计的范围广,影响的程度较深。
因此,科学化管理对于政府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基础环节,决定了政府行为的目标和方向。
(三)缺乏民主参与机制政府决策的方向和目标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但是,现如今的政府决策往往是一种精英决策,听不到群众的声音。
浅论提高中国行政效率——基于公共选择理论角度
视 角, 尝试 分 析 中国行 政 低 效 的 原 因 , 提 出 相 应 的 对 策 , 并 以
期 对提 高行 政 效 率有 所 裨 益 。
【 关键词 】 效率 公共选择 原 因 对策 人类社会 中 , 集体行动 无处不在 , 开展集体行 动不仅要考
学对“ 效率” 定义为“ 帕累托最优状态”即经过自由的市场生 ,
产、 交换之后 , 市场主体 的福利状 况达到了这样 一种状态 , 在这 种 状态下 ,没有人 可以在不损 害他 人的情况 下改 善 自己的福
利。
第一, 所谓“ 自由市场原理” 无非就是“ 自愿主义的原则” , “ 自由市场 ” 的本质在于可 自愿交易 , 自愿交 易的本质 是“ 而 一 致同意” 则 ,一致同意” 原 “ 意味 着没有人受损 , 这才是 市场效 而
为、 实现 公 共 资 源 的 有 效 配 置 具 有 重要 借 鉴 意 义 。 文 章 通 过 这
一
来看 也就 实现 了“ 整体效 率” 。前者是 后者的基础 ,个体效 率” “ 与“ 整体效率 ” 并不是并列的概念 ,整体性 ” 率无非只是每个 “ 效 个体 都获得效 率这种状态的整体性 表述 。基于此 ,效 率” “ 如果 说 是一种 “ 价值评判 ” 准则 , 它所依附 的价值 判断 主体是每个个 体, 比如 , 所谓 “ 效率最 大化” 所指 的是每个个体 的效 率都实现 了最大化 , 离开了“ 个体 ” 这~价 值评判主体 ,效 率” 毫 无意 “ 就
的标准原 则 , 而求解集体行动 的效率就转变 为如 何在参 与集体 不是存在于 这种过程 之外的潜 在的 参与者们 只有 当他们 进入 行动 的主体之间达成一致同意。达成一致 同意有两种可能的机 过程 时才知道他们 自己的选择会是什么。” 而市场就是“ 一个人 不管 他们是谁都一样 追逐 自己 目 的制度过 标 制。 其一 , 市场机制。即一种 以分散 的方式一致同意地集结个体 们彼 此相 互作用 、 意愿的机制 , 但其发挥作用 的领域受到限制。其 二 , 在市场 自 发 程 ,市场中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人行为产生出一种自然秩序 , 这 起作用之外 的领域 , 以通 过投票方式来 集结个体意愿 。如果 种秩序 反映了市场参与人的评价的极大化。这 些评价究竟是什 可 投票能够一致 同意某项 集体行动 , 则这种集体 行动就是有效 率 么 , 唯有在过程 中才能被规定 ; 因此 , 个人评 价不存在 它们 在其 中被规定 的过程之外 。在这种 意义上 , 并且唯 有在 这种 意义上 , 的, 即一致 同意 的投票原则是帕累托最优的“ 政治对应物” 。 有效 率 ’ 。” 的 第四 , 会选择应该是 一个 “ 社 过程 ” 无论 是少数服从 多数 在 市场过程 中产生的秩序可以称 为或 划分为是 ‘ 效 过程” 的产物 , 是以二 人交易 为微观 基 无论 的民主 决策规 则 , 是市场选 择 , 还 本质上都 是一 个 自由选择 的 据 此 , 率只能 是“ 还是集体行 动 的效 率 , 在公 共选择 理论家 看 过程 , 有意 义的问题是“ 过程” 研究 的核心 应该 是“ 投票过程 ” 或 础 的帕 累托效 率 , “ 交易过程 ”分析交易过程 中的人的行为。在交易过程 中, 市场 , 人与人之 间会相互 妥协 ,人的偏好在这 一过程 中会发生 改变 , 经过 反反复复 的讨价还价 , 人与人之间会达成 事实上的一致 同
第五章政府经济行为与公共选择
第五章政府经济行为与公共选择一、公共选择的含义公共选择理论是由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提出。
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
其基本原理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
政府通过资源配置,组织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其决策机制与企业个人微观经济决策之间存在根本区别。
在微观经济决策中,主要通过价格机制调节市场供给和需求,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从公共选择的基本含义及其理论发展可以看出,公共选择反映了政府经济活动的一般特征,但应当明确,公共选择是以既定的政治制度为前提,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公共选择的程序、公共选择的决定机制等存在重大差别。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公共选择,与西方国家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下的公共选择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不同。
而不同国家政治制度的差异,有其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
布坎南等人倡导的公共选择理论,是以西方国家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为背景的,其一些主要的理论观点,诸如中位选民理论、互投赞成票、投票悖论、官僚行为分析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研究公共选择理论,既要把握其基本特征,为政府经济管理提供有益的思路、方法,又要注意其观点在不同政治体制下的局限性,特别是与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直接民主中的公共选择所谓直接民主,是指社会成员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决策,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事务管理。
(一)全体一致原则全体一致原则,是指由于所有的人都能从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受益,社会成员可就公共物品供给与其所需要征收的税收达成一致。
即所有成员一致同意征收一定数量的税收,以提供相应数量和质量的公共物品。
全体一致原则,就要求社会成员就每个人纳税份额和公共物品的提供数量达成一致意见,其选择过程表现为在一系列的纳税份额组合中寻找均衡点,直到最后达成协议。
全体一致原则的优点是,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也可达到林达尔均衡。
政府经济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政府经济论文题目一、最新政府经济论文选题参考1、政府经济学中的寻租理论研究2、现代市场经济与政府经济职能3、强制责任保险: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视角的考察4、政府经济管理规范化与经济法制度创新5、地方政府经济干预行为的经济学解释6、论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7、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定位及其实现8、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理论借鉴及其定位9、中国与欧美政府经济职能演进的历史比较10、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1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研究——基于辽宁的实证分析12、政府经济和政府理性--公共经济学的缘起与发展13、中国过渡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分层探析14、地方政府经济学:理论与实践15、公共物品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定位16、关于政府经济行为的经济法思考17、政府经济和政府理牲——公共经济学的缘起与发展18、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经济性投资效率19、重构政府经济基础——对转变政府职能问题的深度思考20、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及其法律规制二、政府经济论文题目大全1、地方政府经济学2、公共产品短缺的政府经济学分析3、政府经济职能和体制改革4、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5、绿色采购问题及政府经济政策选择6、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激励制度与科学发展7、政府干预与干预政府——关于政府经济行为的理性分析8、地方政府经济学:理论与实践9、我国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研究10、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11、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换12、新时期政府经济职能探讨13、加入WTO与政府经济职能转变14、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中政府经济"权力"变迁的博弈分析15、制度及其变迁进程中政府经济职能的理论分析16、政府干预理论与政府经济职能17、城市土地出让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研究18、关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的思考19、当代西方政府经济理论的演变与借鉴20、乡镇政府经济职能改革思考三、热门政府经济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政府经济职能:市场机制的补充者2、WTO与政府经济职能定位3、经济法与政府经济管理4、论宏观调控与政府经济行为的契合5、论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缺陷与矫治6、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研究述评7、论“政府经济人”及其对政府执行力的制约8、从“搜寻理论”到“失业”释解与政府经济对策9、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途径述评10、美国政府经济危机转嫁行为评析11、市场经济下政府经济职能的力度分层探析12、从经营企业到经营土地——转型期乡镇政府经济行为的演进13、我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激励有效性分析14、转型期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15、美国和日本政府经济职能比较研究16、政府经济的监督理论分析与制度安排研究17、我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的定位18、国家干预的理论演进与西方政府经济职能的调整19、关于政府经济职能演变趋势的理论分析20、论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目标及实现路径四、关于政府经济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基于公共选择视角2、经济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变异分析3、市场化、经济结构变迁和政府经济结构政策转型——中国经验4、基于政府间竞争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以“铁本事件”为例5、政府失灵与政府经济职能重塑6、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的法律规制7、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短期化的体制性根源8、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思考9、进一步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若干设想10、公共产品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11、论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及实现途径12、政府经济职能错位及矫正13、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短期化的体制性根源--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探讨之一14、利益相关性原理对分析政府经济政策行为的方法论意义15、政府经济作用定位的分析16、从政府经济行为看地方保护主义17、政府经济行为的法律规制18、制度变迁中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19、论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经济职能多元性20、论政府经济职能实施绩效评估体系的框架构建五、比较好写的政府经济论文题目1、面向绿色建筑推广的政府经济激励机制研究2、印度拉奥政府经济改革研究3、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4、中国省级政府经济职能研究5、政府经济调控与市场运行机制6、经济发展新阶段政府经济职能的创新7、有限政府下的政府经济职能界定8、转轨中政府经济权威的重新定位9、厦门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财政与政府经济行为研究10、信息社会挑战现代经济学──政府经济理论的批判与重建11、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浅析12、约束与制度变迁——对政府经济职能的抽象思考13、公共需求与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以浙江为例14、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循环经济与政府经济职能15、论产业结构优化中的政府经济职能16、政府经济学中的寻租理论研究17、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18、兼顾效率与公平:英国新工党政府经济与社会改革的有益尝试19、节能减排政府经济手段研究20、现阶段乡级政府经济职能探析——以豫南M乡为个案。
政府行为
政府行为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很多优秀成果这里不一一赘述。
由于主流理论认为政府行为受“公共利益”假设和“经济人”假设的双重调节,因此,我国学术界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以制度经济学为基础,将地方政府看成改革的土要推动者,认为在中国市场化改革中,各级地方政府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角色,如杨瑞龙(2000)论证了地方政府是中国改革的第一行动集团,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坚力量。
王南奇(1999)通过实证研究证明,省、地(市)、县等地方政府所属的国有企业绩效高于中央所属的国有企业,从而认为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类以公共选择理论为基础,将地方政府看成是经济人,政府利益目标作为内在驱动力,有力地影响着政府行为,在某种情况下是市场秩序的破坏者,如金太军(2005)认为地方政府存在伪创新,应规范地方政府的创新行为。
李军杰(2004)认为地方政府存在追求自身垄断利润最大化的机会主义倾向,他们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越位和缺位的问题。
这些研究创新性比较强,对我们的研究有比较大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但上述研究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偏重于静态分析,动态分析不够;二是偏重于总体分析,分阶段的研究不够。
文本的主旨在于以治理理论为基础,将地方政府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将中国的县政府行为置于30年的改革开放引发的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对地方政府尤其是县政府的现实行为的原生态进行描述,再通过“应然”与“实然”的比较分析,挖掘县政府行为失范的成因,最后提出校正县政府行为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行为的含义对于政府行为的概念,目前理论界尚无明确的看法。
按行为学的观点,行为是人的一切行动表现的统称,是人类对环境适应的反应方式。
或者说,行为是人类对环境挑战的回答。
提出政府行为的概念,意味着对政府进行一种人格化的描述,政府行为便是政府对社会环境的反应方式,是政府在一定社会环境中采取的一定的行动。
从政治学意义上看,政府行为是指政府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采取各种手段调节经济社会生活的有意识的活动。
公共选择视角下 转移支付中地方政府行为探究
公共选择视角下转移支付中地方政府行为探究内容摘要:中国不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和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转移支付在省以下的分配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地方主要官员的财政支出偏好。
官员行为逻辑的一个理论背景是追求预算最大化。
但在中国,由于官本位制的传统影响和官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使得追求晋升成为其最大的激励。
在当前委任制体制下,政绩和执行上级政府政策偏好的效果成为获得晋升的主要标尺,因此,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偏好主要受政绩和上级政策目标的约束。
关键词:转移支付政府行为逻辑晋升激励政绩偏好问题的提出当前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都在50%以上,而且中央政府的收入远大于其支出责任;而地方政府的自有收入则远小于其支出责任,即支出责任和自有收入在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存在着纵向财政不平衡的矛盾(张永生,2008)。
因此,作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解决财政支出的纵向和横向不平衡,以实现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Duncan,R.,Tian ,X. W.1999)。
1994年以来,中国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不含两税返还和所得税基数返还)从当年461.17亿增加到2006年的9143亿元,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11.4%提高到30%。
如果加上税收返还,2007年的转移支付总额已达到1.8万亿元。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并没有对省以下的财政关系做统一的规定,各省在省以下的财政分权由各省自行决定。
因此,县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获得或是支出过程的省际差异较大。
可能是因为各省政策各异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尽管近年来有关转移支付的研究文献众多,对县级财政转移支付的研究却不多见。
李萍等(2006)主编的《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中有一节专门研究省以下的财政转移支付。
这可能是学术界较为全面研究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和实践的成果,但是该研究仅是从财政学的视角单纯地对部分省的省以下政府间转移支付概况、基本做法进行了介绍,并没有涉及到县级转移支付分配过程中的政府行为。
基于公共选择理性的政府改革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的政府改革摘要:关键词:公共选择现代视角政府改革理论本土化政府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
从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全球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推动着政府改革。
“改革呼唤着新的理论……公共选择和管理主义无疑是当代行政改革的主导理论”[1] 其中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适应了改革时代的需要。
他的基本思路是要把市场经济人行为与政治决策后的政府执行行为进行归类分析,即形成了特有的经济人模式,从而开始运用经济学方法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中,形成了巨大的理论突破。
由于公共选择理论对政治决策过程独特的分析,使政治决策的神秘光环消失,人们真正深入地了解了政治决策的全过程。
所以公共选择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和兴趣。
实际上,公共选择理论就是探讨政府如何选择的一种理论。
它是区别于私人选择的集体选择,是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或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无论是政治家、官僚还是选民,都同私人经济中的个人一样是理性的“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一、现代视角下的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初期,经济学领域是探讨的重点。
直到将的触角伸到行政管理领域时才开始对政治制度进行探讨,而将政治过程看做是市场行为中的交易来进行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从经济人假设入手, 认为自利行为是普遍性的。
即每个人都处于自利的条件下, 此时市场经济是一种成功运作的秩序, 自利的个人都能从市场交换中获利。
那么, 据此推论:在非市场行为背景下也将采取类似的行为。
政治领域便成为这种推论应用的核心领域, 这样就引发了有关国家自主性的问题的争论。
从个人动机给予角度看, 提出了国家的非中立性: 国家并非是抽象的实体, 而是由作为统治者的官僚群体组成, 其有着自身的特殊利益, 他们都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者。
什么叫所谓的政府失灵。
首先表现为政府行为并非永远代表公共利益。
地方政府间竞争的经济学分析——从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
l 2 8
泰 山 学 院 学 报
第3 6 卷
西方 经 济学 中有 一 著名 的基 本 假设 就是 , 在 竞争就是因为经济绩效影响官员任期 内的迅速提
经济活动中, 经济主体所追求 的惟一 目的是 自身 升 。 2 . 差异 化竞 争 策 略 将 成 为 主 要 的竞 争 手 段 。 经济 利益 的最 优 化 , 被 称 为 理 性 经 济 人 假 设 。理
竟发 挥 什么样 的作 用 。
一
、
经济 学公 共选 择 理论 的解 释
地 方政 府 之 间 的竞 争 是 普 遍 存 在 的客 观 现 出现商 品的积 压 问题 。
象, 是指 我 国不 同行 政 区 域 地 方 政 府 之 间为 了 吸
引技术 、 资本 等可 流 动生 产要 素 而在 投 资 环境 、 公 也会竭 尽 全力 发 展 本 地 经 济 , 在 发展 本 地 经 济 的
内在约束 的” 竞 争 。近 代 以来 , 很 多人 都成 为 不 可 经济 学 中的公 共选 择 理论 来进 行分 析 。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0 2—1 7
[ 作者简介 ] 邓秀丽 ( 1 9 6 4一) , 女, 山东文登人 , 山东农业 大学学报( 社科版 ) 编辑部副编 审。
得 的经 济成 就 也 是 全 世 界 有 目共 睹 , 中 国 的繁 荣 向钱 看 ” 成 了 一 些 人 的座 右 铭 , 在 物 质 主义 者 看 昌盛 和各级地 方 政府 在经 济发 展 中所做 的努 力 密 来 , 财 富 的多 少对 于 个 人 和共 同 体 的幸 福具 有 决 不 可分 , 甚至 各级 地方 政府 之 间 也展 开 了竞 争 , 地 定性价值 , 因而 , 人人都希望本地 、 本 国经济快速
公众参与的行为选择模型研究——基于地方政府的视角
行政与法公共管理理论公众参与的行为选择模型研究—基于地方政府的视角——□代凯(广东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053)摘要:推动公众参与是践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目标的重要举措。
在实践中,地方政府对公众参与有着不同的行为选择。
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践观察,本文运用决策控制权的理论模型,通过多案例研究对这一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分析发现,在某一公共议题中,地方政府的决策控制权受到来自社会压力、科层规则和政府收益三个方面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地方政府追求在上述约束条件下的决策控制权最大化,由此决定了对公众参与有着或主动、或审慎、或被动的不同行为选择。
关键词:公众参与;政府行为;决策控制权中图分类号:D6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9)02-0001-09收稿时间:2018-12-10作者简介:代凯(1988—),男,山东兖州人,广东行政学院行政学教研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旧城改造中公众参与的困境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D16XZZ02;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2018年度一般课题“共建共治共享视角下推进旧城改造工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YYB2018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1]推动公众参与是践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政府公共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方式。
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地政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众参与活动,公众参与实践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但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对公众参与有着不同的行为选择。
第五章 政府行为与公共选择
政府经济学
14、完善与健全有中国特色政府经济公共选择制度。(1)加强 各级人大对政府经济的监督力度。(2)进一步提高政府经济决策 的民主化、科学化。(3)扩大基层民主,拓展社会公众参与政府 经济决策的途径。(4)加强政治协商,提高公共选择水平。
政府经济学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公共选择?运用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政府经济有何意义?
(3)特殊利益集团的行为:使公共选择的结果更有利于自己的利 益。
政府经济学
8、西方国家议会党派斗争与政府经济政策 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对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具有重要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制定符合执政党利益集团的各项经 济政策。(2)制定相应经济政策,取得选民支持,争取连选连任 。(3)制定、实施某些适当顾及反对党和其它社会阶层利益的经 济政策。
政府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
10、西方议会通过立法对政府经济活动的制约。在西方多党制议 会民主制度下,作为立法机关,议会的基本职责是制定和实施法 律,对政府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范,成为国家市场法律体系重要 组成部分。而政府必须在法律的授权的范围内组织财政收入、安 排财政支出,开展宏观经济管理活动。(1)议会对政府经济立法 的层次。(2)议会立法对政府经济活动的制约。
政府经济学
综合水价将由每立方米4.01元调整为5.14元,居民综合水价将由 每立方米2.90元调整为3.70元。最终调整方案将根据听证结果确 定。最为居民关注的是自来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的调整。此次水 价调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自来水平均销售价格由每立方米3.01 元调整为3.84元,其中居民用水由每立方米2.30元调整为2.80元 。污水处理费平均由每立方米1.00元调整为1.30元,其中居民排 水由每立方米0.6元调整为0.90元,非居民排水由每立方米1.20元 调整为1.50元。新增的水费和污水处理费两项合计,居民每用1 立方米水增加支出0.8元。此次水价调整还包括水利工程供水(地 表水)价格。水利工程地表水平均由每立方米1.01元调整为1.44 元;园林用地表水由每立方米0.3元调整为1.30元(不含水资源费 );
政府经济行为分析
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一、导言目前,对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研究强调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政治企业家”和“制度企业家”在多样化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地方政府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注意到了地方政府主体的目标多重性(本地区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中央政府的满意程度等)。
但从公共选择的视角,对地方政府在既定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行为讨论较少。
本文认为,分层治理的效率取决于治理成本与治理收益的比较,在信息传递链条过长(上级政府很难做到对下级政府的“现场监督”)和监督约束不力的条件下,地方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具有强烈的机会主义冲动和强烈的届别机会主义倾向。
本文力图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运用政治活动中的“经济人”范式,系统地分析中国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
皮科克(Alan Peacock)把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分为三个大的政治市场:初级政治市场、政策供给市场和政策执行市场。
在初级政治市场上,政治家把政策“卖”给选民,选民则为政治家支付选票;在政策供给市场上,官员为了实现当选政府的政策目标将提供不同的行政手段;在政策执行市场上,主要分析政策执行结果及其影响。
按照这个思路,本文依次构筑了转型期的中国地方初级政治市场、政策供给市场和政策执行市场。
二、地方初级政治市场在对中国地方初级政治市场的研究中,本文认为以下三点在现实实践中是存在的:一是各级地方人大尚未对同级政府构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二是各级党委首脑是同级政府的最高领导者;三是上级党委和政府对下级政府行政首脑的任免有决定性发言权。
众所周知,公共选择理论中的“铁三角”指:利益集团、立法者联盟和行政机构。
按照上述假设,中国现实中的“铁三角”则包括地方政府、上级政府(替代立法者联盟)和微观主体(替代利益集团)三个组成部分。
微观主体主要指政府辖区内的企业和居民。
其效用函数前者为利润最大化,后者为效用最大化,同时,也追求市场自由和机会最大化(杨瑞龙,杨其静,2000)。
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地方政府经济职能浅析
在新公共服务理论 视角下 , 地方政府 的经济职能应强调 以提供公共 服务为使命 ,在追求公共利益 的同时,对公 民的公共服务需求 ,应及时 作出回应。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在行使其经济职能时存在 的问题 主要体现
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 一) 地方政 府权 责模糊 ,有效制 约机制缺 乏。首先 ,中央和地方
一
、
理 论 背 景 及 基 础
( 一) 背景 简介。十八届三种全会 《 决定》 中提 出,加 快转变政 府 职 能、科学有效 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 的内在要 求 。必须切实转变政府 职能 ,深化行 政体制改革 , 创 新行政 管理方 式 , 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从 目前看 ,企 业改革 、市场建设和政府管理体制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 比之下 ,政 府 的经济 职能和市场体 系建设 ,存在着 明显的不足。 在社会 主义建设 的过程 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以 及各种 主客观条件 的限制 。使得地方政府在行使其经济职能过程 中存 在 着许多不足 ,这都直接或间接 的涉及到政府经济职能。因此 ,地方政府 角色的定位 和作用 的发挥 ,是地方政 府经济职 能有效实 施的重要体 现。 在 我国已经成功加 入 WT O的社 会背 景下 ,地 方政 府有 效的经 济职 能 , 对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务而非掌舵 ;第七 ,重视人而不只是效率 。地方政府在行使其经 济职能
的过程中 ,对 政府角色和经济 职能 的发挥 ,在理论和实践 中都存 在很 多 缺陷 ,在借鉴和发挥新公共服务理论 的理念或模式时 ,都要与 当地实际 情况结 合起来 ,切忌一 味的照抄 照搬 。 二 、地方政府在行使经 济职能时存在 的问题
论公共选择理论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论公共选择理论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学的方法为基础来研究政府行为,主要包括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人假说和经济学的交换范式。
该理论认为政治活动的主体会不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认为任何形式的政府都必然具有自利性的要求和冲动,并通过官员和政客维护自身利益表现出来。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单从这一理论出发规范政府行为,可以对我国政府改革得到一些重要启示。
标签: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政府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清理干净战争的创伤,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
当时盛行的凯恩斯主义从理论上打破了市场万能的神话,认为政府应当承担起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的责任。
然而,由于西方各国政治干预经济力量的增强,政府职能和政府规模日趋扩张,造成了政府机构的膨胀、社会资源的浪费、政府干预经济的缺陷日趋突出。
在此大背景下,主张“新自由主义”的公共选择理论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上,尝试应用于我国的政府改革,为我们研究财政制度和决策管理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1 公共选择理论的概念及方法论公共选择理论(Theory of Public Choice)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并于五六十年代形成了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自六十年代以后,其影响范围在全世界迅速扩大。
“公共选择理论是旨在将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即经纪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的一种新公共经济理论”。
其研究的是公共选择问题,即人们通过政府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这实际上是一个政治过程。
其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说:“公共选择理论是政治学上的观点,它以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
”其本人也因为在公共选择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获得1986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斯·缪勒认为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经济学的方法解决政治科学的主题行为。
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探析政府规模膨胀的原因及对策
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探析政府规模膨胀的原因及对策摘要: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以机构改革作为主线和中心,而贯穿机构改革过程的一条主线则是精简政府机构和缩小政府规模的理想。
建国以后,我国已经进行了多次机构精简的行动。
但是每次改革过后都会出现机构数量的剧增、财政预算的扩张和政府规模的增长。
文章拟采用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对这种机构病予以解读,给出解决政府规模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政府规模;原因一、对政府机构改革中“怪圈循环”现象的剖析所谓“ 怪圈循环”,是系统论中的一个术语,是指事物在特定的等级系统中逐渐上升或者逐渐下降,结果却意外发现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我国的政府规模膨胀经过了四个“ 怪圈循环”:第一个怪圈:1949—1959年的循环。
1949年确立(35个)机构→1952 年小膨胀(42个)机构→1954年较大膨胀(64个)机构→1956 年的大膨胀(81个)机构→1959年的精简(60个)机构;第二个怪圈:1960~1970年的循环。
1960年初(60个)机构→1965年底大膨胀(79个)机构→1970 年裁减(32个)机构;第三个怪圈:1971~1982年的循环。
1971年恢复,1975年增加(52个)机构→1981年大膨胀(100个)机构→1987年精简(61个)机构;第四个怪圈:1983~1993年的循环。
1982年开始精简(61个)机构→1986年膨胀(72个)机构→1988年精简(68个)机构→1992年膨胀(86个)机构→1993年精简(59个)机构。
政府规模是政府履行其职能的活动范围及其质与量,它既指政府职能与权力范围,又指政府机构与人员。
衡量政府规模的指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作为指标;另一种是以财政支出比率作为指标。
一般说来,政府规模过大或者过小都是有害的,都不利于政府发挥正常的职能和效率。
所以对于现代国家的政府来说,保持适度的政府规模,抑制政府规模增长是行政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研究地方相关部门利益是公共选择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地方相关部门在决策过程中如何追求自身的利益,并对此进行分析和解释。
在中国,地方相关部门具有相对较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因此研究地方相关部门利益对于理解中国政治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地方相关部门利益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地方相关部门利益形成机制在公共选择理论中,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是一种基本假设。
同样,在地方相关部门中,官员也会追求个人或集体的利益。
这种个体行为将影响到整个决策过程,并最终形成地方相关部门的利益。
首先,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官员可以通过掌握权力来获取私人收入。
例如,在土地征收和拆迁过程中,官员可以通过收取贿赂或以其他方式获取私人收入。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和低效。
其次,地方相关部门的政绩考核和晋升机制也会影响官员的行为。
在中国,地方相关部门官员往往会被考核其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情况。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官员可能会采取一些不当手段来提高经济增长数据或维护社会稳定,从而获得晋升机会。
最后,地方相关部门之间的竞争也是地方相关部门利益形成的重要机制。
由于中国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配置不平衡的情况,各个地方相关部门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官员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或提高居民福利。
二、影响地方相关部门利益形成的因素除了上述机制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地方相关部门利益形成。
首先是导向。
中国是一个高度集中式国家,在许多重大决策上由相关部门来制定指导意见。
这意味着地方相关部门必须遵循的要求,而不是完全根据自身利益来决策。
的导向性对地方相关部门利益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其次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这决定了地方相关部门利益形成的基础。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能够提供更多资源和机会,从而使地方相关部门能够更好地追求自身利益。
地方政府行为的市场经济分析
地方政府行为的市场经济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市场经济中,地方政府的作用不仅仅是靠经济利益来推动经济的发展,而是需要遵循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保障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调整市场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来调整市场,保护市场的正常运转和公平竞争。
例如,实行营商环境优化,加强行业监管,打击恶性竞争等行为。
二、投资和创新地方政府通过投资和创新,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例如,通过出资设立科技园区和孵化器,提供创业和研发的平台,吸引高科技人才,推动产业链的升级。
三、服务市场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例如,建设基础设施,优化交通运输,提供教育和医疗服务等。
然而在实践中,地方政府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存在滥用政府权力、干预市场、营私舞弊等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还可能造成经济浪费,增加企业的负担,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因此,地方政府行为的市场经济分析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政府干预市场应该是有必要性的。
有些市场因为长期的垄断,缺乏竞争,需要政府通过一些行政手段来引导市场进行竞争,减少不合理的垄断。
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政府所进行的行政行为应该有法律法规作为依据,保证在合法性的基础上干预市场。
三、政府行为的公正性政府的政策和行动应该遵循公平竞争原则,保证市场的公正竞争,禁止任何的人情关系、权钱交易和行政干预。
四、政府行为的透明性政府行为应该保持透明,通过公示政策规定,获取公众的意见建议,加强行政权力的监督,保证市场监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五、政府行为的限制性政府的行政行为也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政府应该根据市场的规则和法律法规,自觉地约束自己,避免滥用政府权力,尊重市场的自主决策和自由竞争。
最后,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遵循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保障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研究地方相关部门利益是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分析相关部门行为的理论框架,强调相关部门行为与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地方相关部门作为公共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益与个体、群体、社会的利益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地方相关部门利益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地方相关部门利益形成机制1.1 政治机制地方相关部门作为一个特定区域内权力机构,其权力来源于上级相关部门授权,并受到上级相关部门监督。
在这种权力关系下,地方相关部门在决策过程中往往会考虑到自身的权力和资源获取。
因此,地方相关部门在制定和执行决策时往往会优先考虑自身和相关部门的利益。
1.2 经济机制经济发展是地方相关部门获取资源和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途径。
在经济机制下,地方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相关和规划,吸引投资、促进产业发展,从而获取财政收入和税收。
地方相关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往往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密切相关。
1.3 社会机制地方相关部门在社会机制下的利益形成主要体现在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方面。
通过提供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安全等措施,地方相关部门可以提升自身形象和民众支持度。
同时,地方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掌握资源分配权力来获取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
二、影响地方相关部门利益的因素2.1 环境国家宏观经济、法律法规等都对地方相关部门利益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法律法规对于不同区域内的资源配置、税收分配等都有不同要求,从而影响了地方相关部门利益。
2.2 地域特点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特点,在资源配置中也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不同区域内的地方相关部门利益存在差异性,一方面地方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利用自身的地域特点来获取利益,另一方面也受到地域特点的制约。
2.3 相关部门能力地方相关部门能力的差异也会直接影响到其利益的获取。
相关部门能力包括决策能力、执行能力、监督能力等多个方面。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债务的成因分析(1)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债务的成因分析(1)摘要:地方债务的成因问题,许多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但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不足以说明地方债务产生的真正原因。
从公共选择角度看,地方债务形成的真正原因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对财权与事权分配现状的“漠视”;地方政府的预算与效用最大化追求;地方政府官员的寻租。
关键词:地方债务;成因;公共选择尽管我国现行的《预算法》等有关法律中,严格禁止地方财政出现赤字和地方政府举债,但事实上,我国各地区、各层级的地方政府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举债度日或负债经营,而且所负债务的种类之多,负担之重,已超出一般人之想象。
相关的数据与结论初步表明地方债务的规模保守估计大约在6000—9000亿之间,截至2002年底,仅乡镇一级平均负债已经超过400万元,总额在2200亿元左右。
地方债务风险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
关于地方债务的形成“原因”,代表性的观点如魏加宁认为主要有:各级政府之间财权事权划分不清,地方政府收入减少、任务加重;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行政机构繁杂、人浮于事;地方政府行政层级过多,地改市后财源匮乏;财政金融体制不健全,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正规的融资渠道,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得通过各种非正规渠道进行变相举债、违规融资;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缺乏地方政府的信用评估;行政管理体制缺乏约束机制,地方政府领导干部行为短期化,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在有限任期内显示“政绩”,获取政治资本,不惜一切大肆融资举债,用于“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建设。
一“原因”背后的原因解释笔者认为,上面所列出的“原因”其实并不是地方债务产生的终极原因,而是某些真正原因的结果。
主要理由在于,的确上述“原因”对地方债务的产生有着某种联系甚至直接的联系,但如果是要做追根溯源的探究的话,仅停留在这一层面而不去探究是什么导致这些“原因”的产生,放弃对事物发生本源的追求,对“原因”的解释就会是乏力和不得要领的。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_陈建先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Ξ陈建先(重庆行政学院,重庆400041)[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源于现代经济学对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思考,为解释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也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基础理论。
[关键词]公共选择;经济人;政府经济行为[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04)03-0077-03 公共选择理论始于1957年詹姆斯・布坎南的“托马斯・杰斐逊中心”。
他强调经济学不仅要研究有效的经济政策以提高资源效率并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更要研究对经济政策本身的问题。
因为,经济政策本身的问题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
他的思想成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发端,从此,人们开始注重对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
一、公共选择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所谓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选择,即政府选择。
[1]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一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基础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重心不在于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它更多地考虑政府这样做或那样做。
它关心的是为什么国民作为一个集体选择了这个而不是那个;二是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以“经济人”假设出发,把经济市场中的个人选择行为与政治市场中的公共选择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模式,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凯恩斯经济学中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
这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机制,以及探索政府经济行为合理化的重要途径。
第一,“经济人”与“政治人”。
公共选择理论采用了“谋求最大发展自我利益”的个人的逻辑演绎方法,其基本行为假定是:“人是一个自私的,理性的功利最大化者。
”[2]逻辑起点不是“政治人”而是“经济人”。
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人”由经济领域分析推广到政府领域分析,突破了传统经济学和政治学建立在关于人的动机不同假说上的局限。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利己的,政治学假设人是利他的。
而公共选择理论把人的行为纳入一个统一的经济人的分析框架,认为人的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都是一样的,不是为了追求真善美而参与政治,而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参与政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运用三个模型对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基本结论还是公共选择学派的套路: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也有失灵的可能。
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必要的法制规范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有强烈的越位冲动。
在财力和事权基本对称的情况下,一定领域的政府越位就意味着另一领域的政府缺位。
如图所示,阴影部分代表地方政府的合理定位区,即市场失灵的领域。
1区代表地方政府的越位区。
3区代表地方政府的缺位区。
一般而论,在2区主要表现为仙女、半仙女模型以及不确定世界模型,在这一领域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的论证、民意听证和民主监督程序(有限理性)。
其后果是造成一些无谓损失,但是这些损失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相联系的。
在有限理性和短期行为的条件下,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直接后果都是对社会总产出的抑制和侵蚀,但是它们的成因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其对应的解决方式和政策建议也会大相径庭。
对一些县级政府来说,有限的资金用来修建广场(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越位)便不能足额、及时地支付中小学教师工资(地方政府的合理支出范围),从而造成公共服务的缺位。
在政府越位区(市场有效配置区),政府行为的机会成本是市场的有效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政府行为的损失是可以预见和测算的。
那么,为什么要明知故犯?这便是女巫模型的精髓:地方政府在缺乏监督的领域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其自身的垄断租金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