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基于公共选择视角

合集下载

政府与公众关系的经济学分析——基于交换权力的普遍视角

政府与公众关系的经济学分析——基于交换权力的普遍视角
1 以 贸易 为基 础 的权 利 : 即 以 自己 、 所 拥有 的物 品交 换 食 物 的 交 易权 , 一个 人 有 权 拥 有 通 过 自愿 交 易 所 得到 的东 西 ; 李 浩 军 事 经 济 学 院 军 队 湖 北 武 汉 4 0 3 3 0 5 2 以生 产 为基 础 的权 利 : 即 以 自己 、 目的 ,通 过 履行 功 能 而 发挥 出来 的 各 种 作 或 雇 佣 的资 源进 行 生产 换取 食 物 的生 产权 , 【 文章 摘 要 】 用 的总 称 。 “ 府 行 为是 政 府 既 定功 能 的 ” 政 个 人有 权 拥 有 用 自 己的 资源 或 在 自愿 基 阿 玛 蒂 亚 ・ 的权 利 方 法提 供 了一 森 外 化 ” 政 府 的既 定 功 能一 般 包 括对 外和 对 础 上 使 用 雇 佣 来 的 资 源 所 生 产 出 来 的 东 。 个 分 析饥 荒 的一 般 框 架 ,其 用意 在 于 阐 内两 个 方 面 。 外 , 发展 与其他 国家 的政 西 ; 对 则 述权 利 失 败 发 生 的 本质 和 原 因 ,并 希 望 治 、 济 、文化 交 流 , 卫 本 国 领 土完 整 和 经 保 3 自己劳动 的权 利 : 即 以 自身劳 动 、 通过 这一 理 论 的提 出 能够 解 决 一 部 分 贫 主 权 不受 侵 犯 ,维 护 国 家 的独 立 等 。对 内 , 换 取 工 资 以获得 食物 的劳 动 权 ,一 个 人 有 困与饥 荒 的 问题 。而 现 在 这 一理 论 不 仅 指挥 国家机 器 , 持 统 治秩 序 和 社 会秩 序 , 权 拥 有 自 己的 劳 动 能 力 , 并进 而 有 权 拥 有 维 可 以在 灾 害经 济 学上 有 充 分 的使 用 ,还 调 整 各 种社 会 关系 , 管理 公 共 服务 事 业 , 发 与 自 己的劳 动 能 力有 关 的 以贸 易 为 基础 的 可 以被 用于 其 他 涉 及权 利 交换 和 实现 的 展社会福利等。而对 内的行为领域 主要有 权 利 , 以及 以生 产 为 基 础 的 权 利 ; 领 域 。基 于 交换 权 利理 论 的视 角 ,政 府 财政 、 工业 、 业 、 业 、交通 运 输 、 技 、 农 商 科 4 、继 承和 转 移 权 利 : 即继 承 权 ,或 与 公 众 的 关 系主 要 表 现 在 “ 持 一 评 支 文 教 、体 育 、卫 生 、环 境保 护 等 等 。此 处 , 获 取他 人 , 包括 政 府 的赠 予 。 个人 有权 拥 一 价” 的 循环 模 式 的 实现 上 。通 过 对 公 众 我 们 主 要 研 究对 内 的政 府 行 为 。 有 他 人 自愿 赠 予 他 的 东 西 ,但 后 者 对这 些 享 受 公 共 产 品 及 应 得 公 共 服 务 和 知 情 在现 代社 会 里 , 民主 社 会 的 一 个重 大 东 西 的所 有 权 必 须 是 合法 的 。 权 、监 督权 等 交换 权 力 的 分 析 ,我 们 可 特 征 就 是 主 权 在 民 ,任 何 一 届政 府 得 以 长 上述 前 三 个方 面 的权 利 是基 于 市 场 的 以 更进 一 步 了解 政 府 行 为的 目的 性 ,使 久 的根 基 在 于 民众 的 支持 。 蒋 家 王 朝 的 覆 权 利 ,森 将 这 些权 利 看 作交 换权 利 。“ 在市 我 们 可 以对 原 先 属 于政 治经 济 学 的问 题 灭 , 巴蒂斯 塔政 权 的 被推 翻都 给 我 们 做 出 场 经济 中 ,一 个人 可 以将 自 己所 拥 有 的 商 有 一 个 更 深 入 的认 识 并 用 它去 解 决 更 多 了历 史 的证 明 。 在一 个制 度健 全 , 治环 境 品 转 换 成 另一 组 商 品 ,这 种 转 换可 以通 过 政 的 问题 。 较 好 的政 府 下 , 公众 一 股 通过 参 加 选举 , 贸易 、生 产 或 两 者 的 结 合 来实 现 。 在转 换 缴 纳 税金 等 行动 来 表 达对 其政 府 的 实 际支 持 , 巾 ,他 能 够 获 得 的 各 种 商 品组 合 所 构 成 的 【 键词】 关 否 则 就是 不 友 好 的行 为 了 。 然 , 个 集 合 , 以称 为 这 个 人所 拥有 东 西 的 ‘ 换 一些 显 一 可 交 政 府 ;公 众 ; 交换 权 力 ;支持 ;评 价 政 府为 了长 久 存在 , 会 用尽 其 能 , 就 谋取 公 权 利 ’” 按 照森 的论 述 ,“ 换权 利 映 射” 。 交 政 府 与公众 的关 系简述 众对他的实际支持 ,而不是可能失真的舆 ( 缩写为 E ~映射 )是指这 样一种关系,它 首 先 , 们 要界 定 我 们 的研 究 对 象 。 我 本 论 。 而且 这 还 包 含 着 一 个 现 代 社 会 的 强 烈 为每一个所有权组合 ( 即个人的资源禀赋) 文研 究 的是 普 遍 情 况下 的 ,基 于交 换 权 力 意 识 ,任 何 一 个 行 为涉 及 到 的 利 益 相 关 人 指 定 了一 个 交 换 权 利 集合 。这 一 关系 界 定 视 角 的政 务 公开 必 要 性 的经 济 学 分 析 。也 都 该被 得 到 妥善 的协 调 。这 种 意 识 体 现 在 了对 应 于 每 一 种 所有 权情 况 ,一 个 人所 拥 就 是说 ,本 文 要 研 究 的 是 在 当今 社 会 下 具 政 府 和 公众 的关 系 上 ,就 足 公 民意 识 的 重 有 的机 会 。 也 就 是每 个 人 的每 一 资 源 禀 赋 有普 遍 意 义 的政 府 形 式 ,主 要 是 指 民主 政 要 组 成部 分 。从 t 文对 政 府 及 政 府 行 为 的 组 合 规 定 他 可 以 支配 的商 品组 合 集 合 的 函 府 。 且假 定 政 府 治 下 公众 公 民意 识 , 权 界 定 中 ,我 们 可 以看 出政 府 行 为 是 绝 对 关 数 。 并 维 这些 机 会 的组 合 就 称 为交 换权 力 集 E 。 i 意识 强 烈 。 系公 共 的 , 并且 对 公 共领 域 影 响深 刻 。 公 故 这 一 理 论 用 简 单 的语 言 来 概 括 ,就 是 政府 是一 个 国 家为 维 护 和 实 现 持 定 的 众 作 为 纳 税人 , 有 权知 道 税款 流 向 , 因 是 亦 个个体以 自身拥有或控制的可被用 来交 公共 利 益 ,按照 区域 划 分原 则 组 织起 来 的 , 此 有 权 对 政 府 行 为 进 行 监督 。 而 且 政 府 行 换 的 资 源 或权 力 通 过 一 定 的 显性 或 隐 性 的 以暴 力 为后 盾 的政 治 统治 和 社 会管 理 组织 。 为 关 系到 公 众 的 切 身 利 益 ,作 为 利 益 相 关 交 换行 为 来 获取 其需 求 的资 源 或其 他事 物 。 此 狭 义 的 政 府 是 指 国 家 政 权 机 构 中 的 行政 机 人 ,公 众有 权 知道 其行 为 的 发 生 清况 。 ( 此 处 所 讲 的 显性 交 换 是 指 可 以被 社会 实 体 关。此处 , 们 使用 狭 义 的政 府 概 念 。 府 处 不 讨 论 保 密 情 况 、 紧 急 情 况 等 特殊 下 的 所 承 载 的 交换 ,例 如 农 民将 本 年 所 产 的粮 我 政 有 以下 特点 : 1从 行 为 目标 看 ,政 府 行 为 政 府 行 为 ,即 只 研 究政 府 在 公共 服 务 领域 食 拿 到 市 场 上 去 换 取 货 币 资 金 及 生 产 资 () ) 般 以 公 共 利益 为 服务 为 目标 ; 2 从 行 为 的 行 为 。 () 料 ;而 隐性 交 换 只 是 无 法被 社会 实 体 所 承 领 域 看 ,政 府 行 为 主 要 发 生 在 公 共 领 域 ; 载 , 可 以被 感 知 的一 种 交换 。 更 多 的是 但 着 () 为 方 式 看 ,政 府 行 为 一般 以 国家 暴 二 、交换权 力视 角下 的政府 行为 3从行 种 心 理 意 义 上 的 交 换 。 例 如一 个 企 业 内 力 为 后 盾 ,具 有 凌 驾 于 其他 一 切 社 会组 织 a 交 换 产 品 理 论 ) 的 非正 式 团体 ,在 没 有 经 过 一些 可 见 的程 之 上 的权威 性和 强 制 力 ;4从组 织 体 系 看 , () 交 换 权 利 理 论 , 又称权 利方 法 ,是 由 序 ( 正 式选 举 ) 生 了一 位领袖 或 者 是 如 ,产 政 府 机 构 具 有 整 体性 ,它 由执 行 不 同职 能 1 9 8年 度 诺 贝尔 经 济 学 奖 获 得 者 阿 玛 蒂 代表 ,这 时 团体 其 他 成 员就 与代 表 之 间 达 9 的 机 关 ,按 照一 定 的 原 则 和程 序 结 成严 密 亚 ・ 提 出来 的 。 的学 术 工 作 涉 及经 济 学 成 了一 个 隐性 交 换— — 成 员 以 自身的 支 持 森 森 的 系统 , 此之 问各 有 分工 , 司 其职 , 彼 各 各 的 广 泛 领域 。通 过 交换 权 力理 论 对 导 致 饿 领 导 ,赋 予 其 权 利 的 行 为来 换 取 代 表 对 他 死 人 的 饥 荒 问题 的 深 入 分析 和 经 验 研 究 是 们 利益 的 维护 和 协调 。当然 这 是不 稳 定 的 , 负其责。 他的重要 成果之一 。 不安全的。所以这一隐性 交换行为需要双 政府行为 ,顾名思义,就 是指 以政府 森认 为 ,在 一 私 人 所有 制 的市 场 经 方 常 常 确认 和 维 护 , 个 以保 证交 换 的 实 现 , 避 为行为j 体 ,凭借其拥有 的行政权 力和社 E 典型 的权 利 关 系主 要 包括 以下 内容 : 免 权 力的 失 败 。 会 资 源 ,“ 经 济 、社 会 发展 中,基 于一 定 济 中, 存

浅论提高中国行政效率——基于公共选择理论角度

浅论提高中国行政效率——基于公共选择理论角度
义, 没有价值评价 主体 则无所谓 “ 率” 效 。
视 角, 尝试 分 析 中国行 政 低 效 的 原 因 , 提 出 相 应 的 对 策 , 并 以
期 对提 高行 政 效 率有 所 裨 益 。
【 关键词 】 效率 公共选择 原 因 对策 人类社会 中 , 集体行动 无处不在 , 开展集体行 动不仅要考
学对“ 效率” 定义为“ 帕累托最优状态”即经过自由的市场生 ,
产、 交换之后 , 市场主体 的福利状 况达到了这样 一种状态 , 在这 种 状态下 ,没有人 可以在不损 害他 人的情况 下改 善 自己的福
利。
第一, 所谓“ 自由市场原理” 无非就是“ 自愿主义的原则” , “ 自由市场 ” 的本质在于可 自愿交易 , 自愿交 易的本质 是“ 而 一 致同意” 则 ,一致同意” 原 “ 意味 着没有人受损 , 这才是 市场效 而
为、 实现 公 共 资 源 的 有 效 配 置 具 有 重要 借 鉴 意 义 。 文 章 通 过 这

来看 也就 实现 了“ 整体效 率” 。前者是 后者的基础 ,个体效 率” “ 与“ 整体效率 ” 并不是并列的概念 ,整体性 ” 率无非只是每个 “ 效 个体 都获得效 率这种状态的整体性 表述 。基于此 ,效 率” “ 如果 说 是一种 “ 价值评判 ” 准则 , 它所依附 的价值 判断 主体是每个个 体, 比如 , 所谓 “ 效率最 大化” 所指 的是每个个体 的效 率都实现 了最大化 , 离开了“ 个体 ” 这~价 值评判主体 ,效 率” 毫 无意 “ 就
的标准原 则 , 而求解集体行动 的效率就转变 为如 何在参 与集体 不是存在于 这种过程 之外的潜 在的 参与者们 只有 当他们 进入 行动 的主体之间达成一致同意。达成一致 同意有两种可能的机 过程 时才知道他们 自己的选择会是什么。” 而市场就是“ 一个人 不管 他们是谁都一样 追逐 自己 目 的制度过 标 制。 其一 , 市场机制。即一种 以分散 的方式一致同意地集结个体 们彼 此相 互作用 、 意愿的机制 , 但其发挥作用 的领域受到限制。其 二 , 在市场 自 发 程 ,市场中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人行为产生出一种自然秩序 , 这 起作用之外 的领域 , 以通 过投票方式来 集结个体意愿 。如果 种秩序 反映了市场参与人的评价的极大化。这 些评价究竟是什 可 投票能够一致 同意某项 集体行动 , 则这种集体 行动就是有效 率 么 , 唯有在过程 中才能被规定 ; 因此 , 个人评 价不存在 它们 在其 中被规定 的过程之外 。在这种 意义上 , 并且唯 有在 这种 意义上 , 的, 即一致 同意 的投票原则是帕累托最优的“ 政治对应物” 。 有效 率 ’ 。” 的 第四 , 会选择应该是 一个 “ 社 过程 ” 无论 是少数服从 多数 在 市场过程 中产生的秩序可以称 为或 划分为是 ‘ 效 过程” 的产物 , 是以二 人交易 为微观 基 无论 的民主 决策规 则 , 是市场选 择 , 还 本质上都 是一 个 自由选择 的 据 此 , 率只能 是“ 还是集体行 动 的效 率 , 在公 共选择 理论家 看 过程 , 有意 义的问题是“ 过程” 研究 的核心 应该 是“ 投票过程 ” 或 础 的帕 累托效 率 , “ 交易过程 ”分析交易过程 中的人的行为。在交易过程 中, 市场 , 人与人之 间会相互 妥协 ,人的偏好在这 一过程 中会发生 改变 , 经过 反反复复 的讨价还价 , 人与人之间会达成 事实上的一致 同

第五章政府经济行为与公共选择

第五章政府经济行为与公共选择

第五章政府经济行为与公共选择一、公共选择的含义公共选择理论是由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提出。

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

其基本原理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

政府通过资源配置,组织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其决策机制与企业个人微观经济决策之间存在根本区别。

在微观经济决策中,主要通过价格机制调节市场供给和需求,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从公共选择的基本含义及其理论发展可以看出,公共选择反映了政府经济活动的一般特征,但应当明确,公共选择是以既定的政治制度为前提,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公共选择的程序、公共选择的决定机制等存在重大差别。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公共选择,与西方国家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下的公共选择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不同。

而不同国家政治制度的差异,有其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

布坎南等人倡导的公共选择理论,是以西方国家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为背景的,其一些主要的理论观点,诸如中位选民理论、互投赞成票、投票悖论、官僚行为分析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研究公共选择理论,既要把握其基本特征,为政府经济管理提供有益的思路、方法,又要注意其观点在不同政治体制下的局限性,特别是与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直接民主中的公共选择所谓直接民主,是指社会成员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决策,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事务管理。

(一)全体一致原则全体一致原则,是指由于所有的人都能从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受益,社会成员可就公共物品供给与其所需要征收的税收达成一致。

即所有成员一致同意征收一定数量的税收,以提供相应数量和质量的公共物品。

全体一致原则,就要求社会成员就每个人纳税份额和公共物品的提供数量达成一致意见,其选择过程表现为在一系列的纳税份额组合中寻找均衡点,直到最后达成协议。

全体一致原则的优点是,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也可达到林达尔均衡。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研究地方相关部门利益是公共选择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地方相关部门在决策过程中如何追求自身的利益,并对此进行分析和解释。

在中国,地方相关部门具有相对较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因此研究地方相关部门利益对于理解中国政治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地方相关部门利益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地方相关部门利益形成机制在公共选择理论中,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是一种基本假设。

同样,在地方相关部门中,官员也会追求个人或集体的利益。

这种个体行为将影响到整个决策过程,并最终形成地方相关部门的利益。

首先,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官员可以通过掌握权力来获取私人收入。

例如,在土地征收和拆迁过程中,官员可以通过收取贿赂或以其他方式获取私人收入。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和低效。

其次,地方相关部门的政绩考核和晋升机制也会影响官员的行为。

在中国,地方相关部门官员往往会被考核其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情况。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官员可能会采取一些不当手段来提高经济增长数据或维护社会稳定,从而获得晋升机会。

最后,地方相关部门之间的竞争也是地方相关部门利益形成的重要机制。

由于中国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配置不平衡的情况,各个地方相关部门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官员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或提高居民福利。

二、影响地方相关部门利益形成的因素除了上述机制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地方相关部门利益形成。

首先是导向。

中国是一个高度集中式国家,在许多重大决策上由相关部门来制定指导意见。

这意味着地方相关部门必须遵循的要求,而不是完全根据自身利益来决策。

的导向性对地方相关部门利益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其次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这决定了地方相关部门利益形成的基础。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能够提供更多资源和机会,从而使地方相关部门能够更好地追求自身利益。

公共选择视角下对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思考

公共选择视角下对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思考

公共选择视角下对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思考肖雪安徽大学管理学院DOI:10.32629/ej.v2i1.94[摘 要] 公共政策评估贯穿于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全过程,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监控和终结的每一个环节无不需要公共政策评估。

公共政策评估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学者的研究领域。

由于研究时间较短,加上政策评估体系的不可控制性和不稳定性,使得目前的发展并不理想。

基于此点,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对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发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公共政策评估;问题;对策1 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与不足第一,评估主体较为单一、缺乏专业性和独立性。

公共政策评估主体可以分为官方与非官方组织。

在我国以官方政策评估为主,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置了政策评估组织,由于缺乏评估的专业知识,大多数更是凭借经验进行评估。

尤其在地方上,公共政策评估常常是依据领导个人喜好在几种备选政策中择其一,然后通过专家学者验证其理论上的可行性后进行执行,忽视实践上的可行性。

尽管有些中央或地方官方评估组织拥有专业化的评估人才也很难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因为评估人才的利益和官方政策评估结果相挂钩,在利益权衡下往往也不能客观的进行政策评估。

非官方的评估组织在我国很少,像美国的兰德公司,英国的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等这种独立的专职政策评估组织在我国更是少之又少。

民间评估组织由于必要的相关信息和资金都要依赖于政府,加上政府中相关人员的抵制,这类组织往往都是从属于政府。

尽管存在少数专业且完全独立的评估组织,但是评估结果往往会因为行政信任度低而得不到重视。

行政信任度就是行政首长对评估人员和评估人员所采用的评估方法的信任度,如果信任度低,评估结果一般很少会得到重视。

行政首长因为觉得内部官方评估组织更了解政策,拥有的信息更充足准确,所以一般较为信任官方的评估结果。

此外,评估主体缺少公众的参与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首先,公共政策的最终承担者就是公民个体,公民最有资格来评判对一项政策的满意度。

政府经济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政府经济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政府经济论文题目一、最新政府经济论文选题参考1、政府经济学中的寻租理论研究2、现代市场经济与政府经济职能3、强制责任保险: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视角的考察4、政府经济管理规范化与经济法制度创新5、地方政府经济干预行为的经济学解释6、论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7、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定位及其实现8、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理论借鉴及其定位9、中国与欧美政府经济职能演进的历史比较10、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1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研究——基于辽宁的实证分析12、政府经济和政府理性--公共经济学的缘起与发展13、中国过渡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分层探析14、地方政府经济学:理论与实践15、公共物品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定位16、关于政府经济行为的经济法思考17、政府经济和政府理牲——公共经济学的缘起与发展18、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经济性投资效率19、重构政府经济基础——对转变政府职能问题的深度思考20、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及其法律规制二、政府经济论文题目大全1、地方政府经济学2、公共产品短缺的政府经济学分析3、政府经济职能和体制改革4、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5、绿色采购问题及政府经济政策选择6、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激励制度与科学发展7、政府干预与干预政府——关于政府经济行为的理性分析8、地方政府经济学:理论与实践9、我国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研究10、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11、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换12、新时期政府经济职能探讨13、加入WTO与政府经济职能转变14、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中政府经济"权力"变迁的博弈分析15、制度及其变迁进程中政府经济职能的理论分析16、政府干预理论与政府经济职能17、城市土地出让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研究18、关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的思考19、当代西方政府经济理论的演变与借鉴20、乡镇政府经济职能改革思考三、热门政府经济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政府经济职能:市场机制的补充者2、WTO与政府经济职能定位3、经济法与政府经济管理4、论宏观调控与政府经济行为的契合5、论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缺陷与矫治6、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研究述评7、论“政府经济人”及其对政府执行力的制约8、从“搜寻理论”到“失业”释解与政府经济对策9、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途径述评10、美国政府经济危机转嫁行为评析11、市场经济下政府经济职能的力度分层探析12、从经营企业到经营土地——转型期乡镇政府经济行为的演进13、我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激励有效性分析14、转型期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15、美国和日本政府经济职能比较研究16、政府经济的监督理论分析与制度安排研究17、我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的定位18、国家干预的理论演进与西方政府经济职能的调整19、关于政府经济职能演变趋势的理论分析20、论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目标及实现路径四、关于政府经济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基于公共选择视角2、经济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变异分析3、市场化、经济结构变迁和政府经济结构政策转型——中国经验4、基于政府间竞争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以“铁本事件”为例5、政府失灵与政府经济职能重塑6、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的法律规制7、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短期化的体制性根源8、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思考9、进一步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若干设想10、公共产品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11、论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及实现途径12、政府经济职能错位及矫正13、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短期化的体制性根源--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探讨之一14、利益相关性原理对分析政府经济政策行为的方法论意义15、政府经济作用定位的分析16、从政府经济行为看地方保护主义17、政府经济行为的法律规制18、制度变迁中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19、论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经济职能多元性20、论政府经济职能实施绩效评估体系的框架构建五、比较好写的政府经济论文题目1、面向绿色建筑推广的政府经济激励机制研究2、印度拉奥政府经济改革研究3、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4、中国省级政府经济职能研究5、政府经济调控与市场运行机制6、经济发展新阶段政府经济职能的创新7、有限政府下的政府经济职能界定8、转轨中政府经济权威的重新定位9、厦门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财政与政府经济行为研究10、信息社会挑战现代经济学──政府经济理论的批判与重建11、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浅析12、约束与制度变迁——对政府经济职能的抽象思考13、公共需求与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以浙江为例14、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循环经济与政府经济职能15、论产业结构优化中的政府经济职能16、政府经济学中的寻租理论研究17、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18、兼顾效率与公平:英国新工党政府经济与社会改革的有益尝试19、节能减排政府经济手段研究20、现阶段乡级政府经济职能探析——以豫南M乡为个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
摘 要: 从公 共 选择 理 论 的 全 新视 角 , 新 型农 村合 作 医 疗 制 度 运 行 中 地 方 政 府 行 为 的 目标 、 值 和 功 能 、 能 、 织 和 财 政 、 共 对 价 效 组 公
政 策 等 进 行 重新 思 考 和 分 析 , 出地 方政 府 行 为 的 偏 差 , 此 基 础 上 提 出 优 化 地 方 政 府 行 为 的 基 本 对 策 。 找 在
V o . N o. 1 7, 5
Oc . 0 9 t2 0
新 型农 村 合作 医 疗 制 度 运 行 中 的地 方 政 府 行 为 研 究
— —
基 于公 共 选 择 理 论 的 视 角
苗英振, 江 吴
( 南 大 学 政 治 与 公 共 管理 学 院 , 庆 4 0 1 ) 西 重 0 7 5
Co p r tv e ia y t m r m h r p c i e o b i Ch i eTh o y o e a ie M d c l s e f o t e Pe s e tv fPu l o c e r S c
MI AO n —h n。 U in Yig z e W Ja g
政府 行为 , 对加快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制度 建设进 程具有 十分 重要 的意义。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提供的假设和前提, 地方政府及其官 员是具有独立价值和利益的理性个人, 他们的行为受个人利 益驱动, 并以自 身利益参与政治决策, 谋求个人或小团体利 益, 因而在政治决策过程中, 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是其优 先考虑的因素, 这就出现了内部性的问题。内部性, 即公共 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 自身的组织目标或 自身 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 。地方政府目标出现偏差, J 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官员追求预算最大化。中国各级地方 政府的行政管理支出日益增长, 在我国财政资源既定的条件

公共选择视角下 转移支付中地方政府行为探究

公共选择视角下 转移支付中地方政府行为探究

公共选择视角下转移支付中地方政府行为探究内容摘要:中国不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和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转移支付在省以下的分配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地方主要官员的财政支出偏好。

官员行为逻辑的一个理论背景是追求预算最大化。

但在中国,由于官本位制的传统影响和官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使得追求晋升成为其最大的激励。

在当前委任制体制下,政绩和执行上级政府政策偏好的效果成为获得晋升的主要标尺,因此,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偏好主要受政绩和上级政策目标的约束。

关键词:转移支付政府行为逻辑晋升激励政绩偏好问题的提出当前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都在50%以上,而且中央政府的收入远大于其支出责任;而地方政府的自有收入则远小于其支出责任,即支出责任和自有收入在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存在着纵向财政不平衡的矛盾(张永生,2008)。

因此,作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解决财政支出的纵向和横向不平衡,以实现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Duncan,R.,Tian ,X. W.1999)。

1994年以来,中国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不含两税返还和所得税基数返还)从当年461.17亿增加到2006年的9143亿元,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11.4%提高到30%。

如果加上税收返还,2007年的转移支付总额已达到1.8万亿元。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并没有对省以下的财政关系做统一的规定,各省在省以下的财政分权由各省自行决定。

因此,县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获得或是支出过程的省际差异较大。

可能是因为各省政策各异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尽管近年来有关转移支付的研究文献众多,对县级财政转移支付的研究却不多见。

李萍等(2006)主编的《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中有一节专门研究省以下的财政转移支付。

这可能是学术界较为全面研究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和实践的成果,但是该研究仅是从财政学的视角单纯地对部分省的省以下政府间转移支付概况、基本做法进行了介绍,并没有涉及到县级转移支付分配过程中的政府行为。

基于公共选择理性的政府改革

基于公共选择理性的政府改革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的政府改革摘要:关键词:公共选择现代视角政府改革理论本土化政府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

从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全球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推动着政府改革。

“改革呼唤着新的理论……公共选择和管理主义无疑是当代行政改革的主导理论”[1] 其中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适应了改革时代的需要。

他的基本思路是要把市场经济人行为与政治决策后的政府执行行为进行归类分析,即形成了特有的经济人模式,从而开始运用经济学方法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中,形成了巨大的理论突破。

由于公共选择理论对政治决策过程独特的分析,使政治决策的神秘光环消失,人们真正深入地了解了政治决策的全过程。

所以公共选择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和兴趣。

实际上,公共选择理论就是探讨政府如何选择的一种理论。

它是区别于私人选择的集体选择,是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或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无论是政治家、官僚还是选民,都同私人经济中的个人一样是理性的“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一、现代视角下的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初期,经济学领域是探讨的重点。

直到将的触角伸到行政管理领域时才开始对政治制度进行探讨,而将政治过程看做是市场行为中的交易来进行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从经济人假设入手, 认为自利行为是普遍性的。

即每个人都处于自利的条件下, 此时市场经济是一种成功运作的秩序, 自利的个人都能从市场交换中获利。

那么, 据此推论:在非市场行为背景下也将采取类似的行为。

政治领域便成为这种推论应用的核心领域, 这样就引发了有关国家自主性的问题的争论。

从个人动机给予角度看, 提出了国家的非中立性: 国家并非是抽象的实体, 而是由作为统治者的官僚群体组成, 其有着自身的特殊利益, 他们都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者。

什么叫所谓的政府失灵。

首先表现为政府行为并非永远代表公共利益。

地方政府间竞争的经济学分析——从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

地方政府间竞争的经济学分析——从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

l 2 8
泰 山 学 院 学 报
第3 6 卷
西方 经 济学 中有 一 著名 的基 本 假设 就是 , 在 竞争就是因为经济绩效影响官员任期 内的迅速提
经济活动中, 经济主体所追求 的惟一 目的是 自身 升 。 2 . 差异 化竞 争 策 略 将 成 为 主 要 的竞 争 手 段 。 经济 利益 的最 优 化 , 被 称 为 理 性 经 济 人 假 设 。理
竟发 挥 什么样 的作 用 。


经济 学公 共选 择 理论 的解 释
地 方政 府 之 间 的竞 争 是 普 遍 存 在 的客 观 现 出现商 品的积 压 问题 。
象, 是指 我 国不 同行 政 区 域 地 方 政 府 之 间为 了 吸
引技术 、 资本 等可 流 动生 产要 素 而在 投 资 环境 、 公 也会竭 尽 全力 发 展 本 地 经 济 , 在 发展 本 地 经 济 的
内在约束 的” 竞 争 。近 代 以来 , 很 多人 都成 为 不 可 经济 学 中的公 共选 择 理论 来进 行分 析 。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0 2—1 7
[ 作者简介 ] 邓秀丽 ( 1 9 6 4一) , 女, 山东文登人 , 山东农业 大学学报( 社科版 ) 编辑部副编 审。
得 的经 济成 就 也 是 全 世 界 有 目共 睹 , 中 国 的繁 荣 向钱 看 ” 成 了 一 些 人 的座 右 铭 , 在 物 质 主义 者 看 昌盛 和各级地 方 政府 在经 济发 展 中所做 的努 力 密 来 , 财 富 的多 少对 于 个 人 和共 同 体 的幸 福具 有 决 不 可分 , 甚至 各级 地方 政府 之 间 也展 开 了竞 争 , 地 定性价值 , 因而 , 人人都希望本地 、 本 国经济快速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_陈建先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_陈建先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Ξ陈建先(重庆行政学院,重庆400041)[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源于现代经济学对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思考,为解释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也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基础理论。

[关键词]公共选择;经济人;政府经济行为[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04)03-0077-03 公共选择理论始于1957年詹姆斯・布坎南的“托马斯・杰斐逊中心”。

他强调经济学不仅要研究有效的经济政策以提高资源效率并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更要研究对经济政策本身的问题。

因为,经济政策本身的问题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

他的思想成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发端,从此,人们开始注重对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

一、公共选择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所谓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选择,即政府选择。

[1]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一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基础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重心不在于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它更多地考虑政府这样做或那样做。

它关心的是为什么国民作为一个集体选择了这个而不是那个;二是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以“经济人”假设出发,把经济市场中的个人选择行为与政治市场中的公共选择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模式,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凯恩斯经济学中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

这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机制,以及探索政府经济行为合理化的重要途径。

第一,“经济人”与“政治人”。

公共选择理论采用了“谋求最大发展自我利益”的个人的逻辑演绎方法,其基本行为假定是:“人是一个自私的,理性的功利最大化者。

”[2]逻辑起点不是“政治人”而是“经济人”。

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人”由经济领域分析推广到政府领域分析,突破了传统经济学和政治学建立在关于人的动机不同假说上的局限。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利己的,政治学假设人是利他的。

而公共选择理论把人的行为纳入一个统一的经济人的分析框架,认为人的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都是一样的,不是为了追求真善美而参与政治,而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参与政治。

公众参与的行为选择模型研究——基于地方政府的视角

公众参与的行为选择模型研究——基于地方政府的视角

行政与法公共管理理论公众参与的行为选择模型研究—基于地方政府的视角——□代凯(广东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053)摘要:推动公众参与是践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目标的重要举措。

在实践中,地方政府对公众参与有着不同的行为选择。

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践观察,本文运用决策控制权的理论模型,通过多案例研究对这一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分析发现,在某一公共议题中,地方政府的决策控制权受到来自社会压力、科层规则和政府收益三个方面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地方政府追求在上述约束条件下的决策控制权最大化,由此决定了对公众参与有着或主动、或审慎、或被动的不同行为选择。

关键词:公众参与;政府行为;决策控制权中图分类号:D6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9)02-0001-09收稿时间:2018-12-10作者简介:代凯(1988—),男,山东兖州人,广东行政学院行政学教研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旧城改造中公众参与的困境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D16XZZ02;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2018年度一般课题“共建共治共享视角下推进旧城改造工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YYB2018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1]推动公众参与是践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政府公共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方式。

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地政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众参与活动,公众参与实践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但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对公众参与有着不同的行为选择。

第五章 政府行为与公共选择

第五章  政府行为与公共选择

政府经济学
14、完善与健全有中国特色政府经济公共选择制度。(1)加强 各级人大对政府经济的监督力度。(2)进一步提高政府经济决策 的民主化、科学化。(3)扩大基层民主,拓展社会公众参与政府 经济决策的途径。(4)加强政治协商,提高公共选择水平。
政府经济学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公共选择?运用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政府经济有何意义?
(3)特殊利益集团的行为:使公共选择的结果更有利于自己的利 益。
政府经济学
8、西方国家议会党派斗争与政府经济政策 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对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具有重要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制定符合执政党利益集团的各项经 济政策。(2)制定相应经济政策,取得选民支持,争取连选连任 。(3)制定、实施某些适当顾及反对党和其它社会阶层利益的经 济政策。
政府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
10、西方议会通过立法对政府经济活动的制约。在西方多党制议 会民主制度下,作为立法机关,议会的基本职责是制定和实施法 律,对政府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范,成为国家市场法律体系重要 组成部分。而政府必须在法律的授权的范围内组织财政收入、安 排财政支出,开展宏观经济管理活动。(1)议会对政府经济立法 的层次。(2)议会立法对政府经济活动的制约。
政府经济学
综合水价将由每立方米4.01元调整为5.14元,居民综合水价将由 每立方米2.90元调整为3.70元。最终调整方案将根据听证结果确 定。最为居民关注的是自来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的调整。此次水 价调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自来水平均销售价格由每立方米3.01 元调整为3.84元,其中居民用水由每立方米2.30元调整为2.80元 。污水处理费平均由每立方米1.00元调整为1.30元,其中居民排 水由每立方米0.6元调整为0.90元,非居民排水由每立方米1.20元 调整为1.50元。新增的水费和污水处理费两项合计,居民每用1 立方米水增加支出0.8元。此次水价调整还包括水利工程供水(地 表水)价格。水利工程地表水平均由每立方米1.01元调整为1.44 元;园林用地表水由每立方米0.3元调整为1.30元(不含水资源费 );

政府经济行为分析

政府经济行为分析

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一、导言目前,对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研究强调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政治企业家”和“制度企业家”在多样化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地方政府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注意到了地方政府主体的目标多重性(本地区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中央政府的满意程度等)。

但从公共选择的视角,对地方政府在既定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行为讨论较少。

本文认为,分层治理的效率取决于治理成本与治理收益的比较,在信息传递链条过长(上级政府很难做到对下级政府的“现场监督”)和监督约束不力的条件下,地方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具有强烈的机会主义冲动和强烈的届别机会主义倾向。

本文力图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运用政治活动中的“经济人”范式,系统地分析中国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

皮科克(Alan Peacock)把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分为三个大的政治市场:初级政治市场、政策供给市场和政策执行市场。

在初级政治市场上,政治家把政策“卖”给选民,选民则为政治家支付选票;在政策供给市场上,官员为了实现当选政府的政策目标将提供不同的行政手段;在政策执行市场上,主要分析政策执行结果及其影响。

按照这个思路,本文依次构筑了转型期的中国地方初级政治市场、政策供给市场和政策执行市场。

二、地方初级政治市场在对中国地方初级政治市场的研究中,本文认为以下三点在现实实践中是存在的:一是各级地方人大尚未对同级政府构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二是各级党委首脑是同级政府的最高领导者;三是上级党委和政府对下级政府行政首脑的任免有决定性发言权。

众所周知,公共选择理论中的“铁三角”指:利益集团、立法者联盟和行政机构。

按照上述假设,中国现实中的“铁三角”则包括地方政府、上级政府(替代立法者联盟)和微观主体(替代利益集团)三个组成部分。

微观主体主要指政府辖区内的企业和居民。

其效用函数前者为利润最大化,后者为效用最大化,同时,也追求市场自由和机会最大化(杨瑞龙,杨其静,2000)。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研究地方相关部门利益是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分析相关部门行为的理论框架,强调相关部门行为与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地方相关部门作为公共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益与个体、群体、社会的利益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地方相关部门利益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地方相关部门利益形成机制1.1 政治机制地方相关部门作为一个特定区域内权力机构,其权力来源于上级相关部门授权,并受到上级相关部门监督。

在这种权力关系下,地方相关部门在决策过程中往往会考虑到自身的权力和资源获取。

因此,地方相关部门在制定和执行决策时往往会优先考虑自身和相关部门的利益。

1.2 经济机制经济发展是地方相关部门获取资源和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途径。

在经济机制下,地方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相关和规划,吸引投资、促进产业发展,从而获取财政收入和税收。

地方相关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往往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密切相关。

1.3 社会机制地方相关部门在社会机制下的利益形成主要体现在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方面。

通过提供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安全等措施,地方相关部门可以提升自身形象和民众支持度。

同时,地方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掌握资源分配权力来获取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

二、影响地方相关部门利益的因素2.1 环境国家宏观经济、法律法规等都对地方相关部门利益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法律法规对于不同区域内的资源配置、税收分配等都有不同要求,从而影响了地方相关部门利益。

2.2 地域特点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特点,在资源配置中也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不同区域内的地方相关部门利益存在差异性,一方面地方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利用自身的地域特点来获取利益,另一方面也受到地域特点的制约。

2.3 相关部门能力地方相关部门能力的差异也会直接影响到其利益的获取。

相关部门能力包括决策能力、执行能力、监督能力等多个方面。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债务的成因分析(1)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债务的成因分析(1)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债务的成因分析(1)摘要:地方债务的成因问题,许多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但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不足以说明地方债务产生的真正原因。

从公共选择角度看,地方债务形成的真正原因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对财权与事权分配现状的“漠视”;地方政府的预算与效用最大化追求;地方政府官员的寻租。

关键词:地方债务;成因;公共选择尽管我国现行的《预算法》等有关法律中,严格禁止地方财政出现赤字和地方政府举债,但事实上,我国各地区、各层级的地方政府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举债度日或负债经营,而且所负债务的种类之多,负担之重,已超出一般人之想象。

相关的数据与结论初步表明地方债务的规模保守估计大约在6000—9000亿之间,截至2002年底,仅乡镇一级平均负债已经超过400万元,总额在2200亿元左右。

地方债务风险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

关于地方债务的形成“原因”,代表性的观点如魏加宁认为主要有:各级政府之间财权事权划分不清,地方政府收入减少、任务加重;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行政机构繁杂、人浮于事;地方政府行政层级过多,地改市后财源匮乏;财政金融体制不健全,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正规的融资渠道,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得通过各种非正规渠道进行变相举债、违规融资;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缺乏地方政府的信用评估;行政管理体制缺乏约束机制,地方政府领导干部行为短期化,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在有限任期内显示“政绩”,获取政治资本,不惜一切大肆融资举债,用于“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建设。

一“原因”背后的原因解释笔者认为,上面所列出的“原因”其实并不是地方债务产生的终极原因,而是某些真正原因的结果。

主要理由在于,的确上述“原因”对地方债务的产生有着某种联系甚至直接的联系,但如果是要做追根溯源的探究的话,仅停留在这一层面而不去探究是什么导致这些“原因”的产生,放弃对事物发生本源的追求,对“原因”的解释就会是乏力和不得要领的。

公共选择视角下的财政政策有效性分析

公共选择视角下的财政政策有效性分析

公共选择视角下的财政政策有效性分析【摘要】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我们发现财政政策效应的偏差,实施效果的不理想主要不是政策本身的问题,其根源是政策背后的制度问题。

【关键词】公共选择;财政政策;有效性;政府失灵我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越有效,宏观调控目标就越可能实现。

如何提高政府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可以从公共选择视角来进行分析。

一、公共选择视角下的财政政策有效性界定(一)财政政策有效性界定政策是否有效主要看政策执行的结果,一般来说,政策实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即为有效,反之无效。

但要做出政策的高效还是低效的判断,就不仅要看政策执行的结果,还要分析为达到目标而付出的成本,即当政策效益大于政策成本时,政策的有效性程度高,反之则低。

政策效益实际上也是政策目标值的实现,政策成本可用相关费用来计量。

上述分析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公式,即政策的有效性=〔政策的积极作用(实现政策目标产生的效果)〕/〔政策研究费用+政策执行费用+补偿费用〕。

这说明分析政策的有效性必须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做出判断。

当然,政策的“成本与效益”分析比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成本比较分析复杂得多。

(二)公共选择对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政策的有效执行依赖于各种因素或条件,具体来说,有政策形成、类型、渊源、范围及受支持的程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构和人员、主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团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不同等,这些因素都属于公共选择的内容,其中任何一方或它们之间的配合出问题,都可能招致政策的失效。

例如,政策执行依赖于强有力的执行组织各部门或单位的密切配合,执行机构不健全,各部门不协调合作。

执行人员不力,必将引起政策失效;在政策执行博弈中,由于中央与地方分权,中央与地方利益差别,地方政府可能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力求从中央获得更多的利益,并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发生。

公共选择理论视野下的地方政府执行力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视野下的地方政府执行力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视野下的地方政府执行力研究作者:卢美圆来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03期摘要:执行职能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地方政府执行力的高低关系政府合法性和有效性。

本文以公共选择理论为视角解读政府执行力,以“经济人”的假设为逻辑起点,分析地方政府执行力高低与地方政府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剖析地方政府执行不力的原因,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增强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执行力;经济人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11)03-0062-03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威尔逊在其著作《行政学研究》中,明确提出了从事政治者应负责制定政策,而行政部门则应负责执行政策,认为公共行政就是公法明确而系统的执行活动。

可见,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

从纵向来看,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决策,国家意志的表达职能较明显;地方政府是国家大政方针执行机关,因此,执行职能是地方政府的首要职能。

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强弱关系到政府目标的达成和政府绩效的高低,关系到政府合法性和有效性。

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人(理性人)”假说由市场经济行为分析应用到政治行为分析,是研究政府行为有效性的重要理论工具。

基于公共选择理论解读政府执行力,以“经济人”的假设为逻辑起点,分析地方政府执行力高低与地方政府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既可以管窥地方政府执行不力的原因,也为分析政府执行力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构建政府执行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表现地方政府执行力是指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整合各方力量,贯彻执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决议,有效完成政府既定目标和任务的能力。

从执行的态度、执行的力度、执行的速度和执行的效度五个维度来把握,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基
于公共选择视角
一、导言
目前,对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研究强调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
“政治企业家”和“制度企业家”在多样
化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地方政府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注意到了地方政府主体的目标多重性。

但从公共选择的视角,对地方政府在既定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
理性经济人行为讨论较少。

本文认为,分层治理的效率取决于治理成本与治理收益的
比较,在信息传递链条过长和监督约束不力的条件下,地方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具有强烈的机会主义冲动和强烈的届别机会主
义倾向。

本文力图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运用政治活动中的“经济人”范式,系统地分析中国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

皮科克把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分为三
个大的政治市场:初级政治市场、政策供给市场和政策执行市场。

在初级政治市场上,政治家把政策“卖”给选民,选民则为政治家支付选票;在政策供给市场上,官员为了实现当选政府的政策目标将提供不同的行
政手段;在政策执行市场上,主要分析政策执行结果及其影响。

按照这个思路,本文依次构筑了转型期的中国地方初级政治市场、政策供给市场和政策执行市场。

二、地方初级政治市场
在对中国地方初级政治市场的研究中,本文认为以下三点在现实实践中是存在的:一是各级地方人大尚未对同级政府构成有
效的监督和制约;二是各级党委首脑是同级政府的最高领导者;三是上级党委和政府对下级政府行政首脑的任免有决定性发言权。

众所周知,公共选择理论中的“铁三角”指:利益集团、立法者联盟和行政机构。

按照上述假设,中国现实中的“铁三角”则包括地方政府、上级政府和微观主体三个组成部分。

微观主体主要指政府辖区内的企业和
居民。

其效用函数前者为利润最大化,后者
为效用最大化,同时,也追求市场自由和机会最大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目前的政治体制下,对地方政府来讲,企业的效用要大于居民的效用。

一方面,企业可以给地方政府带来税收和就业机会,而这些是地方政府政绩显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企业可以组成商会或行会等“压力集团”游说或贿赂地方官员。

而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居民不可能有组成庞大利益集团的激励,这在实际生活中也表现为地方人大和工会的功能弱化。

因此,在本文的分析中,认为企业是微观主体博弈方的主导者,或者说,微观主体的满意程度实际上主要是辖区企业的满意程度。

地方政府主要指中国省级或省级以下各级政府组织和行政主体。

按照中国目前的干部任用体制,上级政府的满意无异于西方政治家眼中选民的选票,是决定性的。

微观主体特别是企业的满意程度同样对地方政府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辖区企业的“用税投票”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等行为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税收增长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当
然这些因素只有能够间接转变为上级政府以及辖区居民的“满意”才可能达到地方政府的最终目标。

上级政府指某级地方政府的上级主管行政机构,当然也可能是中央政府。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假定社会总产出最大化是其效用函数的惟一变量。

从权力归属上看,上级政府拥有对下属机构的控制索取权和剩余索取权,因此更加具有宏观性和全局性。

在分析完地方初级政治市场的三个主体之后,我们便得到了地方初级政治市场的基本框架。

从公共选择理论看,政治家是为了继续当选而制定政策,而不是为了制定政策而当选。

对当前的中国地方政府来说,这个论断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有一定的客观性。

前面已经提到,上级政府在地方政府首脑的任命上拥有比较大的发言权,并且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和税收的数量是我国各级政府考察干部的主要标准之一。

因此,地方政府有比较强的政绩显示需求。

在地方政府的辖区内,微观主体特别是
企业无疑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在户籍制度有所放松和非公有资本基本可以跨地区流动
的条件下,微观主体的跨区域流动选择的机会成本成为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约束条件
之一。

因此,在地方初级政治市场上,地方政府首脑力求通过各种措施进行政绩显示,从而获得上级政府的认可。

当然,在正常情况下辖区微观主体的“经济投票”只有通
过政绩显示机制转化为上级政府的“政治
投票”,地方政府首脑才能得到连任或升迁。

从这个意义上讲,微观主体和上级政府都是地方政府的“选民”,前者间接投票,后者直接投票,当然后者是决定性的。

三、地方政策供给市场
本文对地方政策供给市场的分析有一
个重要的前提是假设地方政府的有限理性。

它既可能是因为对未知世界的无知,也可能是信息不对称,或者是在交易成本比较高的条件下基于成本—收益计算的“理性无知”。

在这个假设下,本文引进了公共选择学派关于政策供给的三个模型:仙女、半仙女模型、不确定世界模型和女巫模型。

接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