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_陈建先

合集下载

公共选择理论下政府决策行为失范的反思

公共选择理论下政府决策行为失范的反思

52公共选择理论下政府决策行为失范的反思朱家林( 吉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摘 要】随着我国分权化的不断推进,地方政府在治理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

地方官员的私利对地方政府行为亦有所加深。

同时,政府决策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政府公共行政的质量,由此可见,政府决策在公共行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分析,根据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说分析官员的自立性以及行为特点,对政府在决策过程中的失范行为进行反思。

【关键字】政府决策;行为失范;公共选择理论;规制一、我国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公共选择理论下的政府行为“自立性”通过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政府是一个有自身利益的实体,从而使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对政治人假设的幻想破灭。

由此,每一个政府的决策不仅仅是无私的利民主义,地方官员因手中掌握着很强的公共权力资源,使得他们趋利避害,相关政府决策不能够公平、公正、公开的得以做出决断。

一方面,政府官员面对短期利益的诱惑,需要超出通常的资源把“政绩工程”做的完美,从而得到领导认可得到晋升的机会;一方面,上级领导会做出超出短期目标的决策,出大成果,是下属从事超出资源范围和能力的项目。

政府官员的利益渗透在方方面面,不仅仅是自身的私人利益,还有在政府与劳资三方的关系重叠利益之中取利于政府以及官员自身发展的决策,而不是从社会和人民的角度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政府决策管理缺乏科学意识科学管理是政府决策的基础。

在制定和执行任何一项政府决策都需要科学的论证,而非主观臆断。

政府决策最终需要付之于行动,错误的决定在实施之后会给政府自身和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且设计的范围广,影响的程度较深。

因此,科学化管理对于政府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基础环节,决定了政府行为的目标和方向。

(三)缺乏民主参与机制政府决策的方向和目标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但是,现如今的政府决策往往是一种精英决策,听不到群众的声音。

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基于公共选择视角

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基于公共选择视角

本文运用三个模型对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基本结论还是公共选择学派的套路: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也有失灵的可能。

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必要的法制规范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有强烈的越位冲动。

在财力和事权基本对称的情况下,一定领域的政府越位就意味着另一领域的政府缺位。

如图所示,阴影部分代表地方政府的合理定位区,即市场失灵的领域。

1区代表地方政府的越位区。

3区代表地方政府的缺位区。

一般而论,在2区主要表现为仙女、半仙女模型以及不确定世界模型,在这一领域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的论证、民意听证和民主监督程序(有限理性)。

其后果是造成一些无谓损失,但是这些损失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相联系的。

在有限理性和短期行为的条件下,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直接后果都是对社会总产出的抑制和侵蚀,但是它们的成因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其对应的解决方式和政策建议也会大相径庭。

对一些县级政府来说,有限的资金用来修建广场(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越位)便不能足额、及时地支付中小学教师工资(地方政府的合理支出范围),从而造成公共服务的缺位。

在政府越位区(市场有效配置区),政府行为的机会成本是市场的有效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政府行为的损失是可以预见和测算的。

那么,为什么要明知故犯?这便是女巫模型的精髓:地方政府在缺乏监督的领域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其自身的垄断租金最大化。

第五章政府经济行为与公共选择

第五章政府经济行为与公共选择

第五章政府经济行为与公共选择一、公共选择的含义公共选择理论是由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提出。

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

其基本原理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

政府通过资源配置,组织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其决策机制与企业个人微观经济决策之间存在根本区别。

在微观经济决策中,主要通过价格机制调节市场供给和需求,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从公共选择的基本含义及其理论发展可以看出,公共选择反映了政府经济活动的一般特征,但应当明确,公共选择是以既定的政治制度为前提,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公共选择的程序、公共选择的决定机制等存在重大差别。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公共选择,与西方国家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下的公共选择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不同。

而不同国家政治制度的差异,有其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

布坎南等人倡导的公共选择理论,是以西方国家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为背景的,其一些主要的理论观点,诸如中位选民理论、互投赞成票、投票悖论、官僚行为分析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研究公共选择理论,既要把握其基本特征,为政府经济管理提供有益的思路、方法,又要注意其观点在不同政治体制下的局限性,特别是与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直接民主中的公共选择所谓直接民主,是指社会成员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决策,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事务管理。

(一)全体一致原则全体一致原则,是指由于所有的人都能从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受益,社会成员可就公共物品供给与其所需要征收的税收达成一致。

即所有成员一致同意征收一定数量的税收,以提供相应数量和质量的公共物品。

全体一致原则,就要求社会成员就每个人纳税份额和公共物品的提供数量达成一致意见,其选择过程表现为在一系列的纳税份额组合中寻找均衡点,直到最后达成协议。

全体一致原则的优点是,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也可达到林达尔均衡。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改革的“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改革的“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改革的“选择”作者:黎海波来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01期摘要: 公共选择理论就是探讨政府选择的一种理论,是经济学方法在政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研究公共决策的过程和结构。

其实质就是政府通过具体的决策对各种各样的公共有效物品的供给问题和公共无效物品的克服问题做出决策。

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在政治产品、政治市场和政治民主三个方面的分析,政府改革应向三个方向发展:政治产品的效率——精政府、社会化;政治市场的秩序——立宪制、树规范;政治民主的价值——民主化、平民化。

关键词: 公共选择理论; 政府改革; 方向中图分类号: D63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0)01-0018-04Public Choice Theory and the Choice of Government ReformLI Hai-bo(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4, China)Abstract: Public choice is a kind of theory about the government's choice. Public Choice School mainly researches publ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and structures by methodology of economics.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at how the Government supply a wide range of public effective goods, the essence of public choice theory is how the Government make decisions. In view of political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f public choice theory in political product, market and democracy, government reform should be developed in three directions: as for the efficiency of the political product,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streamlined and socialization; as for the order political market, the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constitution and norms; as for the value of political democracy,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democratic, civilian-oriented.Key words: public choice theory; government reform; direction全球化不仅改变着整个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格局,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现状和政府职能定位。

从新视角下浅析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机构改革

从新视角下浅析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机构改革

从新视角下浅析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机构改革作者:李娟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09期[摘要]公共选择理论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政府行为以及政治问题,以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基础,从而寻求解决政治问题新的突破口,重新定义了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这对于正处于政府职能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政府改革;经济人假设[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1 公共选择理论的定义及方法论公共选择理论脱胎于经济学,是把经济学分析运用到政治领域的非市场决策研究,它是一门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布坎南认为:“所谓公共选择,就是指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实际上就是政府选择”,也就是说,公共选择是把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公民通过民主决策的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需和数量,是对资源配置进行的非市场决策。

简单来说就是经济学在政治领域中的体现和运用。

政府失灵以及市场经济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是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它以“经济人假设”为分析基点,所谓政府失灵,是指在代议制民主政治领域当中,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能满足个人的需求,而在监督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机构提供公共物品存在不可避免的浪费现象,这就使得政府机构和决策效率低下、公共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政府的活动并不能总是如同理论上所说的那样“有效”,这种现象一般以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公共决策失误、机构膨胀、寻租、抽租等形式出现。

简单来说政府也会如同市场一样失灵,即政府失败说。

2 我国政府机构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部门中臃肿的机构设置、过度的职能管辖以及政企不分、对市场经济的过分干预等等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道路,不仅助长了官僚主义的不正之风,而且使政府财政负担累累、行政效率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政府机构改革,每次改革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虽然每次改革都有较大的决心和改革幅度,而且改革之初都会收到很好的成效,但是政府规模依然难以控制,那些被撤销的机构以及被裁减的行政官员在改革的浪潮退去之后不久就会以各种理由恢复,甚至比原本的规模还要大,形成了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的恶性循环当中。

政府经济学精品课课件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

政府经济学精品课课件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

内 容
政府规制的内容
政府规制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
政府规制与规制理论
一、规制的由来和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来,政府 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规制 规制成为发达国家政府管 (经济性规制)始于19世纪 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一种特 70年代的美国。一般说 殊形式和重要手段,多数 来,通过考察美国的经济 典型国家经历了从“规制 性规制的实践情况,大体 建立”到“规制放松”乃至 上可以了解国外规制制度 “规制改革”的发展途径. 的演变历史。
第一节 公共选择学派概述
一、公共选择的起因
公共选择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 期的美国,它作为当代经济学的一个分 支,同时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现代政治 学研究领域。公共选择学派,就是以现 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前提,依据自由 的市场交换能使双方都获利的经济学原 理,来分析政府的决策行为、民众的选 择行为及两者关系的一种理论流派。
第一节 公共选择学派概述
一、公共选择的起因
将政治过程作为某种特殊的“经济活 动”,在这个“经济活动”中,政府是 “生产者”,选民是“消费者”,选票是 “货币”,而选举制度则可等同于“市场 制度”。由于它主要研究集体决策或政治 决策的过程和结构,并从中探索问题的深 层原因,其理论涉及政治过程的各个方 面。
第二节 官僚与寻租理论
一、官僚理论
官僚机构效率分析的内容
(1)效率缺失的原因 (2)自我扩张性 (3)官僚机构的改进
第二节 官僚与寻租理论
二、寻租理论
寻租的内涵 布坎南:寻租是指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进
行寻求财富转移而造成的浪费资源的活动, 是人们在某种制度环境下的行为。
塔洛克:寻租是指凭借政府准许的特许 权取得垄断地位并获得垄断租的一种努力, 即为了获得垄断或取得政府其他庇护而从事 的活动。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政府失灵的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政府失灵的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政府失灵的分析作者:郭建鑫来源:《管理观察》2018年第25期摘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规则是保证经济运行的基础,但依然会在某些领域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

所以需要政府适当地干预,以纠正相应的市场失灵问题,确保经济的稳步运行。

但政府的干预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对此,西方公共选择理论应运而生。

通过对政府的运行分析,探寻一套预防或纠正“政府失灵”的措施。

本文通过对政府失灵问题的分析,概述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失灵的观点,指出其对于我国政府运作的指导意义,进而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

关键词:公共选择政府失灵市场规则治理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公共选择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和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布坎南等人创立,不同于凯尔斯的新公共经济理论,其突出特点是将政治决策的分析方法和程序与市场经济理论相结合。

正如布坎南所说,公共选择理论“这是经济学在政治学中的应用,公共选择的主题是政治学的主题:国家理论,选举规则,选民行为,政党政治,官僚等等”。

本文试图从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分析政府失灵的成因及对策,并探讨对当前中国政府改革的借鉴意义。

1 概念界定1.1公共选择理论由于公共选择理论采用的是市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一般被归类于现代经济学领域。

但此理论着力点在政治领域,所以确切地说是经济学与政治学两者的交叉学科。

用公共选择理论之父布坎南的话:“公共选择是一种政治观点,它来源于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在集体或非市场决策中的广泛应用”“它是观察政治制度的不同方法”。

美国学者穆勒认为公共选择理论可被定义为研究非市场决策或经济学在政治学中的应用。

公共选择的主题与政治学的主题相同,涉及国家理论、投票规则、选民行为、政党的政治活动以及官僚机构等。

而公共选择理论采用的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活动的,理论基础是“理性人”假定。

公共选择理论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和政治理论的互补,从而解决现实的问题。

1.2治理在词源学上,“治理”的本义是操控或控制,与其词根“政府”相同。

公共经济学(华南理工大学)4

公共经济学(华南理工大学)4
➢它表明在运用多数票规则进行集体选择时,如果 议案能在投票人中做出修改,将会出现投票的结 果随投票次序的不同而变化,导致这些选择方案 在分步骤的部分方案比较过程中都有机会当选。
4.2.3 投票悖论
➢阿罗不可能定理:阿罗在《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 一书中,提出了有关社会选择普遍认可的公理, 然后用逻辑推理方法给予公理以数学论证,以寻 求满足这些公理的规则或条件,最后却证明一个 相反的结果:不可能存在满足这组公理的投票规 则。阿罗的证明被人们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
选民共同分享他的选择所带来的利益和相应的成本。
4.1.3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前提
➢作为政治家的经济人
▪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政府官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处于国 家权力顶层的政治家。拥有很大的权力,甚至代表着一国 的形象,但他们首要的目标仍然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二 是处于权力中层和基层的官员。他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 程中,同时受着上级和下级的制约和监督。
4.1.3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前提
4.1.3.4 对公共选择理论中经济人的进一步分析
➢ 作为投票者的经济人 在政治市场上,作为投票者的经济人,其个人决策是在给定
的选举规则和程序下,依据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从多 种候选方案或候选人中,选出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满足预期 的对象来。投票经济人的选择行为可分为四个方面:
4.2.1 一致同意规则
➢一致同意规则:又称为全体一致投票规则,是指一 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投票者都同意,或者 至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通过的一种 表决方式。
➢一致同意规则实行的是一票否决制,按照该规则取 得的集体决策能够满足全部投票人的偏好,也就是 该决策可以满足至少一个人的偏好而又不损害其他 任何一个人的偏好。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_陈建先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_陈建先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Ξ陈建先(重庆行政学院,重庆400041)[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源于现代经济学对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思考,为解释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也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基础理论。

[关键词]公共选择;经济人;政府经济行为[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04)03-0077-03 公共选择理论始于1957年詹姆斯・布坎南的“托马斯・杰斐逊中心”。

他强调经济学不仅要研究有效的经济政策以提高资源效率并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更要研究对经济政策本身的问题。

因为,经济政策本身的问题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

他的思想成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发端,从此,人们开始注重对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

一、公共选择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所谓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选择,即政府选择。

[1]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一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基础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重心不在于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它更多地考虑政府这样做或那样做。

它关心的是为什么国民作为一个集体选择了这个而不是那个;二是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以“经济人”假设出发,把经济市场中的个人选择行为与政治市场中的公共选择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模式,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凯恩斯经济学中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

这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机制,以及探索政府经济行为合理化的重要途径。

第一,“经济人”与“政治人”。

公共选择理论采用了“谋求最大发展自我利益”的个人的逻辑演绎方法,其基本行为假定是:“人是一个自私的,理性的功利最大化者。

”[2]逻辑起点不是“政治人”而是“经济人”。

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人”由经济领域分析推广到政府领域分析,突破了传统经济学和政治学建立在关于人的动机不同假说上的局限。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利己的,政治学假设人是利他的。

而公共选择理论把人的行为纳入一个统一的经济人的分析框架,认为人的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都是一样的,不是为了追求真善美而参与政治,而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参与政治。

财政学(第六版)陈共编辑课后答案

财政学(第六版)陈共编辑课后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复习与思考5.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例如,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权力和义务接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等等。

有些公共物品虽然经过技术处理可以具有排他性,但有时排除成本太高,因而经济上不可行。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10.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资源配置从广义上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从狭义上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

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效率问题又是资源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结构问题。

如前所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具备充分竞争条件下的市场,会通过价格与产量的均衡自发地形成一种资源配置最佳状态。

西方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标准”就是论证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

但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市场自发形成的配置不可能实现最优的效率状态,因而需要政府介入和干预。

财政的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课件: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课件:公共选择理论
4.4 政治行为的分析
4.4.4 特殊利益集团与政治均衡
特殊利益集团指的是谋求增加对其成员有利的政府支出 的院外活动集团。他们为谋求对其成员有利的提案得到 支持, 通常采用的手段是:对政治家以让集团成员投票反 对他相威胁;对支持于其有利的提案或反对于其不利的 提案的政治家,提供竞选资金。
公共部门经济学
公共部门经济学
4.3 投票交易
4.3.2 隐含的投票交易
隐含的 投票交易
当分别代表不同利益集 团的两个或更多的议题 被组合在一起,让投票者 就此进行投票时,隐含的 投票交易就会发生。
举例:对纺织品的进口 限额议题和新型轰炸机 的研制经费议题被放在 同一个提案中。
公共部门经济学
4.3 投票交易
4.3.3 投票交易与资源配置效率
关键术语
政治均衡 多峰偏好
单峰偏好 税收份额(税收价格)
中间投票者 投票交易
配对投票
互投赞成票
隐含的投票交易
政治家(政党) 选票极大化
官僚主义
权力极大化
特殊利益集团
公共部门经济学
复习思考题
1.何谓政治均衡?如何理解在投票者最偏好的政治结果中, 处于中间状态的反映所谓中间投票者意愿的公共物品的产 量,往往是简单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4.2.2 配对投票
当有三个或更 多的方案可供 选择时,就其中 的任意两个方 案进行的投票, 便是所谓“配 对投票”。
图4—4 中间偏好峰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公共部门经济学
4.2 简单多数规则下 投票结果的唯一性和循环性
4.2.2 配对投票 研究结论:
如果所有投票者的偏好都呈单峰形,多数规则下的投票结 果就是唯一的,而不会出现循环现象。

财政学(陈共_第七版)课后答案和名词解释

财政学(陈共_第七版)课后答案和名词解释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关键词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陷阱,这里我们统称之为“市场失灵”。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政府干预:虽然市场机制和一体化方式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但是对于大多数外部性,特别是与环境有关的外部性问题,还需要政府更多的积极干预。

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这种需要不是个别需要的总和,而是共同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

非排他性: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人以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指该产品被提供出来以后,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其他人消费该产品的额外成本为零,即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效益为零。

复习与思考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 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

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

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

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

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政府为市场提供诸如基础实施、教育和社会保障之类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从市场采购大量的投入品和办公用品。

但政府又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的地位,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

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策略探索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策略探索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策略探索作者:路冬来源:《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6年第03期[摘要]在政府干预缺陷日益显露的情况下,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从经济学视角研究政府行为,逐渐形成公共选择理论。

当前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存在政府部分政策失灵、权力运行缺乏规范、法律制度建设不够健全、利益非均衡性、政企未根本分开等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所提供的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人假设、交易政治方法论启示我们,可以从建设有限政府、合理引导官员“经济人”属性、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监督制度等方面入手,有效解决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公共选择;政府机构改革;策略探索[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1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6)03-0043-04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要素及方法论启示(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含义公共选择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

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决策行为的研究,尽可能降低政府的缺陷,从而达到以政治市场领域的和谐运转去弥补经济市场的弊端。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要素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学的方法为基础来研究政府行为,包含以下三大要素。

第一,个人主义方法论。

即把个人看作决策的基本单位,把个人选择作为集体选择的基础,并认为无论是在市场还是在政治的过程中,个人都是最终的选择者、决策者与行动者。

因此,分析社会现象应该从个人的角度去寻找原因,个人是构成集体的细胞,是决策的基本单位。

在面对公共选择问题时,不管选择过程与结构是多么复杂,个人都是唯一的价值单位。

第二,经济人假设。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个人在社会中是理性自私的个体,并将这一概念延伸到政治领域,分析个人在政治领域的不同反应,以构建一个完善的政治秩序。

这就颠覆了传统的政治学认为人在经济领域会受个人的自私性利益驱使但在政治活动中个人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必须要遵守公共利益原则行事。

政府经济学_第7章 公共选择理论

政府经济学_第7章 公共选择理论
i
三.投票与决策
1、就公共物品或服务而言,提供什么,提 供多少,消费者有不同的意愿。这些不 同的意愿只有通过一定的政治程序才能 得到协调,而投票就是达到这种协调的 有效方法。通过投票就可以有效地和公 平地表达选民们对公共产品的真实意愿 或偏好,从而实现对公共产品的最佳抉 择。
2、对于某一个人来说,其最偏好的政治结 果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 给达到这样的水平:他所需承担的税收 份额恰好与该种物品或服务带给他的边 际效益相等。在这一点上, 他所获取的 满足程度最大。 3、图4-1 揭示了投票者最偏好的政治均衡。
4、在现代社会中,公共选择主要有两种情 况:直接民主制和代议民主制。 在直接民主制中,公共产品的需求由 投票人直接投票决定;在代议民主制中, 公共产品的需求由投票人或者选民选举 代表,然后公共选择(Public Chioce)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 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程序投票等实 现的对公共经济的理性决策。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 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对投票 及其相关决策程序的研究。 公共选择的目的:保证政府按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愿 来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公共选择的方法:投票及其他民主形式和程序. 公共选择的机制:各参与主体通过交易来谋求自我利 益最大化的实现。 公共选择的过程:个人偏好向社会偏好转化的过程。 公共选择的因素:投票者、中间投票者、政治家、政 府部门、利益集团等。
六.中间投票者 中间投票者
中间投票者:当所有投票者按照各自偏好的结 果进行排列时,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结果的 中间状态的投票者。 如果所有投票者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 曲线均呈向右下方倾斜状态,那么,中间投票 者最偏好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就是多数 规则下的政治均衡。在公共经济学中,它被称 作“中间投票者定理”。 1、简单多数规则下的反映中间投票者意愿的那 个提案会最终获胜。 2、不能保证51%的投票者将获得他们最偏好的 结果,只有中间投票者可获得其最偏好的结果

公共选择理论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公共选择理论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公共选择理论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摘要】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活动的主体会不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认为任何形式的政府都必然具有自利性的要求和冲动,并通过官员和政客维护自身利益表现出来。

詹姆斯·布坎南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应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政治过程,把“经济人”假设拓展到政治领域,提出了“政府失败说”,对这一理论进行介绍和分析,对于我国当今政府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政府改革;启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盛行的凯恩斯主义从理论上打破了市场万能的神话。

然而,由于西方各国政治干预经济力量的增强,政府职能和政府规模日趋扩张,造成了政府机构的膨胀、社会资源的浪费、政府干预经济的缺陷日趋突出。

在此大背景下,主张“新自由主义”的公共选择理论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上,尝试应用于我国的政府改革,为我们研究财政制度和决策管理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概念及其方法论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学的方法为基础来研究政府行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人假说和经济学的交换范式。

这三大要素是詹姆斯·布坎南在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演说中提出的。

(一)个人主义方法论所谓个人主义方法论就是把个人看作决策的基本单位,把个人选择作为集体选择的基础,并认为无论是在个人活动或是在集体活动中,个人都是最终的决策者。

因此,分析社会现象应该从个人的角度去寻找原因,个人是构成集体的细胞,是决策的基本单位。

在面对公共选择问题时,不管选择过程与结构是多么复杂,个人都是最终的决策者。

(二)经济人假设传统的政治学认为,人在经济领域会受个人的自私性利益驱使;但在政治活动中,个人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必须要遵守公共利益原则行事。

而公共选择理论对这种观念进行了重塑:在社会中同样的个人不可能在经济领域表现出自私自利而在政治领域就表现的大公无私。

公共选择理论沿用经济人假设,将这一概念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把政治活动演绎成经济活动,分析个人在政治领域的不同反应,以便构建一个完善的政治秩序。

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及其评析

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及其评析

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及其评析摘要:作为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设引入政治学,认为政府并不是大公无私的,也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存在政府失灵的现象。

公共选择理论填补了经济学对政治学领域问题研究的空白,丰富了政治学的理论内容与研究视野,对于我们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经济人;政府失灵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历史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二百多年前勃劳德和孔多塞对投票规则特性的研究,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公共选择开始形成。

熊比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开创了公共选择理论,而作为独立学科领域的现代公共选择研究,是由布莱克、布坎南、阿罗所创建的。

邓肯・布莱克被尊为“公共选择理论之父”,他的《论集体决策原理》和《委员会和选举理论》两本著作被认为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

此后,在布坎南等人的努力下,公共选择理论逐渐成型且不断发展壮大。

从公共选择的研究历史来看,初期的公共选择研究具有古典主义色彩,全部是理论上的研究。

第二代学者则热衷于模式和假设的经验实证,强调的是公共选择模式所起的作用。

国内对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且主要集中在经济学领域①。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假设――自利理性的经济人公共选择理论最基本的假设是经济人。

具有以下特征:“自利”,即追求自身利益是经济人行为的根本动机。

“理性”,经济人是有理性的,能根据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利益的变化作出合理选择,使得自身追求的利益能够最大化。

但是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证,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会无意识地、有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

最早提出经济人假设的是亚当・斯密。

他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的天性,但是市场体系内部存在着一只“无形之手”,它能使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可能无意识地产生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结果。

那什么又是理性呢?理性就是个人对其所处的环境具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并且拥有较强的计算能力,能够通过精密的计算和仔细的权衡估计,对可供利用的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②。

公共管理学1_试题_题库模板

公共管理学1_试题_题库模板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题库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A一、填空1、公共选择学派的奠基者是。

2、世界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末用来概括非洲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在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学院逐渐成长起来。

4、B—途径美心发展,主张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和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模式。

5、波齐曼和斯特拉斯曼于1990出版的被认为是第一部较为全面的公共管理教科书。

6、公共管理学更多以为基础。

7、公共管理学主要以( )作为研究对象。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流派,给西方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

二、多项选择1、我国学者往往以( )的角度来区分管理和行政这两个概念.A组织实体 B经济实体 C 管理实体 D 政治实体2、传统公共行政学模式是建立在( )基础上A科层制理论 B政治---行政二分法 C委托---代理 D内部取向3、殴文.休斯在<<公共管理与行政>>一书认为( )都是对公共部门的研究A公共行政 B公共政策 C公共管理 D公共组织4、下面是公共管理物品的是( )A国防 B外交 C教育 D社会保障5、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孕育和进化,公共管理的( )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新模式.A P—途径 B治理 C B—途径 D善治6、在当代政策分析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途径是()A行为主义学派 B公共选择理论 C新制度学派 D科学管理学派7、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中“三权”是指()A 立法B 行政 C监督 D 司法三、解释概念1、公共行政2、公共管理3、公共物品4、行政国家5、纯公共物品四、简答1、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那些?2、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有哪些?3、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有哪些弊端?4、入世后,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五、论述题1、公共管理的特征及其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参考答案:一、填空1、布坎南2、政治危机3、公共管理途径4、经验理论5、《公共管理战略》6、经济学7、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8、干预主义政策二、多选1、AC2、AB3、ABC4、ABCD5、AC6、BC7、ABD三、解释概念1、答: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为公众提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或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Ξ陈建先(重庆行政学院,重庆400041)[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源于现代经济学对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思考,为解释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也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基础理论。

[关键词]公共选择;经济人;政府经济行为[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04)03-0077-03 公共选择理论始于1957年詹姆斯・布坎南的“托马斯・杰斐逊中心”。

他强调经济学不仅要研究有效的经济政策以提高资源效率并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更要研究对经济政策本身的问题。

因为,经济政策本身的问题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

他的思想成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发端,从此,人们开始注重对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

一、公共选择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所谓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选择,即政府选择。

[1]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一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基础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重心不在于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它更多地考虑政府这样做或那样做。

它关心的是为什么国民作为一个集体选择了这个而不是那个;二是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以“经济人”假设出发,把经济市场中的个人选择行为与政治市场中的公共选择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模式,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凯恩斯经济学中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

这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机制,以及探索政府经济行为合理化的重要途径。

第一,“经济人”与“政治人”。

公共选择理论采用了“谋求最大发展自我利益”的个人的逻辑演绎方法,其基本行为假定是:“人是一个自私的,理性的功利最大化者。

”[2]逻辑起点不是“政治人”而是“经济人”。

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人”由经济领域分析推广到政府领域分析,突破了传统经济学和政治学建立在关于人的动机不同假说上的局限。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利己的,政治学假设人是利他的。

而公共选择理论把人的行为纳入一个统一的经济人的分析框架,认为人的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都是一样的,不是为了追求真善美而参与政治,而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参与政治。

公共选择理论对“经济人”概念的分析,为制度分析提供了统一的基础,为制度选择提供了统一的标准。

如果个人的行为动机都是纯洁的利他的,就不会存在坏的制度。

正是由于把人设想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并防止个人利用权力损害他人利益,才需要设计出约束人的行为的制度;并且,有效率的制度并不是产生于某个人的英明,而是产生于有效率的公共选择机制。

第二,市场与非市场。

市场与非市场的划分成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切入点。

“公共选择论只是明确提出公共经济一般理论的一种努力,它可以帮助我们在集体选择方面从事人们长期以来在市场微观经济学方面所做的事情,即用一种相应的尽可能合适的政治市场运转理论来补充商品与服务的生产与交换的理论。

该理论是这样一种尝试,它要建立模拟今天社会行为的模式,其特点是根据个人是在经济市场还是在政治市场活动,采取不同方式处理人类决定的过程。

”[3]非市场与市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市场而言,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企业和消费者基本上拥有同等的决策权来改变市场行为。

就非市场而言,政府拥有更多影响非市场行为的权力。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

经济市场上的行为主体是消费者和企业,其交易的对象是私人物品;政治市场上的行为主体是社会公众和政治家,社会公众是政治市场上的需求者,政治家是政治市场上的供给者,其交易的对象是公共物品。

在经济市场中,人们通过货币来选择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场中,人们通过民主选举来选择公共77Ξ[收稿日期]2003-10-10 [作者简介]陈建先(1956-),男,广东番禺人,重庆行政学院(重庆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2004年6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第21卷第3期J un 12004JOURNAL OF CHON G QIN G TECHNOLO GY AND BUSIN ESS UNIV 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121NO.3物品。

公共选择理论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人”假说由经济市场行为分析推广到政治市场行为分析;把政治市场上当事人的基本行为动机也假设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4]第三,经济学与政治学。

“一切传统模式都把经济决定视为制度的内在变化,而把政治决定视为外部因素,人们拒绝就这些外因的规律及其生产进行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公共选择论的宗旨却是把人类行为的两个方面重新纳入单一的模式,该模式注意到,承担政府决定的结果就是选择决策的人。

”[5]传统行政学对政府经济行为的研究大多从政治学的角度来思考、分析,但在许多问题上的研究、分析都走入了歧途,并有诸多问题已无法解释。

公共选择理论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政府经济行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经济体系的核心是供与求关系。

政治体系的核心是权力;经济学对人的假设是“经济人”,其基本出发点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经济活动中的个人时刻在追求个人私利的最优化。

政治学对人的假设是“政治人”,因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他们为了追求公共利益而活动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经济学以个人为研究单位。

政治学以集体为研究单位,集体相当于个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公共选择理论是运用研究个人的方法来研究集体行为,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政府经济行为。

所以,可以说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对政治科学的渗透”。

第四,选择与交换。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经济学中的基本命题不是“选择”,而是交换,即不同经济个体之间的交换。

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每个人追求的都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自我利益是通过一系列自愿交换得以满足的。

当通过交换已无法取得更大利益时,人与人之间就取得了一致性和稳定性。

为了达成交易,人们中间会有各种各样的协定的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用交易的观点来分析政府经济行为,把政府经济行为看作是非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的交易对象是私人物品,而政府经济行为交易的对象是公共物品。

并且,非市场决策和市场决策存在很大的不同。

市场决策包含非强制性,其过程是自愿的,如果有一方不满意,可以交易取消。

非市场决策包含强制性,一旦决策作出,尽管其中牵涉的某些经济人的利益会受到损害,但他们不能取消交易,不能改变决策结果。

非市场决策的交易过程中,交易各方的决定权不均等,由此体现政府的决策权力。

二、公平和效率选择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公平与效率选择在政府经济行为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其核心内容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本质;另一个是公平与效率的价值观。

一些认为不公平是社会的核心问题,社会应最大努力把不公平限度降到最低。

另一些认为效率是核心问题,做大蛋糕比分蛋糕对社会更有好处。

[6]第一,公平与效率。

公平是从属于价值理性范畴的概念,效率则被定位于工具理性的界限之内。

[7]传统经济学的解释,效率是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每个社会成员。

学者对公平与效率的看法大致有两种:一种认为,公平与效率有相互矛盾的一面。

“平等与效率这两个政策目标是相互抵触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

”[8]“社会在许多方面都面临抉择:或者以损失一定的效率为代价而获得更多的平等;或者以放弃一定的平等为前提而谋得更高的效率。

”[9]另一种则认为,公平与效率有相统一的一面。

“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10]其一,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一个效率问题,而效率总是与一定的目标相联系的。

“效率是推动社会公平发展的历史动力”。

只有提高效率,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为实现公平分配提供物质保证:一为效率是推动公平发展的历史动力。

物质利益原则决定着各种形态的社会把追求效率作为一种基本的目标,人类社会公平的建立和完善都源于效率的要求。

所以,效率是推动公平发展的历史动力;二为效率给公平提供物质基础。

无论在什么样的制度下,没有效率,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任何形式的公平都不可能建立起来,要想建立理想的公平只是一种天方夜谭式的幻想。

其二,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条件。

只有分配公平、合理,才能调动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是因为,消除贫穷,治疗疾病和提供教育,都会增加社会产出。

但是,如果社会生活的某些传统遭到违背,那么不公平会产生负面影响:收入分配不公违背了某种社会习俗,这种观念是导致大多数社会成员具有“道德义愤”的原因。

收入分配“过度”不公平导致不适当的消费分配,从而产生外部不经济,这表现为生产力下降、社会动荡不安和其他形式的社会混乱。

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对立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其内在统一而言的。

公平与效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也存在着许多共性和联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解决效率问题,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如解决公平问题主要依靠政策机制一样。

”[11]第二,公平优先与效率优先。

其实公平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经济公平。

它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是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

二是社会公平。

它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在市场经济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即由市场所决定的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极不公平的。

因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收入的分配状况是由每个人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以及这些生产要素在市场上所能获得的价格决定的。

而由于人们占有财产情况的不同以及劳动能力的差异,由市场所决定的收入分配状况就出现高低的悬殊。

这不仅本身与社会公平的要求有违,而且会导致诸如贫困、富裕阶层中的财富的浪费、社会冲突、低收入者阶层得不到发展与改善自己处境的机会等一系列的社会后果。

87公平既是经济问题,也是伦理问题。

伦理的公平要涉及平等和正义的问题,是一种规范性的判断,属于社会历史哲学的范畴。

经济的公平则为政府经济行为中的准则之一,它是研究怎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以及“公平”可能造成的后果。

然而,经济公平的准则在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中,往往不能摆脱规范性判断,不能完全摆脱伦理范畴。

由于物质和心理上的原因,公平可能是经济体系“正常运转”的一个必要条件。

但是,不可能明确表明收入或公平到何种程度时会提高而不是降低效率,主要是因为公平本身带有习俗性。

[12]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福利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在公平与效率上,更倾向于公平。

认为公平是基于基本能力的平等。

如,对一个跛子来说,其最重要的是像正常人一样行走。

然而,基于效用原则的公平很可能忽视了跛子的要求。

公平原则应赋予不同的人以起码的从事某些活动的基本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