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_政治经济学原理(第2版)_[共3页]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任务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这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认清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家为提高剥削程度而采取的两种生产形式,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在此基础上,剖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阐明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理论,着重揭示资本积累的实质,从理论上更深入地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一)资本的定义
概念提示
资本是能够增殖(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任何一个资本家都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才能进行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活动。
但是,货币本身不是资本。
只有当货币能带来剩余价值时它才能称为资本。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根本的不同,这种差别通过分析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运动过程就能得到反映。
(二)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形式的区别
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货币产生了,货币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又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从历史上看,资本最初是以货币形式存在,是作为货币财产,作为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与土地所有权相对立的。
从现实生活中看,每一个新资本,最初也是以货币形式出现在市场上的。
既然资本最初采取了货币的形式,那么,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
资本的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
这两种流通公式具有相同点,即都有买卖两个过程,以及相应的买者与。
0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三章_1621999745038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 等价原则进行。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既调节 商品生产,又调节商品交换。 基本作用
a. 微观作用:激励创新,优胜劣汰。 b. 宏观作用: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二、市场秩序的建立和规范
市场秩序 概念:市场秩序是指市场运行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行为准则和行为规
范的总称。 组成:市场规则、市场管理 作用:保证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和市场有序运行的根本条件。
为什么要建立和规范市场秩序? a.促进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如果市场秩序混乱,市场运行无规则 可循,投机诈骗、欺行霸市、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市场机制就难以发 挥作用。 b.有利于保证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建立规范的市 场秩序,企业才能对经济杠杆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反应,使国家的调控目标 顺利实现。 c.建立和规范市场秩序有助于增强企业活力。规范的市场秩序有利于形 成统一市场和促进公平竞争。在完善的市场秩序下,企业的经济行为才有 法可依,活而不乱。 d.建立和规范市场秩序是经济开放的必要条件。
市场规则 概念:市场规则是指国家为了保证市场有序运行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 度,包括法律、法规、契约和公约等。 市场规则包括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和市场仲裁 规则等四个方面。 市场进出规则 是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即商品)进入或退出市场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主要包括: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资格规范;市场主体的性质规范,如企 业性质、注册资金、经营项目及经营范围等;市场主体退出市场的规范; 市场客体进出市场的规范。
市场交易规则 是市场主体进行市场交易活动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主要内容 包括:交易方式规范、交易行为规范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件(第3章)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 资本家是生产的指挥者;劳动产品归 资本 家所有 2、价值形成过程 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 二、价值的增值过程 1、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 2、剩余价值的本质: 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价值而被 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体现着资本家对 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矛盾的内容:等价交换和价值增
值的矛盾
2、解决矛盾的条件:既在流通领域,
又不在流通领域
三、矛盾的解决:劳动力的买和卖
1、劳动力的定义:人的劳动能力,人的脑力 和体力的总和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 (2)劳动者一无所有 3、劳动力的商品的价值:维持劳动者生存所 必需的消费资料的价值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 它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维 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消费资料价值的价值
A、剩余一般:产出品大于投入品的余额, 即剩余产品 B、剩余特殊:产出品价值大于投入品价值 的余额,即剩余价值 C、剩余个别:剩余价值如果被要素所有者 自己占有,就是额外收入;如果被他人无偿占 有,就是剥削收入 注: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即为“剩余个 别”
六、剩余价值的来源
A、价值是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 B、剩余价值也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 C、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都是在劳动生产力有 了一定发展之后才产生的,它的存在和发展本 身,就离不开非劳动要素的作用 《资本论》第一卷 完
补充
一、马克思对资本积极作用的认识
1、首先,从资本生产的方式和目的来看, 以价值增值、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不同,它是无止境的。马克思认 为:“资本的伟大的历史方面就是创造这种 剩余劳动”,它为人“发展丰富的个性创造 出物质要素。”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是理解劳动力商品的 特殊性。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 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1,劳动力商品价值 受到道德、历史因素 的影响。 2,劳动力商品价值不 是固定不变的。 3,劳动力商品价值 受到降低和提高两种 因素的作用。
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
2013-9-22
德语商 品为 waren
W (商品)
G (货币)
W (商品)
注意:1,此流通形式中,货币充当了交换的媒介。 2,此流通形式中,两端均是商品,但商品类型不同。 3,此流通过程中,交换的目标是获取不同使用价值。 4,此流通过程中,两个交换均遵循了等价交换原则。
2013-9-22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3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m’ =
必需生活资料价值
由于必需生活资料价值采取工资形式,对企业而言,支付的工资 表现为可变资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可变资金转化为可变资本,即:
2013-9-22 27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第二节
资本的增殖运动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m)
剩余价值率m’ =
可变资金
=
可变资本(v )
本质上,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现在,因 为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通过购买劳动力占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 动),包括占有剩余劳动。被资本占有的劳动力也就转化为可变资本v, 剩余劳动m表现为可变资本的增殖部分,所以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m’ 的实质是资本对剩余劳动的占有程度。
2013-9-22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2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值。 产业资本的增殖过程使我们清晰地看
到了资本家是怎样获取剩余价值的。
第三节 剩余价值最大化
资本主义生产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使得剩余价值最
大化
如何最大化呢?他们想出了2个妙法:从劳动者身上
想办法—榨取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一、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
A
G—---W ----P—W’---G’
Pm
三个阶段的总结
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分析,我们 发现价值增殖的根本原因是由劳动力 引起的,是劳动力创造出了高于其自 身的价值(生活资料+抚养子女+教育) 的部分,即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实现了资本家资本的增殖
劳动力为什么能够创造出高 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呢?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
在这个阶段,资本首先以货 币形式出现,但经过运动后变为 实物和劳动力,它已经具备了资 本的基本条件。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即资本家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 起来
A
W
-----P----W’
Pm
P是生产过程;W’是新商品,(含剩余价值)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三个阶段的总结
同时,从产业资本运动的过程中我们 又可以看到,是劳动力使得资本增殖了。 因此马克思又非常形象地将将资本区分为 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 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 分资本。
三个阶段的总结
在有了这两个概念后,我们可以将生 产过程产出的商品价值表示为:
一般特指工业。如产业工人、产业革命等。
他一般是和商业相对应的,商业—指商品
流通行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张雷声主编 第三章
2012-11-10 35
3.资本主义工资
1)劳动力是商品,劳动不是商品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012-11-10
36
v
v+m
2012-11-10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37
2012-11-10 14
最后,价值增殖究竟是从哪里产生的?
G—W—G’ 1)会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G上
2)会不会发生在W—G阶段上 3)必然是发生在G—W阶段的W上
劳动力成为商品
——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012-11-10 15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资本家幼虫变为蝴蝶”的前提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货币转化为资
33 劳动力
价值量f没有变化 k
2012-11-10
划分意义
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 的实质 ; 为确定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
剩余价值率m’ =
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
m 公式: m v
2012-11-10
34
3.资本主义工资
1)劳动力是商品,劳动不是商品 在劳动力出卖前,劳动不存在
4
资本是什么
2012-11-10 5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 1.分析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流通公式:
商品流通形式:W—G—W 资本流通形式:G—W—G
2012-11-10 6
卖 买
区别:
1)流通形式不同 2)流通内容不同 3)流通目的不同 4)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
2012-11-10 7
政经第3章
第二节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价值由生产和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包括: 维持劳动者本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 生产劳动者的劳动能力; 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使劳动者掌握生产技术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第二节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 不变资本 ①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用“C”表 示。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资 本部分。 ②作为物化劳动或死劳动,它们以不同方式参与产品生产, 消耗自身使用价值,其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不会 增殖,故称之为不变资本。
第二节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流通领域之外,即离开交换,价 值不能实现,更不能产生剩余价 值。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④因此,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离不开流通过程。 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初始和终点的货币上。 ⑤价值增殖只能发生在中间购买的商品W上,并且只能发生在 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它的使用能够带来更大的价值, 即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
皮尔先生把共值5万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从英国带到新 荷兰(澳大利亚的旧称)的斯旺河去。皮尔先生非常有远见,他 除此以外还带去了300名工人阶级成员——男人、妇女和儿童。 可是,一到达目的地,“皮尔先生竟连一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 水的仆人也没有了”。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 是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旺河去!
第二节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 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 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 但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 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
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
经典著作
第一篇
第一篇
生产
即生产论。认为,生产规律具有永久的自然规律的性质。 分析了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中的劳动、资本以及生产的增 长规律。 包括: 生产要素论 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各种因素 生产增长规律
经典著作
生产要素理论
1、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
2、生产要素中的劳动
把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区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劳动;一种是间接 劳动。
绪论
第一编
生产
第二编
分配
体 系 结 构
第四编
第三编
交换
社会进步对生产和分配的影响
第五编
论政府的影响
第一篇
第二篇
体 系 结 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三篇
第四篇
论生产要素 论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 论非生产性劳动 论资本 关于资本的基本命题 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论决定生产要素生产力程度的 原因 第八章 论合作或劳动的联合 第九章 论大规模生产和小规模生产 第十章 论劳动增加规律 第十一章 论资本增加规律 第十一章 论土地与生产增加规律的关系 第十一章 前述规律的后果
经典著作
背景
历史背景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已发展成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 矛盾日益尖锐。
学术背景
在1820~1830年间,英国曾展开了一场拥护和反对李嘉 图学说的理论斗争。此后古典经济学沿着萨伊和李嘉图开 辟的两个方向发展:一派宣扬各阶级利益一致的和谐论, 或以对交换领域现象的描述来代替古典经济学对生产关系 的研究,其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巴师夏和英国的西尼尔; 另一派则承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但采取折衷主 义手法来加以调和,表现在经济理论上的混合主义,即把 各种见解综合起来,其代表性人物为约翰· 穆勒。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第三章
1、劳动⼒商品的使⽤价值有什么特点?答:劳动⼒商品的使⽤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于⾃⾝价值的价值源泉。
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答: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①它进⼀步揭⽰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的,⽽是由可变资本产⽣的。
②它也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性。
答:(1)资本积累的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偿占有的别⼈劳动的成果,来继续⽆偿占有别⼈更多的劳动,以扩⼤资本规模和增值资本价值。
(2)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其⼀,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产⽬的是资积累的内存动⼒。
其⼆,资本主义竞争是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资本积累的外在压⼒。
4、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的?答:(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作是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的剩余价值。
(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前提是⼯⼈劳动⼒价值下降,劳动⼒价值下降的条件是⼯⼈所必须的⽣活资料价值下降。
(3)只有社会劳动⽣产率提⾼才能直接或间接使⼯⼈必要⽣活资料价值下降。
(4)各企业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不断提⾼劳动⽣产率,结果使各部门和全社会劳动⽣产率普遍提⾼,最终导致相对剩余价值产⽣。
相对剩余价值⽣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5、相对过剩⼈⼝的产⽣。
答: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必然出现两种完全对⽴的趋势:⼀⽅⾯,资本对劳动⼒的需求⽇益相对地,甚⾄是绝对地减少;另⼀⽅⾯,劳动⼒对资本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
其结果,就不可避免的造成⼤批⼯⼈失业,产⽣相对过剩⼈⼝。
政治经济学课件03_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11
(三)资本积累的原因和决定积累量的因素
1、资本积累的动因 ◇ 内在的利益驱动 ◇ 外在的竞争压力 2、在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既定条 件下,决定积累量的因素有: ★ 剩余价值率:剥削程度 ★ 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越利于积累 ★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越利于积累 ★ 预付资本总量:越大越利于积累
20
第二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2、相对过剩人口的社会影响 (1)产业后备军与蓄水池 (2)对在业工人的影响:资本家可以借机加
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3、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
(1)流动的过剩人口:周期性过剩 (2)潜在的过剩人口:农村的过剩 (3)停滞的过剩人口:无业或基本无业
21
4、失业: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5、个别资本的增大有两种形式:资本积聚和 资本集中。
30
6、随着资本主义积累的进行,资本有机构成不 断提高,总资本中可变资本的比重不断下降,造 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另一方面又必 然造成劳动力供给的不断增加。从而必然造成大 量的劳动者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7、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 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3
从物质形 态看
由生产资料 和劳动力构成
资
本
构
成
从价值形 态看
由不变资本 和可变资本构成
技术构成
决定
反映
价值构成
有机构成
14
4.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趋势及原因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经济含义:
在总资本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 资本的比例不断提高;用于购买劳动力的 可变资本的比例不断下降。
这意味着随着资本的增加,总资本对生 产资料的需求的增长将快于对劳动力需求 的增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资本积累目的和要求:(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2)劳动力商品理论(3)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方法(4)资本积累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5)资本构成与相对过剩人口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运动形式不同。
流通的内容和目的不同。
前者流通的内容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后者流通的内容是货币与货币的交换,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
运动限度不同。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①资本总公式G—W—G′就是总公式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在流通中,既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又要实现价值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3、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首先,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
等价交换结果只是使商品的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价值量不会发生改变。
◇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贱买或贵卖不产生剩余价值。
商品所有者是买者和卖者的统一。
而且,商品交换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可以把商品贵卖给别人,别人也可以把商品贵卖给他;同样,他可以贱买别人的商品,别人也可以贱买他的商品,得失相抵,不能增殖。
既贱买又贵卖也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
这种情况下,他个人是增殖了,但从全社会来看,价值总量没有增加。
其次,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
流通是商品所有者一切关系的总和,离开了流通,他只能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他可以为自己创造价值,但不可能为自己创造出剩余价值。
二、劳动力商品理论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②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1)劳动力商品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劳动力价值取决于维持劳动力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3)劳动力价值决定还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是等价方式,因而不 能产生价值的增殖。但资本的运动结果却产 生了价值增殖。因此,所谓资本总公式的矛 盾就是资本的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流通中的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价值增 殖; 生产中,生产者只能创造价值,不能得 到除所创造以外的额外价值。
(3)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条件 要解释总公式的矛盾不能只着眼于流 通,也不能脱离流通单纯研究生产,必 须将两方面结合起来。 “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 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 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马克 思
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二、总体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四、资本特征与属性
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市场经济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 程的统一: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价值形成过 程;价值增殖过程。
生产出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劳动 。
劳动过程:劳动者借助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 劳动过程的基本要素:人类劳动本身;劳动对 象;劳动资料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在资本家监督下为 资本家劳动; 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过程的特点:自主 劳动;劳动产品归社会和劳动者自己所有。
所谓 “人力资本”概念 所谓“人力资本”概念是建立在资本 主义经济关系造成的错觉基础上的一个 概念。它把人的劳动能力等同于资本, 这样就进一步混淆了劳动创造的价值与 凭借对生产条件的占有、无偿占有他人 劳动创造的价值这两种不同的收入获得 方式。
2、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条件: 第一、劳动者必须有完全的人身自由, 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第二、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作为 生产生活资料的手段,也没有其它生活 资料来源,只能为他人劳动以获取生活 资料。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条件是在历史变 革中产生的。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docx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二节剩余价值的源泉第三节使用价值的生产方法第四节工资的本质与形式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一)商品流通:商品一货币一商品,即w—G—W(二)资本流通:G—W—G准确的资本流通公式应是G-W-G\其中V =G +AG ,增值的货币额AG就是剩余价值。
G—W—是资本总公式。
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共同点与本质区别1・在形式上的共同点:(1)都有商品和货币相互对立的两个阶段:W-G (卖)和G-W (买);(2)在每个对立阶段上,都是同样两个物的因素即商品和货币的对立;(3)两个流通公式同样都是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都是同样两个经济角色一一买者和卖者的对立;(4)两种流通形式都有三个当事人参与,一个卖者,一个是买者,一个既是买者又是卖者。
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W—G—W和资本流通公式G—W—G有本质的差别(1)流通的形式不同:流通的次序相反,货币在流通中的作用不同,货币支出和流回的关系不同;(2)流通的目的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价值,为了消费,而资本流通是为了交换价值,取得更多货币;(3)流通内容不同:商品流通公式的两端是经济形式上相同、价值量相等的两个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是一种使用价值代替另一种使用价值;而资本流通公式的两端的经济形式相同,都是货币,但是在量上有差别。
(三)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资本总公式--- G一W—'这里的G即代表产业资本,也代表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故称之为资本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在流通中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同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相矛盾。
3.增殖来源的分析(1)增殖是来源于流通领域还是生产领域:1)单独的流通领域不能产生价值增殖;2)单独的生产领域也不能产生价值增殖;3)价值增殖的产生既在流通领域也不在流通领域。
(2)增殖是来源于商品还是货币:1)货币不可能增殖;2)特殊商品产生价值增殖。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三章货币答案
第三章货币⒈解释下列概念: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简单的价值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这种价值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
扩大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最终固定在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上,这些贵金属就成为货币商品。
货币拜物教:货币做为一般等价物,所有的商品都必须通过与货币的交换,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成为商品世界中至高无尚的权威,许多人拜倒在它的脚下,把它看作是决定自己命运的神秘莫测的力量,这种现象叫做货币拜物教。
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
二是商品价格水平。
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呈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呈反比,用公式来表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纸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流能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通货膨胀:所谓通货膨胀,就是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所谓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流通中的纸币供应不足、流通量下降而导致的单位纸币升值、物价持续下跌现象。
一般用消费物价指数作为度量指标。
信用:信用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商业信用:是以赊帐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所有者向职能资本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一)、商品市场
消费资料市场
商品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
划分依据
它是市场体系的基础
是按照商品的最终用途划分的,消费资料市 场直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生 产资料市场则满足社会再生产需要
(二)、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提供各类生产要素的交易,它在市场 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金融市场
价值规律存在的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只要 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 价值规律在支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它是商品经济 的基本规律。
1、商品的价值是由生 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的 价 值 规 律
(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生产领域
商品经济
2、商品交换以价值为 (价值量的实现) 基础实行 等价交换。 商品交换领域
第三节 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
一、市场体系的分类和构成
含义
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各级各 类市场的总和。市场资源配置的前提就是各类 生产要素和产品都进入市场。
分类
消费资料市场 商品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
交易对象
生产要 素市场
金融市场
劳动力市场
技术市场 信息市场
土地市场
27
区域性市场
交易的空间范围
5
第二个条件是社会分工者之间存在着各自独立的 经济利益。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 件。 马克思指出“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 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
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才发生了 交换行为。 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产品交换的双方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 成为经济利益的对立面。这就决定了双方的交换不能是不 等式的,而只能是等式的,即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 劳动产品的交换既然是等价的商品交换,那么,生产者的 生产过程就成为以直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过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三章 参考答案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是指劳动力的使用,它必须同生产资料相结合,在实际劳动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2.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3.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4.是雇佣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5.是雇佣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6.是以生产资料存在形式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7.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8.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它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9.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0.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1.是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剩余价值。
12.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3.是按工人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
14.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支付的工资。
15.是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
16.是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实物和服务的数量。
二、单项选择题1.④2.④3.④4.③5.④6.②7.③8.④9.③10.③11.④12.②13.②14.①15.②16.④17.③18.④19.④20.②21.①22.④23.④三、多项选择题1.①②③④⑤2.③⑤3.①②⑤4.①④⑤5.①③④⑤6.①②③7.①③④⑤8.①②④⑤9.①④⑤10.①③11.①②③④⑤12.①②③④⑤13.①②③④⑤14.①③④15.①②③④⑤16.①②③④⑤17.①②④⑤18.①③⑤19.①③20.①②③④⑤21.①②⑤22.①⑤四、填空题1.商品—货币—商品(或W—G—W)货币—商品—货币(或G—W—G′)2.不会也不可能3.生活资料4.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5.可变资本剥削程度(或剩余价值率)6.工作日长短(或工作日)7.剩余价值规律8.必要劳动剩余劳动9.劳动价值形成10.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11.剩余劳动劳动力12.个别价值社会价值13.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必要劳动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剩余劳动14.不变资本可变资本15.劳动劳动力16.有酬劳动无酬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17.经济强制18.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五、简答题1.答:(1)资本总公式是:G—W—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货币——
— 1—
知识要点
价值形式的演变及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货币的本质、职能及其相互关系。 货币流通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商品价值的 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
第一节
第二节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一节
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增加,贮藏货币就会重新投入流通,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所以,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 23 —
四、货币的职能 (四)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 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 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解除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 易方式对商品的交易规模和生产规模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经 济的发展。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在促进商品经济顺利发展的同时,也 会加深商品经济运行中的矛盾。
— 18 —
四、货币的职能
2.价格标准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制定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价格标准是指货币的计量单位,不 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价格标准。货币本身的价格标准与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来说:
货币的价值尺度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对商品价值大小的度量;
— 14 —
二、货币形式的发展 (五)电子货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和电子技 术的广泛应用,货币形式从有形向无形发展,出现了电子货 币——存储于电脑中的货币。
电子货币现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流通 的主要形式,随着银行计算机网络化的迅速发 展,电子货币将在相当广的范围内取代现金。
一极是作为使用价值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商品,并总是要求转化为价值,实现为货币;
另一极是作为价值代表出现的货币,并随时可以转化为任何一种有使用价值的商品。
— 10 —
二、货币形式的发展
货币作为一种人们能够共同接受的价值代表物,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实物货币形式
在货币形成初期,牲畜、皮毛、布、粮食、贝壳 等实物都曾固定地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当这些实物固 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不再是一般物品,而是货币。 但是,这些实物货币存在着不少缺点。
— 13 —
二、货币形式的发展
(四)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在以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既可作为支付手段发挥其职能,又可以作为流通手 段在市场上流通。 信用货币本身并没有价值,它的流通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其流通范围和接受程度,均取决于发行商人或 银行的信用条件。
信用货币是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
铸币是指专门铸造的、有一定名称、形状、重量、成色的贵金属货币 。
— 12 —
二、货币形式的发展 (三)纸币
纸币是用于代替铸币的货币形式。
铸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致使其实际价值 和面额价值不一致,但它仍旧按原来的面额价 值流通。这就表明了,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 一定需要足值的,于是,出现贵金属铸币用价 值符号代替的现实可能性。 到商品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出现了由 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即纸币。
— 24 —
四、货币的职能
(五)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一国流通领域并 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马克思的观点:“货币一越出国内流通领域, 便失去了在这一领域内获得的价格标准、铸币、 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方形式,又恢复原来的贵金 属块的形式。”
— 25 —
四、货币的职能
(五)世界货币
货币作为世界货币,执行三个方面的职能:
价格标准是为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而做出的技术规定。
— 19 —
四、货币的职能
货币本身的价格标准与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从区别来说:
第一
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各种不同商品的价值量,价格标准则 是货币的计量单位;
区别
第二
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产生的,价格标准通常 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一、价值形式的演变及货币的产生
二、货币形式的发展
三、货币的本质 四、货币的职能 五、货币流通规律
一、价值形式的演变及货币的产生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因而商品也就具有二重形式: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 使用价值形式是商品本身的物质形式,即商品的自然形式。 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形式,以货币来表现价值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结果。
可保持稳定。
— 29 —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二节
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 取决于生产商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的 基本内容
商品必须按 照价值量相等的 原则进行交换。
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如何决定的规律,也是价值如何实现的规律。
— 33 —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是通过竞争和价格波动以及 与此相联系的供求关系的变动来实现的。
价值规律的这种自发的调节作用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破坏性。 会造成相当一部分生产要素资源的闲置无用或者损失浪费。
恩格斯说,商品生产者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 式。这是因为:
① 从孤立的一次商品交换来看,商品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价值;但从较长时期来看,
价格的上涨部分与下落部分会相互抵消,从而使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
② 从不同商品各自的价格变动来看,无论商品价格怎样变动,它既不会无限地上涨, 也不会无限地下跌,而是始终围绕价值这个中心。
扩大的价值形式与简单的价值形式相比,价值表现的范围扩大了,促
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它仍有明显的局限性,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表现形式,自然会妨碍 商品生产者自由交换。商品交换的范围越扩大,这种矛盾就会表现得越突
出。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陷,决定了它会被一种新的价值形式即一般价值
形式所取代。
— 7—
一、价值形式的演变及货币的产生 (三)一般价值形式
第三
价值尺度本身具有价值,并随着生产金属货币材料的劳动生 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价格标准则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 20 —
四、货币的职能 (二)流通手段
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商品流通就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是观念上表现了商品的价值。而商品价值的实现,则只能通过商品流通。
— 21 —
四、货币的职能
(三)贮藏手段
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 金属块。这种对金银等贵金属的贮藏在历史上曾经是 货币贮藏的最主要形式。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
或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
— 22 —
四、货币的职能
货币贮藏好比一个蓄水池,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减少,部分贵金属就退出流通,变成贮藏货币;
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从简单的价值形式开始,经过 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逐渐发展为货币形式。
— 5—
一、价值形式的演变及货币的产生 (一)简单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简 单的或偶然的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这种价值形式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氏族之间的物物交换 之中。由于当时还不存在商品生产,人们只是把极少量的、多 余的产品拿来交换,因此,交换带有偶然性。
— 16 —
四、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的社会经济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形式。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逐步具备了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 17 —
四、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
1.价值尺度的含义
价值尺度是指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的大 小。由于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直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来计量,而只能在交换过程中通过货币的多少来间接 表现,所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 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外在表现形式。
不易变形和磨损,便于长期保存;
硬度小,质地均匀,利于分割和合并。
— 9—
一、价值形式的演变及货币的产生
一切商品都必须转化为货币,它的价值才得到实现。货币的出现, 解决了物物直接交换的困难,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也是商品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 货币形式出现以后,整个商品世界就分为两极:
— 8—
一、价值形式的演变及货币的产生
(四)货币形式
当某种商品和其他商品分离开来,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 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和收藏;
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固定地充当一般 等价物的材料逐渐由贵金属即金和银代替。 因为金银等贵金属本身也是商品,具有 价值。同时,贵金属还具有适合充当货币材 料的自然属性: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
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就是金属 货币流通规律。
— 27 —
五、货币流通规律 在流通领域里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待出售的 商品数量;
商品的价 格水平;
货币流 通速度。
1
2
3
— 28 —
五、货币流通规律
(二)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为基础的。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是由国家发行、强制流 通的。所以,“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 31 —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