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转向_从实证传统到另类范式

合集下载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流派与研究路线——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的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流派与研究路线——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的研究范式

定性研究与质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民俗方法论和文献研究 扎根理论
质性研究的定义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 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 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 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 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 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类型
学术取向(求真,是 实践取向(求
什么)
善,应该是什 么)
范 式 实证主义 解释主义 批判理论、实 用主义
经验的 量的研究 质性研究 行动研究 (量、质)
思辩的
定性研究
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类型
古典社会学理论阶段 (1830-1920年代)
涂而干 (实证主义传统)
现代社会学理论阶段 (1930-1970年代)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第二讲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流 派与研究路线——实证主义、解 释主义、批判主义的研究范式
1
第一节 社会研究路线的确定
一、 何谓“研究” 广义:对有关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 狭义: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
;通过特定的程序和技术,对有待解 决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究;以经验事 实为依据,并将其上升为一般理论( ?)
结构功能主义/交换论 /冲突论/功能主义/结 构主义
韦伯 (人文主义传统)
社会行动理论/符号互 动论/现象学/常人方 法学
马克思 (批判主义传统)
批判理论/结构主义马 克思主义
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 (1980年代-)
新功能主义 系统功能主义
结构化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
沟通理论 后结构主义
第二节 实证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
量化分析的线性研究模式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一、概述《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自20世纪中叶以来,社会理论研究领域内日益凸显的空间化趋势,及其对传统社会分析框架的重要拓展与革新。

社会空间转向,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场深刻思想变革,不仅反映了学者们对社会现象复杂性与多元性认识的深化,更标志着学术界对于地理、建筑、城市规划等与空间紧密相关的学科价值的重新审视和整合。

文章首先从历史脉络出发,梳理空间转向的理论渊源与发展历程,特别关注哈维、列斐伏尔、索亚等关键理论家的思想贡献。

这些理论家通过对空间生产、空间实践和社会空间关系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空间在社会结构、权力运作、文化建构以及个体经验中的核心作用。

这一部分的探讨旨在勾勒出空间转向的理论框架及其在不同学派间的交融与对话。

接着,文章将深入剖析空间转向所带来的方法论革新。

这包括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时间优先”与“空间缺席”问题的批判,以及对如何运用多尺度分析、网络理论、流动空间等新概念与工具来丰富社会现象的空间维度理解的探讨。

通过实例解析,本文将展示空间转向如何促使研究者超越线性因果逻辑与固定边界思维,转而关注社会过程的动态网络化、流动性与地方性特征。

文章还将聚焦空间转向在若干核心社会议题上的应用与影响,如城市化进程、全球化与地方性、环境正义、社会不平等等。

这些案例研究旨在揭示空间转向理论如何为理解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提供新颖视角与策略启示,同时也展示其在政策制定、社区规划、社会治理等实践领域的潜在价值。

面对空间转向带来的理论挑战与机遇,文章将对当前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反思。

通过全方位、立体地展现空间转向作为一种学术潮流的理论内涵、实践意义及其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深远影响,《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一文旨在激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空间性本质进行更为敏锐且深刻的思考,推动跨学科对话与合作,共同探索社会空间转向所带来的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启示。

社会研究的主要范式

社会研究的主要范式

第四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范式库恩的“范式”概念:科学家集团的基本研究假设、理论视角、概念术语、解题模式、研究方法的综合一、瑞泽对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划分(70年代)(一).社会事实范式:实证主义方法论。

特点:定量研究、结构功能主义、组织社会学、宏观研究(二)社会行为范式:实证科学方法论。

特点:把人作为动物,运用刺激反应、理性选择模式(扩展到经济学)。

由微观到宏观研究。

(三)社会定义范式: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

特点:关注人的主观意识、行为意义、文化、宗教、价值观念。

从理解个人和集体的文化观念、语言、动机来阐释社会行动和社会现象。

社会事实范式:外因——行为、社会现象社会定义范式:观念——行为、社会现象社会行为范式:社会生物学、经济学的出发点个人本能、需求、利益——行为、社会现象瑞泽的范式只是反映了西方70年代的研究倾向,并且忽视了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的批判性社会研究。

二、佩里90年代对社会研究的五种范式的划分:实证范式、社会定义、社会机制、社会生态、社会创造范式。

前三种与瑞泽的范式类似。

社会生态范式强调在研究中注重社会与环境、社会各组成部分(城乡、区域、男女、种族、群体之间)的协调,结合自然科学、其他学科的方法。

社会创造范式类似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假设,强调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认为研究者应当对未来发展提供创造性建议,在研究中结合哲学思辩和人文学科的方法。

三、范式的特点与互补性①影响研究范式的因素:(1)、科学发现。

(2)、社会、政治、经济因素。

(3)、社会结构变迁、如美国40-50年代研究范式发生很大转变:市场舆论调查、抽样调查盛行。

委托人是大企业、政治家、政府部门。

80、90年代世界性的比较研究、文化研究兴起,以及与语言学转向相联系的意义研究、交往研究、网络研究都反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②多元性并存:社会人文科学中存在着多种范式并存的状态,这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目的的多重性有很大关系。

哈贝马斯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社会进行技术性控制,而且还包括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包括对社会的批判、反思。

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两种不同的世界观
量的研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质的研究: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复杂科学
如下研究问题适合用什么方法?
1、教师的性别与其职业选择是什么关系? 2、这些教师是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
的? 3、教师的学历与工资之间是什么关系? 4、对这些教师而言,“教师职业”对他
们意味着什么? 5、他们为什么要选择当教师?
提问:Philosophical study 是“研究”吗?
这些说法反映了对“研究”的什么理解?
1、了解以便预测,预测以便控制。 ——孔德
2、社会现象是事物,应该被当作事物来看待。 ——涂尔干
3、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
行解释性的理解。
——韦伯
4、自然需要说明,而人需要理解。 ——狄尔泰
定量研究
一种运用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 量化的手段来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 从而判断教育现象的性质,发现内 在规律,检验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 方法
定量研究的特点
1、先有理论假设,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验 证假设
2、关注有关现象的总体情况和一般规律, 研究具有可重复性
3、注重研究方案的预先设计 4、有一套规范的研究程序和操作技术,包
5、以往的哲学家只是在解释世界,然而重要的是
要改变世界。
——马克思
6、如果你希望了解它,那就去改变它。 ——勒温
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类型
学术取向(求真,是 实践取向(求善,
什么)
应该是什么)
实证主义 解释主义 批判理论
实征的 定量研究 质性研究 行动研究
思辩的
定性研究
范式(paradigm)的定义
3、批判理论
本体论:历史现实主义——现实由社会、政 治、文化、经济、种族和性别等价值观念 塑造而成

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人文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人文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人文社会学理论有三种方法论取向,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它们共同形成了社会学三大理论传统。

三者之间既有相通处,也有许多不同点。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各自的研究对象、逻辑起点、研究特征以及对社会学定义的着重点等方面,下面具体阐述之: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以孔德、斯宾塞等社会学创始者为代表,并经古典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涂尔干发展后日趋成熟,他们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并无本质的区别,它们遵循着同样的方法论准则,都可以用普遍的因果律加以说明。

社会学这门学科只有在认识到把社会事实当作实在的物来研究时才能诞生。

因此,在方法论取向上,社会科学应以自然科学为标准模式,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并由此开创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且在很长时期里成为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主流。

从研究特征来看,实证主义社会学对"科学建构"的强调依赖于把自然科学作为社会理论构造的模式,认为科学的目的就在于对现象的因果性做出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由于对自然科学这种因果性、精密性和普遍性的极端追求,许多社会学研究就一直是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取向的,特别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方法上尽量使研究的程序与结果合乎自然科学研究的准则--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

人文主义:社会学研究的另一种理论取向以韦伯等古典社会学家为代表,他们认为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规律,绝不能盲目效仿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而应确立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

在他们看来,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

因此,韦伯将社会学的任务规定为试图对社会行动做出解释性理解,并由此形成了人文的、理解的社会学研究传统。

从“多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研究高等教育学科的方法论转向

从“多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研究高等教育学科的方法论转向

从“多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研究高等教育学科的方法论转向1. 本文概述随着知识体系的不断扩展和深化,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多学科”研究方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和对话,但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的方法论转向,即从“多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研究。

本文首先分析了多学科研究在高等教育学科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接着阐述了跨学科研究的概念、特点及其在高等教育学科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文探讨了实现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包括构建跨学科研究框架、促进学科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培养具有跨学科素养的研究者。

本文总结了跨学科研究对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意义,并展望了未来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

2. 多学科研究方法在高等教育学科中的应用与局限多学科研究方法在高等教育学科中的应用历史悠久且广泛,其核心在于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审视和分析高等教育现象。

这种方法的应用,既展示了多角度分析的丰富性,也暴露了一些局限性。

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形成了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育政策分析: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结合,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评估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学生发展研究: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交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成长轨迹。

教育技术研究:技术专家、教育学者、心理学家等多学科合作,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学科之间的壁垒:不同学科之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差异较大,导致在实际研究中难以实现真正的融合。

研究结果的碎片化:多学科研究往往导致研究结果的碎片化,难以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

研究资源的分散:多学科研究需要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这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面临协调和资源分配的难题。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多学科研究可能过于注重理论层面的探讨,而忽视了对实际教育问题的解决。

鉴于多学科研究方法在高等教育学科中的局限性,转向跨学科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现代社会解释学范式及其方法论指导原则

现代社会解释学范式及其方法论指导原则

现代社会解释学范式及其方法论指导原则内容摘要:英国学者伯内尔和摩根总结了四种社会学理论范式,即功能主义范式、解释学范式、激进人文主义范式和激进结构主义范式。

本文针对其中的解释学范式提出了四条方法论指导原则,即同情原则、谨慎原则、逻辑原则和顺应原则。

关键词:解释学范式同情原则谨慎原则逻辑原则顺应原则现代社会分层理论范式概述英国学者吉布森·伯内尔(Gibson Burrell)和盖雷斯·摩根(Gareth Morgan)在他们的《社会学范式与组织分析》(1979)一书中,根据“社会科学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等两条线索,为社会学理论提供了一个2x2的基本范式方阵,如图1所示。

方阵的横轴,即“社会科学的本质”对应的两个方向分别是“主观”和“客观”,这源于社会学的两个重要传统:一是实证主义,即人们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模型、方法等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二是德国的唯心主义,即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精神或理念等对社会事务的属性进行确认;方阵的纵轴,即“社会的本质”对应的两个方向分别是“秩序社会学”和“激进变革社会学”,这主要源于社会学家有关“秩序-冲突”的古老辩论:冲突会导致社会分裂?—负向社会功能;冲突会防止社会僵化?—正向社会功能。

两条轴线相交后,我们便得到了社会学理论的四种基本范式,即功能主义范式(客观-秩序)—最主要的理论范式,假定人的理性,认为可以通过科学测量和检验的方法解释具体的社会;解释学范式(主观-秩序)—以个人的观点解释社会,试图通过参与观察去理解个体的行为和主观创造的世界;激进人文主义范式(主观-激进变化)—认为社会约束限制了人们的潜力,当前主流意识形态是将人与真实自我分离;激进结构主义范式(客观-激进变化)—认为内在的结构性冲突会通过政治危机或经济危机等形式引发社会的不断变革。

社会学理论范式反映的是社会学家对其研究主题所表现出的基本意向和潜在的知识假设,然而现实中的社会学理论却不大可能都是纯粹的,比如目前本属功能主义范畴的社会学理论越来越受到解释型社会学理论的影响,而解释型社会学理论又越来越受到激进人文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影响;换言之,社会学理论范式似乎更加表明的是社会学家的社会学态度,即每一种社会学理论范式本质上都涉及一种具体的社会学理想,根据这一理想,社会学家实施并不断完善其现实的社会学践行。

法律社会学研究范式的转向:由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法律社会学研究范式的转向:由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转向。
[ 关键词] 法律社会 学; 究范式; 研 现代 性 ; 后现代 性 [ 中图分类号]1 0—0 2 [ 3 9 5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1 7 —0 1 (0 6 0 —0 6 —0 6 1 2 52 0 )4 0 7 6 在社会科学 领域 内 , 范式 的转换不仅 在来 自于学者共 同 体 的思维进路的作用 , 而且更多的要受制 于社会 变迁 的现 实
维普资讯
20 0 6年 0 8月
内蒙古 民族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 学版 )
orao n e n oaUnvri r t nli Sc l c n e unl f nr I Mo gl ie t f i aie oi i cs i s y o Na o ts( a S e
会学的 出现与发展 是与现 代性 的研究 与现代 性 的蔓 延相 伴 随的 , 即是说法律社会学是现代性在社会科 学理论与社会发 展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所 以, 社会 科学领域 的研 究范式 的转 换、 社会现实发展的新趋势必将对法律社会 学的研究范式发 生作用。
其内容表现为对科 学研究 中各种信 念、 认知成 果、 究方 法 研 的整合与升华 , 是一种理论模型 、 框架 , 一种 思维方式和理解 现实的思想体系 , 以及科学共 同体 的最 高共识。 ] 恩认为 , [库 “ 范式 ” 是使一门学 科成 为独 立科 学的“ 必要条件 ” “ 或 成熟标
方法引发危机所造成的 。
方式。这种现象显示 , 人文社会科 学正处 于一个解构 已有 范
式、 建构新范式的文化 和知识 境况 中。 以美 国学者 华勒斯 】
坦为首 的“ 古本根重 建社会科 学委 员会 ” 指证 : 社会科学领 在 域 ,可以断定 的是 , “ 许多旧的范式 , 以及 为捍卫 、 培育和保护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_图文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_图文
4. 假设(hypothesis):命题的常用方式,是一种可以通 过经验事实检验的,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是对命 题的操作化表达。
假设的陈述方式:条件式陈述、差异式陈述和函数式陈述。 假设的来源:常识、个人预感或猜测、现有调查资料、现有
理论。
假设演绎法: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推理方式的综合。 (1)观察一种现象或一组完整的事件; (2)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概括,试图形成一种能够解释所观
田野调查的主要任务是解答这样一些问题:谁(who)、 什么(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为什 么(why)。
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等。
三、实验法
实验法(experiment):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 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 方法。试验的基本目标是决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 关系。
察的现象的理论; (3)从这种概括的理论出发,推演出具有逻辑性的某种结
论; (4)用具体的材料来检验这种理论,若被证实则接受,若
理论不能被检验证实,我们就需要修改原始的理论,进行新 的检验。前两个步骤是归纳,后两个是演绎。
三、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和界定问题; (2)回顾别人的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3)进行研究设计; (4)收集资料; (5)整理和分析资料; (6)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发现; (7)得出结论; (8)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
社会行为范式:以行为科学的方法论为代表,强调对个人的社会行为 进行客观精确的分析,主张用经验或实证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认为 事实范式过于抽象,限于宏观层次,而定义范式过于主观,限于微观 层次,强调对人外部行为的经验观察来认识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方法,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在其学科体系中又占据有突出的地位,它是社会学特点和社会学学科价值的重要体现。

我们对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讨论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方法论层面,其次是具体研究方法,再次是技术手段。

一、方法论所谓方法论是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则,它处在社会学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指导或决定社会学研究将采取何种具体方法。

在社会学发展的历史上,有两种基本的方法论原则曾产生深远影响并成为当今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指导思想,他们是实证主义论和反实证主义论。

1、实证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早期代表人物是孔德、斯宾塞和迪尔凯姆。

其基本观点认为,首先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一样,都是纯客观的,其次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是可以被认识的,进而应当被肯定的是,经验是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被经验证明了的只是才是科学,因此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学,它的任务就在于说明社会现象“是什么”而不是该说明“应当是什么”,因为科学只回答真与假的问题。

不能回答善与恶、美与丑的问题。

实证主义方法论在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实证主义无视任蕾行动的有意识性和不可重复性,简单地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移植到社会现象的研究中,这一点是其难以否认的理论缺陷,由此反实证主义应运而生。

2、反实证主义方法论也可被称作人本主义社会学,是反对实证主义,主张价值关联的一派。

反实证主义与实证主义构成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另一大传统。

该方法论的代表人物首推韦伯。

韦伯的反实证主义思想是和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及研究出发点的不同见解——不是从社会整体结构方面而是从个人及其行动方面来研究——联系在一起的。

事实上作为一代社会学大师,韦伯并不反对用实证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比如归纳和抽象的科学方法也适用于人类社会的研究,所以韦伯并不把价值中立绝对化。

反实证主义思想包括后来其他一些理论学派如互动理论、民俗学方法论等等。

总体而言,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思想是:突出强调社会现象的特殊性和不可重复性,进而反对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绝对化,主张价值关联。

社会学研究范式

社会学研究范式

社会学研究范式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规律,以及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等。

在社会学研究中,研究者们常常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来进行研究,以探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社会学研究范式,并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一、功能主义范式功能主义范式是社会学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

它强调社会系统的稳定和协调,认为社会结构和社会机构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和实现社会功能而存在的。

功能主义范式关注社会整体的稳定和秩序,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机构的相互关系。

二、冲突理论范式冲突理论范式是社会学中的另一种重要研究范式。

它认为社会是由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驱动的。

冲突理论范式关注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冲突,强调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和资源分配不平等问题,以及社会阶级和群体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三、符号互动主义范式符号互动主义范式是社会学中的另一种重要研究范式。

它强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和意义构建。

符号互动主义范式关注个体对社会的理解和解释,强调人们通过符号和交流来构建社会现实和个人意义。

四、结构功能主义范式结构功能主义范式是功能主义范式的一种发展和延伸。

它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同时也关注社会结构中的差异和变化。

结构功能主义范式认为社会结构和社会机构既有稳定性和一致性,又有变动和差异。

五、社会建构主义范式社会建构主义范式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范式。

它强调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建构和解构过程,认为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是通过社会互动和社会认知来建构和演化的。

社会建构主义范式关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强调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社会构建性和历史演化性。

在实际的社会学研究中,研究者们往往会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目标选择合适的研究范式。

不同的研究范式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范围,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析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规律。

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研究范式,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三大流派梳理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三大流派梳理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三大流派梳理社会科学是一门涉及社会、人类等众多现象的复杂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历史、政治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都包含着社会科学的各种研究内容。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也非常多样,其中,在社会科学中最为常见的三大流派分别是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解释主义。

实证主义作为社会学研究中最为常见的方法,它主要以客观事实为研究依据,以现有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根据实证规律或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并重视实证结论的可信度。

它的主要特点在于严格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数据分析,对已有的结论进行可量化检验,专家分析结果也可以通过实证测试进行验证。

实用主义的原则是将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实用主义的核心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现有效、可行的改善效果。

它不仅关注社会实际现象,更重视针对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实用主义不仅利用实证,还涉及经验主义、定性研究等方法。

解释主义是一种宏观范畴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它不仅重视客观观察,同时也重视主观意识,从系统的、宏观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形成、发展和改变社会结构,以及人们如何通过社会规范、习惯等社会形态来驱使社会结构的演变。

解释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通过观察、叙述、叙事等方法,以深入的访谈和抽样调查等方法,从群体的思想活动、行为活动等方面,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现象。

从上述可以看出,三大流派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对于不同的问题,合理的使用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

实证主义的测量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客观事实,而实用主义则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问题的实际需求;解释主义则通过深入的访谈和叙述来深入分析社会现象,将社会现象表面的现象与深层次的原因联系起来,实现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

另外,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可以综合运用不同流派,以达到更深入、更完整、更全面的研究目标。

例如,在某一特定问题的研究中,可以先利用实证主义的方法收集客观事实,然后结合实用主义的理论,探索潜在的社会解决方案,最后利用解释主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社会事件的历史发展及其背后的原因,从而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二讲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

第二讲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

第二讲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学习目标:1、了解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2、掌握社会工作研究的范式一、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研究方法的理论,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和学科体系、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

把握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利于探讨社会与人类行为和研究方法、有利于理解和解释社会工作的各种现象、有利于验证和完善社会工作理论、有可能构造新的社会工作理论。

方法论是关于研究方法的理论,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与学科体系和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即方法论探讨指导研究的基本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

方法论是社会工作研究的宏观指南,方法论是构造社会工作理论的基础。

几种主要的方法论:1、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的,人类行为可被观察和计量,社会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客观规律,自然科学方法适用于社会研究,可通过概括归纳、验证假设发现规律。

2、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不可重复;要研究人的行为及意义;应着重整体分析;主要是描述和深入分析的方法;社会科学知识是相对的;注重社会现象的过程、人的意识过程及其在与环境互动中的意义。

反实证主义偏重于构成主观经验现象的内在因素方面,具有人文主义倾向。

实证主义方法论与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共同点是注重从事物的某个视角理解整体。

3、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强调经验与实践,整体观与历史观,占有大量资料并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

4、建构主义方法论:互为主体、通过互动形成知识认为对“事实”会因个人经验、情景而有不同认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互为主体,研究结果是双方互动达成的共识,强调双方互动而达到生成性理解,知识是人们建构的结果,但这种建构又不是随意的。

实证主义方法论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和外部原因,具有自然主义倾向,忽视“人”的因素及历史、文化因素;反实证主义偏重于构成主观经验现象的主观因素或内因,强调对人的行为应从其主观的因素方面去理解,否认客观认识的可能性;建构主义不认为存在唯一的、不变的客观事实,事实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价值互动而达到的生成性理解;马克思的方法论思想既有其辩证性,又有其历史性论,在其指导下开展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三、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1、基于实践的的社会科学研究2、基于实证的社会科学研究3、基于理解的社会科学研究4、基于批判的社会科学研究1.基于实践的社会科学研究•从实践出发解释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实践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为人提供了认识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世界。

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研究社会必须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以实践为基础,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克思的实践方法论的最大功绩就是既克服了黑格尔的唯心论,将它从理念世界拉回到世俗世界,也把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纳入人类实践,导入认识过程,认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物质资料决不是人的主观意识所固有的,而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所以实践即是理论检验和科学划界的原则,也是检验哲学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标志。

•马克思的方法论特征不仅在于把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还将历史与现实、人和自然有机统一起来。

他认为这个世界包含的全部能动意义,无非是人类通过各种行为、实践调节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而达到目的。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以人类实践作为理解现实世界生成和发展的逻辑,并没有停留在物质世界本身,而是从实践维度寻求解释和改造人类世界的方法,认为实践是自然和社会对立统一的中介和基础,研究必须立足于社会现实。

2.基于实证的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从一诞生,其鼻祖奥古斯特.孔德就提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科学”,并是各门学科的“皇后”。

作为一种曾在西方学术界有广泛影响的方法论观点,实证主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孔德和涂尔干为代表的经典实证主义阶段、20世纪40~60年代的工具实证主义阶段和后实证主义阶段。

第一阶段:经典实证主义•孔德既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也是实证主义观点的首倡者。

社会学中的社会文化变迁理论及其探索方法

社会学中的社会文化变迁理论及其探索方法

社会学中的社会文化变迁理论及其探索方法在社会学中,社会文化变迁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它探讨了人类社会在历史演进中,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

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转变社会文化变迁理论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当时人们开始思考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社会结构、族群、经济系统、教育、性别角色等各种方面的巨大变化。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于社会结构的变化,例如重心转移、城镇化、人口增长和迁移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文化变迁理论逐渐演变为了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框架。

如今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包括了广泛的学科领域,例如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它们通过联系人口变化、城市化、技术进步、媒介发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变迁的网络。

二、文化演化的三个阶段在社会文化变迁理论中,有一个经典的概念叫作文化演化。

它是指人类文明的发展,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的历史:野蛮社会、文明社会和现代社会。

在野蛮社会中,人们生活在原始状态下,没有固定的社会结构,采集和狩猎是其主要生存方式。

文明社会是指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农业化发展,这时候出现了社会结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则。

而现代社会则更加复杂,发展出现代工业、科学技术、媒体等,人们的价值观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三、社会文化变迁探索的方法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法,主要是指探究人类社会在历史演进中的发展方向、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的转变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探索方式:1. 历史分析:历史学是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的重要参考,因为历史可以告诉我们过去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2.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的重要手段,并为研究者提供了快速和有效的信息来源。

3. 直接观察和采访:采访和观察是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的重要方法,因为只有通过了解个人、文化和社会规则,才能理解社会文化变迁的实质。

4. 跨文化对比:跨文化比较是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文化和社会的不同方式,来研究文化的变迁。

社会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的取向

社会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的取向

社会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的取向第一部分基础第1章科学与研究一、导言二、社会研究之外的选择(一)权威(二)传统(三)常识(四)媒体的神话(五)个人经验三、科学是怎样运作的(一)科学(二)伪科学和垃圾科学(三)科学共同体(四)科学共同体的规范(五)科学方法和态度(六)科学中的期刊论文(七)作为转化过程的科学四、研究过程的步骤五、定性与定量的社会研究六、为什么要进行社会研究?七、结论第2章研究的维度一、导言二、研究的维度(一)研究的应用(二)研究目的(三)研究的时间维度三、资料搜集的技术(一)定量资料(二)定性资料四、结论第3章理论与研究一、导言二、什么是理论?三、社会理论与意识形态四、理论的构成(一)概念(二)范围(三)关系五、理论的各个方面(一)理论化的方向(二)理论的层次(三)理论的焦点(四)解释的形式(五)理论框架(六)面向现实的取向六、动态的搭档七、结论第4章方法论的意义第5章文献回顾与伦理关系第二部分计划和准备第6章定性与定量研究设计第7章定性与定量测量第8章定性与定量抽样第三部分定量资料的搜集和分析第9章实验研究第10章调查研究第11章非反应研究与二次分析第12章定量资料分析第四部分定性资料的搜集和分析第13章实地研究第14章历史比较研究第15章定性资料的分析第五部分与其他人交流第16章撰写研究报告和社会研究中的政治附录术语汇编参考文献人名索引主题索引译后记。

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方法

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方法

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方法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的学科,从宏观到微观都是重要的研究尺度。

在研究中,理论方法和实践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其中理论方法主要是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而实践方法则是研究过程中的操作性方法。

本文将从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方法两方面进行介绍。

一、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方法1. 实证主义方法实证主义方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一种传统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强调客观事实和科学精神。

其核心内容是在精确观察和详细描述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方法对问题进行精准分析。

例如,在研究高校教育与就业问题时,可以使用实证方法来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得到一系列数据和统计结果,从而分析高校教育是否满足就业需要等问题,这种方法可信度较高,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2. 解释学方法解释学方法是社会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强调对人类行为进行理性解释和理解。

其主要特点是要从人类行为初衷出发进行探究,从历史、文化、价值等的角度解释人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是一种文化中心的解释方法。

例如,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政治组织结构时,我们需要从该国的历史、文化、价值信仰等角度出发,解释其最初建立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预见该国政治走向。

3. 动态功能主义方法动态功能主义方法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其核心理念是对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整体系统进行研究。

它强调社会系统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对于整体和局部的功能进行分析,并从中寻找社会革命和进步的推动力。

例如,在研究社会不平等问题时,动态功能主义方法可以将社会不平等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从社会制度等因素出发,分析不平等现象产生的原因,以便从整体上提高社会公正。

二、社会学研究的实践方法1.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社会学调查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优点在于可以大量收集数据同时控制环境因素,使得结果精确可信,其主要缺点是容易面临调查者求全、设问不当等问题。

例如,在研究大学生网络使用习惯时,可以通过向大规模的样本群体发放问卷来收集数据,从而了解大学生对不同互联网应用的使用习惯和态度。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课程针对思政专业研究生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课程针对思政专业研究生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雷蒙·阿隆在《社会学主要思潮》中将马克思置于 7 位 经典社会学家之列。自 1848 年起直到晚年,马克思的研究 思路和研究方向已不是一个典型的哲学家,而成为了一个 “特定形式”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或者经济社会学家。 马克思强调经济制度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正像伊丽莎 白·弗里德海姆讲的“:马克思从未自称社会学家,但他发 展了概念,研究方法问题,而这些仍然频现在社会学的文 献之中,社会阶级、意识形态、科层制,和制度分析仍是社
第三,你认为研究生阶段开设这一课程应侧重理论 学习还是方法训练?对于所有研究生而言,研究生阶段在 本专业学习过程中就是一个学习研究能力集中训练的时 期。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课程既为他们打开了一个新的学 科领域,同时也在研究方法上与本专业研究任务相结合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
(三)考核方式调查 考试方法和成绩构成是学生最关心的,调研时请学 生选择最理想的考核方式,同学们的选择顺序是开卷考 试、课程论文,最后是闭卷考试。这说明,传统的闭卷考试 成为最不受欢迎的考核方式,受到了极大挑战。针对研究 生的考核方式不一定要像本科生那样局限于传统考试方 法,仅仅依靠记忆和客观题测试所获得的分数已无法反 映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所以被调查学生普遍希望 以更多样的方式来完成课程考核,包括开卷考试,以文本 分析的方式来完成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操作化设计,以及 研究方法的分析;同时结合研究报告和读书笔记来进行 综合考量,更符合思政专业研究生的学习特点。 (四)认知与态度调查 调研人员想了解学生对思政专业开设本门课程的认 知程度。所以尝试询问对学校开设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这 门课程的意义评价,以及这门课对他们未来的学术活动 是否有帮助;同思政专业其他核心课程,如马克思主义经 典著作选读、思想政治教育导论课程相比,本门课程最大 的特色和不同是什么? 所有受访学生认为这门课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思维逻 辑对于接下来的学习和研究会有很大的帮助,有学生表 示在完成老师布置的科研任务时,已经自觉开始使用课 程中学习过的方法,尝试以科学研究程序来自我约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12月社科纵横Dec,2007总第22卷第12期S OC I A L SC I E NCES RE V I E W VOL.22NO.12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转向:从实证传统到另类范式陈成文3 陈立周(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1)【内容摘要】在社会学研究中,如何确定研究对象,如何确立研究关系,以及如何才能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从实证主义到人文主义,再到“另类”范式,社会学并未获得统一的方法论体系,对方法论进行探讨的目的是要在反思之中对研究方法保持足够的警觉,避免“为方法而方法”的倾向。

【关键词】社会学方法论 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 另类范式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7)12-0116-03 16、17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首先开始摆脱神学和经院哲学的羁绊,成为了独立的科学领域,并且在改造人类社会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此,自然科学一直左右着人类全部的思想领域。

自然科学取得的成绩如此辉煌,以至于年轻的社会科学视之为圭臬,自然主义成为了近代社会科学中一股主要的潮流。

[1]到18世纪,社会科学主要以牛顿的物理学为方针,并开始表现出实证主义的倾向。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实证主义的先驱圣西门的实证社会哲学是这种“物理主义”社会科学的典烈代表。

圣西门断言“万有引力是我们征服世界的惟一原则”,他试图把万有引力法则也运用于人类社会现象的研究中。

圣西门的“物理主义”成了孔德的实证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社会科学,并出现许多新兴理论流派及研究成果,尤其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提出后,社会科学对于自然科学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奉为社会科学的根本范式。

他们所持的一个根本观点是: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世界是统一的,那么适用于自然界的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这样,在研究范式上形成了一股“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狂潮。

一、方法论实证主义及方法论人文主义在社会学研究领域,这股“潮流”发展到19世纪,被孔德以“实证主义”的命题提出。

他认为实证科学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现象,也完全可以用于研究社会现象,“孔德把社会学设想成关于社会的科学,它将使对社会世界的控制像对物质世界的控制一样成为可能,在这样做的时候,孔德把新科学描绘成人类理性秩序的自然升高”[2]。

据此,孔德将社会科学划分为五门: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

孔德认为:虽然各门自然科学进入实证阶段的时间各不相同,但都已成了实证的科学,惟独社会学一直未能摆脱神学和形而上学的影响,要建立一门凌驾于百科之上的科学的社会学,必须对以往的社会科学进行改造,根本的原则就是实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着共同的逻辑和方法论基础,社会科学必须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而且社会科学研究在内容上和具体方法上都直接依赖于自然科学。

“物理学或化学用严格的科学方法研究物质世界,同样,社会学也应该采用类似手段研究社会”[3],因此,只要借助在自然科学中已经成功运用的方法(观察、实验、比较),社会学就能解释社会发展和社会秩序的规律。

孔德之后,斯宾塞开始将生物学的规律用于解释社会结构和社会现象,将孔德确立的实证社会学原则具体化了。

然而,他们在将科学精神从自然科学引入社会研究领域,使社会学从社会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同时,却并未对社会研究方法论作深入地探讨。

完成这一任务的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

作为孔德的继任者,涂尔干将实证主义发展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他认为社会学应该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人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对人的行为具有强制性。

社会学研究方法最基本的原则是将社会现象当作客观事物来看待,也即意味着社会事实可以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

对社会现象做出解释时,他反对使用“内省”的方法,认为任何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都是另一个社会现象,而不是一种个人心理现象;同时他也反对使用历史的方法和功能分析的方法,认为只能从一个社会的内部,通过社会的环境来解释特定的社会现象。

例如在“自杀”现象的研究中,他采用主客二元论和价值中立的态度,利用统计数据所体现的规律一一驳斥了以往的研究学者们对于自杀及其原因所做的分析,同时证实了自己先前的假设。

这样,涂尔干将实证研究发展到非常精细的程度,他的《自杀论》被视为实证社会研究的经典之作,开创了西方社会学经验研究之先河,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至此,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传统基本确立了。

与此同时,西方工业社会不断发展的新技术革命和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使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世界观成为压倒一切的“话语霸权”,客观上强化并巩固了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

尽管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却有很大的6113作者简介:陈成文,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社会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局限性,它并不是人们认识社会的惟一有效的途径。

显然,在以下方面实证主义是有致命缺陷的:1.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本质的区别,社会现象由文化意义和价值系统构成,要了解和把握这些意义,必须加入研究者的演绎,因此不能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社会;2.人的活动是有内在动机的,人的行为受价值观的影响,因而在科学研究中无法做到绝对的“价值中立”。

自孔德倡导实证主义研究以来,人们就没停止过对它的攻击和质疑。

作为对立面出现的人文主义传统,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建立在其思想之上的人文主义方法论,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又一视角。

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狄尔泰和韦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狄尔泰强烈反对实证主义者用自然科学理论去说明社会现象,认为理解和诠释才是人文科学的真正方法。

在狄尔泰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三层涵义:人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是可以表达的;意义的表达通过与背景相关可以得到理解[4]。

理解的功能在于与其他的生命及表现形式发生沟通和交流,理解的基础是内心体验。

人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直接意识到自己在世界中的存在。

同时,这种内心体验又成为理解别人内心世界、活动动机和文化符号的基础。

然而,狄尔泰在反对实证主义的同时,他所提倡的理解方法中的直觉主义倾向又使自己陷入了主观惟心主义的泥沼里。

韦伯全面系统地继承了自狄尔泰以来的反实证主义传统,成为20世纪初期反实证主义的社会学的集大成者。

韦伯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试图深入理解社会以便对行动过程及行动结果作出因果解释的科学,社会现象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具有不同价值意向的人们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是社会学的基本方法,社会研究者只有通过对行动者的移情和体验,才能理解他们的行为。

因此,他反对17世纪以来的自然主义,特别是19世纪孔德和涂尔干以来的实证主义传统。

但是韦伯对待实证研究的态度并不象其他人文主义者那么极端,他试图去发现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研究两者间综合的可能,以调和两派的对立。

韦伯认为,强调人活动的主观性的特征并不能否定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客观分析的可能。

理解方法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但它不是社会解释的全部,对于人类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就不能用“解释”的方式去研究,而只能采用实证研究的“因果分析”方法,因此,韦伯提出“理想类型”的概念。

理想类型就是当行为者完全按照合理性的标准合理地行动时行为者活动的模型,在一定经验事实和材料的基础上,观察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抽象出社会行动的“纯粹”形态,即理想类型,然后与社会行为的现实过程进行比较,应用这种方法可以避免使理解陷入行动者的非理性方面,从而影响理解的效能。

韦伯认为,“理想类型”可以保证社会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韦伯的方法论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期的许多社会学理论范式从中获得启发。

二、20世纪社会学方法论的理论反思韦伯的见解很深刻,然而,他对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反思并不彻底。

韦伯认为“理想类型”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式,可以保证社会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但问题在于“理想类型”也是科学家头脑中产生的,这如何保证不受本人的价值观的影响?如果在“理想类型”的形成中有价值观的介入,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就值得怀疑了,因为理想类型也是一种主观概念。

那么如何保证有价值介入的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呢?韦伯试图用“价值关联”原则去解决这个问题。

“价值关联”是某一研究群体所共有世界观和价值观,这里,价值关联与个人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

[5]价值判断是个人的主观价值取向,没有普遍意义。

价值关联是涉及研究者所属群体的价值系统,为人普遍接受,具有普遍的意义。

因而研究者在选取研究对象和解释社会现象时,只要运用“价值关联”原则,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就能保证了。

可以看出,韦伯坚信建立有价值介入的客观社会研究是可能的。

从这一点来看,韦伯与涂尔干一样有着相同的研究目的。

但是,韦伯对“价值中立”原则的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

即使指导研究者的是研究群体的“价值关联”而非个人的价值判断,那么,当不同的研究群体面对同一个社会现象时必定会有不同的解释,如何判断谁的结论更科学客观呢?即便研究者拥有“集体智慧”,但这种知识仍然只是属于部分群体的,对研究对象的解释只能被认为对学术群体内部有效,所标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就值得商榷了。

那么是否能建立具有价值介入的客观社会研究呢?韦伯最终没能解决这一难题。

进入20世纪后,人类社会又经历了巨大的变迁,社会学研究的主题日益多元化,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世界观遭到普遍质疑,而传统的社会学对于社会现实的解释显得力不从心,西方社会学陷入了危机,表现之一就是“方法论的内在分裂”[6],作为社会学“正统意识”的实证主义开始解体。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证主义差不多成了在学术讨论上的一个贬义词,很少学者再会自称为实证论者”[7],尽管事实上实证主义提出的研究模式仍然占据着主流地位。

这种背景下社会学研究出现了一种明显的趋势:人们开始更多地借鉴哲学和人文科学的方法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早期阶段,社会学现象学、阐释学、常人方法学、批判理论等理论流派对于研究范式的转变起着重要作用。

在吸收韦伯思想的基础上,社会学现象学的创始人舒茨采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来进一步说明韦伯没能说明的方法论问题。

他指出,涂尔干的“客观事实”是不存在的,因为社会是由许多个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活动中隐含着主观意义和动机。

他首次将社会学研究引向对日常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经验性研究。

舒茨断言,规范、价值、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及其它社会学概念不仅对社会学家而且对日常生活中的人具有意义。

社会生活世界中的成员运用各种理论与方法来形成其行为,并对他人的行为作出主观解释。

[8]舒茨通过这一主观解释的假定重新设定了社会学的关注点,即社会学家应首先关注这个世界对我们普通人意味着什么,以及普通人是如何建构这种意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